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一、年鉴的现状
从广义上说,年鉴是商品,具有商品的特点和属性,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年鉴是人们的劳动创造,是智慧的结晶,具有商品的价值量。它和物质产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产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既然年鉴是商品,具有价值量、能用来交换,就必须投入市场,这是由年鉴的商品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的问题是,由于年鉴是官书,它的服务宗旨和最大的功能是为当政者服务,很少贴近人民群众,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商品、流通、产业、交通信息,年鉴都没有承载,人们无法从年鉴中获取必须的信息。其次,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年鉴失去吸引力。作为经济创收的一种手段,年鉴刊登一些广告是允许而且必要的。但是大多广告是为领导者歌功颂德,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许多年鉴除了广告,几乎难以找到任何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相片。而一些显赫登场的领导者,有的年鉴墨迹未干已成阶下囚,为群众所不屑。3,价格贵。年鉴价格一般都在百元,乍看比较适宜,群众的经济能力却无法承受。在闽西北农村,笔者很难看见有哪位村民掏钱去买年鉴。由于价格昂贵、销路阻滞,未能向社会普及,囿限了读者群。4,可读性差。许多年鉴味同嚼蜡,是资料和数据的堆砌,未能彰明事物的因果,不为读者青睐。鉴于此,倘若没有政府人、财、物力的投入,以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贸然走向市场,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将在市场竞争中弄得焦头烂额、一败涂地。更何况由于受体制制约,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因此,年鉴走向市场必须费时费力、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目的。
二、年鉴的发展必然走向市场
年鉴走向市场是必由之路,但不是立即走向市场,而是有一个过程。当前必须创造走向市场的条件,逐步向市场推进。
21世纪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世纪。中共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快发展是必由之路,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年鉴也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年鉴必须拓宽服务领域,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走向市场的问题。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年鉴走向市场,同样要走改革创新之路,高扬改革的风帆,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发展中探索走向市场的规律,这就必须:
1.创新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年鉴作为官书已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面对我国与国际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往已出现更大发展的今天,年鉴迟迟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倘若年鉴游离于市场之外,只固定一角小天地妄求发展,终将导致狭窄的空间也必然被占领,失去生存的余地。只有勇于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才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竞争的目的是创新观念,提高年鉴质量,突出地情资料,增大信息量和信息密集度,在保持年鉴要素的基础上,革新传统模式,把年鉴编成人民群众必备的资料工具书,既具有绝对权威,又成为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既能为当政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又能切实地为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的观念,编纂出高质量的地情工具书。已经出版的年鉴几乎是同一模式,大篇幅的广告、雷同的版式、雷同的条目,毫无新意可言,使年鉴越来越乏味,服务功能越来越狭窄。据此,年鉴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倡多风格的编纂方法和学术流派,使年鉴园苑百花争妍、异彩纷呈。
2.实事求是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年鉴要占有市场就要求市场对年鉴有更广阔地对年鉴的开放面。市场活动范围越广阔,年鉴就能在广阔的市场找到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读者,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使年鉴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要注重开拓年鉴营销市场,还要努力作好年鉴咨询服务、扩大服务领域、广泛开展对外交流,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3.增加年鉴信息量,突出地情资料的实用性。年鉴必须走出固定的结构模式、走出单纯官书的格局,开创一条走向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出发,扩大信息载体,对年鉴进行新的定位,对它的功能进行新的权衡,突破“百科全书”的模式,突出年鉴的实用性。市场经济要求年鉴应以社会效益为主旨,但不能没有经济功能。不能奢谈政治,要将政治落实在经济基础,而这就要求年鉴承载更多的为群众所关注的地情资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绳,精心打造品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三、年鉴如何走向市场
年鉴走向市场已千呼万唤,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并非是遥远之路,却是一步一颤傈,苦涩之味浓烈,却是无论如何阵痛之后必须跨出那一步。怎样才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市场呢?其间,既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经济利益的牵涉,而必须创新举措、开拓思路,逐步向那条艰难之路迈进,以愚之见应这样着手:
1.年鉴编辑人员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精品观念,构筑全优工程的奋斗目标,以此为编纂宗旨,提高年鉴的质量品位,增强年鉴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2.注重市场调查,搜集文化信息。通过调查了解各阶层对年鉴的不同需求。内容包括:①各阶层群众注重的信息。②年鉴的可用性程度。③价格是否合理。④年鉴信息的开发利用。⑤群众的反响。⑥群众对年鉴的收藏。⑦有否利用年鉴资料对群众进行爱国爱乡教育。⑧发行网络是否建立健全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在调查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群众需求,调整年鉴结构。
3.获取社会各阶层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年鉴市场是特殊市场,有别于其它出版物。群众尚没有认识年鉴的作用,未走入寻常百姓家,未能与他们的切身经济利益发生密切关系。年鉴的生命力还很脆弱,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没有各方的通力支持,尤其目前没有政府经费的支持,必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走向市场需要有一个时间阶梯的过渡,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展翅高飞,翱翔碧空。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
一、年鉴的现状
从广义上说,年鉴是商品,具有商品的特点和属性,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年鉴是人们的劳动创造,是智慧的结晶,具有商品的价值量。它和物质产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产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既然年鉴是商品,具有价值量、能用来交换,就必须投入市场,这是由年鉴的商品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的问题是,由于年鉴是官书,它的服务宗旨和最大的功能是为当政者服务,很少贴近人民群众,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商品、流通、产业、交通信息,年鉴都没有承载,人们无法从年鉴中获取必须的信息。其次,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年鉴失去吸引力。作为经济创收的一种手段,年鉴刊登一些广告是允许而且必要的。但是大多广告是为领导者歌功颂德,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许多年鉴除了广告,几乎难以找到任何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相片。而一些显赫登场的领导者,有的年鉴墨迹未干已成阶下囚,为群众所不屑。3,价格贵。年鉴价格一般都在百元,乍看比较适宜,群众的经济能力却无法承受。在闽西北农村,笔者很难看见有哪位村民掏钱去买年鉴。由于价格昂贵、销路阻滞,未能向社会普及,囿限了读者群。4,可读性差。许多年鉴味同嚼蜡,是资料和数据的堆砌,未能彰明事物的因果,不为读者青睐。鉴于此,倘若没有政府人、财、物力的投入,以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贸然走向市场,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将在市场竞争中弄得焦头烂额、一败涂地。更何况由于受体制制约,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因此,年鉴走向市场必须费时费力、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目的。
二、年鉴的发展必然走向市场
年鉴走向市场是必由之路,但不是立即走向市场,而是有一个过程。当前必须创造走向市场的条件,逐步向市场推进。
21世纪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世纪。中共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快发展是必由之路,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年鉴也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年鉴必须拓宽服务领域,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走向市场的问题。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年鉴走向市场,同样要走改革创新之路,高扬改革的风帆,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发展中探索走向市场的规律,这就必须:
1.创新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年鉴作为官书已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面对我国与国际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往已出现更大发展的今天,年鉴迟迟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倘若年鉴游离于市场之外,只固定一角小天地妄求发展,终将导致狭窄的空间也必然被占领,失去生存的余地。只有勇于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才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竞争的目的是创新观念,提高年鉴质量,突出地情资料,增大信息量和信息密集度,在保持年鉴要素的基础上,革新传统模式,把年鉴编成人民群众必备的资料工具书,既具有绝对权威,又成为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既能为当政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又能切实地为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的观念,编纂出高质量的地情工具书。已经出版的年鉴几乎是同一模式,大篇幅的广告、雷同的版式、雷同的条目,毫无新意可言,使年鉴越来越乏味,服务功能越来越狭窄。据此,年鉴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倡多风格的编纂方法和学术流派,使年鉴园苑百花争妍、异彩纷呈。
2.实事求是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年鉴要占有市场就要求市场对年鉴有更广阔地对年鉴的开放面。市场活动范围越广阔,年鉴就能在广阔的市场找到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读者,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使年鉴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要注重开拓年鉴营销市场,还要努力作好年鉴咨询服务、扩大服务领域、广泛开展对外交流,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3.增加年鉴信息量,突出地情资料的实用性。年鉴必须走出固定的结构模式、走出单纯官书的格局,开创一条走向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出发,扩大信息载体,对年鉴进行新的定位,对它的功能进行新的权衡,突破“百科全书”的模式,突出年鉴的实用性。市场经济要求年鉴应以社会效益为主旨,但不能没有经济功能。不能奢谈政治,要将政治落实在经济基础,而这就要求年鉴承载更多的为群众所关注的地情资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绳,精心打造品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三、年鉴如何走向市场
年鉴走向市场已千呼万唤,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并非是遥远之路,却是一步一颤傈,苦涩之味浓烈,却是无论如何阵痛之后必须跨出那一步。怎样才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市场呢?其间,既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经济利益的牵涉,而必须创新举措、开拓思路,逐步向那条艰难之路迈进,以愚之见应这样着手:
1.年鉴编辑人员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精品观念,构筑全优工程的奋斗目标,以此为编纂宗旨,提高年鉴的质量品位,增强年鉴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2.注重市场调查,搜集文化信息。通过调查了解各阶层对年鉴的不同需求。内容包括:①各阶层群众注重的信息。②年鉴的可用性程度。③价格是否合理。④年鉴信息的开发利用。⑤群众的反响。⑥群众对年鉴的收藏。⑦有否利用年鉴资料对群众进行爱国爱乡教育。⑧发行网络是否建立健全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在调查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群众需求,调整年鉴结构。
3.获取社会各阶层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年鉴市场是特殊市场,有别于其它出版物。群众尚没有认识年鉴的作用,未走入寻常百姓家,未能与他们的切身经济利益发生密切关系。年鉴的生命力还很脆弱,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没有各方的通力支持,尤其目前没有政府经费的支持,必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走向市场需要有一个时间阶梯的过渡,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展翅高飞,翱翔碧空。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