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七)
  •     《锡林郭勒盟志》 张魁义主编。夏连仲作序。编委会主任道尔吉帕拉木。《锡林郭勒盟志》始修于1993年,1996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3321—3/K·257,责任编辑黄滔、陈利保。全书23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地质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套(三册一套)。
      志书设二十二卷,119章。卷一建置,设4章;卷二自然环境,设8章;卷三人口民族,设5章;卷四畜牧业,设9章;卷五农业、林业、水利,设10章;卷六工业,设9章;卷七交通、邮电,设3章;卷八商业(上),设5章;卷九商业(下),设5章;卷十财政、税务、金融,设3章;卷十一经济管理,设7章;卷十二城乡建设,设3章;卷十三教育、科技,设8章;卷十四文化,设9章;卷十五体育、卫生,设8章;卷十六政党群团,设4章;卷十七政协、政权,设3章;卷十八政法,设4章;卷十九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卷二十军事,设6章;卷二十一宗教、习俗、语言,设4章;卷二十二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总纂始末、附录。
      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大盟,也是我国畜牧业产品主要产地之一。2001年,全盟大牲畜年中总头数104.36万头。其中,牛81.88万头,马20.48万匹,驴5 800头、骡3 400头、骆驼1.08万峰;小畜1 506.27万头只,其中绵羊1 081.50万只、山羊424.78万只、生猪8.00万头。产肉18.53吨,绵羊毛1.28万吨、山羊毛172吨、羊绒844吨,牛皮48.53万张、羊皮892.53万张。平均居全区首位。家畜品种主要包括蒙古种、培育种、选育种、杂交种和引进种五类。在家畜资源中,以内蒙古细毛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牛、草原红牛和苏尼特驼最负盛名。如:⒈内蒙古细毛羊是在草原群牧条件下培育成的毛肉兼用新品种,具有耐粗饲、易管理、抗寒抗病能力强,抓膘复壮快的特点。内蒙古细毛羊出毛率高,品质优良,出肉率较高。特一级成年公羊平均产毛量8~11.3公斤,母羊产毛4.5~5.5公斤。净毛率达36~42%,细度为60~64支,母羊产毛4.5~5.5公斤,净毛率达36~42%,细度为60~64支。毛的品种质量好,是毛纺工业的理想原料之一。⒉乌珠穆沁羊是锡盟乌珠穆沁草原的一个优良地方良种,属于肉脂兼用粗毛羊。具有腿短身长、腰宽背阔,脂尾厚重、肉质鲜美、无膻味,生长发育快、成熟早,放牧抓膘能力强、耐粗放,抗灾、抗病能力强五大特点。乌珠穆沁羊不仅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良种肉羊,而且也是我国少有的宝贵家畜资源。早在宋朝时就对该羊有“羊生鞑靼者,大如驴,尾巴厚,类扇”的描述。⒊苏尼特羊是锡盟荒漠草原生态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地方良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大的生产发展潜力。由于这种羊生长在荒漠草原上,经常采食大量葱属植物,因而肉质肥瘦相间,味道鲜嫩可口,为涮羊肉的上等主料。⒋锡林郭勒马是经过30多年培育出来的一种挽乘用型优良品种。该马经强度育肥后,可以生成雪花马肉。雪花马肉细嫩可口,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系锡盟畜牧业创汇产品中的一个新品种。⒌乌珠穆沁牛是蒙古牛的一个优良畜种,属于肉乳兼用型地方良种,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的古老而稳定的品种。该牛以体大肉多著称,耐粗饲,体质结实健壮,抓膘能力强,繁殖性能稳定,是生产肉牛杂交的优良本品种。⒍草原红牛为培育种,属乳肉兼用型。对高寒地区大群放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个体生产潜力较大,配合相应的饲养管理条件,泌乳期300天,产乳量达2 000公斤以上,100天青草期产乳量为850公斤,具有较高的经济优势。其它还有苏尼特双峰驼等。从国外引入的牲畜品种如有:高加索细毛羊、美利奴细毛羊、阿斯卡尼细毛羊、萨力斯克羊、斯大夫洛坡毛羊、普利柯斯细毛羊、澳洲美利奴羊、波尔华斯羊、澳波半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罗母尼—马尔土羊)、林肯羊、萨福克羊、有角道赛特和无角道赛特羊、萨能羊、夏洛来羊、阿尔泰细毛羊、卡拉库尔羊、三北羊等。
      《锡林郭勒盟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早公开正式出版的盟市级志书,是锡盟有史以来第一部地市级志书,填补锡盟无志书的空白,是时代的新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本志资料翔实,所载史实,上溯新石器时代,下限公元1990年。在纵的方面,既载古,又记今;在横的方面,既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又述民情、风俗。为体现本地区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将“畜牧志”独立设卷。就9章29节内容将锡盟发达的畜牧业统辑于志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浓墨重彩的笔法反映出地区特色。为各方人士研究锡林郭勒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提供翔实的资料,并能够掌握其客观规律,启迪思路,鉴往知来,为今后锡盟经济特别是畜牧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锡林郭勒盟志》230万言,特色在于创新,注重从篇目的增删取舍上反映锡盟的特点。该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锡林浩特市志》 优木主编。包湖春作序。编委会主任特古斯、包湖春。《锡林浩特市志》始修于1991年,1999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020—7/K·358,责任编辑李杰。全书8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有二十八篇,106章。第一篇建置,设4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篇人口,设3章;第四篇民族,设3章;第五篇经济管理,设4章;第六篇草原、畜牧业,设7章;第七篇农、林、水,设4章;第八篇工业,设5章;第九篇交通、邮电,设3章;第十篇商业,设6章;第十一篇粮食,设2章;第十二篇财政、税务,设2章;第十三篇金融,设5章;第十四篇城乡建设,设5章;第十五篇党派群团,设3章;第十六篇政权、政协,设4章;第十七篇司法,设4章;第十八篇军事,设5章;第十九篇民政,设5章;第二十篇人事、劳动,设4章;第二十一篇教育,设7章;第二十二篇科技,设3章;第二十三篇文化,设5章;第二十四篇民间文化,设3章;第二十五篇卫生,设5章;第二十六篇体育,设3章;第二十七篇宗教,设2章;第二十八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贝子庙第一世活佛巴拉珠尔隆都布,第四代札萨克贝子巴拉珠尔道尔吉二人策划,在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府所在地修建二十丈宽、二层楼的大雄宝殿——朝格钦殿贝子庙主殿。其后,有七代活佛相继修建拉布楞等6座大殿及上千间僧房。庙址(主殿与僧房)选建在原东阿巴哈纳尔贝子旗境内,故得名贝子庙。贝子庙的七大殿是:⒈朝克钦殿即行政、教务殿。乾隆八年至十二年(1743~1747年)建成高两层大佛殿,是贝子庙的主殿和旗庙。⒉明干殿 即“拉布楞”,活佛殿。清嘉庆三年(1798年)建成的两层大殿,是活佛的主殿。⒊却日殿哲学殿。道光六年至九年(1826~1829年)建成的两层大殿。⒋珠都巴殿 经学、理论殿。民国7年(1918年)建成的两层大殿。⒌甘珠尔殿 旗府所属经殿,每年召开一次讲经会,有甘珠尔大喇嘛、德木其、格尔黑喇嘛各1人主持。⒍丁克尔殿天文、数学殿。民国25年(1936年)建成,是研究天文、数学和培养“吉仁巴”译文、天文、数学方面人才的专门学殿,由格布楞喇嘛兼管。⒎额日特图殿 医务殿。 
      《锡林浩特市志》是锡林浩特市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志书横排纵写、略古详今、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种文献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广集博采,核实考证,辩伪存真,秉笔直书。本志记载的史实,上溯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下限公元1990年,记载锡林浩特市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如第二十七篇宗教志,将该市藏传佛教的产生、发展状况,特别是将贝子庙的建筑情况、兴盛及衰落情况统辑于书中。可以说,锡林浩特市志是该市的民族、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活字典,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锡林郭勒盟水利志》 韩国忠主编。李魁作序。编委会主任包庆林、那木海、道尔吉。《锡林郭勒盟水利志》始修于1985年,1999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536—X/S·122,责任编辑王琳。全书26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内蒙古新华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15章,69节。第一章河流、水系,设4节;第二章水资源,设6节;第三章灾害,设6节;第四章基础工作,设3节;第五章人畜供水,设3节;第六章牧区饲草料灌溉,设5节;第七章农田水利灌溉,设6节;第八章水土保持,设7节;第九章防洪,设4节;第十章农牧小水电,设4节;第十一章水产业,设7节;第十二章水利管理,设4节;第十三章水利机构与队伍,设4节;第十四章科技、教育,设3节;第十五章人物,设3节。冠以概述,殿以文存、编后记。
      锡林郭勒盟境内滦河有着辉煌的历史,可“泛舟游览”、可“扬帆捕鱼”,这与元代把皇宫上都称作“滦都”不无关系。《元史》记载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上都),庐沟自麻峪可至荨麻林,朝庭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庐沟舟亦不通乃罢。始有郭守敬勘查滦河漕运上都事。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召郭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郭守敬奏曰: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於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始有泄洪渠,并颂扬郭守敬的勘察本领。明、清及至民国年间,当地牧民为放牧与生活所需,在水泉、诺尔、河边以及草场边缘挖浅坑,取渗透水食用,当地人称“闪旦”。这是最早的筒井雏型,并逐步得到发展,成为人畜供水工程。据调查:清雍正十年(1732年),多伦诺尔设理事同知厅,管理察哈尔东翼正蓝、正白、镶白、镶黄旗。因多伦诺尔人口日繁,口内农民至此谋生者日众,在城下郊湿滩内建大口井,开挖东菜园、南菜园,进行蔬菜的灌溉与排水,这是锡盟境内较早的灌溉与排水工程。
      《锡林郭勒盟水利志》是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锡林郭勒盟水利建设史的专业志书,这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软科技成果。本志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绳,纵则全面准确地记述锡林郭勒盟水利发展的历史,客观地分析历朝历代水利建设的规律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横则围绕水利建设挥笔拨墨、集气象、地质、山川、水文、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于一体,辩证精辟地分析水利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充分肯定水利作为基础产业之首的重要地位和兴利除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专业志书,其资料翔实,总结科学,分析精当。
      《锡林郭勒盟邮电志》 孙永信主编。佟锡林、燕俊作序。编委会主任乌力吉。《锡林郭勒盟邮电志》始修于1986年,1996年修毕,由锡林郭勒盟邮电局编印,内部出版发行。2000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2000)72号。全书3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呼和浩特市三维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印数1~2000册。
      志书设10章,48节。第一章邮驿,设6节;第二章民信局(无节);第三章机构沿革,设6节;第四章直属单位,设4节;第五章旗、县、市邮电局,设12节;第六章邮政,设5节;第七章电信,设5节;第八章企业管理,设7节;第九章党群组织,设3节;第十章专业技术职务(无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邮驿通信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即建立蒙古草原通往中亚细亚及蒙古军所到地方的通信联络。元太宗继承汗位后,将原来无固定通信联络制度的组织定名为站赤(蒙古语,意为路途止顿处),规定站赤管理制度。设立“急递铺”,以便于四方文书往来。上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宫)联系漠北的交通枢纽,与大都之间有4条驿路:⒈ 驿路正站。出上都经恒州(今多伦境内)至李陵台(今正兰旗黑城子)、察汉淖尔(今太仆寺旗东、河北沽源县囫囵诺尔北红城子古城)、沽源、牛群头、独石、赤城、延庆,进居庸关至昌平到达大都,全长约600公里,在锡林郭勒盟境内约50公里。中统元年(1260年),使臣、官员皆走此道。⒉ 索落站道(又称西路)。出上都经宝昌至抚州(今张北县)、野狐岭(今张家口西北膳堡北)、张家口、宣德、龙门(今沙城龙关)、雷家(今沙城)、榆林(今怀来县境)进居庸关到达大都,全长约700公里,锡林郭勒盟境内85公里。⒊ 黑谷路。进上都与驿路正站合辙(经恒州、李陵台、察汉淖尔、沽源,在独石口北7公里处与驿路正站分岔)至牛群头站,而后进黑谷口(即黑山谷,今白河堡附近)至昌平达到大都,全长600公里,在锡林郭勒盟境内约50公里,是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由大都赴上都的御道。4、东路。出上都经东凉亭(今多伦县北白城子)至大阁儿(今丰宁)、风山、兴州、古北口、檀州(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到达大都,全长659公里,锡林郭勒盟境内60公里。上都与大都两站间的交通工具等,计配备马1 548匹,牛1 280头,驴1 400头,车540辆,是钦差御使按行之路。
      《锡林郭勒盟邮电志》是由锡林郭勒盟邮电局编辑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志丛书之一,本志书的出版,结束锡林郭勒盟邮电系统有史无志的局面。志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记述锡林郭勒盟邮电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比较完整地记录邮电事业发展的足迹,特别是关于驿站的记述,系统地把元、明、清代锡林郭勒草原的通信设施与制度披露于世,集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磴口县志》 周培荣主编。张锐、李茂作序。编委会主任李茂。《磴口县志》始修于1986年,1998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330—8/K·309,责任编辑李杰。全书7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
      志书设有十九篇,61章。第一篇建制,设2章;第二篇自然地理,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党政群团,设8章;第五篇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六篇政法、军事,设5章;第七篇农业、畜牧,设2章;第八篇林业、水利,设2章;第九篇工业,设3章;第十篇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一篇商业、粮油,设3章;第十二篇财政、金融,设4章;第十三篇城乡建设,设4章;第十四篇教育、卫生、体育,设3章;第十五篇文化、科技,设3章;第十六篇方言、谚语、歇后语,设3章;第十七篇宗教、风俗,设2章;第十八篇人民生活,设4章;第十九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磴口县灌制条件十分优越,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属于“首灌区”。其次有降水、山泉、地下水资源的补充,应该说是得天独厚。黄河由粮台乡南部的二十里柳子入境,蜿蜒曲折,沿县境东南经过粮台乡,到渡口乡最北一个村社出县境,进入杭锦后旗黄河镇,境内河岸线52公里。黄河在境内特点是:土质河床,河道弯曲,冲淘岸严重,河床不稳;沙洲多,水面宽窄不一(宽处为2公里,窄处0.4公里)坡度小,约1/8 000,水流平稳引灌。黄河径流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利用率高,据历年统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80亿立方米,最大年份505亿立米,最小年份183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平均为2. 85公斤/立方米。磴口是河套黄灌区之首,就引黄灌溉而言,有着近2 0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代原始引黄灌溉期,从汉代至清代,这一阶段约延续2 000余年。第二阶段为近现代引黄灌溉时期,即从清末至民国年间以王同春等地商为首的引黄灌溉时期,这一时期约为100余年。第三阶段是1957年到1975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扩大灌溉面积,用水失去控制,致使土地盐碱化进程日益加快。第四阶段为1975年以后,因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搞灌、排配套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改变以往有灌无排的局面。初步实现灌、排配套的“七七规划”标准,科学用水取得成效。
      《磴口县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公开出版发行的旗县级志书,这是磴口县有史以来第一部通志。该县志详今略古、观点正确、方法得当、横排百科、纵述始末、繁而不赘、简而无漏、资料裁剪得体;溯源往古、重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风情、山川地貌等尽在其中。如本志书第八篇林业、水利志,将磴口县的林业分布,植树造林,造林治沙,林木管理,水资、水利设施,灌溉于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县志是全面反映磴口县古往今来的重要文献,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作用,为经济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后人留下璀璨辉煌的丰富文化遗产和浩瀚的生活画面。
    《磴口县邮电志》 杨立志主编。高尚礼作序。编委会主任高尚礼。《磴口县邮电志》始修于1988年,1998年修毕,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内部印刷发行。1999年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99)04号,责任编辑潘意达。全书21万字,飨图附表,精(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620册。
      志书设8章、38节。第一章古代通信,设2节;第二章机构,设5节;第三章邮政,设6节,第四章电信,设4节;第五章管理,设10节;第六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七章党群,设4节;第八章人物,设3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中国古代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在边疆及通往边疆的道路上利用墩堠举火放烟的形式传递军情,墩堠也称烽火台(墩)、狼烟墩,是专为眺望敌情,传递军情的信息墩。遇有军情传递,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举火为烽,举烟为燧,前烽举报,后烽呼应,可以迅速把紧急信息传递到远方,可见烽燧实为古代最早用于军事的一种“声光”通信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顺着地势在一个个分散的墩堠间垒土筑墙,连接起来形成早期的长城,作为通信工具和防御屏障。磴口县境内,阴山西端的布都毛德口内1公里处,有一段保存较好的石砌长城,据考证为秦汉时所筑,城长约千余米,残高4米以上,长城南墙前,有大小两个土筑方城,城东有大小不等的6间房屋石基,城墙北部的山峰上,有烽燧三座,用岩石、粘土组合,草绳编织连接而成,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落,残墙仍有3米之高。
      《磴口县邮电志》是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在上个世纪末出版发行的巴彦淖尔盟邮电志丛书,是磴口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步记载通信的志书,是磴口县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志书坚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遵循修志规范,如实记述磴口邮电的历史进程,重点展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磴口县邮电部门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本志书图文并茂(配有彩照42幅、地图2幅),重点突出,集史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为一体,对激励广大邮电职工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乌兰察布邮电志》 曹慧明主编。张自勤作序。编委会主任李国文。《乌兰察布邮电志》始修于1985年,1994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2786—8/K·217,责任编辑黄滔。全书2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地质测绘院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
      志书设9篇,34章。第一篇原始通信设施,设2章;第二篇邮电机构,设6章;第三篇邮政,设4章;第四篇电信,设4章;第五篇经营管理,设7章;第六篇党群组织,设3章;第七篇民兵武装,设2章;第八篇集休经济,设3章;第九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设内蒙古五路驿站。其中张家口、杀虎口两路驿站均经过今乌兰察布盟境地,两站每设丁50名,量给予马匹牛羊。同治九年(1870年),归绥道属归化城、萨拉齐、和林3厅,增设腰拨12处,“原额支夫马工料银年约六千两,归军需奏销。其职务专驰奏军情,传递紧急籍补驿站之不递,而重戍机也,隶绥远将军管辖。”清光绪十年(1884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因需费较多,款无所出,因奏准吏部将此项添设概行裁撤。历代邮驿在军事通信中确实起过很大作用。但也是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藏污纳垢的所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交通部针对清代邮驿“越数诛求、横索滋扰、蠹国弊民”种种弊端。山西民政厅长赵某,因斟酌实际,咨明都督闫锡山规定裁留标准,并定裁办法10条,归邮办法22条,归化、绥远等县站之邮驿自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7月1日起,一律裁撤。其未裁撤驿站之在绥远境内者,归杀虎口驿传道管辖。但特准绥远某些地区仍可沿用清台站制度,保留驿站有杀虎口至归化城驿站、新店子站、和林站。民国7年(1918年),杀虎口驿传道移驻归绥,隶属蒙藏院管辖,其驿站职责专司传递党中央与土默特及伊克昭盟7旗暨乌拉达3旗之文稿案牍,以利边政交通。
      《乌兰察布邮电志》的公开出版发行,是乌兰察布盟邮电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利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大业。本志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全面记录乌兰察布盟邮电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重点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盟邮电事业所取得巨大成就。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彩照28幅),是一部集思想性、专业性、资料性为一体的专业志书。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七)
  •     《锡林郭勒盟志》 张魁义主编。夏连仲作序。编委会主任道尔吉帕拉木。《锡林郭勒盟志》始修于1993年,1996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3321—3/K·257,责任编辑黄滔、陈利保。全书23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地质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套(三册一套)。
      志书设二十二卷,119章。卷一建置,设4章;卷二自然环境,设8章;卷三人口民族,设5章;卷四畜牧业,设9章;卷五农业、林业、水利,设10章;卷六工业,设9章;卷七交通、邮电,设3章;卷八商业(上),设5章;卷九商业(下),设5章;卷十财政、税务、金融,设3章;卷十一经济管理,设7章;卷十二城乡建设,设3章;卷十三教育、科技,设8章;卷十四文化,设9章;卷十五体育、卫生,设8章;卷十六政党群团,设4章;卷十七政协、政权,设3章;卷十八政法,设4章;卷十九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卷二十军事,设6章;卷二十一宗教、习俗、语言,设4章;卷二十二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总纂始末、附录。
      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畜牧业大盟,也是我国畜牧业产品主要产地之一。2001年,全盟大牲畜年中总头数104.36万头。其中,牛81.88万头,马20.48万匹,驴5 800头、骡3 400头、骆驼1.08万峰;小畜1 506.27万头只,其中绵羊1 081.50万只、山羊424.78万只、生猪8.00万头。产肉18.53吨,绵羊毛1.28万吨、山羊毛172吨、羊绒844吨,牛皮48.53万张、羊皮892.53万张。平均居全区首位。家畜品种主要包括蒙古种、培育种、选育种、杂交种和引进种五类。在家畜资源中,以内蒙古细毛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牛、草原红牛和苏尼特驼最负盛名。如:⒈内蒙古细毛羊是在草原群牧条件下培育成的毛肉兼用新品种,具有耐粗饲、易管理、抗寒抗病能力强,抓膘复壮快的特点。内蒙古细毛羊出毛率高,品质优良,出肉率较高。特一级成年公羊平均产毛量8~11.3公斤,母羊产毛4.5~5.5公斤。净毛率达36~42%,细度为60~64支,母羊产毛4.5~5.5公斤,净毛率达36~42%,细度为60~64支。毛的品种质量好,是毛纺工业的理想原料之一。⒉乌珠穆沁羊是锡盟乌珠穆沁草原的一个优良地方良种,属于肉脂兼用粗毛羊。具有腿短身长、腰宽背阔,脂尾厚重、肉质鲜美、无膻味,生长发育快、成熟早,放牧抓膘能力强、耐粗放,抗灾、抗病能力强五大特点。乌珠穆沁羊不仅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良种肉羊,而且也是我国少有的宝贵家畜资源。早在宋朝时就对该羊有“羊生鞑靼者,大如驴,尾巴厚,类扇”的描述。⒊苏尼特羊是锡盟荒漠草原生态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地方良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大的生产发展潜力。由于这种羊生长在荒漠草原上,经常采食大量葱属植物,因而肉质肥瘦相间,味道鲜嫩可口,为涮羊肉的上等主料。⒋锡林郭勒马是经过30多年培育出来的一种挽乘用型优良品种。该马经强度育肥后,可以生成雪花马肉。雪花马肉细嫩可口,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系锡盟畜牧业创汇产品中的一个新品种。⒌乌珠穆沁牛是蒙古牛的一个优良畜种,属于肉乳兼用型地方良种,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的古老而稳定的品种。该牛以体大肉多著称,耐粗饲,体质结实健壮,抓膘能力强,繁殖性能稳定,是生产肉牛杂交的优良本品种。⒍草原红牛为培育种,属乳肉兼用型。对高寒地区大群放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个体生产潜力较大,配合相应的饲养管理条件,泌乳期300天,产乳量达2 000公斤以上,100天青草期产乳量为850公斤,具有较高的经济优势。其它还有苏尼特双峰驼等。从国外引入的牲畜品种如有:高加索细毛羊、美利奴细毛羊、阿斯卡尼细毛羊、萨力斯克羊、斯大夫洛坡毛羊、普利柯斯细毛羊、澳洲美利奴羊、波尔华斯羊、澳波半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罗母尼—马尔土羊)、林肯羊、萨福克羊、有角道赛特和无角道赛特羊、萨能羊、夏洛来羊、阿尔泰细毛羊、卡拉库尔羊、三北羊等。
      《锡林郭勒盟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较早公开正式出版的盟市级志书,是锡盟有史以来第一部地市级志书,填补锡盟无志书的空白,是时代的新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本志资料翔实,所载史实,上溯新石器时代,下限公元1990年。在纵的方面,既载古,又记今;在横的方面,既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又述民情、风俗。为体现本地区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将“畜牧志”独立设卷。就9章29节内容将锡盟发达的畜牧业统辑于志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浓墨重彩的笔法反映出地区特色。为各方人士研究锡林郭勒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提供翔实的资料,并能够掌握其客观规律,启迪思路,鉴往知来,为今后锡盟经济特别是畜牧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锡林郭勒盟志》230万言,特色在于创新,注重从篇目的增删取舍上反映锡盟的特点。该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锡林浩特市志》 优木主编。包湖春作序。编委会主任特古斯、包湖春。《锡林浩特市志》始修于1991年,1999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5020—7/K·358,责任编辑李杰。全书8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有二十八篇,106章。第一篇建置,设4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8章;第三篇人口,设3章;第四篇民族,设3章;第五篇经济管理,设4章;第六篇草原、畜牧业,设7章;第七篇农、林、水,设4章;第八篇工业,设5章;第九篇交通、邮电,设3章;第十篇商业,设6章;第十一篇粮食,设2章;第十二篇财政、税务,设2章;第十三篇金融,设5章;第十四篇城乡建设,设5章;第十五篇党派群团,设3章;第十六篇政权、政协,设4章;第十七篇司法,设4章;第十八篇军事,设5章;第十九篇民政,设5章;第二十篇人事、劳动,设4章;第二十一篇教育,设7章;第二十二篇科技,设3章;第二十三篇文化,设5章;第二十四篇民间文化,设3章;第二十五篇卫生,设5章;第二十六篇体育,设3章;第二十七篇宗教,设2章;第二十八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
      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贝子庙第一世活佛巴拉珠尔隆都布,第四代札萨克贝子巴拉珠尔道尔吉二人策划,在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府所在地修建二十丈宽、二层楼的大雄宝殿——朝格钦殿贝子庙主殿。其后,有七代活佛相继修建拉布楞等6座大殿及上千间僧房。庙址(主殿与僧房)选建在原东阿巴哈纳尔贝子旗境内,故得名贝子庙。贝子庙的七大殿是:⒈朝克钦殿即行政、教务殿。乾隆八年至十二年(1743~1747年)建成高两层大佛殿,是贝子庙的主殿和旗庙。⒉明干殿 即“拉布楞”,活佛殿。清嘉庆三年(1798年)建成的两层大殿,是活佛的主殿。⒊却日殿哲学殿。道光六年至九年(1826~1829年)建成的两层大殿。⒋珠都巴殿 经学、理论殿。民国7年(1918年)建成的两层大殿。⒌甘珠尔殿 旗府所属经殿,每年召开一次讲经会,有甘珠尔大喇嘛、德木其、格尔黑喇嘛各1人主持。⒍丁克尔殿天文、数学殿。民国25年(1936年)建成,是研究天文、数学和培养“吉仁巴”译文、天文、数学方面人才的专门学殿,由格布楞喇嘛兼管。⒎额日特图殿 医务殿。 
      《锡林浩特市志》是锡林浩特市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志书横排纵写、略古详今、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种文献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广集博采,核实考证,辩伪存真,秉笔直书。本志记载的史实,上溯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下限公元1990年,记载锡林浩特市历史沿革、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如第二十七篇宗教志,将该市藏传佛教的产生、发展状况,特别是将贝子庙的建筑情况、兴盛及衰落情况统辑于书中。可以说,锡林浩特市志是该市的民族、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活字典,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锡林郭勒盟水利志》 韩国忠主编。李魁作序。编委会主任包庆林、那木海、道尔吉。《锡林郭勒盟水利志》始修于1985年,1999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536—X/S·122,责任编辑王琳。全书26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内蒙古新华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1 000册。
      志书设15章,69节。第一章河流、水系,设4节;第二章水资源,设6节;第三章灾害,设6节;第四章基础工作,设3节;第五章人畜供水,设3节;第六章牧区饲草料灌溉,设5节;第七章农田水利灌溉,设6节;第八章水土保持,设7节;第九章防洪,设4节;第十章农牧小水电,设4节;第十一章水产业,设7节;第十二章水利管理,设4节;第十三章水利机构与队伍,设4节;第十四章科技、教育,设3节;第十五章人物,设3节。冠以概述,殿以文存、编后记。
      锡林郭勒盟境内滦河有着辉煌的历史,可“泛舟游览”、可“扬帆捕鱼”,这与元代把皇宫上都称作“滦都”不无关系。《元史》记载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上都),庐沟自麻峪可至荨麻林,朝庭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庐沟舟亦不通乃罢。始有郭守敬勘查滦河漕运上都事。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召郭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郭守敬奏曰: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於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始有泄洪渠,并颂扬郭守敬的勘察本领。明、清及至民国年间,当地牧民为放牧与生活所需,在水泉、诺尔、河边以及草场边缘挖浅坑,取渗透水食用,当地人称“闪旦”。这是最早的筒井雏型,并逐步得到发展,成为人畜供水工程。据调查:清雍正十年(1732年),多伦诺尔设理事同知厅,管理察哈尔东翼正蓝、正白、镶白、镶黄旗。因多伦诺尔人口日繁,口内农民至此谋生者日众,在城下郊湿滩内建大口井,开挖东菜园、南菜园,进行蔬菜的灌溉与排水,这是锡盟境内较早的灌溉与排水工程。
      《锡林郭勒盟水利志》是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锡林郭勒盟水利建设史的专业志书,这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软科技成果。本志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绳,纵则全面准确地记述锡林郭勒盟水利发展的历史,客观地分析历朝历代水利建设的规律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横则围绕水利建设挥笔拨墨、集气象、地质、山川、水文、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地理和社会政治,经济于一体,辩证精辟地分析水利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充分肯定水利作为基础产业之首的重要地位和兴利除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专业志书,其资料翔实,总结科学,分析精当。
      《锡林郭勒盟邮电志》 孙永信主编。佟锡林、燕俊作序。编委会主任乌力吉。《锡林郭勒盟邮电志》始修于1986年,1996年修毕,由锡林郭勒盟邮电局编印,内部出版发行。2000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2000)72号。全书3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呼和浩特市三维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印数1~2000册。
      志书设10章,48节。第一章邮驿,设6节;第二章民信局(无节);第三章机构沿革,设6节;第四章直属单位,设4节;第五章旗、县、市邮电局,设12节;第六章邮政,设5节;第七章电信,设5节;第八章企业管理,设7节;第九章党群组织,设3节;第十章专业技术职务(无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锡林郭勒盟地区的邮驿通信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即建立蒙古草原通往中亚细亚及蒙古军所到地方的通信联络。元太宗继承汗位后,将原来无固定通信联络制度的组织定名为站赤(蒙古语,意为路途止顿处),规定站赤管理制度。设立“急递铺”,以便于四方文书往来。上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宫)联系漠北的交通枢纽,与大都之间有4条驿路:⒈ 驿路正站。出上都经恒州(今多伦境内)至李陵台(今正兰旗黑城子)、察汉淖尔(今太仆寺旗东、河北沽源县囫囵诺尔北红城子古城)、沽源、牛群头、独石、赤城、延庆,进居庸关至昌平到达大都,全长约600公里,在锡林郭勒盟境内约50公里。中统元年(1260年),使臣、官员皆走此道。⒉ 索落站道(又称西路)。出上都经宝昌至抚州(今张北县)、野狐岭(今张家口西北膳堡北)、张家口、宣德、龙门(今沙城龙关)、雷家(今沙城)、榆林(今怀来县境)进居庸关到达大都,全长约700公里,锡林郭勒盟境内85公里。⒊ 黑谷路。进上都与驿路正站合辙(经恒州、李陵台、察汉淖尔、沽源,在独石口北7公里处与驿路正站分岔)至牛群头站,而后进黑谷口(即黑山谷,今白河堡附近)至昌平达到大都,全长600公里,在锡林郭勒盟境内约50公里,是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由大都赴上都的御道。4、东路。出上都经东凉亭(今多伦县北白城子)至大阁儿(今丰宁)、风山、兴州、古北口、檀州(今密云)、顺州(今顺义)到达大都,全长659公里,锡林郭勒盟境内60公里。上都与大都两站间的交通工具等,计配备马1 548匹,牛1 280头,驴1 400头,车540辆,是钦差御使按行之路。
      《锡林郭勒盟邮电志》是由锡林郭勒盟邮电局编辑出版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邮电志丛书之一,本志书的出版,结束锡林郭勒盟邮电系统有史无志的局面。志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记述锡林郭勒盟邮电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比较完整地记录邮电事业发展的足迹,特别是关于驿站的记述,系统地把元、明、清代锡林郭勒草原的通信设施与制度披露于世,集资料性、专业性为一体,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磴口县志》 周培荣主编。张锐、李茂作序。编委会主任李茂。《磴口县志》始修于1986年,1998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4330—8/K·309,责任编辑李杰。全书7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地矿局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
      志书设有十九篇,61章。第一篇建制,设2章;第二篇自然地理,设6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3章;第四篇党政群团,设8章;第五篇民政、劳动、人事,设2章;第六篇政法、军事,设5章;第七篇农业、畜牧,设2章;第八篇林业、水利,设2章;第九篇工业,设3章;第十篇交通、邮电,设2章;第十一篇商业、粮油,设3章;第十二篇财政、金融,设4章;第十三篇城乡建设,设4章;第十四篇教育、卫生、体育,设3章;第十五篇文化、科技,设3章;第十六篇方言、谚语、歇后语,设3章;第十七篇宗教、风俗,设2章;第十八篇人民生活,设4章;第十九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磴口县灌制条件十分优越,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属于“首灌区”。其次有降水、山泉、地下水资源的补充,应该说是得天独厚。黄河由粮台乡南部的二十里柳子入境,蜿蜒曲折,沿县境东南经过粮台乡,到渡口乡最北一个村社出县境,进入杭锦后旗黄河镇,境内河岸线52公里。黄河在境内特点是:土质河床,河道弯曲,冲淘岸严重,河床不稳;沙洲多,水面宽窄不一(宽处为2公里,窄处0.4公里)坡度小,约1/8 000,水流平稳引灌。黄河径流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利用率高,据历年统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80亿立方米,最大年份505亿立米,最小年份183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平均为2. 85公斤/立方米。磴口是河套黄灌区之首,就引黄灌溉而言,有着近2 0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代原始引黄灌溉期,从汉代至清代,这一阶段约延续2 000余年。第二阶段为近现代引黄灌溉时期,即从清末至民国年间以王同春等地商为首的引黄灌溉时期,这一时期约为100余年。第三阶段是1957年到1975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扩大灌溉面积,用水失去控制,致使土地盐碱化进程日益加快。第四阶段为1975年以后,因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搞灌、排配套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改变以往有灌无排的局面。初步实现灌、排配套的“七七规划”标准,科学用水取得成效。
      《磴口县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公开出版发行的旗县级志书,这是磴口县有史以来第一部通志。该县志详今略古、观点正确、方法得当、横排百科、纵述始末、繁而不赘、简而无漏、资料裁剪得体;溯源往古、重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风情、山川地貌等尽在其中。如本志书第八篇林业、水利志,将磴口县的林业分布,植树造林,造林治沙,林木管理,水资、水利设施,灌溉于志述,统辑于书中。本县志是全面反映磴口县古往今来的重要文献,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作用,为经济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后人留下璀璨辉煌的丰富文化遗产和浩瀚的生活画面。
    《磴口县邮电志》 杨立志主编。高尚礼作序。编委会主任高尚礼。《磴口县邮电志》始修于1988年,1998年修毕,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内部印刷发行。1999年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99)04号,责任编辑潘意达。全书21万字,飨图附表,精(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科技印刷厂印制,印数1~620册。
      志书设8章、38节。第一章古代通信,设2节;第二章机构,设5节;第三章邮政,设6节,第四章电信,设4节;第五章管理,设10节;第六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七章党群,设4节;第八章人物,设3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后记。
      中国古代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在边疆及通往边疆的道路上利用墩堠举火放烟的形式传递军情,墩堠也称烽火台(墩)、狼烟墩,是专为眺望敌情,传递军情的信息墩。遇有军情传递,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举火为烽,举烟为燧,前烽举报,后烽呼应,可以迅速把紧急信息传递到远方,可见烽燧实为古代最早用于军事的一种“声光”通信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顺着地势在一个个分散的墩堠间垒土筑墙,连接起来形成早期的长城,作为通信工具和防御屏障。磴口县境内,阴山西端的布都毛德口内1公里处,有一段保存较好的石砌长城,据考证为秦汉时所筑,城长约千余米,残高4米以上,长城南墙前,有大小两个土筑方城,城东有大小不等的6间房屋石基,城墙北部的山峰上,有烽燧三座,用岩石、粘土组合,草绳编织连接而成,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落,残墙仍有3米之高。
      《磴口县邮电志》是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闻出版局在上个世纪末出版发行的巴彦淖尔盟邮电志丛书,是磴口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步记载通信的志书,是磴口县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志书坚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遵循修志规范,如实记述磴口邮电的历史进程,重点展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磴口县邮电部门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本志书图文并茂(配有彩照42幅、地图2幅),重点突出,集史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为一体,对激励广大邮电职工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乌兰察布邮电志》 曹慧明主编。张自勤作序。编委会主任李国文。《乌兰察布邮电志》始修于1985年,1994年修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6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7—204—02786—8/K·217,责任编辑黄滔。全书27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地质测绘院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
      志书设9篇,34章。第一篇原始通信设施,设2章;第二篇邮电机构,设6章;第三篇邮政,设4章;第四篇电信,设4章;第五篇经营管理,设7章;第六篇党群组织,设3章;第七篇民兵武装,设2章;第八篇集休经济,设3章;第九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设内蒙古五路驿站。其中张家口、杀虎口两路驿站均经过今乌兰察布盟境地,两站每设丁50名,量给予马匹牛羊。同治九年(1870年),归绥道属归化城、萨拉齐、和林3厅,增设腰拨12处,“原额支夫马工料银年约六千两,归军需奏销。其职务专驰奏军情,传递紧急籍补驿站之不递,而重戍机也,隶绥远将军管辖。”清光绪十年(1884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因需费较多,款无所出,因奏准吏部将此项添设概行裁撤。历代邮驿在军事通信中确实起过很大作用。但也是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藏污纳垢的所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交通部针对清代邮驿“越数诛求、横索滋扰、蠹国弊民”种种弊端。山西民政厅长赵某,因斟酌实际,咨明都督闫锡山规定裁留标准,并定裁办法10条,归邮办法22条,归化、绥远等县站之邮驿自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7月1日起,一律裁撤。其未裁撤驿站之在绥远境内者,归杀虎口驿传道管辖。但特准绥远某些地区仍可沿用清台站制度,保留驿站有杀虎口至归化城驿站、新店子站、和林站。民国7年(1918年),杀虎口驿传道移驻归绥,隶属蒙藏院管辖,其驿站职责专司传递党中央与土默特及伊克昭盟7旗暨乌拉达3旗之文稿案牍,以利边政交通。
      《乌兰察布邮电志》的公开出版发行,是乌兰察布盟邮电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利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大业。本志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全面记录乌兰察布盟邮电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重点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盟邮电事业所取得巨大成就。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彩照28幅),是一部集思想性、专业性、资料性为一体的专业志书。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