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二期
  • (史志资料)呼和浩特城邑巡礼
  • 一、云中文化时期

        战国时期,阴山山脉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包括河套平原,为游牧部落林胡、楼烦。公元前325年,赵国武灵王学仿游牧部落胡服骑射,征服林胡、楼烦部。赵国的疆域扩展到阴山南麓,继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与匈奴部交锋,并占领这一地区。《战国策》载,武灵王欲在原阳(今呼和浩特地区东南一带)设骑邑(兵营),曰: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今循重甲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予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踰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按:牛赞即牛翦,遗遗之门系今陕西绥德一带的捍关,榆中即陕西榆林。)崛起于中原的秦国又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前230年灭韩、前223年灭楚后,继于公元前222年灭赵国、燕国(前221年灭齐,前209年灭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立为始皇帝。旋将天下设36郡,今呼和浩特地区归云中郡,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境内。时云中郡有多少人口不得而知。但当时秦将蒙恬率20万军队与阴山之南屯田并修筑长城,历时20年之久,可以说,这里的部寨已不算小。

        两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将漠南地区分作东、中、西3部,各派骑兵领辖,长年与汉朝分庭抗礼,动辄匈、汉双方几万、十几万军队交战、拼杀,方圆没有土地、没有百姓,是不可能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及其开销的。这个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已有文字记载。但云中城(郡治)准确建于哪年,尚不可考。《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置云中郡。《方舆纪要》载:古云中城,秦汉云中郡皆置於此。《水经注》载:芒干水(今大黑河)西南经云中城北,西南注沙陵湖(今七星湖村一带)。白渠水(今什拉乌素河)西南经云中故城南,其水西注沙陵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并州图载:云中郡治在呼和浩特市西南42公里,托克托城东北35公里。荒干水,亦名芒干水,西南经云中郡治北,以今古城村故城遗址核之,古云中城当在此。古城村故城遗址,周长8公里,城垣已废,南墙残迹最高处有5米,余三墙的残迹断断续续。故城内西南角尚有一小城,占地约25亩,城墙低平。《绥远通志稿》载:从前曾於城中(今古城村故城)发现刀布古币铜镞诸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中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和陶罐陶盘等遗物。1956年,又于古城村西南约1公里处发掘东汉闵氏墓一座,内有汉代陶器(碗、罐、朱绘陶案、朱色陶碟)以及禽兽规矩镜(铜质)和五铢钱,还有着色壁画。1986年,古城公社在城邑内挖打井养鱼池,或辟为农田,居民于北墙内外和南、东二墙外居住。

        汉代,还有被世人称诵的两名女子——蔡文姬与王昭君,算得上是巾帼英雄,她二人出塞的形式并不同,一个被掳走,  一个被迎娶走,都为边墙内外民族的团结友好作出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唱三叹,令人回肠荡气;耸立于漠南的数座昭君墓昭君坟,作为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那里记载的,是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欲与汉朝和好,三赴长安,拜见汉元帝愿婿汉氏以亲。汉元帝为边塞安宁,答应呼韩邪单于的要求,从宫中选出干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阙氏,汉朝也将年号改为竞宁。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子雕陶莫皋继立为新单于。时昭君欲归汉,汉成帝命其遵从胡俗,遂复嫁新单于。昭君生一男二女。后逝世于匈奴地。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局面半个多世纪。昭君的义举,已成为两千多年来民族团结所传颂的佳话。呼和浩特地区并其周边出土的汉代单于和亲铭砖瓦证实这一点。后人为昭君树碑立传,文曰:

        乾坤毓秀无遐迩,半出簪缨半第床。

        才貌岂是定闺贤,总观大节知臧否。

        呼朝入勤绍六宫,愿嫁乌孙挺身起。

        一枝秾艳椒闺人,三千粉黛皆委靡。

        画师伏罪汉王嗔,昭君遂志单于喜。……

        闻道黄河西岸边,亦有明妃旧芳址。

        噫吁嘻,

    一杯黄土易销沉,青冢传疑胜青史。

    自唐代以来,历代史书都有对昭君出塞的记载,如诗人杜甫赋诗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云中郡,也就因为青冢的出现闻名遐迩。据考证,云中城毁于汉末。至20世纪末,呼和浩特人更是把象征美好与团结的昭君品牌不断推出,从涉外旅游服务的昭君大酒店,到昭君酒、昭君烟、昭君小吃部等,显现出昭君文化热的社会现象。昭君几乎成为今之呼和浩特地区的代名词。而云中郡的建设与发展,为2000年后呼和浩特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没有忘记两千年前生活在今托克托县云中古城的先民们。

        二、盛乐文化时期

        拓跋鲜卑的祖籍在大兴安岭山麓,其祖先属于采集、游猎部族。东汉末年,鲜卑部日渐强盛,并首先打败北匈奴。部族首领拓跋力微率部南下,鲜卑沿途征服南匈奴诸游牧部族,公元258年,鲜卑拓跋力微率各部人马20余万迁于定襄之盛乐,到拓跋猗卢时,公元前315年晋封其为代王,盛乐定为代的国都。386年拓跋珪继代王位。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珪称魏王。盛乐城南靠东西摩天岭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山口要冲地带。盛乐被定为国都前,已有居民居住。设都后,进一步扩建城池,帝宫、街巷、商肆、民宅等,尽有安排。该城池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 550米,南北2 250米,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墙体用黄色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墙体最高残留处7米,最低处1.2米。城门、瓮城、角楼、点将台、街道仍依稀可辨。城东南角被河水冲陷,断崖上暴露的遗迹有窖穴、水井、墙基。出土有牛、羊、马骨,陶、瓷、铜器等。盛乐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属云中郡。汉高帝十一年在此置定襄郡,盛乐城为郡治所在地。公元398年魏迁都平城后,盛乐城为云中郡治。公元663年盛乐为瀚海都护府治,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公元664年又更名为单于都护府。辽时在此置振武县。金时改为振武镇。时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人。人好游历,博览奇书,官至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水经注》曰: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帝行宫东,世之谓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按芒干水为今之大黑河;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号,十八年即公元495年。)盛乐城毁了辽金时期。盛乐城地处黄河与黑河之间,背倚阴山,水土肥沃。盛乐城,作为北魏王国的国都,虽然只是辉煌过80多年,但那毕竟是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统一天下的国都。它的建立,向人类展示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实力,向世人昭示:马背民族也能治理天下。马背民族从室韦密林走出,放缰南下,虽与中原农耕民族屡屡拼杀,另一方面,却又表明他们面对中原文化强烈的向心力与民族倾向性,最终形成炎黄子孙统一、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而盛乐城从其城池规模考证,作为一个国都,不下10万人口。而今,和林格尔人也似乎明白一个道理:即品牌战略。他们在古城的旧址旁,立出盛乐经济开发区这个牌子,似以其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丰州城文化时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耶律阿保机在今赤峰地区统一契丹各部,继于916年在临潢府称帝,国号契丹。耶律阿保机即位后,经过30年的东征西战,征服奚、霫等部,统一室韦、渤海等地。于947年改契丹为辽,建立起多部族政权。并采取因地制宜,因部族、风俗而治的方法,将西至大青山、东到渤海,南到黄河之滨,北至贝加尔湖、大兴安岭一带设为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5个道,道下设府、州、县。今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地区属西京道。并在今呼和浩特东郊18公里建丰州和其州城。城呈长方形,周长9公里,东、西、南三面有城门,城门有瓮城。据考证,城墙现存东南角一段,高10米。城内散布的辽、金、元残砖及陶瓷瓦甚多,文化堆积层厚达6米,辽代文化堆积层紧紧贴于生土上层。近年出土有巨型莲瓣纹石柱础、石臼、白瓷大瓮和碗碟。1972年,城内正中大土垄的东部发现两处窑藏瓷器。两个黑釉人瓮内藏有6件精美的瓷器,其中的钧窑香炉、钧窑缕空座双螭耳瓶、龙泉窑瓷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辽圣宗年间(9831012年),  于西京丰州城西北方向建有万部华严经塔一座。金灭辽后,丰州城为金所占。元仁宗延祜七年(1320年),李文焕(生卒年不详)撰写的《丰州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记》载曰:丰之为郡,其来尚矣。地名九原、云、朔三辅,控御沙漠方面之剧,金原世勋戚里,置天德军节度而镇守焉。风俗唯淳,民物尚朴。厥土惟瘠卤,厥田惟下中。原高且平,垦耕牧养,军民相参居止。……又于三岔山路深重狭隘之处,设置巡兵警铺一所。盗贼畏伏,商旅通行,路不拾遗,民无病涉。此石碑由奉仪大夫丰州、知州监诸军奥鲁、劝农事张铸立。据史料载,时丰州城及其周边,  已有十几万居民。后丰州城毁于战火,年代不详。而万部华严经塔作为宗教与文化的象征,历朝历代多次维修,保存至今。明代马可·波罗也曾游历过丰州。特别是留存至今的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转长56米,八角七级,砖木混乞结构。塔身第一、二层外壁嵌有砖刻浮雕蟠龙、天王、力士、菩萨、佛像、花鸟等。白塔的内壁,刻写有历代游人用契丹文、巴思巴文、汉文、蒙文等文字的诗词、留言等。(1975年,修缮白塔时发现的元代纸币更是罕见珍品)。辽国为防御西夏国的侵袭,在丰州地区设天德军,在云内州(丰州以西地区)设开远军,在东胜州(丰州西南托克托等地)设武兴军以御敌,这些军事机构均驻扎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属驻丰州的西南招讨司统辖。由此可见,当时的丰州城规模非同一般。后有元代诗人刘秉忠抵丰州赋诗曰:

        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辽国在2000里之遥的临潢府指挥着东到渤湾、西到大漠的华夏半壁河山,与大宋国分庭抗礼,相持200年之久。民族、部落之间的争战,同是促使历史发展的动力。大宋国杨家将祖孙三代北上抗辽,就是没把辽国打败,倒是演出杨五郎临阵招亲的喜剧。透过这遥远的时空隧道,我们可以看到玉龙雕刻、契丹文字、辽三彩、辽塔,还有巾帼英雄萧太后,如此等等,这浸润着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辽文化,跨过辽河,翻过人兴安岭南麓,越过锡林郭勒草原,穿过阴山山脉,辐射、渗透到黄河边上。辽河——黄河,大兴安岭——阴山,科尔沁草原——土默川平原,相隔万水千山,对于那纵马放箭的马背民族,真是弹指一挥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竟在华夏大地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占国文化,可歌可颂!谁又可以断言,耶律阿保机把他的西京拓展到今呼和浩特地区,在这广袤的漠南大草原,有多少契丹后裔呢!中国北方马背民族的那种永无止境的开拓、追求精神,那种豪放、狂野的性格,那种敢于扔下坛坛罐罐去寻求新的机缘的品格,那种能够接收任何新鲜事物的精神,那种宽容大度的气质,不是我们当今人们应该借鉴的吗?他们失掉的很少,得到的却是天下。这些,与抱土守屋、循规蹈矩的某些农耕民族相比,形成鲜明、强烈地对比。中国北方民族的另外两个马背民族——蒙古族、满族,同样也创造出他们的辉煌与文明。

    四、归化文化时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北方蒙古部(北元)的进攻与威胁,进一步修筑明长城。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时时率兵扰边,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廷为安边抚民,最终答应阿拉坦汗在长城外80里之大黑河北岸修筑城池,至万历三年(1575年)竣工,明廷赐名归化,含有征服顺从之意。大明皇帝玩弄文字把戏,阿拉坦汗似乎并不在意。归化城建成后,阿拉坦汗又娶汉族三娘子为妻,此后,边城内外修好,可谓偏安一隅。塞外的农业、商业得以发展,人口兴旺,归化城也就成为塞外重镇之一。此后又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弘慈寺(大召),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庆缘寺(乌素图召)等召庙,归化城内、城外寺庙林立,香火日重,除蒙古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外,满族、汉族也有许多人信教。明朝灭亡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命大臣张鹏翮、索额图、佟国维奉使俄罗斯国。张鹏翮把一路见闻收于笔底,著成名篇《奉使俄罗斯日记》。《日记》中载曰:五月十八日,行十五里,次旧化城,此蒙古语库库河屯也。城周围可二里,惟仓库及副都统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数间而已。城南有关夫子庙,留《帝志》二册,欲使远人知忠义也。住持汉僧关暹,有蒙古妻室,其弟子二人亦然。妇人辫发为两缕双垂,而以帛束其末,帽靴与男子同。城南负郭有黑河青冢古迹,远望如山。策马往观,高二十丈,阔数十亩,顶有土层一间,四壁累砌,藏以瓦瓮,此喇嘛所为也。下有古柳一株眠地,中空如船,而枝干上伸,苍茂如虬,窠有乌鸦,较中国却大而声哑,物之不齐如此而况于人乎?冢前有石虎双列,白石狮子仅存其一,光莹精工,必中国所制以赐明妃者也。绿琉璃瓦砾狼籍,似亭殿遗址,惜无片碣可考。石磴有蒙古字,侍郎温他往译,云是喇嘛所作,非古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拨银重修归化城,将东、南、西加以扩展,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城党中央设鼓楼,城门外有瓮城,城南为闹市,城北与大青山接壤处为牧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继于归化城北7里处修筑公主府(今铁路北公主府),康熙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土默特部首领土谢图汗之子敦多布多尔济,恪靖居公主府。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御驾亲征噶尔丹,大获全胜,班师凯旋,驻跸崇福寺(呼和浩特小召),康熙临行时把金龙坐褥1张、金靠背1个、金绣枕2个以及宝弓1张、腰刀1把、大箭5支、小箭5枝、甲胄1副留于佛楼。从此,这归化城并塞外名刹崇福寺威名远扬。应指出的是,清政府为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赋与漠南、漠北蒙古族许多特殊待遇和政策,如下嫁公主联姻、提倡宗教等。特别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倡行,更使今之呼和浩特地区寺庙林立、僧侣骤增。蒙古族牧民为免去征兵和租赋,许多男子出家为僧,至使蒙古族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使人口锐减。同时,清政府还在归化城周边多次大规模放地,招募晋、陕人民北出塞外垦荒屯田,在减轻内地人稠地窄危机的同时,归化城周边的牧场与日俱减,至使大批牧民弃牧从农。

    归化城的建立,继之与明廷修好,互通马市、商埠,长城内外一千多年来那种“马革裹尸还、泉腥马不食”的血雨腥风的岁月,和千百年来的民族矛盾得以和缓,这是土默特蒙古首领阿拉坦汗的功劳之一。明廷通过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用绸缎、茶叶、粮食、籽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换回马匹和畜产品。至清代,因蒙、满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大清国更把蒙古部视为“一家人”。土默特部蒙古八旗的旗兵数次调集京、津、冀一带,协助僧格林沁剿杀稔军并抵御八国联军侵华,说明土默特部历任王爷对于朝廷的忠诚。另一方面,因为城池的修建,土默特平原进一步被开垦作农田,牧场被朝廷和牧主拍卖,晋陕农民、商人、工匠大批北上,屯居塞外,甚至以家乡姓氏而形成村社,如帅家营、寇家营、定襄巷等。种植业,建筑业得以发展。而牧场却大面积减少,土默特的牧民,不得不向阴山以北发展。

        五、绥远文化时期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派员赴归化城城东勘察地形,拟筑城屯田,移民实边。乾隆二年(1737年),奏准于归化城东5里建筑新城。乾隆四年六月(1739年)建成。城周长9里13步,城墙高2丈9尺5寸,顶阔2丈5尺,底阔4丈。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上各建一城楼,四门外各筑翁城,城四角均有箭楼一座,城外环以护城河。乾隆帝赐名绥远(绥靖远人),俗称新城(归化城俗称旧城)。赐南门为承薰,北门镇宁,东门迎旭,西门阜安(今新世纪商场前有阜安遗址标识)。移山西右卫健威将军及满洲八旗驻城中,增设副都统2名。并调集征讨准噶尔军队2 000人,热河驻防兵1 000人和右卫蒙古兵500人(共3 500人)驻防绥远城,设通判、同知,隶山西管辖。城内又建将军衙署一处,系绥远将军驻绥远城的衙署,后改名将军府。府院南端为大照壁,东西为辕门,正门前左右蹲立一对石狮子,进门后有大堂、二堂为绥远将军的衙署,二堂和四堂为将军的内寝,第五进院为后堂,两侧为花园。府院各种用房130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该府从清乾隆二年至民国初年为绥远将军衙署。民国18年(1929年)为绥远省政府办事机构;民国26年(1937年)为称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办事机构;民国34年(1945年)为绥远省政府驻地;民国38年(1949年)为绥远省人民政府。绥远将军为清朝正一品封疆大臣,是绥远地区的最高军政指挥官,绥远城的特点:四门不正,鼓楼不中。将军衙门居城的中心,表现出绥远将军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将军衙署的修建,是清政府为镇慑漠南、漠北的军事力量的延伸,这座宏伟的建筑是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筑的和硕恪靖公主府后的第二大型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迪化(新疆)上千名回族迁入归化城南八拜村,称为回回营。加之归化城延绵不断的走西口而来的晋陕移民,至清乾隆末年,已形成以归化城和绥远城为轴心,方圆百里的蒙、满、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清政府提倡喇嘛教,认同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的传播,归化、绥远地区更是一个宗教自由、商贾辐臻的塞外自由王国,其晋陕移民与日俱增,也就是这个缘由。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版图上,大清国的疆域无疑是最大的:东至东海,西至阿尔泰山西麓,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南沙群岛。而绥远城的修筑,无疑为塞外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商贾繁荣、人丁兴旺。同时为呼和浩特城池的发展打下基础:绥远城为大清国所建,系用以驻扎八旗官兵的大型军营。如前述,在明隆庆末年、万历初年兴建的归化城,由蒙古部阿拉坦汗所建。至此,呼和浩特的城廓已初步形成,即今人习惯称作的新城(新城区)与旧城(玉泉区)。二城间隔5华里。随着晋、陕移民走西口大批迁居塞外,拉骆驼、做生意们的回族人也接踵而来,今之呼和浩特地区日见兴旺、昌盛。如乾隆二年、七年、九年、十六年、五十四年先后放浑津、黑河官地,如有托克托放官地1 118顷16亩。同时,允许晋、陕民人在大青山开矿挖煤、采石墨、挖金。归化城并其周边,进一步从牧业文化转为农业文化,并伴有初期的民族资本工业因素。大清国虽然保守、闭关锁国,但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却是成功的,后世诸君主效仿不已:你不顺从,我就打你;再不听话,就灭掉你。你能安分守己当顺民,我就把皇亲国舅的女儿(格格)加封后下嫁给你当我的女婿;你的官当大了,你的威信太高,功高震主,我就把你调回京城,放在眼皮底厂看着你当官。何以见的,一个绥远将军的位置,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开始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72年中,竟有74位将军走马上任,每位将军平均在任时间不足两年半,真正体现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句名言的深刻涵义。而那固若金汤、戒备森严的将军衙署,也成为漠南三朝首府,成为塞外200多年文明史的见证。

        六、归绥文化时期

        清光绪三年(1911年),随着山西革命军(阎锡山部)进驻萨拉齐、土默特旗、托克托等地,大清国彻底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归绥兵备道为归绥观察使衙门。这个归绥就是归化绥远的合称。但此前一直隶属山西省管辖。民国2年:(1913年)2月,绥远省将军奏请北洋政府,把归化与绥远合称为归绥县,与山西省份治,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奏准。当年,归绥县已有1.18万户9.85万人。民国10年(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民国17年(1929年)1月1日,国民党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称绥远省政府,徐永昌出任绥远省首任主席既设省,必有市,省会则设在市里。于是,经党中央政府同意,将归绥县所辖原归化(城)、绥远(城)析出,单独设市,称归绥市,其城郊仍作归绥县,省会设在门绥市将军衙署内。从此,县、市并立。归绥设市后,即成为东起河北张家口、西到银川、北到二连、南到山西大同与陕西榆林的塞外(漠南)第一市。特别是因为铁路的修筑,京、津、张、大同等都市文化很快传入归绥市,各种商品,如轻工产品、小百货进入千家万户。原来很少见到的经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闹钟、眼镜、照相馆的店铺鳞次栉比。京剧、评剧、晋剧、莲花大鼓也争相露演于归化大舞台。又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归绥市许多进步青年倡导新文学,宣传进步思想,为闭塞的草原城市开启文明的窗口。

        民国23年(1934年)10月,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并宋美玲、宋哲元等高级官员抵归绥市视察,时任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前后忙乱一个多月。蒋介石参观大召、毛纺厂等。宋美玲为绥远妇女协会捐款1 000元。民国25年(1936年)11月24日,国民党傅作义坐镇归绥市,指挥部队一举收复日军侵占的百灵庙。该战役共击毙日本侵略军20多人、伪军300多人、伤敌600多人、俘敌400多人,缴获步兵炮3门、追击炮6门、野炮4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600多支、弹药一库房、汽油500多桶、面粉2万袋,另有战马和军用文件等。傅部伤亡300多人。11月28日,国民党政府派陈诚一行专程抵归绥市慰问傅作义部队。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援绥抗战,并宣布红军即将开赴晋绥抗日前线,派南汉宸率领慰问团赴归绥市慰问抗日将士,赠送题为为国御侮的锦旗。绥东抗战胜利后,全国掀起声援绥远抗战的巨大热潮。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等城市的各界人士、社会团体、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捐赠各种抗战物资,发出慰问函电,派出慰问团、慰劳队、救护队、看护团、战地服务团前来归绥市慰问助战。其中有:山西的宋维静率领的妇女看护队;山东齐鲁大学派来的以李耕田为首的慰问团;著名记者范长江来绥采访;清华、燕京人学师生发起捐献万件皮衣运动。至12月底,傅作义部已收到全国各地捐款300万元以上。民国26年(1937年)1月21日,以左联陈波儿为团长的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一行30人到归绥慰问傅作义抗日将士,她们在九·一八纪念堂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和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2月,傅作义在小府村烈士公园举行庆祝绥远抗战胜利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汪精卫、阎锡山等国民党高级官员专程赴会并致词。张家口铁路局俱乐部组建的凝云剧社露演《空城计》、《武家坡》。同年,于烈士公园建起烈士纪念碑座。3月12日,绥远省政府邀请青年音乐工作者吕骥到归绥教唱进步歌曲。3月15日,为追悼百灵庙抗战牺牲的抗日战士,山西太原新生剧院慰问团专程抵达归绥,在九·—八纪念堂演出话剧《塞外的狂涛》、《最末一计》、《不撤退》。7月28日,在归绥九·一八纪念堂成立绥远民众抗日救亡会,由绥远民族解放先锋队、牺牲救国同盟会、绥远妇女会、绥远学联等团体发起,救亡会成立后,开展募捐和抗日宣传活动。面对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傅作义百灵庙抗战胜利撼动华夏,各地名人、闻人、要人接踵而来,归绥市这座塞外古城名气大振。从民国25年12月至26年8月,归绥市在商业、文化方面仅几个月时间就有长足的跃进。接着的收复大庙的战役、保卫五原战役,傅作义在归绥这块热土上,率领他的军队与当地人民,取得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归绥市绥远省的名字,从中国的大北方,传遍华夏大地。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归绥市。在归绥市沦陷的8年里,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一直流亡在后套(巴彦淖尔盟)陕坝镇。因日本侵略者实施奴化教育,街市上的重要场所悬挂日本国旗,放送局播放日语广播,学校推行日语课,街巷设置料理馆,使归绥地区呈现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军事上,日本侵略军又把归绥市作为侵略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根据地。如: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德王在归绥市召开会议,拟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东条英机乘专机抵归绥市参会。民国29年(1940年)7月13日,因叛徒告密,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先后有200多人被驻厚和特别市的日本宪兵队逮捕,刘洪雄等100多人被杀害。日本侵略军多次以厚和特别市为大本营,组织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归荡,烧毁村庄,枪杀无辜,在侵华期间,对呼和浩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厚和特别市复由国民党傅作义部占领,仍称归绥市,并将流亡在陕坝达的国民党绥远省政府迁回归绥市老家。

        七、呼和浩特文化时期

        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绥远政府主席董其武为首的39人举行和平起义后,归绥市定为绥远省人民政府省会。1952年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从察哈尔省张家口市迁往绥远省门绥市(此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机关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1953年11月1日,绥远省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止式合署办公。至此,归绥市就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绥远省正式合署办公,首府仍设在归绥市。

        1954年4月25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研究同意,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汉意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市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11.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5.24亿元、第二产业95.37亿元、第三产业90.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从业人员105.10万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私营企业户数7 208户;失业人员16 150人;财政收入14.21亿元,支出26.5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为3 290元;农牧民纯收入2 410.50元;年末大牲畜总数为29.58万头,猪羊总数为100.03万头(只)。畜产品产量9.18万吨;房屋建筑面积505.96万平方米;煤气供应量3 540.2万立方米;国际旅游人数2.03万人次;有普通高等学校11所,在校人数5.6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5所,在校人数4.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3.70万人;普通中学145所,在校学生11.84万人(其中高中生3.39万人);职业中学34所,在校生1.97万人;小学861所,在校学生20.18万人;幼儿园86所在园儿童3.18万人;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卫生机构363个、床位7 217个;有直达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太原,西安、兰州、宁夏等省会的火车、航班、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自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工农、农业、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诸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逐年上升,全市各乡镇均已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全部解决或有明显改善。

    应特别提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备实施,呼和浩特地区210万人口在市党政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改革、创新、奋进,如意、金川、金山、金河、盛乐等开发区的启动,为内蒙古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活力;伊利、蒙牛的乳制品业,为呼和浩特乃至全区的乳文化的启动奠定基础;机床附件厂的卡盘已走向国际市场;旅游业发展迅速。塞外古城呼和浩特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历史名城,重要旅游景点。进入21世纪以来,呼和浩特地区的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积极打造着塞外乳都这一名牌战略,事实已告诉人们,呼和浩特已经展开腾飞的翅膀。呼和浩特市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首府,已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起跑,并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呼和浩特城邑巡礼
  • 一、云中文化时期

        战国时期,阴山山脉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包括河套平原,为游牧部落林胡、楼烦。公元前325年,赵国武灵王学仿游牧部落胡服骑射,征服林胡、楼烦部。赵国的疆域扩展到阴山南麓,继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与匈奴部交锋,并占领这一地区。《战国策》载,武灵王欲在原阳(今呼和浩特地区东南一带)设骑邑(兵营),曰: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今循重甲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予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踰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按:牛赞即牛翦,遗遗之门系今陕西绥德一带的捍关,榆中即陕西榆林。)崛起于中原的秦国又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前230年灭韩、前223年灭楚后,继于公元前222年灭赵国、燕国(前221年灭齐,前209年灭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立为始皇帝。旋将天下设36郡,今呼和浩特地区归云中郡,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境内。时云中郡有多少人口不得而知。但当时秦将蒙恬率20万军队与阴山之南屯田并修筑长城,历时20年之久,可以说,这里的部寨已不算小。

        两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将漠南地区分作东、中、西3部,各派骑兵领辖,长年与汉朝分庭抗礼,动辄匈、汉双方几万、十几万军队交战、拼杀,方圆没有土地、没有百姓,是不可能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及其开销的。这个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已有文字记载。但云中城(郡治)准确建于哪年,尚不可考。《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置云中郡。《方舆纪要》载:古云中城,秦汉云中郡皆置於此。《水经注》载:芒干水(今大黑河)西南经云中城北,西南注沙陵湖(今七星湖村一带)。白渠水(今什拉乌素河)西南经云中故城南,其水西注沙陵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并州图载:云中郡治在呼和浩特市西南42公里,托克托城东北35公里。荒干水,亦名芒干水,西南经云中郡治北,以今古城村故城遗址核之,古云中城当在此。古城村故城遗址,周长8公里,城垣已废,南墙残迹最高处有5米,余三墙的残迹断断续续。故城内西南角尚有一小城,占地约25亩,城墙低平。《绥远通志稿》载:从前曾於城中(今古城村故城)发现刀布古币铜镞诸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中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和陶罐陶盘等遗物。1956年,又于古城村西南约1公里处发掘东汉闵氏墓一座,内有汉代陶器(碗、罐、朱绘陶案、朱色陶碟)以及禽兽规矩镜(铜质)和五铢钱,还有着色壁画。1986年,古城公社在城邑内挖打井养鱼池,或辟为农田,居民于北墙内外和南、东二墙外居住。

        汉代,还有被世人称诵的两名女子——蔡文姬与王昭君,算得上是巾帼英雄,她二人出塞的形式并不同,一个被掳走,  一个被迎娶走,都为边墙内外民族的团结友好作出贡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唱三叹,令人回肠荡气;耸立于漠南的数座昭君墓昭君坟,作为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那里记载的,是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欲与汉朝和好,三赴长安,拜见汉元帝愿婿汉氏以亲。汉元帝为边塞安宁,答应呼韩邪单于的要求,从宫中选出干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阙氏,汉朝也将年号改为竞宁。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妻子雕陶莫皋继立为新单于。时昭君欲归汉,汉成帝命其遵从胡俗,遂复嫁新单于。昭君生一男二女。后逝世于匈奴地。昭君出塞时期,边疆一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出现和平局面半个多世纪。昭君的义举,已成为两千多年来民族团结所传颂的佳话。呼和浩特地区并其周边出土的汉代单于和亲铭砖瓦证实这一点。后人为昭君树碑立传,文曰:

        乾坤毓秀无遐迩,半出簪缨半第床。

        才貌岂是定闺贤,总观大节知臧否。

        呼朝入勤绍六宫,愿嫁乌孙挺身起。

        一枝秾艳椒闺人,三千粉黛皆委靡。

        画师伏罪汉王嗔,昭君遂志单于喜。……

        闻道黄河西岸边,亦有明妃旧芳址。

        噫吁嘻,

    一杯黄土易销沉,青冢传疑胜青史。

    自唐代以来,历代史书都有对昭君出塞的记载,如诗人杜甫赋诗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云中郡,也就因为青冢的出现闻名遐迩。据考证,云中城毁于汉末。至20世纪末,呼和浩特人更是把象征美好与团结的昭君品牌不断推出,从涉外旅游服务的昭君大酒店,到昭君酒、昭君烟、昭君小吃部等,显现出昭君文化热的社会现象。昭君几乎成为今之呼和浩特地区的代名词。而云中郡的建设与发展,为2000年后呼和浩特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没有忘记两千年前生活在今托克托县云中古城的先民们。

        二、盛乐文化时期

        拓跋鲜卑的祖籍在大兴安岭山麓,其祖先属于采集、游猎部族。东汉末年,鲜卑部日渐强盛,并首先打败北匈奴。部族首领拓跋力微率部南下,鲜卑沿途征服南匈奴诸游牧部族,公元258年,鲜卑拓跋力微率各部人马20余万迁于定襄之盛乐,到拓跋猗卢时,公元前315年晋封其为代王,盛乐定为代的国都。386年拓跋珪继代王位。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珪称魏王。盛乐城南靠东西摩天岭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山口要冲地带。盛乐被定为国都前,已有居民居住。设都后,进一步扩建城池,帝宫、街巷、商肆、民宅等,尽有安排。该城池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 550米,南北2 250米,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墙体用黄色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墙体最高残留处7米,最低处1.2米。城门、瓮城、角楼、点将台、街道仍依稀可辨。城东南角被河水冲陷,断崖上暴露的遗迹有窖穴、水井、墙基。出土有牛、羊、马骨,陶、瓷、铜器等。盛乐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属云中郡。汉高帝十一年在此置定襄郡,盛乐城为郡治所在地。公元398年魏迁都平城后,盛乐城为云中郡治。公元663年盛乐为瀚海都护府治,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公元664年又更名为单于都护府。辽时在此置振武县。金时改为振武镇。时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人。人好游历,博览奇书,官至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水经注》曰: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帝行宫东,世之谓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按芒干水为今之大黑河;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号,十八年即公元495年。)盛乐城毁了辽金时期。盛乐城地处黄河与黑河之间,背倚阴山,水土肥沃。盛乐城,作为北魏王国的国都,虽然只是辉煌过80多年,但那毕竟是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统一天下的国都。它的建立,向人类展示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实力,向世人昭示:马背民族也能治理天下。马背民族从室韦密林走出,放缰南下,虽与中原农耕民族屡屡拼杀,另一方面,却又表明他们面对中原文化强烈的向心力与民族倾向性,最终形成炎黄子孙统一、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而盛乐城从其城池规模考证,作为一个国都,不下10万人口。而今,和林格尔人也似乎明白一个道理:即品牌战略。他们在古城的旧址旁,立出盛乐经济开发区这个牌子,似以其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丰州城文化时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耶律阿保机在今赤峰地区统一契丹各部,继于916年在临潢府称帝,国号契丹。耶律阿保机即位后,经过30年的东征西战,征服奚、霫等部,统一室韦、渤海等地。于947年改契丹为辽,建立起多部族政权。并采取因地制宜,因部族、风俗而治的方法,将西至大青山、东到渤海,南到黄河之滨,北至贝加尔湖、大兴安岭一带设为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5个道,道下设府、州、县。今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地区属西京道。并在今呼和浩特东郊18公里建丰州和其州城。城呈长方形,周长9公里,东、西、南三面有城门,城门有瓮城。据考证,城墙现存东南角一段,高10米。城内散布的辽、金、元残砖及陶瓷瓦甚多,文化堆积层厚达6米,辽代文化堆积层紧紧贴于生土上层。近年出土有巨型莲瓣纹石柱础、石臼、白瓷大瓮和碗碟。1972年,城内正中大土垄的东部发现两处窑藏瓷器。两个黑釉人瓮内藏有6件精美的瓷器,其中的钧窑香炉、钧窑缕空座双螭耳瓶、龙泉窑瓷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辽圣宗年间(9831012年),  于西京丰州城西北方向建有万部华严经塔一座。金灭辽后,丰州城为金所占。元仁宗延祜七年(1320年),李文焕(生卒年不详)撰写的《丰州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记》载曰:丰之为郡,其来尚矣。地名九原、云、朔三辅,控御沙漠方面之剧,金原世勋戚里,置天德军节度而镇守焉。风俗唯淳,民物尚朴。厥土惟瘠卤,厥田惟下中。原高且平,垦耕牧养,军民相参居止。……又于三岔山路深重狭隘之处,设置巡兵警铺一所。盗贼畏伏,商旅通行,路不拾遗,民无病涉。此石碑由奉仪大夫丰州、知州监诸军奥鲁、劝农事张铸立。据史料载,时丰州城及其周边,  已有十几万居民。后丰州城毁于战火,年代不详。而万部华严经塔作为宗教与文化的象征,历朝历代多次维修,保存至今。明代马可·波罗也曾游历过丰州。特别是留存至今的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转长56米,八角七级,砖木混乞结构。塔身第一、二层外壁嵌有砖刻浮雕蟠龙、天王、力士、菩萨、佛像、花鸟等。白塔的内壁,刻写有历代游人用契丹文、巴思巴文、汉文、蒙文等文字的诗词、留言等。(1975年,修缮白塔时发现的元代纸币更是罕见珍品)。辽国为防御西夏国的侵袭,在丰州地区设天德军,在云内州(丰州以西地区)设开远军,在东胜州(丰州西南托克托等地)设武兴军以御敌,这些军事机构均驻扎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属驻丰州的西南招讨司统辖。由此可见,当时的丰州城规模非同一般。后有元代诗人刘秉忠抵丰州赋诗曰:

        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

        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辽国在2000里之遥的临潢府指挥着东到渤湾、西到大漠的华夏半壁河山,与大宋国分庭抗礼,相持200年之久。民族、部落之间的争战,同是促使历史发展的动力。大宋国杨家将祖孙三代北上抗辽,就是没把辽国打败,倒是演出杨五郎临阵招亲的喜剧。透过这遥远的时空隧道,我们可以看到玉龙雕刻、契丹文字、辽三彩、辽塔,还有巾帼英雄萧太后,如此等等,这浸润着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辽文化,跨过辽河,翻过人兴安岭南麓,越过锡林郭勒草原,穿过阴山山脉,辐射、渗透到黄河边上。辽河——黄河,大兴安岭——阴山,科尔沁草原——土默川平原,相隔万水千山,对于那纵马放箭的马背民族,真是弹指一挥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竟在华夏大地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占国文化,可歌可颂!谁又可以断言,耶律阿保机把他的西京拓展到今呼和浩特地区,在这广袤的漠南大草原,有多少契丹后裔呢!中国北方马背民族的那种永无止境的开拓、追求精神,那种豪放、狂野的性格,那种敢于扔下坛坛罐罐去寻求新的机缘的品格,那种能够接收任何新鲜事物的精神,那种宽容大度的气质,不是我们当今人们应该借鉴的吗?他们失掉的很少,得到的却是天下。这些,与抱土守屋、循规蹈矩的某些农耕民族相比,形成鲜明、强烈地对比。中国北方民族的另外两个马背民族——蒙古族、满族,同样也创造出他们的辉煌与文明。

    四、归化文化时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北方蒙古部(北元)的进攻与威胁,进一步修筑明长城。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时时率兵扰边,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廷为安边抚民,最终答应阿拉坦汗在长城外80里之大黑河北岸修筑城池,至万历三年(1575年)竣工,明廷赐名归化,含有征服顺从之意。大明皇帝玩弄文字把戏,阿拉坦汗似乎并不在意。归化城建成后,阿拉坦汗又娶汉族三娘子为妻,此后,边城内外修好,可谓偏安一隅。塞外的农业、商业得以发展,人口兴旺,归化城也就成为塞外重镇之一。此后又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弘慈寺(大召),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庆缘寺(乌素图召)等召庙,归化城内、城外寺庙林立,香火日重,除蒙古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外,满族、汉族也有许多人信教。明朝灭亡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命大臣张鹏翮、索额图、佟国维奉使俄罗斯国。张鹏翮把一路见闻收于笔底,著成名篇《奉使俄罗斯日记》。《日记》中载曰:五月十八日,行十五里,次旧化城,此蒙古语库库河屯也。城周围可二里,惟仓库及副都统署瓦屋,余寥寥土屋数间而已。城南有关夫子庙,留《帝志》二册,欲使远人知忠义也。住持汉僧关暹,有蒙古妻室,其弟子二人亦然。妇人辫发为两缕双垂,而以帛束其末,帽靴与男子同。城南负郭有黑河青冢古迹,远望如山。策马往观,高二十丈,阔数十亩,顶有土层一间,四壁累砌,藏以瓦瓮,此喇嘛所为也。下有古柳一株眠地,中空如船,而枝干上伸,苍茂如虬,窠有乌鸦,较中国却大而声哑,物之不齐如此而况于人乎?冢前有石虎双列,白石狮子仅存其一,光莹精工,必中国所制以赐明妃者也。绿琉璃瓦砾狼籍,似亭殿遗址,惜无片碣可考。石磴有蒙古字,侍郎温他往译,云是喇嘛所作,非古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拨银重修归化城,将东、南、西加以扩展,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城党中央设鼓楼,城门外有瓮城,城南为闹市,城北与大青山接壤处为牧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继于归化城北7里处修筑公主府(今铁路北公主府),康熙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土默特部首领土谢图汗之子敦多布多尔济,恪靖居公主府。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御驾亲征噶尔丹,大获全胜,班师凯旋,驻跸崇福寺(呼和浩特小召),康熙临行时把金龙坐褥1张、金靠背1个、金绣枕2个以及宝弓1张、腰刀1把、大箭5支、小箭5枝、甲胄1副留于佛楼。从此,这归化城并塞外名刹崇福寺威名远扬。应指出的是,清政府为达到安邦定国的目的,赋与漠南、漠北蒙古族许多特殊待遇和政策,如下嫁公主联姻、提倡宗教等。特别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倡行,更使今之呼和浩特地区寺庙林立、僧侣骤增。蒙古族牧民为免去征兵和租赋,许多男子出家为僧,至使蒙古族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使人口锐减。同时,清政府还在归化城周边多次大规模放地,招募晋、陕人民北出塞外垦荒屯田,在减轻内地人稠地窄危机的同时,归化城周边的牧场与日俱减,至使大批牧民弃牧从农。

    归化城的建立,继之与明廷修好,互通马市、商埠,长城内外一千多年来那种“马革裹尸还、泉腥马不食”的血雨腥风的岁月,和千百年来的民族矛盾得以和缓,这是土默特蒙古首领阿拉坦汗的功劳之一。明廷通过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用绸缎、茶叶、粮食、籽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换回马匹和畜产品。至清代,因蒙、满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大清国更把蒙古部视为“一家人”。土默特部蒙古八旗的旗兵数次调集京、津、冀一带,协助僧格林沁剿杀稔军并抵御八国联军侵华,说明土默特部历任王爷对于朝廷的忠诚。另一方面,因为城池的修建,土默特平原进一步被开垦作农田,牧场被朝廷和牧主拍卖,晋陕农民、商人、工匠大批北上,屯居塞外,甚至以家乡姓氏而形成村社,如帅家营、寇家营、定襄巷等。种植业,建筑业得以发展。而牧场却大面积减少,土默特的牧民,不得不向阴山以北发展。

        五、绥远文化时期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派员赴归化城城东勘察地形,拟筑城屯田,移民实边。乾隆二年(1737年),奏准于归化城东5里建筑新城。乾隆四年六月(1739年)建成。城周长9里13步,城墙高2丈9尺5寸,顶阔2丈5尺,底阔4丈。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上各建一城楼,四门外各筑翁城,城四角均有箭楼一座,城外环以护城河。乾隆帝赐名绥远(绥靖远人),俗称新城(归化城俗称旧城)。赐南门为承薰,北门镇宁,东门迎旭,西门阜安(今新世纪商场前有阜安遗址标识)。移山西右卫健威将军及满洲八旗驻城中,增设副都统2名。并调集征讨准噶尔军队2 000人,热河驻防兵1 000人和右卫蒙古兵500人(共3 500人)驻防绥远城,设通判、同知,隶山西管辖。城内又建将军衙署一处,系绥远将军驻绥远城的衙署,后改名将军府。府院南端为大照壁,东西为辕门,正门前左右蹲立一对石狮子,进门后有大堂、二堂为绥远将军的衙署,二堂和四堂为将军的内寝,第五进院为后堂,两侧为花园。府院各种用房130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该府从清乾隆二年至民国初年为绥远将军衙署。民国18年(1929年)为绥远省政府办事机构;民国26年(1937年)为称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办事机构;民国34年(1945年)为绥远省政府驻地;民国38年(1949年)为绥远省人民政府。绥远将军为清朝正一品封疆大臣,是绥远地区的最高军政指挥官,绥远城的特点:四门不正,鼓楼不中。将军衙门居城的中心,表现出绥远将军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将军衙署的修建,是清政府为镇慑漠南、漠北的军事力量的延伸,这座宏伟的建筑是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筑的和硕恪靖公主府后的第二大型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迪化(新疆)上千名回族迁入归化城南八拜村,称为回回营。加之归化城延绵不断的走西口而来的晋陕移民,至清乾隆末年,已形成以归化城和绥远城为轴心,方圆百里的蒙、满、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清政府提倡喇嘛教,认同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的传播,归化、绥远地区更是一个宗教自由、商贾辐臻的塞外自由王国,其晋陕移民与日俱增,也就是这个缘由。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版图上,大清国的疆域无疑是最大的:东至东海,西至阿尔泰山西麓,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南沙群岛。而绥远城的修筑,无疑为塞外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商贾繁荣、人丁兴旺。同时为呼和浩特城池的发展打下基础:绥远城为大清国所建,系用以驻扎八旗官兵的大型军营。如前述,在明隆庆末年、万历初年兴建的归化城,由蒙古部阿拉坦汗所建。至此,呼和浩特的城廓已初步形成,即今人习惯称作的新城(新城区)与旧城(玉泉区)。二城间隔5华里。随着晋、陕移民走西口大批迁居塞外,拉骆驼、做生意们的回族人也接踵而来,今之呼和浩特地区日见兴旺、昌盛。如乾隆二年、七年、九年、十六年、五十四年先后放浑津、黑河官地,如有托克托放官地1 118顷16亩。同时,允许晋、陕民人在大青山开矿挖煤、采石墨、挖金。归化城并其周边,进一步从牧业文化转为农业文化,并伴有初期的民族资本工业因素。大清国虽然保守、闭关锁国,但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却是成功的,后世诸君主效仿不已:你不顺从,我就打你;再不听话,就灭掉你。你能安分守己当顺民,我就把皇亲国舅的女儿(格格)加封后下嫁给你当我的女婿;你的官当大了,你的威信太高,功高震主,我就把你调回京城,放在眼皮底厂看着你当官。何以见的,一个绥远将军的位置,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开始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72年中,竟有74位将军走马上任,每位将军平均在任时间不足两年半,真正体现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句名言的深刻涵义。而那固若金汤、戒备森严的将军衙署,也成为漠南三朝首府,成为塞外200多年文明史的见证。

        六、归绥文化时期

        清光绪三年(1911年),随着山西革命军(阎锡山部)进驻萨拉齐、土默特旗、托克托等地,大清国彻底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归绥兵备道为归绥观察使衙门。这个归绥就是归化绥远的合称。但此前一直隶属山西省管辖。民国2年:(1913年)2月,绥远省将军奏请北洋政府,把归化与绥远合称为归绥县,与山西省份治,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奏准。当年,归绥县已有1.18万户9.85万人。民国10年(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民国17年(1929年)1月1日,国民党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称绥远省政府,徐永昌出任绥远省首任主席既设省,必有市,省会则设在市里。于是,经党中央政府同意,将归绥县所辖原归化(城)、绥远(城)析出,单独设市,称归绥市,其城郊仍作归绥县,省会设在门绥市将军衙署内。从此,县、市并立。归绥设市后,即成为东起河北张家口、西到银川、北到二连、南到山西大同与陕西榆林的塞外(漠南)第一市。特别是因为铁路的修筑,京、津、张、大同等都市文化很快传入归绥市,各种商品,如轻工产品、小百货进入千家万户。原来很少见到的经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闹钟、眼镜、照相馆的店铺鳞次栉比。京剧、评剧、晋剧、莲花大鼓也争相露演于归化大舞台。又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归绥市许多进步青年倡导新文学,宣传进步思想,为闭塞的草原城市开启文明的窗口。

        民国23年(1934年)10月,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并宋美玲、宋哲元等高级官员抵归绥市视察,时任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前后忙乱一个多月。蒋介石参观大召、毛纺厂等。宋美玲为绥远妇女协会捐款1 000元。民国25年(1936年)11月24日,国民党傅作义坐镇归绥市,指挥部队一举收复日军侵占的百灵庙。该战役共击毙日本侵略军20多人、伪军300多人、伤敌600多人、俘敌400多人,缴获步兵炮3门、追击炮6门、野炮4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600多支、弹药一库房、汽油500多桶、面粉2万袋,另有战马和军用文件等。傅部伤亡300多人。11月28日,国民党政府派陈诚一行专程抵归绥市慰问傅作义部队。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援绥抗战,并宣布红军即将开赴晋绥抗日前线,派南汉宸率领慰问团赴归绥市慰问抗日将士,赠送题为为国御侮的锦旗。绥东抗战胜利后,全国掀起声援绥远抗战的巨大热潮。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等城市的各界人士、社会团体、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捐赠各种抗战物资,发出慰问函电,派出慰问团、慰劳队、救护队、看护团、战地服务团前来归绥市慰问助战。其中有:山西的宋维静率领的妇女看护队;山东齐鲁大学派来的以李耕田为首的慰问团;著名记者范长江来绥采访;清华、燕京人学师生发起捐献万件皮衣运动。至12月底,傅作义部已收到全国各地捐款300万元以上。民国26年(1937年)1月21日,以左联陈波儿为团长的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一行30人到归绥慰问傅作义抗日将士,她们在九·一八纪念堂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和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2月,傅作义在小府村烈士公园举行庆祝绥远抗战胜利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汪精卫、阎锡山等国民党高级官员专程赴会并致词。张家口铁路局俱乐部组建的凝云剧社露演《空城计》、《武家坡》。同年,于烈士公园建起烈士纪念碑座。3月12日,绥远省政府邀请青年音乐工作者吕骥到归绥教唱进步歌曲。3月15日,为追悼百灵庙抗战牺牲的抗日战士,山西太原新生剧院慰问团专程抵达归绥,在九·—八纪念堂演出话剧《塞外的狂涛》、《最末一计》、《不撤退》。7月28日,在归绥九·一八纪念堂成立绥远民众抗日救亡会,由绥远民族解放先锋队、牺牲救国同盟会、绥远妇女会、绥远学联等团体发起,救亡会成立后,开展募捐和抗日宣传活动。面对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傅作义百灵庙抗战胜利撼动华夏,各地名人、闻人、要人接踵而来,归绥市这座塞外古城名气大振。从民国25年12月至26年8月,归绥市在商业、文化方面仅几个月时间就有长足的跃进。接着的收复大庙的战役、保卫五原战役,傅作义在归绥这块热土上,率领他的军队与当地人民,取得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归绥市绥远省的名字,从中国的大北方,传遍华夏大地。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归绥市。在归绥市沦陷的8年里,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一直流亡在后套(巴彦淖尔盟)陕坝镇。因日本侵略者实施奴化教育,街市上的重要场所悬挂日本国旗,放送局播放日语广播,学校推行日语课,街巷设置料理馆,使归绥地区呈现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军事上,日本侵略军又把归绥市作为侵略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根据地。如: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德王在归绥市召开会议,拟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东条英机乘专机抵归绥市参会。民国29年(1940年)7月13日,因叛徒告密,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先后有200多人被驻厚和特别市的日本宪兵队逮捕,刘洪雄等100多人被杀害。日本侵略军多次以厚和特别市为大本营,组织对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归荡,烧毁村庄,枪杀无辜,在侵华期间,对呼和浩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厚和特别市复由国民党傅作义部占领,仍称归绥市,并将流亡在陕坝达的国民党绥远省政府迁回归绥市老家。

        七、呼和浩特文化时期

        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绥远政府主席董其武为首的39人举行和平起义后,归绥市定为绥远省人民政府省会。1952年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关从察哈尔省张家口市迁往绥远省门绥市(此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机关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1953年11月1日,绥远省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止式合署办公。至此,归绥市就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3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绥远省正式合署办公,首府仍设在归绥市。

        1954年4月25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研究同意,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汉意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市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11.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5.24亿元、第二产业95.37亿元、第三产业90.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从业人员105.10万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私营企业户数7 208户;失业人员16 150人;财政收入14.21亿元,支出26.5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为3 290元;农牧民纯收入2 410.50元;年末大牲畜总数为29.58万头,猪羊总数为100.03万头(只)。畜产品产量9.18万吨;房屋建筑面积505.96万平方米;煤气供应量3 540.2万立方米;国际旅游人数2.03万人次;有普通高等学校11所,在校人数5.6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5所,在校人数4.4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3.70万人;普通中学145所,在校学生11.84万人(其中高中生3.39万人);职业中学34所,在校生1.97万人;小学861所,在校学生20.18万人;幼儿园86所在园儿童3.18万人;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卫生机构363个、床位7 217个;有直达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太原,西安、兰州、宁夏等省会的火车、航班、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自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工农、农业、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诸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逐年上升,全市各乡镇均已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全部解决或有明显改善。

    应特别提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备实施,呼和浩特地区210万人口在市党政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改革、创新、奋进,如意、金川、金山、金河、盛乐等开发区的启动,为内蒙古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活力;伊利、蒙牛的乳制品业,为呼和浩特乃至全区的乳文化的启动奠定基础;机床附件厂的卡盘已走向国际市场;旅游业发展迅速。塞外古城呼和浩特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历史名城,重要旅游景点。进入21世纪以来,呼和浩特地区的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积极打造着塞外乳都这一名牌战略,事实已告诉人们,呼和浩特已经展开腾飞的翅膀。呼和浩特市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首府,已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起跑,并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图书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