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大家谈)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视野中的一项缺憾──谈我区民族·地方文献的积累
  •     灯下研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内党发[2003]20号)和全区文化工作会议的有关材料,深为我区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正确英明而欢欣鼓舞。就我的理解,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核心在于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我们既要全面提高我区文化的整体水平,更要在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上大作文章,使我区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区,从而领先国内,光耀世界。反之,如果忽略或丢掉了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即使我区文化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那也不过是内地文化大区的简单模仿或复制,实际上是迷失了自我。思虑至此,我对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我区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认识而感到不安和忧虑。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势必会走弯路,欲速而不达。

        人类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和发展的,除了民间存留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风习外,在历史沧桑中存留下来的各种文献(不同载体形式,包括纸本、音像、口碑等)和遗迹(遗址和实物等),是其赖以保存并传承、发展的唯一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和遗迹,我们就丧失了记忆,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就无法把握现在和面对未来。文献和遗迹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前者的数量和蕴含的信息远远多于后者,故其作用较后者为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存留,不仅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无从寻觅,就连那些幸存的遗迹也会成为无法破解的谜;如果没有今天各类现实文献的存留,后世子孙又怎能了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一切。而图书馆恰恰就是保存这些文献──这些人类文化遗产──并提供利用的主要场所(此外有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职责和作用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重大。作为地方图书馆,除一般文献外,其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主要体现于对当地民族文献或地方文献的搜集和保存。很难想象,缺乏当地文献的图书馆是称职的地方图书馆,缺乏自身文献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

        就我区而言,凡记录有蒙古族及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的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就是我们的民族文献,凡记录有我区境内一切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和我区地方人士的各种著述是我们的地方文献。从内容上看,涉及自然与人文,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纵贯古今;是有关我区历史资料与现实资料的总和。由于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往往有相当大的交叉与重合,大量文献既是民族文献也是地方文献,因此我们可以把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统称为民族·地方文献

        长期以来,我区一些部门忽略或不甚明了图书馆保存民族·地方文献的职责,仅看到其普及文化的一面,把它理解为只是一个广泛进行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是百姓在茶余饭后读书看报的消遣性文化机构。与图书馆相比,个别部门一直比较偏爱和重视演艺事业,因为它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新节目,以满足不同时期政治宣传的需要或迎合时尚,既能在民众中产生影响,又能给上级领导或域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容易体现政绩。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有所改观,从前和图书馆一样颇受冷落的文博事业也时来运转,日渐受到青睐。只有图书馆事业一如既往,光景仍旧。

        由于历史上我区经济、文化落后,战乱频仍,保存下来的古旧文献较少,且多分散于内地甚至国外。以民国时期的地方报刊为例,现存的50余种报纸和百数十种期刊大都分藏于内地,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省的《绥远日报》、《绥远民国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朝报》、《绥闻晚报》、《包头日报》、《奋斗日报》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内蒙古周报》等都见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日伪统治时期出刊的蒙文报刊《青旗》、《蒙古新闻》、《蒙古报》等都保存在日本。这些报刊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弥足珍贵。但对我们的蒙古学专家、地方史志学者和其他文化人来说,它们至今依然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区党政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改变我国蒙古学研究落后于外国的尴尬境地,提出在呼和浩特建立蒙古学资料中心的设想,以便尽快使呼和浩特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但终因没有真正重视并落实,这个宏大的设想仅喧嚣一时便归于沉寂。从那时起,内蒙古图书馆的业务人员曾多次要求馆内投入资金,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尤其要将散在内地的缺藏文献陆续复制回来,供地方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服务,但均被置之不理。结果不要说古旧文献,就连相对容易搜集的现实民族·地方文献也缺藏严重。到目前为止,该馆连我区著名书画家的作品都没有收藏。

        民族·地方文献的大量缺藏给我们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学术、文化建设带来了深远而巨大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相当大的人才浪费和经济损失。

    例如,我们的蒙古学研究虽然有较长的历史和相对较强的科研队伍,但由于文献的不足或缺乏,存在着不少研究盲点和薄弱领域;已有的成果亦因此而受到相当的限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面世不久就需要改写;不少颇有潜力的学者无法尽展才华,不能获得一生中本该取得的成绩;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就眼下耗费巨资正在编纂的政府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而言,影响进度和质量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如,我区的地方志编纂,由于文献的缺乏,尽管付出艰苦的劳动,质量仍颇受影响。许多重要史实缺载或讹误,不少事业的发展脉络不清或中断,令人难以获得应有的知识。对现实各项事业的研究也离不开民族·地方文献,就连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常常需要从中挖掘素材或激发灵感,并最终以文献的形式留存于世。

    总而言之,民族·地方文献的缺乏是导致我区文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各部门和全社会(包括图书馆、档案馆)都应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否则,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不仅难以积累,继续流散,还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因我们的无知和冷漠而永远消亡,给子孙后代和人类文化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近年来,由于图书馆、档案馆的贫弱,民间因收藏热而浮现出的不少重要甚至罕见的民族·地方文献,大都成为收藏家的个人珍藏,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流散于内地甚至国外,令人痛惜。就算有朝一日它们能重归故土,恐怕也要付出惊人的代价。因此,从长远来看,从现在起重视并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积累,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回报丰厚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必须具备某些必要的条件,但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是前提。倘若没有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对我区文化现状的准确把握和理智思考,民族文化大区的建成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今后,有关部门应从长远考虑,加大对各级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内蒙古图书馆的投入,把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作为考核其工作业绩的首要指标;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以逐步提高和强化全社会对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世世代代才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可供汲取营养,才能以卓越的文化创造赢得崇高的荣誉。另外,文化是历史的积淀,需要长期的积累,它不会像时来运转的穷汉或投机取巧的商人那样一夜暴富。我们需要的是远大的目光和脚踏实地的长期努力,应排除的是功利主义和短视的干扰。

    以上孔见,仅供参考,望有识之士批评指教。衷心祝愿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宏愿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大家谈)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视野中的一项缺憾──谈我区民族·地方文献的积累
  •     灯下研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内党发[2003]20号)和全区文化工作会议的有关材料,深为我区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正确英明而欢欣鼓舞。就我的理解,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核心在于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我们既要全面提高我区文化的整体水平,更要在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上大作文章,使我区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区,从而领先国内,光耀世界。反之,如果忽略或丢掉了我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即使我区文化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那也不过是内地文化大区的简单模仿或复制,实际上是迷失了自我。思虑至此,我对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我区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认识而感到不安和忧虑。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势必会走弯路,欲速而不达。

        人类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和发展的,除了民间存留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风习外,在历史沧桑中存留下来的各种文献(不同载体形式,包括纸本、音像、口碑等)和遗迹(遗址和实物等),是其赖以保存并传承、发展的唯一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和遗迹,我们就丧失了记忆,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就无法把握现在和面对未来。文献和遗迹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前者的数量和蕴含的信息远远多于后者,故其作用较后者为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存留,不仅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无从寻觅,就连那些幸存的遗迹也会成为无法破解的谜;如果没有今天各类现实文献的存留,后世子孙又怎能了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一切。而图书馆恰恰就是保存这些文献──这些人类文化遗产──并提供利用的主要场所(此外有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职责和作用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重大。作为地方图书馆,除一般文献外,其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主要体现于对当地民族文献或地方文献的搜集和保存。很难想象,缺乏当地文献的图书馆是称职的地方图书馆,缺乏自身文献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

        就我区而言,凡记录有蒙古族及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的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就是我们的民族文献,凡记录有我区境内一切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和我区地方人士的各种著述是我们的地方文献。从内容上看,涉及自然与人文,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纵贯古今;是有关我区历史资料与现实资料的总和。由于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往往有相当大的交叉与重合,大量文献既是民族文献也是地方文献,因此我们可以把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统称为民族·地方文献

        长期以来,我区一些部门忽略或不甚明了图书馆保存民族·地方文献的职责,仅看到其普及文化的一面,把它理解为只是一个广泛进行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是百姓在茶余饭后读书看报的消遣性文化机构。与图书馆相比,个别部门一直比较偏爱和重视演艺事业,因为它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新节目,以满足不同时期政治宣传的需要或迎合时尚,既能在民众中产生影响,又能给上级领导或域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容易体现政绩。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有所改观,从前和图书馆一样颇受冷落的文博事业也时来运转,日渐受到青睐。只有图书馆事业一如既往,光景仍旧。

        由于历史上我区经济、文化落后,战乱频仍,保存下来的古旧文献较少,且多分散于内地甚至国外。以民国时期的地方报刊为例,现存的50余种报纸和百数十种期刊大都分藏于内地,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绥远省的《绥远日报》、《绥远民国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朝报》、《绥闻晚报》、《包头日报》、《奋斗日报》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内蒙古周报》等都见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日伪统治时期出刊的蒙文报刊《青旗》、《蒙古新闻》、《蒙古报》等都保存在日本。这些报刊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弥足珍贵。但对我们的蒙古学专家、地方史志学者和其他文化人来说,它们至今依然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区党政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改变我国蒙古学研究落后于外国的尴尬境地,提出在呼和浩特建立蒙古学资料中心的设想,以便尽快使呼和浩特成为世界蒙古学研究中心。但终因没有真正重视并落实,这个宏大的设想仅喧嚣一时便归于沉寂。从那时起,内蒙古图书馆的业务人员曾多次要求馆内投入资金,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尤其要将散在内地的缺藏文献陆续复制回来,供地方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服务,但均被置之不理。结果不要说古旧文献,就连相对容易搜集的现实民族·地方文献也缺藏严重。到目前为止,该馆连我区著名书画家的作品都没有收藏。

        民族·地方文献的大量缺藏给我们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学术、文化建设带来了深远而巨大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相当大的人才浪费和经济损失。

    例如,我们的蒙古学研究虽然有较长的历史和相对较强的科研队伍,但由于文献的不足或缺乏,存在着不少研究盲点和薄弱领域;已有的成果亦因此而受到相当的限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面世不久就需要改写;不少颇有潜力的学者无法尽展才华,不能获得一生中本该取得的成绩;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就眼下耗费巨资正在编纂的政府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而言,影响进度和质量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如,我区的地方志编纂,由于文献的缺乏,尽管付出艰苦的劳动,质量仍颇受影响。许多重要史实缺载或讹误,不少事业的发展脉络不清或中断,令人难以获得应有的知识。对现实各项事业的研究也离不开民族·地方文献,就连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常常需要从中挖掘素材或激发灵感,并最终以文献的形式留存于世。

    总而言之,民族·地方文献的缺乏是导致我区文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各部门和全社会(包括图书馆、档案馆)都应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否则,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不仅难以积累,继续流散,还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因我们的无知和冷漠而永远消亡,给子孙后代和人类文化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近年来,由于图书馆、档案馆的贫弱,民间因收藏热而浮现出的不少重要甚至罕见的民族·地方文献,大都成为收藏家的个人珍藏,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流散于内地甚至国外,令人痛惜。就算有朝一日它们能重归故土,恐怕也要付出惊人的代价。因此,从长远来看,从现在起重视并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积累,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回报丰厚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必须具备某些必要的条件,但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是前提。倘若没有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没有对我区文化现状的准确把握和理智思考,民族文化大区的建成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今后,有关部门应从长远考虑,加大对各级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内蒙古图书馆的投入,把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作为考核其工作业绩的首要指标;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以逐步提高和强化全社会对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世世代代才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可供汲取营养,才能以卓越的文化创造赢得崇高的荣誉。另外,文化是历史的积淀,需要长期的积累,它不会像时来运转的穷汉或投机取巧的商人那样一夜暴富。我们需要的是远大的目光和脚踏实地的长期努力,应排除的是功利主义和短视的干扰。

    以上孔见,仅供参考,望有识之士批评指教。衷心祝愿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宏愿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