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新志评议)评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简称《农业志》)是一部专门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发展历程的志书。它第一次用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几千年来农业发展的兴衰起伏,特别是用较大的篇幅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多年来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一.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农业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都已出现原始的农耕部落。古代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些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中,也从事垦殖耕作。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出现屯垦农业,随着时代的更替,时盛时衰,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大规模的开垦,形成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和牧业区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自治区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一年一熟,以杂粮为主。2、旱作农业比重大,旱灾频繁。3、各农业区的自然条件、作物分布和耕作制度差异明显。4、农牧结合,互相促进。5、人均耕地多,低产田面积大。

    二. 结构

    本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序、凡例、编纂说明、概述、大事记组成。第二部分包括九篇内容,是本志的正文部分。第三部分为附录包括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基本情况表和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正文的每一篇用不同的专题分别介绍了自治区农业的各个方面。第一篇为自然资源,从土地、气候资料、植物资源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在自治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第二篇农业经济制度,从封建土地制度,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责任制五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农业经济制度的变迁。第三篇农业生产建设,从农业发展历程,屯垦沿革,农业区划和作物分布,农田基本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建设,扶贫开发,农业资金投入七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农业建设情况。第四篇农作物,从粮豆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四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的农作物。第五篇副业生产,主要介绍了养蚕、养蜂、采集。第六篇农业技术,从种子、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农业环境与能源六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第七篇农业机械化,介绍了农具的发展演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农机所有制、农业主要机械、农业机械化区划、农机管理服务。第八篇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第九篇农业管理与服务。

    本志的重点是第四篇农作物,内蒙古土地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平原、沙丘交错分布,构成农作物种类繁多的特点,本志对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产区分布、品种演变,耕作栽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内蒙古是主产区的莜麦,马铃薯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述。例如对马铃薯的轮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窖藏作了仔细的介绍。本章的第八节糜黍是蒙古族农民的传统作物,制成的米是蒙古族牧民的主要食粮,又称炒米。糜黍能忍受严重的水分亏缺及暂时的组织脱水,在干旱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叶水分和光合强度,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有较强的耐瘠性,在自治区的农作物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分布极广,各盟市均有栽培,近20年来糜黍栽培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栽培面积较大的伊克昭盟制定了沟塔地糜子、黍子亩产200公斤栽培模式图和旱梁地糜子亩产100公斤的栽培技术规程,提出了包括蓄水保墒;抓全苗壮苗;科学施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做好田间管理等六项措施,使糜黍丰产栽培措施综合配套。这些描述是《农业志》在概而述之后的精细之处。

    三. 特点

    内蒙古地域辽阔,我国历代统治者在其行政区划上都有变化,因此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反映自治区农业发展状况的志书,《农业志》的编撰出版在自治区农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全区各族人民提供了有关农业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可资比较借鉴的农业信息资料,读过《农业志》后,我认为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构严谨篇目设计合理

        一部好的志书,必须要有好的结构和篇章《农业志》在体例结构上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的方法,前有概述,后有附录,篇章节俱全,做到了以纲统目,体例规范统一。《农业志》的篇目章节设计,完整的反映了自治区农业领域极其相关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体现了修志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体例要求,做到志书篇目的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2、内容全面史料翔实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地面积大,地质土壤条件各地差异较大,气候也各不相同,农作物品种繁多。《农业志》用很大的篇幅,对生长在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品种做了全面系统、详细的介绍。从时间上看,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末,贯穿中国历史全过程。从内容上看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相当广泛全面,基本做到了"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参考价值。

    3、地区和民族性鲜明

    内蒙古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拥有丰富的光能和风能资源,《农业志》抓住了地区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内蒙古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14~6991兆焦耳/平方米,年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属全国高值区,这是内蒙古资源的优势,如果得到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内蒙古位于季风区内,风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自治区的广大地区年有效风能贮量丰富,普遍在600千瓦小时/平方米,利用风力发电,可变害为利发展清洁能源,这是大自然赐给自治区的又一资源优势,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其它多种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内蒙古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的农牧业生产方针,将全区农业生产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林区,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了自治区农牧区的全面发展。《农业志》在这些方面的记述体现了内蒙古地区所具有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

    4、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志》的编撰者,十分注意把握时代性特征,专门设立了农业环保章节,就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提出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农牧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下措施:(1)植树造林,建设农田防护林。(2)种草肥田,提高地力。(3)治山治水,保持水土。(4)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这样可以建设生态农业,跟上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步伐。

    四、作用

    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地情资料书,具有纵及千年,横及百科的优势。《农业志》是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科学领域的全面记录,其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参考价值。我国方志界普遍认为,方志有“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那么《农业志》的出版也充分体现了这几方面的作用。

    1、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提出本地地区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农业志》可提供更专业,更详细的资料,为领导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防止决策的失误。

    2、研究本地区的特点为经济建设服务

    《农业志》作为自治区农业领域最具有权威性、资料性、科学性的专业志书,对西部大开发、加快自治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提供现实的帮助,我们可以利用方志,有针对性的宣传地方农业资源的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注意,发挥方志的史料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传统农作物马铃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品质及各项指标较好,可以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发展了地方经济。再如,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但由于技术和资金较缺乏,风能利用率很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农业志》所提供的科学数据,制定自治区利用风能发电的目标,进行可性研究,确立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项目,与国内外的投资者,共同开发自治区的风能资源,逐步实现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风能发电,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开展咨询服务为农业科研服务

    《农业志》是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状况的全面反映,其学术价值较高,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为农业科研提供更专业,更详细的内容。例如,《农业志》对自治区降水量和年蒸发量的记载,可以为抗旱,预报防洪涝灾害,提供参考资料。再如,霜冻也是自治区农业生产种较多发生的灾害,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如何早期预报,采取怎样的措施减轻损失,《农业志》也能够发挥其作用。

    4、农谚选录为《农业志》增趣

    《农业志》在其附录中,选录了三百多条农业谚语,使人们得到了寓教于乐的享受,也为《农业志》增添了色彩。

    五、不足之处

    读过《农业志》后,我对《农业志》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记述较为平淡,重点不突出。

    从《农业志》结构表面上看,篇目设计规范统一,但如果仔细阅读,深入到其内容中去,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第四篇农作物,每种农作物都是由种植历史、产区分布、品种演变,耕作栽培几部分组成,看起来整齐划一,但实际上每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把这些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不应该每种作物都完全一致

    2、农业科研成果无记录

    农业科研成果是农业学科领域地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高、精、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然而《农业志》对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很少提到,这无疑是一个大的缺憾。例如,在第四篇农作物中,每一节介绍一种作物,但对每种作物的优良品种现状,最新科研成果都未作介绍,这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选用作物优良品种十分不利。

    3、缺乏精品和创新意识

    《农业志》虽然是自治区第一部分全面记载农业发展状况历程的志书,但从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它的编撰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树立精品意识是志书的本,提倡创新精神是志书的魂。增强学术观念是志书的神,这三点也正是《农业志》的欠缺之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新志评议)评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农业志》(简称《农业志》)是一部专门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发展历程的志书。它第一次用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几千年来农业发展的兴衰起伏,特别是用较大的篇幅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多年来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一. 概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农业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都已出现原始的农耕部落。古代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些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中,也从事垦殖耕作。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出现屯垦农业,随着时代的更替,时盛时衰,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大规模的开垦,形成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和牧业区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自治区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一年一熟,以杂粮为主。2、旱作农业比重大,旱灾频繁。3、各农业区的自然条件、作物分布和耕作制度差异明显。4、农牧结合,互相促进。5、人均耕地多,低产田面积大。

    二. 结构

    本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序、凡例、编纂说明、概述、大事记组成。第二部分包括九篇内容,是本志的正文部分。第三部分为附录包括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村基本情况表和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正文的每一篇用不同的专题分别介绍了自治区农业的各个方面。第一篇为自然资源,从土地、气候资料、植物资源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在自治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第二篇农业经济制度,从封建土地制度,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责任制五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农业经济制度的变迁。第三篇农业生产建设,从农业发展历程,屯垦沿革,农业区划和作物分布,农田基本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建设,扶贫开发,农业资金投入七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农业建设情况。第四篇农作物,从粮豆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四个方面介绍了自治区的农作物。第五篇副业生产,主要介绍了养蚕、养蜂、采集。第六篇农业技术,从种子、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农业环境与能源六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第七篇农业机械化,介绍了农具的发展演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农机所有制、农业主要机械、农业机械化区划、农机管理服务。第八篇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第九篇农业管理与服务。

    本志的重点是第四篇农作物,内蒙古土地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平原、沙丘交错分布,构成农作物种类繁多的特点,本志对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产区分布、品种演变,耕作栽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内蒙古是主产区的莜麦,马铃薯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述。例如对马铃薯的轮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窖藏作了仔细的介绍。本章的第八节糜黍是蒙古族农民的传统作物,制成的米是蒙古族牧民的主要食粮,又称炒米。糜黍能忍受严重的水分亏缺及暂时的组织脱水,在干旱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叶水分和光合强度,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有较强的耐瘠性,在自治区的农作物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分布极广,各盟市均有栽培,近20年来糜黍栽培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栽培面积较大的伊克昭盟制定了沟塔地糜子、黍子亩产200公斤栽培模式图和旱梁地糜子亩产100公斤的栽培技术规程,提出了包括蓄水保墒;抓全苗壮苗;科学施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做好田间管理等六项措施,使糜黍丰产栽培措施综合配套。这些描述是《农业志》在概而述之后的精细之处。

    三. 特点

    内蒙古地域辽阔,我国历代统治者在其行政区划上都有变化,因此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反映自治区农业发展状况的志书,《农业志》的编撰出版在自治区农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全区各族人民提供了有关农业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可资比较借鉴的农业信息资料,读过《农业志》后,我认为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构严谨篇目设计合理

        一部好的志书,必须要有好的结构和篇章《农业志》在体例结构上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的方法,前有概述,后有附录,篇章节俱全,做到了以纲统目,体例规范统一。《农业志》的篇目章节设计,完整的反映了自治区农业领域极其相关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体现了修志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体例要求,做到志书篇目的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2、内容全面史料翔实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地面积大,地质土壤条件各地差异较大,气候也各不相同,农作物品种繁多。《农业志》用很大的篇幅,对生长在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品种做了全面系统、详细的介绍。从时间上看,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末,贯穿中国历史全过程。从内容上看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相当广泛全面,基本做到了"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参考价值。

    3、地区和民族性鲜明

    内蒙古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拥有丰富的光能和风能资源,《农业志》抓住了地区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内蒙古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14~6991兆焦耳/平方米,年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属全国高值区,这是内蒙古资源的优势,如果得到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内蒙古位于季风区内,风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自治区的广大地区年有效风能贮量丰富,普遍在600千瓦小时/平方米,利用风力发电,可变害为利发展清洁能源,这是大自然赐给自治区的又一资源优势,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是其它多种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内蒙古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的农牧业生产方针,将全区农业生产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林区,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了自治区农牧区的全面发展。《农业志》在这些方面的记述体现了内蒙古地区所具有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

    4、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志》的编撰者,十分注意把握时代性特征,专门设立了农业环保章节,就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提出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农牧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下措施:(1)植树造林,建设农田防护林。(2)种草肥田,提高地力。(3)治山治水,保持水土。(4)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这样可以建设生态农业,跟上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步伐。

    四、作用

    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地情资料书,具有纵及千年,横及百科的优势。《农业志》是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科学领域的全面记录,其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参考价值。我国方志界普遍认为,方志有“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那么《农业志》的出版也充分体现了这几方面的作用。

    1、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提出本地地区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农业志》可提供更专业,更详细的资料,为领导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防止决策的失误。

    2、研究本地区的特点为经济建设服务

    《农业志》作为自治区农业领域最具有权威性、资料性、科学性的专业志书,对西部大开发、加快自治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提供现实的帮助,我们可以利用方志,有针对性的宣传地方农业资源的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注意,发挥方志的史料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传统农作物马铃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品质及各项指标较好,可以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发展了地方经济。再如,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但由于技术和资金较缺乏,风能利用率很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农业志》所提供的科学数据,制定自治区利用风能发电的目标,进行可性研究,确立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项目,与国内外的投资者,共同开发自治区的风能资源,逐步实现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风能发电,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开展咨询服务为农业科研服务

    《农业志》是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状况的全面反映,其学术价值较高,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为农业科研提供更专业,更详细的内容。例如,《农业志》对自治区降水量和年蒸发量的记载,可以为抗旱,预报防洪涝灾害,提供参考资料。再如,霜冻也是自治区农业生产种较多发生的灾害,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如何早期预报,采取怎样的措施减轻损失,《农业志》也能够发挥其作用。

    4、农谚选录为《农业志》增趣

    《农业志》在其附录中,选录了三百多条农业谚语,使人们得到了寓教于乐的享受,也为《农业志》增添了色彩。

    五、不足之处

    读过《农业志》后,我对《农业志》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记述较为平淡,重点不突出。

    从《农业志》结构表面上看,篇目设计规范统一,但如果仔细阅读,深入到其内容中去,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第四篇农作物,每种农作物都是由种植历史、产区分布、品种演变,耕作栽培几部分组成,看起来整齐划一,但实际上每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把这些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不应该每种作物都完全一致

    2、农业科研成果无记录

    农业科研成果是农业学科领域地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高、精、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然而《农业志》对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很少提到,这无疑是一个大的缺憾。例如,在第四篇农作物中,每一节介绍一种作物,但对每种作物的优良品种现状,最新科研成果都未作介绍,这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选用作物优良品种十分不利。

    3、缺乏精品和创新意识

    《农业志》虽然是自治区第一部分全面记载农业发展状况历程的志书,但从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它的编撰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树立精品意识是志书的本,提倡创新精神是志书的魂。增强学术观念是志书的神,这三点也正是《农业志》的欠缺之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