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武记》记载:“贺兰山额鲁特者,俗称阿拉善蒙古也。阿兰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
历史上关于“贺兰山”和“阿拉善”名源由来有很多种说法。《通典》突厥条载:“突厥语谓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的音转。《元和郡县志》记载:“贺兰山,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也”。《朔方边志》称:“树木青白,望如驳马(青白杂色的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日本人村上正二先生据《元和郡县图志》有关“驳马”的记载,解释为“纹玛”。伯希和先生解释为鲜卑属一个部落的名称之转,其实是指“野马”之言。蒙古军西征西夏国时,因此地羊肉肥美好吃,被指定专供军队肉食,“阿拉筛”意即“屠宰”,而转音为“阿拉善”。《马克·波罗游记》载:“距宁夏六十四里贺兰山下,有贺兰山离宫,元昊所延”。西夏书作“哈剌沙儿”,始为此“阿拉善”。又传说山里有野骏马(蒙古语称呼兰),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已年迈七旬,有一次狩猎,被突然跑出来的野骏马惊跌下马,受重伤,因而起名为“呼兰山”,以后演变为“阿兰山”或“阿拉善”。有说“贺兰山顶上有个花斑色的卧牛石,人们称“阿拉克山”,以后演变为阿拉善之名。
以上多种说法从诸多方面解释了“贺兰”一词。但要想得到正确论证,还许紧一步考证。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那么,“贺兰”一词,源以何处,是何民族语言,函义是什么?须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谈起。“贺兰山”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书、北狄匈奴传》,西晋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年),由北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十几万人,“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此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盖内入者为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贺兰氏。兰(赖)语转耳。”(见《资治通鉴》卷一O八胡三省注)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打败游牧于今河西走廊及阿拉善地区的日氏人,占据了今阿拉阿拉善大片地区①”那么,“贺兰”与“日氏”二词有无内在连系?
“日氏”意为姓日的群体。现在巴尔胡人,达斡尔人将“萨拉”(日)唤为“贺拉”或“阿拉”,将“萨”音,呼为“贺”音的现象②。据以上实例,可以证实,“贺兰”一词就是意为‘日’的古代蒙古语,而游牧于阿拉善的日氏人也就是匈奴的贺兰部落。那么,这个部落为何取名为“贺兰”部落呢?因为此名源于贺兰山。《元和郡县志》:“贺兰山在灵州保静县西九十三里。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日形。南北约长五百余里。土人名阿拉善山”(载张穆《蒙古游牧记》卷第十一)。我认为此山“从首至尾有像日形”所以居住此地的匈奴人,将其呼为“贺兰山”(日山)。其部落为古代蒙古人的一支,信奉萨满教,不尽祭拜天地日月,而且祭拜山川河流,所以用山名命名本部落为“贺兰”部落。阿拉善人到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拜祭贺兰山峰巴音森布尔的习俗,各寺庙也祭祀贺兰山神,所有的敖包也都祭祀贺兰山神,而且阿拉善蒙古人中有很多萨拉木德姓岳(月)的人。
“阿兰山,即贺兰山也”。那么,“贺兰”如何变为“阿兰”的呢?因为蒙古语“贺兰”的“贺”音,在温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模糊,变为“阿”音。这种变音现象,符合蒙古语言发展规律,而且符合巴、叶、乌拉吉米尔左夫(苏)关于蒙古语系的词头音“贺”音遗失现象的研究③。“贺兰”一词,保留了古匈奴蒙古语原形,而“阿兰”一词确变为转音的古蒙古语。这足以说明,山前居住的西夏人,延用了古代匈奴蒙古语“贺兰”一名,而山后居住的蒙古人,随着蒙古语言的发展规律,将“贺兰”称为“阿兰”,将“贺拉山”呼为“阿拉善”。
“阿兰山”、“阿拉筛”、“阿拉山”、“阿拉善”、“阿拉夏”等名称均是“贺兰山”的转音。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的“阿拉筛”一词,并不是意为‘屠宰’的“阿拉西”一词的转音。而是意为“月山”的蒙古语“阿拉西”一词的转音。因为银川等地的地方方言,将“山”呼为“shai ”(筛)。现在当地的蒙古人将“阿拉山”称为“阿拉夏”,它是“阿拉善”的音转。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中最早记载这一名词是乾隆二十年。这一名词是额鲁特蒙古迁居此地后才形成的。现在当地蒙古人日常用语中,仍然用“阿拉夏”一词,但在书面用语中常写成“阿拉善”。
贺兰山或阿拉善与匈奴语“月”,读音及取义相合,由此可证阿拉善远在唐汉以前,曾为蒙古民族所居,“贺兰”之名始于是时,则匈奴为蒙古先世说,当可引贺兰语源为一论据。
注释:
①《阿拉善左旗志》13页
②《蒙古语族八千年史溯源》65页
③张穆《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
④同上①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
- 《圣武记》记载:“贺兰山额鲁特者,俗称阿拉善蒙古也。阿兰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
历史上关于“贺兰山”和“阿拉善”名源由来有很多种说法。《通典》突厥条载:“突厥语谓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的音转。《元和郡县志》记载:“贺兰山,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也”。《朔方边志》称:“树木青白,望如驳马(青白杂色的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日本人村上正二先生据《元和郡县图志》有关“驳马”的记载,解释为“纹玛”。伯希和先生解释为鲜卑属一个部落的名称之转,其实是指“野马”之言。蒙古军西征西夏国时,因此地羊肉肥美好吃,被指定专供军队肉食,“阿拉筛”意即“屠宰”,而转音为“阿拉善”。《马克·波罗游记》载:“距宁夏六十四里贺兰山下,有贺兰山离宫,元昊所延”。西夏书作“哈剌沙儿”,始为此“阿拉善”。又传说山里有野骏马(蒙古语称呼兰),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已年迈七旬,有一次狩猎,被突然跑出来的野骏马惊跌下马,受重伤,因而起名为“呼兰山”,以后演变为“阿兰山”或“阿拉善”。有说“贺兰山顶上有个花斑色的卧牛石,人们称“阿拉克山”,以后演变为阿拉善之名。
以上多种说法从诸多方面解释了“贺兰”一词。但要想得到正确论证,还许紧一步考证。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那么,“贺兰”一词,源以何处,是何民族语言,函义是什么?须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谈起。“贺兰山”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书、北狄匈奴传》,西晋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年),由北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十几万人,“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此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盖内入者为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贺兰氏。兰(赖)语转耳。”(见《资治通鉴》卷一O八胡三省注)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打败游牧于今河西走廊及阿拉善地区的日氏人,占据了今阿拉阿拉善大片地区①”那么,“贺兰”与“日氏”二词有无内在连系?
“日氏”意为姓日的群体。现在巴尔胡人,达斡尔人将“萨拉”(日)唤为“贺拉”或“阿拉”,将“萨”音,呼为“贺”音的现象②。据以上实例,可以证实,“贺兰”一词就是意为‘日’的古代蒙古语,而游牧于阿拉善的日氏人也就是匈奴的贺兰部落。那么,这个部落为何取名为“贺兰”部落呢?因为此名源于贺兰山。《元和郡县志》:“贺兰山在灵州保静县西九十三里。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日形。南北约长五百余里。土人名阿拉善山”(载张穆《蒙古游牧记》卷第十一)。我认为此山“从首至尾有像日形”所以居住此地的匈奴人,将其呼为“贺兰山”(日山)。其部落为古代蒙古人的一支,信奉萨满教,不尽祭拜天地日月,而且祭拜山川河流,所以用山名命名本部落为“贺兰”部落。阿拉善人到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拜祭贺兰山峰巴音森布尔的习俗,各寺庙也祭祀贺兰山神,所有的敖包也都祭祀贺兰山神,而且阿拉善蒙古人中有很多萨拉木德姓岳(月)的人。
“阿兰山,即贺兰山也”。那么,“贺兰”如何变为“阿兰”的呢?因为蒙古语“贺兰”的“贺”音,在温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模糊,变为“阿”音。这种变音现象,符合蒙古语言发展规律,而且符合巴、叶、乌拉吉米尔左夫(苏)关于蒙古语系的词头音“贺”音遗失现象的研究③。“贺兰”一词,保留了古匈奴蒙古语原形,而“阿兰”一词确变为转音的古蒙古语。这足以说明,山前居住的西夏人,延用了古代匈奴蒙古语“贺兰”一名,而山后居住的蒙古人,随着蒙古语言的发展规律,将“贺兰”称为“阿兰”,将“贺拉山”呼为“阿拉善”。
“阿兰山”、“阿拉筛”、“阿拉山”、“阿拉善”、“阿拉夏”等名称均是“贺兰山”的转音。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的“阿拉筛”一词,并不是意为‘屠宰’的“阿拉西”一词的转音。而是意为“月山”的蒙古语“阿拉西”一词的转音。因为银川等地的地方方言,将“山”呼为“shai ”(筛)。现在当地的蒙古人将“阿拉山”称为“阿拉夏”,它是“阿拉善”的音转。阿拉善左旗历史档案中最早记载这一名词是乾隆二十年。这一名词是额鲁特蒙古迁居此地后才形成的。现在当地蒙古人日常用语中,仍然用“阿拉夏”一词,但在书面用语中常写成“阿拉善”。
贺兰山或阿拉善与匈奴语“月”,读音及取义相合,由此可证阿拉善远在唐汉以前,曾为蒙古民族所居,“贺兰”之名始于是时,则匈奴为蒙古先世说,当可引贺兰语源为一论据。
注释:
①《阿拉善左旗志》13页
②《蒙古语族八千年史溯源》65页
③张穆《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
④同上①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