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乃“中华国宝,世界奇观。”1998年1月,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永远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我国的长城,兴于战国时期的赵国,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完善于汉、北齐、北魏、隋、辽、金、明等诸朝,其长度超过十万里。它不仅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庞大的建筑工程。她向巨龙一样承载着历史、政治、军事、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向国际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内蒙古的长城冠天下。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也是建国后最早提出修复长城并亲自监修了八达岭段长城的罗哲文先生在给长城专家高旺所著《内蒙古长城史话》作的序中讲:内蒙古的长城长度据1979年的调查就有三万多里,居其他省市自治区长城长度之首。再拿修建年代来说,早期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占领了呼和浩特平原,为了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开始,在以后的秦、汉、北魏、辽、金、明等朝代都进行了修筑,同时也都有保存。各个时代不同结构的长城都有遗物可循。可见内蒙古所保存的长城修筑时代最多,也是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也是全国之冠。修筑年代之多、长度之长皆称为冠,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历史悠久、朝代众多、里程最长,堪称“三冠”。而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又冠内蒙古地区各盟市。
下面我想将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路经呼和浩特地区的有关段落简明记述如下:
一、赵长城
赵长城,为战国时赵国所筑。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全长一千余里。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在今呼和浩特平原建立了第一个城市云中城和原阳军马场,以达“驱胡攘地”之目的。可见长城是先从呼和浩特地区修筑,东西延伸。
1、赵长城大约是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前300年)之间修的,大部分为夯土建筑。东起宣化境内,经尚义,兴和、卓资、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南过包头绕乌拉山进入后套直达二狼山口。其遗迹断断续续如长龙一般,翻群山、越峻岭、穿草原、经绝壁,逶迤曲折、雄浑古朴,甚为壮观。
2、白道岭长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因在大青山白道梁上而得名。《水经注》载:“山颠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谿亘岭东西无极”,即指这段长城。北魏时在南谷口还筑有白道城,旧址在回民区坝口子村古城,城北即白道岭。
白道岭长城,当地人称“边墙”,大部分为土筑,它在呼和浩特至武川县公路17公里处。东经边墙梁村进入卓资县北接秦长城,此长城遗迹现高约2米,宽约10米。土丘式烽燧骑墙而筑,高17米,周长60米。坝顶村西小坝口处,地形陡峭,从军事角度看,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这里的烽火台密度很大,一里之内(包括城墙两侧)就有六座。路口南北各一座,此地气势雄险,乃呼和浩特市一大景观。如到此登临长城有时还可见到古时作战时失散的兵器,如铜箭头、铁箭头等,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捡到齐国、秦国的古钱币。此段长城名为战国赵武灵王所修,但秦、汉修筑的遗址也有,至今在坝顶村大青山的主峰上还有秦、汉时的烽火台。
二、秦始皇万里长城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赛,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修的万里长城是在修筑赵长城的基础上的东西延伸,并与秦、燕长城修葺连接而成。它西起临洮,经固原、贺兰山、二郎山(古高阙)东尽处插入阴山山脉的大青山经呼和浩特武川县东南拐,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相联接,又经卓资、兴和、商都、化德、多伦、赤峰进入辽宁过鸭绿江后到碣石(《通鉴地理志今译》云,长城起在碣石,在今高丽界),全长一万余里,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7年)开始到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10年)历时七年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三、汉长城
据长城专家高旺所著《内蒙古长城史话》云,“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二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它主要是在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时,为加强经常防御而修筑的。”
四、金长城
金长城是金代修筑,是两道并行的长城。由东北四子王旗经达茂旗进入武川境内,由平地转上山丘,沿山而上,最后伸至察素齐以北大青山万家沟。这段长城是双墙双壕连续并列,内外墙间距30米左右,高约4米。这段长城在金代时为西南路招讨司所辖(辖地在丰州古城),修筑年代大约从天会年间开始止于永安三年(公元1198年)。
五、明长城
明长城,主要指大同镇长城,《明史·兵制三》载,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即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这段长城东起山西天镇东北镇口台,经丰镇、凉城、和林(杀虎口)、清水河南境丫角山与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的偏头长城相接,全长887里。保存最完整的是丫角山东长城,砖石结构,高约10米,长城筑在高山上,气势磅礴,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
此外,历史上在呼和浩特地区修筑长城的还有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四个朝代。
从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来看,历史上除辽代长城未经呼和浩特地区外,其他修筑长城的朝代都在呼和浩特地区有修筑遗迹。可见呼和浩特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地位。这就更证实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言:“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呼和浩特平原)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所以自战国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26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设立云中郡(呼和浩特地区)。从此,西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在此地时有争战,一直到清朝前期,这里还是清朝跟准格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这就说明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边防重地,同时也是雄踞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咽喉要道。这就证实了为什么历朝历代在呼和浩特地区修筑长城的原因所在。同时也证实了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缩影和精华所在。你只有登上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才能感觉到特殊的心旷神怡、特殊的遐想翩翩。从外可以看到中华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成吉思汗的故乡;从内可以看到滚滚长江、中原热土、黄河文化、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进步。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承担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长城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
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长城脚下战争年代的战马嘶叫兵戎相见、和平年代的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修筑长城的起点和重点在呼和浩特,所以,真正的长城文化就在呼和浩特,它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别是长城脚下“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更证实了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根,这里有历史文化的魂。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 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办公室)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乃“中华国宝,世界奇观。”1998年1月,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永远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我国的长城,兴于战国时期的赵国,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完善于汉、北齐、北魏、隋、辽、金、明等诸朝,其长度超过十万里。它不仅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庞大的建筑工程。她向巨龙一样承载着历史、政治、军事、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向国际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内蒙古的长城冠天下。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也是建国后最早提出修复长城并亲自监修了八达岭段长城的罗哲文先生在给长城专家高旺所著《内蒙古长城史话》作的序中讲:内蒙古的长城长度据1979年的调查就有三万多里,居其他省市自治区长城长度之首。再拿修建年代来说,早期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占领了呼和浩特平原,为了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开始,在以后的秦、汉、北魏、辽、金、明等朝代都进行了修筑,同时也都有保存。各个时代不同结构的长城都有遗物可循。可见内蒙古所保存的长城修筑时代最多,也是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也是全国之冠。修筑年代之多、长度之长皆称为冠,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历史悠久、朝代众多、里程最长,堪称“三冠”。而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又冠内蒙古地区各盟市。
下面我想将历朝历代修筑长城路经呼和浩特地区的有关段落简明记述如下:
一、赵长城
赵长城,为战国时赵国所筑。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全长一千余里。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在今呼和浩特平原建立了第一个城市云中城和原阳军马场,以达“驱胡攘地”之目的。可见长城是先从呼和浩特地区修筑,东西延伸。
1、赵长城大约是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前300年)之间修的,大部分为夯土建筑。东起宣化境内,经尚义,兴和、卓资、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南过包头绕乌拉山进入后套直达二狼山口。其遗迹断断续续如长龙一般,翻群山、越峻岭、穿草原、经绝壁,逶迤曲折、雄浑古朴,甚为壮观。
2、白道岭长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因在大青山白道梁上而得名。《水经注》载:“山颠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谿亘岭东西无极”,即指这段长城。北魏时在南谷口还筑有白道城,旧址在回民区坝口子村古城,城北即白道岭。
白道岭长城,当地人称“边墙”,大部分为土筑,它在呼和浩特至武川县公路17公里处。东经边墙梁村进入卓资县北接秦长城,此长城遗迹现高约2米,宽约10米。土丘式烽燧骑墙而筑,高17米,周长60米。坝顶村西小坝口处,地形陡峭,从军事角度看,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这里的烽火台密度很大,一里之内(包括城墙两侧)就有六座。路口南北各一座,此地气势雄险,乃呼和浩特市一大景观。如到此登临长城有时还可见到古时作战时失散的兵器,如铜箭头、铁箭头等,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捡到齐国、秦国的古钱币。此段长城名为战国赵武灵王所修,但秦、汉修筑的遗址也有,至今在坝顶村大青山的主峰上还有秦、汉时的烽火台。
二、秦始皇万里长城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赛,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修的万里长城是在修筑赵长城的基础上的东西延伸,并与秦、燕长城修葺连接而成。它西起临洮,经固原、贺兰山、二郎山(古高阙)东尽处插入阴山山脉的大青山经呼和浩特武川县东南拐,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相联接,又经卓资、兴和、商都、化德、多伦、赤峰进入辽宁过鸭绿江后到碣石(《通鉴地理志今译》云,长城起在碣石,在今高丽界),全长一万余里,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7年)开始到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10年)历时七年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三、汉长城
据长城专家高旺所著《内蒙古长城史话》云,“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二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它主要是在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时,为加强经常防御而修筑的。”
四、金长城
金长城是金代修筑,是两道并行的长城。由东北四子王旗经达茂旗进入武川境内,由平地转上山丘,沿山而上,最后伸至察素齐以北大青山万家沟。这段长城是双墙双壕连续并列,内外墙间距30米左右,高约4米。这段长城在金代时为西南路招讨司所辖(辖地在丰州古城),修筑年代大约从天会年间开始止于永安三年(公元1198年)。
五、明长城
明长城,主要指大同镇长城,《明史·兵制三》载,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即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这段长城东起山西天镇东北镇口台,经丰镇、凉城、和林(杀虎口)、清水河南境丫角山与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的偏头长城相接,全长887里。保存最完整的是丫角山东长城,砖石结构,高约10米,长城筑在高山上,气势磅礴,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
此外,历史上在呼和浩特地区修筑长城的还有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四个朝代。
从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来看,历史上除辽代长城未经呼和浩特地区外,其他修筑长城的朝代都在呼和浩特地区有修筑遗迹。可见呼和浩特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地位。这就更证实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言:“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呼和浩特平原)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所以自战国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26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设立云中郡(呼和浩特地区)。从此,西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在此地时有争战,一直到清朝前期,这里还是清朝跟准格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这就说明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边防重地,同时也是雄踞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咽喉要道。这就证实了为什么历朝历代在呼和浩特地区修筑长城的原因所在。同时也证实了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缩影和精华所在。你只有登上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才能感觉到特殊的心旷神怡、特殊的遐想翩翩。从外可以看到中华历史的后院、世界文明的摇篮、马背民族的圣地、成吉思汗的故乡;从内可以看到滚滚长江、中原热土、黄河文化、民族的交流、融合、团结、进步。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才能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承担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长城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
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长城脚下战争年代的战马嘶叫兵戎相见、和平年代的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修筑长城的起点和重点在呼和浩特,所以,真正的长城文化就在呼和浩特,它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别是长城脚下“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更证实了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根,这里有历史文化的魂。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协会 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