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百姓对秀才的理解
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山西省归绥道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停止了科举考试,也停止对秀才的考试,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百姓们对秀才还是能够知道个一二,辟如人们常说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文)‘秀才搬家尽书 ’‘(输)秀才……’”。在文化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人,见某人经常看书学习就和人家开玩笑说:“想当秀才了?”一些基层领导人把本单位能写会算的人说成是他们单位的秀才等,这些都是百姓对秀才理解的反映。现代人为什么对秀才有这样一些说法和概念,除了来源于书本外,更主要是从长辈们那里所听来。因为爷爷们的爷爷生长在清朝本年,他们直接和间接的与秀才们有过接触,或者共过事,他们有意无意把秀才的事讲给子孙后代们听,或者以秀才好学的精神教育子孙们好好读书,这些长辈们无意中把对秀才的所知传到了后代。
秀才是生员,有了生员资格的人,不授予官职,没有俸禄, 他们可以穿所授予的长衫和头带方巾,免除差徭,地方官不得擅自责骂和处分生员。他们生活在百姓之中,多数秀才又被聘为教书先生,百姓们需要写信、写契约、写对联往往需要请秀才代劳,子孙们读书需请秀才来教,秀才和百姓生活在一起但又不同于一般百姓,他们无官职,无固定经济来源,生活不富裕,所以百姓们都觉得秀才贫穷,有一种穷秀才之感。不仅归绥道的秀才穷,全国其它地方大多数的秀才也都穷,就连毛泽东也这样认为,他在1941年3月17日所写的《农村调查》序言和“跋”中就说过,他调查地对象中有“一个穷秀才”。秀才比一般百姓穿着讲究,但银两少,无银购置好衣料,对百姓穿着不协调时互相之间也说人家象个穷秀才。秀才之所以在百姓中有那样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与百姓经常接触,生活在一起,秀才的史话在百姓中长时间的流传下来。
秀才是生员的别名
秀才在清代也是经过考试取得,这种考试称为童试,在县、州、府逐级限额考取,每年一次,报考者有所谓贱民不能报考等限制。考中者为生员,别名为秀才,考不中者仍为童生,童生变为生员也是很难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一个周学道问童生范进:“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答道:“我在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实年五十四。”周学道又问:“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答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几次。”《儒林外史》虽然不是正史,但他反映的是实情。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上谕,全国各地有七十岁到八十岁以上的乡试生,其中顺天府乡试生年届八十岁以上者有二名,七十岁以上者有二十七名。“童试”在清末科考中属于什么位次,从下表中可以了解到:
清代科考层次一览表
考试层次童试(非科考)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试时间每年一次
或二年一次三年一次乡,试后次年春天会试后初为3月,
后定于4月21日考试地点县、州、府省城礼部初在天安门外,
后在保和殿应试人儒童或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人知县、知府学政朝廷派员监临朝廷派大臣任总裁,
再派会试同考官司皇帝主考,亲王大臣
监试,大学士,院部
大臣评卷考试内容清代考三场
1、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
2、经文五篇;
3、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策问考中后资格生员(秀才)举人
第一名:解元贡士:
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甲:第一名
状元,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第二
甲:第一名:传胪
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一》记载,“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凡四,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有二。曰:恩荫、难荫。通谓之国子监生。”“府、州、县、卫儒学,明制具备,清因之。世祖勘定天下,命账助贫生,优免在学生员,官给廪饩”。“雍正中,一体改称学院”,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皆设训导佐之,员额时有裁并。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曰: 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 以岁、科两试等第高古者补充。生员额初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大学四十名。 中学三十名, 小学二十名。嗣改府视大学、大州县视中学减半, 小学四名或五名。康熙九年,大府、州、县仍旧额,更定中学十二名,小学七名或八名。后屡有增广,凡新进生员,如国子监坐监例,令在学肄业, 以次期新生入学为满。为加深对科考的理解,现对童生、监生、生员,贡生等解述如下:“童生” :亦称文童、儒童, 即应考府、州、县学生员资格者。凡未入学者不论年岁长幼通称童生。童生入学先由州、县官考选,再由提学亲考,考中者为生员。“生员”又名秀才,本义为才能优异者。秀才为一般儒生通称。清时秀才专用于指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生员有廪生、增生、附生等。“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从乾隆以后,监生专指由捐纳而得。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优监、荫监等名目。监生属官费生,按月有廪膳,岁时节令有布帛衣着, 赏钱, 学期一般四年,后成为虚名,不被重视。清代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名称而欲入仕者,都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不一定入监就读。“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府、 州、县学升入京师国子监的生员统称为贡生,意即贡献给朝廷的人才。清代有岁贡等六种。“廪生”亦称廪膳生员,清生员名目之一。廪生数目视府、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生银4两左右,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 附生可升为增生,增生可升为廪生。廪生经考选升入国子监者,称贡生。廪生数额,府学40人, 州学30人,县学20人左右。一般少于此数。“考场”府及府以上的考场称贡院, 贡院中一排排房屋称考棚, 一排排房屋隔成若干仅能容身的小房间称号舍,号舍内有两块可以移动的木板称号板,一块作桌子, 一块作橙子用。晚间把桌子的号板放下,与橙子的号板并作一起为床, 可以蜷足而卧。童生变为生员需经这种正式考场考试后而确定。
归绥道秀才知多少
说起归绥道的秀才, 不能不涉及到“走西口”, 因为归绥道是“走西口” 的产物, 它所管辖范围内的秀才也离不开“走西口”。据《绥远通志稿卷一·上》记述: “至于道厅及驻防清军之增设, 则肇始于,雍(正)乾(隆)两朝。最初设归化城理事同知(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逮绥远城为防军驻所,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及五路(白塔东)通判。六年设归绥道,辖归(化)绥(远)两同知暨归(化), 萨(拉齐),托(克托) ,和(林格尔),清(水河),善(岱), 昆(都嵛)等七协理通判,后裁善岱、昆都嵛协理。继又裁归化城通判。同治年间,改萨拉齐通判为同知。凡此诸厅,皆设于土默特左右翼境内。光绪十八年,又以大同府之丰镇厅、宁远厅理事通判改隶归绥道。此二厅原设于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自是改理事厅为抚民厅,仍加理事衔。迨二十九年,又因绥境垦地日广,农民之生齿渐繁”,于是设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东胜厅。五原厅和东胜厅分别在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境内。此时蒙旗与厅治并存之制。蒙旗隶属于理潘院, 归绥道隶属于山西省,二者同驻一地,隶属不同。
为何设置归绥道及其所属各厅,这和人口(劳动力)流动有关。据《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记述:清朝初年,禁止汉人到满蒙地区。由于蒙古地区的需要,由于内地商人、手工业者就业的需要,内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顾禁令而成群结队“走西口”,出杀虎口,来到归化城地区。起先是春来冬归,谓之“雁行”客户,后来朝廷准许放垦,农民逐渐开始定居,但商人和手工业者仍不准带家眷,用三年一回家探亲的办法解决团聚。但许多人就地成家,变成了定居之户。随着汉人定居人口的增加,管理汉人的机构就提到日程,所以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管理汉人的第一个机构,是山西朔平府派出的归化城理事同知厅。随着“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又设管厅的道台衙门。据乾隆四十年(1775年)统计,察哈尔右翼四旗已出现农业村庄513个。清嘉庆年间,归绥道六厅统计,已有汉人120776人。随着汉人不断流入,管理汉人的厅不断增加,直到清末已达到口外12个厅。人口的流动,除了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外,读书人也流动,不少定居户为子女读书聘请教书先生,就是从流动来的秀才中聘请。据前辈的回忆文章说:归化城周围村庄的私塾在聘请先生时,都愿聘山西崞县和五台籍的秀才,因为这几个县的秀才学的好,责任心强,教出的学子能成才。
清朝地方衙门,本来在省下设府、州、县,而归化城地区则设道和厅,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这是研究秀才考取时必须要了解的。据记载,厅的同知通判是府的佐贰官,系派出分防,分巡或分管某事和某个地方的官员,其办事处所称为”厅”。少数民族地区也往往设厅,一般的厅(散厅)属知府管辖,其同知规定为六品官,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属山西朔平府派出 (直隶厅则属布政司管辖)。道台衙门的道台原为道员 (道尹),本来是临时性差遣,后发展为实官,并多兼兵备衔,道台一律为正四品。关于几个职名是什么概念,现简述如下:同知,是主管一事,不授以正官之名称,为知某事。“同知”与“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无常职,无定员,因事任职,量地置员,如有派出专管地方的同知,专管粮食筹措的同知,如绥远的粮响同知厅等。“通判”与“同知”相类似,“理事同知”即协助同知工作之意。府、州、县与道、厅不同,它的主官称知府、知州、知县,在府州县内负全权责任。
归绥道设置后,在官学和私人塾坊中教书的先生,是“走西口”来的秀才,归绥道的秀才来源有数种,一种是“走西口”来的,二种是返回内地原籍参加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三种是顶替其它地区名额参加童试考试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四种是归绥道各厅组织的初试,经道审核,参与有贡院府的考试后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归绥道所以不能最终确定生员的考取,是因为这个道的条件所限。一是道的规格虽高,主官为正四品,但他开始时是临时差遣,属于分巡、分守,置事不全,不同于府,它的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均较少;二是考试设备不符合条件,没有贡院;三是没有经管教育的官员。乾隆六年已设置“道”,到光绪十一年才设置七厅儒学总教谕;四是学校少童生少。据清末官学(书院)改名为学堂时的数字看,萨拉齐于光绪三十年和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各一所,丰镇厅于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小学的两所,宣统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包头于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的四所,兴和于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宁远于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 陶林于宣统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和林格尔于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一所,托克托于宣统二年改为小学的两所,清水河于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土默特于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小学的两所(也准汉生借读)。以上约有官费生300余名,再加私塾学生有几百名。初考后一大部分不及格,再去宁武贡院考试,因经济困难,身体不支,而又去掉一部分,真正能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却潦潦无几。据《赵英先生传奇》中所说:赵英归化城厅大岱村人,快40岁时,才在光绪二十八(1902年)到宁武考中山西宁武府和归绥道这一考区的壬寅科秀才,同年,同去宁武考取得秀才的有归化城厅铁帽村的侯封鲁、丰镇厅的温延相等。因为归绥道在光绪十一年才设七厅儒学总教谕,而无考棚设备,故必须到宁武贡院去应试。定居萨拉齐的忻州人王建屏以偏关藉人,也同在宁武考区考中秀才。另据《归绥两城的文昌庙与魁星楼》一文中也说:光绪十一年到三十一年,共计七科的归化城秀才,多数为土默特文昌庙”蒙古书坊(启运书院)”的学生。归化城小召后街路东有个开面铺的武掌柜,其侄儿武惠,儿子武敏相继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已亥科和二十八年壬寅科在宁武考中归绥道秀才。在这之前,武掌柜资助的郑永贞回大同原藉考中秀才,也在蒙古书坊读过书。
归绥道有一些秀才在辛亥革命时参加了政治活动,据民国初年,绥远地区参加过山西和全国临时参议会的代表名单中记载,有科考功名资格的代表有17名,其中生员 (秀才)16名 (廪生3名,附生13名),贡生一人。17名有资格的人员中,属于归化城的5名,丰镇厅的5名,托克托厅的2名,和林格尔、清水河、兴和、陶林、武川厅的各1名。当然这17人只是归绥道地区秀才中的一小部分。同一地区的蒙古学子也参加科考,有的回忆文章说蒙古人不参加科考,这是不准确的。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七·学校志二》记述:满州蒙古三品等官以上,俱荫一子入监,部院衙门若考用时,此等亦可选用”。《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九·学校志四》记述:“顺治八年定满州蒙古考试,能通汉文者翻汉文一篇,未能汉文者作清字文一篇,童生册经由国子监造(册),送顺天府转送内院、礼部学政,会同在贡院考取秀才”,“满洲蒙古能翻译者三年之内考取秀才二次”。继述:“八旗蒙古佐领下,应各建立官学,选能蒙古书话者为助教,教习子弟等语具奏。奉旨著八旗都统筹议奏,都统筹议称:嗣后每旗设一学校,练选能蒙古书话者教习子弟,于每一佐领下择可学者一人,令其肄业”。归化城地区雍正二年(1724年)已按规定设土默特官校,后更名为《启运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学生40名左右,每名学生每月给津贴银一两二钱左右。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成为生员。但蒙古生员对这种资格并不特别看中,因为许多生员能世袭网替家长爵位或职位,有的在旗衙门或其他衙门做笔贴式等。用现代话说,这些生员没有就业压力,所以不为赶考多愁。但有些生员力求上进,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六》记栽,康熙三十六年到雍正十三年选送的拔贡中有蒙古八旗的贡生有10名,其中正白旗3名,镶黄旗3名,正黄旗、正兰旗、镶白旗、镶兰旗各1名。这些拔贡生来自蒙旗,其前提是生员即秀才。蒙古童生高中者也不少,《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九·学校志四》记述:顺治八年,乡试取中:满州50名,蒙古20名。会试取中:满州25名,蒙古10名。顺治13年,乡试取中:满州40名,蒙古15名。会试取中:满州20名,蒙名10名,这些被取中的人,当然经过童试考中生员(秀才)才又高中的。蒙古学子的科考渠道与汉生渠道不同,无论怎样的渠道,均需有理潘院的审核参与。另,光绪末年蒙古学校不仅学蒙文蒙语,也学汉文汉语。逐有与汉籍文童一起应试的事例。如光绪三十一(1905年),山西学政宝熙咨呈礼部公文提及,五原、萨拉齐等厅童试时取土默特蒙古文童巴文尚(有的回忆文章记为巴文峒)和奎杰二人即属此举。说明蒙古人不参加科考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不同汉生一个渠道考试罢了。
综上所述,归绥道秀才的考取存在着数个渠道,即使通过各厅初考的童生,经道的教谕审核后也需到宁武府贡院去考试。不经过贡院的考试,确定不了生员(秀才)资格, 归绥道是不个备考取秀才条件的。
百姓对秀才的理解
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山西省归绥道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停止了科举考试,也停止对秀才的考试,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百姓们对秀才还是能够知道个一二,辟如人们常说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文)‘秀才搬家尽书 ’‘(输)秀才……’”。在文化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人,见某人经常看书学习就和人家开玩笑说:“想当秀才了?”一些基层领导人把本单位能写会算的人说成是他们单位的秀才等,这些都是百姓对秀才理解的反映。现代人为什么对秀才有这样一些说法和概念,除了来源于书本外,更主要是从长辈们那里所听来。因为爷爷们的爷爷生长在清朝本年,他们直接和间接的与秀才们有过接触,或者共过事,他们有意无意把秀才的事讲给子孙后代们听,或者以秀才好学的精神教育子孙们好好读书,这些长辈们无意中把对秀才的所知传到了后代。
秀才是生员,有了生员资格的人,不授予官职,没有俸禄, 他们可以穿所授予的长衫和头带方巾,免除差徭,地方官不得擅自责骂和处分生员。他们生活在百姓之中,多数秀才又被聘为教书先生,百姓们需要写信、写契约、写对联往往需要请秀才代劳,子孙们读书需请秀才来教,秀才和百姓生活在一起但又不同于一般百姓,他们无官职,无固定经济来源,生活不富裕,所以百姓们都觉得秀才贫穷,有一种穷秀才之感。不仅归绥道的秀才穷,全国其它地方大多数的秀才也都穷,就连毛泽东也这样认为,他在1941年3月17日所写的《农村调查》序言和“跋”中就说过,他调查地对象中有“一个穷秀才”。秀才比一般百姓穿着讲究,但银两少,无银购置好衣料,对百姓穿着不协调时互相之间也说人家象个穷秀才。秀才之所以在百姓中有那样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与百姓经常接触,生活在一起,秀才的史话在百姓中长时间的流传下来。
秀才是生员的别名
秀才在清代也是经过考试取得,这种考试称为童试,在县、州、府逐级限额考取,每年一次,报考者有所谓贱民不能报考等限制。考中者为生员,别名为秀才,考不中者仍为童生,童生变为生员也是很难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一个周学道问童生范进:“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答道:“我在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实年五十四。”周学道又问:“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答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几次。”《儒林外史》虽然不是正史,但他反映的是实情。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上谕,全国各地有七十岁到八十岁以上的乡试生,其中顺天府乡试生年届八十岁以上者有二名,七十岁以上者有二十七名。“童试”在清末科考中属于什么位次,从下表中可以了解到:
清代科考层次一览表
考试层次童试(非科考)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试时间每年一次
或二年一次三年一次乡,试后次年春天会试后初为3月,
后定于4月21日考试地点县、州、府省城礼部初在天安门外,
后在保和殿应试人儒童或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人知县、知府学政朝廷派员监临朝廷派大臣任总裁,
再派会试同考官司皇帝主考,亲王大臣
监试,大学士,院部
大臣评卷考试内容清代考三场
1、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
2、经文五篇;
3、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策问考中后资格生员(秀才)举人
第一名:解元贡士:
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甲:第一名
状元,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第二
甲:第一名:传胪
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一》记载,“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凡四,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有二。曰:恩荫、难荫。通谓之国子监生。”“府、州、县、卫儒学,明制具备,清因之。世祖勘定天下,命账助贫生,优免在学生员,官给廪饩”。“雍正中,一体改称学院”,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皆设训导佐之,员额时有裁并。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曰: 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 以岁、科两试等第高古者补充。生员额初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大学四十名。 中学三十名, 小学二十名。嗣改府视大学、大州县视中学减半, 小学四名或五名。康熙九年,大府、州、县仍旧额,更定中学十二名,小学七名或八名。后屡有增广,凡新进生员,如国子监坐监例,令在学肄业, 以次期新生入学为满。为加深对科考的理解,现对童生、监生、生员,贡生等解述如下:“童生” :亦称文童、儒童, 即应考府、州、县学生员资格者。凡未入学者不论年岁长幼通称童生。童生入学先由州、县官考选,再由提学亲考,考中者为生员。“生员”又名秀才,本义为才能优异者。秀才为一般儒生通称。清时秀才专用于指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生员有廪生、增生、附生等。“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从乾隆以后,监生专指由捐纳而得。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优监、荫监等名目。监生属官费生,按月有廪膳,岁时节令有布帛衣着, 赏钱, 学期一般四年,后成为虚名,不被重视。清代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名称而欲入仕者,都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不一定入监就读。“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府、 州、县学升入京师国子监的生员统称为贡生,意即贡献给朝廷的人才。清代有岁贡等六种。“廪生”亦称廪膳生员,清生员名目之一。廪生数目视府、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生银4两左右,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 附生可升为增生,增生可升为廪生。廪生经考选升入国子监者,称贡生。廪生数额,府学40人, 州学30人,县学20人左右。一般少于此数。“考场”府及府以上的考场称贡院, 贡院中一排排房屋称考棚, 一排排房屋隔成若干仅能容身的小房间称号舍,号舍内有两块可以移动的木板称号板,一块作桌子, 一块作橙子用。晚间把桌子的号板放下,与橙子的号板并作一起为床, 可以蜷足而卧。童生变为生员需经这种正式考场考试后而确定。
归绥道秀才知多少
说起归绥道的秀才, 不能不涉及到“走西口”, 因为归绥道是“走西口” 的产物, 它所管辖范围内的秀才也离不开“走西口”。据《绥远通志稿卷一·上》记述: “至于道厅及驻防清军之增设, 则肇始于,雍(正)乾(隆)两朝。最初设归化城理事同知(雍正元年),逮乾隆初。始逮绥远城为防军驻所,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及五路(白塔东)通判。六年设归绥道,辖归(化)绥(远)两同知暨归(化), 萨(拉齐),托(克托) ,和(林格尔),清(水河),善(岱), 昆(都嵛)等七协理通判,后裁善岱、昆都嵛协理。继又裁归化城通判。同治年间,改萨拉齐通判为同知。凡此诸厅,皆设于土默特左右翼境内。光绪十八年,又以大同府之丰镇厅、宁远厅理事通判改隶归绥道。此二厅原设于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自是改理事厅为抚民厅,仍加理事衔。迨二十九年,又因绥境垦地日广,农民之生齿渐繁”,于是设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东胜厅。五原厅和东胜厅分别在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境内。此时蒙旗与厅治并存之制。蒙旗隶属于理潘院, 归绥道隶属于山西省,二者同驻一地,隶属不同。
为何设置归绥道及其所属各厅,这和人口(劳动力)流动有关。据《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记述:清朝初年,禁止汉人到满蒙地区。由于蒙古地区的需要,由于内地商人、手工业者就业的需要,内地的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顾禁令而成群结队“走西口”,出杀虎口,来到归化城地区。起先是春来冬归,谓之“雁行”客户,后来朝廷准许放垦,农民逐渐开始定居,但商人和手工业者仍不准带家眷,用三年一回家探亲的办法解决团聚。但许多人就地成家,变成了定居之户。随着汉人定居人口的增加,管理汉人的机构就提到日程,所以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管理汉人的第一个机构,是山西朔平府派出的归化城理事同知厅。随着“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又设管厅的道台衙门。据乾隆四十年(1775年)统计,察哈尔右翼四旗已出现农业村庄513个。清嘉庆年间,归绥道六厅统计,已有汉人120776人。随着汉人不断流入,管理汉人的厅不断增加,直到清末已达到口外12个厅。人口的流动,除了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外,读书人也流动,不少定居户为子女读书聘请教书先生,就是从流动来的秀才中聘请。据前辈的回忆文章说:归化城周围村庄的私塾在聘请先生时,都愿聘山西崞县和五台籍的秀才,因为这几个县的秀才学的好,责任心强,教出的学子能成才。
清朝地方衙门,本来在省下设府、州、县,而归化城地区则设道和厅,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这是研究秀才考取时必须要了解的。据记载,厅的同知通判是府的佐贰官,系派出分防,分巡或分管某事和某个地方的官员,其办事处所称为”厅”。少数民族地区也往往设厅,一般的厅(散厅)属知府管辖,其同知规定为六品官,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属山西朔平府派出 (直隶厅则属布政司管辖)。道台衙门的道台原为道员 (道尹),本来是临时性差遣,后发展为实官,并多兼兵备衔,道台一律为正四品。关于几个职名是什么概念,现简述如下:同知,是主管一事,不授以正官之名称,为知某事。“同知”与“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无常职,无定员,因事任职,量地置员,如有派出专管地方的同知,专管粮食筹措的同知,如绥远的粮响同知厅等。“通判”与“同知”相类似,“理事同知”即协助同知工作之意。府、州、县与道、厅不同,它的主官称知府、知州、知县,在府州县内负全权责任。
归绥道设置后,在官学和私人塾坊中教书的先生,是“走西口”来的秀才,归绥道的秀才来源有数种,一种是“走西口”来的,二种是返回内地原籍参加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三种是顶替其它地区名额参加童试考试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四种是归绥道各厅组织的初试,经道审核,参与有贡院府的考试后取得生员资格的秀才。归绥道所以不能最终确定生员的考取,是因为这个道的条件所限。一是道的规格虽高,主官为正四品,但他开始时是临时差遣,属于分巡、分守,置事不全,不同于府,它的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均较少;二是考试设备不符合条件,没有贡院;三是没有经管教育的官员。乾隆六年已设置“道”,到光绪十一年才设置七厅儒学总教谕;四是学校少童生少。据清末官学(书院)改名为学堂时的数字看,萨拉齐于光绪三十年和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各一所,丰镇厅于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小学的两所,宣统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包头于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的四所,兴和于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宁远于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 陶林于宣统三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和林格尔于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一所,托克托于宣统二年改为小学的两所,清水河于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小学的一所,土默特于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小学的两所(也准汉生借读)。以上约有官费生300余名,再加私塾学生有几百名。初考后一大部分不及格,再去宁武贡院考试,因经济困难,身体不支,而又去掉一部分,真正能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却潦潦无几。据《赵英先生传奇》中所说:赵英归化城厅大岱村人,快40岁时,才在光绪二十八(1902年)到宁武考中山西宁武府和归绥道这一考区的壬寅科秀才,同年,同去宁武考取得秀才的有归化城厅铁帽村的侯封鲁、丰镇厅的温延相等。因为归绥道在光绪十一年才设七厅儒学总教谕,而无考棚设备,故必须到宁武贡院去应试。定居萨拉齐的忻州人王建屏以偏关藉人,也同在宁武考区考中秀才。另据《归绥两城的文昌庙与魁星楼》一文中也说:光绪十一年到三十一年,共计七科的归化城秀才,多数为土默特文昌庙”蒙古书坊(启运书院)”的学生。归化城小召后街路东有个开面铺的武掌柜,其侄儿武惠,儿子武敏相继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已亥科和二十八年壬寅科在宁武考中归绥道秀才。在这之前,武掌柜资助的郑永贞回大同原藉考中秀才,也在蒙古书坊读过书。
归绥道有一些秀才在辛亥革命时参加了政治活动,据民国初年,绥远地区参加过山西和全国临时参议会的代表名单中记载,有科考功名资格的代表有17名,其中生员 (秀才)16名 (廪生3名,附生13名),贡生一人。17名有资格的人员中,属于归化城的5名,丰镇厅的5名,托克托厅的2名,和林格尔、清水河、兴和、陶林、武川厅的各1名。当然这17人只是归绥道地区秀才中的一小部分。同一地区的蒙古学子也参加科考,有的回忆文章说蒙古人不参加科考,这是不准确的。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七·学校志二》记述:满州蒙古三品等官以上,俱荫一子入监,部院衙门若考用时,此等亦可选用”。《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九·学校志四》记述:“顺治八年定满州蒙古考试,能通汉文者翻汉文一篇,未能汉文者作清字文一篇,童生册经由国子监造(册),送顺天府转送内院、礼部学政,会同在贡院考取秀才”,“满洲蒙古能翻译者三年之内考取秀才二次”。继述:“八旗蒙古佐领下,应各建立官学,选能蒙古书话者为助教,教习子弟等语具奏。奉旨著八旗都统筹议奏,都统筹议称:嗣后每旗设一学校,练选能蒙古书话者教习子弟,于每一佐领下择可学者一人,令其肄业”。归化城地区雍正二年(1724年)已按规定设土默特官校,后更名为《启运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学生40名左右,每名学生每月给津贴银一两二钱左右。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成为生员。但蒙古生员对这种资格并不特别看中,因为许多生员能世袭网替家长爵位或职位,有的在旗衙门或其他衙门做笔贴式等。用现代话说,这些生员没有就业压力,所以不为赶考多愁。但有些生员力求上进,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六》记栽,康熙三十六年到雍正十三年选送的拔贡中有蒙古八旗的贡生有10名,其中正白旗3名,镶黄旗3名,正黄旗、正兰旗、镶白旗、镶兰旗各1名。这些拔贡生来自蒙旗,其前提是生员即秀才。蒙古童生高中者也不少,《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九·学校志四》记述:顺治八年,乡试取中:满州50名,蒙古20名。会试取中:满州25名,蒙古10名。顺治13年,乡试取中:满州40名,蒙古15名。会试取中:满州20名,蒙名10名,这些被取中的人,当然经过童试考中生员(秀才)才又高中的。蒙古学子的科考渠道与汉生渠道不同,无论怎样的渠道,均需有理潘院的审核参与。另,光绪末年蒙古学校不仅学蒙文蒙语,也学汉文汉语。逐有与汉籍文童一起应试的事例。如光绪三十一(1905年),山西学政宝熙咨呈礼部公文提及,五原、萨拉齐等厅童试时取土默特蒙古文童巴文尚(有的回忆文章记为巴文峒)和奎杰二人即属此举。说明蒙古人不参加科考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不同汉生一个渠道考试罢了。
综上所述,归绥道秀才的考取存在着数个渠道,即使通过各厅初考的童生,经道的教谕审核后也需到宁武府贡院去考试。不经过贡院的考试,确定不了生员(秀才)资格, 归绥道是不个备考取秀才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