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大盛魁”是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一家旅蒙商号,当年素有“半个归化城”之誉。它的兴衰起落几乎与我国满清王朝的兴衰起落处同一个时代。为什么一个持续了两、三千年封建统治制度在迅速演变为最后覆灭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并且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边城僻壤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竟然能够孕育出如此规模和气魄的、出类拔萃的豪商巨富,而且浮现出了持续近两个半世纪之久的“大盛魁现象”?这是经济界、史学界、民族问题研究界很值得深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重提“大盛魁现象”,对于正在实施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也许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于“大盛魁现象”,我们不妨先从几则关于大盛魁的传说开始说起。
由于大盛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归化城旅蒙商“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之首号,因而关于大盛魁就有不少传说。
首先是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在大盛魁初创时都是肩挑小贩,正是这三个山西籍小行商创立的大盛魁,到极盛时期成为垄断归化城到外蒙古商业贸易的巨商,年贸易总额一般年份达一千万两白银,总资本有时竟达亿两白银。可以想见它的创业道路是不会平坦的,奠定其基业是艰辛的。
据老辈人传说,大盛魁创立初始,经营数年,营业情况极坏。三位合股人甚至连每天的食用都挣不来。某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过大年,而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无钱买肉买面吃饺子,只好煮了一锅小米粥,聊以充饥,打发年关。年三十晚上,三个人正在喝
小米稀粥,从外面来了一个穿着蒙古靴、蒙古袍、系着蒙古腰带的蒙古老乡,拉着一匹驮着货物的骆驼。进院后把骆驼拴在了店铺门口,这位蒙古老乡就进店里暖了暖身子。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平常因经常和蒙古老乡做买卖,能说一些半通不通的蒙古话。那位蒙古老乡暖了一会儿身子后,说要到外面去办点事,托店主人把骆驼照料好。可是这位蒙古老乡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左等右等不见人回来。骆驼饥渴不堪,背上还负着很重的货物。于是伙计三人把骆驼驮子卸下来,喂饮了骆驼。可是等到了正月初七八,人还是没等回来,以后一直也没有回来。伙计三人打开驮袋一看,驼毛口袋里除了金银元宝之外,还有许多贵重的财物。于是他们才意识到这是财神爷降临,把金银财宝送上了门。后来就用这些金银财宝作本钱,先是养骆驼跑蒙古草地贩运货物赚钱,慢慢地发展到跑“毛斯圪洼”(莫斯科)搞长途贩运挣大钱。建立起商业字号后,他们把资本分成三股:一股归他们三人;一股是财神股,因为是财神爷赐予的本钱,所以必须作为公共股,任何人不得据为私有;另一股是为本号出了力的奖励股,也是作为公共积累股。这一股分内,也包括一份狗的股份,称作“狗股子”。
为了永远不忘创业的艰辛,牢记财神爷的恩赐,感谢为本号出过力的商伴,传说大盛魁自始至终供有财神座,神座前还陈列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一个宝盒子。据说这个传统是王相卿任经理后留下的。陈列这些什物是为纪念大盛魁初始的艰难历程。扁担一条,是为纪念它的创始人是以扁担贸易起家的;木箱子两个,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说,木箱子两个就是创始人开始作肩挑小贩时所担的那两个货箱;另一种说法是说,这两个箱子是创始人得到意外之财时装财宝的那两个木箱;石头一块,乃是三位创始人在当肩挑小贩时,曾用石头作称银子计量的衡器使用;至于在财神座前陈列宝盒子是何缘故,谁也说不清楚,反正说明宝盒子曾为大盛魁的兴盛起过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大盛魁的掌柜们和记账先生们,不肯吃饺子而熬小米粥喝,大年初一早晨还要在财神座前供一碗小米稀粥,大概是因为三个创始人在买卖最困难时没有钱吃饺子过大年,而靠喝稀粥度年关,正值此时财神爷送来金银财宝,使大盛魁逐步得以发展壮大进而成为豪商巨富的郑重纪念。
在大盛魁的创业中,据说王相卿发挥的作用最大。人们还传说,王相卿是山西太谷县人,人称“王二疤子”,生得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跑到右玉县杀虎口为人佣工,曾在清军军营当伙夫,服杂役。后来祁县人张杰和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进而三人一起创立了大盛魁。创业开始,由于经营不佳,生活艰苦,张杰和史大学心灰意冷,返回祁县另谋生计。只有王二疤子独自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经营稍见好转,王二疤子又把张、史二人邀来,共同经营生意,从而三人才成为大盛魁的共同创始人。据老辈人说,大盛魁柜上既供财神,又供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画像。供奉“桃园三结义”画像的用意,有的说是表示他们崇拜桃园异姓兄弟的“义气”;有的说是为了标榜和弘扬三位创始人合作创业的“义气”。对于王相卿,还有一种传说,说是王二疤子初到“前营”(指乌里雅苏台)时,正值一名蒙古王公的一个女儿患严重疾病。王二疤子就把随身携带的家乡太谷广升誉药店的祖传秘方精制的补药“龟灵集”等良药送给该王公给女儿服用,病愈后该王公为感谢王二疤子的救女大恩,便将王二疤子的三儿子德深招赘为婿,并在以后生育了子女。由于王二疤子与蒙古王公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使大盛魁的买卖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其次,大盛魁无论是走骆驼房子,还是赶羊贩马,都少不了许多狗作护卫、作“保安”,狗对大盛魁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关于大盛魁狗的传说也不少。曾据当地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有一年外蒙古物价大涨,各旅蒙商的货物都已脱销,谁能先行进货,谁就能得到巨额利润。在当时那种通讯落后的条件下,怎样把这一重要经济情报迅速传到归化城总号,及时组织大批货源到前、后营(后营指科布多),成为当务之急。大盛魁的人异想天开,就把催货的信件缝在狗的护项圈内。据说这条巨獒(即黄褐色、身大尾长的凶猛家犬)昼夜奔跑回归化城把信件送到归化城大盛魁总号,因而得以抢先把货送到前、后营,从而使大盛魁发了一笔横财。从此给狗顶上一个投资整股,写在万金账上。这就是人们传说的“狗股子”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在一次战役中,大盛魁得到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由于无法迅速传递到军营,就派狗带信传递情报,从而使这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大盛魁从中得到了很大好处。为了报答狗的功劳,便给顶了一个“狗股子”。不过据大盛魁的从业人员讲,大盛魁的万金账上并没有“狗股子”,但大盛魁出于营业的需要,对狗的待遇确实是极优厚的。据说大盛魁养的巨獒足有八九百条,有时可达千条,人吃什么就给狗吃什么。大盛魁对于狗数的增长是十分看重的,它曾许过这样的愿:只要狗的数量上了一千条,就要专门请一台戏给予庆祝。因为狗数增长了,说明它的买卖做大了。
三是对于大盛魁经营策略的传说。
王廷相是大盛魁在道光、咸丰年间的总号经理。他由于经营有方,对大盛魁的兴盛立下很了不起的功劳。据说在一个时期,他大量地购存白、蓝绸缎。号内伙计都认为是冷背货,怕造成巨大的积压,表示反对屯积这些货物。而经理们力排众议,支持了王廷相的作为。不久,皇帝驾崩,全国上下争相抢购白、蓝绸缎举丧戴孝,因此白、蓝绸缎脱销。这时候大盛魁高价抛出这批库存货物,赚得了丰厚的利润。由于王廷相做过许多类似这样对大盛魁贡献很大的事,因而终于被推选到总号经理的位置上。
关于大盛魁的传说还有很多,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事实还是有证可考的。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大盛魁”是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一家旅蒙商号,当年素有“半个归化城”之誉。它的兴衰起落几乎与我国满清王朝的兴衰起落处同一个时代。为什么一个持续了两、三千年封建统治制度在迅速演变为最后覆灭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并且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边城僻壤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竟然能够孕育出如此规模和气魄的、出类拔萃的豪商巨富,而且浮现出了持续近两个半世纪之久的“大盛魁现象”?这是经济界、史学界、民族问题研究界很值得深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重提“大盛魁现象”,对于正在实施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也许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于“大盛魁现象”,我们不妨先从几则关于大盛魁的传说开始说起。
由于大盛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归化城旅蒙商“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之首号,因而关于大盛魁就有不少传说。
首先是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在大盛魁初创时都是肩挑小贩,正是这三个山西籍小行商创立的大盛魁,到极盛时期成为垄断归化城到外蒙古商业贸易的巨商,年贸易总额一般年份达一千万两白银,总资本有时竟达亿两白银。可以想见它的创业道路是不会平坦的,奠定其基业是艰辛的。
据老辈人传说,大盛魁创立初始,经营数年,营业情况极坏。三位合股人甚至连每天的食用都挣不来。某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过大年,而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无钱买肉买面吃饺子,只好煮了一锅小米粥,聊以充饥,打发年关。年三十晚上,三个人正在喝
小米稀粥,从外面来了一个穿着蒙古靴、蒙古袍、系着蒙古腰带的蒙古老乡,拉着一匹驮着货物的骆驼。进院后把骆驼拴在了店铺门口,这位蒙古老乡就进店里暖了暖身子。大盛魁的三位创始人平常因经常和蒙古老乡做买卖,能说一些半通不通的蒙古话。那位蒙古老乡暖了一会儿身子后,说要到外面去办点事,托店主人把骆驼照料好。可是这位蒙古老乡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左等右等不见人回来。骆驼饥渴不堪,背上还负着很重的货物。于是伙计三人把骆驼驮子卸下来,喂饮了骆驼。可是等到了正月初七八,人还是没等回来,以后一直也没有回来。伙计三人打开驮袋一看,驼毛口袋里除了金银元宝之外,还有许多贵重的财物。于是他们才意识到这是财神爷降临,把金银财宝送上了门。后来就用这些金银财宝作本钱,先是养骆驼跑蒙古草地贩运货物赚钱,慢慢地发展到跑“毛斯圪洼”(莫斯科)搞长途贩运挣大钱。建立起商业字号后,他们把资本分成三股:一股归他们三人;一股是财神股,因为是财神爷赐予的本钱,所以必须作为公共股,任何人不得据为私有;另一股是为本号出了力的奖励股,也是作为公共积累股。这一股分内,也包括一份狗的股份,称作“狗股子”。
为了永远不忘创业的艰辛,牢记财神爷的恩赐,感谢为本号出过力的商伴,传说大盛魁自始至终供有财神座,神座前还陈列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一个宝盒子。据说这个传统是王相卿任经理后留下的。陈列这些什物是为纪念大盛魁初始的艰难历程。扁担一条,是为纪念它的创始人是以扁担贸易起家的;木箱子两个,有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说,木箱子两个就是创始人开始作肩挑小贩时所担的那两个货箱;另一种说法是说,这两个箱子是创始人得到意外之财时装财宝的那两个木箱;石头一块,乃是三位创始人在当肩挑小贩时,曾用石头作称银子计量的衡器使用;至于在财神座前陈列宝盒子是何缘故,谁也说不清楚,反正说明宝盒子曾为大盛魁的兴盛起过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大盛魁的掌柜们和记账先生们,不肯吃饺子而熬小米粥喝,大年初一早晨还要在财神座前供一碗小米稀粥,大概是因为三个创始人在买卖最困难时没有钱吃饺子过大年,而靠喝稀粥度年关,正值此时财神爷送来金银财宝,使大盛魁逐步得以发展壮大进而成为豪商巨富的郑重纪念。
在大盛魁的创业中,据说王相卿发挥的作用最大。人们还传说,王相卿是山西太谷县人,人称“王二疤子”,生得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跑到右玉县杀虎口为人佣工,曾在清军军营当伙夫,服杂役。后来祁县人张杰和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进而三人一起创立了大盛魁。创业开始,由于经营不佳,生活艰苦,张杰和史大学心灰意冷,返回祁县另谋生计。只有王二疤子独自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经营稍见好转,王二疤子又把张、史二人邀来,共同经营生意,从而三人才成为大盛魁的共同创始人。据老辈人说,大盛魁柜上既供财神,又供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画像。供奉“桃园三结义”画像的用意,有的说是表示他们崇拜桃园异姓兄弟的“义气”;有的说是为了标榜和弘扬三位创始人合作创业的“义气”。对于王相卿,还有一种传说,说是王二疤子初到“前营”(指乌里雅苏台)时,正值一名蒙古王公的一个女儿患严重疾病。王二疤子就把随身携带的家乡太谷广升誉药店的祖传秘方精制的补药“龟灵集”等良药送给该王公给女儿服用,病愈后该王公为感谢王二疤子的救女大恩,便将王二疤子的三儿子德深招赘为婿,并在以后生育了子女。由于王二疤子与蒙古王公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使大盛魁的买卖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其次,大盛魁无论是走骆驼房子,还是赶羊贩马,都少不了许多狗作护卫、作“保安”,狗对大盛魁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关于大盛魁狗的传说也不少。曾据当地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有一年外蒙古物价大涨,各旅蒙商的货物都已脱销,谁能先行进货,谁就能得到巨额利润。在当时那种通讯落后的条件下,怎样把这一重要经济情报迅速传到归化城总号,及时组织大批货源到前、后营(后营指科布多),成为当务之急。大盛魁的人异想天开,就把催货的信件缝在狗的护项圈内。据说这条巨獒(即黄褐色、身大尾长的凶猛家犬)昼夜奔跑回归化城把信件送到归化城大盛魁总号,因而得以抢先把货送到前、后营,从而使大盛魁发了一笔横财。从此给狗顶上一个投资整股,写在万金账上。这就是人们传说的“狗股子”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在一次战役中,大盛魁得到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由于无法迅速传递到军营,就派狗带信传递情报,从而使这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大盛魁从中得到了很大好处。为了报答狗的功劳,便给顶了一个“狗股子”。不过据大盛魁的从业人员讲,大盛魁的万金账上并没有“狗股子”,但大盛魁出于营业的需要,对狗的待遇确实是极优厚的。据说大盛魁养的巨獒足有八九百条,有时可达千条,人吃什么就给狗吃什么。大盛魁对于狗数的增长是十分看重的,它曾许过这样的愿:只要狗的数量上了一千条,就要专门请一台戏给予庆祝。因为狗数增长了,说明它的买卖做大了。
三是对于大盛魁经营策略的传说。
王廷相是大盛魁在道光、咸丰年间的总号经理。他由于经营有方,对大盛魁的兴盛立下很了不起的功劳。据说在一个时期,他大量地购存白、蓝绸缎。号内伙计都认为是冷背货,怕造成巨大的积压,表示反对屯积这些货物。而经理们力排众议,支持了王廷相的作为。不久,皇帝驾崩,全国上下争相抢购白、蓝绸缎举丧戴孝,因此白、蓝绸缎脱销。这时候大盛魁高价抛出这批库存货物,赚得了丰厚的利润。由于王廷相做过许多类似这样对大盛魁贡献很大的事,因而终于被推选到总号经理的位置上。
关于大盛魁的传说还有很多,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事实还是有证可考的。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