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中国地方志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不失为我国文化的特产,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史,地方志都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种以一定地域为中心的一地全史,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地方志是在我国封建时期,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地方志占有很大的比重,仅现存的地方志就有7413种(大约宋代28种、元代11种、明代860种、清代6514种,计109143卷)。
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地方志网罗宏富,内容范围远比舆地书广泛,一般说来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凡属一地之政治、经济、学术、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都是方志反映的内容。我国记载地方志的形式很多,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主要有如下几种:
《记》主要记地理、风俗等内容,这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形式,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地方志大多以“记”为名。
《传》记人物、风俗等。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
《志》始于南宋,图、经成为方志的主要形式 (有图、有志) 。元朝时期继续发展,到了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至今我们撰修方志仍延续运用这种形式。
《录》始于魏晋,从此以后历代都有,但数量不多。
《乘》因袭春秋时代的晋史之名,以后史为记载之书,故称一般史书为“史乘”。
《图经》图指舆地图,经指文字说明。先是以图为主,后来图降到次要地位,而以经即文字说明为主体,这种形式始于汉盛于唐。
到了清时期,撰修地方志几乎成为一种制度,政府负责主编全国性的地方志,各地方行政长官也以开局修志为重任,私人杜撰也很普遍,真可谓指不胜屈。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
我国存在大量的方志,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利用方志,首先要学会利用方志目录,目前,可以利用的大型方志目录主要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等。此外,要想深入了解方志的有关情况,还应当参考利用方志考录,目前可供利用的方志考录有《中国古方志考》《方志考稿》《上海方志资料考录》《浙江方志考》《东北地方志考略》等等。
1、整理研究地方志中有关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资料,为基本建设提供参考。
在进行水利、建筑、铁路等工程之前,必须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雨量、水文、自然资源及其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特别是地震灾害的情况,找出它的规律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案,增强各种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地方志往往可以起到最好的参考作用。
湖南、湖北、江西及长江以南其他各省地方志,反映了地下宝藏,包括稀有金属的名称、性能、用途及其分布情况,如果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把研究成果作为勘探矿藏的线索书本材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就有希望找出更多的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铜矿、锡矿和稀有金属,支援工业建设。
2、整理研究地方志中有关农业的资料,总结我国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为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江苏省《吴县志》《吴江县志》浙江省《湖州府志》和《乌青县志》描绘水田耕作的工具和技术,纤悉入微;民国浙江《新昌县志》附农事调查,分蚕、桑、烟、茶、术、矿六篇,清光绪《与潜县志》载有耕织图四十六幅,这些资料都很珍贵,反映了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智慧和能力。东北的《盛京通志》山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县志记述农具,有图有说,为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外,方志中关于鱼类的资料及渔民们因地制宜制造了多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捕捞,费力小而收获大的情况也应引起研究与借鉴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为大幅度发展渔业生产贡献力量。
3、整理研究地方志中科学技术资料,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志中关于科学技术的资料是很多的:a.关于天文方面的资料。如明清时期,民间许多天文爱好者观察到极光的记载,意义十分重要。 b.关于机械学方面的资料,四川方志反映了明万历年间合江人曹震在陕北创制“代漕陆洲”“法极精巧”,行驶榆林沙漠地带,远远超过畜力。c.关于地理学方面的资料,方志中关于地理学方面的资料价值相当高,例如清乾隆年间编修的《黔滇志略》对于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十二个著名岩洞的精辟描述。
4、整理方志中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编写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为促进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服务
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许多地方志都有反映。唐代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陈恒、向达各有专著,讨论此事,熙宁的《长安志》是他们参考的重要书籍之一。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几项措施
1、掀起读志、研志、用志的高潮,提高全社会对方志资源的认知度
改革开放以来,搞好经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为方志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掀起读志、研志、用志的高潮,提高全社会对方志的认知度。方志资源对于决策咨询、展示地情、挖掘地方志潜力、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要把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们读志、研志和用志。
2、建立方志文献信息库,充分发挥方志资源在地区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各省、区、市都应积极规划和建立方志文献信息库。该库应广泛搜集有关本地区的各种方志资源和地情资料,并能充分发挥其揭示、报道和检索地情信息,为本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各种地情咨询和服务的信息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方便读者研究和利用方志资源,才能发挥方志的潜在功能。
3、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方志资源开发的力度
方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研志工作,方志资源就难以得到开发利用。我们必须设立专门进行开发研究的机构,吸纳方志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相关学科及专业人员加入,针对本地区开发建设的实际,找准方向,确定课题,综合研究,挖掘方志资源的潜力,提供能为政府决策和开发者利用的分析论证资料。
4、引进现代的管理手段,增强方志资源的利用价值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的广泛利用,使文献信息资源从搜集存藏到开发利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方志资源的整理加工和利用检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各地区要建设本地方志资源和读者书目数据库,满足读者检索需求。当地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尽快建立方志资源的现代网络管理和检索系统,编制本地区方志的全文数据库,满足读者快速获取资料信息的需求。国家图书馆已编制了《中国现代地方志及方志学书目数据库》。
总之,充分了解中国地方志的性质、内容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志,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新立、王芳 中国五、六十年代地方志的编修始末及成果概述2000(1):55~60
[2]张 利 中国的方志及开发利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3):89~94
[3]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
中国地方志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不失为我国文化的特产,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史,地方志都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种以一定地域为中心的一地全史,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地方志是在我国封建时期,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地方志占有很大的比重,仅现存的地方志就有7413种(大约宋代28种、元代11种、明代860种、清代6514种,计109143卷)。
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地方志网罗宏富,内容范围远比舆地书广泛,一般说来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凡属一地之政治、经济、学术、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都是方志反映的内容。我国记载地方志的形式很多,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主要有如下几种:
《记》主要记地理、风俗等内容,这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形式,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地方志大多以“记”为名。
《传》记人物、风俗等。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
《志》始于南宋,图、经成为方志的主要形式 (有图、有志) 。元朝时期继续发展,到了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至今我们撰修方志仍延续运用这种形式。
《录》始于魏晋,从此以后历代都有,但数量不多。
《乘》因袭春秋时代的晋史之名,以后史为记载之书,故称一般史书为“史乘”。
《图经》图指舆地图,经指文字说明。先是以图为主,后来图降到次要地位,而以经即文字说明为主体,这种形式始于汉盛于唐。
到了清时期,撰修地方志几乎成为一种制度,政府负责主编全国性的地方志,各地方行政长官也以开局修志为重任,私人杜撰也很普遍,真可谓指不胜屈。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
我国存在大量的方志,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利用方志,首先要学会利用方志目录,目前,可以利用的大型方志目录主要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等。此外,要想深入了解方志的有关情况,还应当参考利用方志考录,目前可供利用的方志考录有《中国古方志考》《方志考稿》《上海方志资料考录》《浙江方志考》《东北地方志考略》等等。
1、整理研究地方志中有关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的资料,为基本建设提供参考。
在进行水利、建筑、铁路等工程之前,必须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雨量、水文、自然资源及其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特别是地震灾害的情况,找出它的规律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案,增强各种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地方志往往可以起到最好的参考作用。
湖南、湖北、江西及长江以南其他各省地方志,反映了地下宝藏,包括稀有金属的名称、性能、用途及其分布情况,如果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把研究成果作为勘探矿藏的线索书本材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就有希望找出更多的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铜矿、锡矿和稀有金属,支援工业建设。
2、整理研究地方志中有关农业的资料,总结我国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为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江苏省《吴县志》《吴江县志》浙江省《湖州府志》和《乌青县志》描绘水田耕作的工具和技术,纤悉入微;民国浙江《新昌县志》附农事调查,分蚕、桑、烟、茶、术、矿六篇,清光绪《与潜县志》载有耕织图四十六幅,这些资料都很珍贵,反映了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智慧和能力。东北的《盛京通志》山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县志记述农具,有图有说,为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外,方志中关于鱼类的资料及渔民们因地制宜制造了多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捕捞,费力小而收获大的情况也应引起研究与借鉴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为大幅度发展渔业生产贡献力量。
3、整理研究地方志中科学技术资料,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志中关于科学技术的资料是很多的:a.关于天文方面的资料。如明清时期,民间许多天文爱好者观察到极光的记载,意义十分重要。 b.关于机械学方面的资料,四川方志反映了明万历年间合江人曹震在陕北创制“代漕陆洲”“法极精巧”,行驶榆林沙漠地带,远远超过畜力。c.关于地理学方面的资料,方志中关于地理学方面的资料价值相当高,例如清乾隆年间编修的《黔滇志略》对于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十二个著名岩洞的精辟描述。
4、整理方志中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编写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为促进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服务
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许多地方志都有反映。唐代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陈恒、向达各有专著,讨论此事,熙宁的《长安志》是他们参考的重要书籍之一。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几项措施
1、掀起读志、研志、用志的高潮,提高全社会对方志资源的认知度
改革开放以来,搞好经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为方志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掀起读志、研志、用志的高潮,提高全社会对方志的认知度。方志资源对于决策咨询、展示地情、挖掘地方志潜力、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要把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们读志、研志和用志。
2、建立方志文献信息库,充分发挥方志资源在地区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各省、区、市都应积极规划和建立方志文献信息库。该库应广泛搜集有关本地区的各种方志资源和地情资料,并能充分发挥其揭示、报道和检索地情信息,为本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各种地情咨询和服务的信息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方便读者研究和利用方志资源,才能发挥方志的潜在功能。
3、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方志资源开发的力度
方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研志工作,方志资源就难以得到开发利用。我们必须设立专门进行开发研究的机构,吸纳方志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相关学科及专业人员加入,针对本地区开发建设的实际,找准方向,确定课题,综合研究,挖掘方志资源的潜力,提供能为政府决策和开发者利用的分析论证资料。
4、引进现代的管理手段,增强方志资源的利用价值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的广泛利用,使文献信息资源从搜集存藏到开发利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方志资源的整理加工和利用检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各地区要建设本地方志资源和读者书目数据库,满足读者检索需求。当地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尽快建立方志资源的现代网络管理和检索系统,编制本地区方志的全文数据库,满足读者快速获取资料信息的需求。国家图书馆已编制了《中国现代地方志及方志学书目数据库》。
总之,充分了解中国地方志的性质、内容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志,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新立、王芳 中国五、六十年代地方志的编修始末及成果概述2000(1):55~60
[2]张 利 中国的方志及开发利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3):89~94
[3]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