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古代历史上鄂尔多斯地区其地理范围要大于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它包括伊克昭盟全境、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河套文化”的发源地。在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有河流、有原始森林,水草丰美、气候温润,有可利用的灌溉条件,又有可供人畜食用的天然池盐。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很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鄂尔多斯地区本为匈奴民族长期居住、放牧、生养之地。战国时期,匈奴族兴旺强大起来,他们驰奔于鄂尔多斯地区。赵国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公元前205年派大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一度把匈奴驱出于赵国边境之外。从此汉匈关系时战时和,贯穿于整个秦汉时期,匈奴叛服无常200余年。
一
鄂尔多斯地区多年战火连绵,再加上汉朝各代都加强边防建设“筑长城”,修直道“屯田垦边”。大量劳动人民服兵役、摊派工,从事战争服务,同时又大量移民,开发和发展农业,使这个地区经济迅速得到发展,随之人口也迅猛增加,随着这一形势,各地手工业兴起并蓬勃发展,食盐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地区,盐的生产和运输自然亦有了相应发展。
汉初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与民休息“弛山泽之禁”,官府对食盐采取了自由开采, 自由运销政策,为黎民百姓大开了方便之门,盐官只负责征税。到汉武帝中期,由于长期战争,军事浩繁,再加上“天灾人祸”,百姓破产流亡者甚多,而当时朝廷财政极为困难,国库空虚,另一方面权贵富商乘机拢断食盐,残酷盘剥、积累万金。公元前112~119年御史大夫张湯秉呈汉武帝的旨意“笼天下盐铁”,对盐铁实行了官营政策,首先将少府经营的盐铁划归政府大农营管,其收入改变为由国家财政支配使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正式对盐铁实行了专卖制度。食盐由官募民制盐,全部由官收、官运、官卖。不允许富商大贾权贵们擅有山泽之利,不允许他们擅自煮盐、私熬,私卖者要受严励惩罚。整个食盐的经营均由党中央的大农司属下的幹官经营。在产盐区和主要的中转运输的地方均设置了盐官,主管盐的专卖事宜。《汉代专卖制度研究》①一书引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共有设置盐官的郡县27郡35处,除此之外该书又增加了8处,共计43处有盐官。占整个郡数(汉平帝时103郡而言)的近30%。
二
由于战争的需要,农业的发展,人口迅猛增多,设官郡县中,鄂尔多斯地区就有4个郡,5个县设置了盐官,占全国设官郡县的11%多,显然多于内地。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的盐官初步考证如下:
西河郡富昌县设有盐官,《汉书地理志》西河郡置于元朔4年(公元前125年),领有富昌、美稷、广衍等36县,户136 390,人口698 836②,治所在富昌,一说在平定县。辖境大致包括伊盟杭锦旗东段、伊金霍洛旗、东胜市、准格尔旗等地。
富昌县清时称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古县址今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东南古城。
朔方郡沃野、朔方、广牧三县有盐官。
朔方郡始设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领有三封。朔方、沃野等10个县,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有户34338,人口136628③,治所开始时在三封,元狩三年(公元前102年)乐城。莽时搬迁到临戎县,东汉永和5年(公元140年),羌胡南下,又被迫从临戎迁到了五原郡。辖区相当于鄂尔多 斯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沃野县:《汉代地理志》设有盐官。元狩三年乐城,县址在现今乌海市兰城附近④,一说在杭锦旗巴拉贡以南⑤。故址无存,又一说在今磴口县河拐子故城,设有盐业官吏⑥。最后这说法较为准确,因为西汉时乌海和鄂托克旗不归属汉朝。沃野县清时称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是为蒙盐产区。
朔方县:西汉时设有盐官《汉代专卖制度研究》。县址考证为今杭锦旗独贵搭拉一带,故址已无存。朔方县后来成了朔方郡首府,人口规模比其他县城大,县南有金莲盐泽,青盐泽,历史均有记载。
广牧县:《汉代专卖制度研究》载,东汉时设有盐官。县城故址今杭锦旗格更召苏木的塔因呼都格附近,故址已湮于库布沁沙漠。
五原郡成宜县有盐官。五原郡治所秦九原郡旧址,元狩二年更名为五原郡,现考证郡址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领有九原、临戎、河阴、固阳,西安阳等16个县,有户39 322,人口231 328人。辖境大致分布在今乌拉特前旗、包头市、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部分地段。
成宜县:《汉书地理志》载设盐官。成宜县即五原县地,在乌拉特前旗南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今杭锦旗)。
上郡,龟兹县设有盐官。上郡治所现今于陕西省榆林县东南的肤施县,辖境相当今陕北及内蒙古乌审旗境内,上郡国属都尉,驻在龟兹。
汉代盐官的主要任务,在元狩6年以前(公元前117年)专管盐务事务,元狩6年以后主管盐的专卖。西汉时盐利和盐税多用在国防,尤其注重西北。所以全国盐务设官西北多于东南。
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年)废除专卖,改行征税制度。弛私盐之禁。任民熬盐,听其自由运销。仅在产盐区设盐官就增征收。盐税收入均归郡县财政使用。
三
鄂尔多斯地区是内蒙古现代盐湖的主要分布区,境内有大小不同规模的盐碱硝湖100多处。多数盐湖盐、碱和盐、硝在一个湖内共生。
汉代历史资料中仅仅反映出朔方县有金莲盐泽、青盐泽,其它处均未见到有池盐和盐的产销情况记录。据近代鄂尔多斯地区盐湖分布状况,产销食盐推测分析,凡设有盐官的地方大都有盐池产销食盐。
据《中华盐业史》记述,“甘、陕、宁、绥之池盐亦均设官管理,所堪注意者即晋北、绥中之土盐当时已成为盐产主要种类之一”。⑦所谓设盐官四处,即指太原郡的晋阳县,雁门郡的沃阳县、楼烦县,五原郡的成宜县。前三个地区为土盐产区,即刮土淋卤熬制成盐或晒卤成盐。五原成宜县则不是土盐,而是池盐。成宜在乌拉特前旗境内,该旗境内有几处盐池,如盐海子、敖池现仍在产盐,其它小型产盐也还有几处。
鄂尔多斯地区近代产盐池就有十几处,较著者有杭锦旗盐海子,(蒙古名哈日芒乃淖尔)即汉时所称青盐泽;昌汉淖(杭锦旗霍洛柴登苏木境内),即汉时所称金莲盐泽,现仍在生产芒硝。现今之乌审旗汉时归属龟兹县管辖,今考乌审旗产盐池有:浩通音查干淖尔(乌审召苏木境内)、呼和陶勒盖淖尔、呼和淖尔(嘎鲁图苏木境内),近代均在产盐,其中较大者,浩通音查干淖尔现仍在生产天然碱。现今之伊金霍洛旗汉时在富昌县境内,旗境内有:红碱淖(新街镜内),哈达图淖尔,乌兰淖尔(纳林希里乡境内)等均可产盐。
鄂尔多斯地区池盐不同于海盐的“牢盆煮盐”,也不同于凿井取卤的井矿盐,它是湖内自然集水,经日晒浓缩结晶成盐。人们到池内捞取或挖取即可食用。这种原始生产方式延续到近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盟杭锦旗盐海子等都使用这种方式生产原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建畦,灌卤晒盐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
关于盐的运销情况,汉代诸多史料中均未见详细的记载,我们根据鄂尔多斯地区战时的农业发展及各郡县人口可推算其食盐产销大略。
古代人的食盐《海王篇》云“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三升少半,以其大略也”。本书盐制篇考证“五升少半共计六十七两十三铢有奇,每日应食二两七铢零四有奇。证以日食盐男四钱以上。依此计算成人日食四钱,月食十二两。乃今之平均估算每人每月食盐一市斤甚为接近”。东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 时,朔方、五原、西河、上郡四个郡的人口发展到167万之多,以每人每年12市斤食盐量推算,大体鄂尔多斯地区的年产销量大约在7千吨左右。这是按长住人口推算,如加上驻军和服役民工则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说明鄂尔多斯地区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食盐的运销量自然跟着增加了,盐业的发展则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注释:
①罗庆康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版
②《内蒙古历史地理》周清澍编,1994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同上
④《历史名城》1993年8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伊克昭盟志》329页 ⑥同上
⑦《中华盐业史》一册84页,台湾商务书馆 1947年出版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盐业公司)
古代历史上鄂尔多斯地区其地理范围要大于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它包括伊克昭盟全境、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河套文化”的发源地。在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有河流、有原始森林,水草丰美、气候温润,有可利用的灌溉条件,又有可供人畜食用的天然池盐。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很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鄂尔多斯地区本为匈奴民族长期居住、放牧、生养之地。战国时期,匈奴族兴旺强大起来,他们驰奔于鄂尔多斯地区。赵国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公元前205年派大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一度把匈奴驱出于赵国边境之外。从此汉匈关系时战时和,贯穿于整个秦汉时期,匈奴叛服无常200余年。
一
鄂尔多斯地区多年战火连绵,再加上汉朝各代都加强边防建设“筑长城”,修直道“屯田垦边”。大量劳动人民服兵役、摊派工,从事战争服务,同时又大量移民,开发和发展农业,使这个地区经济迅速得到发展,随之人口也迅猛增加,随着这一形势,各地手工业兴起并蓬勃发展,食盐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地区,盐的生产和运输自然亦有了相应发展。
汉初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与民休息“弛山泽之禁”,官府对食盐采取了自由开采, 自由运销政策,为黎民百姓大开了方便之门,盐官只负责征税。到汉武帝中期,由于长期战争,军事浩繁,再加上“天灾人祸”,百姓破产流亡者甚多,而当时朝廷财政极为困难,国库空虚,另一方面权贵富商乘机拢断食盐,残酷盘剥、积累万金。公元前112~119年御史大夫张湯秉呈汉武帝的旨意“笼天下盐铁”,对盐铁实行了官营政策,首先将少府经营的盐铁划归政府大农营管,其收入改变为由国家财政支配使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正式对盐铁实行了专卖制度。食盐由官募民制盐,全部由官收、官运、官卖。不允许富商大贾权贵们擅有山泽之利,不允许他们擅自煮盐、私熬,私卖者要受严励惩罚。整个食盐的经营均由党中央的大农司属下的幹官经营。在产盐区和主要的中转运输的地方均设置了盐官,主管盐的专卖事宜。《汉代专卖制度研究》①一书引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共有设置盐官的郡县27郡35处,除此之外该书又增加了8处,共计43处有盐官。占整个郡数(汉平帝时103郡而言)的近30%。
二
由于战争的需要,农业的发展,人口迅猛增多,设官郡县中,鄂尔多斯地区就有4个郡,5个县设置了盐官,占全国设官郡县的11%多,显然多于内地。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的盐官初步考证如下:
西河郡富昌县设有盐官,《汉书地理志》西河郡置于元朔4年(公元前125年),领有富昌、美稷、广衍等36县,户136 390,人口698 836②,治所在富昌,一说在平定县。辖境大致包括伊盟杭锦旗东段、伊金霍洛旗、东胜市、准格尔旗等地。
富昌县清时称为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古县址今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东南古城。
朔方郡沃野、朔方、广牧三县有盐官。
朔方郡始设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领有三封。朔方、沃野等10个县,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有户34338,人口136628③,治所开始时在三封,元狩三年(公元前102年)乐城。莽时搬迁到临戎县,东汉永和5年(公元140年),羌胡南下,又被迫从临戎迁到了五原郡。辖区相当于鄂尔多 斯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沃野县:《汉代地理志》设有盐官。元狩三年乐城,县址在现今乌海市兰城附近④,一说在杭锦旗巴拉贡以南⑤。故址无存,又一说在今磴口县河拐子故城,设有盐业官吏⑥。最后这说法较为准确,因为西汉时乌海和鄂托克旗不归属汉朝。沃野县清时称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是为蒙盐产区。
朔方县:西汉时设有盐官《汉代专卖制度研究》。县址考证为今杭锦旗独贵搭拉一带,故址已无存。朔方县后来成了朔方郡首府,人口规模比其他县城大,县南有金莲盐泽,青盐泽,历史均有记载。
广牧县:《汉代专卖制度研究》载,东汉时设有盐官。县城故址今杭锦旗格更召苏木的塔因呼都格附近,故址已湮于库布沁沙漠。
五原郡成宜县有盐官。五原郡治所秦九原郡旧址,元狩二年更名为五原郡,现考证郡址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领有九原、临戎、河阴、固阳,西安阳等16个县,有户39 322,人口231 328人。辖境大致分布在今乌拉特前旗、包头市、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部分地段。
成宜县:《汉书地理志》载设盐官。成宜县即五原县地,在乌拉特前旗南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今杭锦旗)。
上郡,龟兹县设有盐官。上郡治所现今于陕西省榆林县东南的肤施县,辖境相当今陕北及内蒙古乌审旗境内,上郡国属都尉,驻在龟兹。
汉代盐官的主要任务,在元狩6年以前(公元前117年)专管盐务事务,元狩6年以后主管盐的专卖。西汉时盐利和盐税多用在国防,尤其注重西北。所以全国盐务设官西北多于东南。
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年)废除专卖,改行征税制度。弛私盐之禁。任民熬盐,听其自由运销。仅在产盐区设盐官就增征收。盐税收入均归郡县财政使用。
三
鄂尔多斯地区是内蒙古现代盐湖的主要分布区,境内有大小不同规模的盐碱硝湖100多处。多数盐湖盐、碱和盐、硝在一个湖内共生。
汉代历史资料中仅仅反映出朔方县有金莲盐泽、青盐泽,其它处均未见到有池盐和盐的产销情况记录。据近代鄂尔多斯地区盐湖分布状况,产销食盐推测分析,凡设有盐官的地方大都有盐池产销食盐。
据《中华盐业史》记述,“甘、陕、宁、绥之池盐亦均设官管理,所堪注意者即晋北、绥中之土盐当时已成为盐产主要种类之一”。⑦所谓设盐官四处,即指太原郡的晋阳县,雁门郡的沃阳县、楼烦县,五原郡的成宜县。前三个地区为土盐产区,即刮土淋卤熬制成盐或晒卤成盐。五原成宜县则不是土盐,而是池盐。成宜在乌拉特前旗境内,该旗境内有几处盐池,如盐海子、敖池现仍在产盐,其它小型产盐也还有几处。
鄂尔多斯地区近代产盐池就有十几处,较著者有杭锦旗盐海子,(蒙古名哈日芒乃淖尔)即汉时所称青盐泽;昌汉淖(杭锦旗霍洛柴登苏木境内),即汉时所称金莲盐泽,现仍在生产芒硝。现今之乌审旗汉时归属龟兹县管辖,今考乌审旗产盐池有:浩通音查干淖尔(乌审召苏木境内)、呼和陶勒盖淖尔、呼和淖尔(嘎鲁图苏木境内),近代均在产盐,其中较大者,浩通音查干淖尔现仍在生产天然碱。现今之伊金霍洛旗汉时在富昌县境内,旗境内有:红碱淖(新街镜内),哈达图淖尔,乌兰淖尔(纳林希里乡境内)等均可产盐。
鄂尔多斯地区池盐不同于海盐的“牢盆煮盐”,也不同于凿井取卤的井矿盐,它是湖内自然集水,经日晒浓缩结晶成盐。人们到池内捞取或挖取即可食用。这种原始生产方式延续到近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伊盟杭锦旗盐海子等都使用这种方式生产原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建畦,灌卤晒盐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
关于盐的运销情况,汉代诸多史料中均未见详细的记载,我们根据鄂尔多斯地区战时的农业发展及各郡县人口可推算其食盐产销大略。
古代人的食盐《海王篇》云“十口之家十口食盐,百口之家百口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三升少半,以其大略也”。本书盐制篇考证“五升少半共计六十七两十三铢有奇,每日应食二两七铢零四有奇。证以日食盐男四钱以上。依此计算成人日食四钱,月食十二两。乃今之平均估算每人每月食盐一市斤甚为接近”。东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 时,朔方、五原、西河、上郡四个郡的人口发展到167万之多,以每人每年12市斤食盐量推算,大体鄂尔多斯地区的年产销量大约在7千吨左右。这是按长住人口推算,如加上驻军和服役民工则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说明鄂尔多斯地区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食盐的运销量自然跟着增加了,盐业的发展则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注释:
①罗庆康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版
②《内蒙古历史地理》周清澍编,1994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同上
④《历史名城》1993年8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伊克昭盟志》329页 ⑥同上
⑦《中华盐业史》一册84页,台湾商务书馆 1947年出版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盐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