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十)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昭日格图、王印清主编。黄高成、张金柱作序。编委会主任昭日格图、王印清。《军事志》始修于1988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204062477/K·419,责任编辑李杰。全书7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秦皇岛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10篇,44章。第一篇军事地理,设5章;第二篇军事组织,设5章;第三篇军事训练,设3章;第四篇政治工作,设3章;第五篇后勤保障,设5章;第六篇民兵,设7章;第七篇兵役,设5章;第八篇边防,设3章;第九篇人民防空,设6章;第十篇战事,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有十几个游牧部族在这里生息,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等储多部族。由于内蒙古所处的地位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历史上诸多兵家常为夺取和控制这一战略要地而争战,统治阶级为扩充地盘和势力,也诉诸武力,挑起战争。各种军事组织,各类武装势力常有激烈复杂的军事争端。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因此军事上与农耕民族有许多不同之处。游牧部族具有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体制,能骑善射,牧猎结合,生产用具兼作军事武器和快速机动长于奔袭等特点,因而骑兵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军队武装力量。民国26年(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做出实行全面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贾力更、高凤英等人,在归绥周围及大青山地区建立绥蒙民众抗日开路先锋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民国27年(1938年)8月,李井泉等率领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独立游击4支队组建的八路军支队,与蒙绥抗日游击队会师,开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后因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大青山部队逐由步兵改编为骑兵。民国28年(1939年)夏,部队数量达1 500余人,战马1 400余匹。在敌强我弱、形势复杂、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八路军指战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运用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巩固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许多官兵为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牵制日本侵略军和伪蒙军的大批兵力,打乱日军在绥远地区的战略部署,支援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民国31年(1942年)9月秋,日本侵略者对大青山实行大扫荡,大青山骑兵支队主力转移至山西雁北地区。10月,晋绥军区决定将大青山骑兵支队与晋绥军分区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统一领导绥远和山西雁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民国34年(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策。7月,塞北军分区改为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8月,八路军总部下令全线总反攻。绥蒙军区配合八路军主力,迅速解放集宁、丰镇、凉城、武川等县,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民国36年(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和解放军绥蒙军区积极参加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和保卫解放区、清剿匪帮的斗争。卓索图盟纵队和骑兵第四师,在昭乌达盟地区剿灭叛匪,保卫冀察热辽解放区后方根据地和东北与华北解放区的交通联系。民国37年(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同年7月,奉命配合主力围困长春、沈阳;9月,骑兵第一、二师参加辽沈战役,圆满完成战斗任务,受到上级表彰。骑兵第十一、十六师在锡察地区一面深入开展清剿斗争,一面协同华北第三兵团进行察绥战役,牵制傅作义部队出关东进;12月,随华北第三兵团参加平津战役,胜利完成所担负的战斗任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是自治区在新世纪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军事活动的志书。志书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记述内蒙古历史上,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和重要军事人物;记述内蒙古各族军民为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抵御外来侵略,开发和建设内蒙古所进行的壮烈斗争;记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解放内蒙古和全国革命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驻内蒙古地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的贡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商业志》  张培桂总编。林蔚然作序。编委会主任乌尔图达来、王焕文。《商业志》始修于1991年,1998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2824/K·307,责任编辑李杰。全书6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商业厅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90元。

    志书设4章,29节。第一章行业,设9节;第二章市场,设9节;第三章管理,设8节;第四章教育,设3节。冠以综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以物易物进行通商活动由来已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曾命蒙古各部队派遣商队,前往中原各地进行贸易。元统一中原后,曾发行钞币,鼓励通商贸易。但因多年战乱,商贸难以发展。明清时期,长期实行边禁和抑商政策,限制内地与蒙古地区的商贸往来。当时,允许各部族与明、清王朝通贡,是以蒙古各部族领主晋献贡品与朝廷赏赐的形式,在上层之间进行有限的以物易物交换,主要表示双方的从属关系,不具有商业性质。15世纪中叶,明廷限定在长城各口开设官办马市,放松蒙汉民族之间互通有关的限制。但时开时闭,仍不能保障,在漠南、漠北的广阔牧区,仍不能为牧民提供出售产品和交换生产生活物品的场所。清康熙中期,为清廷西征的需要,允许山西、河北等地商贩随军进入蒙古地区,运送军粮、军马等军供物资,并以绸缎、布帛、烟茶与沿途蒙民交换马匹、皮张等物,牧区开始出现进行流通贸易的商贩。随后,清廷应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的请求,准允内地商贾请领票照,限期在蒙古地区从事商贸活动。由此产生大批遍及漠南漠北各地,逐步形成专门从事蒙汉民族贸易的特有行业集锦社通事行(用蒙古语做生意的商号)。归化、包头、张家口、多伦、经棚(克什克腾旗)以及海拉尔、定远营等边塞城镇,成为各路旅蒙商开店设庄、筹划经营、集散物资的基地和中心。大盛魁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旅蒙商,经营历史长达200余年,号称半个归化城。据统计,其资本总额超过2 000万两白银,从业人员1 500多人,设分庄小号20家,常年雇用各种员工达5 000多人。除经营牲畜、皮毛和药材等蒙古地区的特产外,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不经营。还投资创办茶庄、绸缎庄、钱庄、票号、牧场、驼队,形成范围庞大的经营网络。在漠北的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设有分庄,除经营漠北的购销业务外,都设有饲养驼马羊的牧场,仅骆驼近1万峰。在汉口设有马庄,每年赶马季节,从归化到汉口的路上,连续20多天都有大盛魁的马群通过。在天津设有盛记毛庄,与出口商联系皮毛业务。在北京设有协盛昌、协盛公、协盛裕三家京羊庄,经营羊的销售。在召河(希日穆仁)设有羊马集中的牧场和洪记粮米加工供应站。在归化城除总号外,还设有天顺泰绸布庄、德恒魁牲畜店、东盛昌发货店、裕盛厚钱庄、通盛远银号等。此外,还在山西祁县设有大盛川票号和三玉川茶庄,在张家口设有鸿盛久银号。大盛魁每年从漠北贩运的羊多达20多万只、马2万多匹,还有大量的狐狸皮、猞猁皮、扫雪皮、貉皮等野生贵重皮张和鹿茸、麝香、羚羊角、枸杞、贝母等贵重药材。每年收购的鹿茸有2 000多斤。每年运销砖茶上万箱、生烟2 000多囤、绸缎4 000多匹、洋布6 000多匹,炒米3 000多担、白酒3万多斤,各种木匣装的点心10万斤。甚至每年冬季供应漠北王公贵族的饺子万余斤,做肉馅的绵羊就需400多只。大盛魁销往漠北的货物,是按派出的房子计算,总号派出的每顶房子,带有14链骆驼(每链14峰),共200峰。按每年派出15顶房子计算,共需3 000峰骆驼。按每峰骆驼驮重400斤计算,每年运输的货物超过百万斤。仅护群护场的狗就有1 000多条。年营业总额超过白银1000万两,三年分一次红利就需白银30多万两。其中总号经理的红利上万两,年均红利相当于时绥远将军年俸(1 233余两)的3倍。交纳的税金,占清政府归化关(后改塞北关)税收总额的30~40%。有关大盛魁的总盈利众说不一,仅茶、烟、绸布、糖味等四项商品的年利润,就近白银20万两。为买通官府,维护经营特权,每年支应蒙旗王公晋京当差等各项花费的印票放帐总额多达白银10万多两(这些债务王公都会转嫁给所辖的牧民偿还)。清廷开办捐例(花钱买官)后,大盛魁驻北京、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处的座庄掌柜,花钱捐清政府的官职头衔,如总号的经理就买到候补道的顶戴。清光绪年间,由于张家口至北京的路上,农田很多,羊路窄小,农民怕毁坏禾苗,阻挡羊群通过。为此,清廷曾下令把羊路开宽1丈6尺,给大盛魁的进京羊群放行。可见其经营特权受到清政府的保护。民国13年(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旅蒙商的印票和在外蒙的财产。大盛魁因此遭到损失,多达白银200多万两。其驻科布多分庄就有1.5万多峰骆驼、2万多匹马和20多万只羊的债权未能收回。号称200余年的旅蒙商泰斗大盛魁,终于在民国18年(1929年)宣告歇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商业志》的出版问世,结束内蒙古地区“有商无志”的历史。本志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立足当代,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真实地记述从元代到1990年700余年内蒙古商业(民族贸易)的兴衰起伏、演变发展的历史。侧重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商业的形成和发展。

    《阿巴嘎旗志》  那木吉主编。褚延祺作序。编委会主任金才、苏德斯琴、林屹、巴根那、褚延祺。《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29/K·384,责任编辑李杰、额力布格仓。全书9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宏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22篇,109章。第一篇建置,设4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9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5章;第四篇畜牧业,设6章;第五篇农林水渔业,设4章;第六篇工业,设6章;第七篇交通邮电,设3章;第八篇商业,设5章;第九篇财税金融,设4章;第十篇经济管理,设6章;第十一篇城建环保,设6章;第十二篇政党群团,设7章;第十三篇政权政协,设3章;第十四篇政法,设4章;第十五篇军事,设6章;第十六篇民政,设6章;第十七篇人事劳动,设3章;第十八篇教育科技,设8章;第十九篇卫生,设5章;第二十篇文化,设7章;第二十一篇宗教习俗,设2章;第二十二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修志始末、后记。

    清朝和民国时期,阿巴嘎旗的畜牧业经济以蒙古王公贵族、寺庙上层喇嘛为主的私有经济为主。全旗绝大多数牲畜被少数人占有,普通牧民受雇于庙仓和牧主。民国35年(1946年)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颁布民主改革法令,废除封建阶级一切特权,实行草场公有,放牧自由。尔后,又根据民族特点和畜牧业经济特点实行三不两利政策,在旧苏鲁克制的基础上对畜牧业进行民主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过生产合作组、合作社两个阶段,到1958年冬,实现人民公社化。在60年代初坚持人民公社两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方针,实行三包一奖,牧民生产积极性很高,畜牧业连年获得丰收,1965年,全旗牲畜总数首次突破100万头(只)。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和政策受到破坏,在分配上搞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挫伤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1977年冬至1978年春的一场历史罕见的雪灾,使阿巴嘎旗的畜牧业遭受严重打击,100多万头(只)牲畜锐减到25万头(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是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两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1984年将31.5万头(只)集体牲畜无偿或作价归户,实行草场公有,牲畜自有自养的生产责任制,1988年将草场划分到畜群作业组,落实草场所有权和使用权,实行草场有偿使用,进一步完善畜草双承包生产责任制,提高牧民保护利用草场的自觉性、合理性和经营管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97年全旗牲畜总数突破200万头(只)。1998年颁布实施《阿巴嘎旗草牧场承包管理规则》,将2.62万平方公里的草场承包到19 169位牧民手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9年,牲畜总头数达245万头(只)。牧业人口人均拥有牲畜120头(只),比1990年增长1.42倍。使畜牧业生产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巴嘎旗牲畜疫病多,由于缺医少药,造成牲畜大批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发现病情重点治疗,每年对牲畜进行1~2次驱虫、药浴和预防注射,大大减少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基本上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对牛、马、羊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一经发现即采取措施,牲畜的死亡率由1951年的2.5%下降到1989年的1.04%。从50年代末起,阿巴嘎旗开始以打井、建棚圈、种饲草料,建网围栏草库伦等草原建设活动。1978年后从解决牲畜的吃、喝、住最基本生存条件入手进行打机井、建定居房、建畜棚圈、种饲草料,建网围栏草库伦等草原建设活动。1987年被自治区列入第一批防灾基地建设试点旗后,以牧民集资、独资兴建为主、国家扶持为辅,重点建设水、草、材、料、机五配套草库伦,实现人畜饮用井水,大畜有圈、小畜有棚、人有定居房,并进行封滩育草、青贮饲料,建立贮草点、建塑料暖棚等多项基本建设,为定居轮牧,提高牲畜的繁殖成活、保膘、保胎、保畜率创造物质基础。从1975~1999年,全旗共投入草原基本建设资金4 358.2万元。1999年全旗累计建设暖棚1.59万间、4.4万平方米,畜圈4 321处、70万平方米,永久性栅圈624处、78万平方米,围封草场71万公顷,建设项目朝着标准化、科学化、永久性方向发展。1999年,71%的牧业人口实现定居。1963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牧业机械化试点旗,此后畜牧业机械大量增加,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1999年,全旗有各类牧用汽车1 051辆,各种型号拖拉机1 723辆,打搂捆草机982台。90%以上的牧户拥有牧机。已实现交通运输、饲草料种植、收割、打贮捆草、提水、药浴等牧业生产作业机械化或半机械化。90年代后,牧民在牲畜的饲养上以跟群放牧、划区轮牧为主,辅以舍饲、半舍饲补贴草料。冬羔当年育肥,加快周转。实现畜牧业生产的稳定、优质、高产高效。1999年畜牧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为:纯增率13.7%,出栏率55.8%,商品率82.5%,母畜比重率64.6%。畜牧业总产值2.56亿元。牧民人均收入3 128元。

    《阿巴嘎旗志》全面、实事求是地记载阿巴嘎旗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对旗境各民族历史足迹追根溯源的第一部地方文献;更是对阿巴嘎草原丰饶物产详细探索的志载。它洋溢着纯朴的草香、奶香,寻觅着久远的乡音,握本溯源,由往知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  韩广武主编。陈绍钧、王南、孙扎根作序。编委会主任陈绍钧、孙扎根。《局志》始修于1998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1629/K·164,责任编辑占柱。全书18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市彩帝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有21编108章:第一编自然环境,设7章;第二编自然资源,设7章;第三编机建置,设3章;第四编森林经营,设7章;第五编木材采运,设7章;第六编林业工业,设7章;第七编多种经营,设5章;第八编市场营销,设4章;第九编外经外贸,设5章;第十编企业管理,设10章;第十一编企业改革,设6章;第十二编基本建设,设4章;第十三编机械电力,设4章;第十四编教育,设5章;第十五编科学技术,设6章;第十六编文体新闻卫生,设5章;第十七编党群工作,设4章;第十八编社会事业,设7章;第十九编辖管林业局,设4章;第二十编人物荣誉,设2章;第二十一编大事记。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北端,镶嵌着一块巨大的翡翠,它像一座绿色的宝库,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建设中闪烁着异彩。这就是素有北疆林海、绿色长城之称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所辖的9个旗县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620125°1950,北纬47°034053°2000。南北长696公里,东西宽384公里,纵长横短,北宽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境内滨洲、牙林、伊加、博林铁路线、301国道等贯穿林区。与俄罗斯、蒙古接壤的边境线长440公里。大兴安岭山脉纵贯全林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陡西缓,构成山地丘陵地形。最高海拔1 745.2米,最低海拔268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有高寒禁区之称。冬季漫长而寒冷多雪,夏季短暂而温热多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5~0,极端最低气温-52,无霜期76~12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土壤有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沼泽土、草甸子、黑钙土、暗棕壤、黑土等。以大兴安岭山脉为界,形成两大水系,岭东的甘河、诺敏河、绰尔河等流入嫩江;岭西的海拉尔河、根河、激河等汇入额尔古纳河。水资源总量为16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9亿立方米,地下水2亿立方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总面积为1 066.73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的47%,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1%。有林地面积为807.8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75.7%。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82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活立木蓄积6.69亿立方米,占97.96%;已成林人工林活立木蓄积1 391.97万立方米,占2.04%。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黑桦、白桦、山杨、柞树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嫩江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对维护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作用。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已知1 688种,在植物群落中,蕴藏着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药用植物达412种,主要有黄芩、手掌参、芍药、苦参、黄芪、龙胆等品种;花卉观赏植物有80余种,主要有兴安杜鹃、报春、剪秋罗、马兰花、珍珠梅、金腊梅等品种;食用植物197种,主要有偃松籽、越桔(红豆)、山里红野生浆果、蕨菜、黄花菜等,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蘑菇、猴头等。动物主要有丹顶鹤、金雕、花尾榛鸡、棕熊、貂熊、狗獾、水獭、野猪、原麝、马鹿、狍、雪兔、驼鹿、驯鹿等。昆虫648种,鱼类45种,鸟类276种。林区矿产,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类矿产40余种。煤、铁、铜、金、钼、铅、锌、芒硝、萤石、玻璃砂等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铝、银、锡、硫、铍、铬、钛、云母、石棉、玛瑙、大理石、石灰石、石膏、珍珠岩、水晶、重晶石等。1952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区成立至1999年,林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00亿元,实现利税35.3亿元,上缴利税30.6亿元,为国家承担社会性、会益性支出36.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0亿元,净值36亿元;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55亿立方米;完成人工更新造林能胶1 643万亩,修筑各种道路1.6万公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1世纪之初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是一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资料著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决策、法规为准则,实事求是地记载内蒙古大兴安岭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建设、森林经营、木材生产、林业工业、多种经营、森林保护、企业管理、改革开放、教育科技、文体卫生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50年历程,50年的奉献,伴随着新世纪的徐徐清风,内蒙古大兴安岭人正走出森林,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林絮果主编。郝存柱作序。编委会主任郝存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始修于2000年,2001年修毕,交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957002/K·41,责任编辑陈莎莎。全书19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民族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20元。

    《大事记》设中共呼和浩特市委1949~1999年的大事、要事;殿以附件、后记。

    1949年1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9月13日,在绥远省即将解放之时,中共华北局抽调300多名干部到达丰镇县四城洼村。其中从石家庄调来136名,阳泉调来115名,从保定党校调来100名。另外还有全国总工会和绥远省委分配来的华北大学、华北革命大学学员52名。在绥远省委的领导下,组织学习,了解情况,准备接收归绥市、包头市等地。11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以吴立人为书记的中共归绥市委员会。12月9日,归绥市工作团231名干部在中共归绥市委统一领导下,从丰镇乘火车于晚8点进入归绥市。原市政府高映明等友方人员热烈欢迎。进城干部统称工作团,他们进城后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扩大影响。12月12日,起义的傅作义将军和孙兰峰将军到归绥市看望进城干部。12月16日,中共绥远省委、绥远省人民政府,原驻绥东的军政领导机关由丰镇迁抵归绥市。12月25日,团市委组织本市青年学生夹道欢送首批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12月27日,绥远军政委员会在归绥市宣告成立。主席傅作义、副主席高克林、乌兰夫、董其武、孙兰峰,委员16人。年底,中共归绥县委接管伪归绥县政府。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概括反映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拼搏,开拓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所取得巨大成就。《大事记》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既把握历史事件的思想性、系统性,又兼顾收录内容的资料性、可读性。该书内容翔实可靠,结构完整清晰,文字简炼朴实,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实用性。因而,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阶层人士了解呼和浩特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市情提供依据;可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可作为一部反映呼和浩特市历史的窗口,为兄弟地区、海内外各界朋友了解呼和浩特提供方便。是呼和浩特改革开放以来,比较系统、全面、科学地研究和记载呼和浩特市委历史的文献资料。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博览)内蒙古新方志巡礼(之十)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昭日格图、王印清主编。黄高成、张金柱作序。编委会主任昭日格图、王印清。《军事志》始修于1988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204062477/K·419,责任编辑李杰。全书7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秦皇岛印刷厂印制,印数13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10篇,44章。第一篇军事地理,设5章;第二篇军事组织,设5章;第三篇军事训练,设3章;第四篇政治工作,设3章;第五篇后勤保障,设5章;第六篇民兵,设7章;第七篇兵役,设5章;第八篇边防,设3章;第九篇人民防空,设6章;第十篇战事,设2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有十几个游牧部族在这里生息,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等储多部族。由于内蒙古所处的地位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历史上诸多兵家常为夺取和控制这一战略要地而争战,统治阶级为扩充地盘和势力,也诉诸武力,挑起战争。各种军事组织,各类武装势力常有激烈复杂的军事争端。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因此军事上与农耕民族有许多不同之处。游牧部族具有军政合一、全民皆兵的体制,能骑善射,牧猎结合,生产用具兼作军事武器和快速机动长于奔袭等特点,因而骑兵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军队武装力量。民国26年(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做出实行全面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贾力更、高凤英等人,在归绥周围及大青山地区建立绥蒙民众抗日开路先锋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民国27年(1938年)8月,李井泉等率领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独立游击4支队组建的八路军支队,与蒙绥抗日游击队会师,开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后因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大青山部队逐由步兵改编为骑兵。民国28年(1939年)夏,部队数量达1 500余人,战马1 400余匹。在敌强我弱、形势复杂、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八路军指战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运用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巩固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许多官兵为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牵制日本侵略军和伪蒙军的大批兵力,打乱日军在绥远地区的战略部署,支援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民国31年(1942年)9月秋,日本侵略者对大青山实行大扫荡,大青山骑兵支队主力转移至山西雁北地区。10月,晋绥军区决定将大青山骑兵支队与晋绥军分区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统一领导绥远和山西雁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民国34年(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策。7月,塞北军分区改为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8月,八路军总部下令全线总反攻。绥蒙军区配合八路军主力,迅速解放集宁、丰镇、凉城、武川等县,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民国36年(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和解放军绥蒙军区积极参加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和保卫解放区、清剿匪帮的斗争。卓索图盟纵队和骑兵第四师,在昭乌达盟地区剿灭叛匪,保卫冀察热辽解放区后方根据地和东北与华北解放区的交通联系。民国37年(1948年)1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同年7月,奉命配合主力围困长春、沈阳;9月,骑兵第一、二师参加辽沈战役,圆满完成战斗任务,受到上级表彰。骑兵第十一、十六师在锡察地区一面深入开展清剿斗争,一面协同华北第三兵团进行察绥战役,牵制傅作义部队出关东进;12月,随华北第三兵团参加平津战役,胜利完成所担负的战斗任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军事志》是自治区在新世纪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军事活动的志书。志书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记述内蒙古历史上,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和重要军事人物;记述内蒙古各族军民为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抵御外来侵略,开发和建设内蒙古所进行的壮烈斗争;记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解放内蒙古和全国革命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驻内蒙古地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的贡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商业志》  张培桂总编。林蔚然作序。编委会主任乌尔图达来、王焕文。《商业志》始修于1991年,1998年8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42824/K·307,责任编辑李杰。全书6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内蒙古商业厅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90元。

    志书设4章,29节。第一章行业,设9节;第二章市场,设9节;第三章管理,设8节;第四章教育,设3节。冠以综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以物易物进行通商活动由来已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曾命蒙古各部队派遣商队,前往中原各地进行贸易。元统一中原后,曾发行钞币,鼓励通商贸易。但因多年战乱,商贸难以发展。明清时期,长期实行边禁和抑商政策,限制内地与蒙古地区的商贸往来。当时,允许各部族与明、清王朝通贡,是以蒙古各部族领主晋献贡品与朝廷赏赐的形式,在上层之间进行有限的以物易物交换,主要表示双方的从属关系,不具有商业性质。15世纪中叶,明廷限定在长城各口开设官办马市,放松蒙汉民族之间互通有关的限制。但时开时闭,仍不能保障,在漠南、漠北的广阔牧区,仍不能为牧民提供出售产品和交换生产生活物品的场所。清康熙中期,为清廷西征的需要,允许山西、河北等地商贩随军进入蒙古地区,运送军粮、军马等军供物资,并以绸缎、布帛、烟茶与沿途蒙民交换马匹、皮张等物,牧区开始出现进行流通贸易的商贩。随后,清廷应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的请求,准允内地商贾请领票照,限期在蒙古地区从事商贸活动。由此产生大批遍及漠南漠北各地,逐步形成专门从事蒙汉民族贸易的特有行业集锦社通事行(用蒙古语做生意的商号)。归化、包头、张家口、多伦、经棚(克什克腾旗)以及海拉尔、定远营等边塞城镇,成为各路旅蒙商开店设庄、筹划经营、集散物资的基地和中心。大盛魁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旅蒙商,经营历史长达200余年,号称半个归化城。据统计,其资本总额超过2 000万两白银,从业人员1 500多人,设分庄小号20家,常年雇用各种员工达5 000多人。除经营牲畜、皮毛和药材等蒙古地区的特产外,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不经营。还投资创办茶庄、绸缎庄、钱庄、票号、牧场、驼队,形成范围庞大的经营网络。在漠北的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设有分庄,除经营漠北的购销业务外,都设有饲养驼马羊的牧场,仅骆驼近1万峰。在汉口设有马庄,每年赶马季节,从归化到汉口的路上,连续20多天都有大盛魁的马群通过。在天津设有盛记毛庄,与出口商联系皮毛业务。在北京设有协盛昌、协盛公、协盛裕三家京羊庄,经营羊的销售。在召河(希日穆仁)设有羊马集中的牧场和洪记粮米加工供应站。在归化城除总号外,还设有天顺泰绸布庄、德恒魁牲畜店、东盛昌发货店、裕盛厚钱庄、通盛远银号等。此外,还在山西祁县设有大盛川票号和三玉川茶庄,在张家口设有鸿盛久银号。大盛魁每年从漠北贩运的羊多达20多万只、马2万多匹,还有大量的狐狸皮、猞猁皮、扫雪皮、貉皮等野生贵重皮张和鹿茸、麝香、羚羊角、枸杞、贝母等贵重药材。每年收购的鹿茸有2 000多斤。每年运销砖茶上万箱、生烟2 000多囤、绸缎4 000多匹、洋布6 000多匹,炒米3 000多担、白酒3万多斤,各种木匣装的点心10万斤。甚至每年冬季供应漠北王公贵族的饺子万余斤,做肉馅的绵羊就需400多只。大盛魁销往漠北的货物,是按派出的房子计算,总号派出的每顶房子,带有14链骆驼(每链14峰),共200峰。按每年派出15顶房子计算,共需3 000峰骆驼。按每峰骆驼驮重400斤计算,每年运输的货物超过百万斤。仅护群护场的狗就有1 000多条。年营业总额超过白银1000万两,三年分一次红利就需白银30多万两。其中总号经理的红利上万两,年均红利相当于时绥远将军年俸(1 233余两)的3倍。交纳的税金,占清政府归化关(后改塞北关)税收总额的30~40%。有关大盛魁的总盈利众说不一,仅茶、烟、绸布、糖味等四项商品的年利润,就近白银20万两。为买通官府,维护经营特权,每年支应蒙旗王公晋京当差等各项花费的印票放帐总额多达白银10万多两(这些债务王公都会转嫁给所辖的牧民偿还)。清廷开办捐例(花钱买官)后,大盛魁驻北京、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处的座庄掌柜,花钱捐清政府的官职头衔,如总号的经理就买到候补道的顶戴。清光绪年间,由于张家口至北京的路上,农田很多,羊路窄小,农民怕毁坏禾苗,阻挡羊群通过。为此,清廷曾下令把羊路开宽1丈6尺,给大盛魁的进京羊群放行。可见其经营特权受到清政府的保护。民国13年(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旅蒙商的印票和在外蒙的财产。大盛魁因此遭到损失,多达白银200多万两。其驻科布多分庄就有1.5万多峰骆驼、2万多匹马和20多万只羊的债权未能收回。号称200余年的旅蒙商泰斗大盛魁,终于在民国18年(1929年)宣告歇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商业志》的出版问世,结束内蒙古地区“有商无志”的历史。本志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立足当代,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真实地记述从元代到1990年700余年内蒙古商业(民族贸易)的兴衰起伏、演变发展的历史。侧重记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商业的形成和发展。

    《阿巴嘎旗志》  那木吉主编。褚延祺作序。编委会主任金才、苏德斯琴、林屹、巴根那、褚延祺。《旗志》始修于1986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29/K·384,责任编辑李杰、额力布格仓。全书9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宏达印刷厂印制,印数11 5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22篇,109章。第一篇建置,设4章;第二篇自然环境,设9章;第三篇人口民族,设5章;第四篇畜牧业,设6章;第五篇农林水渔业,设4章;第六篇工业,设6章;第七篇交通邮电,设3章;第八篇商业,设5章;第九篇财税金融,设4章;第十篇经济管理,设6章;第十一篇城建环保,设6章;第十二篇政党群团,设7章;第十三篇政权政协,设3章;第十四篇政法,设4章;第十五篇军事,设6章;第十六篇民政,设6章;第十七篇人事劳动,设3章;第十八篇教育科技,设8章;第十九篇卫生,设5章;第二十篇文化,设7章;第二十一篇宗教习俗,设2章;第二十二篇人物。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修志始末、后记。

    清朝和民国时期,阿巴嘎旗的畜牧业经济以蒙古王公贵族、寺庙上层喇嘛为主的私有经济为主。全旗绝大多数牲畜被少数人占有,普通牧民受雇于庙仓和牧主。民国35年(1946年)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颁布民主改革法令,废除封建阶级一切特权,实行草场公有,放牧自由。尔后,又根据民族特点和畜牧业经济特点实行三不两利政策,在旧苏鲁克制的基础上对畜牧业进行民主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过生产合作组、合作社两个阶段,到1958年冬,实现人民公社化。在60年代初坚持人民公社两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方针,实行三包一奖,牧民生产积极性很高,畜牧业连年获得丰收,1965年,全旗牲畜总数首次突破100万头(只)。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和政策受到破坏,在分配上搞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挫伤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1977年冬至1978年春的一场历史罕见的雪灾,使阿巴嘎旗的畜牧业遭受严重打击,100多万头(只)牲畜锐减到25万头(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是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两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1984年将31.5万头(只)集体牲畜无偿或作价归户,实行草场公有,牲畜自有自养的生产责任制,1988年将草场划分到畜群作业组,落实草场所有权和使用权,实行草场有偿使用,进一步完善畜草双承包生产责任制,提高牧民保护利用草场的自觉性、合理性和经营管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97年全旗牲畜总数突破200万头(只)。1998年颁布实施《阿巴嘎旗草牧场承包管理规则》,将2.62万平方公里的草场承包到19 169位牧民手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9年,牲畜总头数达245万头(只)。牧业人口人均拥有牲畜120头(只),比1990年增长1.42倍。使畜牧业生产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巴嘎旗牲畜疫病多,由于缺医少药,造成牲畜大批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发现病情重点治疗,每年对牲畜进行1~2次驱虫、药浴和预防注射,大大减少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基本上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对牛、马、羊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一经发现即采取措施,牲畜的死亡率由1951年的2.5%下降到1989年的1.04%。从50年代末起,阿巴嘎旗开始以打井、建棚圈、种饲草料,建网围栏草库伦等草原建设活动。1978年后从解决牲畜的吃、喝、住最基本生存条件入手进行打机井、建定居房、建畜棚圈、种饲草料,建网围栏草库伦等草原建设活动。1987年被自治区列入第一批防灾基地建设试点旗后,以牧民集资、独资兴建为主、国家扶持为辅,重点建设水、草、材、料、机五配套草库伦,实现人畜饮用井水,大畜有圈、小畜有棚、人有定居房,并进行封滩育草、青贮饲料,建立贮草点、建塑料暖棚等多项基本建设,为定居轮牧,提高牲畜的繁殖成活、保膘、保胎、保畜率创造物质基础。从1975~1999年,全旗共投入草原基本建设资金4 358.2万元。1999年全旗累计建设暖棚1.59万间、4.4万平方米,畜圈4 321处、70万平方米,永久性栅圈624处、78万平方米,围封草场71万公顷,建设项目朝着标准化、科学化、永久性方向发展。1999年,71%的牧业人口实现定居。1963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牧业机械化试点旗,此后畜牧业机械大量增加,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1999年,全旗有各类牧用汽车1 051辆,各种型号拖拉机1 723辆,打搂捆草机982台。90%以上的牧户拥有牧机。已实现交通运输、饲草料种植、收割、打贮捆草、提水、药浴等牧业生产作业机械化或半机械化。90年代后,牧民在牲畜的饲养上以跟群放牧、划区轮牧为主,辅以舍饲、半舍饲补贴草料。冬羔当年育肥,加快周转。实现畜牧业生产的稳定、优质、高产高效。1999年畜牧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为:纯增率13.7%,出栏率55.8%,商品率82.5%,母畜比重率64.6%。畜牧业总产值2.56亿元。牧民人均收入3 128元。

    《阿巴嘎旗志》全面、实事求是地记载阿巴嘎旗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对旗境各民族历史足迹追根溯源的第一部地方文献;更是对阿巴嘎草原丰饶物产详细探索的志载。它洋溢着纯朴的草香、奶香,寻觅着久远的乡音,握本溯源,由往知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  韩广武主编。陈绍钧、王南、孙扎根作序。编委会主任陈绍钧、孙扎根。《局志》始修于1998年,2000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1629/K·164,责任编辑占柱。全书18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深圳市彩帝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198元。

    志书设有21编108章:第一编自然环境,设7章;第二编自然资源,设7章;第三编机建置,设3章;第四编森林经营,设7章;第五编木材采运,设7章;第六编林业工业,设7章;第七编多种经营,设5章;第八编市场营销,设4章;第九编外经外贸,设5章;第十编企业管理,设10章;第十一编企业改革,设6章;第十二编基本建设,设4章;第十三编机械电力,设4章;第十四编教育,设5章;第十五编科学技术,设6章;第十六编文体新闻卫生,设5章;第十七编党群工作,设4章;第十八编社会事业,设7章;第十九编辖管林业局,设4章;第二十编人物荣誉,设2章;第二十一编大事记。冠以概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北端,镶嵌着一块巨大的翡翠,它像一座绿色的宝库,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建设中闪烁着异彩。这就是素有北疆林海、绿色长城之称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所辖的9个旗县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620125°1950,北纬47°034053°2000。南北长696公里,东西宽384公里,纵长横短,北宽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境内滨洲、牙林、伊加、博林铁路线、301国道等贯穿林区。与俄罗斯、蒙古接壤的边境线长440公里。大兴安岭山脉纵贯全林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陡西缓,构成山地丘陵地形。最高海拔1 745.2米,最低海拔268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有高寒禁区之称。冬季漫长而寒冷多雪,夏季短暂而温热多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5~0,极端最低气温-52,无霜期76~12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土壤有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沼泽土、草甸子、黑钙土、暗棕壤、黑土等。以大兴安岭山脉为界,形成两大水系,岭东的甘河、诺敏河、绰尔河等流入嫩江;岭西的海拉尔河、根河、激河等汇入额尔古纳河。水资源总量为16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9亿立方米,地下水2亿立方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总面积为1 066.73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的47%,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1%。有林地面积为807.8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75.7%。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82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活立木蓄积6.69亿立方米,占97.96%;已成林人工林活立木蓄积1 391.97万立方米,占2.04%。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黑桦、白桦、山杨、柞树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嫩江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对维护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作用。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已知1 688种,在植物群落中,蕴藏着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药用植物达412种,主要有黄芩、手掌参、芍药、苦参、黄芪、龙胆等品种;花卉观赏植物有80余种,主要有兴安杜鹃、报春、剪秋罗、马兰花、珍珠梅、金腊梅等品种;食用植物197种,主要有偃松籽、越桔(红豆)、山里红野生浆果、蕨菜、黄花菜等,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蘑菇、猴头等。动物主要有丹顶鹤、金雕、花尾榛鸡、棕熊、貂熊、狗獾、水獭、野猪、原麝、马鹿、狍、雪兔、驼鹿、驯鹿等。昆虫648种,鱼类45种,鸟类276种。林区矿产,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类矿产40余种。煤、铁、铜、金、钼、铅、锌、芒硝、萤石、玻璃砂等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铝、银、锡、硫、铍、铬、钛、云母、石棉、玛瑙、大理石、石灰石、石膏、珍珠岩、水晶、重晶石等。1952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区成立至1999年,林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00亿元,实现利税35.3亿元,上缴利税30.6亿元,为国家承担社会性、会益性支出36.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0亿元,净值36亿元;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55亿立方米;完成人工更新造林能胶1 643万亩,修筑各种道路1.6万公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21世纪之初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志丛书,是一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资料著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决策、法规为准则,实事求是地记载内蒙古大兴安岭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建设、森林经营、木材生产、林业工业、多种经营、森林保护、企业管理、改革开放、教育科技、文体卫生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50年历程,50年的奉献,伴随着新世纪的徐徐清风,内蒙古大兴安岭人正走出森林,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林絮果主编。郝存柱作序。编委会主任郝存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始修于2000年,2001年修毕,交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5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957002/K·41,责任编辑陈莎莎。全书19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民族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20元。

    《大事记》设中共呼和浩特市委1949~1999年的大事、要事;殿以附件、后记。

    1949年1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9月13日,在绥远省即将解放之时,中共华北局抽调300多名干部到达丰镇县四城洼村。其中从石家庄调来136名,阳泉调来115名,从保定党校调来100名。另外还有全国总工会和绥远省委分配来的华北大学、华北革命大学学员52名。在绥远省委的领导下,组织学习,了解情况,准备接收归绥市、包头市等地。11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以吴立人为书记的中共归绥市委员会。12月9日,归绥市工作团231名干部在中共归绥市委统一领导下,从丰镇乘火车于晚8点进入归绥市。原市政府高映明等友方人员热烈欢迎。进城干部统称工作团,他们进城后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扩大影响。12月12日,起义的傅作义将军和孙兰峰将军到归绥市看望进城干部。12月16日,中共绥远省委、绥远省人民政府,原驻绥东的军政领导机关由丰镇迁抵归绥市。12月25日,团市委组织本市青年学生夹道欢送首批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12月27日,绥远军政委员会在归绥市宣告成立。主席傅作义、副主席高克林、乌兰夫、董其武、孙兰峰,委员16人。年底,中共归绥县委接管伪归绥县政府。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大事记》概括反映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拼搏,开拓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所取得巨大成就。《大事记》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既把握历史事件的思想性、系统性,又兼顾收录内容的资料性、可读性。该书内容翔实可靠,结构完整清晰,文字简炼朴实,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实用性。因而,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阶层人士了解呼和浩特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市情提供依据;可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可作为一部反映呼和浩特市历史的窗口,为兄弟地区、海内外各界朋友了解呼和浩特提供方便。是呼和浩特改革开放以来,比较系统、全面、科学地研究和记载呼和浩特市委历史的文献资料。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