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二期
  • (专题研究)内蒙古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     回眸20世纪内蒙古的百年沧桑,伴随着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屈辱与新生的历史巨变,多发多种的自然灾害给蒙汉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地损失,阻滞着建设文明、富裕社会的进程。因而,研究内蒙古百年自然灾害,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而防灾减灾,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可为内蒙古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然灾害多发多样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由其所处的自然地理决定的。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地域辽阔,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1700多公里,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占百分之六十,并且仍以每年7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在中西部海拔1000~1500米的地区,巴丹吉林、腾格里、毛乌素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盘据着近半数的面积。内蒙古又是北方冷空气南侵的必经之路,一年四季冷空气非常活跃,每当寒潮从北方或西北侵入我国时,内蒙古首当其冲。一般规律是春季风大干燥,多发旱灾;夏季短促湿热,降水集中,易发局部洪涝灾害,遇有热力对流作用易生冰雹降落,形成雹灾;到了秋季冷空气频频南侵,带来气温骤降,霜冻会提早降临:冬季全区均处于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之下,冷空气南下频仍,出现寒潮天气,大风降温伴有大雪或暴雪,白灾降临。此外,内蒙古还处在我国地震带,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

        其次,是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历史上的内蒙古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是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美丽草原的真实写照。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多次大肆开垦草原;牧场过度放牧,载畜量超载严重;乱砍滥伐林木和天然林;随意在田野挖药材、搂发菜、砍烧柴等;河流上游拦河筑坝;城镇工业随意排放三废日增;化肥、农药、地膜的过多使用,等等。致使生态越来越脆弱,不断走向恶化。到本世纪初,全区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草场严重沙化、碱化,走向衰竭,闻名遐尔的锡林郭勒草原,如今沙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之多。全区农田水土流失惊人,土壤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西部区黄河中上游沿岸的29个旗县,每年给黄河注入泥沙1.8亿吨,是黄河泥沙的泻入源。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功能衰退,是形成松辽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植被的破坏,树林的减少,沙地迅速扩大,为扬沙和沙尘暴肆虐开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尘暴每两年仅发生一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达到23次。2000年春季就有12次扬沙和沙尘暴侵袭,不但危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而且侵入北京,越过长江,东渡日本。

        第三,是各种自然灾害互为因果,交替或重叠发生,祸不单行,呈恶性循环,使灾情不断加重。一般规律是,风多垧干,生成旱灾及扬沙或沙尘暴侵害;暴雨狂风来临时,常常夹杂冰雹,出现洪涝灾害和局部雹灾;而连年干旱,必然出现虫灾;寒流入侵,必有霜冻灾害;气温骤降,出现暴雪,形成白灾铁灾,等等。此外,连年的干旱,草原和农田会受到鼠害的威胁,据悉一只老鼠破坏10.8平方米草原,吞食6公斤的草。

        从20世纪内蒙古自然灾害史料加以分析,发现内蒙古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一)十年九旱,西旱东涝

        由于内蒙古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少雨,除大兴安岭北端的北岭和岭东南部分地方属于半湿润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其中半干旱和干旱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下,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早少而涝多,形成了全区十年九旱,西旱东涝的灾害特点。干旱往往是春旱、夏旱、秋旱交替出现。据史料统计,20世纪内蒙古共出现过56个旱年,多数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旱灾。近30年来,全区共发生了25个旱年,其中有6个春旱年,10个夏旱年,9个秋旱年。东部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当中,就发生了20个水灾年,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而且旱灾也发生过。因此,干旱是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20世纪内蒙古最严重的旱灾有:1909年自春至秋无雨,颗粒未收1);1926年绥远春多风,入夏少雨,全境苦旱,田禾多枯……秋收歉薄,遂成饥馑之岁。2);1928年,内蒙古中西部春夏大风,仍亢旱,五谷不登绥远方面遭受空前大旱……灾民149.8万余人。乌伊两盟十三旗,蒙民素少生计,每旗死者不下二三百人。3);1929年,绥远春夏滴雨未落,禾苗皆枯死,颗粒未收,……连年大旱,蒙地寸草不生,生畜皆倒毙。全省十七个县200多万人口,有140.88万受灾人口。农民四处逃荒,挖草根、剥树皮、箩麻雀,逮田鼠充饥,牧民以死畜为食。(4);1950年,东部地区兴安、哲里木、昭乌达、呼纳四盟遭受了严重旱灾,……农区受灾面积,据不完全统计有12.96万多垧。5);1951年,自治区今年由于去秋雨少,冬雪也少,今春缺雨,夏季酷旱,农业区遭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区性严重旱灾……受灾面积达63万多垧,受灾农户18.22万户,受灾人口达83.4万多人。……察哈尔盟从春到秋未下过透雨,全盟近百万亩耕地无收。6);同年,察哈尔、绥远两省去冬少雪,今春夏缺雨,因而发生了多年来未有之严重旱灾,禾苗枯死,及未出土者甚多。……察省受旱1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5%。……绥省受灾面积估计为1000万亩。7)1960~1963年,全区连续四年旱灾:1960年西旱东涝,受旱面积173.6万公顷,牧区320万头(只)  牧畜饲草和饮水困难;1961年,全区受灾农田163.6万公顷,仅锡盟就有200万头(只)牲畜受到干旱威胁;1962年,全区受灾农田170.8万公顷,仅巴盟有220万头牲畜受灾;1963年,全区受灾农田181.8万公顷,西部三个牧业旗受灾牲畜达201.6万头(只)。1965年全区普遍受灾,旱象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受旱面积达246.7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6%,锡盟牧区受灾牲畜409万头(只)。(8)1972年,又是一个灾情严重旱灾年,全区受灾面积为122.7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八。1980年,自治区的旱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罕见,粮食比上年减产两成,受灾牲畜占总数的一半,为1900万头(只)。9)1987年,又发生了50年未遇见过的大旱。局部的旱灾年年均有。

    (二)洪涝灾害,集中突发

        尽管内蒙古全年降水量不多,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局部地区因暴雨或大暴雨,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它的特点是集中而突发,短时间酿成大灾不乏其例。据史料记载,1904年夏,包头暴雨骤至,势如倾盆,城内外,山岗的雨水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直下,刹那间水深没头顶,变成泽国。……人畜伤亡惨重,房屋财产损失无算。10)1924年,察盟因洪水灾害,农作物较平年歉收二分之一,溺死百余人,牲畜淹死多。11)1929年,绥远立秋后,大雨五日夜,山洪暴发,黄河决口,大小黑河混为一流,归、托、萨、包、五原、临河、集宁、丰镇、凉城、和林等十县,悉成泽国,晚禾淹没,田产冲毁无算。12)1956年,全区部分地区遭洪水、冰雹灾害,受灾田农16.4万公顷,1.26万公顷绝收。1959年夏,呼、包二市,土默特旗、乌拉特前旗、中旗、托克托县等,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淹没农田12.6万公顷,倒塌房屋4.62万间,冲毁铁路70多处,公路250多公里,淹死167人,重伤47人,灾民达21.4万余人。是年7月,呼市地区2小时内降大暴雨218毫米,洪水由大青山直冲市区,将百年石头桥——庆凯桥墩推入洪波。1977年8月,伊盟毛乌素沙漠上的什拉绰海,一日8个小时内降特大暴雨1050毫米,同一时间里创世界降雨最高纪录。1981年7月,呼市东郊不到l小时的暴雨,将呼市第二砖瓦厂的坯场、砖窑机、房全部浸泡,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1998年夏天,内蒙古各盟市连降暴雨,使100多条河流出现特大洪水。嫩江、西辽河相继洪水出床,水库暴满,泛滥成灾。这次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使全区76个旗县受灾,共损毁房屋59.68万间,倒塌房屋37.53万间,死亡150人,45万多人无家可归:受灾农田219.11万公顷,绝收107.15万公顷,草场受灾634.53万公顷,牲畜死亡38.48万头(只);交通、电力、电讯、水利等设施严重损毁;1998所中小学的11万平方米校舍倒塌;5500多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次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5.54亿元,受灾范围之广,损失之巨,为世纪内蒙古之最。以上灾例充分说明内蒙古洪涝灾害集中突发的特点。

        (三)多种灾害,接踵而至

        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灾害除了旱灾和水灾外,还有风灾(扬尘、沙尘暴)、雹灾、霜冻、虫灾、雪灾(又称白灾)、震灾、疫灾等多种灾害。多种灾害有时同年迸发,接踵而至,究其原因是几种灾害互为因果,互有影响,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几种灾害同时发生,最为严重的有两个阶段:一是1928年至1930年,绥远省连遭旱、涝、风、雹、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1929年是其中灾害最重的一年,民国十八年一月十四日下午三时,归绥、托克托、清水河各县同时地震,……第二日又震,连续二十余次,坍塌房屋百余间,墙壁震裂,不堪居住者甚多。13)春夏滴水未落,禾皆枯死。夏秋之复得雨尺余,……而立秋后大雨五日夜,山洪暴发,黄河亦决口,……未被水冲田禾,亦经风吹霜冻,颗粒未收。14)察哈尔盟遭受巨大旱灾和发生病虫害,农田作物只收到平年的一半。15)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集宁黑风大起,连续六日方止,境内房屋摧毁无数,禾实陨落一空。16)中秋前后,大风不止,俨如寒冬,严霜忽降,于是未被水冲田禾,亦经风吹霜冻,粒颗未收,尤以武川、和林、固阳及绥东五县为甚。17)二是1959年至1961年,全国连遭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全境受到旱、涝、风、雹、虫等多种灾害的频繁袭击,损失严重。1959年春旱之后,夏秋之交,全区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多数旗县受灾,受灾面积达成113.3万公顷,死畜3.5万头(只)。1960年,全区春旱秋涝,有53个旗县受灾,受灾农田206.7万公顷,受灾牲畜302万头(只)。1961年,乌盟、伊盟、呼市等地,连续发生洪、雹、白灾,受灾面积12万公顷,锡盟、乌盟草原积雪近30厘米,牲畜无草可吃,大量死亡。

        此外,1988年,全区连遭干旱、洪涝、冰雹、病虫、风雪等多种灾害。有80个旗县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264.1万公顷,草场面积达920.9万公顷;受灾农牧民767万多人,其中重灾民355万人;倒塌房屋7000多间,损坏民房16万间,死亡222人,受伤679人,死亡牲畜达26万头(只)。

        通过对上个世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灾害的研究,按照它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传统的和现代先进科学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开展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加强气象服务。面对日益频繁的多种自然灾害,利用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服务能力,不仅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而且会产生显著的政治和社会效益。目前,国际公认气象减灾投入与产生效益之比是1比10,可见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内蒙古气象部门计划在未来5至10年间,建设自治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程。此项工程包括全区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全区短期气象预测分析系统,全区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东部区森林(草原)火险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党政部门决策的气象服务系统,改进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以及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农业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咨询服务系统筹。

        这一系统气象服务工程,能够准确地对灾害进行监测,对短期气候进行预测分析、对短期气象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通过电视预报天气,为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气象服务。预报地区可以在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农牧业生产、交通邮电水利等各种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社会稳定也起积极作用。

        (二)开发空中水资源。针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具有十年九旱的特点,防灾减灾就要树立长期抗旱和抗大旱的思想。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要加强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继续采用传统的保墒抗旱措施。

        开发空中水资源是抗旱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鉴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而地下水源多来自空中降水。因此,开发空中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多年来,人工增雨的科学实验结果:用飞机增雨可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雨量;采用火箭对积状云进行增雨催化作业,可增加百分之四十的雨量,这就可以大幅度地缓减或解除旱象。

        自治区气象部门计划在今后5至10年内建设空中水资源开发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现有的三处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再建黄河中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和阴山北麓人工增雨基地。这些基地建成后,每年平均增雨量可达20亿至50亿立方米,其中以黄河中上游和阴山北麓地区为重点,每年平均增雨量可达10亿立方米,按百分之二十的转化率计算,可增加陆地水资源2亿立方米。这样,就会大幅度改善这些地方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战胜旱魔,缓减缺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三)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内蒙古地跨黄河、松辽河、海滦河三大流域,降雨集中在6至9月的汛期,降雨时空又分布不均,是洪涝灾害的易发期。尤其是黄河、西辽河、嫩江三大河流的防汛任务艰巨,不能掉以轻心。一但发生洪涝灾害,将严重影响经济建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防汛工作,确保三大河流、大型水库不决堤,不垮坝,中小城市不受淹,中小河流、水库安全度汛。

        做好防汛抗洪工作,首先,要依法防洪,认真贯彻《防洪法》,各有关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联合。其次,要及时修复或加固险工险段和河道的水毁工程,消除洪水隐患;建设山洪沟洪的防范和避险工程;多渠道筹集防洪抢险资金,备好防汛物资。第三,组织防汛抢险专业应急队伍,进行培训演练。遇有抢险任务,能够召之即来。第四,要把河道清障作为经常性的防汛任务。每年汛期前要对所有河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限期清除,确保安全度汛。第五,水文、气象、通信、解放军、武警部队等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

        一但发生洪灾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得病有医,学生有学上;抓紧修复水毁设施,尽快恢复生产:发扬生产自救,相互支援的社会风尚,尽快重建家园。

        (四)积极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的治本措施。自治区十五期间,生态建设的任务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阿拉善自然封育治理区共五个重点区域的建设;同时全面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林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重点县、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护保持八大工程,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加强环境保护,要把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防治的重点。城镇还要治理煤烟污染,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治理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等。这些治理工程完成以后,可以还内蒙古历史上的秀美山川。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监测评估系统是保护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系统包括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地面观测网的监测评估系统筹。这一系统可以反映全区各地的天气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及变化规律,使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真正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有效地监测荒漠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范围,准确地评估各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动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与保护的效益等多方面的数据。

        跨入21世纪,要进一步研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灾害的特点与规律,为防灾减灾服务。同时把治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注释

        (1)《灾祸经济》,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59页。

        (2)(3)(4)《绥远通志稿》,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6164页。

        (5)《内蒙政府50年东四盟灾情的综合》,引自《内蒙古自然灾害史料续缉》第1页。

        (6)《关于内蒙古生产救灾工作的报告》,引自上书第2~3页。

         (7)《党中央察、绥、蒙灾区慰问团工作报告》,引自上书第3页。

        (8)《内蒙民政厅关于1965年受灾情况的报告》,引自上书第32~33页。

        (9)《内蒙水利厅1980年抗旱工作总结》,引自上书第72页。

        (10)《包头市简志》,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100~101页。

        (11)《蒙疆》,引自上书第103页。

        (12)《绥远通志稿》,引自上书第103~104页。

        (13)(14)《绥远通志稿》,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下册)65页,(上册)63~64页。

        (15)《蒙疆察盟农业》,引自上书(下册)第50页。

        (16)(17)《绥远通志稿》,引自上书(上册)第125页。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题研究)内蒙古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     回眸20世纪内蒙古的百年沧桑,伴随着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屈辱与新生的历史巨变,多发多种的自然灾害给蒙汉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地损失,阻滞着建设文明、富裕社会的进程。因而,研究内蒙古百年自然灾害,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而防灾减灾,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可为内蒙古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然灾害多发多样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由其所处的自然地理决定的。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地域辽阔,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1700多公里,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占百分之六十,并且仍以每年7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在中西部海拔1000~1500米的地区,巴丹吉林、腾格里、毛乌素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盘据着近半数的面积。内蒙古又是北方冷空气南侵的必经之路,一年四季冷空气非常活跃,每当寒潮从北方或西北侵入我国时,内蒙古首当其冲。一般规律是春季风大干燥,多发旱灾;夏季短促湿热,降水集中,易发局部洪涝灾害,遇有热力对流作用易生冰雹降落,形成雹灾;到了秋季冷空气频频南侵,带来气温骤降,霜冻会提早降临:冬季全区均处于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之下,冷空气南下频仍,出现寒潮天气,大风降温伴有大雪或暴雪,白灾降临。此外,内蒙古还处在我国地震带,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

        其次,是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历史上的内蒙古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是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美丽草原的真实写照。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多次大肆开垦草原;牧场过度放牧,载畜量超载严重;乱砍滥伐林木和天然林;随意在田野挖药材、搂发菜、砍烧柴等;河流上游拦河筑坝;城镇工业随意排放三废日增;化肥、农药、地膜的过多使用,等等。致使生态越来越脆弱,不断走向恶化。到本世纪初,全区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草场严重沙化、碱化,走向衰竭,闻名遐尔的锡林郭勒草原,如今沙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之多。全区农田水土流失惊人,土壤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西部区黄河中上游沿岸的29个旗县,每年给黄河注入泥沙1.8亿吨,是黄河泥沙的泻入源。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功能衰退,是形成松辽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植被的破坏,树林的减少,沙地迅速扩大,为扬沙和沙尘暴肆虐开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尘暴每两年仅发生一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达到23次。2000年春季就有12次扬沙和沙尘暴侵袭,不但危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而且侵入北京,越过长江,东渡日本。

        第三,是各种自然灾害互为因果,交替或重叠发生,祸不单行,呈恶性循环,使灾情不断加重。一般规律是,风多垧干,生成旱灾及扬沙或沙尘暴侵害;暴雨狂风来临时,常常夹杂冰雹,出现洪涝灾害和局部雹灾;而连年干旱,必然出现虫灾;寒流入侵,必有霜冻灾害;气温骤降,出现暴雪,形成白灾铁灾,等等。此外,连年的干旱,草原和农田会受到鼠害的威胁,据悉一只老鼠破坏10.8平方米草原,吞食6公斤的草。

        从20世纪内蒙古自然灾害史料加以分析,发现内蒙古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一)十年九旱,西旱东涝

        由于内蒙古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少雨,除大兴安岭北端的北岭和岭东南部分地方属于半湿润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其中半干旱和干旱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下,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早少而涝多,形成了全区十年九旱,西旱东涝的灾害特点。干旱往往是春旱、夏旱、秋旱交替出现。据史料统计,20世纪内蒙古共出现过56个旱年,多数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旱灾。近30年来,全区共发生了25个旱年,其中有6个春旱年,10个夏旱年,9个秋旱年。东部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当中,就发生了20个水灾年,1998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而且旱灾也发生过。因此,干旱是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20世纪内蒙古最严重的旱灾有:1909年自春至秋无雨,颗粒未收1);1926年绥远春多风,入夏少雨,全境苦旱,田禾多枯……秋收歉薄,遂成饥馑之岁。2);1928年,内蒙古中西部春夏大风,仍亢旱,五谷不登绥远方面遭受空前大旱……灾民149.8万余人。乌伊两盟十三旗,蒙民素少生计,每旗死者不下二三百人。3);1929年,绥远春夏滴雨未落,禾苗皆枯死,颗粒未收,……连年大旱,蒙地寸草不生,生畜皆倒毙。全省十七个县200多万人口,有140.88万受灾人口。农民四处逃荒,挖草根、剥树皮、箩麻雀,逮田鼠充饥,牧民以死畜为食。(4);1950年,东部地区兴安、哲里木、昭乌达、呼纳四盟遭受了严重旱灾,……农区受灾面积,据不完全统计有12.96万多垧。5);1951年,自治区今年由于去秋雨少,冬雪也少,今春缺雨,夏季酷旱,农业区遭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区性严重旱灾……受灾面积达63万多垧,受灾农户18.22万户,受灾人口达83.4万多人。……察哈尔盟从春到秋未下过透雨,全盟近百万亩耕地无收。6);同年,察哈尔、绥远两省去冬少雪,今春夏缺雨,因而发生了多年来未有之严重旱灾,禾苗枯死,及未出土者甚多。……察省受旱1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5%。……绥省受灾面积估计为1000万亩。7)1960~1963年,全区连续四年旱灾:1960年西旱东涝,受旱面积173.6万公顷,牧区320万头(只)  牧畜饲草和饮水困难;1961年,全区受灾农田163.6万公顷,仅锡盟就有200万头(只)牲畜受到干旱威胁;1962年,全区受灾农田170.8万公顷,仅巴盟有220万头牲畜受灾;1963年,全区受灾农田181.8万公顷,西部三个牧业旗受灾牲畜达201.6万头(只)。1965年全区普遍受灾,旱象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受旱面积达246.7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6%,锡盟牧区受灾牲畜409万头(只)。(8)1972年,又是一个灾情严重旱灾年,全区受灾面积为122.7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八。1980年,自治区的旱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罕见,粮食比上年减产两成,受灾牲畜占总数的一半,为1900万头(只)。9)1987年,又发生了50年未遇见过的大旱。局部的旱灾年年均有。

    (二)洪涝灾害,集中突发

        尽管内蒙古全年降水量不多,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局部地区因暴雨或大暴雨,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它的特点是集中而突发,短时间酿成大灾不乏其例。据史料记载,1904年夏,包头暴雨骤至,势如倾盆,城内外,山岗的雨水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直下,刹那间水深没头顶,变成泽国。……人畜伤亡惨重,房屋财产损失无算。10)1924年,察盟因洪水灾害,农作物较平年歉收二分之一,溺死百余人,牲畜淹死多。11)1929年,绥远立秋后,大雨五日夜,山洪暴发,黄河决口,大小黑河混为一流,归、托、萨、包、五原、临河、集宁、丰镇、凉城、和林等十县,悉成泽国,晚禾淹没,田产冲毁无算。12)1956年,全区部分地区遭洪水、冰雹灾害,受灾田农16.4万公顷,1.26万公顷绝收。1959年夏,呼、包二市,土默特旗、乌拉特前旗、中旗、托克托县等,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淹没农田12.6万公顷,倒塌房屋4.62万间,冲毁铁路70多处,公路250多公里,淹死167人,重伤47人,灾民达21.4万余人。是年7月,呼市地区2小时内降大暴雨218毫米,洪水由大青山直冲市区,将百年石头桥——庆凯桥墩推入洪波。1977年8月,伊盟毛乌素沙漠上的什拉绰海,一日8个小时内降特大暴雨1050毫米,同一时间里创世界降雨最高纪录。1981年7月,呼市东郊不到l小时的暴雨,将呼市第二砖瓦厂的坯场、砖窑机、房全部浸泡,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1998年夏天,内蒙古各盟市连降暴雨,使100多条河流出现特大洪水。嫩江、西辽河相继洪水出床,水库暴满,泛滥成灾。这次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使全区76个旗县受灾,共损毁房屋59.68万间,倒塌房屋37.53万间,死亡150人,45万多人无家可归:受灾农田219.11万公顷,绝收107.15万公顷,草场受灾634.53万公顷,牲畜死亡38.48万头(只);交通、电力、电讯、水利等设施严重损毁;1998所中小学的11万平方米校舍倒塌;5500多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次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5.54亿元,受灾范围之广,损失之巨,为世纪内蒙古之最。以上灾例充分说明内蒙古洪涝灾害集中突发的特点。

        (三)多种灾害,接踵而至

        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灾害除了旱灾和水灾外,还有风灾(扬尘、沙尘暴)、雹灾、霜冻、虫灾、雪灾(又称白灾)、震灾、疫灾等多种灾害。多种灾害有时同年迸发,接踵而至,究其原因是几种灾害互为因果,互有影响,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几种灾害同时发生,最为严重的有两个阶段:一是1928年至1930年,绥远省连遭旱、涝、风、雹、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1929年是其中灾害最重的一年,民国十八年一月十四日下午三时,归绥、托克托、清水河各县同时地震,……第二日又震,连续二十余次,坍塌房屋百余间,墙壁震裂,不堪居住者甚多。13)春夏滴水未落,禾皆枯死。夏秋之复得雨尺余,……而立秋后大雨五日夜,山洪暴发,黄河亦决口,……未被水冲田禾,亦经风吹霜冻,颗粒未收。14)察哈尔盟遭受巨大旱灾和发生病虫害,农田作物只收到平年的一半。15)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集宁黑风大起,连续六日方止,境内房屋摧毁无数,禾实陨落一空。16)中秋前后,大风不止,俨如寒冬,严霜忽降,于是未被水冲田禾,亦经风吹霜冻,粒颗未收,尤以武川、和林、固阳及绥东五县为甚。17)二是1959年至1961年,全国连遭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全境受到旱、涝、风、雹、虫等多种灾害的频繁袭击,损失严重。1959年春旱之后,夏秋之交,全区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多数旗县受灾,受灾面积达成113.3万公顷,死畜3.5万头(只)。1960年,全区春旱秋涝,有53个旗县受灾,受灾农田206.7万公顷,受灾牲畜302万头(只)。1961年,乌盟、伊盟、呼市等地,连续发生洪、雹、白灾,受灾面积12万公顷,锡盟、乌盟草原积雪近30厘米,牲畜无草可吃,大量死亡。

        此外,1988年,全区连遭干旱、洪涝、冰雹、病虫、风雪等多种灾害。有80个旗县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264.1万公顷,草场面积达920.9万公顷;受灾农牧民767万多人,其中重灾民355万人;倒塌房屋7000多间,损坏民房16万间,死亡222人,受伤679人,死亡牲畜达26万头(只)。

        通过对上个世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灾害的研究,按照它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传统的和现代先进科学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开展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加强气象服务。面对日益频繁的多种自然灾害,利用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服务能力,不仅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而且会产生显著的政治和社会效益。目前,国际公认气象减灾投入与产生效益之比是1比10,可见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内蒙古气象部门计划在未来5至10年间,建设自治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程。此项工程包括全区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全区短期气象预测分析系统,全区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东部区森林(草原)火险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党政部门决策的气象服务系统,改进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以及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农业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咨询服务系统筹。

        这一系统气象服务工程,能够准确地对灾害进行监测,对短期气候进行预测分析、对短期气象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通过电视预报天气,为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气象服务。预报地区可以在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农牧业生产、交通邮电水利等各种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社会稳定也起积极作用。

        (二)开发空中水资源。针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具有十年九旱的特点,防灾减灾就要树立长期抗旱和抗大旱的思想。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要加强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继续采用传统的保墒抗旱措施。

        开发空中水资源是抗旱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鉴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而地下水源多来自空中降水。因此,开发空中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人工增雨。多年来,人工增雨的科学实验结果:用飞机增雨可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雨量;采用火箭对积状云进行增雨催化作业,可增加百分之四十的雨量,这就可以大幅度地缓减或解除旱象。

        自治区气象部门计划在今后5至10年内建设空中水资源开发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现有的三处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再建黄河中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和阴山北麓人工增雨基地。这些基地建成后,每年平均增雨量可达20亿至50亿立方米,其中以黄河中上游和阴山北麓地区为重点,每年平均增雨量可达10亿立方米,按百分之二十的转化率计算,可增加陆地水资源2亿立方米。这样,就会大幅度改善这些地方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战胜旱魔,缓减缺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三)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内蒙古地跨黄河、松辽河、海滦河三大流域,降雨集中在6至9月的汛期,降雨时空又分布不均,是洪涝灾害的易发期。尤其是黄河、西辽河、嫩江三大河流的防汛任务艰巨,不能掉以轻心。一但发生洪涝灾害,将严重影响经济建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防汛工作,确保三大河流、大型水库不决堤,不垮坝,中小城市不受淹,中小河流、水库安全度汛。

        做好防汛抗洪工作,首先,要依法防洪,认真贯彻《防洪法》,各有关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联合。其次,要及时修复或加固险工险段和河道的水毁工程,消除洪水隐患;建设山洪沟洪的防范和避险工程;多渠道筹集防洪抢险资金,备好防汛物资。第三,组织防汛抢险专业应急队伍,进行培训演练。遇有抢险任务,能够召之即来。第四,要把河道清障作为经常性的防汛任务。每年汛期前要对所有河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限期清除,确保安全度汛。第五,水文、气象、通信、解放军、武警部队等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

        一但发生洪灾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得病有医,学生有学上;抓紧修复水毁设施,尽快恢复生产:发扬生产自救,相互支援的社会风尚,尽快重建家园。

        (四)积极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的治本措施。自治区十五期间,生态建设的任务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阿拉善自然封育治理区共五个重点区域的建设;同时全面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林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重点县、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护保持八大工程,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加强环境保护,要把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防治的重点。城镇还要治理煤烟污染,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治理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等。这些治理工程完成以后,可以还内蒙古历史上的秀美山川。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监测评估系统是保护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系统包括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地面观测网的监测评估系统筹。这一系统可以反映全区各地的天气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及变化规律,使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真正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有效地监测荒漠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范围,准确地评估各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动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与保护的效益等多方面的数据。

        跨入21世纪,要进一步研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灾害的特点与规律,为防灾减灾服务。同时把治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注释

        (1)《灾祸经济》,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59页。

        (2)(3)(4)《绥远通志稿》,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6164页。

        (5)《内蒙政府50年东四盟灾情的综合》,引自《内蒙古自然灾害史料续缉》第1页。

        (6)《关于内蒙古生产救灾工作的报告》,引自上书第2~3页。

         (7)《党中央察、绥、蒙灾区慰问团工作报告》,引自上书第3页。

        (8)《内蒙民政厅关于1965年受灾情况的报告》,引自上书第32~33页。

        (9)《内蒙水利厅1980年抗旱工作总结》,引自上书第72页。

        (10)《包头市简志》,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上册)第100~101页。

        (11)《蒙疆》,引自上书第103页。

        (12)《绥远通志稿》,引自上书第103~104页。

        (13)(14)《绥远通志稿》,引自《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下册)65页,(上册)63~64页。

        (15)《蒙疆察盟农业》,引自上书(下册)第50页。

        (16)(17)《绥远通志稿》,引自上书(上册)第125页。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档案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