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一、移民原因
额尔古纳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由于额尔古纳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构成以俄国人为主要成份。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计,额尔古纳境内共有人口12350人,其中,俄国人9491人,约占总人口的76%。1954年苏联当局与我国政府协商,请求“苏侨回国家居”。额尔古纳根据上级指示,在1954、1955两年内,作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动员和遣送俄人回国定居共1171户、6553人。
俄国人在额尔古纳地区居住有百年的历史。早在17世纪中叶,即有俄国人流入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沿岸一带。垦荒放牧、打贮草等,并逐渐定居下来。到19世纪末叶,随着额尔古纳河流域采金业的兴起,沿边大批俄国人拥入额尔古纳境内淘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国内困难沿河岸的农牧民及白俄贵族越过额尔古纳河来中国境内定居。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人口大迁移,使额尔古纳境内的俄国人剧增,据《呼伦贝尔志略》1922年统计,额尔古纳境内定居的俄国人占总人口的83.71%,他们在这块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人口稀少的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相当一部分俄国人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当地政府在俄国人居住的村屯相继建立16所俄语授课学校,其中还设7年制学校(相当于初中)1所,10年制学校(相当于高中)1所。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入学机会,一部分还可以受到初、高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动员他们生活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这块土地,回到已经陌生的国家,是多么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对动员确定回国的俄国人财产处理问题,原则是生活用品能带走的尽量带走,不能带走的,如牲畜、农牧业生产工具、机械及房屋等,由政府按着当时合理价格收购。这样一来额尔古纳境内人口剧减,出现了上千所房屋空闲,大量的农牧业生产工具无人使用,以及集中起来的大批牲畜无人饲养管理等问题。因此经国家民政部门决定,由内蒙古、山东省两地移民来额尔古纳充实边境人口,以解决生活生产等问题,从而于1955年春遣送第一批俄国人回国的同时,开始艰巨繁重的移民安置工作。
二、移民安置工作
1955年4月18日,额尔古纳旗接到呼盟关于迁来移民的通知,要求派人去呼盟研究移民的安置工作,4月下旬,额尔古纳旗召开一、二、五区区长会议,传达呼盟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各区移民安置的具体工作,首要的问题是安排好移民的吃住问题,使移民尽快地安下心,尽快开展春耕生产。确定第一批移民安置在第二区(现上库力乡)的三个自然屯。第二批移民安置在一区(现三河乡、上护林屯),五区(现三河乡)的六个自然屯。
1955年5月3日,第一批移民来到额尔古纳旗,他们是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的147户,阿鲁科尔沁旗的126户,共273户。这批移民是本区内部移民,由昭盟民政部门直接送到额尔古纳旗。因已进入春播季节,所以移民户只先来421人劳动力,其余待春播结束,再迁来。由于接到安置移民通知较晚,当时遣送工作还没有结束,这样一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和住房没有全部腾出,移民到达后,只好安排在当地户中暂住。直到6月5日,二区遣侨工作结束,才按每户人口多少分配面积不等的住房,吃粮和生产资料。他们自愿结合成29个生产小组,2个生产合作社。按生产需要分配给这2个生产合作社牛、马348匹,双轮单铧犁37付,四轮车273台和种子、饲草料、粮食等必需品,5月11日正式投入春播,共播种7500亩。初步解决了移民的吃粮和牲畜饲草料问题。
第二批迁来额尔古纳旗的移民是山东省的。需要呼盟派人去山东与山东省政府协商。1955年4月26日,额尔古纳旗派2人与呼盟民政局组成5人移民工作组前往山东省,工作组于5月1日到达济南市。经与山东省政府、民委协商,确定从泰安、临沂、菏泽三个专区接纳移民,而移民对象多数是回族。当了解到当时山东省有6千多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建国已经6年,由于人多地少,特别是沂蒙山区土地贫瘠,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是非常贫困,合作化以后,习惯于做小商贩生意的回族群众,生活更困难,只有常年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这些人移居额尔古纳从事农牧业生产,恐怕一时还不能适应这里的生产生活和气候条件。基于上述情况,工作组发电报反映给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等到答复,工作组分成两组去移民地点办理移民事宜。在迁移前,工作组在大会小会上,详细地介绍了额尔古纳旗的地理环境(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还不知道内蒙古是哪个国家)、生产生活及气候等情况。当地政府也积极动员救济户迁出。为使迁移工作进行顺利,还动员三名干部和三名阿訇,随移民同迁额尔古纳。
这次由山东省三个专区共迁来移民513户,2398人,5月末将全部移民安排就绪。移民自愿组成生产互助组,按互助组所需分配相应的役牛、役马、犁、打草机等农牧业生产机具。由于这批移民来的比较晚,播种小麦的季节已过,只能抢种一些饲料和蔬菜。更为困难的是绝大部分移民没从事过农业生产,不懂耕种方法,只好靠工作组和当地农民边教边种,进度非常慢。直到6月中旬大部分耕地还没有播种,由于季节的约束,只好停止春播,这就意味着两年内的食粮和生活费要靠政府救济才能解决。
三、做好移民思想稳定工作
这次移民绝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在原籍生活非常困难,相当一部分完全靠政府救济为生。特别是山东移民,大多数来时一无所有。从离开原籍一切就由国家承担,到这以后,国家无偿分给住房,生产资料,吃粮,炊具,餐具等。负责一切生产生活用品和医疗卫生费。就这样,还有相当一部分来到额尔古纳旗后提出回原籍的请求。这些请求回原籍的多属常年靠救济的移民,久而久之养成懒惰思想,一时难以适应农牧业生产劳动。另外,往外移民的地区领导,为送走这些救济户,动员的方法态度比较生硬,没有真正解放思想顾虑。宣传上有些言过其实,来到这里一看,和听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劳动轻松,要啥有啥”的宣传大不一样,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一些老弱的妇女难以适应等原因。当地政府为使这些移民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先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如哪个移民家中没有吃粮、烧火柴,政府主动派人送到家里,小到手把手地教他(她)们怎样点火,使用炉灶,大到教套车、扶犁、播种、收割、打草等,打消吃救济的依赖思想。鼓励他们逐步掌握生产生活技能靠自己的劳动解决温饱。虽然政府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仍有人继续申请回原籍的。1956年春对坚持要回原籍的39户移民,政府只好将他们送回籍。其余的移民三年后,大部达到温饱有余。1959年建立国营农牧时,全部转为国营农牧场工人。如今,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们,早已融入额尔古纳人的保家卫国的边疆生产和建设中,只有一些老人闲坐一起时,才会夸张地追忆起1955那个年代。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
一、移民原因
额尔古纳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由于额尔古纳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构成以俄国人为主要成份。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计,额尔古纳境内共有人口12350人,其中,俄国人9491人,约占总人口的76%。1954年苏联当局与我国政府协商,请求“苏侨回国家居”。额尔古纳根据上级指示,在1954、1955两年内,作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动员和遣送俄人回国定居共1171户、6553人。
俄国人在额尔古纳地区居住有百年的历史。早在17世纪中叶,即有俄国人流入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沿岸一带。垦荒放牧、打贮草等,并逐渐定居下来。到19世纪末叶,随着额尔古纳河流域采金业的兴起,沿边大批俄国人拥入额尔古纳境内淘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国内困难沿河岸的农牧民及白俄贵族越过额尔古纳河来中国境内定居。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人口大迁移,使额尔古纳境内的俄国人剧增,据《呼伦贝尔志略》1922年统计,额尔古纳境内定居的俄国人占总人口的83.71%,他们在这块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人口稀少的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相当一部分俄国人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当地政府在俄国人居住的村屯相继建立16所俄语授课学校,其中还设7年制学校(相当于初中)1所,10年制学校(相当于高中)1所。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入学机会,一部分还可以受到初、高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动员他们生活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这块土地,回到已经陌生的国家,是多么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对动员确定回国的俄国人财产处理问题,原则是生活用品能带走的尽量带走,不能带走的,如牲畜、农牧业生产工具、机械及房屋等,由政府按着当时合理价格收购。这样一来额尔古纳境内人口剧减,出现了上千所房屋空闲,大量的农牧业生产工具无人使用,以及集中起来的大批牲畜无人饲养管理等问题。因此经国家民政部门决定,由内蒙古、山东省两地移民来额尔古纳充实边境人口,以解决生活生产等问题,从而于1955年春遣送第一批俄国人回国的同时,开始艰巨繁重的移民安置工作。
二、移民安置工作
1955年4月18日,额尔古纳旗接到呼盟关于迁来移民的通知,要求派人去呼盟研究移民的安置工作,4月下旬,额尔古纳旗召开一、二、五区区长会议,传达呼盟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各区移民安置的具体工作,首要的问题是安排好移民的吃住问题,使移民尽快地安下心,尽快开展春耕生产。确定第一批移民安置在第二区(现上库力乡)的三个自然屯。第二批移民安置在一区(现三河乡、上护林屯),五区(现三河乡)的六个自然屯。
1955年5月3日,第一批移民来到额尔古纳旗,他们是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的147户,阿鲁科尔沁旗的126户,共273户。这批移民是本区内部移民,由昭盟民政部门直接送到额尔古纳旗。因已进入春播季节,所以移民户只先来421人劳动力,其余待春播结束,再迁来。由于接到安置移民通知较晚,当时遣送工作还没有结束,这样一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和住房没有全部腾出,移民到达后,只好安排在当地户中暂住。直到6月5日,二区遣侨工作结束,才按每户人口多少分配面积不等的住房,吃粮和生产资料。他们自愿结合成29个生产小组,2个生产合作社。按生产需要分配给这2个生产合作社牛、马348匹,双轮单铧犁37付,四轮车273台和种子、饲草料、粮食等必需品,5月11日正式投入春播,共播种7500亩。初步解决了移民的吃粮和牲畜饲草料问题。
第二批迁来额尔古纳旗的移民是山东省的。需要呼盟派人去山东与山东省政府协商。1955年4月26日,额尔古纳旗派2人与呼盟民政局组成5人移民工作组前往山东省,工作组于5月1日到达济南市。经与山东省政府、民委协商,确定从泰安、临沂、菏泽三个专区接纳移民,而移民对象多数是回族。当了解到当时山东省有6千多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建国已经6年,由于人多地少,特别是沂蒙山区土地贫瘠,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是非常贫困,合作化以后,习惯于做小商贩生意的回族群众,生活更困难,只有常年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这些人移居额尔古纳从事农牧业生产,恐怕一时还不能适应这里的生产生活和气候条件。基于上述情况,工作组发电报反映给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等到答复,工作组分成两组去移民地点办理移民事宜。在迁移前,工作组在大会小会上,详细地介绍了额尔古纳旗的地理环境(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还不知道内蒙古是哪个国家)、生产生活及气候等情况。当地政府也积极动员救济户迁出。为使迁移工作进行顺利,还动员三名干部和三名阿訇,随移民同迁额尔古纳。
这次由山东省三个专区共迁来移民513户,2398人,5月末将全部移民安排就绪。移民自愿组成生产互助组,按互助组所需分配相应的役牛、役马、犁、打草机等农牧业生产机具。由于这批移民来的比较晚,播种小麦的季节已过,只能抢种一些饲料和蔬菜。更为困难的是绝大部分移民没从事过农业生产,不懂耕种方法,只好靠工作组和当地农民边教边种,进度非常慢。直到6月中旬大部分耕地还没有播种,由于季节的约束,只好停止春播,这就意味着两年内的食粮和生活费要靠政府救济才能解决。
三、做好移民思想稳定工作
这次移民绝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在原籍生活非常困难,相当一部分完全靠政府救济为生。特别是山东移民,大多数来时一无所有。从离开原籍一切就由国家承担,到这以后,国家无偿分给住房,生产资料,吃粮,炊具,餐具等。负责一切生产生活用品和医疗卫生费。就这样,还有相当一部分来到额尔古纳旗后提出回原籍的请求。这些请求回原籍的多属常年靠救济的移民,久而久之养成懒惰思想,一时难以适应农牧业生产劳动。另外,往外移民的地区领导,为送走这些救济户,动员的方法态度比较生硬,没有真正解放思想顾虑。宣传上有些言过其实,来到这里一看,和听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劳动轻松,要啥有啥”的宣传大不一样,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一些老弱的妇女难以适应等原因。当地政府为使这些移民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先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如哪个移民家中没有吃粮、烧火柴,政府主动派人送到家里,小到手把手地教他(她)们怎样点火,使用炉灶,大到教套车、扶犁、播种、收割、打草等,打消吃救济的依赖思想。鼓励他们逐步掌握生产生活技能靠自己的劳动解决温饱。虽然政府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仍有人继续申请回原籍的。1956年春对坚持要回原籍的39户移民,政府只好将他们送回籍。其余的移民三年后,大部达到温饱有余。1959年建立国营农牧时,全部转为国营农牧场工人。如今,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们,早已融入额尔古纳人的保家卫国的边疆生产和建设中,只有一些老人闲坐一起时,才会夸张地追忆起1955那个年代。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