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在续志的谋篇布局中,述体无疑居于显要的位置,占有重要的份额,成为志书中最为活跃、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著述形式。所谓活跃,就在于它在主题的深化上,能够纵横驰骋,拓展引申,比较剖析,反复论证。所谓特色,就在于它在资料的优化上,能够诸法并用,立体展示,触类旁通,彰显特色。所谓魅力,就在于它在立意的强化上,能够总揽全局,提炼精华,评量得失,彰明因果。述体的功效显而易见。首先,在总述、综述、概述三位一体的梯级组合序列中,以总述为先,开启全志;以综述为翼,左右沟通;以概述为缀,首尾相应,从而使结构更加合理、稳固。其次,在述体逐级控制的有机勾连中,总述如面,综述象线,概述似点,通过点、线、面的有序连接,可全面凸现一项事业、一个门类、一种事物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优点和亮点。同时,概述与总述“接轨”,与综述“接榫”,可补总述之“遗”,拾综述之“缺”,进而使内容更加充实,完备。再则,综述、概述为各篇、各章专设,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尽管地方志讲求不超越专业界限,但绝不是一层不变的。按照参照系的“攀亲”观点,从横向考虑此专业与彼专业的联系,纵横比较,钩玄揉合,势必能相互参照,兼容相见,继而使资料更加完整、系统。实践证明:贯通、集纳、议论、引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构筑多维的、立体的、丰腴的述体的有效手段。
一、贯通
新方志宏观上设总述、中观上设综述、微观上设概述,其意均在于调控各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各项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克服“偏于横排而缺乏纵贯”的弊病。贯通的目的就是认识和再现这种联系。
贯通,即围绕主线,反映兴衰,由始至末,贯穿通达。它是编纂者立足于特定的地情之上,对所记载内容经纵横梳理后的精心处置,是一种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劳动。贯通,注意线索的勾联,注意关系的因承,讲求上下相衔,前后相应。特别注重于在事物相交点、结合点、转折点上,指明关系,从而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苏州市志》总述为例。苏州“山明水秀,物产富饶,风物雄丽,人文荟萃,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都”。
首说:“早在6000年前,苏州地方的先民即已种植水稻,已制作纺织品(葛布)和精美的玉器等。春秋后期,吴王诸樊于此建立都城。自阖闾、楚春申君、西汉吴王刘濞先后经营,有盐、铜之饶,三江五湖之利。西汉武帝时即为‘江东一都会’,是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历经三国孙吴招引流亡屯垦与劝导农桑,两晋时北方士族、人民避乱南迁,北方财货、文化与技术输入,推动了苏州农桑、手工业的发展……由五代及于宋,太湖流域战乱较少,吴越王钱缪重视水利建设,兴筑海塘,垦殖土地,开挖河网,形成‘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横塘’。北宋水利专家郏檀称,‘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大于苏州’;范仲淹《政府奏议》称,东南每岁上供600万石米,苏州(时辖5县)‘一州之田,中稔之岁,出米700余万石’,‘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苏、杭富庶,宋人称为 ‘地上天宫’,进而美誉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农田耕作技术、生产工具都有较大进步,水稻亩产达三石左右。清乾隆四十年(1775),苏州府产米约2000万石,是民与国所赖的‘粮仓’之一”。
又说:“唐代,苏州丝织生产已出现专业的织绸贡户;宋时,线织业更为兴盛,成为国内丝绸生产、贸易中心之一,机户同业于郡城建立机圣(神)庙,兼作议事之所。吴绫、宋锦、苏缎、缂丝,垂誉至今”。
再说:“苏州城垣屋墙,古来即凭河而筑,外则京杭运河绕城而过,内则河主亦为 ‘道’,沟通内外,唐人有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水港、小桥的水乡风光,与车水马龙相辅交映。据现存的城市地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所刻。《平江图》碑所载,苏州古城区水道纵横,河街并行,这一基本格局,至今未变。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绅商皆乐于寓居,精心构筑私家园林,移山水之胜于闹市之中,晋即筑有名园辟疆园。历代造园不辍,至明清间,私家园林,数以百计,曾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誉满海内外。
综上三说,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苏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都”三大品牌,赋予其鲜活的城市特质。而要充分反映这一特质,唯有贯通。贯通如同一条上下穿梭的经纶,将“鱼米乡、丝绸府、园林都”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积丝成匹、串珠成链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千年苏州独有的历史风貌。
二、集纳
在新方志中,把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扩大或延伸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帮助人们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认识上的过渡离不开集纳。
集纳,即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求特存异,集中归纳。这是编纂者从整部志书的纵横阡陌中走出来,站在总览的峰顶,透过纷纭复杂资料表面的“形”,摄住诸多篇章内在的“神”。它不追求于形的凑合,不满足于量的简单的拼凑,而着眼于神的凝结,注重于质的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记述的内容更加精辟,使阐明的事物更加鲜明。
由于集纳对象的多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表现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样式。以《镇江市志》“水利”概述为例,它首先勾勒出镇江市沿江、秦淮河、太湖湖面水系的基本轮廓,然后略述古代、近代水利事业的发端、演变及兴衰,深刻反映了水利在农业、航运中的重要作用;继而陈说现代水利事业的兴起、转轨及发展,充分展示了水利在城市经济中的显要地位。这里,既写了水利的总体面貌,又记了水利的发展阶段,还点了水利的社会功能,提要勾玄、详略得体。
在集纳诸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同中求异是比较法在述体中显示功能的重要手段。它要求编纂者在集纳时,必须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然后通过分析、鉴别、比较,进一步探求事物的个性,以体现地方特色。
由于同是表象,是众所周知的,而异则常隐伏在事物深处,鲜为人知。故求异确有一定的难度,人们也往往满足于“以同驭异”,而常常放松了“同中求异”,结果形成所述事物不凸现,不鲜明,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必须在求字上下功夫,在异字上花气力,并善于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真细致研究,从而在相同点中抽出迥异处,浓墨重彩,逐一展示。
《镇江市志》“水利”概述循着这一基本思路,注意显个性,现特色。该述首先追溯“秦时凿丹徒曲阿,三国筑赤山塘,西晋建练湖,东晋创新丰湖”。而后点到“40年代建抗日坝等15处”。继而记述“建北山7座中型水库,浚京杭运河徒阳段等河道,造京口闸,树金山河网化试点,句容县红土山保持工程”。接着选取了“江苏长江南岸最大的抽水站”等。尽管镇江从古至今蓄水、治水、改水、管水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但由于注意抓典型,求特异,故而把镇江水利发展概貌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其中围绕典型而述,述之精要;扣紧典型而论,论之恰当,要言不烦,重点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议论
上乘的述几乎都含议论。关键是如何议,如何论,人人都会说:适当。这种极为宽泛的说法,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但有一点是共同认知的,那就是编纂者对地情不仅要有如数家珍、玩于掌股的能力,而且对议论的技能要有熟练操作、驾轻就熟的能力,前者是明确的“的”,后者是张扬的“矢”,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有的放矢。议得精,可画龙点睛;议得当,可锦上添花,但无论怎么议,怎么论,重要的是必须与主题和内容紧密联系。
(1)主题。简述全书大要,成为掌握全志的“导引之作”;突出地方优势,成为热爱家乡的“激情之作”;揭示事物规律,成为施政决策的“资治之作”。因此,所有的言论都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任何游离于主题的,只能是无的放矢的空发议论。
(2)内容。纵谈历史,横剖现状;记载大事,陈示特色;评述大势,总结经验。因此,所有的议论都必须照应相关的内容,任何重复于内容的,只能是画蛇添足的滥发议论。
笔者以为:述体的议论应该是编纂者在通晓市况行情后,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切体验的阐发,真知灼见的坦陈。它避虚饰以求实用,避直接以就曲折,避裸露以图含蓄,使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成为述体中最本色的东西。在内容上,它联系紧密,不一味说理,不有意提示,寓理于述,给人以启迪;在形式上,它衔接自然,不显山露水,不拖沓冗长,实虚相间,给人以流畅;在文字上,它洗炼精辟,不固设几节目,不故作姿态,短促集中,给人以简洁。
仍以《苏州市志》总述为例。在历数古代苏州物产之丰饶、交通之发达、商贾之繁荣、文化之兴盛后,作者笔锋陡转:“然苏州繁荣,只是官绅地主和富商大贾的“天堂”。苏州赋税历来苛重。《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州府田土九万八千五百零六顷七十一亩,占全国的1%,关征税粮米麦合计28104900石,占全国实征税粮2942350石的9.6%。地租亦畸高,一般超过出产之半。平常年景,农民仅免冻馁,市民尚可温饱;灾歉之年,则流民载途,卖儿鬻女,转辗沟壑。是以苏州人民,从古以来,对暴政和压迫,对外来的侵略,曾进行英勇无畏的抗争。自项梁、项羽反秦起义至清初吴易、赤脚张三的抗清斗争,自明代任环抗倭斗争至太平天国苏福省会保卫战争,以及以丝织工人葛成为首反对税监的民变等,一直是史不绝书。在历史长河中,郡城也曾屡遭兵燹。但是,苏州有着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人民勤劳,积累有丰富的商工技能,兵灾之后,又在废墟瓦砾上迅速恢复,重展新貌。”上述文字既有田亩赋税精确的统计,又有平民百姓遭际的列举,更有起义抗争实例的描述,叙议结合,论从史出,分析透彻,评说贴切,蕴含的哲理力透纸背。
四、引导
各篇章的具体内容,将依志体以大量的文字详细记载,而述的另一功能则是发挥引导的作用。一是以少量的文字,引出丰富的内容,使“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其简者亦将推阐焉而有得,或竟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二是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引发读者追读正文的强烈欲望。
引导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指引门径。可只下断语,不引例证,诱导读者阅读正文;可略述梗概,由始及末,帮助读者明了全局;可勾玄提要,便于读者了解要点;可集分为总,利于读者掌握特点。
总之,在续志中运用贯通、集纳、议论、导引的手段,应求准确、求深刻、求精辟、忌讹误、忌浮浅、忌繁杂,总述、综述、概述三者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互相补充,融为一体。唯有这样,才能提升志书的质量。
(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在续志的谋篇布局中,述体无疑居于显要的位置,占有重要的份额,成为志书中最为活跃、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著述形式。所谓活跃,就在于它在主题的深化上,能够纵横驰骋,拓展引申,比较剖析,反复论证。所谓特色,就在于它在资料的优化上,能够诸法并用,立体展示,触类旁通,彰显特色。所谓魅力,就在于它在立意的强化上,能够总揽全局,提炼精华,评量得失,彰明因果。述体的功效显而易见。首先,在总述、综述、概述三位一体的梯级组合序列中,以总述为先,开启全志;以综述为翼,左右沟通;以概述为缀,首尾相应,从而使结构更加合理、稳固。其次,在述体逐级控制的有机勾连中,总述如面,综述象线,概述似点,通过点、线、面的有序连接,可全面凸现一项事业、一个门类、一种事物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优点和亮点。同时,概述与总述“接轨”,与综述“接榫”,可补总述之“遗”,拾综述之“缺”,进而使内容更加充实,完备。再则,综述、概述为各篇、各章专设,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尽管地方志讲求不超越专业界限,但绝不是一层不变的。按照参照系的“攀亲”观点,从横向考虑此专业与彼专业的联系,纵横比较,钩玄揉合,势必能相互参照,兼容相见,继而使资料更加完整、系统。实践证明:贯通、集纳、议论、引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构筑多维的、立体的、丰腴的述体的有效手段。
一、贯通
新方志宏观上设总述、中观上设综述、微观上设概述,其意均在于调控各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各项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克服“偏于横排而缺乏纵贯”的弊病。贯通的目的就是认识和再现这种联系。
贯通,即围绕主线,反映兴衰,由始至末,贯穿通达。它是编纂者立足于特定的地情之上,对所记载内容经纵横梳理后的精心处置,是一种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劳动。贯通,注意线索的勾联,注意关系的因承,讲求上下相衔,前后相应。特别注重于在事物相交点、结合点、转折点上,指明关系,从而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苏州市志》总述为例。苏州“山明水秀,物产富饶,风物雄丽,人文荟萃,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都”。
首说:“早在6000年前,苏州地方的先民即已种植水稻,已制作纺织品(葛布)和精美的玉器等。春秋后期,吴王诸樊于此建立都城。自阖闾、楚春申君、西汉吴王刘濞先后经营,有盐、铜之饶,三江五湖之利。西汉武帝时即为‘江东一都会’,是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历经三国孙吴招引流亡屯垦与劝导农桑,两晋时北方士族、人民避乱南迁,北方财货、文化与技术输入,推动了苏州农桑、手工业的发展……由五代及于宋,太湖流域战乱较少,吴越王钱缪重视水利建设,兴筑海塘,垦殖土地,开挖河网,形成‘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横塘’。北宋水利专家郏檀称,‘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大于苏州’;范仲淹《政府奏议》称,东南每岁上供600万石米,苏州(时辖5县)‘一州之田,中稔之岁,出米700余万石’,‘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苏、杭富庶,宋人称为 ‘地上天宫’,进而美誉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农田耕作技术、生产工具都有较大进步,水稻亩产达三石左右。清乾隆四十年(1775),苏州府产米约2000万石,是民与国所赖的‘粮仓’之一”。
又说:“唐代,苏州丝织生产已出现专业的织绸贡户;宋时,线织业更为兴盛,成为国内丝绸生产、贸易中心之一,机户同业于郡城建立机圣(神)庙,兼作议事之所。吴绫、宋锦、苏缎、缂丝,垂誉至今”。
再说:“苏州城垣屋墙,古来即凭河而筑,外则京杭运河绕城而过,内则河主亦为 ‘道’,沟通内外,唐人有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水港、小桥的水乡风光,与车水马龙相辅交映。据现存的城市地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所刻。《平江图》碑所载,苏州古城区水道纵横,河街并行,这一基本格局,至今未变。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绅商皆乐于寓居,精心构筑私家园林,移山水之胜于闹市之中,晋即筑有名园辟疆园。历代造园不辍,至明清间,私家园林,数以百计,曾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誉满海内外。
综上三说,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苏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都”三大品牌,赋予其鲜活的城市特质。而要充分反映这一特质,唯有贯通。贯通如同一条上下穿梭的经纶,将“鱼米乡、丝绸府、园林都”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积丝成匹、串珠成链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千年苏州独有的历史风貌。
二、集纳
在新方志中,把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扩大或延伸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帮助人们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认识上的过渡离不开集纳。
集纳,即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求特存异,集中归纳。这是编纂者从整部志书的纵横阡陌中走出来,站在总览的峰顶,透过纷纭复杂资料表面的“形”,摄住诸多篇章内在的“神”。它不追求于形的凑合,不满足于量的简单的拼凑,而着眼于神的凝结,注重于质的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记述的内容更加精辟,使阐明的事物更加鲜明。
由于集纳对象的多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表现出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样式。以《镇江市志》“水利”概述为例,它首先勾勒出镇江市沿江、秦淮河、太湖湖面水系的基本轮廓,然后略述古代、近代水利事业的发端、演变及兴衰,深刻反映了水利在农业、航运中的重要作用;继而陈说现代水利事业的兴起、转轨及发展,充分展示了水利在城市经济中的显要地位。这里,既写了水利的总体面貌,又记了水利的发展阶段,还点了水利的社会功能,提要勾玄、详略得体。
在集纳诸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同中求异是比较法在述体中显示功能的重要手段。它要求编纂者在集纳时,必须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然后通过分析、鉴别、比较,进一步探求事物的个性,以体现地方特色。
由于同是表象,是众所周知的,而异则常隐伏在事物深处,鲜为人知。故求异确有一定的难度,人们也往往满足于“以同驭异”,而常常放松了“同中求异”,结果形成所述事物不凸现,不鲜明,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必须在求字上下功夫,在异字上花气力,并善于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真细致研究,从而在相同点中抽出迥异处,浓墨重彩,逐一展示。
《镇江市志》“水利”概述循着这一基本思路,注意显个性,现特色。该述首先追溯“秦时凿丹徒曲阿,三国筑赤山塘,西晋建练湖,东晋创新丰湖”。而后点到“40年代建抗日坝等15处”。继而记述“建北山7座中型水库,浚京杭运河徒阳段等河道,造京口闸,树金山河网化试点,句容县红土山保持工程”。接着选取了“江苏长江南岸最大的抽水站”等。尽管镇江从古至今蓄水、治水、改水、管水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但由于注意抓典型,求特异,故而把镇江水利发展概貌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其中围绕典型而述,述之精要;扣紧典型而论,论之恰当,要言不烦,重点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议论
上乘的述几乎都含议论。关键是如何议,如何论,人人都会说:适当。这种极为宽泛的说法,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但有一点是共同认知的,那就是编纂者对地情不仅要有如数家珍、玩于掌股的能力,而且对议论的技能要有熟练操作、驾轻就熟的能力,前者是明确的“的”,后者是张扬的“矢”,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有的放矢。议得精,可画龙点睛;议得当,可锦上添花,但无论怎么议,怎么论,重要的是必须与主题和内容紧密联系。
(1)主题。简述全书大要,成为掌握全志的“导引之作”;突出地方优势,成为热爱家乡的“激情之作”;揭示事物规律,成为施政决策的“资治之作”。因此,所有的言论都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任何游离于主题的,只能是无的放矢的空发议论。
(2)内容。纵谈历史,横剖现状;记载大事,陈示特色;评述大势,总结经验。因此,所有的议论都必须照应相关的内容,任何重复于内容的,只能是画蛇添足的滥发议论。
笔者以为:述体的议论应该是编纂者在通晓市况行情后,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切体验的阐发,真知灼见的坦陈。它避虚饰以求实用,避直接以就曲折,避裸露以图含蓄,使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成为述体中最本色的东西。在内容上,它联系紧密,不一味说理,不有意提示,寓理于述,给人以启迪;在形式上,它衔接自然,不显山露水,不拖沓冗长,实虚相间,给人以流畅;在文字上,它洗炼精辟,不固设几节目,不故作姿态,短促集中,给人以简洁。
仍以《苏州市志》总述为例。在历数古代苏州物产之丰饶、交通之发达、商贾之繁荣、文化之兴盛后,作者笔锋陡转:“然苏州繁荣,只是官绅地主和富商大贾的“天堂”。苏州赋税历来苛重。《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州府田土九万八千五百零六顷七十一亩,占全国的1%,关征税粮米麦合计28104900石,占全国实征税粮2942350石的9.6%。地租亦畸高,一般超过出产之半。平常年景,农民仅免冻馁,市民尚可温饱;灾歉之年,则流民载途,卖儿鬻女,转辗沟壑。是以苏州人民,从古以来,对暴政和压迫,对外来的侵略,曾进行英勇无畏的抗争。自项梁、项羽反秦起义至清初吴易、赤脚张三的抗清斗争,自明代任环抗倭斗争至太平天国苏福省会保卫战争,以及以丝织工人葛成为首反对税监的民变等,一直是史不绝书。在历史长河中,郡城也曾屡遭兵燹。但是,苏州有着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人民勤劳,积累有丰富的商工技能,兵灾之后,又在废墟瓦砾上迅速恢复,重展新貌。”上述文字既有田亩赋税精确的统计,又有平民百姓遭际的列举,更有起义抗争实例的描述,叙议结合,论从史出,分析透彻,评说贴切,蕴含的哲理力透纸背。
四、引导
各篇章的具体内容,将依志体以大量的文字详细记载,而述的另一功能则是发挥引导的作用。一是以少量的文字,引出丰富的内容,使“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其简者亦将推阐焉而有得,或竟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二是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引发读者追读正文的强烈欲望。
引导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指引门径。可只下断语,不引例证,诱导读者阅读正文;可略述梗概,由始及末,帮助读者明了全局;可勾玄提要,便于读者了解要点;可集分为总,利于读者掌握特点。
总之,在续志中运用贯通、集纳、议论、导引的手段,应求准确、求深刻、求精辟、忌讹误、忌浮浅、忌繁杂,总述、综述、概述三者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互相补充,融为一体。唯有这样,才能提升志书的质量。
(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