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志纵横)续修县市志应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记述的思考
- 一、续修县市志为什么要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记述?
在充分肯定一届志书的成功之处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以便在续修新一届志书时切实做到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
一届志书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对生态环境的记述严重缺漏,即便单设了环境保护章的一届志书,其内容也仅仅是记述了当地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初步治理,与整个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和保护任务相去甚远。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人的焦虑和不安。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已成为中国时刻关注的并列挑战。时代呼唤环境保护,时代强烈要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起来。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就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起步,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水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痛苦和灾难。水生态问题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水生态变化固然与自然界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等客观因素有关,但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指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实行粗放型、外延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由此造成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严重失衡。
当前,我国水生态破坏的情势十分严重,已经危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迅速遏制水生态破坏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投入大批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立江河源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南水北调、节水灌溉、计划调水、计划供水、平垸建镇、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通力合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稳扎稳打,正一步一步取得实效,从多方面改善积累日久的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是地情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情书、地情书的续修县市志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国家和人民提供最新鲜最详实的地情资料,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水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的记述问题。
二、续修县市志应当特别注意记述哪些水生态问题昵?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水生态情况千差万别。续修县市志必须从当地水生态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篇目,把记述内容和记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无须多说的一般修志知识,各地修志同仁完全能够掌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全国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大视角出发,仅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水生态问题归纳成若干方面,供各地修志同仁参考。
第一,要认真记述因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的严重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由于淤积全国已丧失水库、山塘库容40%,总计达200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在湖泊河流的上游毁林垦荒,开山取石,加速了山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泊,夏季来水时,滞洪严重,造成水患频发,愈演愈烈。我国目前的年降水量比历史上的一些年份少,但“暴雨成灾”的频率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
这里仅以长江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水体的危害和严重影响。历史告诉我们,长江上游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更是这条大江的众水之源。多年以来,四川森林采伐与更新的比例为11:1。四川全省在元朝时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0%以上,至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仍达20%。至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降至12%。现在四川一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超过了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总和。云南、安徽、江苏无一例外地在30年间使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至1986年,森林覆盖率便减少了一半多,仅剩下10%,水土流失面积猛增了一倍,达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
据有关资料表明: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30年里,长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按每公顷“有林地”比“非林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计算,由于森林减少至使拦蓄降水的能力降低了100多亿立方米。同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也使江河湖泊的库容面积减少了160亿立方米,而长江中下游由于人口密集,围湖造田、围堤造田、围垸建村,形成人与山林争地,人与江湖争地的局面,又使江河湖泊容积减少了567亿立方米。从近20年的情况看,长江河床平均淤高0.45米,荆江河段己成“悬河”。荆江每年淤沙量达1.64亿吨,平均每公里淤沙40万吨,河床日渐增高,洪水时河道水位高出两岸达8米,以致形成所谓“千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流域居住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由于水土流失对长江水体淤积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1998年,特大洪水的发生,表明原来那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尽快改变。
第二,要认真记述江河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
河流是人类最重要的淡水来源。然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河水断流问题发展到像中国这样严重的。断流的情况不仅发生在降水量少的北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而且出现在雨量丰沛的南方湿润地区,不仅是小河小溪断流或消失,并且大江大河都出现了多年连续断流的问题。
河北平原属于海河水系的十几条河流,如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磁河、清漳河、沙河等等都已经断流四十多年了。昔日波涛滚滚的河流,如今成了躺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条沙带。河北平原由于超采地下水,已经形成5万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地下水资源贫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工农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地方已敲响地下水资源枯竭的警钟。
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后,近年来更出现了来水少、断流早、历时长的新形势,给黄河三角洲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生活。山东利津水文站提供的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存在的水生态变化是:一是来水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利津站径流量为490亿立方米。 70年代为311亿立方米,目前来水量已不足五、六十年代的40%;二是断流时间提前,90后代以前,断流主要出现在5、6月份,以后逐年提前。1991年5月6日断流,1993年2月13日断流,1995年3月4日断流,1996年2月14日断流,1997年2月7日断流,1998年1月1日断流;三是断流历时延长。1992~1997年,断流历时分别为82天、60、75天、118天,125天、222天、1998年,断流历时为148天。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上游地带在历史上并非象现在这样到处都是沙漠和荒地,而是被绿色的森林和草地所覆盖。历代王朝对黄河流域无止境的开发致使森林和草原逐渐消失,荒漠化使土地和山川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降水量越来越少。然而,把今日黄河断流完全归咎于历代王朝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也是很严重的。首先,50~60年代,在“粮食第一”的口号下,把流域内的许多森林和草原变成了耕地,用来生产粮食。其次,由于流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为了确保这些人口对能源的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再其次,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黄河上游建造了大小3000多座水库,积蓄在水库中的水通过渠道流进了农田,从而使下游的流量大大减少。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体系遭到了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河水断流便不期而至了。黄河断流造成近年来黄河排洪能力急剧下降,河道淤积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自1986年以来,由于枯水历时较长,黄河下游每年淤积2.18亿吨。山东省滨州地区黄河平滩流量由70年代的每秒6000立方米,降为不足3000立方米,目前,如果发生花园口站每秒22300立方米的洪水,滨州地区的洪水水位将比1958年同流量水位高出3.3米。这说明黄河下游特别是洛口以下河段的排洪能力降低的程度。
黄河流域十年九旱,到处都是干涸的土地和嗷嗷待哺的工矿企业,缺水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黄河断流给下游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95年,黄河断流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亿元,而且给沿黄河两岸居民带来了难熬的缺水之苦。据山东省有关部门粗算,山东省全部和部分依赖黄河水生活的超过500万人。1992年,黄河断流后东营市、滨州地区和胜利油田的生活用水几乎断绝。1995年,黄河断流122天,下游灌区小麦少浇水3000~3500万亩次,产量减少15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黄河断流引起河道萎缩,对沿河生态环境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黄河滩区因长期断流而加剧土壤沙化,使滩区变成了巨大的沙带。
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的人口、经济状况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两省人口占全国的14.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1.4%。黄河水对两省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断流对两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三,要认真记述湖泊退缩、干涸和消失愈演愈烈的情况
近几十年来,中国湖泊普遍发生了湖面退缩、水位下降、水量锐减、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严重的水生态变化情况。近30年来我国湖泊的面积已缩小 30%,江汉湖群的湖水面积仅为50年代的50%。我国青藏高原湖区湖泊退缩已使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累计亏水量148亿立方米,湖水的面积减少了300多平方公里。青海、新疆的湖泊水位每年都在下降。许多湖滨水草丛生,湖面缩小,正向沼泽化转化,有些已成为沼泽。
地处黄河源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原来有4077个大小湖泊,上千条河流。近年来由于许多小湖泊的消失或成为盐沼,现在只剩下1000多个左右湖泊,河流还有几百条,但都是季节性的了。青海省在整个黄河水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纵横1960公里,约占干流总长的27%,年均出水量为285.2亿立方米,为黄河入海水量的49.2%。因此,青海省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青海黄河的流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的状况。由于黄河源区大量湖泊的退缩、干涸和消失,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80年代中后期,黄河上游流量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减少速率更加明显。1988~1996年,黄河上游青海段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3.2%。
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建国后1000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减少了36.7%,5000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减少了61.1%,全省湖泊面积由8528平方公里减少到2984平方公里,净减了65%。长江下游的湖泊面积50年代有2.23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就只剩下1.2万平方公里,净减了45.5%。“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只剩下309个湖泊,“千湖之市”的武汉市只剩下27个湖泊。浩瀚的洞庭湖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到2690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己变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全国面积最大的鄱阳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3859平方公里。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域减少了1.2万平方公里,丧失了622亿立方米的调蓄能力,几乎相当于3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
第四,要认真记述江河遭受污染的严重情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出现,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江河、湖泊或水库,使原本清洁的水质迅速恶化,污染事故频频发生,水生态环境极为严峻。
1999年1月26日,党中央电台报道黄河水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黄河山东段628公里全部受污。据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入鲁东明县高村站断面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三类标准的指标达4项,济南泺口站断面有3项,其中代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之一的化学需氧量两个断面均超过五类水质标准一倍多,石油类含量接近五类水质标准。按照国家地面水标准,一类、二类水属于生活饮用水,三类水是鱼类养殖水,四类水是工业用水,五类水是农业用水。而受污染的黄河山东段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
长江流域居住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长江帮助人们创造了财富,人们却把长江当成最大的下水道和流动的垃圾场。沿江几万个污染源日夜不停地向它倾倒着肮脏的东西,每天都有5000多万吨废水流进长江。长江每年接纳的废水己达200多亿吨。仅攀枝花、重庆、武汉、上海、南京这5大城市排放的污水,在长江干流就形成了累计达500多公里的污染带,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长江的乳汁变成了毒液。
地处长江口的大上海是长江的污染之最。苏州河早已是不折不扣的阴沟,黄浦江的黑臭期每年已超过150天。上海每天把产生的7300多吨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排入黄浦江,每天又从黄浦江里抽出市民饮用的自来水。骄傲的上海人正是这样生活在人类生命史上最肮脏最可怕的循环之中。
第五,要认真记述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迅速的情况
根据对500个有代表性的湖泊的综合评价,我国湖泊约有75%以上水域的水质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湖泊水质的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我国东部淡水湖泊按国际标准大多数已达富营养化水平。在我国5大淡水湖中,巢湖、太湖、洪泽湖均为重富营养,鄱阳湖、洞庭湖氮磷的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化过渡阶段。许多湖泊富营养化已造成湖边自来水厂供水危机,已形成“守着湖水而吃不上水”的难堪局面。
我国北方的许多城市是靠水库解决居民饮水问题的。近年来,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10%左右的库容受到污染,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如北京的官厅水库、吉林的海龙水库、新疆的蘑菇湖水库等等。由于水库受到污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机。
第六,要认真记述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地下水资源贫缺以至枯竭的严重情况。
长期以来,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着缺乏规划、管理不善,严重超量开采,以及地下含水层通过渗透遭到污染等问题十分普遍。在华北地区,每年地下水超采300亿立方米,地下水沉降漏斗已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己超过5万平方公里。30年前,河北省冀中平原沿滹沱河两岸乡村挖眼土井就能汲水浇地,地下水还十分丰沛,许多农户在自己院子里打眼小井按上压水机汲水,就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自1963年,滹沱河断流干涸后,冀中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米,至70年代末,农村原来打的土井、砖井,农户院中,打的小井都相继干涸。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农村只得打机井,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钻井深度逐年延深,井管深度由30多米延深到现在的200~300多米,汲水工具也由普通水泵相继换成了潜水泵、深井泵。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每年都会因抽不上水来而报废一部分机并。许多地方地下水资源贫缺和枯竭的警钟已经敲响。在许多沿海城市和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海水倒灌。全国地下咸水分布面积1992年比1975年扩大了593平方公里。
此外,各种污染物下渗影响到地下,使地下水的水质下降。有些乡镇工业集中的地区,地下水污染得己不能饮用。据全国118个城市地下水质情况调查显示,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33%的轻度污染,清洁安全的只占3%。
第七,要认真记述冰川后退、雪线上升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下降的情况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在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冰川融水调节着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便之趋于均匀,成为山区河流稳定可靠的水源。据统计,每年约有560亿立方米的融水补给中国西部山区河流,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零2%。近几十年来,我国冰川明显后退,雪线上升,造成陆地冰雪总库容量和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下降。据科学家观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青藏高原周边的冰雪线年平均后退2~17米,祁连山东段和天山的冰雪线年均后退2~6米。
第八,要认真记述农村水源污染的严重情况
进入地表水体的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农村水源。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所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6倍,并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1995年,化肥的年使用量达3590万吨,比1990年高1000万吨。化肥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流失到环境中的量愈大,对水生态环境也就愈加有害。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但同时治理污染滞后,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第九,要认真记述湿地数量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的严重情况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湿地数量不断减少,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许多湿地水位受人为影响年际变动过大,持水和蓄水能力下降,使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消失。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水网地区,多水塘系统己消失过半,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南方洪涝灾害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4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年丧失海滨滩涂湿地面积约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面积的50%。围海造田工程则使我国沿海湿地面积每年以2万多公顷的速度减少。
第十,要认真记述水陆交错带严重破坏、水体岸边衰退的情况
健康的岸边带是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带。但由于长期缺乏科学保护,我国大多数内陆水体岸边带处于衰退状态,岸边侵蚀,植被衰败,严重之处出现大面积崩塌。
我国江河、湖泊岸边带人工化严重。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或城镇)的江河、湖泊岸边带己被石头或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堤岸所代替。这种人工岸边带使原来完整的由陆地植物到浮游水生植物的水陆交错带系统被大大简化,必然造成岸边带植物的衰败和消失。而岸边带植被的衰败更进一步加重了富营养化湖泊内藻类的疯长。
另外,我国海岸的侵蚀范围也在扩大,沿岸挖沙、采礁、红树林破坏和水库拦砂等都是人为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要认真记述由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地区动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受到破坏的情况
由于许多江河中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兴建和跨区域修建调水工程,大大简化了水体作为生态体系自身的调控和平衡功能,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江河湖泊作为调蓄水量的功能被忽视。伴随着自然水体地理景观的变化和污染的加剧,许多区域水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或摧毁,自然经济鱼类产量锐减,许多野生水禽和鸟类失去了家园。富营养化和其他人为干扰使全国许多湖泊和部分水库的水质变坏,从而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合适栖息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大幅度下降,珍稀物种面临灭绝。
第十二,要认真记述赤潮、过量捕捞等海洋生态恶化的情况
随着环境污染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发展,沿海海域不断发生赤潮,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是大海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据中国海监总会的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共发生赤潮22起,其中南海10起,主要发生在珠江口、大亚湾、深圳西部和珠江海域;东海5起,主要发生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嵊泗海域;渤海和黄海7起,主要发生在烟台海域和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近年来,我国沿海大面积赤潮的发生时间由夏季延伸到春秋两季,范围由近海走向远海。赤潮面积范围大、危害重、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渔业捕捞、海水养殖、旅游开发活动以及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7~1999年,赤潮污染已累计造成经济损失20多亿元。
另外,过量捕捞也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80年代初,渤海年产对虾3~4万吨,至90年代,年产仅0.3~0.4万吨。过量捕捞还使我国一些优质经济鱼种逐年衰退,出现低龄化、小型化。
三、文末絮语
本文所指出的续修县市应重视记述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也并非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全部,还可以进行补充和探讨。笔者之所详细地谈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有二:一是引起修志同仁在编撰续修县市志时要重视记述水生态严峻形势。中国修志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善恶并书”,即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要写进志书,这才称得上是一地历史与现状的实录。水生态严峻形势是坏的方面,如实记进续修志书,无疑会对今人和后人起到警世醒世作用,成为新的地情殷鉴、国情殷鉴。因为中国水生态的恶变不仅仅是江河湖海的悲剧,也不仅仅是20世纪的悲剧,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大要地讲,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悲剧,人类必须改变已往的发展模式。再发达的经济,再先进的科技,如果连清洁的饮用水也没有了,人是无法活下去的。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江河湖海,保护水生态环境,扭转中国水生态的严峻形势,让天蓝,让水清,让中国人在安全的水生态环境下生活,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说,续修志书重视记述中国水生态严峻形势,是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二是提示修志同仁一定要提高对续志资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不是当地没有可收集的资料、可记述的内容,而是因为修志工作者对这些本应收集的资料、本应记述的内容没有认识它的重要性,因而视而不见,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志工作者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研究续修志书的记述内容,看清楚这些记述内容在当地的存在形态和地方特点,并下功夫去挖掘真实、翔实、科学的资料。这样做起来自然很辛苦。但这是修志的基础性工作,不下苦功是决然做不好的。还是那句老话,修一部志书不容易,修志责任重如泰山。修志工作者就是要下定决心向这座不容易攀登的“志山”攀登,直至它的顶峰!届时你将会看到唐诗所描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地方志办公室)
- (续志纵横)续修县市志应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记述的思考
- 一、续修县市志为什么要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记述?
在充分肯定一届志书的成功之处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以便在续修新一届志书时切实做到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
一届志书的一个明显不足是对生态环境的记述严重缺漏,即便单设了环境保护章的一届志书,其内容也仅仅是记述了当地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初步治理,与整个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和保护任务相去甚远。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人的焦虑和不安。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已成为中国时刻关注的并列挑战。时代呼唤环境保护,时代强烈要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起来。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就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起步,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水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痛苦和灾难。水生态问题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水生态变化固然与自然界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等客观因素有关,但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指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实行粗放型、外延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由此造成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严重失衡。
当前,我国水生态破坏的情势十分严重,已经危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迅速遏制水生态破坏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投入大批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立江河源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南水北调、节水灌溉、计划调水、计划供水、平垸建镇、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通力合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稳扎稳打,正一步一步取得实效,从多方面改善积累日久的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是地情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情书、地情书的续修县市志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国家和人民提供最新鲜最详实的地情资料,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水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重视水生态严峻形势的记述问题。
二、续修县市志应当特别注意记述哪些水生态问题昵?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水生态情况千差万别。续修县市志必须从当地水生态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篇目,把记述内容和记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无须多说的一般修志知识,各地修志同仁完全能够掌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全国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大视角出发,仅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水生态问题归纳成若干方面,供各地修志同仁参考。
第一,要认真记述因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的严重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由于淤积全国已丧失水库、山塘库容40%,总计达200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在湖泊河流的上游毁林垦荒,开山取石,加速了山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泊,夏季来水时,滞洪严重,造成水患频发,愈演愈烈。我国目前的年降水量比历史上的一些年份少,但“暴雨成灾”的频率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
这里仅以长江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水体的危害和严重影响。历史告诉我们,长江上游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更是这条大江的众水之源。多年以来,四川森林采伐与更新的比例为11:1。四川全省在元朝时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0%以上,至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仍达20%。至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降至12%。现在四川一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超过了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总和。云南、安徽、江苏无一例外地在30年间使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至1986年,森林覆盖率便减少了一半多,仅剩下10%,水土流失面积猛增了一倍,达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
据有关资料表明: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30年里,长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按每公顷“有林地”比“非林地”多蓄水3000立方米计算,由于森林减少至使拦蓄降水的能力降低了100多亿立方米。同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也使江河湖泊的库容面积减少了160亿立方米,而长江中下游由于人口密集,围湖造田、围堤造田、围垸建村,形成人与山林争地,人与江湖争地的局面,又使江河湖泊容积减少了567亿立方米。从近20年的情况看,长江河床平均淤高0.45米,荆江河段己成“悬河”。荆江每年淤沙量达1.64亿吨,平均每公里淤沙40万吨,河床日渐增高,洪水时河道水位高出两岸达8米,以致形成所谓“千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流域居住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由于水土流失对长江水体淤积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1998年,特大洪水的发生,表明原来那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尽快改变。
第二,要认真记述江河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
河流是人类最重要的淡水来源。然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河水断流问题发展到像中国这样严重的。断流的情况不仅发生在降水量少的北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而且出现在雨量丰沛的南方湿润地区,不仅是小河小溪断流或消失,并且大江大河都出现了多年连续断流的问题。
河北平原属于海河水系的十几条河流,如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磁河、清漳河、沙河等等都已经断流四十多年了。昔日波涛滚滚的河流,如今成了躺在河北平原上的一条条沙带。河北平原由于超采地下水,已经形成5万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地下水资源贫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工农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地方已敲响地下水资源枯竭的警钟。
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后,近年来更出现了来水少、断流早、历时长的新形势,给黄河三角洲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生活。山东利津水文站提供的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存在的水生态变化是:一是来水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利津站径流量为490亿立方米。 70年代为311亿立方米,目前来水量已不足五、六十年代的40%;二是断流时间提前,90后代以前,断流主要出现在5、6月份,以后逐年提前。1991年5月6日断流,1993年2月13日断流,1995年3月4日断流,1996年2月14日断流,1997年2月7日断流,1998年1月1日断流;三是断流历时延长。1992~1997年,断流历时分别为82天、60、75天、118天,125天、222天、1998年,断流历时为148天。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上游地带在历史上并非象现在这样到处都是沙漠和荒地,而是被绿色的森林和草地所覆盖。历代王朝对黄河流域无止境的开发致使森林和草原逐渐消失,荒漠化使土地和山川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降水量越来越少。然而,把今日黄河断流完全归咎于历代王朝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也是很严重的。首先,50~60年代,在“粮食第一”的口号下,把流域内的许多森林和草原变成了耕地,用来生产粮食。其次,由于流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为了确保这些人口对能源的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再其次,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黄河上游建造了大小3000多座水库,积蓄在水库中的水通过渠道流进了农田,从而使下游的流量大大减少。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体系遭到了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河水断流便不期而至了。黄河断流造成近年来黄河排洪能力急剧下降,河道淤积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自1986年以来,由于枯水历时较长,黄河下游每年淤积2.18亿吨。山东省滨州地区黄河平滩流量由70年代的每秒6000立方米,降为不足3000立方米,目前,如果发生花园口站每秒22300立方米的洪水,滨州地区的洪水水位将比1958年同流量水位高出3.3米。这说明黄河下游特别是洛口以下河段的排洪能力降低的程度。
黄河流域十年九旱,到处都是干涸的土地和嗷嗷待哺的工矿企业,缺水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黄河断流给下游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95年,黄河断流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亿元,而且给沿黄河两岸居民带来了难熬的缺水之苦。据山东省有关部门粗算,山东省全部和部分依赖黄河水生活的超过500万人。1992年,黄河断流后东营市、滨州地区和胜利油田的生活用水几乎断绝。1995年,黄河断流122天,下游灌区小麦少浇水3000~3500万亩次,产量减少15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黄河断流引起河道萎缩,对沿河生态环境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黄河滩区因长期断流而加剧土壤沙化,使滩区变成了巨大的沙带。
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的人口、经济状况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两省人口占全国的14.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1.4%。黄河水对两省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黄河断流对两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三,要认真记述湖泊退缩、干涸和消失愈演愈烈的情况
近几十年来,中国湖泊普遍发生了湖面退缩、水位下降、水量锐减、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严重的水生态变化情况。近30年来我国湖泊的面积已缩小 30%,江汉湖群的湖水面积仅为50年代的50%。我国青藏高原湖区湖泊退缩已使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累计亏水量148亿立方米,湖水的面积减少了300多平方公里。青海、新疆的湖泊水位每年都在下降。许多湖滨水草丛生,湖面缩小,正向沼泽化转化,有些已成为沼泽。
地处黄河源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原来有4077个大小湖泊,上千条河流。近年来由于许多小湖泊的消失或成为盐沼,现在只剩下1000多个左右湖泊,河流还有几百条,但都是季节性的了。青海省在整个黄河水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纵横1960公里,约占干流总长的27%,年均出水量为285.2亿立方米,为黄河入海水量的49.2%。因此,青海省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青海黄河的流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的状况。由于黄河源区大量湖泊的退缩、干涸和消失,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80年代中后期,黄河上游流量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减少速率更加明显。1988~1996年,黄河上游青海段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3.2%。
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建国后1000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减少了36.7%,5000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减少了61.1%,全省湖泊面积由8528平方公里减少到2984平方公里,净减了65%。长江下游的湖泊面积50年代有2.23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就只剩下1.2万平方公里,净减了45.5%。“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只剩下309个湖泊,“千湖之市”的武汉市只剩下27个湖泊。浩瀚的洞庭湖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到2690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己变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全国面积最大的鄱阳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3859平方公里。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域减少了1.2万平方公里,丧失了622亿立方米的调蓄能力,几乎相当于3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
第四,要认真记述江河遭受污染的严重情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出现,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江河、湖泊或水库,使原本清洁的水质迅速恶化,污染事故频频发生,水生态环境极为严峻。
1999年1月26日,党中央电台报道黄河水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黄河山东段628公里全部受污。据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入鲁东明县高村站断面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三类标准的指标达4项,济南泺口站断面有3项,其中代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之一的化学需氧量两个断面均超过五类水质标准一倍多,石油类含量接近五类水质标准。按照国家地面水标准,一类、二类水属于生活饮用水,三类水是鱼类养殖水,四类水是工业用水,五类水是农业用水。而受污染的黄河山东段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
长江流域居住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长江帮助人们创造了财富,人们却把长江当成最大的下水道和流动的垃圾场。沿江几万个污染源日夜不停地向它倾倒着肮脏的东西,每天都有5000多万吨废水流进长江。长江每年接纳的废水己达200多亿吨。仅攀枝花、重庆、武汉、上海、南京这5大城市排放的污水,在长江干流就形成了累计达500多公里的污染带,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长江的乳汁变成了毒液。
地处长江口的大上海是长江的污染之最。苏州河早已是不折不扣的阴沟,黄浦江的黑臭期每年已超过150天。上海每天把产生的7300多吨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排入黄浦江,每天又从黄浦江里抽出市民饮用的自来水。骄傲的上海人正是这样生活在人类生命史上最肮脏最可怕的循环之中。
第五,要认真记述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迅速的情况
根据对500个有代表性的湖泊的综合评价,我国湖泊约有75%以上水域的水质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湖泊水质的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我国东部淡水湖泊按国际标准大多数已达富营养化水平。在我国5大淡水湖中,巢湖、太湖、洪泽湖均为重富营养,鄱阳湖、洞庭湖氮磷的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化过渡阶段。许多湖泊富营养化已造成湖边自来水厂供水危机,已形成“守着湖水而吃不上水”的难堪局面。
我国北方的许多城市是靠水库解决居民饮水问题的。近年来,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10%左右的库容受到污染,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如北京的官厅水库、吉林的海龙水库、新疆的蘑菇湖水库等等。由于水库受到污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机。
第六,要认真记述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地下水资源贫缺以至枯竭的严重情况。
长期以来,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着缺乏规划、管理不善,严重超量开采,以及地下含水层通过渗透遭到污染等问题十分普遍。在华北地区,每年地下水超采300亿立方米,地下水沉降漏斗已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己超过5万平方公里。30年前,河北省冀中平原沿滹沱河两岸乡村挖眼土井就能汲水浇地,地下水还十分丰沛,许多农户在自己院子里打眼小井按上压水机汲水,就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自1963年,滹沱河断流干涸后,冀中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米,至70年代末,农村原来打的土井、砖井,农户院中,打的小井都相继干涸。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农村只得打机井,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钻井深度逐年延深,井管深度由30多米延深到现在的200~300多米,汲水工具也由普通水泵相继换成了潜水泵、深井泵。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每年都会因抽不上水来而报废一部分机并。许多地方地下水资源贫缺和枯竭的警钟已经敲响。在许多沿海城市和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海水倒灌。全国地下咸水分布面积1992年比1975年扩大了593平方公里。
此外,各种污染物下渗影响到地下,使地下水的水质下降。有些乡镇工业集中的地区,地下水污染得己不能饮用。据全国118个城市地下水质情况调查显示,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33%的轻度污染,清洁安全的只占3%。
第七,要认真记述冰川后退、雪线上升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下降的情况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在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冰川融水调节着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便之趋于均匀,成为山区河流稳定可靠的水源。据统计,每年约有560亿立方米的融水补给中国西部山区河流,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零2%。近几十年来,我国冰川明显后退,雪线上升,造成陆地冰雪总库容量和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下降。据科学家观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青藏高原周边的冰雪线年平均后退2~17米,祁连山东段和天山的冰雪线年均后退2~6米。
第八,要认真记述农村水源污染的严重情况
进入地表水体的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农村水源。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所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6倍,并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1995年,化肥的年使用量达3590万吨,比1990年高1000万吨。化肥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流失到环境中的量愈大,对水生态环境也就愈加有害。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但同时治理污染滞后,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第九,要认真记述湿地数量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的严重情况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湿地数量不断减少,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许多湿地水位受人为影响年际变动过大,持水和蓄水能力下降,使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消失。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水网地区,多水塘系统己消失过半,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南方洪涝灾害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4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年丧失海滨滩涂湿地面积约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面积的50%。围海造田工程则使我国沿海湿地面积每年以2万多公顷的速度减少。
第十,要认真记述水陆交错带严重破坏、水体岸边衰退的情况
健康的岸边带是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带。但由于长期缺乏科学保护,我国大多数内陆水体岸边带处于衰退状态,岸边侵蚀,植被衰败,严重之处出现大面积崩塌。
我国江河、湖泊岸边带人工化严重。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或城镇)的江河、湖泊岸边带己被石头或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堤岸所代替。这种人工岸边带使原来完整的由陆地植物到浮游水生植物的水陆交错带系统被大大简化,必然造成岸边带植物的衰败和消失。而岸边带植被的衰败更进一步加重了富营养化湖泊内藻类的疯长。
另外,我国海岸的侵蚀范围也在扩大,沿岸挖沙、采礁、红树林破坏和水库拦砂等都是人为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第十一,要认真记述由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地区动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受到破坏的情况
由于许多江河中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兴建和跨区域修建调水工程,大大简化了水体作为生态体系自身的调控和平衡功能,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江河湖泊作为调蓄水量的功能被忽视。伴随着自然水体地理景观的变化和污染的加剧,许多区域水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或摧毁,自然经济鱼类产量锐减,许多野生水禽和鸟类失去了家园。富营养化和其他人为干扰使全国许多湖泊和部分水库的水质变坏,从而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合适栖息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大幅度下降,珍稀物种面临灭绝。
第十二,要认真记述赤潮、过量捕捞等海洋生态恶化的情况
随着环境污染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发展,沿海海域不断发生赤潮,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是大海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据中国海监总会的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共发生赤潮22起,其中南海10起,主要发生在珠江口、大亚湾、深圳西部和珠江海域;东海5起,主要发生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嵊泗海域;渤海和黄海7起,主要发生在烟台海域和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近年来,我国沿海大面积赤潮的发生时间由夏季延伸到春秋两季,范围由近海走向远海。赤潮面积范围大、危害重、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渔业捕捞、海水养殖、旅游开发活动以及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7~1999年,赤潮污染已累计造成经济损失20多亿元。
另外,过量捕捞也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80年代初,渤海年产对虾3~4万吨,至90年代,年产仅0.3~0.4万吨。过量捕捞还使我国一些优质经济鱼种逐年衰退,出现低龄化、小型化。
三、文末絮语
本文所指出的续修县市应重视记述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也并非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全部,还可以进行补充和探讨。笔者之所详细地谈水生态严峻形势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有二:一是引起修志同仁在编撰续修县市志时要重视记述水生态严峻形势。中国修志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善恶并书”,即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要写进志书,这才称得上是一地历史与现状的实录。水生态严峻形势是坏的方面,如实记进续修志书,无疑会对今人和后人起到警世醒世作用,成为新的地情殷鉴、国情殷鉴。因为中国水生态的恶变不仅仅是江河湖海的悲剧,也不仅仅是20世纪的悲剧,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大要地讲,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悲剧,人类必须改变已往的发展模式。再发达的经济,再先进的科技,如果连清洁的饮用水也没有了,人是无法活下去的。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江河湖海,保护水生态环境,扭转中国水生态的严峻形势,让天蓝,让水清,让中国人在安全的水生态环境下生活,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说,续修志书重视记述中国水生态严峻形势,是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二是提示修志同仁一定要提高对续志资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不是当地没有可收集的资料、可记述的内容,而是因为修志工作者对这些本应收集的资料、本应记述的内容没有认识它的重要性,因而视而不见,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志工作者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研究续修志书的记述内容,看清楚这些记述内容在当地的存在形态和地方特点,并下功夫去挖掘真实、翔实、科学的资料。这样做起来自然很辛苦。但这是修志的基础性工作,不下苦功是决然做不好的。还是那句老话,修一部志书不容易,修志责任重如泰山。修志工作者就是要下定决心向这座不容易攀登的“志山”攀登,直至它的顶峰!届时你将会看到唐诗所描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