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五期
  • (珍珠滩)老通辽设镇传奇
  • 九十年前老通辽设镇时:
    ——那场官镇基与私街之争最后谁败北了?
    ——设镇那一年绘制的《通辽官镇私街合并图说》您见过吗?
    ——鞭炮声中谁被一个横飞而起的二踢脚炸烂了裤裆?
    ——飘飘白影在通辽镇上引出了怎样的一出“街头喜剧”?
    笔者为老通辽设镇九十周年撰文写传奇,以志纪念。

    老通辽设镇传奇
        说起这老通辽设镇,那是在一九一四年,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九十春秋了。那么,设镇那年通辽是什么样?有过什么热闹?出过什么事儿?由于年代久远了,先生辞世,晚生不晓,客居他乡多年的笔者也就“义不容辞”地站出来,给您白话个一二。
        一、官私街争
        要说通辽这块地儿,那是康熙大帝三百年前出巡至此,设过流动“皇城”的地儿,百十余辆大车,拉来仅一路用粮就有五万余斤,亲儿子带来了七八个,王公大臣、护驾官兵,行围劲旅等等,轰轰烈烈,旗飞马嘶地来了二万余人。老通辽一九一四年设镇时人口才有二万六千八百三十六人,可这“皇城”在通辽历史上一扎下就有此如一番阵势,叫“城”也不算过分吧?浴过皇恩的地儿,自然要被人另眼看待。到了一九一二年,经袁世凯大总统恩准,就在这皇城扎盘之地,丈放测算,埋桩楔橛子,划出了五方地作为建城的镇基。嘿!跟下去的是大督军吴大舌头(吴俊升)和荒务局的要员傅明哲一下子垄断了这块镇基地,每号地价银以翻出数十倍的价格出售。因为,这可是康熙爷扎营设皇城的宝地儿呀!在这块土地上,康熙爷还过了一个中秋节,赏了一次月哩!不过,很有戏剧性的是有刘姓名振廷者,在这镇基东一里处通过关系竟买下一方土地,划分街道,大兴土木,抢先建起井字型街市,房舍三十余栋,招揽商贾,廉价出租,没几天整成了个殷盛热闹的商业区,自号“小街基”。把个吴大舌头他们的官镇基搞得像没生过孩子的小寡妇赏月似的,冷清不冷清不说,不是个滋味呀!于是乎,官镇基上的人员卧薪尝胆,灯火通明,兴建的节奏就像蠢老头子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那样,没个停的时候。这下子又让小街基的刘大“街主”大费了一番心思,为了保持繁华,耍猴的,设赌的,唱二人转的,卖狗皮膏药的,点痦子剜鸡眼的,劁猪骟蛋的,变戏法儿的,唱拉洋片的,在大街上树个图画牌子,唱诗讲经传基督教的,临时摆摊子卖估衣的,等等等等,凡来此地者皆被视为兴盛之源,繁荣之师,只要能招来游人就全力支持!就连拉粮食的大车队进了街,这“街主”也会视其心情,提出来个长杆儿红缨大鞭甩得嘎嘎炸响的“车老板子鞭技大赛”。一时间,搞得小街基快成了今天说的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啦!另外,还更有一算卦的老头儿麻半仙儿放出惊人之言,说有一夜明月当头,见井字街心突现一白玉巨缸,水满欲溢,缸中有明月一轮,隐现翻滚龙影,后龙影化清风而去,玉缸成巨石遁地。这地儿是康熙爷落盘龙宝座之地,小街基井字街心之下有龙脉哟!可比那官镇基有风水……此言放出,通辽大震,吴大舌头气得嘴唇子发紫,牙床子发青,嗓子眼儿冒了烟儿,连肚子也像要小产的老娘们儿似的一个劲儿地疼。气得三天没让人听出他说话吐字不清,因为他就没说一句话。接着,小街基和官镇基为了商户、居民、马来车去、货进货出等等许多事闹起了官私两街的纠纷,直打到当时管这地儿的辽源县官衙门(现称郑家屯,当时通辽镇隶属其管辖),最后的结局是刘大“街主”败诉,私街停办。后来,船破又遇顶头风,小街基又遭了一场大水淹,泡了汤,私街成了“湿街”,湿街又成了失去几日短命繁华的“失街”。没了人气,一排排大水泡得东倒西歪的空房架子,看得人叹声连连:
        “唉,私街一湿街一失街一尸街呀!小街基气数已尽,大势已去喽!
        这下子可把个吴大舌头高兴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通辽,通辽,通辽啊,我,我就四(是)通辽源县的弟兄,银(人)通,心通,办戏(事)通!凭老子这个神像大小还吓唬不住个小街基?这回给整爬稀了吧……”
        二、镇之城味 
        要细说这通辽设镇是一九一四年下半年的事。这个小半年通辽有了驻军,奉天巡防后路部队第七营来了,通辽镇预警办事处建起来了,有了下设承审员、农商会、警察所、文牍等机构的设治局;还有了捐务所和商务公所。再说这镇也有了点城的模样,东至今天的建国路,西至团结路,南至科尔沁大街,北至新兴街。在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小镇上,街呀路的就有十一条,井字正街四条。整个道路交叉成网状,方正有序,棋盘模样。这些,您要查看同年所绘的《通辽官镇私街合并图说》就一目了然啦!很有那么点城的味了。这通辽是个典型的先有城后有市的城市。它是先把这城市的街道横平竖直地规划好,然后居民商贾沿街建房,规划有序,房舍整齐,由此才有了“市”,才有了商号开张,买卖挂幌,顶天要价地叫卖,就地还钱地讨价还价,“市”也就兴起来了。先有城的城市不会出现街巷混乱,死路、弯路、半截路等现象。而有的城市呢?一看那歪七扭八的街道就知道是先在这儿做买卖,搭商棚,形成了“市”,经年隔月地演化成了城。这是先有市后有城的城市。有人说这通辽的前身是白音太来,笔者想,就用这个“城市形成说”也能把它否得干干净净的了。回过头来接着说,这镇设下了,通辽城的各方绅士们又倡导着围城筑起了城周十七里的城壕,以此代城墙,四门皆设。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城壕还都在。时至今日,通辽还有东西南北门的地名哩!不过,因为筑城壕是设镇之后的事儿,笔者无意多费笔墨。说起那时通辽街面上有什么买卖呀,商号的?笔者告诉您吧,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统计起来也就四十来家,有点名儿的是“李家油坊”、“德庄公果匠铺”、“天合兴丝房”和“天庆东烧锅”等。别看笔者点了这么几家,那是吃的、喝的、穿的都有啦!通辽镇当年的那个城味哟,还十分足呢!另外,这城味之中还有洋味呢!这一年通辽镇已经有了基督教会。信教人“主啊”、“主啊”地叫着,让老通辽人纳闷儿,穿得一个个都这么体贴,咋还是个笨得连自己的主子都找不着的奴才呢?谁是他们的主子,这么没完没了地叫让人烦不烦?闹心不闹心? 
        三、鞭炮声急 
        九十年前的通辽设镇,不像今天这样又举行“奠基庆典”,又上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的,平平静静,一切如常。只是有一些顽固的、留着花白小辫子的老头子听说这一设镇就更加“民国化”了,也就被形势所迫,流着恸呼大清皇上的一把酸酸的,浊浊的,凉凉的老泪,“咔嚓”一声,寒光一闪,剪了辫子,剪成了很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人们横茬儿到肩的簸箕头。很多人还唏嘘不已地把剪下的辫子偷偷放在了自备的寿材里,想死后入葬也闹个齐全。不过,老通辽人说,设镇那年的九月里也出现过一件很轰动的事,且听笔者细说端详。
        话说这上面提到的天庆东烧锅的主事儿有个远得八竿子拨拉不着的亲戚介绍一个朋友来了通辽。这人姓赛,有人说他有契丹人血统,长得小胳膊小腿儿,粗脖子大肚儿,扁嘴鼓眼儿的,绰号叫“四蛤蟆”。人来了,不能坐着白吃小葱蘸酱高粱米豆儿干饭呀,主事儿的为其指出一条生财路,到乡下收鞭炮去,年根儿底下推出去上市,来个年终大把大把地进财,也算是吉祥事。为什么要下去收?因为当时制作鞭炮的都是一家一户,单干,没有什么加工厂类的东西。收得太晚了,收不上来,就发不成财了。赛四蛤蟆是个活套儿人,也是个能干的主儿,转悠了半个月,在乡下买了个小车,还买了头站像贼拉精神的白毛驴子,收了满满一小毛驴车鞭炮。怕雨淋,他是一层油布一层鞭炮地装的车,心理想就是湿了上层也湿不了下层,有买卖发财哩!说的是有一天,这小子一大早继续往回赶,几十里路不知累地到了通辽城边儿。他爱抽旱烟儿,一路上手里拿着一截长燃不熄的艾蒿绳儿,小心翼翼地,也怕烟火引燃了鞭炮,抽烟时还要蹲得远远的。可万万没想到来到了西辽河边儿,离通辽镇仅有抽一袋烟的路程时出了事。那时的西辽河,不但有宽宽的河面,而且两岸都有十余里宽的沼泽芦苇荡,也不知是只什么鸟飞至赛四蛤蟆的头上空大有不敬,嘿!一泡稀屎正拉在其秃秃的头上。这小子一着急把艾蒿绳扔下就擦起要不是眉毛挡着都要流进眼里的稀屎汤子来了。他骂骂咧咧地擦完了心想,都说头上淋了鸟屎是天灾到来,咋他妈这么倒霉?接着猛拍知道回家路的小白毛驴儿往家赶,没走出一里地儿突然鞭炮炸响了。这一响不要紧,毛驴子受了惊,撒开四蹄在芦苇荡里横冲直闯地往前跑,惊得轰轰而起的水鸟尖叫着成群成群地上了天。赛四蛤蟆被甩下了车,一个二踢脚横飞而来,在裆下炸响,把整个裤裆都炸开了花。再说这鞭炮是响一阵子停一阵子,一层油布上的鞭炮能响半小时左右。就这样,车跑到了通辽镇中的左“井”字街上,毛驴子一下脱了套,逃了!小车上的鞭炮由于响响停停,停停响响,发了热,最后一炸,全车一齐开了响。鞭炮声急如对阵沙场的鼓点,急如热锅里爆豆儿,足足响了一个小时,把个小镇炸得是天摇地动,满街满巷,满城满镇鞭炮的火药味。风起街上,又把红红绿绿的炸碎的鞭炮纸带上了天,落下来纷纷扬扬,天女散花似的还挺好看。在镇中爆响的时辰呢?还巧了,正是中午十二点那时辰。当时谁也闹不清哪儿来了辆白驴鞭炮车,谁这么出手大方,一车鞭炮“庆祝”象征着设镇的预警办事处成立?也不对呀?又有人说看见那拉车的驴了,绿眼!!!于是乎,生出许多话来,咋就平空来了辆白毛驴子车呢?咱通辽没有这么个白不吃拉像穿了孝衫子似的绿眼儿白毛驴子呀?白驴自带三分鬼气!!!喜乎?灾乎?慢慢瞅瞅吧!说起这买卖人疑心大,商务公所聚起一帮子人,七嘴八舌地琢磨这白毛驴子突现的怪事。天黑了,赛四蛤蟆一瘸一拐地,怕走路露出什么,还不忘遮着开花的破裤裆回了城,看看那炸得稀巴烂,烧得黑不溜秋,模样难辨的,又被掀翻到路旁沟里的车骂道:
        “真他妈拉巴子是天灾来临了。” 
        四、飘白幻影 
        也就是白毛驴子送来炸响的鞭炮这天夜里,月芽弯弯,人们发现每一个小时左右天上就有铺天盖地的白白飘飘的东西在镇的上空久久不去,有时在镇的一方飘落,星星点点,一片惨白。人们联想到白日的绿眼白驴,联想到小街基突现的龙影,或者说是蛇影翻滚的白玉巨缸,皆曰不是好兆,因为老通辽人都知道白衣躬腰圆背人突现奉天城,转天大水进了城的传说。商务公所的绅士掌柜们越想这征兆越不对劲儿,越想越感到头皮上冒凉风,脊梁骨发麻,就刻不容缓地挑灯熬油,连夜商议,要破掉这劫难,保一镇平安,万民吉祥。有人看见驻军七营的营管代张凯文眼瞅着高天上白飘飘的东西来了就拔出手枪,停在空中半天也没敢开火。
        据说,当年在商务公所最后有得道高人指点:
        “欲破此灾,应有镇之内外奇人相助才能成事。‘北路喇嘛南路道(士),东路大神面送西路刑前笑’。前三路一齐往镇中井字处走,惟留西路是走灾的口子,让灾星从那儿离去……”
        那么,啥叫“刑前笑”呢?就是大牢中等着秋后问斩的死囚。说是在西路放掉一死囚能带走灾难,而灾难最终还要置他于死地。再有这前三路聚到井字街心之时,要有八十八把沙枪齐向天空鸣放,以扬驱邪镇威。破灾法子一定,这伙子人说干就干,还真有组织能力,连夜四处奔波。莫力庙的喇嘛也破例夜出庙门,在天亮前赶到了镇上。说来也巧,死囚没处找?还正好在大车店遇上了一个被解往辽源县的,因看不惯守身如玉名声在外的婆婆偷情而下了死手,杀了那野男人的女人。那是个小脚女人,跑也跑不了,就让她在那天亮后白飘飘的不祥之物若再来之时从井字街心撒腿朝西给带一带灾吧!
        夜被时光蚕食着,人心像被无形的手挤压着。也就在天蒙蒙开亮之时,那白飘飘的东西果真又从高空而来,白若幻影,让人心发悸。各路兵马一齐动了起来。北路喇嘛,三人成“品”字形,微垂双目,两手合十,咏经向前,神圣与威严相伴而行;南路道士,横成“一”字而前行,银须飘飘,似怒目金刚驱祟之态;再看东路跳大神的,大神拿着个法鼓敲得劈劈拍拍乱响,二神似跳马猴子窜前跑后,忽左忽右,(跳大神的不会是三个一组的,他们相互从来不合作,只能是大神带着二神。)最后再说那西路死囚,在井字街心松了绑那一瞬间似被神来之掌一击似的瘫在地上,当听明白了她算是被“放生”了,一声尖叫,像是被香火头儿捅了鼻子眼儿:“这灾难可过去了,这灾难可过去了!”说罢是撒丫子就朝西头也不回地跑了,那跑的速度连大老爷们儿也撵不上,像是着了魔……小小通辽镇的清晨,镇民们真是看足了风格各异的“四出戏”。要不是心理紧张,还惦记那飘飘白影,还不知怎么快活呢!谁知随着这白飘飘的东西疾飞而突然落下来之际,也就在八十八把沙枪要响之时,基督教会里的洋传教士约翰突然幽灵一样冒出来,站在了街心,大叫一声: 
        “慈仁的主啊,快来拯救这些天使一样美丽的精灵……”
        他叫喊着不让向天上开火,搞得汇来的三路兵马个个瞠目结舌。他指给大家看:
        “那是什么?吉祥神圣的天鹅!!!”
        天渐亮起来了,所有的人都看清了,一阵阵盘旋又去又来,飞了一夜,最后不得不疲倦地落下,落满小镇房顶,落满小镇街道,落在人家院里,商号门口,落满全镇每个角落的是成千上万只雪白雪白的大天鹅!天啊!这种不可琢磨的神奇现象让全镇人都又惊又喜,不知所措了。
        五、系铃人言
        那天鹅足足在小镇上停了有两个多小时,或亮翅欲舞,或交颈相亲,或临风而步,或相聚而卧,神态高雅,气质脱俗,让通辽人大饱眼福,最后一轰而起,飞上了高天,满天上雪白色的天鹅,让小镇人兴奋得不行啦!又有商界名人在街头叫喊起来了:
        “这可是大吉大利!值得大喜大庆的好事,通辽街(镇)建下啦!你瞅瞅,你瞅瞅,一吉兆,官镇私街合合美美成一体了,白玉巨缸游龙影;二吉兆,昨儿个午时好欢喜,白马驾车喜炮鸣(您瞧瞧,此时在他嘴里,白毛驴子又成白马了)!三吉兆,成千上万的大天鹅,人家说它们是天上的仙女啊!仙女又临通辽城(您看看,天鹅在他嘴里说变就变成了仙女),还有这四吉兆,那杀老婆婆的野男人的小脚娘们儿能跑得没踪没影儿啦!怪不怪?这才是赦免死囚保安宁呢!哈哈哈哈……”
        这小子一声喊,说得街面上的人拍手叫好,奔走相告,皆言到底是康熙爷扎皇城的地儿,就是不一般!再说那剪了辫子长人一辈儿的老人们只听了个“康熙爷扎皇城的地儿”,一时就急了,直个盯地往家里跑,心想着看来棺材里的小辫子还能用呢!这扯不扯,聪明了一辈子,快要死时绞了个簸箕头!!!“啪——”有后悔万分的老人一巴掌掴在了自己的腮帮子上。
        这赛四蛤蟆呢?他还是耐不住寂寞。他可算是这些热闹事的系铃人呢!人言“解铃还需系铃人”嘛!他说话了:
        “什么四吉兆保安宁的?简直是匈奴人的那个……那个啥——胡鞭(编)!瞎折腾!我收炮仗到了辽河沿儿,炮仗车响了,一直跑进了镇子里。那车一响,惊得河沿儿上半个月前我走时就看见过的好多好多天鹅轰轰地往起飞,飞了一夜还不敢落回去,可也舍不得河边这好地儿,飞来飞去地飞了一夜,天亮了,飞不动了,落进镇子里歇了歇脚儿。看你们这伙子人,没有人弹弦子说书,张嘴儿瞎白话!哼!”
        可悲的是,通辽设镇的四吉兆谁也不想说破,谁也不轻信赛四蛤蟆想吃天鹅肉,拉了一车炮仗到河沿儿上的芦苇坑子里去崩天鹅的传言。甚至还有人骂他把好事给说糟了,真是个见了老丈母娘喊“俺屋里的(称自己媳妇)她大姐”的糊涂蛋!这传言后来传来传去,越传越少,就剩下一句,有时连姓都给传错了,小孩子们见了他就喊:“癞(赛)蛤蟆想吃天鹅肉!” 
        每每听到这奶声奶气的喊声,气得赛四蛤蟆拎着鞋底子满街追小孩儿。笔者写到这儿多上几句:一泡鸟屎拉在秃头上,车烧了,驴跑了,花钱收鞭炮一分钱没挣上,闹成个傻老娘们儿拍屁股,就图喜听个响了。又得了个想吃天鹅肉的骂名,您说他倒霉不倒霉?您说他冤不冤呀!”
        笔者,也算系铃人,写这文章的系铃人。现在也该解铃了。九十多年前,人们都迷信得厉害。据说那一晚上好多人家的门上都贴上了白花花的辟邪去灾的符,瘆人巴拉的。有的人家还把桃木梳子挂在了大门上,说是精啊怪的怕桃木,桃木能辟邪。不过,这迷信还真有发生戏剧性变化的事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您看看,喜炮一车炸响,天鹅万千飞临,老通辽设镇,要抛开赛四蛤蟆那内情,还真够气派的,比起今天的庆典也不差。
        早些个年,通辽这地儿的西辽河、清河和洪河的水量都是很大的,特别是西辽河,不但河面子宽,两岸向纵深都有十几里的沼泽地,为此过河要有固定的道,各种水鸟把这幽静的“水乡泽国”当作乐不思蜀之地。那年月,通辽就没人养鸭子,可卖咸鸭蛋的多得是,都是用小船从河边的芦苇荡中一船一船捡回来的野鸭子蛋。再说这成千上万的天鹅栖息于河边上,也是常有的事儿。大约在七月份,小天鹅出了壳,紧接着就是先雌后雄大天鹅开始脱毛,脱毛时的天鹅都隐入芦苇深处,因为这时的天鹅是一点飞的能力也没了。入秋,大天鹅初长全翎,还不能远飞,而这时小天鹅也还是羽毛未丰之际。飞了一夜的这上万只天鹅实际上还处于这个刚脱完毛又不能远飞,又恋着芦苇荡中那还不能飞起的小天鹅的阶段,于是,就出现了多次回环往返,徘徊不去,又不敢回落河边,又不敢低飞下来的现象,再加上天鹅一生只到临死前才叫(有“天鹅绝唱”之说),您想想,在几千米的高空朗月中,白影万千,在小镇上飘飘而下,还能发出一种怪异的只有飞翔时才有的嗡嗡之声,这阵势对近百年前的小镇男女老少,而且是很迷信的一群,足以产生一种“9·11”事件给布什和全世界的震惊哩!所以,事不能迟疑,十万火急,为了驱灾保镇、保人,商务公所的人们才超乎寻常地导演了这小镇之上四路人马表演各异的、热闹滑稽的、荒诞不经的街头喜剧,也算是一个庆祝设镇的“大联欢”吧!您说呢?据说,十四年后的一九二八年,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来通辽讲经说法时,有人还通报了康熙万人扎皇城,天鹅万只贺建镇的事。九世班禅听罢,沉思良久,说了这样一句:
        “沐浴皇恩之域,又是天鹅起落吉祥之地,日后还会多有操持国务之元首前来……” 
        “谁来呢?”当时许多信徒都听得纳了闷儿。“这都民国了,还会来皇上吗?”谁知没过二十年,还真来个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帝溥仪。新中国成立后,笔者不说了,您想想都来过谁?您屈指算算都来了谁?去年闹非典之前胡锦涛同志还来视察过通辽呢!别看一个小小的通辽,来得多着呢!收了,哟!忘了一个“笔”字,收笔啦!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老通辽设镇传奇
  • 九十年前老通辽设镇时:
    ——那场官镇基与私街之争最后谁败北了?
    ——设镇那一年绘制的《通辽官镇私街合并图说》您见过吗?
    ——鞭炮声中谁被一个横飞而起的二踢脚炸烂了裤裆?
    ——飘飘白影在通辽镇上引出了怎样的一出“街头喜剧”?
    笔者为老通辽设镇九十周年撰文写传奇,以志纪念。

    老通辽设镇传奇
        说起这老通辽设镇,那是在一九一四年,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九十春秋了。那么,设镇那年通辽是什么样?有过什么热闹?出过什么事儿?由于年代久远了,先生辞世,晚生不晓,客居他乡多年的笔者也就“义不容辞”地站出来,给您白话个一二。
        一、官私街争
        要说通辽这块地儿,那是康熙大帝三百年前出巡至此,设过流动“皇城”的地儿,百十余辆大车,拉来仅一路用粮就有五万余斤,亲儿子带来了七八个,王公大臣、护驾官兵,行围劲旅等等,轰轰烈烈,旗飞马嘶地来了二万余人。老通辽一九一四年设镇时人口才有二万六千八百三十六人,可这“皇城”在通辽历史上一扎下就有此如一番阵势,叫“城”也不算过分吧?浴过皇恩的地儿,自然要被人另眼看待。到了一九一二年,经袁世凯大总统恩准,就在这皇城扎盘之地,丈放测算,埋桩楔橛子,划出了五方地作为建城的镇基。嘿!跟下去的是大督军吴大舌头(吴俊升)和荒务局的要员傅明哲一下子垄断了这块镇基地,每号地价银以翻出数十倍的价格出售。因为,这可是康熙爷扎营设皇城的宝地儿呀!在这块土地上,康熙爷还过了一个中秋节,赏了一次月哩!不过,很有戏剧性的是有刘姓名振廷者,在这镇基东一里处通过关系竟买下一方土地,划分街道,大兴土木,抢先建起井字型街市,房舍三十余栋,招揽商贾,廉价出租,没几天整成了个殷盛热闹的商业区,自号“小街基”。把个吴大舌头他们的官镇基搞得像没生过孩子的小寡妇赏月似的,冷清不冷清不说,不是个滋味呀!于是乎,官镇基上的人员卧薪尝胆,灯火通明,兴建的节奏就像蠢老头子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那样,没个停的时候。这下子又让小街基的刘大“街主”大费了一番心思,为了保持繁华,耍猴的,设赌的,唱二人转的,卖狗皮膏药的,点痦子剜鸡眼的,劁猪骟蛋的,变戏法儿的,唱拉洋片的,在大街上树个图画牌子,唱诗讲经传基督教的,临时摆摊子卖估衣的,等等等等,凡来此地者皆被视为兴盛之源,繁荣之师,只要能招来游人就全力支持!就连拉粮食的大车队进了街,这“街主”也会视其心情,提出来个长杆儿红缨大鞭甩得嘎嘎炸响的“车老板子鞭技大赛”。一时间,搞得小街基快成了今天说的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啦!另外,还更有一算卦的老头儿麻半仙儿放出惊人之言,说有一夜明月当头,见井字街心突现一白玉巨缸,水满欲溢,缸中有明月一轮,隐现翻滚龙影,后龙影化清风而去,玉缸成巨石遁地。这地儿是康熙爷落盘龙宝座之地,小街基井字街心之下有龙脉哟!可比那官镇基有风水……此言放出,通辽大震,吴大舌头气得嘴唇子发紫,牙床子发青,嗓子眼儿冒了烟儿,连肚子也像要小产的老娘们儿似的一个劲儿地疼。气得三天没让人听出他说话吐字不清,因为他就没说一句话。接着,小街基和官镇基为了商户、居民、马来车去、货进货出等等许多事闹起了官私两街的纠纷,直打到当时管这地儿的辽源县官衙门(现称郑家屯,当时通辽镇隶属其管辖),最后的结局是刘大“街主”败诉,私街停办。后来,船破又遇顶头风,小街基又遭了一场大水淹,泡了汤,私街成了“湿街”,湿街又成了失去几日短命繁华的“失街”。没了人气,一排排大水泡得东倒西歪的空房架子,看得人叹声连连:
        “唉,私街一湿街一失街一尸街呀!小街基气数已尽,大势已去喽!
        这下子可把个吴大舌头高兴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通辽,通辽,通辽啊,我,我就四(是)通辽源县的弟兄,银(人)通,心通,办戏(事)通!凭老子这个神像大小还吓唬不住个小街基?这回给整爬稀了吧……”
        二、镇之城味 
        要细说这通辽设镇是一九一四年下半年的事。这个小半年通辽有了驻军,奉天巡防后路部队第七营来了,通辽镇预警办事处建起来了,有了下设承审员、农商会、警察所、文牍等机构的设治局;还有了捐务所和商务公所。再说这镇也有了点城的模样,东至今天的建国路,西至团结路,南至科尔沁大街,北至新兴街。在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小镇上,街呀路的就有十一条,井字正街四条。整个道路交叉成网状,方正有序,棋盘模样。这些,您要查看同年所绘的《通辽官镇私街合并图说》就一目了然啦!很有那么点城的味了。这通辽是个典型的先有城后有市的城市。它是先把这城市的街道横平竖直地规划好,然后居民商贾沿街建房,规划有序,房舍整齐,由此才有了“市”,才有了商号开张,买卖挂幌,顶天要价地叫卖,就地还钱地讨价还价,“市”也就兴起来了。先有城的城市不会出现街巷混乱,死路、弯路、半截路等现象。而有的城市呢?一看那歪七扭八的街道就知道是先在这儿做买卖,搭商棚,形成了“市”,经年隔月地演化成了城。这是先有市后有城的城市。有人说这通辽的前身是白音太来,笔者想,就用这个“城市形成说”也能把它否得干干净净的了。回过头来接着说,这镇设下了,通辽城的各方绅士们又倡导着围城筑起了城周十七里的城壕,以此代城墙,四门皆设。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城壕还都在。时至今日,通辽还有东西南北门的地名哩!不过,因为筑城壕是设镇之后的事儿,笔者无意多费笔墨。说起那时通辽街面上有什么买卖呀,商号的?笔者告诉您吧,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统计起来也就四十来家,有点名儿的是“李家油坊”、“德庄公果匠铺”、“天合兴丝房”和“天庆东烧锅”等。别看笔者点了这么几家,那是吃的、喝的、穿的都有啦!通辽镇当年的那个城味哟,还十分足呢!另外,这城味之中还有洋味呢!这一年通辽镇已经有了基督教会。信教人“主啊”、“主啊”地叫着,让老通辽人纳闷儿,穿得一个个都这么体贴,咋还是个笨得连自己的主子都找不着的奴才呢?谁是他们的主子,这么没完没了地叫让人烦不烦?闹心不闹心? 
        三、鞭炮声急 
        九十年前的通辽设镇,不像今天这样又举行“奠基庆典”,又上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的,平平静静,一切如常。只是有一些顽固的、留着花白小辫子的老头子听说这一设镇就更加“民国化”了,也就被形势所迫,流着恸呼大清皇上的一把酸酸的,浊浊的,凉凉的老泪,“咔嚓”一声,寒光一闪,剪了辫子,剪成了很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人们横茬儿到肩的簸箕头。很多人还唏嘘不已地把剪下的辫子偷偷放在了自备的寿材里,想死后入葬也闹个齐全。不过,老通辽人说,设镇那年的九月里也出现过一件很轰动的事,且听笔者细说端详。
        话说这上面提到的天庆东烧锅的主事儿有个远得八竿子拨拉不着的亲戚介绍一个朋友来了通辽。这人姓赛,有人说他有契丹人血统,长得小胳膊小腿儿,粗脖子大肚儿,扁嘴鼓眼儿的,绰号叫“四蛤蟆”。人来了,不能坐着白吃小葱蘸酱高粱米豆儿干饭呀,主事儿的为其指出一条生财路,到乡下收鞭炮去,年根儿底下推出去上市,来个年终大把大把地进财,也算是吉祥事。为什么要下去收?因为当时制作鞭炮的都是一家一户,单干,没有什么加工厂类的东西。收得太晚了,收不上来,就发不成财了。赛四蛤蟆是个活套儿人,也是个能干的主儿,转悠了半个月,在乡下买了个小车,还买了头站像贼拉精神的白毛驴子,收了满满一小毛驴车鞭炮。怕雨淋,他是一层油布一层鞭炮地装的车,心理想就是湿了上层也湿不了下层,有买卖发财哩!说的是有一天,这小子一大早继续往回赶,几十里路不知累地到了通辽城边儿。他爱抽旱烟儿,一路上手里拿着一截长燃不熄的艾蒿绳儿,小心翼翼地,也怕烟火引燃了鞭炮,抽烟时还要蹲得远远的。可万万没想到来到了西辽河边儿,离通辽镇仅有抽一袋烟的路程时出了事。那时的西辽河,不但有宽宽的河面,而且两岸都有十余里宽的沼泽芦苇荡,也不知是只什么鸟飞至赛四蛤蟆的头上空大有不敬,嘿!一泡稀屎正拉在其秃秃的头上。这小子一着急把艾蒿绳扔下就擦起要不是眉毛挡着都要流进眼里的稀屎汤子来了。他骂骂咧咧地擦完了心想,都说头上淋了鸟屎是天灾到来,咋他妈这么倒霉?接着猛拍知道回家路的小白毛驴儿往家赶,没走出一里地儿突然鞭炮炸响了。这一响不要紧,毛驴子受了惊,撒开四蹄在芦苇荡里横冲直闯地往前跑,惊得轰轰而起的水鸟尖叫着成群成群地上了天。赛四蛤蟆被甩下了车,一个二踢脚横飞而来,在裆下炸响,把整个裤裆都炸开了花。再说这鞭炮是响一阵子停一阵子,一层油布上的鞭炮能响半小时左右。就这样,车跑到了通辽镇中的左“井”字街上,毛驴子一下脱了套,逃了!小车上的鞭炮由于响响停停,停停响响,发了热,最后一炸,全车一齐开了响。鞭炮声急如对阵沙场的鼓点,急如热锅里爆豆儿,足足响了一个小时,把个小镇炸得是天摇地动,满街满巷,满城满镇鞭炮的火药味。风起街上,又把红红绿绿的炸碎的鞭炮纸带上了天,落下来纷纷扬扬,天女散花似的还挺好看。在镇中爆响的时辰呢?还巧了,正是中午十二点那时辰。当时谁也闹不清哪儿来了辆白驴鞭炮车,谁这么出手大方,一车鞭炮“庆祝”象征着设镇的预警办事处成立?也不对呀?又有人说看见那拉车的驴了,绿眼!!!于是乎,生出许多话来,咋就平空来了辆白毛驴子车呢?咱通辽没有这么个白不吃拉像穿了孝衫子似的绿眼儿白毛驴子呀?白驴自带三分鬼气!!!喜乎?灾乎?慢慢瞅瞅吧!说起这买卖人疑心大,商务公所聚起一帮子人,七嘴八舌地琢磨这白毛驴子突现的怪事。天黑了,赛四蛤蟆一瘸一拐地,怕走路露出什么,还不忘遮着开花的破裤裆回了城,看看那炸得稀巴烂,烧得黑不溜秋,模样难辨的,又被掀翻到路旁沟里的车骂道:
        “真他妈拉巴子是天灾来临了。” 
        四、飘白幻影 
        也就是白毛驴子送来炸响的鞭炮这天夜里,月芽弯弯,人们发现每一个小时左右天上就有铺天盖地的白白飘飘的东西在镇的上空久久不去,有时在镇的一方飘落,星星点点,一片惨白。人们联想到白日的绿眼白驴,联想到小街基突现的龙影,或者说是蛇影翻滚的白玉巨缸,皆曰不是好兆,因为老通辽人都知道白衣躬腰圆背人突现奉天城,转天大水进了城的传说。商务公所的绅士掌柜们越想这征兆越不对劲儿,越想越感到头皮上冒凉风,脊梁骨发麻,就刻不容缓地挑灯熬油,连夜商议,要破掉这劫难,保一镇平安,万民吉祥。有人看见驻军七营的营管代张凯文眼瞅着高天上白飘飘的东西来了就拔出手枪,停在空中半天也没敢开火。
        据说,当年在商务公所最后有得道高人指点:
        “欲破此灾,应有镇之内外奇人相助才能成事。‘北路喇嘛南路道(士),东路大神面送西路刑前笑’。前三路一齐往镇中井字处走,惟留西路是走灾的口子,让灾星从那儿离去……”
        那么,啥叫“刑前笑”呢?就是大牢中等着秋后问斩的死囚。说是在西路放掉一死囚能带走灾难,而灾难最终还要置他于死地。再有这前三路聚到井字街心之时,要有八十八把沙枪齐向天空鸣放,以扬驱邪镇威。破灾法子一定,这伙子人说干就干,还真有组织能力,连夜四处奔波。莫力庙的喇嘛也破例夜出庙门,在天亮前赶到了镇上。说来也巧,死囚没处找?还正好在大车店遇上了一个被解往辽源县的,因看不惯守身如玉名声在外的婆婆偷情而下了死手,杀了那野男人的女人。那是个小脚女人,跑也跑不了,就让她在那天亮后白飘飘的不祥之物若再来之时从井字街心撒腿朝西给带一带灾吧!
        夜被时光蚕食着,人心像被无形的手挤压着。也就在天蒙蒙开亮之时,那白飘飘的东西果真又从高空而来,白若幻影,让人心发悸。各路兵马一齐动了起来。北路喇嘛,三人成“品”字形,微垂双目,两手合十,咏经向前,神圣与威严相伴而行;南路道士,横成“一”字而前行,银须飘飘,似怒目金刚驱祟之态;再看东路跳大神的,大神拿着个法鼓敲得劈劈拍拍乱响,二神似跳马猴子窜前跑后,忽左忽右,(跳大神的不会是三个一组的,他们相互从来不合作,只能是大神带着二神。)最后再说那西路死囚,在井字街心松了绑那一瞬间似被神来之掌一击似的瘫在地上,当听明白了她算是被“放生”了,一声尖叫,像是被香火头儿捅了鼻子眼儿:“这灾难可过去了,这灾难可过去了!”说罢是撒丫子就朝西头也不回地跑了,那跑的速度连大老爷们儿也撵不上,像是着了魔……小小通辽镇的清晨,镇民们真是看足了风格各异的“四出戏”。要不是心理紧张,还惦记那飘飘白影,还不知怎么快活呢!谁知随着这白飘飘的东西疾飞而突然落下来之际,也就在八十八把沙枪要响之时,基督教会里的洋传教士约翰突然幽灵一样冒出来,站在了街心,大叫一声: 
        “慈仁的主啊,快来拯救这些天使一样美丽的精灵……”
        他叫喊着不让向天上开火,搞得汇来的三路兵马个个瞠目结舌。他指给大家看:
        “那是什么?吉祥神圣的天鹅!!!”
        天渐亮起来了,所有的人都看清了,一阵阵盘旋又去又来,飞了一夜,最后不得不疲倦地落下,落满小镇房顶,落满小镇街道,落在人家院里,商号门口,落满全镇每个角落的是成千上万只雪白雪白的大天鹅!天啊!这种不可琢磨的神奇现象让全镇人都又惊又喜,不知所措了。
        五、系铃人言
        那天鹅足足在小镇上停了有两个多小时,或亮翅欲舞,或交颈相亲,或临风而步,或相聚而卧,神态高雅,气质脱俗,让通辽人大饱眼福,最后一轰而起,飞上了高天,满天上雪白色的天鹅,让小镇人兴奋得不行啦!又有商界名人在街头叫喊起来了:
        “这可是大吉大利!值得大喜大庆的好事,通辽街(镇)建下啦!你瞅瞅,你瞅瞅,一吉兆,官镇私街合合美美成一体了,白玉巨缸游龙影;二吉兆,昨儿个午时好欢喜,白马驾车喜炮鸣(您瞧瞧,此时在他嘴里,白毛驴子又成白马了)!三吉兆,成千上万的大天鹅,人家说它们是天上的仙女啊!仙女又临通辽城(您看看,天鹅在他嘴里说变就变成了仙女),还有这四吉兆,那杀老婆婆的野男人的小脚娘们儿能跑得没踪没影儿啦!怪不怪?这才是赦免死囚保安宁呢!哈哈哈哈……”
        这小子一声喊,说得街面上的人拍手叫好,奔走相告,皆言到底是康熙爷扎皇城的地儿,就是不一般!再说那剪了辫子长人一辈儿的老人们只听了个“康熙爷扎皇城的地儿”,一时就急了,直个盯地往家里跑,心想着看来棺材里的小辫子还能用呢!这扯不扯,聪明了一辈子,快要死时绞了个簸箕头!!!“啪——”有后悔万分的老人一巴掌掴在了自己的腮帮子上。
        这赛四蛤蟆呢?他还是耐不住寂寞。他可算是这些热闹事的系铃人呢!人言“解铃还需系铃人”嘛!他说话了:
        “什么四吉兆保安宁的?简直是匈奴人的那个……那个啥——胡鞭(编)!瞎折腾!我收炮仗到了辽河沿儿,炮仗车响了,一直跑进了镇子里。那车一响,惊得河沿儿上半个月前我走时就看见过的好多好多天鹅轰轰地往起飞,飞了一夜还不敢落回去,可也舍不得河边这好地儿,飞来飞去地飞了一夜,天亮了,飞不动了,落进镇子里歇了歇脚儿。看你们这伙子人,没有人弹弦子说书,张嘴儿瞎白话!哼!”
        可悲的是,通辽设镇的四吉兆谁也不想说破,谁也不轻信赛四蛤蟆想吃天鹅肉,拉了一车炮仗到河沿儿上的芦苇坑子里去崩天鹅的传言。甚至还有人骂他把好事给说糟了,真是个见了老丈母娘喊“俺屋里的(称自己媳妇)她大姐”的糊涂蛋!这传言后来传来传去,越传越少,就剩下一句,有时连姓都给传错了,小孩子们见了他就喊:“癞(赛)蛤蟆想吃天鹅肉!” 
        每每听到这奶声奶气的喊声,气得赛四蛤蟆拎着鞋底子满街追小孩儿。笔者写到这儿多上几句:一泡鸟屎拉在秃头上,车烧了,驴跑了,花钱收鞭炮一分钱没挣上,闹成个傻老娘们儿拍屁股,就图喜听个响了。又得了个想吃天鹅肉的骂名,您说他倒霉不倒霉?您说他冤不冤呀!”
        笔者,也算系铃人,写这文章的系铃人。现在也该解铃了。九十多年前,人们都迷信得厉害。据说那一晚上好多人家的门上都贴上了白花花的辟邪去灾的符,瘆人巴拉的。有的人家还把桃木梳子挂在了大门上,说是精啊怪的怕桃木,桃木能辟邪。不过,这迷信还真有发生戏剧性变化的事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您看看,喜炮一车炸响,天鹅万千飞临,老通辽设镇,要抛开赛四蛤蟆那内情,还真够气派的,比起今天的庆典也不差。
        早些个年,通辽这地儿的西辽河、清河和洪河的水量都是很大的,特别是西辽河,不但河面子宽,两岸向纵深都有十几里的沼泽地,为此过河要有固定的道,各种水鸟把这幽静的“水乡泽国”当作乐不思蜀之地。那年月,通辽就没人养鸭子,可卖咸鸭蛋的多得是,都是用小船从河边的芦苇荡中一船一船捡回来的野鸭子蛋。再说这成千上万的天鹅栖息于河边上,也是常有的事儿。大约在七月份,小天鹅出了壳,紧接着就是先雌后雄大天鹅开始脱毛,脱毛时的天鹅都隐入芦苇深处,因为这时的天鹅是一点飞的能力也没了。入秋,大天鹅初长全翎,还不能远飞,而这时小天鹅也还是羽毛未丰之际。飞了一夜的这上万只天鹅实际上还处于这个刚脱完毛又不能远飞,又恋着芦苇荡中那还不能飞起的小天鹅的阶段,于是,就出现了多次回环往返,徘徊不去,又不敢回落河边,又不敢低飞下来的现象,再加上天鹅一生只到临死前才叫(有“天鹅绝唱”之说),您想想,在几千米的高空朗月中,白影万千,在小镇上飘飘而下,还能发出一种怪异的只有飞翔时才有的嗡嗡之声,这阵势对近百年前的小镇男女老少,而且是很迷信的一群,足以产生一种“9·11”事件给布什和全世界的震惊哩!所以,事不能迟疑,十万火急,为了驱灾保镇、保人,商务公所的人们才超乎寻常地导演了这小镇之上四路人马表演各异的、热闹滑稽的、荒诞不经的街头喜剧,也算是一个庆祝设镇的“大联欢”吧!您说呢?据说,十四年后的一九二八年,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来通辽讲经说法时,有人还通报了康熙万人扎皇城,天鹅万只贺建镇的事。九世班禅听罢,沉思良久,说了这样一句:
        “沐浴皇恩之域,又是天鹅起落吉祥之地,日后还会多有操持国务之元首前来……” 
        “谁来呢?”当时许多信徒都听得纳了闷儿。“这都民国了,还会来皇上吗?”谁知没过二十年,还真来个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帝溥仪。新中国成立后,笔者不说了,您想想都来过谁?您屈指算算都来了谁?去年闹非典之前胡锦涛同志还来视察过通辽呢!别看一个小小的通辽,来得多着呢!收了,哟!忘了一个“笔”字,收笔啦!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