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二期
  • (志人志事)诗情友情史志情——《阿荣旗志》主编李彤之
  •     2000年,我萌发了编辑《修志吟》的想法。说起修志吟之名,还真不是我的创意。此前山东已故志友刘乾昌先生便写了好多修志题材的诗篇,并在他逝世后结集成《修志吟》。此后内蒙古阿荣旗的李彤之也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集《修志吟》,我因此与之相识。刘乾昌早故,已无法直接向他约稿,我便向彤之发去了约稿信,并通了电话,他表示此举非常有意义,一定要鼎力相助。我一直等他的音讯和来稿,谁知他病了。

        彤之得病,我是从齐齐哈尔市志办老友谭彦翘先生那里得知的。当时已是初冬,他正在牙克石治病,与他通电话时,直觉得他说话很无气力。以后听说他转院到齐齐哈尔,彦翘先生去看过他,据讲是糖尿病迸发症。此时我又挂电话给他,他讲话的声音很低。转眼已到春节,彤之的病一直挂在我的心上。当我再挂电话问候的时候,他的声音已很微弱。每次通电话我都鼓励他坚定信心,战胜病魔。这次我又加上一句祝他春节愉快。但此时我已感到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仿佛一片阴云笼罩在心头。等到春节过后,也就是2001年2月9日,我再给他挂电话时他不但已拿不起电话,连一句话也不能说了,我感到情况不妙。翌日凌晨,积积忙忙乘401次特快动车从哈尔滨赶到了齐齐哈尔,谭彦翘先生已在市第一医院门口迎候我,一起上楼看望彤之。此时彤之正在病榻上输液,待他醒来时,他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看来彤之已经认出了我,并紧紧地拉住我的手不放嘴角虽然翘动了几次,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坐了半个多小时之后,我和彦翘先生告别了彤之。这是与彤之相识八年来的最后一面,真可以说是生离死别。当晚我返回哈尔滨,仅隔两日,12日晨8时,彤之便以57岁的人生离开了我们。悲痛涌来,泪水滴成了八行诗句:

        未料逢期乃诀期,冰城千里哭彤之。

        龙沙一去成遗梦,松水归来寄挽辞。

        八载结交缘史志,一生往来半书诗。

        漫天白雪均含泪,片片飞向那吉西。

        我与彤之是1994年春相识的。当时在陕西石泉县志办编辑的史志刊物《西江月》上读到了内蒙古阿荣旗志办主任、《阿荣旗志》主编李彤之用诗词来抒发修志情怀与介绍他史志人生的文章,得知彤之除主编出版了《阿荣旗志》、《阿荣旗情》,与人合编了《阿荣风采》以外,他还出版了前面提到的《修志吟》和《北国竹枝词》。正因为彼此双方都是修志工作者,同时我也非常爱好诗词,修志之馀也时常吟哦,并出版了《长铗归来斋诗草》、《长铗吟草》。另外阿荣旗离齐齐哈尔很近,历史上并曾归属过黑龙江管辖,某种意义上我们还是黑龙江老乡,所以十分愿意和其交朋友。一本《诗草》随信寄去,彤之当即复信和《修志吟》一并寄来。不多日子,彤之竟不意而至。他是携女儿赴吉林途经哈尔滨来造访我的。当一位直爽坦诚、老实憨厚并充满书卷气的学者型中年修志同人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真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此番相晤,彤之还专门为我写了《读<长铗归来斋诗草>》二首诗,并由乃父李雅书先生书以楷书条幅赠我。诗云:

        千里飞鸿欲结交,倾心诗友若同胞。

        长铗锋利休言退,朝暮狂吟亦解嘲。

        君集读罢意欣然,不觉神飞驿马山。

        少陵河畔出才子,老杜神灵壮北天。

        以后鸿雁往来,诗书唱和,感情益深。1994年仲冬,想到春季与彤之诗酒相逢,转瞬半载已过,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匆匆过客莅冰城,促膝倾谈四刻钟。

        翰墨淋漓微醉后,诗书潇洒悠闲中。

        火车疾驶穷秋水,春草初萌涌盛情。

        转瞬寒冬降北国,新章寄去祝康宁。

        为此,彤之和我一首回赠:

        春风送我到江城,玉液琼浆饮数盅。

        访友特来千里外,订交何辞闹市中。

        谈诗不辞一时短,论志无殊卅载情。

        自从与君别离后,搅扰文思总未宁。

        我们因修志相交,因写诗成知己,谈诗之中谈修志,谈修志中不离修诗。彤之在赠我他主编的《阿荣旗志》时在扉页上写到:

        报国五十计未穷,出版旗志扬雄风。

        众手成书竭尽智,一人总纂竟全功。

        赤心拼掉千丝发,巨帙长铭万古忠。

        不再天涯悲老大,馀年随心做诗翁。

        我以自己修志的切身感受和到:

        修志莫言受苦穷,志坛今日沐春风。

        省城有幸成新业,巴彦无须恋旧功。

        史乘几篇存赤胆,文章一集汇愚忠。

        欲交天命求犹少,诗海悠闲做诗翁。

        在与彤之交往的过程中,我又把他介绍给了有史志、诗书之谊的谭彦翘先生。虽然三人一起见面的时候很少,但是相互传递信息,彼此交流友谊,通过书信酬答唱和的时候还是很多的。1995年农历四月初七是彦翘先生70周岁生日,原拟与彤之同赴龙沙(即齐齐哈尔)祝寿,这是我与彤之的共同心愿。与彤之约定之后在复彦翘先生信中写到:我与彤之赴鹤国(亦指齐齐哈尔),届时祝寿不须辞。彤之也写到:伯牙相邀钟子期,携手龙沙寿古稀。  但因我去南京校稿未能如愿。彦翘先生则别开生面,以诗自寿索和,我和彤之都曾步原韵应和,彦翘先生将所有的和诗合编成《自寿索和》诗集。1999年农历四月初七,欣逢彦翘先生七五初度,这次宿愿总算得偿。是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与彤之如约赶到齐齐哈尔,莅临谭府祝寿。一起开怀畅饮,三人一瓶五粮液进肚,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微酣之后,挥毫即兴写到:

        孟夏初临嫩水滨,只缘祝寿到谭门。

        紫丁怒放花盈牖,故友重逢酒满樽。

        翰墨情深书永在,金兰谊厚史常存。

        五粮液举须同醉,如梦人生又一村。

        写后犹觉意犹未尽,回哈后复成七律一首,彤之均以原韵和之。

        彤之到旗政协任职之后,他仍然心系修志,心想修志,史志情怀依旧不减,他同辽宁鞍山市志办的邵长兴,山西省志办的曹振武,天津市志办的郭风岐,吉林师院的王振科等都始终保持着在修志中结成的友谊。彤之的修志业绩还曾被收入《当代中国方志群星集》中。彤之到了政协之后,充分利用政协的优势,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艺术界人士,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多作贡献。此外,他还担任阿荣诗社社长,不但接着出版了《不入时斋诗抄》、《不入时斋诗文稿》,而且还编辑出版了《阿荣诗稿》等。其中《诗文稿》中的文章部分则是彤之修志过程中的文章结集,包括文论、忆旧录、序跋、碑记、传记、杂记六部分,可以看出彤之修志、治史、学诗的经过和其人生的态度。乡贤的启迪、右派子弟的压力、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彤之迷上了修志,爱上了修志。从《我是怎样爱上修志工作的》文章中得知,1978年彤之就与人联名给县委宣传部写信,主动请缨,要求修志。修志锻炼了彤之,也使彤之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升华。

    我与彤之相交八年,见面不过五六次,多是彤之返籍回吉林九台老家或公出途径哈尔滨时诗酒相见。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见时除浅酌低吟外,更多的是将美好的祝愿留给对方。彤之还曾两次赠我以蚂蚁,说是用之泡酒可以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现在家中还有尚未及饮用的蚂蚁泡酒,已成陈年佳酿。彤之却先我而去,睹物思人,能不痛乎?事实证明,朝夕相处的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交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将两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并震撼千古。有的朋友一生未谋一面,却因神交而彼此心心相印。

    朋友相交,最需要的是互相勉励,互相支持,1998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我的50周岁生日,彤之专门为我写了一首七律,并从外地装裱后直接寄给我。同样他55岁生日我也和其《五五感怀》予以祝贺。拙著《长铗归来斋文稿》出版,彤之步彦翘先生原韵作绝句四首向我祝贺。其一写到:新书捧读乐扬扬,煌煌巨帙熠辉光。传家有此真学术,绝胜俗人金满仓。其二为:科研事业乐辛劳,成果叠出足自豪。列架排橱真傲我,妒君竟至厌推敲。友谊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祝贺中又带几分幽默。

        我对挚友写信或诗词成稿时喜用八行宣纸信笺,彤之专门为我印制了十数本,并印有我的长铗归来斋堂名。对此,我写了一首七律表示感谢:老友赠来长铗笺,用宣胜似用毛边。朱丝栏外兴安近,玉楮文中嫩水连。鱼雁八行飞万里,诗书一卷诵千年。心音阵阵重新写,荟萃残篇成巨编。彤之和诗云:赠君有限宣纸笺,竟劳美辞寄朔边。微贻小惠殊愧愧,黄钟大吕报连连。有为吟过知命岁,无成怕过耳顺年。愿期从此学精进,他日同刊三友篇。其中三友即彦翘、彤之与余之谓也,可惜三友独少一友,《三友篇》已无法编成。

        我的职称的评定(由副高晋正高)曾牵动着好几位挚友的心,我为此而发牢骚的诗词就写了有二三十首。每次名落孙山之后,  自己只能打油自慰。1999年在为彦翘先生祝寿时彤之曾以言相慰,回哈后,他又专门写来两首七律,进一步为我消火,并预祝我八年抗战成功。其实彤之是在借幽默诙谐的笔法宽慰我并为我打抱不平:

        千古怜才悲愤生,磨墨捉毫写不平。

        诗句常似喷泉涌,论文直似泻碧泓。

        经纶满腹乖时宜,丈人学贯太多情。

        惜君一事未学好,拍马溜须曲逢迎。

        世间何辈得高称?李杜文章有定评。

        教授满街无著作,诗人樽酒吐豪情。

        评委依据非学问,领导岂能重书生。

        缥缃数卷煌煌在,劝君且莫计虚名。

    如今“八年抗战”早已成功,彦翘先生代我替彤之选的三首修志诗词早已编入我编的《修志吟》中。《修志吟》和我近年创作的诗词新集《长铗吟草》均已出版,但我却无法寄给彤之了,彤之也再不能写诗为我祝贺了。八年的诗情、友情、史志情却犹如大兴岭上的青松,永远不老;犹如嫩江、松花江的流水,永远向东。彤之所修的史志、所作的诗文也必将永载他生活过战斗过的土地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人志事)诗情友情史志情——《阿荣旗志》主编李彤之
  •     2000年,我萌发了编辑《修志吟》的想法。说起修志吟之名,还真不是我的创意。此前山东已故志友刘乾昌先生便写了好多修志题材的诗篇,并在他逝世后结集成《修志吟》。此后内蒙古阿荣旗的李彤之也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集《修志吟》,我因此与之相识。刘乾昌早故,已无法直接向他约稿,我便向彤之发去了约稿信,并通了电话,他表示此举非常有意义,一定要鼎力相助。我一直等他的音讯和来稿,谁知他病了。

        彤之得病,我是从齐齐哈尔市志办老友谭彦翘先生那里得知的。当时已是初冬,他正在牙克石治病,与他通电话时,直觉得他说话很无气力。以后听说他转院到齐齐哈尔,彦翘先生去看过他,据讲是糖尿病迸发症。此时我又挂电话给他,他讲话的声音很低。转眼已到春节,彤之的病一直挂在我的心上。当我再挂电话问候的时候,他的声音已很微弱。每次通电话我都鼓励他坚定信心,战胜病魔。这次我又加上一句祝他春节愉快。但此时我已感到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仿佛一片阴云笼罩在心头。等到春节过后,也就是2001年2月9日,我再给他挂电话时他不但已拿不起电话,连一句话也不能说了,我感到情况不妙。翌日凌晨,积积忙忙乘401次特快动车从哈尔滨赶到了齐齐哈尔,谭彦翘先生已在市第一医院门口迎候我,一起上楼看望彤之。此时彤之正在病榻上输液,待他醒来时,他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看来彤之已经认出了我,并紧紧地拉住我的手不放嘴角虽然翘动了几次,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坐了半个多小时之后,我和彦翘先生告别了彤之。这是与彤之相识八年来的最后一面,真可以说是生离死别。当晚我返回哈尔滨,仅隔两日,12日晨8时,彤之便以57岁的人生离开了我们。悲痛涌来,泪水滴成了八行诗句:

        未料逢期乃诀期,冰城千里哭彤之。

        龙沙一去成遗梦,松水归来寄挽辞。

        八载结交缘史志,一生往来半书诗。

        漫天白雪均含泪,片片飞向那吉西。

        我与彤之是1994年春相识的。当时在陕西石泉县志办编辑的史志刊物《西江月》上读到了内蒙古阿荣旗志办主任、《阿荣旗志》主编李彤之用诗词来抒发修志情怀与介绍他史志人生的文章,得知彤之除主编出版了《阿荣旗志》、《阿荣旗情》,与人合编了《阿荣风采》以外,他还出版了前面提到的《修志吟》和《北国竹枝词》。正因为彼此双方都是修志工作者,同时我也非常爱好诗词,修志之馀也时常吟哦,并出版了《长铗归来斋诗草》、《长铗吟草》。另外阿荣旗离齐齐哈尔很近,历史上并曾归属过黑龙江管辖,某种意义上我们还是黑龙江老乡,所以十分愿意和其交朋友。一本《诗草》随信寄去,彤之当即复信和《修志吟》一并寄来。不多日子,彤之竟不意而至。他是携女儿赴吉林途经哈尔滨来造访我的。当一位直爽坦诚、老实憨厚并充满书卷气的学者型中年修志同人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真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此番相晤,彤之还专门为我写了《读<长铗归来斋诗草>》二首诗,并由乃父李雅书先生书以楷书条幅赠我。诗云:

        千里飞鸿欲结交,倾心诗友若同胞。

        长铗锋利休言退,朝暮狂吟亦解嘲。

        君集读罢意欣然,不觉神飞驿马山。

        少陵河畔出才子,老杜神灵壮北天。

        以后鸿雁往来,诗书唱和,感情益深。1994年仲冬,想到春季与彤之诗酒相逢,转瞬半载已过,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匆匆过客莅冰城,促膝倾谈四刻钟。

        翰墨淋漓微醉后,诗书潇洒悠闲中。

        火车疾驶穷秋水,春草初萌涌盛情。

        转瞬寒冬降北国,新章寄去祝康宁。

        为此,彤之和我一首回赠:

        春风送我到江城,玉液琼浆饮数盅。

        访友特来千里外,订交何辞闹市中。

        谈诗不辞一时短,论志无殊卅载情。

        自从与君别离后,搅扰文思总未宁。

        我们因修志相交,因写诗成知己,谈诗之中谈修志,谈修志中不离修诗。彤之在赠我他主编的《阿荣旗志》时在扉页上写到:

        报国五十计未穷,出版旗志扬雄风。

        众手成书竭尽智,一人总纂竟全功。

        赤心拼掉千丝发,巨帙长铭万古忠。

        不再天涯悲老大,馀年随心做诗翁。

        我以自己修志的切身感受和到:

        修志莫言受苦穷,志坛今日沐春风。

        省城有幸成新业,巴彦无须恋旧功。

        史乘几篇存赤胆,文章一集汇愚忠。

        欲交天命求犹少,诗海悠闲做诗翁。

        在与彤之交往的过程中,我又把他介绍给了有史志、诗书之谊的谭彦翘先生。虽然三人一起见面的时候很少,但是相互传递信息,彼此交流友谊,通过书信酬答唱和的时候还是很多的。1995年农历四月初七是彦翘先生70周岁生日,原拟与彤之同赴龙沙(即齐齐哈尔)祝寿,这是我与彤之的共同心愿。与彤之约定之后在复彦翘先生信中写到:我与彤之赴鹤国(亦指齐齐哈尔),届时祝寿不须辞。彤之也写到:伯牙相邀钟子期,携手龙沙寿古稀。  但因我去南京校稿未能如愿。彦翘先生则别开生面,以诗自寿索和,我和彤之都曾步原韵应和,彦翘先生将所有的和诗合编成《自寿索和》诗集。1999年农历四月初七,欣逢彦翘先生七五初度,这次宿愿总算得偿。是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与彤之如约赶到齐齐哈尔,莅临谭府祝寿。一起开怀畅饮,三人一瓶五粮液进肚,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微酣之后,挥毫即兴写到:

        孟夏初临嫩水滨,只缘祝寿到谭门。

        紫丁怒放花盈牖,故友重逢酒满樽。

        翰墨情深书永在,金兰谊厚史常存。

        五粮液举须同醉,如梦人生又一村。

        写后犹觉意犹未尽,回哈后复成七律一首,彤之均以原韵和之。

        彤之到旗政协任职之后,他仍然心系修志,心想修志,史志情怀依旧不减,他同辽宁鞍山市志办的邵长兴,山西省志办的曹振武,天津市志办的郭风岐,吉林师院的王振科等都始终保持着在修志中结成的友谊。彤之的修志业绩还曾被收入《当代中国方志群星集》中。彤之到了政协之后,充分利用政协的优势,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艺术界人士,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多作贡献。此外,他还担任阿荣诗社社长,不但接着出版了《不入时斋诗抄》、《不入时斋诗文稿》,而且还编辑出版了《阿荣诗稿》等。其中《诗文稿》中的文章部分则是彤之修志过程中的文章结集,包括文论、忆旧录、序跋、碑记、传记、杂记六部分,可以看出彤之修志、治史、学诗的经过和其人生的态度。乡贤的启迪、右派子弟的压力、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彤之迷上了修志,爱上了修志。从《我是怎样爱上修志工作的》文章中得知,1978年彤之就与人联名给县委宣传部写信,主动请缨,要求修志。修志锻炼了彤之,也使彤之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升华。

    我与彤之相交八年,见面不过五六次,多是彤之返籍回吉林九台老家或公出途径哈尔滨时诗酒相见。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见时除浅酌低吟外,更多的是将美好的祝愿留给对方。彤之还曾两次赠我以蚂蚁,说是用之泡酒可以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现在家中还有尚未及饮用的蚂蚁泡酒,已成陈年佳酿。彤之却先我而去,睹物思人,能不痛乎?事实证明,朝夕相处的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交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将两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并震撼千古。有的朋友一生未谋一面,却因神交而彼此心心相印。

    朋友相交,最需要的是互相勉励,互相支持,1998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我的50周岁生日,彤之专门为我写了一首七律,并从外地装裱后直接寄给我。同样他55岁生日我也和其《五五感怀》予以祝贺。拙著《长铗归来斋文稿》出版,彤之步彦翘先生原韵作绝句四首向我祝贺。其一写到:新书捧读乐扬扬,煌煌巨帙熠辉光。传家有此真学术,绝胜俗人金满仓。其二为:科研事业乐辛劳,成果叠出足自豪。列架排橱真傲我,妒君竟至厌推敲。友谊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祝贺中又带几分幽默。

        我对挚友写信或诗词成稿时喜用八行宣纸信笺,彤之专门为我印制了十数本,并印有我的长铗归来斋堂名。对此,我写了一首七律表示感谢:老友赠来长铗笺,用宣胜似用毛边。朱丝栏外兴安近,玉楮文中嫩水连。鱼雁八行飞万里,诗书一卷诵千年。心音阵阵重新写,荟萃残篇成巨编。彤之和诗云:赠君有限宣纸笺,竟劳美辞寄朔边。微贻小惠殊愧愧,黄钟大吕报连连。有为吟过知命岁,无成怕过耳顺年。愿期从此学精进,他日同刊三友篇。其中三友即彦翘、彤之与余之谓也,可惜三友独少一友,《三友篇》已无法编成。

        我的职称的评定(由副高晋正高)曾牵动着好几位挚友的心,我为此而发牢骚的诗词就写了有二三十首。每次名落孙山之后,  自己只能打油自慰。1999年在为彦翘先生祝寿时彤之曾以言相慰,回哈后,他又专门写来两首七律,进一步为我消火,并预祝我八年抗战成功。其实彤之是在借幽默诙谐的笔法宽慰我并为我打抱不平:

        千古怜才悲愤生,磨墨捉毫写不平。

        诗句常似喷泉涌,论文直似泻碧泓。

        经纶满腹乖时宜,丈人学贯太多情。

        惜君一事未学好,拍马溜须曲逢迎。

        世间何辈得高称?李杜文章有定评。

        教授满街无著作,诗人樽酒吐豪情。

        评委依据非学问,领导岂能重书生。

        缥缃数卷煌煌在,劝君且莫计虚名。

    如今“八年抗战”早已成功,彦翘先生代我替彤之选的三首修志诗词早已编入我编的《修志吟》中。《修志吟》和我近年创作的诗词新集《长铗吟草》均已出版,但我却无法寄给彤之了,彤之也再不能写诗为我祝贺了。八年的诗情、友情、史志情却犹如大兴岭上的青松,永远不老;犹如嫩江、松花江的流水,永远向东。彤之所修的史志、所作的诗文也必将永载他生活过战斗过的土地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