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戏曲艺术秦斗,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其生 前有万人空巷之盛况,百年之后又有举国纪念之规模,堪称空前绝后,千古一人。他是一杆标尺,一面明镜,衡量着我国戏曲界明星的演技与艺德,也烘托着后起之秀的业绩与名声,还跨行业比照着其他领域的名家高才。
“四川梅兰芳”——薛艳秋,川剧名旦。1936年与成都重庆两地名艺人组团赴沪演出,引起沪上观众的极大兴趣。梅大师特地从香港赶回观摩后,亲书 “雪梅”制成锦屏相赠。次年返渝演出场场爆满,内迁来的外省观众异口同声地赞之为“四川梅兰芳。
“西京梅兰芳”——王天民,秦腔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数次随易俗社 到北平、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演出,为秦腔争得很大荣誉,人称“天香院主”、“西京梅兰芳”。 1943年应国民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鸿逵之邀去演出,马 意欲重金利诱其留下教练自家“觉民社”演员,王天民不畏强权坚不应允,颇有梅先生蓄须拒寇之气节。
“海南梅兰芳”——林道修,琼剧演员。16岁从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琼剧,自成一派,唱腔悱恻缠绵富于变化,表演自然真切细腻入微,以擅演孟姜女、秦香莲等角色名满海南。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闽剧演员。 11岁进福州为善传奇班学艺,16 岁崭露头角,曾主演《紫玉钗》、《黛玉葬花》、《凤阳花鼓》以及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等,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
“苏北梅兰芳”——张月娥,扬剧四大名旦之一,融合“大开口”与“小 开口”唱腔,设计出“半句相错”地对唱形式,声色俱佳,在任南京市实验扬 剧团团长期间,领导、创作合唱了《志愿军的未婚妻》、《鸿雁传书》等戏。
“文明戏里的梅兰芳”——张笑影,以气质雍容华贵,表演婉约细腻著称,因《清宫秘史》、《榴花新梦》、《张文祥刺马》等戏中的表演被人誉为“文明戏 里的梅兰芳”,肺病早逝。
“当代歌坛梅兰芳”——胡文阁,5岁进舞校学芭蕾,12岁考入西安戏校。他的《仿唐乐舞》已成为新加坡国家舞蹈团的辅导教材。1987年开始探索“男唱女声”新路子一举成功,港九观众率先把这位水袖飞舞、歌喉清丽的“歌坛倩女”誉为“当代歌坛梅兰芳”。
“江南小梅兰芳”——池文海,花鼓戏舞蹈演员。 13岁开始扭秧歌、跑 马灯、推旱车、演地戏,经他重新整理编排的长兴民间舞《百叶龙》,曾被农业 电影制片厂摄入艺术片《泥土的芳香》。
“豫剧梅兰芳”——常香玉,从小跟父亲学戏,善演《花木兰》、《破洪州》等剧,1951年义演筹资捐献1架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年事已高的她近年来积极组织义演为国分忧,还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奖掖后进,不减“爱国艺人”本色。
“年画中的梅兰芳”——郑曼陀,早年在“二我轩”照相馆画人像,其画不尚线条,但层次柔和,有立体感,后为黄楚九看中选作广告,声名鹊起。一时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友实业社纷纷请其画制月份牌年画。全盛时,预收“定银”至三年后,遂有此誉。
“琢玉梅兰芳”——刘纪松,少时拜上海太玉作坊主顾闲时为师,所琢之器技艺精,题材广,品种多,如白玉“龙饰海棠瓶”翡翠“怪兽盒”、“飞龙炉”、“百佛钵”等均为高档精品,业内还称之为“南玉一怪”。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车坊镇政府方志办
-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戏曲艺术秦斗,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其生 前有万人空巷之盛况,百年之后又有举国纪念之规模,堪称空前绝后,千古一人。他是一杆标尺,一面明镜,衡量着我国戏曲界明星的演技与艺德,也烘托着后起之秀的业绩与名声,还跨行业比照着其他领域的名家高才。
“四川梅兰芳”——薛艳秋,川剧名旦。1936年与成都重庆两地名艺人组团赴沪演出,引起沪上观众的极大兴趣。梅大师特地从香港赶回观摩后,亲书 “雪梅”制成锦屏相赠。次年返渝演出场场爆满,内迁来的外省观众异口同声地赞之为“四川梅兰芳。
“西京梅兰芳”——王天民,秦腔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数次随易俗社 到北平、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演出,为秦腔争得很大荣誉,人称“天香院主”、“西京梅兰芳”。 1943年应国民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鸿逵之邀去演出,马 意欲重金利诱其留下教练自家“觉民社”演员,王天民不畏强权坚不应允,颇有梅先生蓄须拒寇之气节。
“海南梅兰芳”——林道修,琼剧演员。16岁从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琼剧,自成一派,唱腔悱恻缠绵富于变化,表演自然真切细腻入微,以擅演孟姜女、秦香莲等角色名满海南。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闽剧演员。 11岁进福州为善传奇班学艺,16 岁崭露头角,曾主演《紫玉钗》、《黛玉葬花》、《凤阳花鼓》以及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等,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
“苏北梅兰芳”——张月娥,扬剧四大名旦之一,融合“大开口”与“小 开口”唱腔,设计出“半句相错”地对唱形式,声色俱佳,在任南京市实验扬 剧团团长期间,领导、创作合唱了《志愿军的未婚妻》、《鸿雁传书》等戏。
“文明戏里的梅兰芳”——张笑影,以气质雍容华贵,表演婉约细腻著称,因《清宫秘史》、《榴花新梦》、《张文祥刺马》等戏中的表演被人誉为“文明戏 里的梅兰芳”,肺病早逝。
“当代歌坛梅兰芳”——胡文阁,5岁进舞校学芭蕾,12岁考入西安戏校。他的《仿唐乐舞》已成为新加坡国家舞蹈团的辅导教材。1987年开始探索“男唱女声”新路子一举成功,港九观众率先把这位水袖飞舞、歌喉清丽的“歌坛倩女”誉为“当代歌坛梅兰芳”。
“江南小梅兰芳”——池文海,花鼓戏舞蹈演员。 13岁开始扭秧歌、跑 马灯、推旱车、演地戏,经他重新整理编排的长兴民间舞《百叶龙》,曾被农业 电影制片厂摄入艺术片《泥土的芳香》。
“豫剧梅兰芳”——常香玉,从小跟父亲学戏,善演《花木兰》、《破洪州》等剧,1951年义演筹资捐献1架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年事已高的她近年来积极组织义演为国分忧,还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奖掖后进,不减“爱国艺人”本色。
“年画中的梅兰芳”——郑曼陀,早年在“二我轩”照相馆画人像,其画不尚线条,但层次柔和,有立体感,后为黄楚九看中选作广告,声名鹊起。一时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友实业社纷纷请其画制月份牌年画。全盛时,预收“定银”至三年后,遂有此誉。
“琢玉梅兰芳”——刘纪松,少时拜上海太玉作坊主顾闲时为师,所琢之器技艺精,题材广,品种多,如白玉“龙饰海棠瓶”翡翠“怪兽盒”、“飞龙炉”、“百佛钵”等均为高档精品,业内还称之为“南玉一怪”。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车坊镇政府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