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一、方志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普遍要求
在社会巨系统中,方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它也要与时俱进,实现方志网络化,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方志网络化,绝不仅仅是工作手段的简单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手段到观念的全面更新。首先是从事方志工作者的观念的更新,其次是工作手段的更新;没有观念更新就不可能设想工作手段的更新。因为只有手段的更新而没有观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只能成为简单的机械仿效。
曾几何时,微机走进机关办公室伊始,大多扮演存储器和打字机的角色,时至今日将近20年过去了,期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微机没有从以往尴尬的角色中转换过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的电子政务到现在也没有真正运行起来,发人深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信息化的系统认识,即观念更新与硬件设备的更新脱节,形成了设备更新在先,观念更新滞后;设备装配到位了,使用者的观念和技能却未到位。因此集中地表现在人对设备功能开发应用的盲目性和不适应上。关于这一点,在信息资源网络化进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我们在进入社会转型时期,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究其根本皆与社会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这里不一一赘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对这一系统工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认识是必要的。方志网络化实质是信息时代大环境下的特定文化资源的有机重组,也就是说,它是社会若干系统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实现自身变革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服务于现实,有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其“资政、存史、教化”既定功能并不矛盾。从网络化的角度看来,在上述既定功能三条的基础上还应加上“服务”的功能,才能全面地反映方志网络化的实际功能。否则有可能降低其网络化的价值。方志网络化,需要由注重“过去时”转变到注重 “现在进行时”。商品要有卖点、盈利点,新闻要有亮点。方志在其网络化的过程中也要亮点,这就要有意突出其服务功能,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这一特点有助于其功能实现的同时,也决定了方志网络化的总体构思理念,及其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统筹方法在方志网络化中的运用
圣贤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方志网络化工作中有无总体策划,总体策划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方志网络化的效果好不好,乃至成败。基于此可以说,总体策划在方志网络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方志网络化的复杂程度而言,用系统工程来概括并不过分。系统工程不能没有系统方案,这个系统方案就是总体策划。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方志网如何定位事关全局方志网络的定位与其建网的目的性直接相联系,只有目的明确才能准确定位。反之只有定位准确才能顺利地实现目的。目前可以看到的方志网,有的是融入政府网,有的是放在地情网中。就其所处位置而言尚欠醒目,就其地位而言尚未独立。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其位置,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倘若不能独立建网,起码也要成为地情或者政府网站的重要频道。否则将会影响其浏览效果,影响其网络化的价值。这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其实不然,是事关重大的大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给方志网络定位如同印制名片一样,要把最吸引眼球的人名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来形容叫做:“酒好也怕巷子深”。你不吆喝人家就很难知道,因此该吆喝还得吆喝。
另一方面,方志网络如何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方志网络化总体策划方案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在无总体策划方案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难免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某省级综合网站在搭建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总体策划,而把精力主要集中在频道策划方面,而且是在无一整体方案的情况下分头进行,结果是各频道方案策划人在无“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结果导致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最终不得不推倒重来。这个例子说明,信息化(网络化)无总体策划不行。总体策划是纲,纲举目张。没有这个纲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的行动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总体策划工作,不仅要为网络准确定位,而且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方案,确定可以操作的步骤。从网站定位到频道设置,从频道设置到栏目安排,从栏目安排直至文章层面,要做到细化再细化,一直细化到统一格式、标题字数范围、字体、字号、站内资源共享的规则、交叉重复内容的使用规则、疑难问题解决方案、文章检索编码规则等等,都要有文字方案和实施文档,以此为据,使之成为所有参与网络搭建工作人员的工作蓝本,才能做到网络有纲,行为有章,分工协作,井然有序。同时还应考虑技术实现方案及网页制作进度与文字编辑和录入工作的配合,方可成竹在胸,纵横捭阖,胜券在握。
(二)、方志网络与纸质方志的关系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方志网络化与纸质方志的关系问题。如果不仔细甄别,传统媒体网络化过程中的报纸、杂志媒体网络化(电子版)倾向难免不在方志网络化中重演,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警觉。方志网络与纸质方志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联系是网络方志源于纸质方志,区别是不同于纸质方志。虽然资料出自纸质方志,但网络方志不是纸质方志的翻版。其编排体例和方法及其侧重点都有别于纸质方志,甚至于繁简程度也依使用要求不同而有别于纸质方志。笔者认为,在网络方志与纸质方志存在诸多不同点中,突出方志网络的实用性特点是满足方志网络化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网络方志与纸质方志就不能照搬纸质方志,而应该根据需要对纸质方志进行重新编辑,进行有取有舍、有简有繁、有详有略、注重实用的“再创作”。
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在实现其内容的手法上,在原文处理与网络简约化表现形式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超链接的方式按前台简略后台翔实的方法进行构思,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这样做也有利于满足不同读者的使用要求。
如果认同了这一点,在纸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还要使其“随遇而安”,使方志语言在网络化上也应有所体现,使其更加“网络化”,为广大网民使用提供方便。不然还是老学究正襟危坐,之乎者也的面孔恐怕难以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倘若如此,它的使用价值也就要大打折扣了。网络方志是要给网民看的,网民的构成各种各样,大多数是年轻群体,专家学者在整个网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对于这一客观实际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兼顾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读者群体,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找平衡点,力求雅俗共赏,以便充分发挥方志网络的作用。
三、关于方志网络化过程中的行业通用软件开发
目前国内很多行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人才的不足,财力物力的浪费,时间的浪费,甚至重复建设。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社会资源整合上的疲软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银行、保险、财会、海关、税收等行业和领域通用软件推广相当普遍。这类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网络化),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也有相当多和行业和领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不尽人意。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吸取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走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的道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行业通用软件,不仅可以加速方志网络化的进程,而且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使方志网络化的目标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下得以实现。
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取得参与者的共识,换言之,能够取得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鉴于此,我们不妨从方志的构成要素的一致性上对开发方志网络通用软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地域差别、城市大小、历史长短,作为志书,其基本构成要素类别基本相同,都不外乎诸如自然、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人物、社会生活等。其表现形态不外乎图文、数据、音像,或者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即多媒体的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致性,或者说同一性。所不同的集中表现在数量多寡、规模大小不一上。其实在诸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背后所掩盖的是对于事物同一性的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工程费效比的系统研究缺失,及其相应的健全的管理制度的约束。这从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中使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希望。就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方志网络化行业通用软件开发,如果能够付诸实施的话,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建立横向联合关系,实行行业内联合攻关。但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和统一权威领导。至于效果如何,不敢妄下断言,还有待实践检验。二是按照市场化的利益激励和行为约束机制建立行业攻关主体,用技术开发合同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使责权利落实到人。究竟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决策者。这里可以预见的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在责任明确、权利与义务对等、利益均沾的前提下,达到资源共享是完全可能的。有意者不妨一试。
我们在建立方志网络行业标准的同时适当注意方志网络个性化的理性诉求,就能够在体现网络行业通用性的同时又不失去各个方志网络的个性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多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已先于方志付诸实施,它们在网络化的过程中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防办)
一、方志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普遍要求
在社会巨系统中,方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它也要与时俱进,实现方志网络化,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方志网络化,绝不仅仅是工作手段的简单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手段到观念的全面更新。首先是从事方志工作者的观念的更新,其次是工作手段的更新;没有观念更新就不可能设想工作手段的更新。因为只有手段的更新而没有观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只能成为简单的机械仿效。
曾几何时,微机走进机关办公室伊始,大多扮演存储器和打字机的角色,时至今日将近20年过去了,期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微机没有从以往尴尬的角色中转换过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的电子政务到现在也没有真正运行起来,发人深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信息化的系统认识,即观念更新与硬件设备的更新脱节,形成了设备更新在先,观念更新滞后;设备装配到位了,使用者的观念和技能却未到位。因此集中地表现在人对设备功能开发应用的盲目性和不适应上。关于这一点,在信息资源网络化进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我们在进入社会转型时期,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究其根本皆与社会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这里不一一赘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对这一系统工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认识是必要的。方志网络化实质是信息时代大环境下的特定文化资源的有机重组,也就是说,它是社会若干系统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实现自身变革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服务于现实,有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其“资政、存史、教化”既定功能并不矛盾。从网络化的角度看来,在上述既定功能三条的基础上还应加上“服务”的功能,才能全面地反映方志网络化的实际功能。否则有可能降低其网络化的价值。方志网络化,需要由注重“过去时”转变到注重 “现在进行时”。商品要有卖点、盈利点,新闻要有亮点。方志在其网络化的过程中也要亮点,这就要有意突出其服务功能,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这一特点有助于其功能实现的同时,也决定了方志网络化的总体构思理念,及其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统筹方法在方志网络化中的运用
圣贤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方志网络化工作中有无总体策划,总体策划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方志网络化的效果好不好,乃至成败。基于此可以说,总体策划在方志网络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方志网络化的复杂程度而言,用系统工程来概括并不过分。系统工程不能没有系统方案,这个系统方案就是总体策划。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方志网如何定位事关全局方志网络的定位与其建网的目的性直接相联系,只有目的明确才能准确定位。反之只有定位准确才能顺利地实现目的。目前可以看到的方志网,有的是融入政府网,有的是放在地情网中。就其所处位置而言尚欠醒目,就其地位而言尚未独立。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其位置,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倘若不能独立建网,起码也要成为地情或者政府网站的重要频道。否则将会影响其浏览效果,影响其网络化的价值。这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其实不然,是事关重大的大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给方志网络定位如同印制名片一样,要把最吸引眼球的人名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来形容叫做:“酒好也怕巷子深”。你不吆喝人家就很难知道,因此该吆喝还得吆喝。
另一方面,方志网络如何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方志网络化总体策划方案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在无总体策划方案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难免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某省级综合网站在搭建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总体策划,而把精力主要集中在频道策划方面,而且是在无一整体方案的情况下分头进行,结果是各频道方案策划人在无“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结果导致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最终不得不推倒重来。这个例子说明,信息化(网络化)无总体策划不行。总体策划是纲,纲举目张。没有这个纲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的行动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总体策划工作,不仅要为网络准确定位,而且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方案,确定可以操作的步骤。从网站定位到频道设置,从频道设置到栏目安排,从栏目安排直至文章层面,要做到细化再细化,一直细化到统一格式、标题字数范围、字体、字号、站内资源共享的规则、交叉重复内容的使用规则、疑难问题解决方案、文章检索编码规则等等,都要有文字方案和实施文档,以此为据,使之成为所有参与网络搭建工作人员的工作蓝本,才能做到网络有纲,行为有章,分工协作,井然有序。同时还应考虑技术实现方案及网页制作进度与文字编辑和录入工作的配合,方可成竹在胸,纵横捭阖,胜券在握。
(二)、方志网络与纸质方志的关系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方志网络化与纸质方志的关系问题。如果不仔细甄别,传统媒体网络化过程中的报纸、杂志媒体网络化(电子版)倾向难免不在方志网络化中重演,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警觉。方志网络与纸质方志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联系是网络方志源于纸质方志,区别是不同于纸质方志。虽然资料出自纸质方志,但网络方志不是纸质方志的翻版。其编排体例和方法及其侧重点都有别于纸质方志,甚至于繁简程度也依使用要求不同而有别于纸质方志。笔者认为,在网络方志与纸质方志存在诸多不同点中,突出方志网络的实用性特点是满足方志网络化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网络方志与纸质方志就不能照搬纸质方志,而应该根据需要对纸质方志进行重新编辑,进行有取有舍、有简有繁、有详有略、注重实用的“再创作”。
如果认同了这一点,那么在实现其内容的手法上,在原文处理与网络简约化表现形式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超链接的方式按前台简略后台翔实的方法进行构思,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这样做也有利于满足不同读者的使用要求。
如果认同了这一点,在纸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还要使其“随遇而安”,使方志语言在网络化上也应有所体现,使其更加“网络化”,为广大网民使用提供方便。不然还是老学究正襟危坐,之乎者也的面孔恐怕难以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倘若如此,它的使用价值也就要大打折扣了。网络方志是要给网民看的,网民的构成各种各样,大多数是年轻群体,专家学者在整个网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对于这一客观实际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兼顾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读者群体,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找平衡点,力求雅俗共赏,以便充分发挥方志网络的作用。
三、关于方志网络化过程中的行业通用软件开发
目前国内很多行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人才的不足,财力物力的浪费,时间的浪费,甚至重复建设。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社会资源整合上的疲软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银行、保险、财会、海关、税收等行业和领域通用软件推广相当普遍。这类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网络化),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也有相当多和行业和领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不尽人意。我们在方志网络化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吸取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走联合开发,资源共享的道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行业通用软件,不仅可以加速方志网络化的进程,而且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使方志网络化的目标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下得以实现。
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取得参与者的共识,换言之,能够取得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鉴于此,我们不妨从方志的构成要素的一致性上对开发方志网络通用软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地域差别、城市大小、历史长短,作为志书,其基本构成要素类别基本相同,都不外乎诸如自然、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人物、社会生活等。其表现形态不外乎图文、数据、音像,或者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即多媒体的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致性,或者说同一性。所不同的集中表现在数量多寡、规模大小不一上。其实在诸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背后所掩盖的是对于事物同一性的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工程费效比的系统研究缺失,及其相应的健全的管理制度的约束。这从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中使我们看到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希望。就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方志网络化行业通用软件开发,如果能够付诸实施的话,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建立横向联合关系,实行行业内联合攻关。但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和统一权威领导。至于效果如何,不敢妄下断言,还有待实践检验。二是按照市场化的利益激励和行为约束机制建立行业攻关主体,用技术开发合同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使责权利落实到人。究竟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决策者。这里可以预见的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在责任明确、权利与义务对等、利益均沾的前提下,达到资源共享是完全可能的。有意者不妨一试。
我们在建立方志网络行业标准的同时适当注意方志网络个性化的理性诉求,就能够在体现网络行业通用性的同时又不失去各个方志网络的个性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多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已先于方志付诸实施,它们在网络化的过程中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