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27日,在绥远省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克林讲话中提到,省军政委员会将要管辖的盟、旗、县、市为:2个盟、18个旗、22个县、3个市,同时取消桃力民办事处,取消达拉特旗组训处。讲话中提到要取消的这两个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规格的机构。当时有许多人不太了解,现在有许多人更不了解了。其原因大致是:一是,这两个处虽系县级政权的架子,但名称不称为县,人们对其搞不清楚;二是,它所管辖的地方是插花地,不是连成片的,所以人们不以为是个县级政权;三是,它存在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它的军队人数多于从政人数,人们以为他是个军队机构;四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绥远省又将这两个处与黄河东的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为一个专署,即国民党绥远省第三专员公署领导,所以不仅许多老百姓对这两个处的性质、规格不清楚,就是一般军政人员有许多人也搞不清楚;五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伊克昭盟地区除盟旗的国民党政权外,还有国民党直接设的政权,中共陕甘宁边区在这里也设有政权。这样多政权,名称各异,一般人对这些机构的性质、规格说不清楚是在所难免的。加此,从“九·一九”和平解放,到人民政权正式接收这两个处时中间相隔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期间人心浮动,反动分子捣乱,这两个处原有档案不多,这时又有失散,所以这两个处留下的史料不多,而且这两个处又分别移交给新成立的鄂托克旗、杭锦旗和达拉特旗等三个旗的人民政府接收,原有人员又分散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位置,而这两个处的资料档案留下的不多,知情人又少,对近几年的修志工作很是不利。所以,自治区近几年出版发行的主要志书仅提到这两个处的名称,未能波及更多的内容,这与人们对这两个处不太了解有关。在自治区深入修志工作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处的情况进行一些回顾,以便充实自治区主要志书史实的内容。
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旗组训处都在伊克昭盟境内。两个处均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盟旗地区汉人居住的村庄和散居的汉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这两个处仍继续存在,直到1949年12月才正式决定取消。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处正式办完移交手续已经到了1950年3月份。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旗组训处均系县级规格,它的内部机构设置到1949年绥远省“九·一九”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个别机构外,基本上与县政府的机构设置相似,现将这两个处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桃力民办事处。
桃力民办事处的桃力民,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角与杭锦旗接壤的一个自然村,其周围有些地方蒙语称为塔并地,即蒙古王将土地出卖或长期租让给汉人边商所有。这些地方盟旗的政权不去管理,汉人的政权因相距较远也很少去管理,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不管地区,这种地区称之谓塔并地,人们把它叫为“飞地”或者叫为“插花地”。这样的特殊地区,来往人员很少有人过问或检查,所以人们愿到这样的地方落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活动,到1935年这样的活动也普及到绥远省的一些偏远地区。此时,北上抗日的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进入桃力民地区,很快发动起民众组织了抗日救亡队伍———自卫军。
1937年9-10月,日军占领了归绥、包头后,蒙奸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组织了伪蒙疆自治政府,杭锦旗的阿王很快与德王挂上了钩,被任命为伪伊克昭盟盟长。达拉特旗的保安队,也被伪蒙古军的司令李守信扩编为一个伪骑兵师。这年冬黄河封冻后,日伪军从包头开到了杭锦旗王府,开去了汽车,并在此修了飞机场。此时,中共地下工作者组织领导的桃力民抗日自卫军因人数和武器均少,派人到河套地区去搬团结抗日的国民党军队,经说服动员,国民党绥远省驻河套地区的游击军派其第三师于1938年春节后,过黄河到了桃力民地区。驻杭锦旗王府的日伪军听说自卫军和河套来的第三师各才几百人,他就主动攻击桃力民抗日地区,结果被自卫军和第三师给予其沉重打击,日伪军不仅没占到便宜,最后连他的驻地杭锦旗王府也丢失了,其只好撤退到黄河北的包头。
1938年4月份,中共绥蒙工委及边区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由陕北靖边开到了桃力民地区,秋天中共绥蒙工委主要领导被调往大青山去创建根据地,桃力民地区只留有中共伊克昭盟工委,这期间榆林的国民党军队,宁夏马鸿奎的军队都来过桃力民地区,蒙旗骑兵旅后改编为新编第三师也在桃力民地区驻过。
随着日伪军的败退,国民党的绥远省在距桃力民不远的杭锦旗境内设置了一个专员公署。1939年这个专员公署搬到东胜后,国民党又成立了一个桃力民办事处的设治局,派王黎生为处长。这个办事处到1949底。最后一任办事处处长为王培仁,系1949年10月1日任命。桃力民办事处相似于乙级县的规格,原先所设机构有十几个,经过1949年1月、6月两次精简,到1949年12月,办事处内设机构为一室二科(秘书室、政务科、军事科),另有财粮等附属机构。政法系统有:桃力民司法处,审判官为李塘。桃力民办事处警察局局长张国宇。国民党的驻军1948年10月为绥远省骑兵第四指挥所,1949年9月1日改为东(胜)桃(力民)达(拉特)治安司令部。此前,桃力民的两个骑兵团仅400余人,国民党绥远省决定改为骑兵整编13师27团,从1948年秋开始进行改编动员,直到1949年初才动员走200余人,其余未走。桃力民办事处在国民党绥远省第三专员公署撤销前归驻东胜的第三专员公署管辖。桃力民办事处1949年时下辖7个乡,其乡为:惠民乡、隆兴乡、民乐乡、民立乡、民和乡,民泰乡。桃力民办事处1950年初分别交新组建的鄂托克旗和杭锦旗人民政府。
二、达拉特旗组训处
达拉特旗组训处,全称为达拉特旗抗日民众组织训练处,成立于1939年,一说1940年,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达拉特旗境内的汉人聚居村的汉人和散居的汉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达拉特旗组训处为县级建制,其内设的办事机构开始时按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工作分设为8个科室,人员编制200名,还设有其它附属机构。后经1949年1月和6月两次精简,达拉特旗组训处内设办事机构(乙级县)为1室(秘书室)2科(政务科、军事科),另有附属的其它机构。达拉特旗组训处,不属于达拉特旗管辖,它属于国民党绥远省驻东胜的第三专员公署领导。达拉特旗组训处,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时其处长为慕幼声,一说为戈怀生,慕为司令,副处长杜发祥,参议会副议长康民众,司法处审判官丁惟光,警察局局长杨文善,下辖10个乡。即:新德乡,新乐乡,爱群乡,中怒乡,和顺乡,平治乡,信立乡,孝友乡,义勇乡,仁训乡。
达拉特旗组训处原驻地达拉特旗耳字壕,1949年3月中旬,解放军伊东支队一度解放了耳字壕,3月25日,伊东支队战略撤退时,将耳字壕土围子内原组训处占用的办公用房全部拆除烧掉。伊东支队撤离后,组训处未能回到耳字壕,移驻到达拉特旗树林召西边的丰茂成(现属解放滩镇管辖)。当时国民党的达拉特旗政府驻地为万太兴(现属蓿亥图乡管辖)。人民政府系从1949年底着手接收,但因这两个国民党政权矛盾较大,需要作大量的协调工作,让其都向上级人民政府的代表移交,然后再成立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这样达拉特旗新的政府即旗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份才正式成立,接交工作才算完成。组训处的三个自卫团起义后被调到萨拉齐去集训,后随起义部队到河北省整训学习。
参考资料:
1、梁冰根据马富纲忆述整理的《阿拉庙起义前后》;
2、马步萧根据郝文广忆述整理的《峥嵘岁月》之(五);
3、马步萧根据高增培忆述整理的《回忆伊盟的革命斗争》;
4、梁冰根据韩是今忆述整理的《失去组织联系之后》;
5、高秀峰根据刘雄仁忆述整理的《长征万里遥》中之四《进驻桃力民》;
6、刘占宽《伊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事初记》;
7、刘映元《绥远省乡村建设委员会与乡村工作指导员》之七《建立桃力民根据地与开展河套地下工作》;
8、自治区党委落实统战政策办公室汇编的《绥远“九·一九”起义部队和政府机关概况》;
9、杜海荣《东桃地区骑兵指挥部的始末》。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事厅)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27日,在绥远省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克林讲话中提到,省军政委员会将要管辖的盟、旗、县、市为:2个盟、18个旗、22个县、3个市,同时取消桃力民办事处,取消达拉特旗组训处。讲话中提到要取消的这两个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规格的机构。当时有许多人不太了解,现在有许多人更不了解了。其原因大致是:一是,这两个处虽系县级政权的架子,但名称不称为县,人们对其搞不清楚;二是,它所管辖的地方是插花地,不是连成片的,所以人们不以为是个县级政权;三是,它存在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它的军队人数多于从政人数,人们以为他是个军队机构;四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绥远省又将这两个处与黄河东的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为一个专署,即国民党绥远省第三专员公署领导,所以不仅许多老百姓对这两个处的性质、规格不清楚,就是一般军政人员有许多人也搞不清楚;五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伊克昭盟地区除盟旗的国民党政权外,还有国民党直接设的政权,中共陕甘宁边区在这里也设有政权。这样多政权,名称各异,一般人对这些机构的性质、规格说不清楚是在所难免的。加此,从“九·一九”和平解放,到人民政权正式接收这两个处时中间相隔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期间人心浮动,反动分子捣乱,这两个处原有档案不多,这时又有失散,所以这两个处留下的史料不多,而且这两个处又分别移交给新成立的鄂托克旗、杭锦旗和达拉特旗等三个旗的人民政府接收,原有人员又分散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位置,而这两个处的资料档案留下的不多,知情人又少,对近几年的修志工作很是不利。所以,自治区近几年出版发行的主要志书仅提到这两个处的名称,未能波及更多的内容,这与人们对这两个处不太了解有关。在自治区深入修志工作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处的情况进行一些回顾,以便充实自治区主要志书史实的内容。
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旗组训处都在伊克昭盟境内。两个处均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盟旗地区汉人居住的村庄和散居的汉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这两个处仍继续存在,直到1949年12月才正式决定取消。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处正式办完移交手续已经到了1950年3月份。桃力民办事处和达拉特旗组训处均系县级规格,它的内部机构设置到1949年绥远省“九·一九”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个别机构外,基本上与县政府的机构设置相似,现将这两个处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桃力民办事处。
桃力民办事处的桃力民,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角与杭锦旗接壤的一个自然村,其周围有些地方蒙语称为塔并地,即蒙古王将土地出卖或长期租让给汉人边商所有。这些地方盟旗的政权不去管理,汉人的政权因相距较远也很少去管理,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不管地区,这种地区称之谓塔并地,人们把它叫为“飞地”或者叫为“插花地”。这样的特殊地区,来往人员很少有人过问或检查,所以人们愿到这样的地方落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活动,到1935年这样的活动也普及到绥远省的一些偏远地区。此时,北上抗日的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也进入桃力民地区,很快发动起民众组织了抗日救亡队伍———自卫军。
1937年9-10月,日军占领了归绥、包头后,蒙奸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组织了伪蒙疆自治政府,杭锦旗的阿王很快与德王挂上了钩,被任命为伪伊克昭盟盟长。达拉特旗的保安队,也被伪蒙古军的司令李守信扩编为一个伪骑兵师。这年冬黄河封冻后,日伪军从包头开到了杭锦旗王府,开去了汽车,并在此修了飞机场。此时,中共地下工作者组织领导的桃力民抗日自卫军因人数和武器均少,派人到河套地区去搬团结抗日的国民党军队,经说服动员,国民党绥远省驻河套地区的游击军派其第三师于1938年春节后,过黄河到了桃力民地区。驻杭锦旗王府的日伪军听说自卫军和河套来的第三师各才几百人,他就主动攻击桃力民抗日地区,结果被自卫军和第三师给予其沉重打击,日伪军不仅没占到便宜,最后连他的驻地杭锦旗王府也丢失了,其只好撤退到黄河北的包头。
1938年4月份,中共绥蒙工委及边区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由陕北靖边开到了桃力民地区,秋天中共绥蒙工委主要领导被调往大青山去创建根据地,桃力民地区只留有中共伊克昭盟工委,这期间榆林的国民党军队,宁夏马鸿奎的军队都来过桃力民地区,蒙旗骑兵旅后改编为新编第三师也在桃力民地区驻过。
随着日伪军的败退,国民党的绥远省在距桃力民不远的杭锦旗境内设置了一个专员公署。1939年这个专员公署搬到东胜后,国民党又成立了一个桃力民办事处的设治局,派王黎生为处长。这个办事处到1949底。最后一任办事处处长为王培仁,系1949年10月1日任命。桃力民办事处相似于乙级县的规格,原先所设机构有十几个,经过1949年1月、6月两次精简,到1949年12月,办事处内设机构为一室二科(秘书室、政务科、军事科),另有财粮等附属机构。政法系统有:桃力民司法处,审判官为李塘。桃力民办事处警察局局长张国宇。国民党的驻军1948年10月为绥远省骑兵第四指挥所,1949年9月1日改为东(胜)桃(力民)达(拉特)治安司令部。此前,桃力民的两个骑兵团仅400余人,国民党绥远省决定改为骑兵整编13师27团,从1948年秋开始进行改编动员,直到1949年初才动员走200余人,其余未走。桃力民办事处在国民党绥远省第三专员公署撤销前归驻东胜的第三专员公署管辖。桃力民办事处1949年时下辖7个乡,其乡为:惠民乡、隆兴乡、民乐乡、民立乡、民和乡,民泰乡。桃力民办事处1950年初分别交新组建的鄂托克旗和杭锦旗人民政府。
二、达拉特旗组训处
达拉特旗组训处,全称为达拉特旗抗日民众组织训练处,成立于1939年,一说1940年,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达拉特旗境内的汉人聚居村的汉人和散居的汉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达拉特旗组训处为县级建制,其内设的办事机构开始时按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工作分设为8个科室,人员编制200名,还设有其它附属机构。后经1949年1月和6月两次精简,达拉特旗组训处内设办事机构(乙级县)为1室(秘书室)2科(政务科、军事科),另有附属的其它机构。达拉特旗组训处,不属于达拉特旗管辖,它属于国民党绥远省驻东胜的第三专员公署领导。达拉特旗组训处,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时其处长为慕幼声,一说为戈怀生,慕为司令,副处长杜发祥,参议会副议长康民众,司法处审判官丁惟光,警察局局长杨文善,下辖10个乡。即:新德乡,新乐乡,爱群乡,中怒乡,和顺乡,平治乡,信立乡,孝友乡,义勇乡,仁训乡。
达拉特旗组训处原驻地达拉特旗耳字壕,1949年3月中旬,解放军伊东支队一度解放了耳字壕,3月25日,伊东支队战略撤退时,将耳字壕土围子内原组训处占用的办公用房全部拆除烧掉。伊东支队撤离后,组训处未能回到耳字壕,移驻到达拉特旗树林召西边的丰茂成(现属解放滩镇管辖)。当时国民党的达拉特旗政府驻地为万太兴(现属蓿亥图乡管辖)。人民政府系从1949年底着手接收,但因这两个国民党政权矛盾较大,需要作大量的协调工作,让其都向上级人民政府的代表移交,然后再成立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这样达拉特旗新的政府即旗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份才正式成立,接交工作才算完成。组训处的三个自卫团起义后被调到萨拉齐去集训,后随起义部队到河北省整训学习。
参考资料:
1、梁冰根据马富纲忆述整理的《阿拉庙起义前后》;
2、马步萧根据郝文广忆述整理的《峥嵘岁月》之(五);
3、马步萧根据高增培忆述整理的《回忆伊盟的革命斗争》;
4、梁冰根据韩是今忆述整理的《失去组织联系之后》;
5、高秀峰根据刘雄仁忆述整理的《长征万里遥》中之四《进驻桃力民》;
6、刘占宽《伊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事初记》;
7、刘映元《绥远省乡村建设委员会与乡村工作指导员》之七《建立桃力民根据地与开展河套地下工作》;
8、自治区党委落实统战政策办公室汇编的《绥远“九·一九”起义部队和政府机关概况》;
9、杜海荣《东桃地区骑兵指挥部的始末》。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事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