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美丽富饶的赤峰市,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活动的绚丽多彩的历史舞台,曾培育出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化,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老哈河畔到巴林草原,到处都留下了古代的建筑遗迹,
这是历史给昭乌达草原的丰厚的馈赠。
一、赤峰地区的燕国长城
战国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各国诸侯互相割据,烽烟四起,连绵不断。燕国地处北境,在七国中是一个地小人少,国力薄弱的诸侯国。《战国策·燕策一》记道:“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它的北部有强悍的游牧民族东胡,南部有强齐,几乎完全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到了燕国中后期昭王时期,他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富国强兵,使燕国转弱为强。开始了对东胡的进攻,燕国名将秦开总领燕兵,一举破袭了东胡,这就是我国北方民族上著名的“燕胡之战”。受到严重打击的东胡部落,退居西拉沐沦河以北,继续养精蓄锐。为了解除后顾之忧,燕国修筑了长城。
燕国先后筑有南长城和北长城。 南长城即易水长城,在今河北境内。北长城即燕北长城。气势壮观的燕北长城,其西端与赵长城相衔接,而后向东经正蓝旗、多伦县、折入河北省围场县境,然后进入赤峰境内分东西走向的南北两段,北段沿英金河的北岸,横贯赤峰市松山区和敖汉旗;南段自喀喇沁旗娄子店起,经赤峰松山区南境,越建平县北境,进入敖汉旗中部,这两段长城间隔约40-50公里。 自敖汉旗宝国吐,越过忙牛河,进入库伦旗,延伸到阜新县境内,然后又经彰武、新民,到法库,而后又抵吉林省开原县境。
燕国长城,开创了我国修筑长城的营造格局,在我国长城修筑史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地形,用制险塞,便于攻战;列亭台,候望所居,利于瞭望;设嶂塞,山中扼关,便于据守;筑城堡,按扼全线,利于屯住,调遣戍卒。
燕国修筑燕北长城以后,在北方设置了辽东、辽西、渔阳、上谷、左北平五郡,今赤峰地区东部及东南部为辽西郡所辖,南北及西南则为右北平郡所辖,他们成为战国时期北方重镇。随着燕国北方五郡的设立,中原地区人口逐渐北迁,这无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赤峰地区的秦代长城
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处在东部西拉沐沦河以北的东胡族和西北大青山一带的匈奴等民族,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对秦国构成严重威胁。为巩固政权,加强北防,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兵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临河筑四十四县城。大量迁徙戍卒充实边防以据守。同时筑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东西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秦朝营建的长城,东西横亘,跨越中国北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跨山越谷,气势磅礴,极为壮观。赤峰地区位于秦长城中段,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其走向与分布大体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赤峰松山区,由西而东分别经由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大北海、敖汉白斯朗营子、黑山后北山、老牛槽沟、南塔北三家、东古鲁板蒿等地,在敖汉与哲盟(通辽市)交界的岗岗水库附近进入奈曼旗,一直东入辽宁境内,长约250公里。
秦长城继承战国长城传统, 因边山险,以河为塞,长城沿线修筑了许多亭嶂塞堡,布局严谨。在今赤峰地区留下了许多遗迹。从遗迹中看出,在赤峰松山区、敖汉旗境内,城池堡塞,规模较大,布局较密,说明这些地区在当时的军事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秦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也标志着秦朝疆域的广阔。
三、赤峰地区的汉代长城
历史是无情的,秦朝二世而亡从而被西汉所取代。西汉时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关系史上复杂多变而曲折的时期。这个时期,匈奴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构成了对汉朝北方的严重威胁。西汉初期,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 “和亲”政策,作为缓兵之计,换取了边境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权的巩固,西汉国力增强,因此展开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并修筑了规模宏伟的长城,东自辽东,西至甘肃以西,广袤一万二千余里,超过了秦代的万里长城。
西汉长城以烽燧和关城为主体,在赤峰境内东端从辽宁省建平县过老哈河进赤峰,西端出宁城县大营子山区进入河北省承德县三道沟门乡史家营子林区,分别经由赤峰市喀喇沁旗甸子、乃林、西桥、宁城县小城子、大城子、三座店、八里罕、甸子、头道营子等十二个乡 镇,长约250公里,其总体走向大致沿战国一一秦代长城,东西横跨我国北部和东北地区,赤峰一段居中,分别连接东西地段。
赤峰地区的汉长城,地形选择以坤兑河和黑里河为塞,沿河北岸或西岸而筑,长城地带,地势较高,所经 地段有坎坷的丘陵地带,也有层峦迭嶂的山区。沿线烽燧密布,关嶂相间,处在老哈河与黑里河汇合的黑城地区,是汉代和长城线上规模最大的关城。关城在汉代边纺线上是最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秦时明月汉时关”也许是对此的鲜明写照。
四、赤峰地区的金代长城
1115年,活动在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先后灭掉辽宋,成为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雄踞一方的强族。金朝政权建立后,与北部蒙古劲骑不断发生兵事,以至金朝不能以武力征服,女真统治者为了遏制蒙古南下,从金熙宗天眷元年到金章宗承安年间,大约用六七十年时间,在北方草原地区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完备、最严密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于世界的金堡界壕,史称“明昌界壕”。
金代长城分布范围广阔,大体以东北西南走向,横跨北疆,主线有南北两道。穿越赤峰市的这条是南线,东起我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这条长城向西行经过通辽市、赤峰市、锡盟、乌盟等五个盟市,全长3800公里,金代边堡分布在赤峰市北部的阿旗、左旗、右旗、林西、克旗草原地区。金长城有些地段并不是单线,分出内、外线。这样就构成了两头多分枝,主线似波浪的金长城全貌。
金长城的建筑结构,沿城设施和布局与前朝后代都不相同。金长城没有砖砌也很少用石头,基本上是土垒、板筑。但同样坚固、可靠。这是因为金长城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它不仅筑以高墙,而且在墙外又普遍挖掘了象护城河一样的壕沟。特别在重要地段,挖筑了双壕双墙。其二,在主墙和单线城墙上,一般增设了“马面”———即伸出墙外又高出墙头,而且沿城可以互相望到的防守台基。同时在主墙南侧,还筑有关城。另外,在长城内向的河口、谷口、山岗对面都设置了烽火台。
这种马面和烽火台,关城和长城表里的布局,不仅使防守更为严密,而且对就近驻防,相互增援也极为便利。金长城严密、完善、而又适用的防守体系,是前代水平不曾达到的,为以后长城的修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样本。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蒙古族中学)
美丽富饶的赤峰市,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活动的绚丽多彩的历史舞台,曾培育出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化,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从老哈河畔到巴林草原,到处都留下了古代的建筑遗迹,
这是历史给昭乌达草原的丰厚的馈赠。
一、赤峰地区的燕国长城
战国后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各国诸侯互相割据,烽烟四起,连绵不断。燕国地处北境,在七国中是一个地小人少,国力薄弱的诸侯国。《战国策·燕策一》记道:“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它的北部有强悍的游牧民族东胡,南部有强齐,几乎完全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到了燕国中后期昭王时期,他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富国强兵,使燕国转弱为强。开始了对东胡的进攻,燕国名将秦开总领燕兵,一举破袭了东胡,这就是我国北方民族上著名的“燕胡之战”。受到严重打击的东胡部落,退居西拉沐沦河以北,继续养精蓄锐。为了解除后顾之忧,燕国修筑了长城。
燕国先后筑有南长城和北长城。 南长城即易水长城,在今河北境内。北长城即燕北长城。气势壮观的燕北长城,其西端与赵长城相衔接,而后向东经正蓝旗、多伦县、折入河北省围场县境,然后进入赤峰境内分东西走向的南北两段,北段沿英金河的北岸,横贯赤峰市松山区和敖汉旗;南段自喀喇沁旗娄子店起,经赤峰松山区南境,越建平县北境,进入敖汉旗中部,这两段长城间隔约40-50公里。 自敖汉旗宝国吐,越过忙牛河,进入库伦旗,延伸到阜新县境内,然后又经彰武、新民,到法库,而后又抵吉林省开原县境。
燕国长城,开创了我国修筑长城的营造格局,在我国长城修筑史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地形,用制险塞,便于攻战;列亭台,候望所居,利于瞭望;设嶂塞,山中扼关,便于据守;筑城堡,按扼全线,利于屯住,调遣戍卒。
燕国修筑燕北长城以后,在北方设置了辽东、辽西、渔阳、上谷、左北平五郡,今赤峰地区东部及东南部为辽西郡所辖,南北及西南则为右北平郡所辖,他们成为战国时期北方重镇。随着燕国北方五郡的设立,中原地区人口逐渐北迁,这无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赤峰地区的秦代长城
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处在东部西拉沐沦河以北的东胡族和西北大青山一带的匈奴等民族,在北方地区迅速发展,对秦国构成严重威胁。为巩固政权,加强北防,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兵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临河筑四十四县城。大量迁徙戍卒充实边防以据守。同时筑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东西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秦朝营建的长城,东西横亘,跨越中国北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跨山越谷,气势磅礴,极为壮观。赤峰地区位于秦长城中段,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其走向与分布大体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赤峰松山区,由西而东分别经由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大北海、敖汉白斯朗营子、黑山后北山、老牛槽沟、南塔北三家、东古鲁板蒿等地,在敖汉与哲盟(通辽市)交界的岗岗水库附近进入奈曼旗,一直东入辽宁境内,长约250公里。
秦长城继承战国长城传统, 因边山险,以河为塞,长城沿线修筑了许多亭嶂塞堡,布局严谨。在今赤峰地区留下了许多遗迹。从遗迹中看出,在赤峰松山区、敖汉旗境内,城池堡塞,规模较大,布局较密,说明这些地区在当时的军事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秦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也标志着秦朝疆域的广阔。
三、赤峰地区的汉代长城
历史是无情的,秦朝二世而亡从而被西汉所取代。西汉时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关系史上复杂多变而曲折的时期。这个时期,匈奴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构成了对汉朝北方的严重威胁。西汉初期,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 “和亲”政策,作为缓兵之计,换取了边境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权的巩固,西汉国力增强,因此展开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并修筑了规模宏伟的长城,东自辽东,西至甘肃以西,广袤一万二千余里,超过了秦代的万里长城。
西汉长城以烽燧和关城为主体,在赤峰境内东端从辽宁省建平县过老哈河进赤峰,西端出宁城县大营子山区进入河北省承德县三道沟门乡史家营子林区,分别经由赤峰市喀喇沁旗甸子、乃林、西桥、宁城县小城子、大城子、三座店、八里罕、甸子、头道营子等十二个乡 镇,长约250公里,其总体走向大致沿战国一一秦代长城,东西横跨我国北部和东北地区,赤峰一段居中,分别连接东西地段。
赤峰地区的汉长城,地形选择以坤兑河和黑里河为塞,沿河北岸或西岸而筑,长城地带,地势较高,所经 地段有坎坷的丘陵地带,也有层峦迭嶂的山区。沿线烽燧密布,关嶂相间,处在老哈河与黑里河汇合的黑城地区,是汉代和长城线上规模最大的关城。关城在汉代边纺线上是最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秦时明月汉时关”也许是对此的鲜明写照。
四、赤峰地区的金代长城
1115年,活动在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先后灭掉辽宋,成为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雄踞一方的强族。金朝政权建立后,与北部蒙古劲骑不断发生兵事,以至金朝不能以武力征服,女真统治者为了遏制蒙古南下,从金熙宗天眷元年到金章宗承安年间,大约用六七十年时间,在北方草原地区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完备、最严密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于世界的金堡界壕,史称“明昌界壕”。
金代长城分布范围广阔,大体以东北西南走向,横跨北疆,主线有南北两道。穿越赤峰市的这条是南线,东起我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这条长城向西行经过通辽市、赤峰市、锡盟、乌盟等五个盟市,全长3800公里,金代边堡分布在赤峰市北部的阿旗、左旗、右旗、林西、克旗草原地区。金长城有些地段并不是单线,分出内、外线。这样就构成了两头多分枝,主线似波浪的金长城全貌。
金长城的建筑结构,沿城设施和布局与前朝后代都不相同。金长城没有砖砌也很少用石头,基本上是土垒、板筑。但同样坚固、可靠。这是因为金长城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它不仅筑以高墙,而且在墙外又普遍挖掘了象护城河一样的壕沟。特别在重要地段,挖筑了双壕双墙。其二,在主墙和单线城墙上,一般增设了“马面”———即伸出墙外又高出墙头,而且沿城可以互相望到的防守台基。同时在主墙南侧,还筑有关城。另外,在长城内向的河口、谷口、山岗对面都设置了烽火台。
这种马面和烽火台,关城和长城表里的布局,不仅使防守更为严密,而且对就近驻防,相互增援也极为便利。金长城严密、完善、而又适用的防守体系,是前代水平不曾达到的,为以后长城的修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样本。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蒙古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