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志界不少同仁认为,续志编修应强化编纂者记人的主体意识,加大人物入志分量,增强人在志书中的主体地位,这实质上就是在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第一,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万物的中心,“有人则实,无人则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项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一切社会活动都无从谈起。因此,续志编修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记述好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人。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讲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编修的续志应该为他们的创业精神鼓与呼,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树碑立传。
第三,以人为本,是续志编纂宗旨的体现。续志的编纂宗旨就是为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续志就是要为共产党立言,为人民群众歌功颂德,要体现“人民方志写人民”,歌颂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人物和他们所创造的伟大业绩。正如李铁映同志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坚持用方志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志书真正发挥资政育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1]。
第四,以人为本,是地方志的优良传统。“自古方志半人物”,自方志定型以来,凡志必载人物,没有人物就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志书。志书是记事记人之书,如果志书在记述中只强调物质因素、时空因素,而忽略了人的因素,这样的地方志就无多少价值可言了。以江西宜丰县保存下来的《康熙乙巳志》为例,全书10卷,专志人物就有4卷。近代学者胡思敬编纂的《盐乘》共收录人物2699个,其中人物传记222人,人物简介813人,人物表1663人[2]。首轮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也都收录了大量人物。一些新编的乡村志收录的人物更多。河南省巩义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村籍人物”加之相应部类的各类任职人员和以事系人的,总计入志2800多人,占村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3]。上海市闵行区梅隆镇的华一村,2000年底常住人口为745户,2651人,而《华一村志》记述有名有姓的就有1903人(次),是一部村民的“记功薄”[4]。
二、续志编修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去实施。
第一,在篇目框架设计的总体思路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设立“记人部类”(或叫“居民部类”)。这样在总体设计思路上,就可以按照环境、记人、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大部类去构架续志;也可以按自然、居民、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新三宝体”去谋篇布局。
第二,设立专篇(卷),如“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物”、“居民生活”、“民情风俗”等,从人的“整体”、“个体”以及与人紧密相关的内容去记述人的状况。人口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篇(卷),从人口的总量、整体上去反映一地人口的基本情况。人物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人物”篇(卷)通过对一个个精英分子的记述,反映一地人的个体方面的素质。设立“居民生活”、“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姓氏”、“婚姻家庭”等篇(卷),去反映与人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其他有关篇(卷)中,设立记述有关人员、人士、社会阶层的章节,从“群体”上反映人的面貌。这个问题,在续志篇目的政治部类、文化部类解决的比较好。如政治部类中的“中共地方组织”篇(卷)中设有“党员”章(节),“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篇(卷)中设有“人大代表”章(节),“人民政协”篇(卷)中设有“政协委员”章(节),“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篇(卷)中,都设有“组织机构”的节(目),分别记述各个党派、团体的机构与人员情况。在文化部类的“教育”篇(卷)中设“教师”章(节),“科技”篇(卷)下设“科技队伍”章(节),“卫生体育”篇(卷)下设“医疗卫生人员”和“运动员”章(节)。
相比之下,经济部类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因此,可以考虑在“农业”篇(卷)下首设“农民”章,记述一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也有人撰文,主张在“劳动人事”篇下首列“农民”章,下设“劳动力基本情况”、“劳动力投向”、“劳动力横向流动”、“劳动力管理”等节,以便于对农民内容的记述[5]。在“工业”篇(卷)下设“产业工人”章,记述一地产业工人队伍基本情况、工人队伍构成、工人从业方式、工人组织、工人社会地位等内容。次设“企业主”章,记述企业主阶层、企业主构成、企业主资本、企业主社会地位等内容。在“商业贸易”篇(卷),首设“从业人员”章,记述从业人员构成、分布、从业方式、社会待遇等内容。
第四,在全志具体记述中的“以事系人”、“以人系事”,以及在相关编章中设人物专节,在各篇(卷)、章、节后随文设“附”,“生人简介”、“人物表”、“人名录”等。这样,就可以使志书人事相见,人物相隔,事由人做,认人为主,使续志情景交融,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增强吸引力。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前述集中几个有关人的专篇,设立一个“记人部类”,这只是续志篇目结构形式的一种类型。续志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根据各自志书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篇目框架,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放在环境与资源部类中,将“居民生活”、“民情风俗”等放入社会生活部类中,将“人物”仍作为一个部类单独放在志后。这样设置,可以将以人为本贯穿在全志各个部类的诸多篇章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2003,(3)
[2]李德辉:人物志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广西地方志》,2002,(4)
[3]白沙志:《修志偶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4]倪所安:《以人为本是华一村志的一大亮点》,《上海志鉴》,2004,(2)
[5]罗生福:《谈谈农民入志问题》,《广西地方志》,2004,(1)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志界不少同仁认为,续志编修应强化编纂者记人的主体意识,加大人物入志分量,增强人在志书中的主体地位,这实质上就是在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第一,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万物的中心,“有人则实,无人则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项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一切社会活动都无从谈起。因此,续志编修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记述好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人。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讲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编修的续志应该为他们的创业精神鼓与呼,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树碑立传。
第三,以人为本,是续志编纂宗旨的体现。续志的编纂宗旨就是为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续志就是要为共产党立言,为人民群众歌功颂德,要体现“人民方志写人民”,歌颂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人物和他们所创造的伟大业绩。正如李铁映同志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坚持用方志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志书真正发挥资政育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1]。
第四,以人为本,是地方志的优良传统。“自古方志半人物”,自方志定型以来,凡志必载人物,没有人物就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志书。志书是记事记人之书,如果志书在记述中只强调物质因素、时空因素,而忽略了人的因素,这样的地方志就无多少价值可言了。以江西宜丰县保存下来的《康熙乙巳志》为例,全书10卷,专志人物就有4卷。近代学者胡思敬编纂的《盐乘》共收录人物2699个,其中人物传记222人,人物简介813人,人物表1663人[2]。首轮新编省、市、县三级志书也都收录了大量人物。一些新编的乡村志收录的人物更多。河南省巩义市的一部村志《白沙志》,“村籍人物”加之相应部类的各类任职人员和以事系人的,总计入志2800多人,占村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3]。上海市闵行区梅隆镇的华一村,2000年底常住人口为745户,2651人,而《华一村志》记述有名有姓的就有1903人(次),是一部村民的“记功薄”[4]。
二、续志编修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续志编修中体现以人为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去实施。
第一,在篇目框架设计的总体思路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设立“记人部类”(或叫“居民部类”)。这样在总体设计思路上,就可以按照环境、记人、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大部类去构架续志;也可以按自然、居民、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新三宝体”去谋篇布局。
第二,设立专篇(卷),如“人口与计划生育”、“人物”、“居民生活”、“民情风俗”等,从人的“整体”、“个体”以及与人紧密相关的内容去记述人的状况。人口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篇(卷),从人口的总量、整体上去反映一地人口的基本情况。人物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人物”篇(卷)通过对一个个精英分子的记述,反映一地人的个体方面的素质。设立“居民生活”、“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姓氏”、“婚姻家庭”等篇(卷),去反映与人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其他有关篇(卷)中,设立记述有关人员、人士、社会阶层的章节,从“群体”上反映人的面貌。这个问题,在续志篇目的政治部类、文化部类解决的比较好。如政治部类中的“中共地方组织”篇(卷)中设有“党员”章(节),“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篇(卷)中设有“人大代表”章(节),“人民政协”篇(卷)中设有“政协委员”章(节),“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篇(卷)中,都设有“组织机构”的节(目),分别记述各个党派、团体的机构与人员情况。在文化部类的“教育”篇(卷)中设“教师”章(节),“科技”篇(卷)下设“科技队伍”章(节),“卫生体育”篇(卷)下设“医疗卫生人员”和“运动员”章(节)。
相比之下,经济部类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因此,可以考虑在“农业”篇(卷)下首设“农民”章,记述一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也有人撰文,主张在“劳动人事”篇下首列“农民”章,下设“劳动力基本情况”、“劳动力投向”、“劳动力横向流动”、“劳动力管理”等节,以便于对农民内容的记述[5]。在“工业”篇(卷)下设“产业工人”章,记述一地产业工人队伍基本情况、工人队伍构成、工人从业方式、工人组织、工人社会地位等内容。次设“企业主”章,记述企业主阶层、企业主构成、企业主资本、企业主社会地位等内容。在“商业贸易”篇(卷),首设“从业人员”章,记述从业人员构成、分布、从业方式、社会待遇等内容。
第四,在全志具体记述中的“以事系人”、“以人系事”,以及在相关编章中设人物专节,在各篇(卷)、章、节后随文设“附”,“生人简介”、“人物表”、“人名录”等。这样,就可以使志书人事相见,人物相隔,事由人做,认人为主,使续志情景交融,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增强吸引力。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前述集中几个有关人的专篇,设立一个“记人部类”,这只是续志篇目结构形式的一种类型。续志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根据各自志书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篇目框架,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放在环境与资源部类中,将“居民生活”、“民情风俗”等放入社会生活部类中,将“人物”仍作为一个部类单独放在志后。这样设置,可以将以人为本贯穿在全志各个部类的诸多篇章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2003,(3)
[2]李德辉:人物志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广西地方志》,2002,(4)
[3]白沙志:《修志偶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4]倪所安:《以人为本是华一村志的一大亮点》,《上海志鉴》,2004,(2)
[5]罗生福:《谈谈农民入志问题》,《广西地方志》,2004,(1)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