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文化遗址,是由寺庙、石窟、岩刻、壁画为浑然一体的佛教建筑遗址。它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考古界的考察而进入科研领域, 自八十年代末引起蒙古语言文字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而提高其学术价值,逐步趋向于语言文学、历史、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研究对象,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宝库。
阿尔寨石窟涉及的研究领域广,学术价值高,已成为现实。但它究竟始建于什么时代,又在什么时候被破坏,仍然是个谜。学者们根据形状各异的、别具风格的石窟以及石壁上的浮雕塔,石窟内的佛像图、佛教故事图、祭祀图、世俗图、藏文梵文题记、回鹘蒙文题记、印有回鹘蒙文的土坯等文物,认为该石窟大概始建于北魏时期,元代或明代为最鼎盛时期。
一、阿尔寨石窟的传说
阿尔寨石窟文化作为佛教在蒙古地区较早传播的证据,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传说之一
很早很早的时候,成吉思汗进攻西夏,在阿尔巴斯山安营扎寨,训练兵马,作总攻前的准备。乌仁都西山以东至阿尔寨石窟的宽广草原,就是当时的练兵主场。当时,阿尔寨是一方面军的哨卫,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后曾在这里养身。因为成吉思汗在这里练兵的时间较长,便在阿尔寨周围留下了很多军事地名。
由阿尔寨石窟以西,乌仁都西山以东有拜音希里、其伦拜、沙巴尔拜、萨尔白拜等地。 “拜”系鄂尔多斯蒙古语,是指练射箭时作目标的堆子。当时成吉思汗兵马较多,专用训练器具不够用,采取应急措施,在这个地方用石头和土块垒起很多堆子,供射箭训练之需要。
还有叫东明盖,西明盖的地方。 “明盖”也是蒙古语,是指用毛毡制作的圆形专用射箭靶。东、西明盖就是有专用训练器具的场地。
此外,有哈日嘎纳提格、巴音提格、高林提格、乌珠尔提格、苏根提格、乌兰提格等很多用“提格”命名的地方。“提格”在蒙古语里是障碍的意思。据传成吉思汗在这里不仅进行射箭等技能训练,而且进行进攻、防御等战术训练。这些叫“提格”的地方,是设障碍防御对方的阵地。
传说之二
今鄂托克旗包乐浩晓镇包乐浩晓嘎查境内都斯图河与海流河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叫“君头”的古建筑遗址。 “君”在鄂尔多斯蒙古语里是指砖, “君头”就是“有砖头”的地方。据传这是北元时期统治鄂托克旗的班崇诺彦(有人认为他是元代贺什格腾军的后裔)的宫殿遗址。距班崇诺彦宫殿以北二百里的地方,有过叫阿尔寨乌力雅素的庙。这座庙是班崇诺彦的神祗庙,主神为多闻天。
那时候,班崇诺彦野心勃勃,嫌自己占据的地盘太小,嫌奴役的人民也太少,欲扩张势力,与察哈尔秃头汗宣战。秃头汗闻讯后,探听到班崇是力大气粗的人,他可以把一头公牛从两个犄角上一提,就能使沿着脊梁扯成两半。于是秃头汗锐其兵器,练其兵马,向着乌仁都西山应战而来。
班崇诺彦率领兵马,首先保卫了神祗庙——阿尔寨乌力雅素。于是双方的战斗就在阿尔寨地区展开。战斗中双方损失严重,两败俱伤。当时恰遇隆冬季节,兵马死尸满山遍野,来年春天,尸体渐渐化开,血流成河。今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境内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红崖河槽,就是察哈尔兵马血染红的,所以叫“察哈尔沟”。
传说之三
相传拉萨大昭寺修建竣工时,主持者用酥油点抹为修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和牲畜的额头,以此表达感谢之意。当答谢建筑工地拉运砖瓦砂石的牛和车时,只点抹了车,而没有点抹牛。蒙古语典故“卖劲出力的是栗牛,受宠抹油的是车轴”一句出自这里。这头牛受到极大地屈辱,于是怀恨在心,用角顶着大昭寺的基石,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定要毁掉你的寺庙”。
这头栗色毛皮的犍牛,为修建大昭寺出力出汗,积下了功德。死后转世在人间当了可汗,他就是察哈尔秃头汗。这位察哈尔秃头汗想起前世的屈辱,誓以毁掉寺庙来为前世报仇,率兵来到蒙古地区较大的喇嘛教寺庙阿尔寨乌力雅素。
可是这座庙的大喇嘛,已卜知察哈尔秃头汗要前来毁掉寺庙,于是念咒语用魔法制成一只凤凰和一条蟒蛇,准备对付察哈尔兵马。但凤凰还未羽毛添丰,蟒蛇还未蠕蠕而动,秃头汗已来到庙上。
察哈尔秃头汗给阿尔寨乌力雅素庙布施为由,把全寺喇嘛集中到大经堂内,抬进一包包“供品”,上面插了点然的香,派兵严守庙门。大喇嘛有腾云驾雾的巫术,他知道一包包“供品”全是火药,便喊了一声:“火药快要爆炸啦,众僧们看我!”即飘飘冉冉飞起来。可是众喇嘛被将要爆炸的火药吓呆了,都没有看大喇嘛,只有大喇麻的两名随从拽住大喇嘛的袈裟,师从三人飞出天窗。如果喇嘛们应声看大喇嘛的话,都能跟着他飞出去。这时“轰隆”一声众喇嘛与寺庙同归于尽。
大喇嘛飞出后用巫术把察哈尔汗的一半兵变成喇嘛,让察哈尔人同室操戈,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察哈尔汗一败涂地,领着残兵败将向西逃窜。于是阿尔寨乌力雅素前面的察哈尔兵残败的沟叫“察哈尔沟”。遇难的众喇嘛一个个转世为蛇,以石窟为栖身之处,继续保护了石窟寺。
二、关于阿尔寨石窟的名称
阿尔寨石窟位于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北部。人们称它为“阿尔寨乌力雅素”或“阿尔寨乌兰素”。而它的真正名字还是“阿尔寨”。这里有叫伊克阿尔寨、巴嘎阿尔寨、苏米图阿尔寨的三座小山丘,有很多石窟的山丘叫苏米图阿尔寨。苏米图阿尔寨南有叫“乌兰素”的地方。蒙古人常把相邻两个地方的名字,习惯地连起来一起说,表述较大范围的一片地域。“阿尔寨乌力雅素”或“阿尔寨乌兰乌素”这个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因为蒙古文中“乌力雅素”和“乌兰素”的字形、字义虽然不同,但在口语中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写的时候往往把“乌兰素”和“乌力雅素”混淆起来。
在伊克昭盟档案馆馆藏的伊克昭盟公署官亏绘于“成纪(即成吉思汗纪年)七百三十四年(即1939年)十月的六十万分之一《伊克昭盟全图》上标有“阿拉塞”地名, “阿拉塞”东南标有“乌拉素”。“阿拉塞”即阿尔寨, “乌拉素”即乌兰素。这里把阿尔寨的“寨”字写成“塞”字,这是一方面把蒙古语中的“寨”音,用相近的“塞”音来标记的,另一方面用“塞”字表示这个地方是一个要塞。
还有比利时国天主教神甫,著名蒙古学家田清波于1941年在北京出版的《鄂尔多斯语词典》第一卷中,在“阿尔寨山”词条下面注释为“地名(鄂托克)”。这部词典的词汇是田清波于1905—1925年间在鄂托克旗城川天主教堂传教期间搜集整理的。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进行研究以来,特别是1990年10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的关于研究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后,在各类文章、论文和报道中都统一称为“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文化”、 “阿尔寨石窟遗址”。
“阿尔寨”这个名称在学术领域中已经统一了,但在社会上流传的“百眼窑”这个名称还需记述两句。国民党统治的三、四十年代,从内地接二连三地移来农民,垦种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肥沃的土地,在距阿尔寨不远的地方,逐渐出现了很多汉族居住的村落。汉族人往往把“众多”以“百”这个概数来表达,所以他们把这个很多石窟称之为“百眼窑”。这个名字在文献资料中,最早出现于1944年修“绥(远)宁(夏)”公路的时候。
包头、归绥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以后,绥远省军政机关迁到今杭锦后旗陕坝镇。当时为加强绥宁联系和军运需要,绥远政府决定从三盛公到石嘴山修一条公路。绥远省政府委派交通厅公路处处长刘鉴训,带领工程师李长春等人,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采取铲高垫低,裁弯取直的办法,修通了三盛公至石嘴山简易公路。这条公路在鄂托克旗境内经过阿尔寨、棋盘井到达石嘴山。②1944年12月4日,绥远省公路整理处成立绥宁公路管理段,下设五个养护站时将阿尔寨石窟定一个站,当时的文件中称“百眼窑站”。③
还有一个较早的记载是阿尔寨第10号石窟西壁上的范大瑛题记。题记是在烟火熏黑的墙上用白粉土写成的,它是阿尔寨石窟唯一的汉文题记。题记全文如下: “此地名叫百眼窑 警告途中行人注意 十冬腊月上长途遇大风,带骆驼六十余只,正在头九,十二月初四日,由前边乌胡图起程到此时五更天,大风飞沙走石,寸步难行,失去礼帽一顶,皮袄一件。 岁在民国卅五年(1946年)十二月初四日,即国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遇难人范大瑛,山西祁县人。”窟门右侧墙内还写到: “警告行人 劝世人不可冬天上长途,实在苦也。”
三、关于阿尔寨石窟被废弃的年代
阿尔寨石窟被察哈尔秃头汗破坏的两则传说和一些历史事件及有关记载相对照研究,能够确定阿尔寨石窟被废弃的年代。清光绪十一年成书的《古代诸汗编年史》蒙文手抄本中写道: “……林丹汗甲龙年登基,他是传教法王,但突然被恶魔缠心,欲到西藏破教,途中抢走博硕克图济农夫人和宫帐圣物,那时破坏了寺庙和阿日珠窟……”(引者译)④。这里说的“阿日珠窟”,就是阿尔寨石窟。《古代诸汗编年史》概述了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历代蒙古汗的世袭,记述了清代鄂尔多斯主要寺庙,尤其较详细记载了鄂托克旗的寺庙和宗教活动情况。由此可以断定这本无作者署名的书是鄂尔多斯人或者鄂托克旗人编写的,他知道阿尔寨石窟是被谁怎么破坏的。
众所周知,林丹汗原名林丹巴特尔,系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于1604年继祖父布延的汗位,时年13岁,闻名林丹库吐克图汗。但他没有能够统治全体蒙古,只是统领了以察哈尔为主的左翼三万。所以右翼三万称他为“察哈尔秃头汗”。田清波在1955年5月编的《鄂尔多斯志》中有一篇文章,叫《〈额尔德尼一因·托卜赤一蒙古编年史〉导论》。该文注释里提到博硕克图济农的儿子额林沁济农躲避林丹汗后又到鄂尔多斯的前前后后情况。他写到:“有几部蒙古编年史肯定,鄂尔多斯人称作 Dzaxarii xalDza xan 的‘察哈尔的秃头皇帝’劫走了成吉思汗遗骨。萨冈·彻辰未提及这一件事。蒙古传说与蒙古编年史记,林丹汗悔恨莫及,把这看作上天对他惩罚,便亲自去安放遗物。”⑤这段话证明了所谓的“察哈尔秃头汗”就是林丹汗。
林丹汗继位时,蒙古各部相互掠夺,经常混战,蒙古族民众渴望安定统一的局面。林丹汗目睹时局,顺应人心,立志统一蒙古各部,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正当林丹汗意欲统一蒙古各部之际,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并把相邻的蒙古各部也作为吞并对象,科尔沁等诸部相继投靠后金。为了阻止后金势力的不断扩张,维护蒙古各部的统一,林丹汗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率兵征讨背叛的科尔沁部,天启七年(1627年)征讨内喀尔喀诸部,明崇祯元年(1628年)征服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并占据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继而鄂尔多斯诸部相继归附。鄂尔多斯部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曾孙萨冈·彻辰承认林丹汗为全体蒙古的“共主”,表示联手抗满洲。清天聪五年(1631年),林丹汗再一次挥师东击,先攻阿鲁科尔沁部。这年冬天抵兴安岭东的西拉木伦河北岸。天聪六年(1632年),阿鲁科尔沁部联合满洲,攻打林丹汗。林丹汗战败,西行至归化城(呼和浩特),却遭到右翼三万的阻击。满洲皇太极会同归附之蒙古诸部,对林丹汗继续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林丹汗势孤力单,撤出归化城,西渡黄河,入居鄂尔多斯,在成吉思汗陵前誓师,宣称“林丹巴特尔汗”。
林丹汗欲与喀尔喀部的朝格图台吉联合,迁居青海,支持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消灭黄教势力,以青海为据点,逐步扩张势力,重振蒙古。因此西迁时移走了成吉思汗陵。从此,林丹汗身心不舒, 自以为移动成吉思汗陵的缘故,又将成吉思汗陵亲自送返鄂尔多斯,举行盛大祭奠,然后继续西行。在西迁青海的途中,林丹汗率领的十万人大部分散失,于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逝于青海希尔塔拉。
关于林丹汗西迁一事,蒙古文献《水晶鉴》⑥有较详细的记载外,还有一个佐证的资料是,清乾隆年间由鄂尔多斯郡王旗胡同庙班智达罗布桑隆日布编写的《智慧明灯》一书。该书记载:“林丹汗是法王,忽心中钻入恶魔,率兵来到我们鄂尔多斯,破其鄂尔多斯的部分,劫走博硕克图济农夫人,欲进兵西藏毁黄教,劫取宫账内的圣物,在途中因阎罗王的阵势和成吉思汗的灵气而甲狗年逝于青海希尔塔拉。”⑦(引者译)
对照分析民间传说和有关史料,林丹汗战败于满洲,在1632年西迁途中进入鄂尔多斯,毁掉了鄂尔多斯黄教胜地阿尔寨石窟。
参考书目
①陈育宁著《鄂尔多斯史论集》:《一个外国神甫在鄂尔多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②《鄂托克旗志》:《第九编·交通邮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③《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4年4—5期合刊:《绥远公路交通史料辑录》。
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蒙文手抄本《古代诸汗编年史》第20页B面。
⑤米济生译《鄂尔多斯志》,刊于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1984年。
⑥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483—484页。
⑦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人历史文献》第三集第53—54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
鄂托克旗阿尔寨石窟文化遗址,是由寺庙、石窟、岩刻、壁画为浑然一体的佛教建筑遗址。它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考古界的考察而进入科研领域, 自八十年代末引起蒙古语言文字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而提高其学术价值,逐步趋向于语言文学、历史、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研究对象,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宝库。
阿尔寨石窟涉及的研究领域广,学术价值高,已成为现实。但它究竟始建于什么时代,又在什么时候被破坏,仍然是个谜。学者们根据形状各异的、别具风格的石窟以及石壁上的浮雕塔,石窟内的佛像图、佛教故事图、祭祀图、世俗图、藏文梵文题记、回鹘蒙文题记、印有回鹘蒙文的土坯等文物,认为该石窟大概始建于北魏时期,元代或明代为最鼎盛时期。
一、阿尔寨石窟的传说
阿尔寨石窟文化作为佛教在蒙古地区较早传播的证据,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传说之一
很早很早的时候,成吉思汗进攻西夏,在阿尔巴斯山安营扎寨,训练兵马,作总攻前的准备。乌仁都西山以东至阿尔寨石窟的宽广草原,就是当时的练兵主场。当时,阿尔寨是一方面军的哨卫,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后曾在这里养身。因为成吉思汗在这里练兵的时间较长,便在阿尔寨周围留下了很多军事地名。
由阿尔寨石窟以西,乌仁都西山以东有拜音希里、其伦拜、沙巴尔拜、萨尔白拜等地。 “拜”系鄂尔多斯蒙古语,是指练射箭时作目标的堆子。当时成吉思汗兵马较多,专用训练器具不够用,采取应急措施,在这个地方用石头和土块垒起很多堆子,供射箭训练之需要。
还有叫东明盖,西明盖的地方。 “明盖”也是蒙古语,是指用毛毡制作的圆形专用射箭靶。东、西明盖就是有专用训练器具的场地。
此外,有哈日嘎纳提格、巴音提格、高林提格、乌珠尔提格、苏根提格、乌兰提格等很多用“提格”命名的地方。“提格”在蒙古语里是障碍的意思。据传成吉思汗在这里不仅进行射箭等技能训练,而且进行进攻、防御等战术训练。这些叫“提格”的地方,是设障碍防御对方的阵地。
传说之二
今鄂托克旗包乐浩晓镇包乐浩晓嘎查境内都斯图河与海流河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叫“君头”的古建筑遗址。 “君”在鄂尔多斯蒙古语里是指砖, “君头”就是“有砖头”的地方。据传这是北元时期统治鄂托克旗的班崇诺彦(有人认为他是元代贺什格腾军的后裔)的宫殿遗址。距班崇诺彦宫殿以北二百里的地方,有过叫阿尔寨乌力雅素的庙。这座庙是班崇诺彦的神祗庙,主神为多闻天。
那时候,班崇诺彦野心勃勃,嫌自己占据的地盘太小,嫌奴役的人民也太少,欲扩张势力,与察哈尔秃头汗宣战。秃头汗闻讯后,探听到班崇是力大气粗的人,他可以把一头公牛从两个犄角上一提,就能使沿着脊梁扯成两半。于是秃头汗锐其兵器,练其兵马,向着乌仁都西山应战而来。
班崇诺彦率领兵马,首先保卫了神祗庙——阿尔寨乌力雅素。于是双方的战斗就在阿尔寨地区展开。战斗中双方损失严重,两败俱伤。当时恰遇隆冬季节,兵马死尸满山遍野,来年春天,尸体渐渐化开,血流成河。今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境内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红崖河槽,就是察哈尔兵马血染红的,所以叫“察哈尔沟”。
传说之三
相传拉萨大昭寺修建竣工时,主持者用酥油点抹为修寺庙出钱出力的人和牲畜的额头,以此表达感谢之意。当答谢建筑工地拉运砖瓦砂石的牛和车时,只点抹了车,而没有点抹牛。蒙古语典故“卖劲出力的是栗牛,受宠抹油的是车轴”一句出自这里。这头牛受到极大地屈辱,于是怀恨在心,用角顶着大昭寺的基石,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定要毁掉你的寺庙”。
这头栗色毛皮的犍牛,为修建大昭寺出力出汗,积下了功德。死后转世在人间当了可汗,他就是察哈尔秃头汗。这位察哈尔秃头汗想起前世的屈辱,誓以毁掉寺庙来为前世报仇,率兵来到蒙古地区较大的喇嘛教寺庙阿尔寨乌力雅素。
可是这座庙的大喇嘛,已卜知察哈尔秃头汗要前来毁掉寺庙,于是念咒语用魔法制成一只凤凰和一条蟒蛇,准备对付察哈尔兵马。但凤凰还未羽毛添丰,蟒蛇还未蠕蠕而动,秃头汗已来到庙上。
察哈尔秃头汗给阿尔寨乌力雅素庙布施为由,把全寺喇嘛集中到大经堂内,抬进一包包“供品”,上面插了点然的香,派兵严守庙门。大喇嘛有腾云驾雾的巫术,他知道一包包“供品”全是火药,便喊了一声:“火药快要爆炸啦,众僧们看我!”即飘飘冉冉飞起来。可是众喇嘛被将要爆炸的火药吓呆了,都没有看大喇嘛,只有大喇麻的两名随从拽住大喇嘛的袈裟,师从三人飞出天窗。如果喇嘛们应声看大喇嘛的话,都能跟着他飞出去。这时“轰隆”一声众喇嘛与寺庙同归于尽。
大喇嘛飞出后用巫术把察哈尔汗的一半兵变成喇嘛,让察哈尔人同室操戈,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察哈尔汗一败涂地,领着残兵败将向西逃窜。于是阿尔寨乌力雅素前面的察哈尔兵残败的沟叫“察哈尔沟”。遇难的众喇嘛一个个转世为蛇,以石窟为栖身之处,继续保护了石窟寺。
二、关于阿尔寨石窟的名称
阿尔寨石窟位于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北部。人们称它为“阿尔寨乌力雅素”或“阿尔寨乌兰素”。而它的真正名字还是“阿尔寨”。这里有叫伊克阿尔寨、巴嘎阿尔寨、苏米图阿尔寨的三座小山丘,有很多石窟的山丘叫苏米图阿尔寨。苏米图阿尔寨南有叫“乌兰素”的地方。蒙古人常把相邻两个地方的名字,习惯地连起来一起说,表述较大范围的一片地域。“阿尔寨乌力雅素”或“阿尔寨乌兰乌素”这个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因为蒙古文中“乌力雅素”和“乌兰素”的字形、字义虽然不同,但在口语中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写的时候往往把“乌兰素”和“乌力雅素”混淆起来。
在伊克昭盟档案馆馆藏的伊克昭盟公署官亏绘于“成纪(即成吉思汗纪年)七百三十四年(即1939年)十月的六十万分之一《伊克昭盟全图》上标有“阿拉塞”地名, “阿拉塞”东南标有“乌拉素”。“阿拉塞”即阿尔寨, “乌拉素”即乌兰素。这里把阿尔寨的“寨”字写成“塞”字,这是一方面把蒙古语中的“寨”音,用相近的“塞”音来标记的,另一方面用“塞”字表示这个地方是一个要塞。
还有比利时国天主教神甫,著名蒙古学家田清波于1941年在北京出版的《鄂尔多斯语词典》第一卷中,在“阿尔寨山”词条下面注释为“地名(鄂托克)”。这部词典的词汇是田清波于1905—1925年间在鄂托克旗城川天主教堂传教期间搜集整理的。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进行研究以来,特别是1990年10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的关于研究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后,在各类文章、论文和报道中都统一称为“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文化”、 “阿尔寨石窟遗址”。
“阿尔寨”这个名称在学术领域中已经统一了,但在社会上流传的“百眼窑”这个名称还需记述两句。国民党统治的三、四十年代,从内地接二连三地移来农民,垦种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肥沃的土地,在距阿尔寨不远的地方,逐渐出现了很多汉族居住的村落。汉族人往往把“众多”以“百”这个概数来表达,所以他们把这个很多石窟称之为“百眼窑”。这个名字在文献资料中,最早出现于1944年修“绥(远)宁(夏)”公路的时候。
包头、归绥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以后,绥远省军政机关迁到今杭锦后旗陕坝镇。当时为加强绥宁联系和军运需要,绥远政府决定从三盛公到石嘴山修一条公路。绥远省政府委派交通厅公路处处长刘鉴训,带领工程师李长春等人,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采取铲高垫低,裁弯取直的办法,修通了三盛公至石嘴山简易公路。这条公路在鄂托克旗境内经过阿尔寨、棋盘井到达石嘴山。②1944年12月4日,绥远省公路整理处成立绥宁公路管理段,下设五个养护站时将阿尔寨石窟定一个站,当时的文件中称“百眼窑站”。③
还有一个较早的记载是阿尔寨第10号石窟西壁上的范大瑛题记。题记是在烟火熏黑的墙上用白粉土写成的,它是阿尔寨石窟唯一的汉文题记。题记全文如下: “此地名叫百眼窑 警告途中行人注意 十冬腊月上长途遇大风,带骆驼六十余只,正在头九,十二月初四日,由前边乌胡图起程到此时五更天,大风飞沙走石,寸步难行,失去礼帽一顶,皮袄一件。 岁在民国卅五年(1946年)十二月初四日,即国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遇难人范大瑛,山西祁县人。”窟门右侧墙内还写到: “警告行人 劝世人不可冬天上长途,实在苦也。”
三、关于阿尔寨石窟被废弃的年代
阿尔寨石窟被察哈尔秃头汗破坏的两则传说和一些历史事件及有关记载相对照研究,能够确定阿尔寨石窟被废弃的年代。清光绪十一年成书的《古代诸汗编年史》蒙文手抄本中写道: “……林丹汗甲龙年登基,他是传教法王,但突然被恶魔缠心,欲到西藏破教,途中抢走博硕克图济农夫人和宫帐圣物,那时破坏了寺庙和阿日珠窟……”(引者译)④。这里说的“阿日珠窟”,就是阿尔寨石窟。《古代诸汗编年史》概述了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历代蒙古汗的世袭,记述了清代鄂尔多斯主要寺庙,尤其较详细记载了鄂托克旗的寺庙和宗教活动情况。由此可以断定这本无作者署名的书是鄂尔多斯人或者鄂托克旗人编写的,他知道阿尔寨石窟是被谁怎么破坏的。
众所周知,林丹汗原名林丹巴特尔,系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于1604年继祖父布延的汗位,时年13岁,闻名林丹库吐克图汗。但他没有能够统治全体蒙古,只是统领了以察哈尔为主的左翼三万。所以右翼三万称他为“察哈尔秃头汗”。田清波在1955年5月编的《鄂尔多斯志》中有一篇文章,叫《〈额尔德尼一因·托卜赤一蒙古编年史〉导论》。该文注释里提到博硕克图济农的儿子额林沁济农躲避林丹汗后又到鄂尔多斯的前前后后情况。他写到:“有几部蒙古编年史肯定,鄂尔多斯人称作 Dzaxarii xalDza xan 的‘察哈尔的秃头皇帝’劫走了成吉思汗遗骨。萨冈·彻辰未提及这一件事。蒙古传说与蒙古编年史记,林丹汗悔恨莫及,把这看作上天对他惩罚,便亲自去安放遗物。”⑤这段话证明了所谓的“察哈尔秃头汗”就是林丹汗。
林丹汗继位时,蒙古各部相互掠夺,经常混战,蒙古族民众渴望安定统一的局面。林丹汗目睹时局,顺应人心,立志统一蒙古各部,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正当林丹汗意欲统一蒙古各部之际,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并把相邻的蒙古各部也作为吞并对象,科尔沁等诸部相继投靠后金。为了阻止后金势力的不断扩张,维护蒙古各部的统一,林丹汗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率兵征讨背叛的科尔沁部,天启七年(1627年)征讨内喀尔喀诸部,明崇祯元年(1628年)征服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并占据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继而鄂尔多斯诸部相继归附。鄂尔多斯部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曾孙萨冈·彻辰承认林丹汗为全体蒙古的“共主”,表示联手抗满洲。清天聪五年(1631年),林丹汗再一次挥师东击,先攻阿鲁科尔沁部。这年冬天抵兴安岭东的西拉木伦河北岸。天聪六年(1632年),阿鲁科尔沁部联合满洲,攻打林丹汗。林丹汗战败,西行至归化城(呼和浩特),却遭到右翼三万的阻击。满洲皇太极会同归附之蒙古诸部,对林丹汗继续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林丹汗势孤力单,撤出归化城,西渡黄河,入居鄂尔多斯,在成吉思汗陵前誓师,宣称“林丹巴特尔汗”。
林丹汗欲与喀尔喀部的朝格图台吉联合,迁居青海,支持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消灭黄教势力,以青海为据点,逐步扩张势力,重振蒙古。因此西迁时移走了成吉思汗陵。从此,林丹汗身心不舒, 自以为移动成吉思汗陵的缘故,又将成吉思汗陵亲自送返鄂尔多斯,举行盛大祭奠,然后继续西行。在西迁青海的途中,林丹汗率领的十万人大部分散失,于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逝于青海希尔塔拉。
关于林丹汗西迁一事,蒙古文献《水晶鉴》⑥有较详细的记载外,还有一个佐证的资料是,清乾隆年间由鄂尔多斯郡王旗胡同庙班智达罗布桑隆日布编写的《智慧明灯》一书。该书记载:“林丹汗是法王,忽心中钻入恶魔,率兵来到我们鄂尔多斯,破其鄂尔多斯的部分,劫走博硕克图济农夫人,欲进兵西藏毁黄教,劫取宫账内的圣物,在途中因阎罗王的阵势和成吉思汗的灵气而甲狗年逝于青海希尔塔拉。”⑦(引者译)
对照分析民间传说和有关史料,林丹汗战败于满洲,在1632年西迁途中进入鄂尔多斯,毁掉了鄂尔多斯黄教胜地阿尔寨石窟。
参考书目
①陈育宁著《鄂尔多斯史论集》:《一个外国神甫在鄂尔多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②《鄂托克旗志》:《第九编·交通邮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③《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4年4—5期合刊:《绥远公路交通史料辑录》。
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蒙文手抄本《古代诸汗编年史》第20页B面。
⑤米济生译《鄂尔多斯志》,刊于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1984年。
⑥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483—484页。
⑦伊克昭盟档案馆编《鄂尔多斯人历史文献》第三集第53—54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托克旗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