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人物剪影)张立文: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懈探索者
  •     在金秋十月,笔者访问了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张立文教授。张立文193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他在诸多领域的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著作屡获国家社科、教育部和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获退溪学国际学术奖,被收入国内及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名人录。
      针对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心灵的冲突、各文明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张立文经潜心研究首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和合学体系。“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诸多因素在冲突融合变化过程中升华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换言之是对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发展规律的阐述。这是中国哲学回答新时代的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它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综合创新”体现到了实在层面,为我国以德治国方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和合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把研究推向深入,中国人民大学把中国文化和经济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和合文化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的高等学府纷纷邀请张教授前去讲学。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说:“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提倡和合……”。
      张立文另一重大贡献体现在对我国南宋时期思想家朱熹的研究,其成果是开拓性的。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朱熹学问的广博、著述的丰厚无人可及,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体系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朱熹早巳成为国际性学问,对其研究的成就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张立文致力朱熹研究数十年,代表作是五十余万字的《朱熹思想研究》,这部近七百页的专著1981年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朱子学的巨著,权威人士认为此书“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蹊径”。该书从历史观、认识论等诸多方面对朱熹生平经历、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伟岸人格及历史地位进行全方位论述,填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缺项的空白。此著作立意之新颖,考证之慎密,条理之清晰,结论之客观,在我国朱熹研究史上从未有过。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和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政治上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气象,在文风上日渐摆脱了“文革”十年浩劫形成的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桎梏。而在此前,海外以为中国大陆无人研究朱熹,甚至连一本普通的介绍朱熹的小册子也难以找到。此书数次修订,几次再版,公众如此关注社科著作,这是不多见的。
      《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卦书,它对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多方面的影响弥久不衰,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在浩瀚经书中没有任何一部可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帛书周易》的出土举世瞩目,但帛书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张立文积二十余年治学所得,不避艰辛,用2年时间完成了34万字的《帛书周易注译》。学界认为该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再现了卦辞、爻辞的本来面目,为准确认识远古社会、去伪剔谬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史料,是《易》学研究的拓荒之作”。
      此外,张教授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他提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为我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严密的方法论体系,使西方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哲学没有完整范畴体系的偏见难以立足,其意义不亚于黑格尔《小逻辑》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他在1986年发表的《论传统与传统学》是我国传统学建立的标志;他于1989年撰写的《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表明了我国新人学的诞生;他的《李退溪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反映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方百世之师”研究的成果。
        张教授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融入了四十多年的著述与教学之中,出版专著编著数十部,发表论文逾两百篇;指导外国博士生、进修生、访问学者二十余名,指导国内硕士生、博士生四十余人。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科学给我们知识,然而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张立文教授为了把哲学的智慧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理论思维这条崎岖泥泞的山路上不懈攀登着。探幽谷,登高山,从不停歇,永不言倦,刚到达一个高度就又确立了新的目标,我眼前这位1990年就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张教授正是这样一个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报专刊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人物剪影)张立文: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懈探索者
  •     在金秋十月,笔者访问了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张立文教授。张立文193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他在诸多领域的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著作屡获国家社科、教育部和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获退溪学国际学术奖,被收入国内及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名人录。
      针对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心灵的冲突、各文明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张立文经潜心研究首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和合学体系。“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诸多因素在冲突融合变化过程中升华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换言之是对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发展规律的阐述。这是中国哲学回答新时代的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它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综合创新”体现到了实在层面,为我国以德治国方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和合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把研究推向深入,中国人民大学把中国文化和经济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和合文化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的高等学府纷纷邀请张教授前去讲学。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说:“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提倡和合……”。
      张立文另一重大贡献体现在对我国南宋时期思想家朱熹的研究,其成果是开拓性的。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朱熹学问的广博、著述的丰厚无人可及,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体系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朱熹早巳成为国际性学问,对其研究的成就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张立文致力朱熹研究数十年,代表作是五十余万字的《朱熹思想研究》,这部近七百页的专著1981年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朱子学的巨著,权威人士认为此书“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蹊径”。该书从历史观、认识论等诸多方面对朱熹生平经历、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伟岸人格及历史地位进行全方位论述,填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缺项的空白。此著作立意之新颖,考证之慎密,条理之清晰,结论之客观,在我国朱熹研究史上从未有过。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和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政治上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气象,在文风上日渐摆脱了“文革”十年浩劫形成的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桎梏。而在此前,海外以为中国大陆无人研究朱熹,甚至连一本普通的介绍朱熹的小册子也难以找到。此书数次修订,几次再版,公众如此关注社科著作,这是不多见的。
      《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卦书,它对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多方面的影响弥久不衰,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在浩瀚经书中没有任何一部可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帛书周易》的出土举世瞩目,但帛书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张立文积二十余年治学所得,不避艰辛,用2年时间完成了34万字的《帛书周易注译》。学界认为该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再现了卦辞、爻辞的本来面目,为准确认识远古社会、去伪剔谬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史料,是《易》学研究的拓荒之作”。
      此外,张教授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他提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为我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严密的方法论体系,使西方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哲学没有完整范畴体系的偏见难以立足,其意义不亚于黑格尔《小逻辑》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他在1986年发表的《论传统与传统学》是我国传统学建立的标志;他于1989年撰写的《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表明了我国新人学的诞生;他的《李退溪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反映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方百世之师”研究的成果。
        张教授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融入了四十多年的著述与教学之中,出版专著编著数十部,发表论文逾两百篇;指导外国博士生、进修生、访问学者二十余名,指导国内硕士生、博士生四十余人。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科学给我们知识,然而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张立文教授为了把哲学的智慧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理论思维这条崎岖泥泞的山路上不懈攀登着。探幽谷,登高山,从不停歇,永不言倦,刚到达一个高度就又确立了新的目标,我眼前这位1990年就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张教授正是这样一个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报专刊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