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辽市养牛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辽市实施建设“养牛大市”发展战略,对依托农牧业优势资源,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牧民增收,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养牛业在全区的地位和作用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有天然草牧场4346万亩,黄牛达140万头,素以“黄牛之乡”闻名全国。通辽市的黄牛资源十分丰富,在数量和品质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全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来看,十分适宜发展养牛业。这是通辽市的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养牛业,保护和建设好4346万亩草场,对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通辽市养牛业在全区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所拥有全区最多的黄牛的资源和粮食转化资源上,从自治区成立以来向国家提供的黄牛及肉产品的情况看,更是如此。50多年来,通辽市向国家和自治区交售黄牛不计其数,特别是近几年黄牛经济的崛起,已成为我国黄牛的主要集中产区。据统计,2000年,通辽市供港活牛率占全自治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改良配育黄牛以及黄牛数量、商品率都位居全区首位。
(二)养牛业已成为市龙头企业的主要资源
养牛业是通辽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实施“工业二次创业”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特色的有强劲、有吸引力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目前,通辽市养牛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牧民个体、联产及集体兴办的各种企业和实体应运而生。依托黄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发科尔沁草原的绿色产品,科尔沁牛业公司、科尔沁乳业公司、内蒙古新三维公司的肉牛和奶牛业迅猛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与黄牛产业相关的产业约20个。如科尔沁乳业公司,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300吨,金锣、兴发、重鹤、虎源等企业年屠宰肉牛总量达到10万头,科尔沁牛业公司的第二条10万头肉牛(马)屠宰加工生产线———内蒙古蒙牛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之中。科尔沁牛业公司将成为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与此同时, 在黄牛产业的带动下,通华蓖麻集团、万顺达公司、岳泰公司和绿太集团等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皮革、运输企业、营销等与养牛产业相联的地方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日益壮大繁荣。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
21世纪是绿色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国内外市场都视为绿色天然食品的开发和追求将是食品结构调整中的主导趋势。目前在我国人民生活资料中,大约有85%至90%左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畜产品,特别是粮食和肉类。我国人民绝大多数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余肉、奶等动物性食品只当作副食品,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表现。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为,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人们对牛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绿色食品开发建设中,通辽市“草原食品、绿色天然”的科尔沁绿色牛产业品牌已登场闪亮,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追求。如果在食品结构中能适当增加由食草动物提供的肉食量,就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费,增强健康,提高体质。由此可见, 在全市人均占有肉制品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养牛产业, 改善食品结构,尤为重要。
(四)养牛业可以支援农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粪肥
畜禽作为“制造肥料的机器”,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化学肥料的消耗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应施用有机肥料。为了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增施化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化肥归根结底代替不了有机肥料。施用粪肥等有机肥料比施用化肥有更多的优越性。有机肥料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多种元素,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腐殖含量,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肥力。有机肥料一般不会使植物污染,产品无毒素,成本更低。由于有机肥料具有种种优点,所以很多地方普遍主张施用有机肥料或者混合施用。据有关资料表明,一头奶牛一年可以产粪肥1.5万公斤,相当于500公斤氮、磷、钾化肥的肥力。按预算,通辽市共有牛饲养量149.6万头,一年产粪量大约2.244亿公斤,相当于7.5亿公斤氮、磷、钾化肥的肥力。可见,这些有机肥料有力地利用和开发起来,可以减少种植业对化学肥料的消费,一定程度上缓和农牧民种植业肥料的供需矛盾,同时给农牧民减轻负担。
(五)发展养牛业可活跃市内市场,增加对外出口与农牧民收入
养牛业产品是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物资,为人们提供生活食品外,还可以用来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 目前,农牧区之间,工业、企业与苏木乡镇、嘎查村之间,大中城镇与农牧区之间的协作日趋活跃,竞争、信息、市场开发的现实已深入到养牛产业这一名牌产品的开发上。据统计,通辽市有关部门向市外输送的黄牛目前年出栏20多万头。同时,在外贸出口方面,黄牛占有突出地位,大量输往港、澳地区。科尔沁牛业公司的产品出口到欧盟、中东地区,尤其“通辽肥牛”绿色牛产品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全市支柱产品之一。据了解,2000年通辽市完成供港活牛2539头,占全自治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优质率99.42%,每头牛市场平均其它地区活牛约300港元,全年出口创汇175万美元。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农牧民在养牛产业上平均增加收入400元以上。
二、西部大开发与黄牛产业的几个关系
(一)内因与外因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投资热在沿海地区、热在股票,但当时开放和开发的北移条件尚未成熟。而现在这些条件出现了。在内因中,核心是观念更新、品牌上升、政策到位、软硬环境建设和投资引商问题。西部大开发本身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见,通辽市黄牛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发挥和立足自己的优势,关键点在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上。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通辽市黄牛产业会有声有色,前景无限。
(二)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投资者看好的是通辽市的资源和市场,我们急需的是资金和技术,寻找一个能推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启动点。具体而言,黄牛产业的开发和建设,这是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运用这个黄牛产业的开发,眼前吃亏,但从长远来看有战略意义,就敢于决策,投资者的项目就应上。
(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黄牛产业和招商引资上,在制定地方优惠政策方面,很可能与投资者的既定政策发生一些摩擦,或使局部利益受到一些影响,但从全局上看,只要对全市经济发展有好处,对地方财政有好处,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有好处,就要支持。
(四)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需求,立足黄牛产业优势, 围绕热点与突出重点。 当前, 热点与重点应该确定为黄牛产业的开发与建设项目,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把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技术、管理集中到黄牛产业的项目上来,以此带动其它一批重点企业。对其它一般项目的投资者或合作者也要敞开大门欢迎引进。
(五)引进与输出的关系。通辽市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在黄牛产业的产品开发,但也不要忽略引进。大量黄牛产品输往国际市场,在输出的过程中同时引进。应该坚持以输出增量,以增量活引进, 以内力引外力, 以外力促内力,形成引进与输出合力,共同发展的局面。
(六)引进资金与拓展黄牛产品的关系。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量引进资金的同时, 引来技术、引来市场、引来客户。引进资金与拓展市场并进,在市场紧张的时候抓住投资者的吸引力,扩大黄牛产品的占有率。在招商引资当中,以科尔沁黄牛这一草原天然绿色产品打开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走黄牛产品市场化道路。
三、养牛业的发展前景
(一)制定政策,科学规划是养牛业的根本保证
发展养牛业作为通辽市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又一种科学抉择。 因此,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养牛业的决策上,冷静地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前景,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牛业发展、逐步把通辽市建设成全国黄牛大市的决定》、《2001—2005年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05年,全市建设黄牛大市“三步走”发展战略, 即第一年起步阶段,三年成型,五年达标。黄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以上,存栏140万头,年出栏肥牛50万头,基础母牛存栏65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高产奶牛2万头,日供商品奶300吨,年产鲜奶50万吨,黄牛产业产值达12亿元,农牧民人口实现人均饲养1头牛。由此可以看出,黄牛产业是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地方特色的绿色主导产业。
(二)国内外市场上,牛肉制品市场空间广阔,竞争力强。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外市场走向一体化发展。通辽市黄牛产业是草原绿色天然食品,又是市场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牛肉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人均消费猪肉的增长量。从国内外市场上分析,通辽市黄牛精品市场行情十分乐观:一是量上看,2001年通辽市黄牛存栏达到103.8万头,出栏20多万头,养牛业产值5.5亿元;二是从质上看,通辽市黄牛的突出表现在质度上。据有关资料表明,“通辽肥牛”原产地批准注册通过国家审核,这就标志着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成果已被国家认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走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经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验收,确定科尔沁黄牛为“中国式的西门塔尔牛”,出口优质率达到99.42%。 三是通辽市黄牛肉制品市场价格低于国外产品价格。我国进入WTO之后,通辽市的肉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优势,比同类产品价格低30—70%。四是黄牛产业的开发,牵动了大批加工企业的发展。
(三)奶业产品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1年,我国牛奶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29万吨,牛奶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据了解,我国牛奶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北方省区,这些地区的奶牛存栏量一直持续上升,意味着北方奶牛的增长速度大于南方,因此,我国未来奶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北方农牧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2公斤左右,发达国家人均253.8公斤,亚洲人均40公斤,其中日本大约100公斤左右, 印度70公斤,而我国人均大约7.2公斤。2001年通辽市奶产量达5.4万吨,人均大约17公斤左右。如果我国人均奶量消费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通辽市奶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四)丰厚的物资资源为发展养牛业提供物质条件。
现在全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养牛业的主客观条件。通辽市农牧林等资源丰富,有1200万亩耕地,4346万亩天然草牧场,21%的森林覆盖率,把这些资源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必然为养牛业发展带来新亮点。与此同时,通辽市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规模,2000年450.5万亩,产量达到25.61亿公斤。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后,玉米秸秆转化为饲草料,也是农牧民增加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点,而且为发展养牛业提供坚强的物资基础,为农牧民增收开拓出了一条新路。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是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广大农牧区提供的大量玉米和秸秆,逐年增加的饲草料种植面积,“一退三还”新增加的优质物草,成为发展养牛业雄厚的物质条件。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委史志办)
-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辽市养牛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辽市实施建设“养牛大市”发展战略,对依托农牧业优势资源,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牧民增收,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养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养牛业在全区的地位和作用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有天然草牧场4346万亩,黄牛达140万头,素以“黄牛之乡”闻名全国。通辽市的黄牛资源十分丰富,在数量和品质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全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来看,十分适宜发展养牛业。这是通辽市的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养牛业,保护和建设好4346万亩草场,对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通辽市养牛业在全区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所拥有全区最多的黄牛的资源和粮食转化资源上,从自治区成立以来向国家提供的黄牛及肉产品的情况看,更是如此。50多年来,通辽市向国家和自治区交售黄牛不计其数,特别是近几年黄牛经济的崛起,已成为我国黄牛的主要集中产区。据统计,2000年,通辽市供港活牛率占全自治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改良配育黄牛以及黄牛数量、商品率都位居全区首位。
(二)养牛业已成为市龙头企业的主要资源
养牛业是通辽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实施“工业二次创业”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特色的有强劲、有吸引力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目前,通辽市养牛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牧民个体、联产及集体兴办的各种企业和实体应运而生。依托黄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发科尔沁草原的绿色产品,科尔沁牛业公司、科尔沁乳业公司、内蒙古新三维公司的肉牛和奶牛业迅猛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与黄牛产业相关的产业约20个。如科尔沁乳业公司,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300吨,金锣、兴发、重鹤、虎源等企业年屠宰肉牛总量达到10万头,科尔沁牛业公司的第二条10万头肉牛(马)屠宰加工生产线———内蒙古蒙牛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之中。科尔沁牛业公司将成为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与此同时, 在黄牛产业的带动下,通华蓖麻集团、万顺达公司、岳泰公司和绿太集团等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皮革、运输企业、营销等与养牛产业相联的地方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日益壮大繁荣。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
21世纪是绿色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国内外市场都视为绿色天然食品的开发和追求将是食品结构调整中的主导趋势。目前在我国人民生活资料中,大约有85%至90%左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畜产品,特别是粮食和肉类。我国人民绝大多数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余肉、奶等动物性食品只当作副食品,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表现。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为,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人们对牛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绿色食品开发建设中,通辽市“草原食品、绿色天然”的科尔沁绿色牛产业品牌已登场闪亮,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追求。如果在食品结构中能适当增加由食草动物提供的肉食量,就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费,增强健康,提高体质。由此可见, 在全市人均占有肉制品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养牛产业, 改善食品结构,尤为重要。
(四)养牛业可以支援农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粪肥
畜禽作为“制造肥料的机器”,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化学肥料的消耗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应施用有机肥料。为了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增施化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化肥归根结底代替不了有机肥料。施用粪肥等有机肥料比施用化肥有更多的优越性。有机肥料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多种元素,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腐殖含量,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肥力。有机肥料一般不会使植物污染,产品无毒素,成本更低。由于有机肥料具有种种优点,所以很多地方普遍主张施用有机肥料或者混合施用。据有关资料表明,一头奶牛一年可以产粪肥1.5万公斤,相当于500公斤氮、磷、钾化肥的肥力。按预算,通辽市共有牛饲养量149.6万头,一年产粪量大约2.244亿公斤,相当于7.5亿公斤氮、磷、钾化肥的肥力。可见,这些有机肥料有力地利用和开发起来,可以减少种植业对化学肥料的消费,一定程度上缓和农牧民种植业肥料的供需矛盾,同时给农牧民减轻负担。
(五)发展养牛业可活跃市内市场,增加对外出口与农牧民收入
养牛业产品是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物资,为人们提供生活食品外,还可以用来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 目前,农牧区之间,工业、企业与苏木乡镇、嘎查村之间,大中城镇与农牧区之间的协作日趋活跃,竞争、信息、市场开发的现实已深入到养牛产业这一名牌产品的开发上。据统计,通辽市有关部门向市外输送的黄牛目前年出栏20多万头。同时,在外贸出口方面,黄牛占有突出地位,大量输往港、澳地区。科尔沁牛业公司的产品出口到欧盟、中东地区,尤其“通辽肥牛”绿色牛产品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全市支柱产品之一。据了解,2000年通辽市完成供港活牛2539头,占全自治区供港活牛总量的42%,优质率99.42%,每头牛市场平均其它地区活牛约300港元,全年出口创汇175万美元。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农牧民在养牛产业上平均增加收入400元以上。
二、西部大开发与黄牛产业的几个关系
(一)内因与外因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投资热在沿海地区、热在股票,但当时开放和开发的北移条件尚未成熟。而现在这些条件出现了。在内因中,核心是观念更新、品牌上升、政策到位、软硬环境建设和投资引商问题。西部大开发本身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见,通辽市黄牛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发挥和立足自己的优势,关键点在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上。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通辽市黄牛产业会有声有色,前景无限。
(二)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投资者看好的是通辽市的资源和市场,我们急需的是资金和技术,寻找一个能推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启动点。具体而言,黄牛产业的开发和建设,这是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运用这个黄牛产业的开发,眼前吃亏,但从长远来看有战略意义,就敢于决策,投资者的项目就应上。
(三)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黄牛产业和招商引资上,在制定地方优惠政策方面,很可能与投资者的既定政策发生一些摩擦,或使局部利益受到一些影响,但从全局上看,只要对全市经济发展有好处,对地方财政有好处,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有好处,就要支持。
(四)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需求,立足黄牛产业优势, 围绕热点与突出重点。 当前, 热点与重点应该确定为黄牛产业的开发与建设项目,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把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技术、管理集中到黄牛产业的项目上来,以此带动其它一批重点企业。对其它一般项目的投资者或合作者也要敞开大门欢迎引进。
(五)引进与输出的关系。通辽市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在黄牛产业的产品开发,但也不要忽略引进。大量黄牛产品输往国际市场,在输出的过程中同时引进。应该坚持以输出增量,以增量活引进, 以内力引外力, 以外力促内力,形成引进与输出合力,共同发展的局面。
(六)引进资金与拓展黄牛产品的关系。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量引进资金的同时, 引来技术、引来市场、引来客户。引进资金与拓展市场并进,在市场紧张的时候抓住投资者的吸引力,扩大黄牛产品的占有率。在招商引资当中,以科尔沁黄牛这一草原天然绿色产品打开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走黄牛产品市场化道路。
三、养牛业的发展前景
(一)制定政策,科学规划是养牛业的根本保证
发展养牛业作为通辽市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又一种科学抉择。 因此,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养牛业的决策上,冷静地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前景,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养牛业发展、逐步把通辽市建设成全国黄牛大市的决定》、《2001—2005年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05年,全市建设黄牛大市“三步走”发展战略, 即第一年起步阶段,三年成型,五年达标。黄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以上,存栏140万头,年出栏肥牛50万头,基础母牛存栏65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高产奶牛2万头,日供商品奶300吨,年产鲜奶50万吨,黄牛产业产值达12亿元,农牧民人口实现人均饲养1头牛。由此可以看出,黄牛产业是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地方特色的绿色主导产业。
(二)国内外市场上,牛肉制品市场空间广阔,竞争力强。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外市场走向一体化发展。通辽市黄牛产业是草原绿色天然食品,又是市场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牛肉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人均消费猪肉的增长量。从国内外市场上分析,通辽市黄牛精品市场行情十分乐观:一是量上看,2001年通辽市黄牛存栏达到103.8万头,出栏20多万头,养牛业产值5.5亿元;二是从质上看,通辽市黄牛的突出表现在质度上。据有关资料表明,“通辽肥牛”原产地批准注册通过国家审核,这就标志着通辽市黄牛产业发展成果已被国家认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走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经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验收,确定科尔沁黄牛为“中国式的西门塔尔牛”,出口优质率达到99.42%。 三是通辽市黄牛肉制品市场价格低于国外产品价格。我国进入WTO之后,通辽市的肉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优势,比同类产品价格低30—70%。四是黄牛产业的开发,牵动了大批加工企业的发展。
(三)奶业产品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1年,我国牛奶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29万吨,牛奶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据了解,我国牛奶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北方省区,这些地区的奶牛存栏量一直持续上升,意味着北方奶牛的增长速度大于南方,因此,我国未来奶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北方农牧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2公斤左右,发达国家人均253.8公斤,亚洲人均40公斤,其中日本大约100公斤左右, 印度70公斤,而我国人均大约7.2公斤。2001年通辽市奶产量达5.4万吨,人均大约17公斤左右。如果我国人均奶量消费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通辽市奶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四)丰厚的物资资源为发展养牛业提供物质条件。
现在全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养牛业的主客观条件。通辽市农牧林等资源丰富,有1200万亩耕地,4346万亩天然草牧场,21%的森林覆盖率,把这些资源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必然为养牛业发展带来新亮点。与此同时,通辽市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规模,2000年450.5万亩,产量达到25.61亿公斤。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后,玉米秸秆转化为饲草料,也是农牧民增加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点,而且为发展养牛业提供坚强的物资基础,为农牧民增收开拓出了一条新路。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是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因此,广大农牧区提供的大量玉米和秸秆,逐年增加的饲草料种植面积,“一退三还”新增加的优质物草,成为发展养牛业雄厚的物质条件。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委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