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在若明若暗的早晨,在由混沌的梦中将醒的边缘,在思绪还未清理的刹那,我常常像一个幸福的人一样,准备向新的一天微笑——我还以为,什么都不曾发生过,我还以为,我仍是从前的我。然而,像一滴冰冷的雨的提醒,我突然想起来:
我亲爱的爸爸,永远离去了。
巧克力小房子已融成沼泽,积木乐园已如废墟四散。
梦,总有醒的时候,醒来,就必须背负起一座山峰——无论它有多重。
每夜每夜,你清瘦的半身像都会从屋角缓缓升起。我想你,爸爸,想得心发出金属的裂响。
月光悄悄穿越你的骨骼,午夜的风吹散了你的呼吸,吹散了你一无所求的温和的目光。就这样再也见不着了吗?爸爸,是不是我无论向谁打听,都不再有你的消息?
在时间的那边,在冰山的背后,我总能听到你的叹息,汹涌的爱和牵挂漫过了规定的界限一声声呼唤我。
我多么想回答,可每当开口就语不成句。
达那芭拉
“是你吗?爸爸”,我问一阵旋风。在十二月的郊外,它突然摇动了伸向天空的僵硬的树枝。
这是一个寒冷的月明之夜,小路暗白,枯草银白,相传,这该是鬼魂出没的日子,爸爸,我在期待着你的降临。
你的世界有歌吗?今夜,我唱你喜欢的《达那芭拉》,我两岁时,你就教我唱这首歌了,故乡的音韵是蔚蓝的溪流,溪流上浮满粉白的玫瑰。
忘不了那些宣判后的日子,死亡之箭搭在拉满的弓上,慢慢移动冷酷的半圆对准你,而我所能做的一切,都不能减缓你向远方飘动的速度。
永诀的暗示越来越强烈了,夜半梦回,你衰微的咳嗽声像重锤,锤着我失血的心。一分分、一秒秒,我计算着期限,直到地狱营造完工。
父亲啊,不要问我为什么见到打门球的人们会侧过脸去;不要问我为什么在大街上尾随别人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因那背影像你。
回来呵父亲,无论你变成什么,或是风暴,或是绿火,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只要那是你。
我不相信从高高的烟囱缓缓飘升的黑云就是你,我只相信,人间所有的小溪、河流、大海,都是千年泪水汇成的波。
回望
早巳注定了吗?在我出生的时候,在节日全家欢笑的声浪里,在那时,就已注定了这一天吗?1989年3月18日——父亲啊,父亲,你一去不返。
这人生是这样短促,这样脆弱,甚至不及做一件简单的事,你褪色的草帽,就被大风永远吹落了。我们的家,怎么能没有草帽呢?
从来路望去,看见你从幼儿园接我回家,裹着女儿的军大衣有亲切的“爸爸味”。针药降不下的高烧,见到爸爸就奇迹般地退了。神秘的血缘的纽带,像温柔的虹,照耀着我们极其相似的生命。
城北看赛马,骁勇的少年掠过,有你当年骠骑兵的影子……。那年冬天,我从戎远行,你赠我一支最好的钢笔,高兴的样子历历在目……。
短暂的生命,匆匆的缘份,难道竟象渡船上的旅伴?
关山阻隔,荒野的火是你回望儿女的眼。
父亲啊!从此,我知道“痛”怎么写,“悲”怎么写,每一笔,都是心上的蒺藜,伤处的盐。
琥珀
你显现在荒凉的天宇,溶银般的形象如星群中的神祗俯视着我。
这一晚是巨大的夜光杯,注满澄澈的哀伤,而你已溶入其中,成为永远的琥珀,辉映我心空万里。
神情
我曾在一个发出印度香味的暖和的小店,看到了耶酥的眼睛。在昏暗的土褐色背景里,他美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向上,神情忧伤而平静。
我不知身在何处,因为我分辩不出那神情是耶酥的,还是父亲的。
眼神中流淌着对人世间所有生灵不幸的关注,使望着它的人禁不住颤抖。
父亲,两年前的那个周末,你慈爱的眼神熄灭了,可我却在这陌生的去处找到了它。我们是否有前生之约,你才会在这里等待我?
我有一双你的眼睛,我惭愧我没有你的心灵。
泪泉
爸,灵魂是一团空气,我能够看到稀薄的你。你,是淡淡的晶蓝色。
钟声响了十二下,新的一天从零点开始。春寒如冰冷的指尖,抚摸我穿单鞋的脚。
叫我说什么好呢?成长的道路是这样艰难,而成熟却需要你的生命来催促。你生养了我,我却是你的债主。
我不能忘情于生死,我的耳朵,不习惯承受不幸的消息。在欢乐的“五四”,死亡做了我的教母,是你,用一缕柔软的风编织洁白闪亮的花冠,告诉我阳光不是那么灼热,严寒的冬天也很美。
岁月流去,一天,一天,时光的船载着你愈来愈远。可是我找不到一座山,来阻挡流不断、流不断的泪泉。
光海
像一朵纯净光洁的玫瑰徐徐飘来,父亲,我听到了一阵歌声。你在病中时,最爱听这首歌。
父亲,你伸出看不见的手放在我的额头,使我能乘着太阳热烈的金线飞翔,漫游他的水晶宫。光海里,在无数优美荣耀的灵魂中间,你在看我,是吗?你在看曾经属于你的温暖的家,看着我们平凡而从容的生活。
在你离去四年之后,我们会在热烈的谈笑中忽然静默,每双眼睛都饱含着泪水,那是我们在思念你。
你在看我们吗?
你走过干净的绿草地,肩膀和衣襟上栖息着天使。你和你的父亲、母亲走在一起,重新变成了一个孩子。关于前生的回忆,有时会像暂时的风暴一样,使你若有所思……
羊年三月
爸爸,你离去的那天,我曾想,以后的日子该怎么熬,人怎能背负起这样的伤痛。可当你的十年祭日像一扇厚重的铁门横在面前时,我却害怕跨过它。因为,跨过它,你就离我越来越远了。
我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你,我对你的思念。
你离去之后,我就变成了一块吸满水雾的黑云,一阵微风就会引落倾盆大雨——只要谈到与你有关的话题,触到与你相关的事物。在最不适宜流泪的场合,我常常失控。我会突然喉头发紧,鼻子酸涩并哭出来,情急之中,恨不能有个按钮一按,将泪水马上收回,可总是做不到。爸爸,你自我克制之严几近苛刻,61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失态,从未有过不符合身份的举止。以你骨子里的高贵,一定不愿看到我如此脆弱地流露感情,可是,我实在没有办法。
思念像疼痛一般尖利地扩散着,我想你,爸爸,在这个无人的夜,坐在稿纸前,我绝望地哭了又哭,室内凝聚着沉默的风。924年前的正月二十日,苏轼夜梦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悼亡诗,诗人当时的肝肠寸断和我此刻的悲伤难过一样吗?只是他因家有新妻而只能“不思量”,而我日“常思量”也不能再见到父亲了。
1989年3月18日,你和病魔7个月的较量终于落下了惟幕。你走了,你慢慢沉入不可知的虚无,没有临终的挣扎,亲人们围在床前,泪眼直勾勾地望着你,心如刀绞。妈哭着说:“好了,再不疼了。”
我抚摸着你逐渐褪去温度的脸、耳、宽阔光洁的额头,心中一片茫然。我不明白,你的躯体还在这里,那究竟是什么离去了?如果“死”在这个房间里,我会背着你逃得远远的。难道人生真的没有甜,只有苦吗?又听说“过程”的重要,那我和你的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一切都还没有开始,许多话还没有说……今后,该是我和下一代的“过程”唱主角了,当我离去的时候,又将如何呢?你在世时,削挺俊朗,如玉树临风,直到近60岁时,鬓间才出现几点星星白发。那时,我怕见你的白发,要替你拔去,如今才明白,能看到自己的父母满头华发,也是难得的福分呵!
那天,我们推着你,慢慢从疗养病房出来,往东拐向太平间。清晨的白雾温柔如前,白霜轻寒浸骨,小鸟开始圆润地歌唱了,前方朝霞欲红。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从此之后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一个清晨;从此之后的每一个日子,都是难耐。
书忆
在那个精神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想找到一本可读的书可太难了。
那时候,和小伙伴玩,到同学家写作业,总要满怀希望地问一声:“你家有书吗”?
我曾经一笔一画地抄过整本的《牛虻》,抄过女作家刘真的小说《英雄的乐章》。记得,《英雄的乐章》是抄在一个小笔记本上的。至今都忘不了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玉克和清莲。我的心,随着他们在太行山上萌发的火热爱情而激荡!有一次,在同学刘香莲家,发现了一本小说《海岛女民兵》。得到允许后,我就座在她家的一个角落里看起来。从上午到晚上,没抬过头,没动过地方。中间,同学的爸爸喊我吃饭,我没有吃。心想,赖在别人家不走就够讨厌的了,怎么好意思再吃人家的饭呢!其实,同学后来告诉我,她父母对我的“爱学习”赞赏有加。后来,我和妹妹发现,爸爸有很多书,都藏在壁橱最高的一层。
上个世纪50年代,爸爸曾翻译过一本书。爸爸将所得300元稿费全部上交了组织。组织上作为补偿和奖励,送给爸爸几百本当时最好的书。里面有古今中外名著,各种诗歌选、小说选。再加上爸爸每月买的书,家里的存书就比较可观了。文革时,家有“毒草”,爸爸怕惹祸,又舍不得把书烧掉,就只好藏得严严实实。
我发现,只要在桌子上放一张椅子,椅子上放一个小凳子,我再爬到凳子上,就能够着那些书了。书都用牛皮纸包着,一摞摞捆着,看完之后,必须恢复原样。即使这么麻烦,也丝毫没有减弱我偷书看的热情。在工间操时间,爸爸有时会回家看一看。有一次,我看书忘了时间,忽听爸爸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吓得我从最高处稀哩哗啦跌下来,惊慌之中,竟没有感到一点疼痛。那时看书,什么简体繁体,横排竖排,连猜带蒙,越看越上瘾。后来我发现,自己能认识所有繁体字印的书,但却不会写一个繁体字,大概就是那时囫囵吞枣的结果。
终于,有一天我开始看《红楼梦》。这部天下奇书,让我初识了“满纸荒唐言”和“一把心酸泪”。我陷进去出不来了。走着坐着,在学校上课,在家哄弟弟,满脑子都是宝姐姐、林妹妹。这套《红楼梦》,我看了30年。年年读,年年痴,年年看出百般不同的人生滋味。对于《红楼梦》,仅“喜欢”二字不足以表达万一。我只能说,人生在世,不读《红楼梦》实在是一大遗憾。
我和妹妹共同喜欢一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百期小说选》,这是一本蓝绸封面精装书,选入1951~1959年《解放军文艺》发表的优秀小说27篇。其中,杨朔的《雪花飘飘》和刘克的《央金》是我们姐妹俩的最爱。《央金》中诗化的小说语言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雪花飘飘》讲述了一个苦孩子小百岁在乱世挣扎,最后终于找到爸爸的故事。小说结尾写道:“雪花洒到窗纸上,沙沙的,好像孩子的梦一样柔和。”这下可不得了啦!我和妹妹对这句话喜欢得“入骨”,佩服得五体投地。瞧瞧!谁能这样形容雪啊!我们想起在热炕上睡的舒服觉了。孩子的梦,最好醒来还有一盒动物饼干;从此,妹妹的作文,我的作文,总是有“像孩子的梦一样柔和”这句话出现,该用不该用的都用;老师也总是欣喜地给我们打高分。谁能想到,一句话,竞能滋润我们的一段人生。
现在,我和妹妹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都有许多藏书。平时相聚,也总是交流热门书的消息。可我们总忘不了爸爸的那几柜书;爸爸离去已13年了,他的书上,还留着他的字迹。以指轻抚,仿佛还能感受到爸爸的体温,爸爸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在向我们微笑。家族、亲人的记忆,和书香墨痕缠绕在一起,永远密不可分。
拜仁努特格
我终于来到了大板。
实际上,车过乌丹,驰近巴林桥,同车的李廷舫告诉我这里已是巴林右旗的地界时,我就开始流泪了。我拼命眨眼,努力忍住泪水向窗外看。凝烟绿草亲切宁静,视线一无阻碍地无限延伸。碧云深处,往事默默浮现,展开又隐去。我知道,我正在走向父亲的“努特格”(故乡),可是,我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呢?父亲已经不在了。
刚刚和丈夫认识时,有一次在外面吃饭论起家人,他惊讶地说:“你爸就是孟那顺叔叔呀,我太知道了。你爸16岁当指导员,我大爷是连长。”“你大爷是谁?”“丁克尔扎布,比你爸大15岁。”“那我也知道呀!白胡子老爷爷。”爸爸生前沉默寡言,很少谈及往事。他离去之后,我们像着了魔一样,到处搜寻有关父亲的只言片语。当这些碎片逐渐融合的时候,父亲就真的回来了。
一次,父亲的部队宿营在一个小村庄。深夜,敌人包抄上来。大家上马向外冲。因贪财的老乡偷了父亲的坐骑,父亲找到马想走时已走不了了。这时,丁克尔扎布只身杀回,寻到父亲,冲出了包围圈。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无数马刀的砍杀和飞蝗般的弹雨追逐中,两人居然都没受一点伤。因这段往事,才有了我和斯的家。
旗里的车送我到巴彦汉苏木。夕阳下,青山处处,西拉沐沦河闪着银光。当年,一个瘦削挺拔的少年,从这里走向自己的命运,他心理在想什么呢?父亲降生时的蒙古包已搬走了,堂兄、堂弟们告诉我,我两岁半时,父母抱着我来过这里。已是大板镇镇长的堂兄辛·白音还记得当年爸爸给孩子们分糖,他咬下半块,把半块包起来留着。 “你头顶上竖一个小辫,还唱歌呢!”
在这个相见的日子里,我已生活了多年。在故乡,我从每一双眼睛的后面都看到了父亲的凝视。我隐隐觉得,是城市谋杀了父亲,父亲本该属于草原,属于巴彦汉山上美丽的流霞,属于故乡的清风朗月。他在草原生活了十几年,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他仍然属于草原。记得,爸爸曾细读并推荐给我们看巴林右旗旗志。家乡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使他像孩子一样兴奋。他曾给我看家乡出产的好东西鸡血石,可我那时对家乡提不起一点兴致,对父亲的热情敷衍支吾。直到父亲离去,我才对这一切感到钻心的痛悔。如果这时,站在故乡的草毡上的,是我和爸爸,那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你多少年没回老家啦?” 一个当地干部问。“50多年了。”那个人现出吃惊的表情打量我。其实,这话是我替父亲回答的。在这里,我一直在和爸爸倾心交谈。自从爸爸去世后,我一直在感受死亡,使它成为我的生存方式。在故乡,在父亲的草原,我的心倏地亮了,我明白父亲去了哪里,他回家了。虽然,他的骨灰在青山公墓,但他确实是回家了。这就是我们和父亲共同的家——“拜仁努特格“(巴林故乡)。
巴彦汉
巴彦汉这地方使人想起一个词:千秋万代。
幼时常听广播中说:要让无产阶级铁打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一个爽朗的叔叔曾笑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记得他是爸爸的部下,记得爸爸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并说了一句“说话注意”。我小小的心便起了茫然,不知千秋万代是种什么光景。
我所出生的城市变化很快,开始是几年一变,后来是几月一变,近来,有十几天不出门,有的熟地方竟会找不到了。而巴彦汉是不同的。50年前的民歌《莫荷如》所咏唱过的“巅连的山峰”,还一直静静地等待在苍天之下,直到我见到它。我想,再过50年,我的孙子见到它,它还会在那里。
巴彦汉在巴林草原深处,是我的父亲出生的地方。这地方有山有水,有草有树。山是缓缓的凸起和凹下,云影飘过的地方是深绿,旁边是浅绿,这是人类混沌初始时看到的最多的颜色。光和影伴着牛羊走在时间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水是工笔描出的淡墨线,这边一弯,那边一绕,不慌不忙,顺着人的心思走,恰恰拢住了一幅名叫“静默”的画。这些,才让人恍惚觉得是千秋万代的样子。
这里的生计是悠闲朴实的,因有一颗安稳的心做底,所以,从来看不见细碎焦急的步子,走路,都是一摇一顿,踏踏实实。凌晨两三点钟,女人们就出去挤奶,过一会儿,男人又去赶马,这里的悠闲,是用操劳织成的。
草原上,有着数不清的巴彦汉,都在勤勤恳恳地度着岁月,不抱怨,不贪婪。蒙古包里的红炭火,红炭火上烧滚的茶,包外招手的炊烟,炒米贴心的香组成了巴彦汉的良辰美景。在窘迫的日子里,如果实在思念牛奶,就抓一把白颜色的面粉撒进黑茶中,或是两把,谁能说这样顺应天地的活法没有大智慧呢!要知道,这里是不能小看的。巴彦汉沉默不语,却有着超乎一般的力量。巴彦汉在那些傲慢浮躁的人出生之前,便早已知晓了外面的繁华喧嚣,早已波澜不惊了。人常说“事不过三”,可巴彦汉对待它的孩子却是永远的原谅,对伤害是永远的宽容。它通晓世事,规矩方圆,展开的是一本空白的书页,等待觉悟的人用心去描画笔痕。
巴彦汉与歌舞管弦、羽衣霓裳的城市,地理距离并不远。似乎是火车十几小时,飞机一两个小时。然而,它却像隔了尘缘,鸡鸣狗吠羊咩牛哞的一声两声仿佛告诉你,这里总是为你准备了退路,什么时候来都不晚。它用最平实的日常生活做教科书,在烧茶揉面、接羔洗羊、套马修镫、打草垒圈中慢慢引领你走出混沌,短短的人生像是有了永恒,这便是巴彦汉的大德所在。你终归还是要走的,但却多了一颗顽强的、感恩的心。
每当看到那些像小杨树一样挺拔、皮肤很白、双颊和脖子却洇染着红晕的羞涩的少年,我就会想起父亲。奶奶是爷爷的第三房妻室,父亲是在爷爷43岁、奶奶19岁时出生的,在此之前,爷爷没有一个孩子。全家五口人,在草影天光之间,在查干沐伦、西拉沐伦清甜的河水滋养下,平静而快乐。父亲说,因他的母亲太年轻,大妈妈和二妈妈不大放心,总是抢着把父亲抱在怀里。这个童年的生命承受了毫无掩饰的爱,成年后就不知道恨为何物。他对自己的妻子儿女,永远温存溺爱,简直把他们都宠坏了。他的军人气质、以及九死一生的战斗经历,都没有改变他的“本原”。在他宽阔饱满的额头和扬起的眉毛下,那双明亮的眼睛总是现出略似牛、羊般的温和迷惘的眼神。在他逝去多年之后,每逢看到这样的眼神,我都不禁泪落如雨。那是一种一无所求、快乐给予的眼神,那是坚信所有的人都是“好孩子”的纯真眼神。
巴彦汉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无数辈的母体。在我们每人的心理,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巴彦汉。它春华秋实,安稳慈祥,隐在我们的光荣后面,挡在我们的忧愁前面,所以,它既是我们的来处,又是我们的终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在若明若暗的早晨,在由混沌的梦中将醒的边缘,在思绪还未清理的刹那,我常常像一个幸福的人一样,准备向新的一天微笑——我还以为,什么都不曾发生过,我还以为,我仍是从前的我。然而,像一滴冰冷的雨的提醒,我突然想起来:
我亲爱的爸爸,永远离去了。
巧克力小房子已融成沼泽,积木乐园已如废墟四散。
梦,总有醒的时候,醒来,就必须背负起一座山峰——无论它有多重。
每夜每夜,你清瘦的半身像都会从屋角缓缓升起。我想你,爸爸,想得心发出金属的裂响。
月光悄悄穿越你的骨骼,午夜的风吹散了你的呼吸,吹散了你一无所求的温和的目光。就这样再也见不着了吗?爸爸,是不是我无论向谁打听,都不再有你的消息?
在时间的那边,在冰山的背后,我总能听到你的叹息,汹涌的爱和牵挂漫过了规定的界限一声声呼唤我。
我多么想回答,可每当开口就语不成句。
达那芭拉
“是你吗?爸爸”,我问一阵旋风。在十二月的郊外,它突然摇动了伸向天空的僵硬的树枝。
这是一个寒冷的月明之夜,小路暗白,枯草银白,相传,这该是鬼魂出没的日子,爸爸,我在期待着你的降临。
你的世界有歌吗?今夜,我唱你喜欢的《达那芭拉》,我两岁时,你就教我唱这首歌了,故乡的音韵是蔚蓝的溪流,溪流上浮满粉白的玫瑰。
忘不了那些宣判后的日子,死亡之箭搭在拉满的弓上,慢慢移动冷酷的半圆对准你,而我所能做的一切,都不能减缓你向远方飘动的速度。
永诀的暗示越来越强烈了,夜半梦回,你衰微的咳嗽声像重锤,锤着我失血的心。一分分、一秒秒,我计算着期限,直到地狱营造完工。
父亲啊,不要问我为什么见到打门球的人们会侧过脸去;不要问我为什么在大街上尾随别人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因那背影像你。
回来呵父亲,无论你变成什么,或是风暴,或是绿火,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只要那是你。
我不相信从高高的烟囱缓缓飘升的黑云就是你,我只相信,人间所有的小溪、河流、大海,都是千年泪水汇成的波。
回望
早巳注定了吗?在我出生的时候,在节日全家欢笑的声浪里,在那时,就已注定了这一天吗?1989年3月18日——父亲啊,父亲,你一去不返。
这人生是这样短促,这样脆弱,甚至不及做一件简单的事,你褪色的草帽,就被大风永远吹落了。我们的家,怎么能没有草帽呢?
从来路望去,看见你从幼儿园接我回家,裹着女儿的军大衣有亲切的“爸爸味”。针药降不下的高烧,见到爸爸就奇迹般地退了。神秘的血缘的纽带,像温柔的虹,照耀着我们极其相似的生命。
城北看赛马,骁勇的少年掠过,有你当年骠骑兵的影子……。那年冬天,我从戎远行,你赠我一支最好的钢笔,高兴的样子历历在目……。
短暂的生命,匆匆的缘份,难道竟象渡船上的旅伴?
关山阻隔,荒野的火是你回望儿女的眼。
父亲啊!从此,我知道“痛”怎么写,“悲”怎么写,每一笔,都是心上的蒺藜,伤处的盐。
琥珀
你显现在荒凉的天宇,溶银般的形象如星群中的神祗俯视着我。
这一晚是巨大的夜光杯,注满澄澈的哀伤,而你已溶入其中,成为永远的琥珀,辉映我心空万里。
神情
我曾在一个发出印度香味的暖和的小店,看到了耶酥的眼睛。在昏暗的土褐色背景里,他美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向上,神情忧伤而平静。
我不知身在何处,因为我分辩不出那神情是耶酥的,还是父亲的。
眼神中流淌着对人世间所有生灵不幸的关注,使望着它的人禁不住颤抖。
父亲,两年前的那个周末,你慈爱的眼神熄灭了,可我却在这陌生的去处找到了它。我们是否有前生之约,你才会在这里等待我?
我有一双你的眼睛,我惭愧我没有你的心灵。
泪泉
爸,灵魂是一团空气,我能够看到稀薄的你。你,是淡淡的晶蓝色。
钟声响了十二下,新的一天从零点开始。春寒如冰冷的指尖,抚摸我穿单鞋的脚。
叫我说什么好呢?成长的道路是这样艰难,而成熟却需要你的生命来催促。你生养了我,我却是你的债主。
我不能忘情于生死,我的耳朵,不习惯承受不幸的消息。在欢乐的“五四”,死亡做了我的教母,是你,用一缕柔软的风编织洁白闪亮的花冠,告诉我阳光不是那么灼热,严寒的冬天也很美。
岁月流去,一天,一天,时光的船载着你愈来愈远。可是我找不到一座山,来阻挡流不断、流不断的泪泉。
光海
像一朵纯净光洁的玫瑰徐徐飘来,父亲,我听到了一阵歌声。你在病中时,最爱听这首歌。
父亲,你伸出看不见的手放在我的额头,使我能乘着太阳热烈的金线飞翔,漫游他的水晶宫。光海里,在无数优美荣耀的灵魂中间,你在看我,是吗?你在看曾经属于你的温暖的家,看着我们平凡而从容的生活。
在你离去四年之后,我们会在热烈的谈笑中忽然静默,每双眼睛都饱含着泪水,那是我们在思念你。
你在看我们吗?
你走过干净的绿草地,肩膀和衣襟上栖息着天使。你和你的父亲、母亲走在一起,重新变成了一个孩子。关于前生的回忆,有时会像暂时的风暴一样,使你若有所思……
羊年三月
爸爸,你离去的那天,我曾想,以后的日子该怎么熬,人怎能背负起这样的伤痛。可当你的十年祭日像一扇厚重的铁门横在面前时,我却害怕跨过它。因为,跨过它,你就离我越来越远了。
我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你,我对你的思念。
你离去之后,我就变成了一块吸满水雾的黑云,一阵微风就会引落倾盆大雨——只要谈到与你有关的话题,触到与你相关的事物。在最不适宜流泪的场合,我常常失控。我会突然喉头发紧,鼻子酸涩并哭出来,情急之中,恨不能有个按钮一按,将泪水马上收回,可总是做不到。爸爸,你自我克制之严几近苛刻,61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失态,从未有过不符合身份的举止。以你骨子里的高贵,一定不愿看到我如此脆弱地流露感情,可是,我实在没有办法。
思念像疼痛一般尖利地扩散着,我想你,爸爸,在这个无人的夜,坐在稿纸前,我绝望地哭了又哭,室内凝聚着沉默的风。924年前的正月二十日,苏轼夜梦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悼亡诗,诗人当时的肝肠寸断和我此刻的悲伤难过一样吗?只是他因家有新妻而只能“不思量”,而我日“常思量”也不能再见到父亲了。
1989年3月18日,你和病魔7个月的较量终于落下了惟幕。你走了,你慢慢沉入不可知的虚无,没有临终的挣扎,亲人们围在床前,泪眼直勾勾地望着你,心如刀绞。妈哭着说:“好了,再不疼了。”
我抚摸着你逐渐褪去温度的脸、耳、宽阔光洁的额头,心中一片茫然。我不明白,你的躯体还在这里,那究竟是什么离去了?如果“死”在这个房间里,我会背着你逃得远远的。难道人生真的没有甜,只有苦吗?又听说“过程”的重要,那我和你的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一切都还没有开始,许多话还没有说……今后,该是我和下一代的“过程”唱主角了,当我离去的时候,又将如何呢?你在世时,削挺俊朗,如玉树临风,直到近60岁时,鬓间才出现几点星星白发。那时,我怕见你的白发,要替你拔去,如今才明白,能看到自己的父母满头华发,也是难得的福分呵!
那天,我们推着你,慢慢从疗养病房出来,往东拐向太平间。清晨的白雾温柔如前,白霜轻寒浸骨,小鸟开始圆润地歌唱了,前方朝霞欲红。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从此之后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这一个清晨;从此之后的每一个日子,都是难耐。
书忆
在那个精神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想找到一本可读的书可太难了。
那时候,和小伙伴玩,到同学家写作业,总要满怀希望地问一声:“你家有书吗”?
我曾经一笔一画地抄过整本的《牛虻》,抄过女作家刘真的小说《英雄的乐章》。记得,《英雄的乐章》是抄在一个小笔记本上的。至今都忘不了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玉克和清莲。我的心,随着他们在太行山上萌发的火热爱情而激荡!有一次,在同学刘香莲家,发现了一本小说《海岛女民兵》。得到允许后,我就座在她家的一个角落里看起来。从上午到晚上,没抬过头,没动过地方。中间,同学的爸爸喊我吃饭,我没有吃。心想,赖在别人家不走就够讨厌的了,怎么好意思再吃人家的饭呢!其实,同学后来告诉我,她父母对我的“爱学习”赞赏有加。后来,我和妹妹发现,爸爸有很多书,都藏在壁橱最高的一层。
上个世纪50年代,爸爸曾翻译过一本书。爸爸将所得300元稿费全部上交了组织。组织上作为补偿和奖励,送给爸爸几百本当时最好的书。里面有古今中外名著,各种诗歌选、小说选。再加上爸爸每月买的书,家里的存书就比较可观了。文革时,家有“毒草”,爸爸怕惹祸,又舍不得把书烧掉,就只好藏得严严实实。
我发现,只要在桌子上放一张椅子,椅子上放一个小凳子,我再爬到凳子上,就能够着那些书了。书都用牛皮纸包着,一摞摞捆着,看完之后,必须恢复原样。即使这么麻烦,也丝毫没有减弱我偷书看的热情。在工间操时间,爸爸有时会回家看一看。有一次,我看书忘了时间,忽听爸爸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吓得我从最高处稀哩哗啦跌下来,惊慌之中,竟没有感到一点疼痛。那时看书,什么简体繁体,横排竖排,连猜带蒙,越看越上瘾。后来我发现,自己能认识所有繁体字印的书,但却不会写一个繁体字,大概就是那时囫囵吞枣的结果。
终于,有一天我开始看《红楼梦》。这部天下奇书,让我初识了“满纸荒唐言”和“一把心酸泪”。我陷进去出不来了。走着坐着,在学校上课,在家哄弟弟,满脑子都是宝姐姐、林妹妹。这套《红楼梦》,我看了30年。年年读,年年痴,年年看出百般不同的人生滋味。对于《红楼梦》,仅“喜欢”二字不足以表达万一。我只能说,人生在世,不读《红楼梦》实在是一大遗憾。
我和妹妹共同喜欢一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百期小说选》,这是一本蓝绸封面精装书,选入1951~1959年《解放军文艺》发表的优秀小说27篇。其中,杨朔的《雪花飘飘》和刘克的《央金》是我们姐妹俩的最爱。《央金》中诗化的小说语言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雪花飘飘》讲述了一个苦孩子小百岁在乱世挣扎,最后终于找到爸爸的故事。小说结尾写道:“雪花洒到窗纸上,沙沙的,好像孩子的梦一样柔和。”这下可不得了啦!我和妹妹对这句话喜欢得“入骨”,佩服得五体投地。瞧瞧!谁能这样形容雪啊!我们想起在热炕上睡的舒服觉了。孩子的梦,最好醒来还有一盒动物饼干;从此,妹妹的作文,我的作文,总是有“像孩子的梦一样柔和”这句话出现,该用不该用的都用;老师也总是欣喜地给我们打高分。谁能想到,一句话,竞能滋润我们的一段人生。
现在,我和妹妹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都有许多藏书。平时相聚,也总是交流热门书的消息。可我们总忘不了爸爸的那几柜书;爸爸离去已13年了,他的书上,还留着他的字迹。以指轻抚,仿佛还能感受到爸爸的体温,爸爸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在向我们微笑。家族、亲人的记忆,和书香墨痕缠绕在一起,永远密不可分。
拜仁努特格
我终于来到了大板。
实际上,车过乌丹,驰近巴林桥,同车的李廷舫告诉我这里已是巴林右旗的地界时,我就开始流泪了。我拼命眨眼,努力忍住泪水向窗外看。凝烟绿草亲切宁静,视线一无阻碍地无限延伸。碧云深处,往事默默浮现,展开又隐去。我知道,我正在走向父亲的“努特格”(故乡),可是,我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呢?父亲已经不在了。
刚刚和丈夫认识时,有一次在外面吃饭论起家人,他惊讶地说:“你爸就是孟那顺叔叔呀,我太知道了。你爸16岁当指导员,我大爷是连长。”“你大爷是谁?”“丁克尔扎布,比你爸大15岁。”“那我也知道呀!白胡子老爷爷。”爸爸生前沉默寡言,很少谈及往事。他离去之后,我们像着了魔一样,到处搜寻有关父亲的只言片语。当这些碎片逐渐融合的时候,父亲就真的回来了。
一次,父亲的部队宿营在一个小村庄。深夜,敌人包抄上来。大家上马向外冲。因贪财的老乡偷了父亲的坐骑,父亲找到马想走时已走不了了。这时,丁克尔扎布只身杀回,寻到父亲,冲出了包围圈。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无数马刀的砍杀和飞蝗般的弹雨追逐中,两人居然都没受一点伤。因这段往事,才有了我和斯的家。
旗里的车送我到巴彦汉苏木。夕阳下,青山处处,西拉沐沦河闪着银光。当年,一个瘦削挺拔的少年,从这里走向自己的命运,他心理在想什么呢?父亲降生时的蒙古包已搬走了,堂兄、堂弟们告诉我,我两岁半时,父母抱着我来过这里。已是大板镇镇长的堂兄辛·白音还记得当年爸爸给孩子们分糖,他咬下半块,把半块包起来留着。 “你头顶上竖一个小辫,还唱歌呢!”
在这个相见的日子里,我已生活了多年。在故乡,我从每一双眼睛的后面都看到了父亲的凝视。我隐隐觉得,是城市谋杀了父亲,父亲本该属于草原,属于巴彦汉山上美丽的流霞,属于故乡的清风朗月。他在草原生活了十几年,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他仍然属于草原。记得,爸爸曾细读并推荐给我们看巴林右旗旗志。家乡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使他像孩子一样兴奋。他曾给我看家乡出产的好东西鸡血石,可我那时对家乡提不起一点兴致,对父亲的热情敷衍支吾。直到父亲离去,我才对这一切感到钻心的痛悔。如果这时,站在故乡的草毡上的,是我和爸爸,那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你多少年没回老家啦?” 一个当地干部问。“50多年了。”那个人现出吃惊的表情打量我。其实,这话是我替父亲回答的。在这里,我一直在和爸爸倾心交谈。自从爸爸去世后,我一直在感受死亡,使它成为我的生存方式。在故乡,在父亲的草原,我的心倏地亮了,我明白父亲去了哪里,他回家了。虽然,他的骨灰在青山公墓,但他确实是回家了。这就是我们和父亲共同的家——“拜仁努特格“(巴林故乡)。
巴彦汉
巴彦汉这地方使人想起一个词:千秋万代。
幼时常听广播中说:要让无产阶级铁打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一个爽朗的叔叔曾笑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记得他是爸爸的部下,记得爸爸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并说了一句“说话注意”。我小小的心便起了茫然,不知千秋万代是种什么光景。
我所出生的城市变化很快,开始是几年一变,后来是几月一变,近来,有十几天不出门,有的熟地方竟会找不到了。而巴彦汉是不同的。50年前的民歌《莫荷如》所咏唱过的“巅连的山峰”,还一直静静地等待在苍天之下,直到我见到它。我想,再过50年,我的孙子见到它,它还会在那里。
巴彦汉在巴林草原深处,是我的父亲出生的地方。这地方有山有水,有草有树。山是缓缓的凸起和凹下,云影飘过的地方是深绿,旁边是浅绿,这是人类混沌初始时看到的最多的颜色。光和影伴着牛羊走在时间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水是工笔描出的淡墨线,这边一弯,那边一绕,不慌不忙,顺着人的心思走,恰恰拢住了一幅名叫“静默”的画。这些,才让人恍惚觉得是千秋万代的样子。
这里的生计是悠闲朴实的,因有一颗安稳的心做底,所以,从来看不见细碎焦急的步子,走路,都是一摇一顿,踏踏实实。凌晨两三点钟,女人们就出去挤奶,过一会儿,男人又去赶马,这里的悠闲,是用操劳织成的。
草原上,有着数不清的巴彦汉,都在勤勤恳恳地度着岁月,不抱怨,不贪婪。蒙古包里的红炭火,红炭火上烧滚的茶,包外招手的炊烟,炒米贴心的香组成了巴彦汉的良辰美景。在窘迫的日子里,如果实在思念牛奶,就抓一把白颜色的面粉撒进黑茶中,或是两把,谁能说这样顺应天地的活法没有大智慧呢!要知道,这里是不能小看的。巴彦汉沉默不语,却有着超乎一般的力量。巴彦汉在那些傲慢浮躁的人出生之前,便早已知晓了外面的繁华喧嚣,早已波澜不惊了。人常说“事不过三”,可巴彦汉对待它的孩子却是永远的原谅,对伤害是永远的宽容。它通晓世事,规矩方圆,展开的是一本空白的书页,等待觉悟的人用心去描画笔痕。
巴彦汉与歌舞管弦、羽衣霓裳的城市,地理距离并不远。似乎是火车十几小时,飞机一两个小时。然而,它却像隔了尘缘,鸡鸣狗吠羊咩牛哞的一声两声仿佛告诉你,这里总是为你准备了退路,什么时候来都不晚。它用最平实的日常生活做教科书,在烧茶揉面、接羔洗羊、套马修镫、打草垒圈中慢慢引领你走出混沌,短短的人生像是有了永恒,这便是巴彦汉的大德所在。你终归还是要走的,但却多了一颗顽强的、感恩的心。
每当看到那些像小杨树一样挺拔、皮肤很白、双颊和脖子却洇染着红晕的羞涩的少年,我就会想起父亲。奶奶是爷爷的第三房妻室,父亲是在爷爷43岁、奶奶19岁时出生的,在此之前,爷爷没有一个孩子。全家五口人,在草影天光之间,在查干沐伦、西拉沐伦清甜的河水滋养下,平静而快乐。父亲说,因他的母亲太年轻,大妈妈和二妈妈不大放心,总是抢着把父亲抱在怀里。这个童年的生命承受了毫无掩饰的爱,成年后就不知道恨为何物。他对自己的妻子儿女,永远温存溺爱,简直把他们都宠坏了。他的军人气质、以及九死一生的战斗经历,都没有改变他的“本原”。在他宽阔饱满的额头和扬起的眉毛下,那双明亮的眼睛总是现出略似牛、羊般的温和迷惘的眼神。在他逝去多年之后,每逢看到这样的眼神,我都不禁泪落如雨。那是一种一无所求、快乐给予的眼神,那是坚信所有的人都是“好孩子”的纯真眼神。
巴彦汉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无数辈的母体。在我们每人的心理,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巴彦汉。它春华秋实,安稳慈祥,隐在我们的光荣后面,挡在我们的忧愁前面,所以,它既是我们的来处,又是我们的终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