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伊斯兰教历来提倡“两世吉庆”,重视人生价值,反对独身主义。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男女成年后缔结婚姻,组成家庭是真主的命令、穆圣的遗训、当然的义务。穆斯林婚姻的成立是以共同的信仰为基础,以男女双方相互爱慕为前提,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保障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第一要素。因此,穆斯林在选择婚姻时,一般不主张以门第和贫富为条件,而是更注重男女双方的信德与才貌。伊斯兰教主张男女双方婚姻自择、民主,反对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
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男方必须赠给女方本人一定数量的“聘仪”,作为订婚的礼物,这是婚姻成立的条件。但经训中对“聘仪”的具体数目及种类并没有明确规定,通常是根据男方自身的经济条件而定。而且“聘仪”属于女方本人的私有财产,任何人(包括父母、丈夫)都无权侵占,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彩礼”有本质的区别。伊斯兰教“聘仪”制度的确定,实际上是保护妇女权益的一种经济措施。因为“聘仪”的赠予,表面上看是一种物质的馈赠,但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求婚者的诚意,增强了婚姻的严肃性,保障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有益于婚后家庭生活的和谐稳定。
夫妻之间应当互敬互爱,互助互补,分工协作,和睦相处。鉴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妻子理应得到丈夫保护。故《古兰经》云:“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在物质生活方面,夫妻有均等享受共同财产的权利,而且丈夫应当尽量满足妻子正当的生活需求;在精神生活方面,丈夫应当体贴、关心和爱护妻子,不得无故猜疑妻子,更不能伤害、虐待妻子。同时,伊斯兰教在肯定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更强调和注重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圣训”中说:“妇女是家庭的明灯,……是子女的摇蓝,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德的工匠。”又说:“教育好一个妇女等于教育好一个家庭。”通过发挥她们“相夫教子”的作用,使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使子女能在母亲的教育下道德、智力和身体方面得到促进发展,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谈到伊斯兰教的婚姻观,自然会触及到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多妻”现象。其实,“多妻”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习俗与传统,是父系制婚姻家庭观念的体现,并非伊斯兰教婚姻的独特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人可以无条件、无限制地多妻。针对这种情况,《古兰经》明确限定了娶妻数目和条件。最多娶四个,最好要一个。条件是丈夫对妻子们必须做到:物质生活上平等,感情生活上公平,日常生活上公正。否则,只准一夫一妻。事实也证明,伊斯兰教不是一个提倡“多妻制”的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今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尤其是我国的穆斯林,与其他民族一样,严格遵守《婚姻法》,一夫多妻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正确理解《古兰经》中有关“多妻”问题的经文,并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仍然非常必要。
穆斯林的婚俗礼仪,虽因民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但主要的习俗、礼仪都是按照教法规定来办的,尽管其中某些习俗也带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穆斯林传统的婚俗礼仪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程序:
一、请媒
一般都是男方家在看上某家姑娘后,即请亲友或媒人前往女方家“说合”(即提亲)。许多穆斯林老人自愿充当介绍人,并认为促成一桩婚事是很大的善事。男方提亲时,一般要带上茶叶、糖果等四色礼,并向女方如实介绍男方的基本情况,如品貌、性格、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状况等,女方感觉如意,就会向男方媒人“给话”(表示同意)。
二、看家道
男方提亲后,如女方家有意,便会找媒人前往男方家“看家道”(即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和家教家风)。男女双方认可后,便由双方媒人安排男女当事人在媒人或亲友家见面。如双方满意,便商定一个日子,一般选在“主麻日”(公历星期五),女方正式到男方家“看家道”,女方满意,则可择“佳日”定亲。
三、定茶
日子大多选择在“主麻日”,场面较隆重。男方要准备一些礼物,如上好的茶叶、干果等用红纸包装,以示吉庆。女方则设宴热情款待。双方当着众亲友的面互道“色兰”(祝福语),即表婚约已经纳定。女方在送客时也会给男方适当的回赠礼,以示诚意。
四、纳聘
这是穆斯林婚姻成立的重要条件。即婚约确定以后,根据女方本人的需要及男方的经济情况,男方大多会在某一个“主麻日”给女方本人赠送合理的“麦哈尔”(即聘仪或聘金)。一般为生活日用品,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要送女方一些金银首饰。送聘时,一般由男方父母或至亲,随同阿訇一道前往女方家;女方也会请一位阿訇带领女方亲属在家中迎接。这一天,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迈里”,请阿訇“开经”(诵读《古兰经》),并祈求真主保佑婚事平安顺利。“尔迈里”结束后,双方家人、亲友相互交谈,增进感情与了解,并商定婚礼的具体事宜。
五、迎娶
穆斯林结婚一般以“主麻日”或“尔德节”为佳日。婚礼这天上午,新郎、新娘都要洗“乌素里”(大净)。因为姑娘要离家出嫁,故又称“离娘水”。洗浴后,还要请年长的妇女为即将出嫁的姑娘“开脸”(即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 以示告别少女时代。待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头上要搭一块红盖头,遮住面庞。然后,由女方亲友中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陪同,送往男方家。西北有些地区,当送亲的彩车到达男方家门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上前去,围着彩车转一圈,并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然后,新娘由其兄或舅抱入新房,送亲、迎亲的人们互道“色兰”,入席喝茶。
六、证婚礼
也称念“尼卡哈”(证婚词),有的地区还要写“依扎布”(婚书)。这是穆斯林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通常在清真寺举行。堂屋的正中摆放一张方桌,两位阿訇居中而坐,左右分坐双方父母及证婚人,新郎、新娘正对阿訇站立,仪式开始。
首先,主持婚礼的阿訇让两位新人念“清真言”和“作证言”,以表明自己的信仰和穆斯林的身份。
而后,由另一位阿訇宣读阿拉伯语的“证婚词”(或用汉语进行证婚的训诫)。以真主的言语求福,以真主的尊名求吉。
宣读到此时,阿訇问新郎:“某某小伙儿,你愿意迎娶这位漂亮、聪慧、虔诚的穆斯林姑娘为妻吗?”
新郎用阿拉伯语回答:“盖比勒土(我接受)!”
然后,阿訇又问新娘:“某某姑娘,你愿意嫁给这位英俊、忠实、可信的穆斯林男子为你丈夫吗?”
新娘则用波斯语回答:“搭担(我愿意)!”
随后,阿訇接着宣读:她是自愿而非强迫结婚的,还有这些出席婚礼的贵宾们的见证,愿真主赐福他们!凭着聘仪和四项教法规定,愿真主以他的恩惠、宽恕、慷慨、慈悯使你俩永远幸福。的确他是施恩的、宽厚的、广施的、特慈的主。
赞颂真主和他的使者。两位新人(求婚者)皆大欢喜,可谓两厢情愿。
我祝愿:祈求多饶恕的真主,宽恕我和你们以及全体穆斯林,的确他是饶恕的、特慈的、好善的、宽厚的主!
念完证婚词后,由阿訇带领在场的穆斯林捧起双手向真主做“都阿”(祈祷),祈祷词如下:
主啊!求你让他俩和睦,就如你让穆圣与圣妻阿依莎、阿里与圣女法图麦和睦。祈求真主以其仁慈,使他俩(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最最仁慈的主啊!
做完“都阿”后,双方男性家长(监护人)相互“拿手”(念赞圣词),以示给为男女亲家,并互道“穆巴拉克”(吉庆)。至此,穆斯林传统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一个新的穆斯林家庭宣告成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穆斯林青年在举行婚礼时,也采取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即先到清真寺举行传统意义上的婚礼,再回家举办普通意义的婚礼。从以上我们所介绍的穆斯林传统婚俗礼仪可知,宗教化的婚礼凸显了婚姻的神圣与庄严,对于巩固家庭的稳定,促进家庭的和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政协)
伊斯兰教历来提倡“两世吉庆”,重视人生价值,反对独身主义。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男女成年后缔结婚姻,组成家庭是真主的命令、穆圣的遗训、当然的义务。穆斯林婚姻的成立是以共同的信仰为基础,以男女双方相互爱慕为前提,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保障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第一要素。因此,穆斯林在选择婚姻时,一般不主张以门第和贫富为条件,而是更注重男女双方的信德与才貌。伊斯兰教主张男女双方婚姻自择、民主,反对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
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男方必须赠给女方本人一定数量的“聘仪”,作为订婚的礼物,这是婚姻成立的条件。但经训中对“聘仪”的具体数目及种类并没有明确规定,通常是根据男方自身的经济条件而定。而且“聘仪”属于女方本人的私有财产,任何人(包括父母、丈夫)都无权侵占,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彩礼”有本质的区别。伊斯兰教“聘仪”制度的确定,实际上是保护妇女权益的一种经济措施。因为“聘仪”的赠予,表面上看是一种物质的馈赠,但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求婚者的诚意,增强了婚姻的严肃性,保障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有益于婚后家庭生活的和谐稳定。
夫妻之间应当互敬互爱,互助互补,分工协作,和睦相处。鉴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妻子理应得到丈夫保护。故《古兰经》云:“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在物质生活方面,夫妻有均等享受共同财产的权利,而且丈夫应当尽量满足妻子正当的生活需求;在精神生活方面,丈夫应当体贴、关心和爱护妻子,不得无故猜疑妻子,更不能伤害、虐待妻子。同时,伊斯兰教在肯定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更强调和注重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圣训”中说:“妇女是家庭的明灯,……是子女的摇蓝,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德的工匠。”又说:“教育好一个妇女等于教育好一个家庭。”通过发挥她们“相夫教子”的作用,使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使子女能在母亲的教育下道德、智力和身体方面得到促进发展,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谈到伊斯兰教的婚姻观,自然会触及到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多妻”现象。其实,“多妻”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习俗与传统,是父系制婚姻家庭观念的体现,并非伊斯兰教婚姻的独特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人可以无条件、无限制地多妻。针对这种情况,《古兰经》明确限定了娶妻数目和条件。最多娶四个,最好要一个。条件是丈夫对妻子们必须做到:物质生活上平等,感情生活上公平,日常生活上公正。否则,只准一夫一妻。事实也证明,伊斯兰教不是一个提倡“多妻制”的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今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尤其是我国的穆斯林,与其他民族一样,严格遵守《婚姻法》,一夫多妻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正确理解《古兰经》中有关“多妻”问题的经文,并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仍然非常必要。
穆斯林的婚俗礼仪,虽因民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但主要的习俗、礼仪都是按照教法规定来办的,尽管其中某些习俗也带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穆斯林传统的婚俗礼仪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程序:
一、请媒
一般都是男方家在看上某家姑娘后,即请亲友或媒人前往女方家“说合”(即提亲)。许多穆斯林老人自愿充当介绍人,并认为促成一桩婚事是很大的善事。男方提亲时,一般要带上茶叶、糖果等四色礼,并向女方如实介绍男方的基本情况,如品貌、性格、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状况等,女方感觉如意,就会向男方媒人“给话”(表示同意)。
二、看家道
男方提亲后,如女方家有意,便会找媒人前往男方家“看家道”(即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和家教家风)。男女双方认可后,便由双方媒人安排男女当事人在媒人或亲友家见面。如双方满意,便商定一个日子,一般选在“主麻日”(公历星期五),女方正式到男方家“看家道”,女方满意,则可择“佳日”定亲。
三、定茶
日子大多选择在“主麻日”,场面较隆重。男方要准备一些礼物,如上好的茶叶、干果等用红纸包装,以示吉庆。女方则设宴热情款待。双方当着众亲友的面互道“色兰”(祝福语),即表婚约已经纳定。女方在送客时也会给男方适当的回赠礼,以示诚意。
四、纳聘
这是穆斯林婚姻成立的重要条件。即婚约确定以后,根据女方本人的需要及男方的经济情况,男方大多会在某一个“主麻日”给女方本人赠送合理的“麦哈尔”(即聘仪或聘金)。一般为生活日用品,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要送女方一些金银首饰。送聘时,一般由男方父母或至亲,随同阿訇一道前往女方家;女方也会请一位阿訇带领女方亲属在家中迎接。这一天,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迈里”,请阿訇“开经”(诵读《古兰经》),并祈求真主保佑婚事平安顺利。“尔迈里”结束后,双方家人、亲友相互交谈,增进感情与了解,并商定婚礼的具体事宜。
五、迎娶
穆斯林结婚一般以“主麻日”或“尔德节”为佳日。婚礼这天上午,新郎、新娘都要洗“乌素里”(大净)。因为姑娘要离家出嫁,故又称“离娘水”。洗浴后,还要请年长的妇女为即将出嫁的姑娘“开脸”(即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 以示告别少女时代。待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头上要搭一块红盖头,遮住面庞。然后,由女方亲友中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陪同,送往男方家。西北有些地区,当送亲的彩车到达男方家门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上前去,围着彩车转一圈,并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然后,新娘由其兄或舅抱入新房,送亲、迎亲的人们互道“色兰”,入席喝茶。
六、证婚礼
也称念“尼卡哈”(证婚词),有的地区还要写“依扎布”(婚书)。这是穆斯林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通常在清真寺举行。堂屋的正中摆放一张方桌,两位阿訇居中而坐,左右分坐双方父母及证婚人,新郎、新娘正对阿訇站立,仪式开始。
首先,主持婚礼的阿訇让两位新人念“清真言”和“作证言”,以表明自己的信仰和穆斯林的身份。
而后,由另一位阿訇宣读阿拉伯语的“证婚词”(或用汉语进行证婚的训诫)。以真主的言语求福,以真主的尊名求吉。
宣读到此时,阿訇问新郎:“某某小伙儿,你愿意迎娶这位漂亮、聪慧、虔诚的穆斯林姑娘为妻吗?”
新郎用阿拉伯语回答:“盖比勒土(我接受)!”
然后,阿訇又问新娘:“某某姑娘,你愿意嫁给这位英俊、忠实、可信的穆斯林男子为你丈夫吗?”
新娘则用波斯语回答:“搭担(我愿意)!”
随后,阿訇接着宣读:她是自愿而非强迫结婚的,还有这些出席婚礼的贵宾们的见证,愿真主赐福他们!凭着聘仪和四项教法规定,愿真主以他的恩惠、宽恕、慷慨、慈悯使你俩永远幸福。的确他是施恩的、宽厚的、广施的、特慈的主。
赞颂真主和他的使者。两位新人(求婚者)皆大欢喜,可谓两厢情愿。
我祝愿:祈求多饶恕的真主,宽恕我和你们以及全体穆斯林,的确他是饶恕的、特慈的、好善的、宽厚的主!
念完证婚词后,由阿訇带领在场的穆斯林捧起双手向真主做“都阿”(祈祷),祈祷词如下:
主啊!求你让他俩和睦,就如你让穆圣与圣妻阿依莎、阿里与圣女法图麦和睦。祈求真主以其仁慈,使他俩(生活)美好、(婚姻)幸福。最最仁慈的主啊!
做完“都阿”后,双方男性家长(监护人)相互“拿手”(念赞圣词),以示给为男女亲家,并互道“穆巴拉克”(吉庆)。至此,穆斯林传统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一个新的穆斯林家庭宣告成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穆斯林青年在举行婚礼时,也采取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即先到清真寺举行传统意义上的婚礼,再回家举办普通意义的婚礼。从以上我们所介绍的穆斯林传统婚俗礼仪可知,宗教化的婚礼凸显了婚姻的神圣与庄严,对于巩固家庭的稳定,促进家庭的和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