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五期
  • (文化天地)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
  • 【内容提要】内蒙古草原文明渊远流长灿烂辉煌,但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少,或者记载失实。因而,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伟大贡献一直鲜为人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近60年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通过长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运用丰富文物的资料和实物,不但弥补和纠正了古代历史书籍的失载与错误,而且以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内蒙古草原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第一项贡献:对古人类文明的贡献。

    内蒙古是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村,发掘出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石器制作场,其规模宏大,石器众多,各种野生动物的化石以及人类使用炊火的遗迹和遗物均有发现。这些发现表明,还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内蒙古地区已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其后,考古人员又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以及东部的扎赉诺尔,发现距今5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遗存。扎赉诺尔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两者体质结构相同,又都有人工改变头骨形状的习俗,从事着狩猎、采集和缝制皮衣的生产活动。在距今1万年前的末次冰川期,属于蒙古人种的古人类,开始成批地从内蒙古东北部,以及华北地区北上穿越白雪皑皑的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大陆,其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美洲古代文明。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的跨洲大迁移,起源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这是内蒙古地区的古人类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项贡献: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在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地区,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大型石锄、陶罐、玉块、猪骨随葬墓,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昭示着草原上原始部族社会、宗教和农耕生产的诞生,兴隆洼文化起于草原,又在燕山南北和辽河流域发生影响。在距今7000余年的赤峰林西县白音厂汗房屋遗址中,出土有古朴的圆雕女神立像,其身份兼有地母神和灶神的功能,中国考古学界尊称其为中华老祖母雕像。尊敬母亲、祭祀灶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它的起源地就在内蒙古东部。在这一地区附近的辽河流域,还出土了巨大的女神庙和众多的女神泥塑像,说明这一传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对龙与凤的崇拜由来已久,古老的黄帝与炎帝部落,就分别以龙和凤(朱鸟)为图腾,代表了中国北方与南方两大氏族部落集团。而龙凤的起源地以及对龙与凤雕刻与塑制的实物,正在内蒙古东部地区。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尊雕刻精美的玉龙。它用墨绿色的软玉雕刻而成,周身光洁圆润,蜷曲如钩,通体呈C形,龙首呈猪嘴形,长吻修目,颈后硬鬃飞扬。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的目光,令人望而敬畏,被尊称为中华第一龙

    2004年初夏,考古人员又在发现中华玉龙的赤峰市翁牛特旗发观了中华第一凤红陶杯。经过考察研究,这件凤鸟红陶杯的时代,为距今6800余年的赵宝沟文化时期,具有凤头、凤冠、凤尾、凤翼等特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凤鸟造型极其相似,它比中华玉龙的时代还要早1000余年。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凤文化的历史源头,向前提了1000多年。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认为:近三十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先后发现的龙凤实物,是举世震惊的成果,也是草原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伟大的贡献。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两大文化产物,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不多见。

    第三项贡献:对兵器和生产工具的贡献。

    在人类历史中,使用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之为青铜时代。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也开始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在赤峰敖汉旗大甸子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800余座墓葬,出土有数千件陶器和玉饰件、青铜器等,其时代属于中原地区的夏代,距今大约3600年。尤为重要的是:在200多件彩绘陶器上,绘有多种图案与中原商代青铜器的花纹相似。考古学者认为:中原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直接收到北方草原图案艺术的影响;早在商代之前,中国青铜器上某些花纹的母体,即已经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形成了。

    在鄂尔多斯高原,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以动物纹为特征的刻绘野兽搏斗场面的青铜兵器和饰件,其最早期的器物,出土于早商时期的墓葬之中。近代学者称此类器物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它的影响不但扩展到中国北方地区,而且在欧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中,也发现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同样,在赤峰“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也在欧亚地区有所发现。这种情况,证明了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早期游牧民族,已经开始纵马驰骋在欧亚大陆,广阔的草原和奔腾的骏马,是他们传播早期青铜文明的良好场所和忠诚的伙伴。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十分宽阔,从西伯利亚到蒙古高原,从阴山南北到东欧草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遗迹,最为典型的,一是轻便锐利的青铜兵器和各种有野兽图案的青铜或金银饰件;二是镌刻在欧亚大陆山岭上的各种岩画。这些岩画的各个地点虽然相距遥远,但内容却十分相似,大都是狩猎、游牧、神灵崇拜,以及祭祀和各种草原动物的图案,它证明了内蒙古草原文化与欧亚各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和联系已十分密切,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

    在内蒙古地区有关元朝的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有两项,它们都是世界和中国的首创。第一项是最早的纸币实物的发现。1982年,在维修呼和浩特市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工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一张。该钞为灰黑色麻桑皮纸,盖朱红大印,面额为壹拾文,长16.4厘米、宽9.2厘米。纸币正中写有伪造者斩,首告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左下方有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签押。此外,纸币上还有中统元宝诸路通行八个篆字。经研究考证,这张纸币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印制,使用时间约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实物,价值极高。

    第二项是最早火铳实物的发现。1989年7月,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现了一尊元代的铜火铳。这件铜火铳重6.21公斤,长34.7厘米,口径10.2厘米。在铜火铳身上铸有两行八思巴文,汉译为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元成宗大德二年为公元1298年,迭额列为地名,数整八十为铜火铳的编号,中西学界现普遍认为,中国元代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元代铜铳的两个基本类型———单兵手持使用的手铳和安于架上发射的碗口铳,分别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枪和炮的鼻祖。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件实物是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该铳因而被视为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而在内蒙古发观的这件铜火铳,有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的纪年铭文,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此铳自然也就取代至顺三年铳,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这是草原文明在军事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结语:

    纵观草原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前进步伐曾经走在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前列。

    草原民族在大漠寒冷干燥的艰苦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养成了胸襟开阔和坚毅不屈的性格。他们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时,便为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草原地区在中原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犹如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得以交流,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草原文明的成果,又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大舞台,无数的英雄民族,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戏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与交流是历史篇章中的主旋律。尽管这里也有战争的烽火,但战争与和平相比,只是暂时的现象。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的交流,也在这种碰撞和矛盾中趋于加强和密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古城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也可以对历史上各时代草原文明的伟大创造者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会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不断发展和繁荣草原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内蒙古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用资料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2)贾兰坡:《关于谁最早到达美洲之我见》,刊于《中华先祖拓荒美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郭治中等:《林西县白音厂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5)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6)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组《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物馆2004年6月出具的陶凤鉴定报告》(内部资料)。

    7)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9)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0)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1)王大方:《嘎仙洞遗址》,刊于《草原访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李逸友:《论内蒙古文物考古》,刊于(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4)杨泓、王兆春、齐木德·道尔吉、钟少异、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内蒙古新发现元代火铳及其意义》(待发)。

    15)《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卷,第427页火铳

    16)《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卷,第279页古代火炮。此外,参见:钟少异主编《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彩图4和5。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人行呼和浩特支行)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天地)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
  • 【内容提要】内蒙古草原文明渊远流长灿烂辉煌,但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少,或者记载失实。因而,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伟大贡献一直鲜为人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近60年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通过长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运用丰富文物的资料和实物,不但弥补和纠正了古代历史书籍的失载与错误,而且以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内蒙古草原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第一项贡献:对古人类文明的贡献。

    内蒙古是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村,发掘出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石器制作场,其规模宏大,石器众多,各种野生动物的化石以及人类使用炊火的遗迹和遗物均有发现。这些发现表明,还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内蒙古地区已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其后,考古人员又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以及东部的扎赉诺尔,发现距今5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遗存。扎赉诺尔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两者体质结构相同,又都有人工改变头骨形状的习俗,从事着狩猎、采集和缝制皮衣的生产活动。在距今1万年前的末次冰川期,属于蒙古人种的古人类,开始成批地从内蒙古东北部,以及华北地区北上穿越白雪皑皑的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大陆,其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美洲古代文明。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的跨洲大迁移,起源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这是内蒙古地区的古人类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项贡献: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在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地区,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大型石锄、陶罐、玉块、猪骨随葬墓,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昭示着草原上原始部族社会、宗教和农耕生产的诞生,兴隆洼文化起于草原,又在燕山南北和辽河流域发生影响。在距今7000余年的赤峰林西县白音厂汗房屋遗址中,出土有古朴的圆雕女神立像,其身份兼有地母神和灶神的功能,中国考古学界尊称其为中华老祖母雕像。尊敬母亲、祭祀灶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它的起源地就在内蒙古东部。在这一地区附近的辽河流域,还出土了巨大的女神庙和众多的女神泥塑像,说明这一传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巨大影响。  

    中华民族对龙与凤的崇拜由来已久,古老的黄帝与炎帝部落,就分别以龙和凤(朱鸟)为图腾,代表了中国北方与南方两大氏族部落集团。而龙凤的起源地以及对龙与凤雕刻与塑制的实物,正在内蒙古东部地区。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尊雕刻精美的玉龙。它用墨绿色的软玉雕刻而成,周身光洁圆润,蜷曲如钩,通体呈C形,龙首呈猪嘴形,长吻修目,颈后硬鬃飞扬。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的目光,令人望而敬畏,被尊称为中华第一龙

    2004年初夏,考古人员又在发现中华玉龙的赤峰市翁牛特旗发观了中华第一凤红陶杯。经过考察研究,这件凤鸟红陶杯的时代,为距今6800余年的赵宝沟文化时期,具有凤头、凤冠、凤尾、凤翼等特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凤鸟造型极其相似,它比中华玉龙的时代还要早1000余年。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凤文化的历史源头,向前提了1000多年。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认为:近三十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先后发现的龙凤实物,是举世震惊的成果,也是草原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伟大的贡献。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两大文化产物,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不多见。

    第三项贡献:对兵器和生产工具的贡献。

    在人类历史中,使用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之为青铜时代。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也开始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在赤峰敖汉旗大甸子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800余座墓葬,出土有数千件陶器和玉饰件、青铜器等,其时代属于中原地区的夏代,距今大约3600年。尤为重要的是:在200多件彩绘陶器上,绘有多种图案与中原商代青铜器的花纹相似。考古学者认为:中原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直接收到北方草原图案艺术的影响;早在商代之前,中国青铜器上某些花纹的母体,即已经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形成了。

    在鄂尔多斯高原,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以动物纹为特征的刻绘野兽搏斗场面的青铜兵器和饰件,其最早期的器物,出土于早商时期的墓葬之中。近代学者称此类器物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它的影响不但扩展到中国北方地区,而且在欧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中,也发现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同样,在赤峰“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也在欧亚地区有所发现。这种情况,证明了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早期游牧民族,已经开始纵马驰骋在欧亚大陆,广阔的草原和奔腾的骏马,是他们传播早期青铜文明的良好场所和忠诚的伙伴。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十分宽阔,从西伯利亚到蒙古高原,从阴山南北到东欧草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遗迹,最为典型的,一是轻便锐利的青铜兵器和各种有野兽图案的青铜或金银饰件;二是镌刻在欧亚大陆山岭上的各种岩画。这些岩画的各个地点虽然相距遥远,但内容却十分相似,大都是狩猎、游牧、神灵崇拜,以及祭祀和各种草原动物的图案,它证明了内蒙古草原文化与欧亚各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和联系已十分密切,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

    在内蒙古地区有关元朝的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有两项,它们都是世界和中国的首创。第一项是最早的纸币实物的发现。1982年,在维修呼和浩特市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工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一张。该钞为灰黑色麻桑皮纸,盖朱红大印,面额为壹拾文,长16.4厘米、宽9.2厘米。纸币正中写有伪造者斩,首告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左下方有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签押。此外,纸币上还有中统元宝诸路通行八个篆字。经研究考证,这张纸币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印制,使用时间约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实物,价值极高。

    第二项是最早火铳实物的发现。1989年7月,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现了一尊元代的铜火铳。这件铜火铳重6.21公斤,长34.7厘米,口径10.2厘米。在铜火铳身上铸有两行八思巴文,汉译为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元成宗大德二年为公元1298年,迭额列为地名,数整八十为铜火铳的编号,中西学界现普遍认为,中国元代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元代铜铳的两个基本类型———单兵手持使用的手铳和安于架上发射的碗口铳,分别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枪和炮的鼻祖。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件实物是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该铳因而被视为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而在内蒙古发观的这件铜火铳,有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的纪年铭文,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此铳自然也就取代至顺三年铳,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这是草原文明在军事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结语:

    纵观草原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前进步伐曾经走在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前列。

    草原民族在大漠寒冷干燥的艰苦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养成了胸襟开阔和坚毅不屈的性格。他们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时,便为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草原地区在中原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犹如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得以交流,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草原文明的成果,又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大舞台,无数的英雄民族,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戏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与交流是历史篇章中的主旋律。尽管这里也有战争的烽火,但战争与和平相比,只是暂时的现象。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的交流,也在这种碰撞和矛盾中趋于加强和密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古城遗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原文明的伟大贡献,也可以对历史上各时代草原文明的伟大创造者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会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不断发展和繁荣草原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内蒙古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用资料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2)贾兰坡:《关于谁最早到达美洲之我见》,刊于《中华先祖拓荒美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郭治中等:《林西县白音厂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5)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6)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组《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物馆2004年6月出具的陶凤鉴定报告》(内部资料)。

    7)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9)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0)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1)王大方:《嘎仙洞遗址》,刊于《草原访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李逸友:《论内蒙古文物考古》,刊于(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4)杨泓、王兆春、齐木德·道尔吉、钟少异、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内蒙古新发现元代火铳及其意义》(待发)。

    15)《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卷,第427页火铳

    16)《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卷,第279页古代火炮。此外,参见:钟少异主编《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彩图4和5。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人行呼和浩特支行)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