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我区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在全国属于起步较早的省区之一。20多年来,在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全区地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自治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建立健全了各级修志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我区地方志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自治区政府先后几次调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自治区委办厅局和各盟市、旗县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做好编纂志书工作。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和大多数盟市、旗县党政领导把修志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全区12个盟市、近百个旗县(包括市区)基本上建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自治区50多个委办厅局设立了常设或临时修志工作机构,部分委办厅局虽无机构,但也抽调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区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
二、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修志队伍。
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非常重视修志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修志队伍。目前,全区约有专兼职修志人员1000多名。这支队伍中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第一代修志人员,在修志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这支队伍有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有着熟悉区情、地情的广博知识,有着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他们不仅是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动力和基础,而且许多修志人才被吸纳到其他工作岗位或领导岗位上大展宏图,成为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1997和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联合组织的两次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编纂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新志书。
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努力,我区修志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我区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等25部自治区级志书;《呼和浩特市志》等11部盟市志;《翁牛特旗志》等77部旗县志;《土默特志》(下卷)等5 部蒙文志;《武川县志》、《鄂伦春自治旗志》2部续志。一大批精品佳志的出版问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的文化宝库。
在出版的专业志、盟市志和旗县(市区)志中,大部分志书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在1993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武川县志》、《翁牛特旗志》获一等奖;《鄂伦春自治旗志》、《科尔沁右翼前旗志》、《敖汉旗志》等6部志书获二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暨《内蒙古大事记》在1997年全国地方志评奖中获一等奖,《赤峰市志》、《乌海市志》获二等奖。在200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获特别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事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畜牧志》获荣誉奖,《呼伦贝尔盟志》、《红山区志》获二等奖,《阿拉善盟志》、《喀拉沁旗志》、《清水河方言志》、《呼伦贝尔盟民族志》获三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民用航空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固阳县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地质矿产志》、《根河市志》、《林西县志》、《呼和浩特市志》(上)获优秀奖。在2003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获二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获三等奖,《阿拉善左旗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获优秀奖。《巴林右旗志》(汉文版)于1993年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成果二等奖。《巴林右旗志》(蒙文版)获1993年全国少数民族图书评比二等奖。志书的获奖为内蒙古修志事业争得了荣誉。此外,还有一大批志书在1997年和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组织的“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中获得各种奖项。志书的获奖不仅是志书质量的最好验证,是社会对志书价值广泛认可的体现,而且也是我区修志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
四、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地情资料。
20多年来,我区修志工作者不畏艰辛,克服困难,搜集、编辑了大量有价值的各种地情资料。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内蒙古旧志整理》、《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修志文萃》(上下册)等;大部分盟市和40%的旗县编辑出版了盟市、旗县情(概览、概况)、《大事记》、《资料汇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性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不仅为编修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资政、教育、存史”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已出版《内蒙古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卷等5部反映全区各地区、各部门情况的综合性年鉴,填补了内蒙古历史上没有综合性年鉴的空白。此外,20多个盟市、旗县和部分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编写、出版了地区和部门的综合年鉴,不仅拓展了地方志工作领域,而且保存了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各级志办充分发挥信息咨询服务功能,随时为领导提供所需有关地情信息资料,发挥了地方志的“资政”作用。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热情接待社会各界查阅资料人员近2000人次,充分发挥了地方志为修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信息咨询中心。
五、推动了新方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多年来,全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在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以及运用理论指导修志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举办了全国性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和自治区、盟市、旗县新方志理论培训班,多次外出参加区外有关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不仅提高了修志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编修志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我区新方志理论研究的内容。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指导性刊物《内蒙古地方志》,注重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舆论导向,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全区地方志编修工作,而且繁荣了我区方志理论园地,促进了全区新方志理论的发展。
六、用志工作得到加强,志书作用日益显现。
在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新形势下,全区编纂出版的大批志书和地情资料充分发挥着“资政、教育、存史”的独特作用。一是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热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是新编志书具有长久的史料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四是在为资源开发、招商引资、防灾减灾等提供咨询服务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五是为宣传内蒙古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地方志工作与时俱进,近年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不断加强地方志网络化建设和数据库开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厅局域网联接起来,设立地方志专页,全面介绍内蒙古修志工作及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二是建设并开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设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地方志刊物” 、“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志鉴动态”等8个栏目,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这是对传统修志方式的一次革命,标志着我区的修志工作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三是通过计算机培训,方志编纂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内蒙古旅游》等书刊的编辑全部实现了编校自动化。四是加强了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已建成“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等 4个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管理、自动检索查询、网络信息共享。其中,“方志资料” 数据库建设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通过对传统的卡片查阅、手工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乌海市也建成了我区第一家盟市级地方志网站。
20多年的修志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使我们修志工作者骄傲和自豪,而且也因为我区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们也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为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修志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修志工作处于半停滞或停滞状态。二是修志机构还不够稳定和健全,修志事业经费不足,志书、年鉴出版困难。三是修志工作发展不平衡、进度不一。由于机构改革及其他因素,一些专业志的原承编单位已撤销或并入有关委办厅局,使专业志编纂困难重重。四是修志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待遇(如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五是社会对志书的使用价值和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六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志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修志工作中必须切实加以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方志工作再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我区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在全国属于起步较早的省区之一。20多年来,在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全区地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自治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建立健全了各级修志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我区地方志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自治区政府先后几次调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自治区委办厅局和各盟市、旗县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做好编纂志书工作。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和大多数盟市、旗县党政领导把修志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全区12个盟市、近百个旗县(包括市区)基本上建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自治区50多个委办厅局设立了常设或临时修志工作机构,部分委办厅局虽无机构,但也抽调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区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
二、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修志队伍。
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非常重视修志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修志队伍。目前,全区约有专兼职修志人员1000多名。这支队伍中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第一代修志人员,在修志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这支队伍有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有着熟悉区情、地情的广博知识,有着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他们不仅是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动力和基础,而且许多修志人才被吸纳到其他工作岗位或领导岗位上大展宏图,成为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1997和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联合组织的两次全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编纂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新志书。
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努力,我区修志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我区共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等25部自治区级志书;《呼和浩特市志》等11部盟市志;《翁牛特旗志》等77部旗县志;《土默特志》(下卷)等5 部蒙文志;《武川县志》、《鄂伦春自治旗志》2部续志。一大批精品佳志的出版问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的文化宝库。
在出版的专业志、盟市志和旗县(市区)志中,大部分志书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在1993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武川县志》、《翁牛特旗志》获一等奖;《鄂伦春自治旗志》、《科尔沁右翼前旗志》、《敖汉旗志》等6部志书获二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大事记》暨《内蒙古大事记》在1997年全国地方志评奖中获一等奖,《赤峰市志》、《乌海市志》获二等奖。在200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共产党志》获特别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人事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畜牧志》获荣誉奖,《呼伦贝尔盟志》、《红山区志》获二等奖,《阿拉善盟志》、《喀拉沁旗志》、《清水河方言志》、《呼伦贝尔盟民族志》获三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民用航空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水产志》、《固阳县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地质矿产志》、《根河市志》、《林西县志》、《呼和浩特市志》(上)获优秀奖。在2003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政府志》获二等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公路水运交通志》获三等奖,《阿拉善左旗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获优秀奖。《巴林右旗志》(汉文版)于1993年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成果二等奖。《巴林右旗志》(蒙文版)获1993年全国少数民族图书评比二等奖。志书的获奖为内蒙古修志事业争得了荣誉。此外,还有一大批志书在1997年和2003年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事厅组织的“内蒙古地方志奖”评奖中获得各种奖项。志书的获奖不仅是志书质量的最好验证,是社会对志书价值广泛认可的体现,而且也是我区修志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
四、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地情资料。
20多年来,我区修志工作者不畏艰辛,克服困难,搜集、编辑了大量有价值的各种地情资料。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内蒙古旧志整理》、《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修志文萃》(上下册)等;大部分盟市和40%的旗县编辑出版了盟市、旗县情(概览、概况)、《大事记》、《资料汇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性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不仅为编修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我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资政、教育、存史”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已出版《内蒙古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卷等5部反映全区各地区、各部门情况的综合性年鉴,填补了内蒙古历史上没有综合性年鉴的空白。此外,20多个盟市、旗县和部分自治区直属委办厅局编写、出版了地区和部门的综合年鉴,不仅拓展了地方志工作领域,而且保存了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各级志办充分发挥信息咨询服务功能,随时为领导提供所需有关地情信息资料,发挥了地方志的“资政”作用。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热情接待社会各界查阅资料人员近2000人次,充分发挥了地方志为修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信息咨询中心。
五、推动了新方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多年来,全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在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以及运用理论指导修志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举办了全国性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和自治区、盟市、旗县新方志理论培训班,多次外出参加区外有关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不仅提高了修志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编修志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我区新方志理论研究的内容。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指导性刊物《内蒙古地方志》,注重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舆论导向,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全区地方志编修工作,而且繁荣了我区方志理论园地,促进了全区新方志理论的发展。
六、用志工作得到加强,志书作用日益显现。
在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新形势下,全区编纂出版的大批志书和地情资料充分发挥着“资政、教育、存史”的独特作用。一是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热爱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是新编志书具有长久的史料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四是在为资源开发、招商引资、防灾减灾等提供咨询服务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五是为宣传内蒙古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地方志工作与时俱进,近年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不断加强地方志网络化建设和数据库开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厅局域网联接起来,设立地方志专页,全面介绍内蒙古修志工作及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二是建设并开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网”,设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情”、“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地方志刊物” 、“方志资料”、“重要会议”、“组织机构”、“志鉴动态”等8个栏目,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这是对传统修志方式的一次革命,标志着我区的修志工作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三是通过计算机培训,方志编纂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内蒙古年鉴》、《内蒙古地方志》、《内蒙古旅游》等书刊的编辑全部实现了编校自动化。四是加强了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已建成“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年鉴”、“地方志刊物”、“方志资料”等 4个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管理、自动检索查询、网络信息共享。其中,“方志资料” 数据库建设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通过对传统的卡片查阅、手工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乌海市也建成了我区第一家盟市级地方志网站。
20多年的修志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使我们修志工作者骄傲和自豪,而且也因为我区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们也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为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修志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修志工作处于半停滞或停滞状态。二是修志机构还不够稳定和健全,修志事业经费不足,志书、年鉴出版困难。三是修志工作发展不平衡、进度不一。由于机构改革及其他因素,一些专业志的原承编单位已撤销或并入有关委办厅局,使专业志编纂困难重重。四是修志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待遇(如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五是社会对志书的使用价值和重要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六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志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修志工作中必须切实加以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方志工作再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