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续志纵横)论续志对企业改革的记述
  •     续志应充分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纵观22年(1978—200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企业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本文拟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对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阐述。
      一、关于企业改革记述的理论及指导思想
    理论问题高于一切,理论问题就是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为简明起见,以下笔者将之概括为与逻辑相关的四个方面。
      (一)什么是企业?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工厂或商店)。传统意义的厂商充其量只是作为生产函数的集合体形式存在,而企业从最一般的定义出发,可以说是为一定目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经营单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独立性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经营者的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第二,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非独立的,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产权结构和管理活动。所以基于现代意义分析,所谓企业就是企业法人,是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组织制度安排。
      (二)企业本位论。所谓“企业本位论”,是从“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中引申和抽象出来的一种企业理论形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概括地讲,其理论要点有四:1.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2、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3、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4、政企关系应该适当分离。
      (三)企业改革主线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始终存在着以价格改革为主线,还是以企业改革为主线的争论,而这一争论最终又以后者的相对告胜而结束。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代表人物是北大的厉以宁教授,企业改革主线论者主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所有制改革,而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又在于突破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形式,把传统的公有制改为新型的公有制。由此,股份制改造成为这一改革学派所认同的政策主张。
      (四)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续志的总体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非议。而作为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应是邓小平理论宏大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而可以逻辑地归结为企业改革理论。关于企业改革理论,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三点。第一,企业改革理论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或者干脆称为“中国企业理论”或“国企改革理论”。第二,它的主体理论是以“企业本位论”为核心的企业本质理论,包括三项基本内容:1、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2、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第三,它的具体组成根据企业改革主线论可以有九个方面:l、企业产权制度理论;2、企业经营制度理论;3、企业组织理论;4、企业领导理论;5.企业家理论;6.公司理论;7.企业外部环境理论;8.企业发展理论;9.企业管理理论。
      二、企业改革记述内容的特点
      笔者根据对企业改革理论的具体阐述,梳理出能够反映续志企业改革记述内容内在规律性的五大特点:
      (一)客观具有的主体性。由企业本质理论决定,承包制、股份制(含股份合作制)、现代企业制度应成为完成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主体内容。具体而言,承包制应重点记述“两保一挂”承包制、利润包干承包制、投入产出承包制和资产经营承包制;股份制应重点记述法人相互持股型、筹资兴办型、集资兴办型、内部职工持股型、中外合资型等多种股份制实现形式,以及相关的股份合作制内容;现代企业制度则应重点记述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经营机制与责任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
      (二)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阶段性。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0年,中心是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着重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2.第二阶段是1981年-1982年,主要内容是试行经济责任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首先是工业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3.第三阶段是1983年-1986年,主要内容是实行两步利改税,198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税利并存为特点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开始实施以税代利为特点的第二步利改税。4.第四阶段是1987年-1991年,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5.第五阶段是1992年-1997年,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开始股份制、公司制的试点与推广,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造,更好地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6.第六阶段是1998年-2000年,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国企改革到位。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大多数亏损国企基本扭亏,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实现“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改革目标要求。
      (三)内容关联上的广泛性。第一,从内容关联的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广泛,涉及政府改革、市场改革、金融改革、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第二,从内容关联的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内容广泛,诸如企业集团化建设、法人财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造、企业改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以及各项改革的试点、推广工作等等;第三,从内容关联的行业类型来看,有农业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工业企业改革、建筑企业改革、服务企业改革以及广泛涉及信息加工、知识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改革等等;最后,从内容关联的国外部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还可能广泛涉及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海外企业及跨国公司运作模式改造等相关内容的具体记述。
      (四)综合配套改革中的系统性。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鉴于对改革既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又是一项建设新体制的宏大工程的认识,从而力主企业改革具有综合性,必须与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纵观这22年的企业改革历程,也同样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点。
    1.1984年以前。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工业体制改革、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商业体制改革、物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及劳动工资体制改革等。2.1992年以前。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及价格体制改革等。3.1992年以后。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价格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及政府体制改革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归纳总结的“三个到位、五大改革”。 
      (五)与一地经济相适应的独特个性。历史的实践证明:企业改革不仅仅只是市场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产物,也是一地经济根据特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因素进行选择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后先后涌现的多个各具地方发展特色及文化特色的经济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即是其中很好的例证。对于企业改革中记述这种地方独特个性,笔者认为需要遵循“合格”的原则,着力于加强与主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又须坚持按照创新的思路,深掘其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底蕴。 
      三、企业改革的记述方式
      关于记述方式,方志界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记述方式简言之,即记述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讲,指志书所要记载内容的记述方法与记述模式。把握这一定义的关键点是正确理解、认识记述内容、记述方式、记述形式三者之间概念的辩证区分。第一,基于逻辑规定分析,记述方式首先是记述内容与记述形式交互作用的一种逻辑中介存在;第二,基于实现机制分析,“记述方法”、“记述模式”是其内在联系的二重规定,其中记述方法通过记述特点(记述内容特点)与记述内容交互作用,记述模式通过体式(志书体式)与记述形式交互作用;第三,基于概念整合分析,记述方式终归是记述内容实现向记述形式的中间过渡,体现着“记述内容→记述特点→记述方法→记述模式→记述体式→记述形式”逻辑序列的交互作用整合。由此,对于记述方式的科学掌握需要既保持其概念的相对独立性,是记述方法与记述模式的矛盾统一体;同时又必须始终从记述内容到记述形式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掌握它的规定性。
      根据以上对记述方式的理解并结合企业改革记述内容的五大特点,笔者认为续志企业改革的记述方法概括地应是“集中化”记述方法。与这一方法相一致的记述方式的模式选择相应地有三种类型:高度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偏于集中模式。高度集中模式,是立足于集中,又始终侧重于集中的记述模式;相对集中模式,是对高度集中的降格,强调相对地集中,追求实现对集中的既科学合理又贴近实际的理解、掌握的记述模式;偏于集中模式,是侧重于集中对分散的一种均衡,以最终求得集中与分散形成局部均势的记述模式。一般地就记述形式而言,第一种模式应主要体现在“篇”的层次,要求以“大篇体”或“中篇体”来掌握;第二种模式则主要可体现在“篇”、“章”两个层次,要求以“小篇体”或“平行章节体”来掌握;第三种模式相对灵活,可全部地体现在“篇”、“章”、“节”乃至“目”的诸多层次,实现形式也相当多样,除“大篇体”、“中篇体”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一些外,其余各体式包括条目体均是合适的模式选择。鉴于企业改革毕竟只是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一个子项考虑,所以以选择后两种模式为宜。 
      四、关于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篇目安排设计
      本文以下则仅以对企业改革具体篇目安排的设计,来说明企业改革记述形式之于记述方式的模式选择。
      企业改革与发展  篇(章)    第四章(节)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无题导言         第五章(节)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第一章(节)  政企分开    第六章(节) 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
        第二章(节) 承包制经营   第七章(节) 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章(节) 股份制改造   专记
      关于这一设计,笔者简单作三点分析、归纳。
      第一,设计的整体性。首先,此设计思路整合了记述方式的第二、三种模式,是两者结合模式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讲:1.如果采用篇章结构体式,则章下直接设目,是“小篇体”与“条目体”的结合体;2.如果采用章节结构体式,则节下自然成目,既可适用“小篇体”,也可适用“平行章节体”。其次,从囊括的内容看,主体内容共包括七章(节),篇(章)首应设“无题导言”,篇(章)尾应设“专记”。对于“无题导言”,应有两个变种:1.如果内容庞大,可在主体内容中增设一章“企业改革与发展综述”(仅适用“小篇体”);2.如果内容精当,且在一地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直接升格为“特载”,列于志首。对于“专记”则主要收录记载与一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改革的独特个性内容。最后,主体内容的设计遵循了逻辑思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第二,设计的名称规范。 1.将篇(章)名定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是考虑“改革”与“发展”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企业改革是为了发展企业生产力,二者密不可分。2.从第一章(节)至第五章(节),都用了主谓结构名称,主要是为了强调企业改革本身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阶段性,并且又均具有各自特殊的理论涵义:政企“分开”,强调在改革的初期以多种措施促进产生“企业本位”;承包制“经营”,强调企业处于“无位”状态下经营的重要性;股份制“改造”,强调企业产权结构的新塑与重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建设中的制度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完成或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则强调历史的综合。 3.将“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并列, 目的是按“改革、发展、巩固、提高、创新”的方针,对企业改革的微观内容实施重组,以增强资料性。4.“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则也应起到这样的收集资料效果:既收集企业改革本身的整体配套措施,又重点收集与企业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宏观配套改革,在此基础上,力求进行科学的篇目设计。
      第三,设计的拾遗补缺。一是“拾”,二是“补”。所谓“拾”,指设计结构本身具有的“容纳性”,比如可以考虑在行文中穿插设计一些“专栏”(与正文的字体应有区分);“专栏”的功能可以多样化,既有知识性(如背景知识介绍),又可以有趣味性(如生产经营中的逸闻趣事),也可以有信息性(如经济评论、新闻特写),还可有人文性(如企业家介绍、技术能手访谈)等等。总之,“专栏”的设置将对正文的主题起到很好的“拾遗”、烘托和强化作用。所谓“补”,指设计结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笔者认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主体内容的后三章(节),大有可调整、补充之处,比如可以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改为“租赁经营与联营”,或保留原章(节)不变,在其后再增设一章(节):“中外合营与跨国经营”;又比如可以将“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机制创新”分为两章,(节)进行,即“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机制创新”;再比如可以在“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中补充收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国际惯例这样一些重要文献资料等等。

    (摘自《中国地方志》2003·2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续志纵横)论续志对企业改革的记述
  •     续志应充分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纵观22年(1978—200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企业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本文拟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对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阐述。
      一、关于企业改革记述的理论及指导思想
    理论问题高于一切,理论问题就是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为简明起见,以下笔者将之概括为与逻辑相关的四个方面。
      (一)什么是企业?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工厂或商店)。传统意义的厂商充其量只是作为生产函数的集合体形式存在,而企业从最一般的定义出发,可以说是为一定目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经营单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独立性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经营者的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第二,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非独立的,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产权结构和管理活动。所以基于现代意义分析,所谓企业就是企业法人,是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组织制度安排。
      (二)企业本位论。所谓“企业本位论”,是从“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中引申和抽象出来的一种企业理论形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概括地讲,其理论要点有四:1.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2、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3、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4、政企关系应该适当分离。
      (三)企业改革主线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始终存在着以价格改革为主线,还是以企业改革为主线的争论,而这一争论最终又以后者的相对告胜而结束。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代表人物是北大的厉以宁教授,企业改革主线论者主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所有制改革,而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又在于突破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形式,把传统的公有制改为新型的公有制。由此,股份制改造成为这一改革学派所认同的政策主张。
      (四)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续志的总体指导思想,这一点不容非议。而作为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指导思想,应是邓小平理论宏大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而可以逻辑地归结为企业改革理论。关于企业改革理论,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三点。第一,企业改革理论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或者干脆称为“中国企业理论”或“国企改革理论”。第二,它的主体理论是以“企业本位论”为核心的企业本质理论,包括三项基本内容:1、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2、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第三,它的具体组成根据企业改革主线论可以有九个方面:l、企业产权制度理论;2、企业经营制度理论;3、企业组织理论;4、企业领导理论;5.企业家理论;6.公司理论;7.企业外部环境理论;8.企业发展理论;9.企业管理理论。
      二、企业改革记述内容的特点
      笔者根据对企业改革理论的具体阐述,梳理出能够反映续志企业改革记述内容内在规律性的五大特点:
      (一)客观具有的主体性。由企业本质理论决定,承包制、股份制(含股份合作制)、现代企业制度应成为完成续志企业改革记述的主体内容。具体而言,承包制应重点记述“两保一挂”承包制、利润包干承包制、投入产出承包制和资产经营承包制;股份制应重点记述法人相互持股型、筹资兴办型、集资兴办型、内部职工持股型、中外合资型等多种股份制实现形式,以及相关的股份合作制内容;现代企业制度则应重点记述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经营机制与责任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
      (二)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的阶段性。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0年,中心是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着重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2.第二阶段是1981年-1982年,主要内容是试行经济责任制,在全民所有制企业首先是工业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3.第三阶段是1983年-1986年,主要内容是实行两步利改税,198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税利并存为特点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开始实施以税代利为特点的第二步利改税。4.第四阶段是1987年-1991年,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5.第五阶段是1992年-1997年,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开始股份制、公司制的试点与推广,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造,更好地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6.第六阶段是1998年-2000年,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国企改革到位。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大多数亏损国企基本扭亏,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实现“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改革目标要求。
      (三)内容关联上的广泛性。第一,从内容关联的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广泛,涉及政府改革、市场改革、金融改革、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第二,从内容关联的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内容广泛,诸如企业集团化建设、法人财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造、企业改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以及各项改革的试点、推广工作等等;第三,从内容关联的行业类型来看,有农业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工业企业改革、建筑企业改革、服务企业改革以及广泛涉及信息加工、知识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改革等等;最后,从内容关联的国外部门来看,企业改革记述还可能广泛涉及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海外企业及跨国公司运作模式改造等相关内容的具体记述。
      (四)综合配套改革中的系统性。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鉴于对改革既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又是一项建设新体制的宏大工程的认识,从而力主企业改革具有综合性,必须与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纵观这22年的企业改革历程,也同样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点。
    1.1984年以前。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工业体制改革、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商业体制改革、物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及劳动工资体制改革等。2.1992年以前。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及价格体制改革等。3.1992年以后。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方面改革主要有:价格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及政府体制改革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归纳总结的“三个到位、五大改革”。 
      (五)与一地经济相适应的独特个性。历史的实践证明:企业改革不仅仅只是市场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产物,也是一地经济根据特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因素进行选择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后先后涌现的多个各具地方发展特色及文化特色的经济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即是其中很好的例证。对于企业改革中记述这种地方独特个性,笔者认为需要遵循“合格”的原则,着力于加强与主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又须坚持按照创新的思路,深掘其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底蕴。 
      三、企业改革的记述方式
      关于记述方式,方志界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记述方式简言之,即记述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讲,指志书所要记载内容的记述方法与记述模式。把握这一定义的关键点是正确理解、认识记述内容、记述方式、记述形式三者之间概念的辩证区分。第一,基于逻辑规定分析,记述方式首先是记述内容与记述形式交互作用的一种逻辑中介存在;第二,基于实现机制分析,“记述方法”、“记述模式”是其内在联系的二重规定,其中记述方法通过记述特点(记述内容特点)与记述内容交互作用,记述模式通过体式(志书体式)与记述形式交互作用;第三,基于概念整合分析,记述方式终归是记述内容实现向记述形式的中间过渡,体现着“记述内容→记述特点→记述方法→记述模式→记述体式→记述形式”逻辑序列的交互作用整合。由此,对于记述方式的科学掌握需要既保持其概念的相对独立性,是记述方法与记述模式的矛盾统一体;同时又必须始终从记述内容到记述形式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掌握它的规定性。
      根据以上对记述方式的理解并结合企业改革记述内容的五大特点,笔者认为续志企业改革的记述方法概括地应是“集中化”记述方法。与这一方法相一致的记述方式的模式选择相应地有三种类型:高度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偏于集中模式。高度集中模式,是立足于集中,又始终侧重于集中的记述模式;相对集中模式,是对高度集中的降格,强调相对地集中,追求实现对集中的既科学合理又贴近实际的理解、掌握的记述模式;偏于集中模式,是侧重于集中对分散的一种均衡,以最终求得集中与分散形成局部均势的记述模式。一般地就记述形式而言,第一种模式应主要体现在“篇”的层次,要求以“大篇体”或“中篇体”来掌握;第二种模式则主要可体现在“篇”、“章”两个层次,要求以“小篇体”或“平行章节体”来掌握;第三种模式相对灵活,可全部地体现在“篇”、“章”、“节”乃至“目”的诸多层次,实现形式也相当多样,除“大篇体”、“中篇体”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一些外,其余各体式包括条目体均是合适的模式选择。鉴于企业改革毕竟只是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一个子项考虑,所以以选择后两种模式为宜。 
      四、关于企业改革记述的具体篇目安排设计
      本文以下则仅以对企业改革具体篇目安排的设计,来说明企业改革记述形式之于记述方式的模式选择。
      企业改革与发展  篇(章)    第四章(节)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无题导言         第五章(节)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第一章(节)  政企分开    第六章(节) 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
        第二章(节) 承包制经营   第七章(节) 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章(节) 股份制改造   专记
      关于这一设计,笔者简单作三点分析、归纳。
      第一,设计的整体性。首先,此设计思路整合了记述方式的第二、三种模式,是两者结合模式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讲:1.如果采用篇章结构体式,则章下直接设目,是“小篇体”与“条目体”的结合体;2.如果采用章节结构体式,则节下自然成目,既可适用“小篇体”,也可适用“平行章节体”。其次,从囊括的内容看,主体内容共包括七章(节),篇(章)首应设“无题导言”,篇(章)尾应设“专记”。对于“无题导言”,应有两个变种:1.如果内容庞大,可在主体内容中增设一章“企业改革与发展综述”(仅适用“小篇体”);2.如果内容精当,且在一地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直接升格为“特载”,列于志首。对于“专记”则主要收录记载与一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改革的独特个性内容。最后,主体内容的设计遵循了逻辑思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第二,设计的名称规范。 1.将篇(章)名定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是考虑“改革”与“发展”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企业改革是为了发展企业生产力,二者密不可分。2.从第一章(节)至第五章(节),都用了主谓结构名称,主要是为了强调企业改革本身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阶段性,并且又均具有各自特殊的理论涵义:政企“分开”,强调在改革的初期以多种措施促进产生“企业本位”;承包制“经营”,强调企业处于“无位”状态下经营的重要性;股份制“改造”,强调企业产权结构的新塑与重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建设中的制度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完成或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则强调历史的综合。 3.将“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并列, 目的是按“改革、发展、巩固、提高、创新”的方针,对企业改革的微观内容实施重组,以增强资料性。4.“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则也应起到这样的收集资料效果:既收集企业改革本身的整体配套措施,又重点收集与企业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宏观配套改革,在此基础上,力求进行科学的篇目设计。
      第三,设计的拾遗补缺。一是“拾”,二是“补”。所谓“拾”,指设计结构本身具有的“容纳性”,比如可以考虑在行文中穿插设计一些“专栏”(与正文的字体应有区分);“专栏”的功能可以多样化,既有知识性(如背景知识介绍),又可以有趣味性(如生产经营中的逸闻趣事),也可以有信息性(如经济评论、新闻特写),还可有人文性(如企业家介绍、技术能手访谈)等等。总之,“专栏”的设置将对正文的主题起到很好的“拾遗”、烘托和强化作用。所谓“补”,指设计结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笔者认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主体内容的后三章(节),大有可调整、补充之处,比如可以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改为“租赁经营与联营”,或保留原章(节)不变,在其后再增设一章(节):“中外合营与跨国经营”;又比如可以将“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机制创新”分为两章,(节)进行,即“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机制创新”;再比如可以在“与企业有关的综合配套改革”中补充收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国际惯例这样一些重要文献资料等等。

    (摘自《中国地方志》2003·2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