第二期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塑市”战略方针的重大步骤,对于鄂尔多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长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塑市”是要进一步塑造鄂尔多斯的地区品牌形象。近年来,“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已经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尔多斯(当时为伊克昭盟)的农村、牧区改革领时代之先,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省广汉以一县的范围进行农村改革相比,伊克昭盟是在盟(地、市)的更大范围,而且是在边疆民族地区率先进行了农村牧区的改革,并且是以盟委、行政公署正式文件推动的,此胆识、气魄足以彪炳青史。发轫于鄂尔多斯集团(原为东胜羊绒衫厂)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进行羊绒深加工、精加工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煤集团、伊化集团、亿利集团、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达拉特电厂的迅速崛起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八十年代以来,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一批“现代愚公”献身治沙造林,为大地增绿色,为子孙留福荫,在全国的生态建设中起了表率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塑市”为新的起点,鄂尔多斯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将得到充分的发掘、妥善的保护、系统的整理、有力的弘扬,以“鄂尔多斯文化现象”为鄂尔多斯的地区品牌形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世人进一步关注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支持鄂尔多斯,从而进一步推动鄂尔多斯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文化塑市”是要塑造文化产业,使之成为鄂尔多斯新的经济生长点。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产业化的进程,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创造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过去对产业部门划分的传统方法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近年来国外有的专家将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第五产业,并且认为:文化产业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之后,精神消费的需求必然要不断增加,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对地域、民族文化不同特色的兴趣,对新时代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追求,在高度竞争、工作与生活节奏大为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修身养性的休闲消费需求,都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鄂尔多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文化塑市”是要全面提高鄂尔多斯地区、企业乃至个人的文化竞争力。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使我们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与狼共舞”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国际战略学界早有一种权威的观点;国家、民族、地区、企业乃至个人之间的竞争,在最高层次上是文化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专家评论说:一个“美国之音”胜过5个集团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战胜社会主义比战争更为有效。这就是“不战而胜”的理论。不论他们的观点有何谬误、偏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地区来说,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改善人居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
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先进、科学的企业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市实施“文化塑市”的战略方针,就必须关注鄂尔多斯,研究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宣传鄂尔多斯。于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应运而生。鄂尔多斯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对鄂尔多斯的研究,将从过去分散的、个体的研究提高到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从过去单纯的研究推进到文化产业的开发,对鄂尔多斯“文化塑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历史的研究。三万年前,无定河边的原始人类已迈开了古代文明进步的脚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草原民族跨骏马、挽雕弓、飞鸣镝、射天狼的群雄逐鹿之地;这里又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之所,秦始皇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就是通过这条路北上草原的,准格尔十二连城隋炀帝欢宴突厥启民可汗留下千古佳话;这里留下了魅力无穷的历史遗迹,傲视苍天大漠的统万城历尽岁月沧桑,阿尔寨石窟是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草原石窟,“百眼井”(已探明180余眼)是世界罕见的人间奇迹,成吉思汗陵是一代天骄英灵祭祀之所……这里既留下了英雄人物叱咤风云、千古不朽的壮歌,也留下了各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里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待于人们前来研究,前来破解魅力无穷的“鄂尔多斯之谜”。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研究。延续七百多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现象,既有系统性、完整性,也带有草原民族的独特文化色彩,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鄂尔多斯历来被誉为“舞的故乡,歌的海洋”,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民歌、舞蹈、器乐和汉族山曲,如清风,似彩云,听之者为之如痴如醉,观之者为之欣然倾倒。然而,岁月流逝,鄂尔多斯的民间歌舞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除了像“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酒歌”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外,不少民间歌曲、乐曲、舞蹈已知之者甚少,而且只是一些高龄老人掌握,一旦老人们人逝艺绝,民族文化的损失将是无可挽回的。因此,鄂尔多斯学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民族文化的抢救工程,对民族歌曲、舞蹈、乐曲和民间文学等组
织力量系统搜集、整理、同时,对鄂尔多斯现代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及其代表人物,也应进行专门研究。例如,在鄂尔多斯为什么会产生拉、金花、腾格尔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蒙古族歌唱家?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有何特点?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自身的创新各自有什么特色?如何评价他(她)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都大有研究的价值。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从古至今,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鄂尔多斯灿烂的历史,也形成了鄂尔多斯人质朴、粗犷、热情、豪迈又勇于开拓、创新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民主革命阶段,毗邻陕北的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根据地之一,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各族干部。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人敢为人先,奋发图强,成为西部大开发走在前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其中,有一种深藏于鄂尔多斯人心中,溶化在鄂尔多斯人血液中的地域文化精神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民主革命时期在鄂尔多斯叱咤风云的老人大都作古,建国以后乃至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鄂尔多斯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人们也大都年逾古稀,而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对鄂尔多斯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着常人所不可能具备的深刻领悟。因此,抓紧采访这些老人,当前具有紧迫的意义。
鄂尔多斯学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我虽然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有兴趣,有热情,愿意为其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塑市”战略方针的重大步骤,对于鄂尔多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长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塑市”是要进一步塑造鄂尔多斯的地区品牌形象。近年来,“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已经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尔多斯(当时为伊克昭盟)的农村、牧区改革领时代之先,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省广汉以一县的范围进行农村改革相比,伊克昭盟是在盟(地、市)的更大范围,而且是在边疆民族地区率先进行了农村牧区的改革,并且是以盟委、行政公署正式文件推动的,此胆识、气魄足以彪炳青史。发轫于鄂尔多斯集团(原为东胜羊绒衫厂)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进行羊绒深加工、精加工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煤集团、伊化集团、亿利集团、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达拉特电厂的迅速崛起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八十年代以来,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一批“现代愚公”献身治沙造林,为大地增绿色,为子孙留福荫,在全国的生态建设中起了表率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塑市”为新的起点,鄂尔多斯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将得到充分的发掘、妥善的保护、系统的整理、有力的弘扬,以“鄂尔多斯文化现象”为鄂尔多斯的地区品牌形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世人进一步关注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支持鄂尔多斯,从而进一步推动鄂尔多斯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文化塑市”是要塑造文化产业,使之成为鄂尔多斯新的经济生长点。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产业化的进程,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创造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过去对产业部门划分的传统方法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近年来国外有的专家将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第五产业,并且认为:文化产业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之后,精神消费的需求必然要不断增加,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对地域、民族文化不同特色的兴趣,对新时代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追求,在高度竞争、工作与生活节奏大为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修身养性的休闲消费需求,都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鄂尔多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文化塑市”是要全面提高鄂尔多斯地区、企业乃至个人的文化竞争力。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使我们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与狼共舞”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国际战略学界早有一种权威的观点;国家、民族、地区、企业乃至个人之间的竞争,在最高层次上是文化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专家评论说:一个“美国之音”胜过5个集团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战胜社会主义比战争更为有效。这就是“不战而胜”的理论。不论他们的观点有何谬误、偏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地区来说,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改善人居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
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先进、科学的企业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市实施“文化塑市”的战略方针,就必须关注鄂尔多斯,研究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宣传鄂尔多斯。于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应运而生。鄂尔多斯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对鄂尔多斯的研究,将从过去分散的、个体的研究提高到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从过去单纯的研究推进到文化产业的开发,对鄂尔多斯“文化塑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历史的研究。三万年前,无定河边的原始人类已迈开了古代文明进步的脚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草原民族跨骏马、挽雕弓、飞鸣镝、射天狼的群雄逐鹿之地;这里又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之所,秦始皇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就是通过这条路北上草原的,准格尔十二连城隋炀帝欢宴突厥启民可汗留下千古佳话;这里留下了魅力无穷的历史遗迹,傲视苍天大漠的统万城历尽岁月沧桑,阿尔寨石窟是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草原石窟,“百眼井”(已探明180余眼)是世界罕见的人间奇迹,成吉思汗陵是一代天骄英灵祭祀之所……这里既留下了英雄人物叱咤风云、千古不朽的壮歌,也留下了各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里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待于人们前来研究,前来破解魅力无穷的“鄂尔多斯之谜”。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研究。延续七百多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现象,既有系统性、完整性,也带有草原民族的独特文化色彩,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鄂尔多斯历来被誉为“舞的故乡,歌的海洋”,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民歌、舞蹈、器乐和汉族山曲,如清风,似彩云,听之者为之如痴如醉,观之者为之欣然倾倒。然而,岁月流逝,鄂尔多斯的民间歌舞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除了像“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酒歌”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外,不少民间歌曲、乐曲、舞蹈已知之者甚少,而且只是一些高龄老人掌握,一旦老人们人逝艺绝,民族文化的损失将是无可挽回的。因此,鄂尔多斯学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民族文化的抢救工程,对民族歌曲、舞蹈、乐曲和民间文学等组
织力量系统搜集、整理、同时,对鄂尔多斯现代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及其代表人物,也应进行专门研究。例如,在鄂尔多斯为什么会产生拉、金花、腾格尔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蒙古族歌唱家?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有何特点?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自身的创新各自有什么特色?如何评价他(她)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都大有研究的价值。
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应注重对鄂尔多斯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从古至今,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鄂尔多斯灿烂的历史,也形成了鄂尔多斯人质朴、粗犷、热情、豪迈又勇于开拓、创新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民主革命阶段,毗邻陕北的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根据地之一,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各族干部。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人敢为人先,奋发图强,成为西部大开发走在前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其中,有一种深藏于鄂尔多斯人心中,溶化在鄂尔多斯人血液中的地域文化精神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民主革命时期在鄂尔多斯叱咤风云的老人大都作古,建国以后乃至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鄂尔多斯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人们也大都年逾古稀,而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对鄂尔多斯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着常人所不可能具备的深刻领悟。因此,抓紧采访这些老人,当前具有紧迫的意义。
鄂尔多斯学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我虽然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有兴趣,有热情,愿意为其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