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保存档案和编修志书,是我国渊远流长的优良文化传统,二者同源别流,盖出《周官》。档案原以掌故、簿牍、案牍、文牍、档子、案卷等而著称,约当清代乾嘉之世,始定名为“档案”。档案二字,实际就是档子和案卷的顺沿。纵观史事,无论档案如何称谓,但其“存政”的社会功用和在修志中的重要地位却始终如一。正如我国清代史志学家章学诚所言:“六部必合天下掌故而存政,史官必合天下记载而藉备”。这里讲的“天下掌故”和“天下记载”,都是编史修志藉以存政的档案资料。因此,古人将志书比作人体,记为“取簿牍之事为志之骨,润《尔雅》之文为志之肤”,又说“无骨之志则是无质之文,不可用也”。这是古代先贤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而今盛世修志,档案资料仍然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最基本的资料,因为地方档案与地方志有着质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第一,从地方志的根本属性,看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由于我国修志的历史久远,古代学者对方志探源有主史说,主地说和“史地两性兼而有之”说,所以志书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和“一方古今总览”等别称。这些名称属“史”属“地”暂且不论,仅就其“全”、“总”二字论,它们的共性特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资料丰富、门类齐全而见长。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地方志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我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梁寒冰说:“地方志基本上是资料的科学性的排比,从资料的排比里边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总而言之,资料性就是地方志的根本属性。资料是一志之本,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全在于资料的多寡和翔实与否。志涵百科,容量巨大,其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居首位的就是档案资料,约占全书文字总量的70%;其次是文献资料,约占20%,再次是口碑资料,约占10%。档案资料之所以们居志书之首,甚至成为志书的“骨架”,这是因为档案本身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优点。纵向看,档案从整体上分为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其中包括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这符合志书“贯通古今,纵不断线”的要求;横向看,现行档案中又有文书、科技、声像、个人、专门等类分,其中包括各部门、各行业的档案,这符合志书“门类齐全、横不缺项”的要求。
第二,从地方志的质量标准,看档案资料的原始性、地方性和可靠性。“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文风端正”是新志书的综合质量标准。其中资料翔实是最基本的标准,因为这是志书经世致用的生命线。特点突出包括时代特点、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如果志书失去这些特点,就没有了地方性,也就不称其为地方志。地方档案是地方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自然转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它具有原始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等特点,它的可靠程度要大大超过任何其它资料。如果地方志不重视利用档案资料,“率凭一时采访”或仅以其它资料应付了事,那是绝对修不出好志的。正如古人所说:“州县有荒陋无稽之志,而无荒陋无稽之令史案牍;志有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案牍无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这就是说只有不好的志书,而没有不好的档案。志书有因编者良莠不齐而产生的优劣之分;档案却没有因管理人员的水平不等而出现的好坏情况。由此足以说明档案资料对修志的可靠性和重要性。
第三,从志书的基本功能,看档案的实用价值。“资治、教化、存史”是我国志书的传统功能。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志书功能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今天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新方志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然而,志书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经过认真筛选和考订而大量入志的档案资料来实现的。因为这些资料完整地反映了各种事物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以及事物的起伏兴衰,成败得失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彰明因果,反映规律,以资借鉴”既是区别新旧志书的重要标志,又是新志功能的实质所在。社会主义新方志就是凭借这些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行业,在制定正确决策、选择最佳方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科学依据。这就是“资治”,也叫“辅政”,即志书的根本功能。此外,档案中还保存了有关地方资源、土特产品、民族风俗、历史文化、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等许多专题资料。这些都为志书有关篇章所取材,成为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从而发挥了志书的教育感化作用。
四、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支持与合作。档案与方志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县一级建立专门档案机构的最初动议,是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字实斋)率先提出的。他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大声疾呼建立志科(即方志与档案合一的机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志科、置藏室、置锁椟、设采访”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他的这一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首届编修新志的过程中,得到了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县档案工作暂行通则》明确规定:“县档案馆要主编或参加编写县志和革命史资料工作”。1962年7月,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在《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由于各级档案馆是保管档案资料的机构,编写地方志的工作应该吸收他们参加,……以便使各级档案馆成为今后长远编写地方志的取材之地”。实践证明,修志是离不开档案馆的。仅以赤峰为例,在首届修志中,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几乎全部提供利用,修一部志书平均阅档近万卷次,获取档案资料300多万字。不仅如此,各级的修志领导机构中,都有档案部门的领导参加。正因如此,使得全市的首届修志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所有市、区、旗、县志书都分别获得了国家、自治区级成果奖。这无疑是方志办和档案馆密切合作的成果,也是档案走出藏室为社会提供广泛利用的成果。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档案局、社会保险局)
保存档案和编修志书,是我国渊远流长的优良文化传统,二者同源别流,盖出《周官》。档案原以掌故、簿牍、案牍、文牍、档子、案卷等而著称,约当清代乾嘉之世,始定名为“档案”。档案二字,实际就是档子和案卷的顺沿。纵观史事,无论档案如何称谓,但其“存政”的社会功用和在修志中的重要地位却始终如一。正如我国清代史志学家章学诚所言:“六部必合天下掌故而存政,史官必合天下记载而藉备”。这里讲的“天下掌故”和“天下记载”,都是编史修志藉以存政的档案资料。因此,古人将志书比作人体,记为“取簿牍之事为志之骨,润《尔雅》之文为志之肤”,又说“无骨之志则是无质之文,不可用也”。这是古代先贤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而今盛世修志,档案资料仍然是社会主义新方志最基本的资料,因为地方档案与地方志有着质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第一,从地方志的根本属性,看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由于我国修志的历史久远,古代学者对方志探源有主史说,主地说和“史地两性兼而有之”说,所以志书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和“一方古今总览”等别称。这些名称属“史”属“地”暂且不论,仅就其“全”、“总”二字论,它们的共性特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资料丰富、门类齐全而见长。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地方志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我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梁寒冰说:“地方志基本上是资料的科学性的排比,从资料的排比里边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总而言之,资料性就是地方志的根本属性。资料是一志之本,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全在于资料的多寡和翔实与否。志涵百科,容量巨大,其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居首位的就是档案资料,约占全书文字总量的70%;其次是文献资料,约占20%,再次是口碑资料,约占10%。档案资料之所以们居志书之首,甚至成为志书的“骨架”,这是因为档案本身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优点。纵向看,档案从整体上分为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其中包括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这符合志书“贯通古今,纵不断线”的要求;横向看,现行档案中又有文书、科技、声像、个人、专门等类分,其中包括各部门、各行业的档案,这符合志书“门类齐全、横不缺项”的要求。
第二,从地方志的质量标准,看档案资料的原始性、地方性和可靠性。“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文风端正”是新志书的综合质量标准。其中资料翔实是最基本的标准,因为这是志书经世致用的生命线。特点突出包括时代特点、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如果志书失去这些特点,就没有了地方性,也就不称其为地方志。地方档案是地方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自然转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它具有原始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等特点,它的可靠程度要大大超过任何其它资料。如果地方志不重视利用档案资料,“率凭一时采访”或仅以其它资料应付了事,那是绝对修不出好志的。正如古人所说:“州县有荒陋无稽之志,而无荒陋无稽之令史案牍;志有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案牍无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这就是说只有不好的志书,而没有不好的档案。志书有因编者良莠不齐而产生的优劣之分;档案却没有因管理人员的水平不等而出现的好坏情况。由此足以说明档案资料对修志的可靠性和重要性。
第三,从志书的基本功能,看档案的实用价值。“资治、教化、存史”是我国志书的传统功能。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志书功能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今天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新方志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然而,志书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经过认真筛选和考订而大量入志的档案资料来实现的。因为这些资料完整地反映了各种事物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以及事物的起伏兴衰,成败得失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彰明因果,反映规律,以资借鉴”既是区别新旧志书的重要标志,又是新志功能的实质所在。社会主义新方志就是凭借这些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行业,在制定正确决策、选择最佳方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科学依据。这就是“资治”,也叫“辅政”,即志书的根本功能。此外,档案中还保存了有关地方资源、土特产品、民族风俗、历史文化、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等许多专题资料。这些都为志书有关篇章所取材,成为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从而发挥了志书的教育感化作用。
四、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支持与合作。档案与方志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县一级建立专门档案机构的最初动议,是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字实斋)率先提出的。他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大声疾呼建立志科(即方志与档案合一的机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志科、置藏室、置锁椟、设采访”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他的这一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首届编修新志的过程中,得到了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县档案工作暂行通则》明确规定:“县档案馆要主编或参加编写县志和革命史资料工作”。1962年7月,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在《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由于各级档案馆是保管档案资料的机构,编写地方志的工作应该吸收他们参加,……以便使各级档案馆成为今后长远编写地方志的取材之地”。实践证明,修志是离不开档案馆的。仅以赤峰为例,在首届修志中,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几乎全部提供利用,修一部志书平均阅档近万卷次,获取档案资料300多万字。不仅如此,各级的修志领导机构中,都有档案部门的领导参加。正因如此,使得全市的首届修志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所有市、区、旗、县志书都分别获得了国家、自治区级成果奖。这无疑是方志办和档案馆密切合作的成果,也是档案走出藏室为社会提供广泛利用的成果。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档案局、社会保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