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斑驳的历史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苏维埃联邦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荡然无存,但当你走进赤塔,面对眼前幢幢古朴雅致的俄式建筑,便恰似故地重游,许多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民俗仍历历在目,令人不觉想起“国破山河在”的悲壮。
列宁广场在赤塔市区中心,有一种大俄罗斯式的气魄,占地面积很大,它作为当地标志性建筑,足以吸引前来赤塔的所有外国人,它是前苏联时期赤塔人精神崇拜的产物,修建这个有着纪念意义的广场,曾是当地人的荣耀。尽管接下来俄罗斯政治制度更迭,但人们很大程度上仍信仰列宁,以宽厚的心态来看待这位前苏联的领袖,并以其为骄傲。在赤塔的列宁广场,高大的列宁塑像巍然矗立在广场党中央。仰望他,仿佛很容易把人们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而现在,他似科仍触摸着历史、对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和平的珍贵。
在赤塔,你可以感受到俄罗斯人最看中的仍是和平的阳光。战争纪念广场、军事博物馆、十月革命广场、青年公园等纪念场所,都有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区的一些角落都散落着一些纪念雕塑、广场上的苏联红军塑像和持枪的工农兵等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是因为这个曾经巨大的帝国被二战的残酷所刺伤的太痛太深了,以至于二战时期遗留下的坦克、大炮、战车都被作为纪念品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世人昭示曾经有过的硝烟弥漫的战场。
把最宽阔最繁华的大街用列宁的名字命名,反映了大多俄罗斯人对列宁的挚爱仍是那么的浓酽。尽管苏联解体十多年,新旧体制互相激荡,社会主义制度也已成为过去,但官司方仍以宽阔的胸襟包容着这个昔日的英灵,让人们保存着一种对历史功过的自然评判。
到已故老红军家参观做客,是外国游人到赤塔的一份特殊厚遇。瓦尔里作为二战时期苏联的战斗英雄,虽已在战场牺牲多年,但他却是一个倍受人们爱戴的人物。其妻子阿尼娅已到古稀之年,独自一人靠原共产主义养老金生活。从老人的家居住所可以看出,老人生活水平一般。见到阿尼娅,我们能感觉到她是个慈祥善良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却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也许是烈士遗属的缘故吧,她对生活的理解比普通人更深入更透彻,小小的畦子里种满了土豆、大头菜等常用蔬菜,绿油油的菜香给这个寂寞的小院落增添了无限生机。
真正让我们对老人产生敬佩之情的还是她的革命家史。无论是翻阅老夫妇俩的影集,还是观看瓦尔里曾穿过的军装、战时的日记、书信和曾用过的一些物品,我们仿佛解读了一段关于一个革命家庭的光荣历史。军装、日记、书信、奖状和曾用过的物品,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仍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老夫妇二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瓦尔里这位英雄所获得的金光灿灿的奖章和卫国战争时期的奖状,我们的心理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在老人和导游小姐的示意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其留言簿上写下了“心中的偶像,历史的丰碑”十个字,也算是对异国二战英雄的爱戴之情吧。
走出阿尼娅老人的家,和煦的阳光已洒满大地,我们深知,俄罗斯人或更多的人今天尽情享受的美好生活,就是那些故去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里的建筑风格总带有一些怀旧的古韵,它们是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今天这片宁静天空,曾经是多么的悲壮。
与欧洲——衣带水
赤塔,是俄罗斯赤塔州的首府,1653年建市。是个地处远东离首都莫斯科四千多公里的城市,它虽属欧洲,但与真正的欧洲,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差异。
赤塔城区绵延几十里,人口四十多万,其南部与中国接壤,是一个有着重要地理位置的边疆地区。南部为茫茫草原,东西北部被森林环绕。历史上,赤塔曾是布利亚特蒙古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后来,由于俄罗斯人进入,使其转变成了布利亚特人、俄罗斯人、蒙古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由于长期的交融已浑然一体。走在赤塔的大街上,会遇见许多酷似蒙古族的布利亚特人,虽然现在这些人已和俄罗斯人融合在一起,但在几百年以前,他们才是赤塔真正的主人。
赤塔人信仰东正教,对基督情有独钟。在赤塔,有许多教堂供人们祷告和做礼拜,信徒均非常虔诚。
赤塔虽然人口不是很多,但其教育水平发达,市区学校的比率非常高,目前在赤塔仅大学就有7所,中学45所,可见俄罗斯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赤塔不象其他繁华的城市,街上行人不多,商店也没有大城市的那种繁忙景象,但只要有钱,日常驻用品还是很丰盈的。
也许是受地域的限制,这里的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很独特,穿着不讲究整齐划一,款式多样,讲究特色,突出个性,不象国内有些地方的流行风,大家一片红艳艳。在赤塔,只要自己喜欢,都我行我素穿着打扮。通常,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西装革履,但在正式场合,人们却都着西装,以示庄重。参加晚会等活动,女士都化上艳妆,穿上得体的礼服。俄罗斯人讲究清洁,细修边幅,在正式场合,你会看见,男人身材笔挺,女人风姿绰越,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很显大家风范。
虽然,赤塔人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大街上还是寻不见人力车、小三轮车和自行车,人们代步的工具几乎全是伏尔加、小拉达之类的经济型轿车,据说,在赤塔,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轿车,有些人家甚至拥有几台私家车,这让人不禁想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句老话,虽然俄罗斯近些年经济发展出观了一些坎坷,但人们总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国家的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
绿色的城市
从最高处举目俯瞰赤塔,整个城市完全被浓郁的绿色所环抱,绿波荡漾的大草原和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大自然给了这里的人们安详的生活环境。这里的人们也格外看重大自然对自己的厚爱,环保意识极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的关怀为这里生物提供了快乐的家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很好的诠释。品味完草原原汁原味的辽阔后,驱车到赤塔的东北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林海,沿着蜿蜒的小路行驶不到20公里便进入了茫茫的原始森林,扑鼻的松香迎面而来,令人不禁觉得已恍然进入儿时的童话天地,那种美好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
赤塔位于北纬五十度左右,无霜期短,属高寒气候,森林树种多为针叶松和白桦林,走进这片林海,挺拔的劲松在阳光的辐射下直逼蓝天,欲与天公式比高的气度非凡而壮美,而洁白的桦树则秀美如一位位玲珑的仙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松林的卫士中,令人不禁暇思万千。当我们问起这片原始森林的占地面积时,就连当地土生土长的导游也耸肩摇头,茫然不知,足见其壮阔博大。
从高山密林流经赤塔的赤塔河,就发源于原始森林中,河水清冽,明澈见底,向南日夜不停地缓缓流去,好象一条水晶缎带点缀在森林草原和城区之间,当地人讲,这一地区树多草多,植被好,因此雨量充沛,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或是偶遇干旱,一般情况下这里是不会发生洪涝灾害的,即使有些年头旱情很重,这里的河水也不会断流。我们发现,在赤塔的山坡地上,没有被水冲过的纵横的沟壑,在这里,“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由于青山碧水,绿草如茵,加之人烟稀少,使得这一地区空气格外清新,丛林、绿草、鲜花交织在一起,如处仙境。游人行于此,树叶婆娑,轻风徐来,森林和草原上散发出的缕缕清香,让人陶醉,使人感到已回归自然。和大自然一起享受美好的阳光,此山、此水、此情、此景,处身于此,无限美好的暇思伴随着天空中的白云一层层散开,飘远……
能在这美妙的山水中度过浪漫的假日,真要感谢俄罗斯人对自然的呵护,其实,大自然是最有良心的,只要你给予它一分的关爱,它就会对你回馈十分的报答。感叹之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先后举起相机,并摆出最佳姿式,留下了生活中这一美好的片段。
马拉郭夫嘎矿泉
当地人称马拉郭夫嘎矿泉为神泉,该矿泉是赤塔郊区的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距市区东北20多公里,位于森林之中。每逢夏秋,这里就会迎来国内外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或参观,或取水,或饮水疗病,很是热闹。
这里的矿泉水是由于地下偏硅酸、锂、镁、锶等复合型矿物质珥水融合产生的气压所致,泉水自然清冽,常年不息。为了使泉水能为人造福,当地森林管理部门为清泉加设了管线和设施,使泉水顺管道自然流淌,供游人品尝和观赏。
象许多美丽的地方都与一些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相关联一样,马拉郭夫矿泉也有一段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一个久远的时代,一支狩猎队伍途经赤塔,队伍中的一个叫木拉的猎人在行进途中突然病倒,由于病情严重,无法跟队伍继续前进,便独自留下。由于缺衣少药,又无人照顾,孤独的木拉在病魔的折魔下,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命悬一线。巧的是,“上帝’’让他倒在了马拉郭夫嘎矿泉旁。冥冥中与死神较量的木拉在昏迷的状态中,恍惚觉得有一种透彻心肺的神水止一丝向他渗透,于是便挣扎着起来,捧起泉水尝了尝,果然这水与其它的井水相异,水中有气又很沙口,喝起来非常舒服,不觉中有了精神。这样,木拉接连几天都在泉水边生活。慢慢的,体力得到了恢复,在泉水的滋养下,他的身体竟神奇般的痊愈了。从死神手里逃目来的木拉回到了狩猎队伍,逢人便讲述自己的这段神奇经历,一时间,有神泉水能救命的消息便不径而走,很多人慕名而来,马拉郭夫矿泉的声名鹊起。从此,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和疗养圣地。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马拉郭夫矿泉水确实是不虚此名,多少年来它医好了无数人的胃病、皮肤病,一些人的疑难杂症也在其辅治下得到了康复。听当地人讲,小孩子淘气,被蜜蜂叮咬后,只要用泉水一洗,便立即痊愈,真是神奇!
当我们赶到马拉郭夫嘎矿泉时,发现很多俄罗斯人都聚集在泉水旁,或喝或洗,有的干脆灌满一大桶泉水准备带回家,他们都期待着这神奇的泉水能惠及自己和家人。我们当然也不会错过品尝神水的绝佳机会,纷纷拿杯品味,果然,名不虚传,其味清凉爽口,恰如散装啤酒,绝不亚于家乡的毕图矿泉,参观队伍中只有我们几个巴林人,在异乡品尝到如此神奇的泉水,自然要和家乡的水仔细比较,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虽然不是专家,但凭对家乡水多年的感情和对外界事物的欣赏,我们仍隐隐感到,马拉郭夫嘎矿泉真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神泉。
共同的家园
广袤的草原和层峦叠嶂的森林不但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美妙的环境和条件,也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活环境。上帝慷慨地赋予了地处西伯利亚的赤塔湛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大地。列车从后贝加尔斯克向赤塔风驰电掣般的向前进发,由于是初来乍到,大家都对异国他乡的每一处风景感到新鲜,因此,宁可放弃休息也要多欣赏一下异乡的景色。随着列车行进和每一个景致的忽闪而过,爷爷奶奶当年故事中故乡的一些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如黄羊洼村是由于当时成洼成洼的黄羊在此栖息而得名,野猪沟、古日古里台(蒙语译为有山鸡的地方)、宝根台(蒙语译为有鹿的地方)以及荞麦塔拉(蒙语译为狼甸子)等也都是由于在这些地方长年生长的动物较多而得名。而幼年的这一些倾刻间真实的再现使我们兴奋不已。成千上万的黄羊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草地上,火车的轰鸣对它们早已没有任何威胁,成群结队的山鸡五颜六色觅食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艳丽。高旋在天空中的各类山鹰窥视着地下的猎物,飞来舞去,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射雕英雄传》中的片片断断,漫不经心的旱獭有时倾巢而出,或在山岗或草地,似乎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存在。
在赤塔的动物标本博物馆我们还有幸看到了一些稀有动物的标本。解说员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大家介绍了赤塔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情况:在赤塔的森林和草原里,盘羊、灵羊、黄羊、鹿、虎、野猪、狍、狼等珍奇的动物目前仍大量存在,人们大都不去伤害它们,这种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环境给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生物间平衡的良性循环。
其实在赤塔的城区内,广场、公园甚至居民区都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和鸽子随意地飞舞,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从来没有人去恶习意宰杀它们,一些热心人士有时还向鸟儿提供食物,那里的鸟儿也在这种关爱的环境下通了人性,不但不惧怕人类,在公共场合,它们与人类相处的特别亲密,这些不能不说是赤塔人对动物关爱的一种美德。
热情大方的俄罗斯姑娘
在我们的团队,专业和业余的摄影师、画家、记者不乏其人,到了异国他乡,特别是见到一个个蓝眼睛,黄头发、白肤色的欧洲人,大家都感到与国内大不相同,因此,诸如一些合影、采访之类的要求便多了起来,与国人观念不同,只要你要求,俄罗斯姑娘会十分友好地跟你合影留念,即使是一男一女双人照也无所谓,她们把这当做是一种友好相处,而且从不提小费或索要照片的事,随意你安排。一次午餐后,队里一个年轻小伙瞄准一位十分漂亮的服务员,请她与之合影留念,当时大家认为必遭尴尬,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姑娘不但没有指袖而去,还很愉快地答应了小伙子的请求,而且高兴地摆出了一些漂亮的姿势,配合得十分出色。
报关候车的时间需要一两个小时,队里的一位来自乌盟的画家有个绝活,便主动要给前来接关的俄罗斯小姐画张肖像画,接送小姐二话没说便当起了画家的临时模特,在场有几十个人围观,都不约而同地盯住俄罗斯“模特”小姐,而俄小姐却毫无羞色地站在厅内主画家尽情发挥,只是吩咐画家要快一些,不要耽误了工作和我们的行程。
与东方相比,俄罗斯女性不象东方女性那样含蓄,主要区别就是性格开朗,落落大方,当你称俄罗斯姑娘漂亮时,她会十分愉快地接受你由衷地赞美。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俄罗斯人一种文明、友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
尼古拉教堂
在赤塔市以北的一个最高点上,一座新建的教堂——尼古拉教堂巍然矗立,这是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二世而建立的,近些年,在俄罗斯,只要不违反宪法,其政治、言论、文化、宗教、党派活动还是很自由的。因此,作为前俄罗斯时期最后一位皇帝的尼古拉二世也成了当地车正教徒崇拜的偶像,教徒的信条是:任何社会的人们只要心理有天,都不应该有阶级、政治。
据介绍,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初期,尼古拉二世从圣彼得堡垒去海参崴巡察,返回经过赤塔时,被布尔什维克作为反动分子枪杀。为纪念尼古拉二世,前几年由各方教徒集资修建了这个大教堂,尼古拉教堂属欧式典型建筑,尖顶四门,当地人也称它为耶酥庙,教堂占地约500平方米左右,高度在六七层楼房上下,堂内昼夜有人守护。教堂对外开放,可供游人参观,大堂内整齐干净,挂有尼古拉二世巨幅画像和耶酥十字架像,由于建筑风格独特,加之庄严肃穆,游人都不自觉地也变得庄重起来。平日来这里的信教徒较少,但一遇礼拜,教徒们便纷纷涌来,十分虔诚地做礼拜。导游讲,教堂的日常开销均由众教徒赞助。
社会生活面面观
遵守交通规则是赤塔人的一种自觉行动。无论老少无一例外,红灯就是命令,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不越雷池半步,街上行驶的车辆很少有鸣笛现象,一是避免噪声,二是对行人的一种礼貌,同时也是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司机们都有着较高的社会水准,在没有限制的道路上行人横越马路遇到车辆时,大多车辆都主动停下示意让行人首先通过。这种行为无形中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
交通警察是车辆和交通管理的执法者,而在赤塔城区内的十字路口和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秩序全凭自觉维护,但如果出现交通违章或交通肇事,不出几分钟警察就会出现在现场,其出警效率极高。
在赤塔乘坐公共汽车从不拥挤,人们按先后顺序上下车,但妇女儿童总能得到一分特别的关照,虽然俄罗斯人特别是女性都以吸烟为一种时尚,但在公共场所和禁止吸烟的地方没有人会违规,而乱扔东西随地吐痰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者更是少见。
在赤塔遇到的两件事让我们感到蹊跷。一是从我们入驻宾馆后,便有几个邮票小贩尾随兜售俄国邮票,一直到我们回国上车为止,几乎是寸步不离,整整三天不管你买不买,总是很礼貌地、不厌其烦地推销着自己手中的邮票,从不强卖,只是有一种不卖出不罢休的气度和耐心,出于无奈,也是被小贩的耐心所折服,临上返程火车时,我们终于买了一位向我们说再见的小贩手中的几本邮票,后来听中国导游讲,那几位小贩其实都是有学问的大学教师和公职人员,只是在假期做点小本生意。第二件事是在火车快到赤塔时,所有俄罗斯乘富不分男女老幼,都自己动手平整卧具,拆下被罩枕套床单叠好交给列车员,而此事都是在无人号召下主动进行的。
整洁利落,讲究卫生是俄罗斯人的一个良好习性,在大街上仔细观察,无论人们穿着的服装质地面料如何,都尽可能地让衣服整齐干净。俄罗斯人走路与东方人有很大差别,他们大步流星,急急匆匆,目不斜视,女人也大都如此,不故做姿势,为我们导游的冬尼娅小姐也是穿着干干净净,给人一种舒服、大主、实在的感觉。
饮食文化当然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习惯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黑面包是这里人喜欢的主食,而且还是比较讲究的待客食品,在我们三天的行程中,无论到哪家餐馆顿顿都上黑面包,其实黑面包只不过是颜色黑紫,外观粗糙、又干又硬,似咸似酸,用普通面粉制成的干粮而已,其形状酷似中国西部农村的小枕头。
旅店和居民家庭每天24小时供应自来水、热水、液化气,这些均不计数字,按月收费,而且标准较低。
商店不多,但商品质量上乘,售货员都彬彬有礼,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店内商品大多明码标价,一般不兴讲价。
赤塔几乎没有星级饭店,我们住的地方是旅游局特意安排的当地最好的旅馆之一——旅行者宾馆,馆内设施一般,房间装饰陈旧,光线较暗,黑白电视,但行李却很是干净。值得一提的是,昼夜供应热水,而安全保卫非常严格,楼梯口全由着装保安看守,没有出入证休想进入半步。
按前总统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一夜之间,俄罗斯已全面实行了私有化,当我们问及当地居民对此有何感受时,得到的有两种回答,年轻人说:好!年龄大些的仍有一份怀旧心理,对市场化准备不足,甚至接受不了,仍崇拜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有一点,人们的意识似乎相同,好象谈起政治均轻描淡写,不感兴趣。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消声灭迹,斗争哲学是上层人烦恼或感兴趣的事,与己无关。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今日的俄罗斯仍然是地区大国,从综合国力上仍算是世界大国,而赤塔的人们仍以家乡为骄傲,不管社会制度如何更迭,人们还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生活着,不管遇到什么曲折,赤塔也与人类社会一样,不断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条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颠折不破的真理。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右旗政府)
斑驳的历史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苏维埃联邦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荡然无存,但当你走进赤塔,面对眼前幢幢古朴雅致的俄式建筑,便恰似故地重游,许多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民俗仍历历在目,令人不觉想起“国破山河在”的悲壮。
列宁广场在赤塔市区中心,有一种大俄罗斯式的气魄,占地面积很大,它作为当地标志性建筑,足以吸引前来赤塔的所有外国人,它是前苏联时期赤塔人精神崇拜的产物,修建这个有着纪念意义的广场,曾是当地人的荣耀。尽管接下来俄罗斯政治制度更迭,但人们很大程度上仍信仰列宁,以宽厚的心态来看待这位前苏联的领袖,并以其为骄傲。在赤塔的列宁广场,高大的列宁塑像巍然矗立在广场党中央。仰望他,仿佛很容易把人们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而现在,他似科仍触摸着历史、对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和平的珍贵。
在赤塔,你可以感受到俄罗斯人最看中的仍是和平的阳光。战争纪念广场、军事博物馆、十月革命广场、青年公园等纪念场所,都有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区的一些角落都散落着一些纪念雕塑、广场上的苏联红军塑像和持枪的工农兵等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是因为这个曾经巨大的帝国被二战的残酷所刺伤的太痛太深了,以至于二战时期遗留下的坦克、大炮、战车都被作为纪念品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世人昭示曾经有过的硝烟弥漫的战场。
把最宽阔最繁华的大街用列宁的名字命名,反映了大多俄罗斯人对列宁的挚爱仍是那么的浓酽。尽管苏联解体十多年,新旧体制互相激荡,社会主义制度也已成为过去,但官司方仍以宽阔的胸襟包容着这个昔日的英灵,让人们保存着一种对历史功过的自然评判。
到已故老红军家参观做客,是外国游人到赤塔的一份特殊厚遇。瓦尔里作为二战时期苏联的战斗英雄,虽已在战场牺牲多年,但他却是一个倍受人们爱戴的人物。其妻子阿尼娅已到古稀之年,独自一人靠原共产主义养老金生活。从老人的家居住所可以看出,老人生活水平一般。见到阿尼娅,我们能感觉到她是个慈祥善良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却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也许是烈士遗属的缘故吧,她对生活的理解比普通人更深入更透彻,小小的畦子里种满了土豆、大头菜等常用蔬菜,绿油油的菜香给这个寂寞的小院落增添了无限生机。
真正让我们对老人产生敬佩之情的还是她的革命家史。无论是翻阅老夫妇俩的影集,还是观看瓦尔里曾穿过的军装、战时的日记、书信和曾用过的一些物品,我们仿佛解读了一段关于一个革命家庭的光荣历史。军装、日记、书信、奖状和曾用过的物品,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仍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老夫妇二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瓦尔里这位英雄所获得的金光灿灿的奖章和卫国战争时期的奖状,我们的心理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在老人和导游小姐的示意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其留言簿上写下了“心中的偶像,历史的丰碑”十个字,也算是对异国二战英雄的爱戴之情吧。
走出阿尼娅老人的家,和煦的阳光已洒满大地,我们深知,俄罗斯人或更多的人今天尽情享受的美好生活,就是那些故去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里的建筑风格总带有一些怀旧的古韵,它们是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今天这片宁静天空,曾经是多么的悲壮。
与欧洲——衣带水
赤塔,是俄罗斯赤塔州的首府,1653年建市。是个地处远东离首都莫斯科四千多公里的城市,它虽属欧洲,但与真正的欧洲,无论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差异。
赤塔城区绵延几十里,人口四十多万,其南部与中国接壤,是一个有着重要地理位置的边疆地区。南部为茫茫草原,东西北部被森林环绕。历史上,赤塔曾是布利亚特蒙古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后来,由于俄罗斯人进入,使其转变成了布利亚特人、俄罗斯人、蒙古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由于长期的交融已浑然一体。走在赤塔的大街上,会遇见许多酷似蒙古族的布利亚特人,虽然现在这些人已和俄罗斯人融合在一起,但在几百年以前,他们才是赤塔真正的主人。
赤塔人信仰东正教,对基督情有独钟。在赤塔,有许多教堂供人们祷告和做礼拜,信徒均非常虔诚。
赤塔虽然人口不是很多,但其教育水平发达,市区学校的比率非常高,目前在赤塔仅大学就有7所,中学45所,可见俄罗斯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赤塔不象其他繁华的城市,街上行人不多,商店也没有大城市的那种繁忙景象,但只要有钱,日常驻用品还是很丰盈的。
也许是受地域的限制,这里的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很独特,穿着不讲究整齐划一,款式多样,讲究特色,突出个性,不象国内有些地方的流行风,大家一片红艳艳。在赤塔,只要自己喜欢,都我行我素穿着打扮。通常,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西装革履,但在正式场合,人们却都着西装,以示庄重。参加晚会等活动,女士都化上艳妆,穿上得体的礼服。俄罗斯人讲究清洁,细修边幅,在正式场合,你会看见,男人身材笔挺,女人风姿绰越,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很显大家风范。
虽然,赤塔人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大街上还是寻不见人力车、小三轮车和自行车,人们代步的工具几乎全是伏尔加、小拉达之类的经济型轿车,据说,在赤塔,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轿车,有些人家甚至拥有几台私家车,这让人不禁想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句老话,虽然俄罗斯近些年经济发展出观了一些坎坷,但人们总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国家的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
绿色的城市
从最高处举目俯瞰赤塔,整个城市完全被浓郁的绿色所环抱,绿波荡漾的大草原和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大自然给了这里的人们安详的生活环境。这里的人们也格外看重大自然对自己的厚爱,环保意识极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的关怀为这里生物提供了快乐的家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很好的诠释。品味完草原原汁原味的辽阔后,驱车到赤塔的东北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林海,沿着蜿蜒的小路行驶不到20公里便进入了茫茫的原始森林,扑鼻的松香迎面而来,令人不禁觉得已恍然进入儿时的童话天地,那种美好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
赤塔位于北纬五十度左右,无霜期短,属高寒气候,森林树种多为针叶松和白桦林,走进这片林海,挺拔的劲松在阳光的辐射下直逼蓝天,欲与天公式比高的气度非凡而壮美,而洁白的桦树则秀美如一位位玲珑的仙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松林的卫士中,令人不禁暇思万千。当我们问起这片原始森林的占地面积时,就连当地土生土长的导游也耸肩摇头,茫然不知,足见其壮阔博大。
从高山密林流经赤塔的赤塔河,就发源于原始森林中,河水清冽,明澈见底,向南日夜不停地缓缓流去,好象一条水晶缎带点缀在森林草原和城区之间,当地人讲,这一地区树多草多,植被好,因此雨量充沛,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或是偶遇干旱,一般情况下这里是不会发生洪涝灾害的,即使有些年头旱情很重,这里的河水也不会断流。我们发现,在赤塔的山坡地上,没有被水冲过的纵横的沟壑,在这里,“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由于青山碧水,绿草如茵,加之人烟稀少,使得这一地区空气格外清新,丛林、绿草、鲜花交织在一起,如处仙境。游人行于此,树叶婆娑,轻风徐来,森林和草原上散发出的缕缕清香,让人陶醉,使人感到已回归自然。和大自然一起享受美好的阳光,此山、此水、此情、此景,处身于此,无限美好的暇思伴随着天空中的白云一层层散开,飘远……
能在这美妙的山水中度过浪漫的假日,真要感谢俄罗斯人对自然的呵护,其实,大自然是最有良心的,只要你给予它一分的关爱,它就会对你回馈十分的报答。感叹之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先后举起相机,并摆出最佳姿式,留下了生活中这一美好的片段。
马拉郭夫嘎矿泉
当地人称马拉郭夫嘎矿泉为神泉,该矿泉是赤塔郊区的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距市区东北20多公里,位于森林之中。每逢夏秋,这里就会迎来国内外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或参观,或取水,或饮水疗病,很是热闹。
这里的矿泉水是由于地下偏硅酸、锂、镁、锶等复合型矿物质珥水融合产生的气压所致,泉水自然清冽,常年不息。为了使泉水能为人造福,当地森林管理部门为清泉加设了管线和设施,使泉水顺管道自然流淌,供游人品尝和观赏。
象许多美丽的地方都与一些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相关联一样,马拉郭夫矿泉也有一段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一个久远的时代,一支狩猎队伍途经赤塔,队伍中的一个叫木拉的猎人在行进途中突然病倒,由于病情严重,无法跟队伍继续前进,便独自留下。由于缺衣少药,又无人照顾,孤独的木拉在病魔的折魔下,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命悬一线。巧的是,“上帝’’让他倒在了马拉郭夫嘎矿泉旁。冥冥中与死神较量的木拉在昏迷的状态中,恍惚觉得有一种透彻心肺的神水止一丝向他渗透,于是便挣扎着起来,捧起泉水尝了尝,果然这水与其它的井水相异,水中有气又很沙口,喝起来非常舒服,不觉中有了精神。这样,木拉接连几天都在泉水边生活。慢慢的,体力得到了恢复,在泉水的滋养下,他的身体竟神奇般的痊愈了。从死神手里逃目来的木拉回到了狩猎队伍,逢人便讲述自己的这段神奇经历,一时间,有神泉水能救命的消息便不径而走,很多人慕名而来,马拉郭夫矿泉的声名鹊起。从此,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和疗养圣地。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马拉郭夫矿泉水确实是不虚此名,多少年来它医好了无数人的胃病、皮肤病,一些人的疑难杂症也在其辅治下得到了康复。听当地人讲,小孩子淘气,被蜜蜂叮咬后,只要用泉水一洗,便立即痊愈,真是神奇!
当我们赶到马拉郭夫嘎矿泉时,发现很多俄罗斯人都聚集在泉水旁,或喝或洗,有的干脆灌满一大桶泉水准备带回家,他们都期待着这神奇的泉水能惠及自己和家人。我们当然也不会错过品尝神水的绝佳机会,纷纷拿杯品味,果然,名不虚传,其味清凉爽口,恰如散装啤酒,绝不亚于家乡的毕图矿泉,参观队伍中只有我们几个巴林人,在异乡品尝到如此神奇的泉水,自然要和家乡的水仔细比较,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虽然不是专家,但凭对家乡水多年的感情和对外界事物的欣赏,我们仍隐隐感到,马拉郭夫嘎矿泉真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神泉。
共同的家园
广袤的草原和层峦叠嶂的森林不但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美妙的环境和条件,也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活环境。上帝慷慨地赋予了地处西伯利亚的赤塔湛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大地。列车从后贝加尔斯克向赤塔风驰电掣般的向前进发,由于是初来乍到,大家都对异国他乡的每一处风景感到新鲜,因此,宁可放弃休息也要多欣赏一下异乡的景色。随着列车行进和每一个景致的忽闪而过,爷爷奶奶当年故事中故乡的一些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如黄羊洼村是由于当时成洼成洼的黄羊在此栖息而得名,野猪沟、古日古里台(蒙语译为有山鸡的地方)、宝根台(蒙语译为有鹿的地方)以及荞麦塔拉(蒙语译为狼甸子)等也都是由于在这些地方长年生长的动物较多而得名。而幼年的这一些倾刻间真实的再现使我们兴奋不已。成千上万的黄羊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草地上,火车的轰鸣对它们早已没有任何威胁,成群结队的山鸡五颜六色觅食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艳丽。高旋在天空中的各类山鹰窥视着地下的猎物,飞来舞去,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射雕英雄传》中的片片断断,漫不经心的旱獭有时倾巢而出,或在山岗或草地,似乎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存在。
在赤塔的动物标本博物馆我们还有幸看到了一些稀有动物的标本。解说员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大家介绍了赤塔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情况:在赤塔的森林和草原里,盘羊、灵羊、黄羊、鹿、虎、野猪、狍、狼等珍奇的动物目前仍大量存在,人们大都不去伤害它们,这种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环境给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生物间平衡的良性循环。
其实在赤塔的城区内,广场、公园甚至居民区都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和鸽子随意地飞舞,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从来没有人去恶习意宰杀它们,一些热心人士有时还向鸟儿提供食物,那里的鸟儿也在这种关爱的环境下通了人性,不但不惧怕人类,在公共场合,它们与人类相处的特别亲密,这些不能不说是赤塔人对动物关爱的一种美德。
热情大方的俄罗斯姑娘
在我们的团队,专业和业余的摄影师、画家、记者不乏其人,到了异国他乡,特别是见到一个个蓝眼睛,黄头发、白肤色的欧洲人,大家都感到与国内大不相同,因此,诸如一些合影、采访之类的要求便多了起来,与国人观念不同,只要你要求,俄罗斯姑娘会十分友好地跟你合影留念,即使是一男一女双人照也无所谓,她们把这当做是一种友好相处,而且从不提小费或索要照片的事,随意你安排。一次午餐后,队里一个年轻小伙瞄准一位十分漂亮的服务员,请她与之合影留念,当时大家认为必遭尴尬,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姑娘不但没有指袖而去,还很愉快地答应了小伙子的请求,而且高兴地摆出了一些漂亮的姿势,配合得十分出色。
报关候车的时间需要一两个小时,队里的一位来自乌盟的画家有个绝活,便主动要给前来接关的俄罗斯小姐画张肖像画,接送小姐二话没说便当起了画家的临时模特,在场有几十个人围观,都不约而同地盯住俄罗斯“模特”小姐,而俄小姐却毫无羞色地站在厅内主画家尽情发挥,只是吩咐画家要快一些,不要耽误了工作和我们的行程。
与东方相比,俄罗斯女性不象东方女性那样含蓄,主要区别就是性格开朗,落落大方,当你称俄罗斯姑娘漂亮时,她会十分愉快地接受你由衷地赞美。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俄罗斯人一种文明、友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
尼古拉教堂
在赤塔市以北的一个最高点上,一座新建的教堂——尼古拉教堂巍然矗立,这是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二世而建立的,近些年,在俄罗斯,只要不违反宪法,其政治、言论、文化、宗教、党派活动还是很自由的。因此,作为前俄罗斯时期最后一位皇帝的尼古拉二世也成了当地车正教徒崇拜的偶像,教徒的信条是:任何社会的人们只要心理有天,都不应该有阶级、政治。
据介绍,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初期,尼古拉二世从圣彼得堡垒去海参崴巡察,返回经过赤塔时,被布尔什维克作为反动分子枪杀。为纪念尼古拉二世,前几年由各方教徒集资修建了这个大教堂,尼古拉教堂属欧式典型建筑,尖顶四门,当地人也称它为耶酥庙,教堂占地约500平方米左右,高度在六七层楼房上下,堂内昼夜有人守护。教堂对外开放,可供游人参观,大堂内整齐干净,挂有尼古拉二世巨幅画像和耶酥十字架像,由于建筑风格独特,加之庄严肃穆,游人都不自觉地也变得庄重起来。平日来这里的信教徒较少,但一遇礼拜,教徒们便纷纷涌来,十分虔诚地做礼拜。导游讲,教堂的日常开销均由众教徒赞助。
社会生活面面观
遵守交通规则是赤塔人的一种自觉行动。无论老少无一例外,红灯就是命令,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不越雷池半步,街上行驶的车辆很少有鸣笛现象,一是避免噪声,二是对行人的一种礼貌,同时也是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司机们都有着较高的社会水准,在没有限制的道路上行人横越马路遇到车辆时,大多车辆都主动停下示意让行人首先通过。这种行为无形中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
交通警察是车辆和交通管理的执法者,而在赤塔城区内的十字路口和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秩序全凭自觉维护,但如果出现交通违章或交通肇事,不出几分钟警察就会出现在现场,其出警效率极高。
在赤塔乘坐公共汽车从不拥挤,人们按先后顺序上下车,但妇女儿童总能得到一分特别的关照,虽然俄罗斯人特别是女性都以吸烟为一种时尚,但在公共场所和禁止吸烟的地方没有人会违规,而乱扔东西随地吐痰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者更是少见。
在赤塔遇到的两件事让我们感到蹊跷。一是从我们入驻宾馆后,便有几个邮票小贩尾随兜售俄国邮票,一直到我们回国上车为止,几乎是寸步不离,整整三天不管你买不买,总是很礼貌地、不厌其烦地推销着自己手中的邮票,从不强卖,只是有一种不卖出不罢休的气度和耐心,出于无奈,也是被小贩的耐心所折服,临上返程火车时,我们终于买了一位向我们说再见的小贩手中的几本邮票,后来听中国导游讲,那几位小贩其实都是有学问的大学教师和公职人员,只是在假期做点小本生意。第二件事是在火车快到赤塔时,所有俄罗斯乘富不分男女老幼,都自己动手平整卧具,拆下被罩枕套床单叠好交给列车员,而此事都是在无人号召下主动进行的。
整洁利落,讲究卫生是俄罗斯人的一个良好习性,在大街上仔细观察,无论人们穿着的服装质地面料如何,都尽可能地让衣服整齐干净。俄罗斯人走路与东方人有很大差别,他们大步流星,急急匆匆,目不斜视,女人也大都如此,不故做姿势,为我们导游的冬尼娅小姐也是穿着干干净净,给人一种舒服、大主、实在的感觉。
饮食文化当然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习惯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黑面包是这里人喜欢的主食,而且还是比较讲究的待客食品,在我们三天的行程中,无论到哪家餐馆顿顿都上黑面包,其实黑面包只不过是颜色黑紫,外观粗糙、又干又硬,似咸似酸,用普通面粉制成的干粮而已,其形状酷似中国西部农村的小枕头。
旅店和居民家庭每天24小时供应自来水、热水、液化气,这些均不计数字,按月收费,而且标准较低。
商店不多,但商品质量上乘,售货员都彬彬有礼,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店内商品大多明码标价,一般不兴讲价。
赤塔几乎没有星级饭店,我们住的地方是旅游局特意安排的当地最好的旅馆之一——旅行者宾馆,馆内设施一般,房间装饰陈旧,光线较暗,黑白电视,但行李却很是干净。值得一提的是,昼夜供应热水,而安全保卫非常严格,楼梯口全由着装保安看守,没有出入证休想进入半步。
按前总统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一夜之间,俄罗斯已全面实行了私有化,当我们问及当地居民对此有何感受时,得到的有两种回答,年轻人说:好!年龄大些的仍有一份怀旧心理,对市场化准备不足,甚至接受不了,仍崇拜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有一点,人们的意识似乎相同,好象谈起政治均轻描淡写,不感兴趣。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消声灭迹,斗争哲学是上层人烦恼或感兴趣的事,与己无关。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今日的俄罗斯仍然是地区大国,从综合国力上仍算是世界大国,而赤塔的人们仍以家乡为骄傲,不管社会制度如何更迭,人们还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生活着,不管遇到什么曲折,赤塔也与人类社会一样,不断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条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颠折不破的真理。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右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