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文化长廊)论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
  • 一、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地区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及人物等诸方面知识的载体。它包括文字资料、图表资料以及音响资料等。其最大特点就在于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区)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相比,其民族文献更具特色。广义的民族文献是指记录、存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的一切载体。狭义的民族文献是指包括民族作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一切文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大多处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带。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多元文化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甚至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献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民族的融合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文献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占国土64%的广袤土地上蕴藏着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光能和风能以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等,是使国家实施战略开发并能够走向繁荣富强的基本保证,而对于这些广泛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在各类民族文献中多有记载。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的区别还在于地方文献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超民族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民族文献则不然,有时甚至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的,虽然不是文献的全部,但却是主要的文献。

    二、民地文献编研工作的重要性

        民地文献编辑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民地文献能够积累和保存大量原始的地方史料。通过对民地文献的研究工作,去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典藏,以保存完整的地方史料。它既是有关某一地区的宝贵文献,又是国家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编写和研究党史、村史、民族史,以及区情等有关方面的理论基础,又可弥补国史之不足。第二,民地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故乡的教育活动中,民地文献工作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献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时唤起远离故乡乃至海外游子的眷眷思乡之情,从而激发着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第三,可以建立民地文献基础资料库。资料库既能以原始文献的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又能从基础资料中提取二次、三次文献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第四,民地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而资料的系统性又可以为各项地方建设事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情报服务。第五,民地文献为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文献服务是其它文献无法达到的,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第六,为发展地方文化提供史料。地方文化不仅是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从事经济建设必要的人文条件。而进行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更免不了要以某一特定地方作为写作背景,这就需要民地文献资料的翔实与可靠性。因此,民地文献为这些创作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第七,民地文献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化石,它从各个方面,以各种的体裁、题材,记载着一个地区文化演变的全部过程,这种特有的记载方式,是其它许多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第八,在全国盛世修志的形势下,民地文献更是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必不可少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没有翔实、丰富的民地文献,就不可能修出一部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方志。而地方志书,则仍然是民地文献的汇总提纯

    三、内蒙古地区民地文献工作的现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地文献收藏较集中的单位有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方志室等单位。以内蒙古图书馆为例,该馆从1958年开始搜集民地文献,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藏书量。其藏书的种类繁多,有图书、期刊、缩微胶片、音像资料、地图等,文种有蒙、满、藏、汉、英、日、俄等,又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旧志收藏最多的图书馆。总体说来,虽然内蒙古图书馆藏书的数量有一定规模,但是种类、数量较其它发达省区的图书馆对比有一定的差距。如旧报刊的种类连续性较差,尚不能形成一整套有价值的文献群。作为省级馆,对自治区东部地区文献的收集、整理仍属欠缺,西部地区的文献收集已经有一定规模,利用率也较高,为各省、各地区修志及民地文献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献为蒙古学研究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增加购书经费的投入,面对陆续问世的新的民地文献不能及时征、购回,只能望书兴叹了。还有一个影响民地工作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人员缺少文献意识,目光短浅,导致工作有失误。缺乏追求的高标准,从而影响采购人员的信息量,导致购书的种类欠缺,呈缴欠缺。

    四、民地文献工作的开展趋势

        内蒙古图书馆已将民地部定位为全区民地文献收藏和信息服务中心。既已定位为文献中心,就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IALS系统将不适应民地部发展的要求,所以需要完善民地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这就需要制定区域民地文献资源建设总体战略规划。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格局。要走借力发展、优势互补的道路,促进民地文献的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民地文献的信息资源协调中心。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链环布局,促进本地区民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将民地文献信息搜集工作合理定位、加大投入,系统、完整、连续地搜集民地文献。要注意突出收藏重点,加强体现民地文献的特色化,为民地文献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地方文献服务——社会科学创新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载《情报资料工作》2003.1

    金沛森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孔凡仙  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回报与发展  载《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3.2

    白皎皎  我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管理  载《图书馆学研究》2003.5

    曹淑斌  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乌云娜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之谈  载《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1.1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长廊)论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
  • 一、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地区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及人物等诸方面知识的载体。它包括文字资料、图表资料以及音响资料等。其最大特点就在于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区)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相比,其民族文献更具特色。广义的民族文献是指记录、存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的一切载体。狭义的民族文献是指包括民族作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一切文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大多处在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带。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多元文化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甚至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献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民族的融合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文献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占国土64%的广袤土地上蕴藏着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光能和风能以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等,是使国家实施战略开发并能够走向繁荣富强的基本保证,而对于这些广泛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在各类民族文献中多有记载。

        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的区别还在于地方文献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超民族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民族文献则不然,有时甚至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的,虽然不是文献的全部,但却是主要的文献。

    二、民地文献编研工作的重要性

        民地文献编辑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民地文献能够积累和保存大量原始的地方史料。通过对民地文献的研究工作,去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典藏,以保存完整的地方史料。它既是有关某一地区的宝贵文献,又是国家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编写和研究党史、村史、民族史,以及区情等有关方面的理论基础,又可弥补国史之不足。第二,民地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故乡的教育活动中,民地文献工作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献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时唤起远离故乡乃至海外游子的眷眷思乡之情,从而激发着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第三,可以建立民地文献基础资料库。资料库既能以原始文献的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又能从基础资料中提取二次、三次文献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第四,民地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而资料的系统性又可以为各项地方建设事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情报服务。第五,民地文献为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文献服务是其它文献无法达到的,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第六,为发展地方文化提供史料。地方文化不仅是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从事经济建设必要的人文条件。而进行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更免不了要以某一特定地方作为写作背景,这就需要民地文献资料的翔实与可靠性。因此,民地文献为这些创作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第七,民地文献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化石,它从各个方面,以各种的体裁、题材,记载着一个地区文化演变的全部过程,这种特有的记载方式,是其它许多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第八,在全国盛世修志的形势下,民地文献更是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必不可少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没有翔实、丰富的民地文献,就不可能修出一部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方志。而地方志书,则仍然是民地文献的汇总提纯

    三、内蒙古地区民地文献工作的现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地文献收藏较集中的单位有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方志室等单位。以内蒙古图书馆为例,该馆从1958年开始搜集民地文献,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藏书量。其藏书的种类繁多,有图书、期刊、缩微胶片、音像资料、地图等,文种有蒙、满、藏、汉、英、日、俄等,又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旧志收藏最多的图书馆。总体说来,虽然内蒙古图书馆藏书的数量有一定规模,但是种类、数量较其它发达省区的图书馆对比有一定的差距。如旧报刊的种类连续性较差,尚不能形成一整套有价值的文献群。作为省级馆,对自治区东部地区文献的收集、整理仍属欠缺,西部地区的文献收集已经有一定规模,利用率也较高,为各省、各地区修志及民地文献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献为蒙古学研究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增加购书经费的投入,面对陆续问世的新的民地文献不能及时征、购回,只能望书兴叹了。还有一个影响民地工作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人员缺少文献意识,目光短浅,导致工作有失误。缺乏追求的高标准,从而影响采购人员的信息量,导致购书的种类欠缺,呈缴欠缺。

    四、民地文献工作的开展趋势

        内蒙古图书馆已将民地部定位为全区民地文献收藏和信息服务中心。既已定位为文献中心,就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IALS系统将不适应民地部发展的要求,所以需要完善民地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这就需要制定区域民地文献资源建设总体战略规划。传统的模式已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格局。要走借力发展、优势互补的道路,促进民地文献的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民地文献的信息资源协调中心。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链环布局,促进本地区民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将民地文献信息搜集工作合理定位、加大投入,系统、完整、连续地搜集民地文献。要注意突出收藏重点,加强体现民地文献的特色化,为民地文献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地方文献服务——社会科学创新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载《情报资料工作》2003.1

    金沛森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孔凡仙  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回报与发展  载《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3.2

    白皎皎  我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管理  载《图书馆学研究》2003.5

    曹淑斌  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乌云娜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之谈  载《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1.1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