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文化大观)“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对包钢企业文化和双翼神马形象的几点看法
  •     前言:包头钢铁稀土集团(简称包钢)的建立,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在世界都有影响。企业形象重视民族特色,曾以反映包钢题材的知名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为厂歌。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深化企业文化的追求,确立更科学的经营理念,全厂上下展开了大讨论。观点众多,五彩纷呈,莫衷一是。笔者应林东鲁总经理(今党委书记)之约,对集团党委宣传部和企业文化部的负责同志陈述了对“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的看法供他们参考。主要观点如下:
      一、包钢要以马为荣,说实话而不说神话。草原文化的“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 
      包钢是草原钢城的主体,骏马形象不是图腾,而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外化,是追求坚韧不拔、市场称雄的象征。 
      包钢与草原的宝山、富饶的铁山、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稀土山联系在一起。
      包钢与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合理布局、南北各一(南方武钢,即汉冶萍)的机遇联系在一起。 
      包钢与草原人民结束手无寸铁历史的追求和愿望联系 在一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边强国的民族政策联系在一起。不然不会在共和国建立之初就斥巨资(20亿元)兴建。包钢靠民族政策,才能在草原上崛起,才会全国支援包钢(《人民日报》社论),成为草原工业化的标志性工程。 
      电影《草原晨曲》反映的是草原钢城的建设过程,主题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作词玛拉沁夫,作曲通福,都是少数民族中的名人。
      双翼神马虽然是一种比喻,但风驰电掣的气势,一往无前的追求,民族音乐为基调的欢快旋律,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年轻钢铁方队向现代化进军的马蹄踏踏、战旗猎猎,非常鼓舞人心,意境如诗如画,让人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民族在觉醒,一个国家在发展,一个方队在前进,真是“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放出万丈光芒”! 
      现在南方有的企业为没有文化底蕴而煞费苦心,现编歌,现谱曲,东凑西拼大搞“人造”这个,“缩微”那个,为了包装上市,粉墨登场,不得不弄虚作假,诌书捏戏。
      包钢不需要这样!翻开历史,足迹闪光,艰苦卓绝,豪情万丈。不知道自己历史的企业是没长大的企业,包钢已走过40年,我们的力量和自豪,在于有历史的根、有文化的魂。
      草原是绿色文明的发祥地,不是蛮荒落后的代名词。大山上刻满祖先的语言,草原上洒满文明的诗篇,我们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就是这样跃马扬鞭走向明天。电影《草原晨曲》反映的是草原钢城的建设过程,主题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作词玛拉沁夫,作曲通福,都是少数民族中的名人。
      双翼神马虽然是一种比喻,但风驰电掣的气势,一往无前的追求, 民族音乐为基调的欢快旋律,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年轻钢铁方队向现代化进军的马蹄踏踏、战旗猎猎,非常鼓舞人心,意境如诗如画,让人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民族在觉醒,一个国家在发展,一个方队在前进,真是“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放出万丈光芒”! 
      历史造就了包钢,草原厚爱着包钢,包钢人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草原。电影是国家的名片,反映西部的电影《草原晨曲》从情节、画面、旋律,艺术地形象地介绍了包钢,那主题歌曾唱遍全国,唱红一代。歌词形象感人,豪迈激越,朝气蓬勃,对新生活充满信心。“我们是双翼的神马”,赞颂了新一代的钢铁大军。
      托起这神马的是没有留下姓名的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上个世纪60年代是我们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昆都仑桥上早晚响彻几万包钢人的脚步声,为了让钢铁工人少消耗点体力,内蒙古人民政府从全区的自行车指标中拿出一半(老革命、原包头市领导成枫涛说约3000辆)支援包钢。“内蒙古三件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在吃不饱的日子里,是阴山前后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响应党的号召,把山药蛋、莜面送到包钢,帮包钢人度过了灾荒。这些史实是不能忘也不应该忘的!
      企业文化首先是诚信文化,不忠不孝无情无义,不是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思想政治之花要结出丰硕的道德之果和经济之果,我们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包钢企业文化与双翼神马形象分开说完全可以。双翼神马可作企业形象、商业标识。包钢要体现企业理念和精神,又要坚持形象设计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群众喜欢,寓意高尚,内涵深刻。双翼神马“意含气骨品自高”“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可追”。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气宇轩昂,壮志可酬,给人以无限的激励。图案一目了然,清晰亲切,意形俱佳,不会与其他企业的标识混同而被淹没。双翼可解释为经济和文化、人才和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双翼神马的神勇、神奇,给人天使般的温馨,骏马般的勇气,冲云腾空的意志,马踏飞燕的神韵,何等得好!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双翼神马形象兼有“一形四义”:伴着音乐的图案,伴着祥云的标识,给人力量的隐喻,给人情节的形象,中国目前还不多,包钢一定要珍惜!
      二、历代盛世曾因马而兴,要论说而不是传说。中华文化中的“马文化”是“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云:“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欲求迅捷绝伦,非马莫属。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都比喻捷足先登,抢占先机;“造近雷之声,建非常之功”。蒙古草原盛产名马,这些马“矫足千里,倏忽若神”。内蒙古最有名的马不只是三河马、乌珠穆沁马,还有产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代上都的“上都马”。元上都是元代的夏都,“上都马”体态俊美,日行可达三百里。相传,唐太宗的“昭陵六骑”之一特勒骠,就是上都马。
      蒙古民族号称“马背民族”,雕花的马鞍是英雄成吉思汗金色童年的流动“摇篮”。蒙古族民谚称:“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没有马就没有蒙元帝国的建立,就没有中国最大的疆域。《元史》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蓄息。太仆之马,殆不可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马是吉祥物。古语称:“龙马者,神兽也。乃天地仁德荟聚而生之祥瑞。”世间动物中,马是最有风采、最令人百看不厌、最经得起多角度审视、最通人性、最有灵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宝物、神物。美、力、神、韵、势五结合,为世所罕见。骏马奔驰,英姿飒爽,似虎如龙。马为龙,龙为神,是中国特色。古人说“马高八尺谓之龙”,出色的马曰“龙驹”,奔腾的马曰“龙骧”,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曰“龙马精神”。这个“龙’’字,形象地概括地从外到内地说明了人对马的喜爱和赞美。
    马的生命力强、战斗力强。马的耳朵能转换方向,很远的地方有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马的嗅觉极灵,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有水源也能嗅出来。“马惯迎风”,马喜欢迎着风奔驰,知难而上,不怕险阻,不畏强敌,英雄气概无人可比。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一带有“尔吉盖”乡,是为了纪念儿马为保护马群与狮子搏斗而命名的。
      爱马不独蒙古族有。汉族文字记载:春秋时代周穆王驭八龙之骏,每骏皆具奇能:一名绝地,足不沾土;二名翻雨,行越飞禽(马踏飞燕);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起影,逐日而行;五名渝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八骏齐发,则所向无敌。“唐三彩”骏马的千姿百态,令多少外国人倾倒、中国人自豪!
      自由的马是打破封闭的、向往天高地远的。神马即龙,滋润天下。以四海为家的中国人就自称“龙的传人”,全世界的华”人都以此为荣。包钢有的职工在讨论企业文化形象时,担心包钢“双翼神马’’按西部土语发音,神马读成“什么”,发生歧义。我看应以普通话为准,不可因噎废食。不然,西部发音把“麦子”读成“灭子”,土话“传人”是“灰人”、“不好的人”,那我们就不能说麦子和“龙的传人”了吗?显然不能。神马的“神”也不可作迷信等狭义理解。不然,显示中国航天力量的飞船“神舟’号,选举人大代表、党代表时常说的“把神圣的一票投给你信任的人”,这个“神”恐怕也不能用了。
      至于有的职工说双翼神马与钢铁产品没有直接联系,那是目前。将来非钢产业多起来,形象与产业的直接联系就会只求“神似”,“意取”。日本“三菱一化工’’二者有什么联系?没有。所以企业文化要有发展眼光;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国内企业“活力28,沙市日化”,后来按市场需求开发了三产,做饮料、矿泉水,广告语想改为“活力28,沙市饮发”。“饮发”是它的子公司饮品发展公司。但消费者脑子里“化工”产品的印象太深了,欣然转变,喝“沙市日化”的饮料不放心,结果很被动。所以,包钢以双翼神马的共性覆盖钢铁文化的个性,以哲理性适应多样性,不划地为牢,留有余地更好。何况,包头中国驰名商标“鹿王”与羊绒制品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地名形象,不是也一样效益很好吗?
      还有的职工在讨论中提出,沿用电影歌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做厂歌,是否有陈旧之嫌?毕竟是老歌一支。我认为老不怕,旧不怕,关键是沧桑感的纪念性和震撼力。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在哪里?特殊意义就是这首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歌,反映了中国心,记载了中华魂!在人类回归自然、崇尚绿色、拒绝污染的今天,草原神马尤其给人以放心感、亲切感。热爱自然者胜,拥抱草原者美。以绿色为伍,以草原为家,乃是包钢风采的诱人底色!
      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外化和内涵结合,形象服从内涵。要从实际出发,从实力出发,先易后难,外粗内秀。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激发活力,增强实力,点燃动力。包钢还在爬坡,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要突出使命感,不忘危机感。重在苦练内功,充“电”增智,提高综合素质,打造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核心竞争力。
      江泽民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包钢企业文化和双翼神马形象,是深厚历史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整合,是东方哲学理念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水乳交融,是一种面向世界、应对入世的文化创新,我希望它成功。

    (作者单位:内蒙古政协企业家联谊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大观)“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对包钢企业文化和双翼神马形象的几点看法
  •     前言:包头钢铁稀土集团(简称包钢)的建立,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在世界都有影响。企业形象重视民族特色,曾以反映包钢题材的知名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为厂歌。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深化企业文化的追求,确立更科学的经营理念,全厂上下展开了大讨论。观点众多,五彩纷呈,莫衷一是。笔者应林东鲁总经理(今党委书记)之约,对集团党委宣传部和企业文化部的负责同志陈述了对“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的看法供他们参考。主要观点如下:
      一、包钢要以马为荣,说实话而不说神话。草原文化的“马文化”是“绿色文明”的组成部分 
      包钢是草原钢城的主体,骏马形象不是图腾,而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外化,是追求坚韧不拔、市场称雄的象征。 
      包钢与草原的宝山、富饶的铁山、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稀土山联系在一起。
      包钢与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合理布局、南北各一(南方武钢,即汉冶萍)的机遇联系在一起。 
      包钢与草原人民结束手无寸铁历史的追求和愿望联系 在一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边强国的民族政策联系在一起。不然不会在共和国建立之初就斥巨资(20亿元)兴建。包钢靠民族政策,才能在草原上崛起,才会全国支援包钢(《人民日报》社论),成为草原工业化的标志性工程。 
      电影《草原晨曲》反映的是草原钢城的建设过程,主题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作词玛拉沁夫,作曲通福,都是少数民族中的名人。
      双翼神马虽然是一种比喻,但风驰电掣的气势,一往无前的追求,民族音乐为基调的欢快旋律,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年轻钢铁方队向现代化进军的马蹄踏踏、战旗猎猎,非常鼓舞人心,意境如诗如画,让人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民族在觉醒,一个国家在发展,一个方队在前进,真是“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放出万丈光芒”! 
      现在南方有的企业为没有文化底蕴而煞费苦心,现编歌,现谱曲,东凑西拼大搞“人造”这个,“缩微”那个,为了包装上市,粉墨登场,不得不弄虚作假,诌书捏戏。
      包钢不需要这样!翻开历史,足迹闪光,艰苦卓绝,豪情万丈。不知道自己历史的企业是没长大的企业,包钢已走过40年,我们的力量和自豪,在于有历史的根、有文化的魂。
      草原是绿色文明的发祥地,不是蛮荒落后的代名词。大山上刻满祖先的语言,草原上洒满文明的诗篇,我们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就是这样跃马扬鞭走向明天。电影《草原晨曲》反映的是草原钢城的建设过程,主题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作词玛拉沁夫,作曲通福,都是少数民族中的名人。
      双翼神马虽然是一种比喻,但风驰电掣的气势,一往无前的追求, 民族音乐为基调的欢快旋律,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年轻钢铁方队向现代化进军的马蹄踏踏、战旗猎猎,非常鼓舞人心,意境如诗如画,让人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民族在觉醒,一个国家在发展,一个方队在前进,真是“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放出万丈光芒”! 
      历史造就了包钢,草原厚爱着包钢,包钢人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草原。电影是国家的名片,反映西部的电影《草原晨曲》从情节、画面、旋律,艺术地形象地介绍了包钢,那主题歌曾唱遍全国,唱红一代。歌词形象感人,豪迈激越,朝气蓬勃,对新生活充满信心。“我们是双翼的神马”,赞颂了新一代的钢铁大军。
      托起这神马的是没有留下姓名的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上个世纪60年代是我们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昆都仑桥上早晚响彻几万包钢人的脚步声,为了让钢铁工人少消耗点体力,内蒙古人民政府从全区的自行车指标中拿出一半(老革命、原包头市领导成枫涛说约3000辆)支援包钢。“内蒙古三件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在吃不饱的日子里,是阴山前后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响应党的号召,把山药蛋、莜面送到包钢,帮包钢人度过了灾荒。这些史实是不能忘也不应该忘的!
      企业文化首先是诚信文化,不忠不孝无情无义,不是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思想政治之花要结出丰硕的道德之果和经济之果,我们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包钢企业文化与双翼神马形象分开说完全可以。双翼神马可作企业形象、商业标识。包钢要体现企业理念和精神,又要坚持形象设计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群众喜欢,寓意高尚,内涵深刻。双翼神马“意含气骨品自高”“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可追”。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气宇轩昂,壮志可酬,给人以无限的激励。图案一目了然,清晰亲切,意形俱佳,不会与其他企业的标识混同而被淹没。双翼可解释为经济和文化、人才和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双翼神马的神勇、神奇,给人天使般的温馨,骏马般的勇气,冲云腾空的意志,马踏飞燕的神韵,何等得好!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双翼神马形象兼有“一形四义”:伴着音乐的图案,伴着祥云的标识,给人力量的隐喻,给人情节的形象,中国目前还不多,包钢一定要珍惜!
      二、历代盛世曾因马而兴,要论说而不是传说。中华文化中的“马文化”是“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云:“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欲求迅捷绝伦,非马莫属。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都比喻捷足先登,抢占先机;“造近雷之声,建非常之功”。蒙古草原盛产名马,这些马“矫足千里,倏忽若神”。内蒙古最有名的马不只是三河马、乌珠穆沁马,还有产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代上都的“上都马”。元上都是元代的夏都,“上都马”体态俊美,日行可达三百里。相传,唐太宗的“昭陵六骑”之一特勒骠,就是上都马。
      蒙古民族号称“马背民族”,雕花的马鞍是英雄成吉思汗金色童年的流动“摇篮”。蒙古族民谚称:“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没有马就没有蒙元帝国的建立,就没有中国最大的疆域。《元史》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蓄息。太仆之马,殆不可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马是吉祥物。古语称:“龙马者,神兽也。乃天地仁德荟聚而生之祥瑞。”世间动物中,马是最有风采、最令人百看不厌、最经得起多角度审视、最通人性、最有灵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宝物、神物。美、力、神、韵、势五结合,为世所罕见。骏马奔驰,英姿飒爽,似虎如龙。马为龙,龙为神,是中国特色。古人说“马高八尺谓之龙”,出色的马曰“龙驹”,奔腾的马曰“龙骧”,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曰“龙马精神”。这个“龙’’字,形象地概括地从外到内地说明了人对马的喜爱和赞美。
    马的生命力强、战斗力强。马的耳朵能转换方向,很远的地方有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马的嗅觉极灵,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有水源也能嗅出来。“马惯迎风”,马喜欢迎着风奔驰,知难而上,不怕险阻,不畏强敌,英雄气概无人可比。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一带有“尔吉盖”乡,是为了纪念儿马为保护马群与狮子搏斗而命名的。
      爱马不独蒙古族有。汉族文字记载:春秋时代周穆王驭八龙之骏,每骏皆具奇能:一名绝地,足不沾土;二名翻雨,行越飞禽(马踏飞燕);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起影,逐日而行;五名渝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八骏齐发,则所向无敌。“唐三彩”骏马的千姿百态,令多少外国人倾倒、中国人自豪!
      自由的马是打破封闭的、向往天高地远的。神马即龙,滋润天下。以四海为家的中国人就自称“龙的传人”,全世界的华”人都以此为荣。包钢有的职工在讨论企业文化形象时,担心包钢“双翼神马’’按西部土语发音,神马读成“什么”,发生歧义。我看应以普通话为准,不可因噎废食。不然,西部发音把“麦子”读成“灭子”,土话“传人”是“灰人”、“不好的人”,那我们就不能说麦子和“龙的传人”了吗?显然不能。神马的“神”也不可作迷信等狭义理解。不然,显示中国航天力量的飞船“神舟’号,选举人大代表、党代表时常说的“把神圣的一票投给你信任的人”,这个“神”恐怕也不能用了。
      至于有的职工说双翼神马与钢铁产品没有直接联系,那是目前。将来非钢产业多起来,形象与产业的直接联系就会只求“神似”,“意取”。日本“三菱一化工’’二者有什么联系?没有。所以企业文化要有发展眼光;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国内企业“活力28,沙市日化”,后来按市场需求开发了三产,做饮料、矿泉水,广告语想改为“活力28,沙市饮发”。“饮发”是它的子公司饮品发展公司。但消费者脑子里“化工”产品的印象太深了,欣然转变,喝“沙市日化”的饮料不放心,结果很被动。所以,包钢以双翼神马的共性覆盖钢铁文化的个性,以哲理性适应多样性,不划地为牢,留有余地更好。何况,包头中国驰名商标“鹿王”与羊绒制品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地名形象,不是也一样效益很好吗?
      还有的职工在讨论中提出,沿用电影歌曲《我们是双翼的神马》做厂歌,是否有陈旧之嫌?毕竟是老歌一支。我认为老不怕,旧不怕,关键是沧桑感的纪念性和震撼力。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好在哪里?特殊意义就是这首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歌,反映了中国心,记载了中华魂!在人类回归自然、崇尚绿色、拒绝污染的今天,草原神马尤其给人以放心感、亲切感。热爱自然者胜,拥抱草原者美。以绿色为伍,以草原为家,乃是包钢风采的诱人底色!
      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外化和内涵结合,形象服从内涵。要从实际出发,从实力出发,先易后难,外粗内秀。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激发活力,增强实力,点燃动力。包钢还在爬坡,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要突出使命感,不忘危机感。重在苦练内功,充“电”增智,提高综合素质,打造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核心竞争力。
      江泽民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包钢企业文化和双翼神马形象,是深厚历史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整合,是东方哲学理念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水乳交融,是一种面向世界、应对入世的文化创新,我希望它成功。

    (作者单位:内蒙古政协企业家联谊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