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河县志》万凤翔主编。刘济民、吕景瑞、刘敏作序。编委会主任云俊义。名誉主纂刘敏、云俊义。主纂曹罡、付培义、白亮、韩志、云晓、孙清宾。《县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731—7/Z·269,责任编辑刘百岁。全书10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制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 500册。定价136元。
志书设十篇。第一篇地理,设8章;第二篇农牧林水,设6章;第三篇工交邮电,设4章;第四篇商粮财金,设5章;第五篇党政群团,设7章;第六篇军事,设3章;第七篇山老区革命斗争,设3章;第八篇教科文卫,设8章;第九篇社会,设5章;第十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修始末。
清水河县系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军队先后到清水河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抗日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主要战事有:民国27年(1938年)2月26日,中共清水河县工委张学年、李林枝、任苏和北堡民团负责人石青山、游击队长崔济荣等十几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同年6月,组建起一支有100名队员的“牺盟游击队”。游击队主要活动在北堡、暖泉及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进行抗日除奸、剿匪活动,并发动群众抵制日军抽饷、抽粮、抽税。11月始,李井泉、姚喆率领的山西战地游击队第四支队与杨植霖、高凤英领导的蒙汉游击队活动在大青山一带,把游击战争的范围扩大到绥西、绥中、绥南地区,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动起清水河抗日斗争。民国28年春,盘踞在清水河的日军修筑从城关镇到下城湾的军事公路,清水河县牺盟游击队、国民党自卫军第二十三团分别多次袭击并重创日军。民国32年7月,日军发动夏季“清乡”、“大扫荡”,驻守在清水河暖泉及南庄窝据点的日军纠集北堡日伪警察计100多人,在沿长城一带蚕食抗日根据地。偏清抗日游击支队与八路军武工队300多人与日军展开反清乡斗争,击毙日军指挥官八木,俘虏日军11人,缴获战马12匹及部分枪支弹药。根据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的:“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民国34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5月23日,偏清支队、雁北支队步兵二营、绥蒙武工队、绥南游击队集中优势,拔掉北堡日军据点。6月4~14日在警备六团和地方武装的进攻下,连续拔掉暖泉、阳湾子、栅梢焉、韭菜庄、王庄窝的日伪据点。至此,盘踞在清水河的日军全部集结在县城和喇嘛湾的两个据点。同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水河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清水河县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正式公开出版的志书,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本书图文并茂(插图近百幅),观点正确、体例完备、 篇目设置合理、资料翔实。如第七篇“山老区革命斗争”,就民主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等内容逐一志述,将清水河县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势大略统辑于此,以此慰藉先烈,启迪后人。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丹昌国主编。编者作前言代序。编委会主任张鸿霞。《区志》始修于1990年,1995年修毕,交由呼市回民区人民政府内部印刷发行。1996年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96)第1号,责任编辑丹昌国。全书33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印刷厂印制,印数300册。
志书设7编,35章。第一篇地理,设2章;第二篇政治,设8章;第三篇经济,设5章;第四篇城区建设,设4章;第五篇文化,设5章;第六篇回族,设5章;第七篇社会,设6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回民区是以回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区有回、汉、蒙古、满等23个民族。几百年来,各族同胞在生产上互相支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彼此影响,生活上互相依赖,以各自的聪明才智、劳动汗水,共同推动着呼和浩特历史的前进。在中国历史上,回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受尽屈辱和贫困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不屈不挠,富有斗争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由于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造成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大都靠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维生。俗话说:“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卖切糕”,道出“穷回回”生活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呼和浩特市回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获得迅速发展,人民思想觉悟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0年12月,党和政府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这是全国城市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7月特派以萨空了、彭泽民为首的党中央访问团前来祝贺,并赠送毛主席亲笔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大幅锦旗和朱德总司令赠送的“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建设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条幅。周恩来总理赠送的“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民族大家庭而奋斗”的条幅。蒙绥合并后,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回民自治区撤销“自治”,于1956年11月,经回民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改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建区初期,党和政府为培养民族干部。从街道回族青年中选拔出一批积极分子,送到绥远省民族干部学校、行政干部学校和银行干部学校培训学习,有的还送往党中央民族学院和北京回民学院学习。与此同时,还在街道回族积极分子中培养发展党、团员。在历届区、市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是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编纂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该志书系统地记载回民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情况,重点记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民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风貌。该志突出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较好的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因而,该志书将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之作用,达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之目的。为领导者认识和研究区情、施政决策提供历史的借鉴和依据。鉴古创新、兴荣治理、开拓前进、造福一方,为本区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乡土教材,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和献身回民区的思想感情,增强建设和振兴回民区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关心回民区建设的四海朋友、八方志土提供了解回民区的案头资料,有助于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回民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溯渊于历史,寄希望于未来。该志具有裨益当代,激励今人,启发后人的重要意义。
《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志》呼和浩特市二轻局编。李双义、鲁恒坝、郭成林作序。编委会主任刘文泉、李双义。《二轻工业志》始修于1984年,1985年修毕,内部印刷发行。1986年第一版。全书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 开本。印数1 000册。
志书设10篇,38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二轻工业生产发展状况,设2章; 第三篇二轻(手工业)产品,设7章;第四篇生产经营,设7章;第五篇机构设置及演变,设4章;第六篇职工物质与文化生活,设3章;第八篇大事记;第九篇二轻各行业历史与现状,设13章;第十篇文存。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公元10世纪初,辽代统治者在丰州交易市场,当时这个地区农、牧、工、商业比较发达。牛、羊、骆驼等毛、革产量极丰,价格低廉,为手工业制、制毯、制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辽国在丰州滩上建起的万部华严经塔,是辽代遗留到现在唯一完整的建筑物。塔高七层,为八角形阁楼式的砖建筑物,塔壁上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雕,姿态优美生动,是当时手工业工匠的杰作。元初,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的游记记载曰:呼和浩特境内已有不少环以墙垣的城村,当地人民依靠畜牧务农为生,另外也经营些工商业,他们制造各式各样的毛毡。另据《内蒙古历史概要》记载:12世纪时,这一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分工,锻冶业及木作业已出现,但在生产方面还仅限于制造有关畜牧业的一些器具,如毛毡、皮条、绳子、帐、幕、木架、大车、摇篮及各种零星用具。除此以外,还制造马鞍、马具、弓矢、枪矛、刀箭、甲胄等。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铁器。13世纪20 ~ 30年代,蒙古军在战争中俘虏色目(西域人)工匠,被带回本土,为蒙古封建主制造各种金银饰器。明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建筑库库和屯城,明朝命名为“归化”。自阿勒坦汗执职以来,锻冶业及铸造业有很大的进步,归化城成为漠南手工业制造及销售中心。当时生产的手工业品有皮箱、摇车、银碗、斧、杯、金鞍、佩刀、金印、念珠、高烛、车马饰器、妇女头饰等,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并出现一些以手工业称谓的村屯,如:“陶思浩”蒙语为“砖”,是当时烧砖瓦的地方;“察素齐”蒙语为“造纸者”,是造纸手工业中心。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喇嘛教广泛传入,先后兴建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手工业工匠在建造这些召庙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手工业铸铜法器及铜佛像,佛作艺术均得到很大发展。《内蒙古历史概要》记述:16世纪中叶,阿勒坦汗向明王朝进贡的物品有金银佩饰等。史载:“战阵上的铁马金弋,明光耀目”,“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铯、长刀大簇,望之若冰雪然”。说明明代这一地区手工业有进一步发展。清代,归化地区的手工业工匠由外地流入逐渐增多,出现许多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如酿造、制粉、榨油、酱酣、豆腐、制革、鞣皮、制毡、锻冶、钢铁锡、竹器、柳编、器砖木、陶瓷瓦、石灰、石工建筑,此外还有麻绳、毛织、金银首饰、雕刻和裁缝成衣,这些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中仍有制革和毛织业为最盛。
《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志》是由呼和浩特市二轻局编纂出版的专业史志,该志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原则,全面记载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二轻(手工业)产品,生产经营、机构设置及演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先进人物录与党政领导人名录、大事记。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例完备,全书附有附表118份、图二幅、照片16张。该书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专业性相统一的专著,具有一定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
《呼和浩特电信志》李小丹主编。余晨光、吉雅泰作序。编委会主任余晨光。《电信志》始修于1986年,1993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7 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 — 204 — 02611 X / K·201,责任编辑石应蕙。全书2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地质测绘院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2 000册。定价29元。
志书设12章,48节。第一章机构沿革,设5节;第二章电报,设5节;第三章长途电话,设5节;第四章市内电话,设4节;第五章自办专用通讯,设2节;第六章企业管理,设9节;第七章基本建设,设3节;第八章教育,设3节;第九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十章党群组织,设4节;第十一章集体所有制企业,设2节;第十二章人物,设2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呼和浩特电信通信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邮传部在归化城筹设电报局。次年,开办有线电报业务,通大同、太原,为同线线路。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派员接管归绥电信局,此后通讯工作发展迅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电信通信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进入80年代后期,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彩电大楼、星级饭店、金融大厦、购物中心等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现代化的电信通信枢纽大楼遥相呼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七五期间,地方政府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电信事业投资665万元。呼和浩特市电信局抓住机遇,强化管理、更新设备,陆续开通使用卫星微波电路、小同轴电缆传输、140线用户电报交换机、64 路自动转报系统、电报智能终端机和1.2万门市内程控交换机及500线长途程控交换机,并相继开办无线寻呼、礼仪电报、用户电报、真迹传真、国际国内全自动长途电话及市内程控电话新业务。至1990年(本书下限),全局有职工1 450人,是1949年的8.05倍。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0.14%。长途话业务电路发展为586条,电报业务电路85条,市话总容量2.64万门(其中程控1.2万门)。全局有6个市内电话交换点、8个电信工农业所、52 个长话代办点。固定资产总值达8 625.10万元。至1990年底,呼和浩特电信通信已是空中有卫星,地面有程控,地下有光缆,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并可直拨全国757个城市、18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电八字方针在塞外古城得以体现。
《呼和浩特电信志》历时九载,八易其稿,终于在电信事业改革的大潮中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志书对呼和浩特市电信局的机构沿革、企业规模和企业管理及各项业务的兴起、开办,各种通信设备的更新、网络的扩展等,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记述,从而展出现呼和浩特地区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1990年的电信通信从无到有,企业规模由小到大,通信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彩照43幅、地图1幅),突出部门特点、首府特点和民族特点,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
《呼和浩特交通志》彦景良主编。白音作序。历届编委会主任罗德运、梁纯华、 ***、王丹夫、张礼、成日晶。《交通志》始修于1981年,1996年修毕,交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114—02681—1/F·00295,责任编辑马小奇。全书4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内蒙古制版中心印制,印数3 000册。定价48元。
志书设7篇,24章。第一篇道路,设5章;第二篇道路运输,设4章; 第三篇交通工业及科研,设4章;第四篇水运,设3章;第五篇地方铁路,设2章;第六篇交通管理,设6章;第七篇附录。冠以综述、大事记。
呼和浩特的道路交通历史悠久。殷(商)之际,呼和浩特地区已进入车马大道时期。西周,道路交通始“列树以表道”、“雨毕而除道”,城内交通“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行党中央”(见《考工记》),布设以城廓为中心的道路交通体系,并建立我国最早的路政管理制度。公元前403年,赵国开国君王赵(籍)烈侠,始自五原河筑长城,东到阴山(今大青山);其后又建造大城,即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村)。从此,呼和浩特以云中之名载入史册。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实行“胡服骑射”,始置云中郡,立原阳骑邑(今呼和浩特东南郊八拜一带),呼和浩特地区开始进入以城廓为交通枢纽的新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设36郡,云中郡是36郡之一,立原阳县。实行“车同轨”等重大改革,修驰道于天下,筑“直道”至九原,以云中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逐渐形成。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南巡后西还,至沙邱(今河南省广宗西北)崩,享年49岁。宦官赵高、左承相李斯将其尸体置于车上,经雁门、云中至九原沿直道返回咸阳发丧。可知当时驰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道”,且通往各郡。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以长安为中心进一步延伸,进一步扩展秦驰道的交通网。自长安通云中、九原有3条路线:一是沿秦直道至云中之北舆县逾白道(今旧呼武路)抵龙城(今蒙古国境内)路;一是自长安经肤施(今榆林南),经神木至君子津(今喇嘛湾)渡黄河至云中路;第三条自长安经太原、定襄(和林格尔)经云中、九源抵汉受降城(在巴彦淖尔盟境内,有人认为第三条路线昭君出塞路线)。旋使云中地区道路交通得到长足发展。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年(公元367年)“冬十月,帝征卫辰,时河水未合,帝乃以苇恒约澌。俄然结冻,犹未能坚,乃散苇于上。冰草相结,如脬桥焉。”此浮桥即冰桥。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公元427 年)“治执金吾贷造(浮)桥于君子津。”此为云中地区黄河造桥之始。北魏时,白道(今呼武旧路)日显重要,魏末六镇起义扼守白道屡败魏兵。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军出塞在白道大败沙钵略。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将李勋在云中与颉利可汗大战于白道,败突厥。可以想见,几万乃至几十万军队的运动与安营扎寨,没有交通设施和可供军队行进的道路是很难征调集结的。唐末,国势分裂,形成五代十国之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 年)移天德军(治所今五原县境)降户至富民县置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附近),从此,该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开始转至丰州,即今呼和浩特。元朝幅员广阔,在原有驿道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健全驿站和站赤制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由八里汗都城起,有甚多道路通往各省。”经丰州的驿道、站赤有3条。丰州是沟通岭北行省(今蒙古国境)以及甘肃、察合台(今新疆境)与中书省(今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丰州城毁于战争。明隆庆年间,阿勒担汗(俺)和三娘子建库库全屯,即归化城。清乾隆初,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至乾隆中期,归化城“商贾从集”,为长城以北商业荟萃之地。“绥垣为燕、晋、蒙、新、甘往来之孔道,通内制外,西北重镇。且国内商场所未有如斯之通商范围宏广者,蒙、新、甘之产物运销、需要、供给多以归绥为仰赖地。”清代以后,以归绥为起点,有通至周边各地区(山西、陕西、甘新、河北)的车马大道:有经大青山蜈蚣坝通新疆古城子、外蒙古前营、后营、库伦的四大商路(驼路)。是以大盛魁等“三大号”为首的旅蒙商的主要营运路线。外蒙古独立后,前、后营及库伦三路交通逐渐人稀,归化城的骆驼队逐转向甘肃,新疆各地。
《呼和浩特交通志》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城立五十周年之际,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这是撰写呼和浩特道路交通发展史的第一部专业志书,它填补内蒙、呼和浩特史学界、方志学界的一项空白。这部志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略古详今,重在当代的原则,集区域性、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科学性于一体,全面、系统地记述上起远古,下迄1990年的道路交通发展及其变迁过程。全面反映出呼和浩特地区道路交通从古至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志》卢如孝主编。刘学敏、斯琴挂、卢如孝作序。编委会主任斯琴挂。《协会志》始修于1986年,1987年修毕,交由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内部印刷发行。1987年6月第一版,简装大32开本。
志书设8编,19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机构沿革,设2章;第三篇学会活动,设7章;第四篇科技普及,设6章;第五篇科技咨询,设2章; 第六篇维护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设3章;第七篇人物,设2章;第八篇大事记。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领导下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全市科技协会(学会、研究会)和旗、县、区科协的联合组织,是市委、市政府联系科技工作站,发展科技事业的纽带和助手。它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完成学术交流、科技普及、科技咨询、智力开发,积极从事协调学科关系、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正当权益等任务。其主要工作有:⒈ 可行性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为呼和浩特市糖厂新建年产500吨赖氨酸车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市食品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快餐面包新技术进行咨询论证;为制锁工业公司全面技术改造进行咨询论证等。⒉ 协会分支机构组织的可行性咨询论证。电子技术公司对市扬声器厂引进新型扬声器生产线进行可行性咨询论证;甜菜技术公司对土左旗大面积科植甜菜进行咨询服务;纺织技术公司对梳纺驼绒生产线进行咨询论证;水利水保技术公司对呼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引用进行咨询论证等。⒊ 技术引进与转让。(1)引进罐头制作技术。1985年8月,协会中心派2 名工程师到沈阳学习小型罐头制作技术,订购回两套设备。后,将设备转给西菜园乡瓦窑村,已经能够生产蔬菜、水果、肉类罐头。(2)转让稀土改性铸型尼纶技术。1985年,协会中心的一名工程师研究发明出具有尼纶改性生产技术,可将稀土元素掺到尼纶里去,提高尼纶棒的抗拉力、弯曲强度、抗压强等机械性能。将这项技术给张家口信息开发所运用于生产,可节约大量黄铜。(3)引进静电喷涂和水泥花砖技术。1985年,协会中心从张家口引进两项先进技术和设备。一项是以静电喷涂树脂代替喷考漆。这个项目已获得成功。另引进一项生产水泥花砖的设备和技术。协会中心与呼市糖厂劳动服务公司建立起经济联合体,中心负责技术,糖厂负责厂房、工人和管理。(4)创办技术市场。1985年,协会中心派出1名副主任,同呼市科委、经委共同开办呼市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当年征集科技成果100多项、技术难题招标200多项,各种经济、技术信息500多条,新产品300多件。其中,技术转让成交合同15个项目,成交总额180万元。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志》是由呼和浩特科学技术协会志编辑出版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志书本着回顾历史、立足当代、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记录呼和浩特市科协的机构沿革、学会活动、科技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概况及科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本志书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照片46幅),基本达到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的统一。
- 《清水河县志》万凤翔主编。刘济民、吕景瑞、刘敏作序。编委会主任云俊义。名誉主纂刘敏、云俊义。主纂曹罡、付培义、白亮、韩志、云晓、孙清宾。《县志》始修于1999年,2001年修毕,交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80506—731—7/Z·269,责任编辑刘百岁。全书10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赤峰彩世印制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 500册。定价136元。
志书设十篇。第一篇地理,设8章;第二篇农牧林水,设6章;第三篇工交邮电,设4章;第四篇商粮财金,设5章;第五篇党政群团,设7章;第六篇军事,设3章;第七篇山老区革命斗争,设3章;第八篇教科文卫,设8章;第九篇社会,设5章;第十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修始末。
清水河县系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军队先后到清水河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抗日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主要战事有:民国27年(1938年)2月26日,中共清水河县工委张学年、李林枝、任苏和北堡民团负责人石青山、游击队长崔济荣等十几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同年6月,组建起一支有100名队员的“牺盟游击队”。游击队主要活动在北堡、暖泉及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进行抗日除奸、剿匪活动,并发动群众抵制日军抽饷、抽粮、抽税。11月始,李井泉、姚喆率领的山西战地游击队第四支队与杨植霖、高凤英领导的蒙汉游击队活动在大青山一带,把游击战争的范围扩大到绥西、绥中、绥南地区,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动起清水河抗日斗争。民国28年春,盘踞在清水河的日军修筑从城关镇到下城湾的军事公路,清水河县牺盟游击队、国民党自卫军第二十三团分别多次袭击并重创日军。民国32年7月,日军发动夏季“清乡”、“大扫荡”,驻守在清水河暖泉及南庄窝据点的日军纠集北堡日伪警察计100多人,在沿长城一带蚕食抗日根据地。偏清抗日游击支队与八路军武工队300多人与日军展开反清乡斗争,击毙日军指挥官八木,俘虏日军11人,缴获战马12匹及部分枪支弹药。根据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的:“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示。民国34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5月23日,偏清支队、雁北支队步兵二营、绥蒙武工队、绥南游击队集中优势,拔掉北堡日军据点。6月4~14日在警备六团和地方武装的进攻下,连续拔掉暖泉、阳湾子、栅梢焉、韭菜庄、王庄窝的日伪据点。至此,盘踞在清水河的日军全部集结在县城和喇嘛湾的两个据点。同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水河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清水河县志》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正式公开出版的志书,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本书图文并茂(插图近百幅),观点正确、体例完备、 篇目设置合理、资料翔实。如第七篇“山老区革命斗争”,就民主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等内容逐一志述,将清水河县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势大略统辑于此,以此慰藉先烈,启迪后人。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丹昌国主编。编者作前言代序。编委会主任张鸿霞。《区志》始修于1990年,1995年修毕,交由呼市回民区人民政府内部印刷发行。1996年1月第一版,在版书号内新图准字(96)第1号,责任编辑丹昌国。全书33万字,飨图附表,简装16开本。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印刷厂印制,印数300册。
志书设7编,35章。第一篇地理,设2章;第二篇政治,设8章;第三篇经济,设5章;第四篇城区建设,设4章;第五篇文化,设5章;第六篇回族,设5章;第七篇社会,设6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纂始末。
回民区是以回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区有回、汉、蒙古、满等23个民族。几百年来,各族同胞在生产上互相支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彼此影响,生活上互相依赖,以各自的聪明才智、劳动汗水,共同推动着呼和浩特历史的前进。在中国历史上,回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受尽屈辱和贫困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不屈不挠,富有斗争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由于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造成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大都靠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维生。俗话说:“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卖切糕”,道出“穷回回”生活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呼和浩特市回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获得迅速发展,人民思想觉悟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0年12月,党和政府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这是全国城市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7月特派以萨空了、彭泽民为首的党中央访问团前来祝贺,并赠送毛主席亲笔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大幅锦旗和朱德总司令赠送的“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建设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条幅。周恩来总理赠送的“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民族大家庭而奋斗”的条幅。蒙绥合并后,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回民自治区撤销“自治”,于1956年11月,经回民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改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建区初期,党和政府为培养民族干部。从街道回族青年中选拔出一批积极分子,送到绥远省民族干部学校、行政干部学校和银行干部学校培训学习,有的还送往党中央民族学院和北京回民学院学习。与此同时,还在街道回族积极分子中培养发展党、团员。在历届区、市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是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志编纂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该志书系统地记载回民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情况,重点记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民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风貌。该志突出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较好的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因而,该志书将起到“资政、教化、存史”之作用,达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之目的。为领导者认识和研究区情、施政决策提供历史的借鉴和依据。鉴古创新、兴荣治理、开拓前进、造福一方,为本区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乡土教材,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和献身回民区的思想感情,增强建设和振兴回民区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关心回民区建设的四海朋友、八方志土提供了解回民区的案头资料,有助于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回民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溯渊于历史,寄希望于未来。该志具有裨益当代,激励今人,启发后人的重要意义。
《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志》呼和浩特市二轻局编。李双义、鲁恒坝、郭成林作序。编委会主任刘文泉、李双义。《二轻工业志》始修于1984年,1985年修毕,内部印刷发行。1986年第一版。全书5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 开本。印数1 000册。
志书设10篇,38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二轻工业生产发展状况,设2章; 第三篇二轻(手工业)产品,设7章;第四篇生产经营,设7章;第五篇机构设置及演变,设4章;第六篇职工物质与文化生活,设3章;第八篇大事记;第九篇二轻各行业历史与现状,设13章;第十篇文存。冠以概述,殿以修志始末。
公元10世纪初,辽代统治者在丰州交易市场,当时这个地区农、牧、工、商业比较发达。牛、羊、骆驼等毛、革产量极丰,价格低廉,为手工业制、制毯、制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辽国在丰州滩上建起的万部华严经塔,是辽代遗留到现在唯一完整的建筑物。塔高七层,为八角形阁楼式的砖建筑物,塔壁上有天王、力士、菩萨等浮雕,姿态优美生动,是当时手工业工匠的杰作。元初,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的游记记载曰:呼和浩特境内已有不少环以墙垣的城村,当地人民依靠畜牧务农为生,另外也经营些工商业,他们制造各式各样的毛毡。另据《内蒙古历史概要》记载:12世纪时,这一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分工,锻冶业及木作业已出现,但在生产方面还仅限于制造有关畜牧业的一些器具,如毛毡、皮条、绳子、帐、幕、木架、大车、摇篮及各种零星用具。除此以外,还制造马鞍、马具、弓矢、枪矛、刀箭、甲胄等。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铁器。13世纪20 ~ 30年代,蒙古军在战争中俘虏色目(西域人)工匠,被带回本土,为蒙古封建主制造各种金银饰器。明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建筑库库和屯城,明朝命名为“归化”。自阿勒坦汗执职以来,锻冶业及铸造业有很大的进步,归化城成为漠南手工业制造及销售中心。当时生产的手工业品有皮箱、摇车、银碗、斧、杯、金鞍、佩刀、金印、念珠、高烛、车马饰器、妇女头饰等,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并出现一些以手工业称谓的村屯,如:“陶思浩”蒙语为“砖”,是当时烧砖瓦的地方;“察素齐”蒙语为“造纸者”,是造纸手工业中心。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喇嘛教广泛传入,先后兴建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手工业工匠在建造这些召庙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手工业铸铜法器及铜佛像,佛作艺术均得到很大发展。《内蒙古历史概要》记述:16世纪中叶,阿勒坦汗向明王朝进贡的物品有金银佩饰等。史载:“战阵上的铁马金弋,明光耀目”,“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铯、长刀大簇,望之若冰雪然”。说明明代这一地区手工业有进一步发展。清代,归化地区的手工业工匠由外地流入逐渐增多,出现许多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如酿造、制粉、榨油、酱酣、豆腐、制革、鞣皮、制毡、锻冶、钢铁锡、竹器、柳编、器砖木、陶瓷瓦、石灰、石工建筑,此外还有麻绳、毛织、金银首饰、雕刻和裁缝成衣,这些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中仍有制革和毛织业为最盛。
《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志》是由呼和浩特市二轻局编纂出版的专业史志,该志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原则,全面记载呼和浩特市二轻工业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二轻(手工业)产品,生产经营、机构设置及演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先进人物录与党政领导人名录、大事记。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例完备,全书附有附表118份、图二幅、照片16张。该书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专业性相统一的专著,具有一定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
《呼和浩特电信志》李小丹主编。余晨光、吉雅泰作序。编委会主任余晨光。《电信志》始修于1986年,1993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7 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 — 204 — 02611 X / K·201,责任编辑石应蕙。全书20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地质测绘院地图印刷厂印制,印数2 000册。定价29元。
志书设12章,48节。第一章机构沿革,设5节;第二章电报,设5节;第三章长途电话,设5节;第四章市内电话,设4节;第五章自办专用通讯,设2节;第六章企业管理,设9节;第七章基本建设,设3节;第八章教育,设3节;第九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十章党群组织,设4节;第十一章集体所有制企业,设2节;第十二章人物,设2节。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编志始末。
呼和浩特电信通信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邮传部在归化城筹设电报局。次年,开办有线电报业务,通大同、太原,为同线线路。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派员接管归绥电信局,此后通讯工作发展迅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电信通信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进入80年代后期,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彩电大楼、星级饭店、金融大厦、购物中心等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现代化的电信通信枢纽大楼遥相呼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电信事业的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七五期间,地方政府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电信事业投资665万元。呼和浩特市电信局抓住机遇,强化管理、更新设备,陆续开通使用卫星微波电路、小同轴电缆传输、140线用户电报交换机、64 路自动转报系统、电报智能终端机和1.2万门市内程控交换机及500线长途程控交换机,并相继开办无线寻呼、礼仪电报、用户电报、真迹传真、国际国内全自动长途电话及市内程控电话新业务。至1990年(本书下限),全局有职工1 450人,是1949年的8.05倍。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0.14%。长途话业务电路发展为586条,电报业务电路85条,市话总容量2.64万门(其中程控1.2万门)。全局有6个市内电话交换点、8个电信工农业所、52 个长话代办点。固定资产总值达8 625.10万元。至1990年底,呼和浩特电信通信已是空中有卫星,地面有程控,地下有光缆,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并可直拨全国757个城市、18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电八字方针在塞外古城得以体现。
《呼和浩特电信志》历时九载,八易其稿,终于在电信事业改革的大潮中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志书对呼和浩特市电信局的机构沿革、企业规模和企业管理及各项业务的兴起、开办,各种通信设备的更新、网络的扩展等,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记述,从而展出现呼和浩特地区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1990年的电信通信从无到有,企业规模由小到大,通信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本志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彩照43幅、地图1幅),突出部门特点、首府特点和民族特点,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统一。
《呼和浩特交通志》彦景良主编。白音作序。历届编委会主任罗德运、梁纯华、 ***、王丹夫、张礼、成日晶。《交通志》始修于1981年,1996年修毕,交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7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114—02681—1/F·00295,责任编辑马小奇。全书41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内蒙古制版中心印制,印数3 000册。定价48元。
志书设7篇,24章。第一篇道路,设5章;第二篇道路运输,设4章; 第三篇交通工业及科研,设4章;第四篇水运,设3章;第五篇地方铁路,设2章;第六篇交通管理,设6章;第七篇附录。冠以综述、大事记。
呼和浩特的道路交通历史悠久。殷(商)之际,呼和浩特地区已进入车马大道时期。西周,道路交通始“列树以表道”、“雨毕而除道”,城内交通“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行党中央”(见《考工记》),布设以城廓为中心的道路交通体系,并建立我国最早的路政管理制度。公元前403年,赵国开国君王赵(籍)烈侠,始自五原河筑长城,东到阴山(今大青山);其后又建造大城,即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村)。从此,呼和浩特以云中之名载入史册。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实行“胡服骑射”,始置云中郡,立原阳骑邑(今呼和浩特东南郊八拜一带),呼和浩特地区开始进入以城廓为交通枢纽的新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设36郡,云中郡是36郡之一,立原阳县。实行“车同轨”等重大改革,修驰道于天下,筑“直道”至九原,以云中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逐渐形成。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南巡后西还,至沙邱(今河南省广宗西北)崩,享年49岁。宦官赵高、左承相李斯将其尸体置于车上,经雁门、云中至九原沿直道返回咸阳发丧。可知当时驰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道”,且通往各郡。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以长安为中心进一步延伸,进一步扩展秦驰道的交通网。自长安通云中、九原有3条路线:一是沿秦直道至云中之北舆县逾白道(今旧呼武路)抵龙城(今蒙古国境内)路;一是自长安经肤施(今榆林南),经神木至君子津(今喇嘛湾)渡黄河至云中路;第三条自长安经太原、定襄(和林格尔)经云中、九源抵汉受降城(在巴彦淖尔盟境内,有人认为第三条路线昭君出塞路线)。旋使云中地区道路交通得到长足发展。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年(公元367年)“冬十月,帝征卫辰,时河水未合,帝乃以苇恒约澌。俄然结冻,犹未能坚,乃散苇于上。冰草相结,如脬桥焉。”此浮桥即冰桥。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公元427 年)“治执金吾贷造(浮)桥于君子津。”此为云中地区黄河造桥之始。北魏时,白道(今呼武旧路)日显重要,魏末六镇起义扼守白道屡败魏兵。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军出塞在白道大败沙钵略。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将李勋在云中与颉利可汗大战于白道,败突厥。可以想见,几万乃至几十万军队的运动与安营扎寨,没有交通设施和可供军队行进的道路是很难征调集结的。唐末,国势分裂,形成五代十国之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 年)移天德军(治所今五原县境)降户至富民县置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附近),从此,该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开始转至丰州,即今呼和浩特。元朝幅员广阔,在原有驿道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健全驿站和站赤制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由八里汗都城起,有甚多道路通往各省。”经丰州的驿道、站赤有3条。丰州是沟通岭北行省(今蒙古国境)以及甘肃、察合台(今新疆境)与中书省(今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丰州城毁于战争。明隆庆年间,阿勒担汗(俺)和三娘子建库库全屯,即归化城。清乾隆初,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至乾隆中期,归化城“商贾从集”,为长城以北商业荟萃之地。“绥垣为燕、晋、蒙、新、甘往来之孔道,通内制外,西北重镇。且国内商场所未有如斯之通商范围宏广者,蒙、新、甘之产物运销、需要、供给多以归绥为仰赖地。”清代以后,以归绥为起点,有通至周边各地区(山西、陕西、甘新、河北)的车马大道:有经大青山蜈蚣坝通新疆古城子、外蒙古前营、后营、库伦的四大商路(驼路)。是以大盛魁等“三大号”为首的旅蒙商的主要营运路线。外蒙古独立后,前、后营及库伦三路交通逐渐人稀,归化城的骆驼队逐转向甘肃,新疆各地。
《呼和浩特交通志》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城立五十周年之际,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这是撰写呼和浩特道路交通发展史的第一部专业志书,它填补内蒙、呼和浩特史学界、方志学界的一项空白。这部志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略古详今,重在当代的原则,集区域性、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科学性于一体,全面、系统地记述上起远古,下迄1990年的道路交通发展及其变迁过程。全面反映出呼和浩特地区道路交通从古至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志》卢如孝主编。刘学敏、斯琴挂、卢如孝作序。编委会主任斯琴挂。《协会志》始修于1986年,1987年修毕,交由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内部印刷发行。1987年6月第一版,简装大32开本。
志书设8编,19章。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机构沿革,设2章;第三篇学会活动,设7章;第四篇科技普及,设6章;第五篇科技咨询,设2章; 第六篇维护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设3章;第七篇人物,设2章;第八篇大事记。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领导下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全市科技协会(学会、研究会)和旗、县、区科协的联合组织,是市委、市政府联系科技工作站,发展科技事业的纽带和助手。它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完成学术交流、科技普及、科技咨询、智力开发,积极从事协调学科关系、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正当权益等任务。其主要工作有:⒈ 可行性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为呼和浩特市糖厂新建年产500吨赖氨酸车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市食品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快餐面包新技术进行咨询论证;为制锁工业公司全面技术改造进行咨询论证等。⒉ 协会分支机构组织的可行性咨询论证。电子技术公司对市扬声器厂引进新型扬声器生产线进行可行性咨询论证;甜菜技术公司对土左旗大面积科植甜菜进行咨询服务;纺织技术公司对梳纺驼绒生产线进行咨询论证;水利水保技术公司对呼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引用进行咨询论证等。⒊ 技术引进与转让。(1)引进罐头制作技术。1985年8月,协会中心派2 名工程师到沈阳学习小型罐头制作技术,订购回两套设备。后,将设备转给西菜园乡瓦窑村,已经能够生产蔬菜、水果、肉类罐头。(2)转让稀土改性铸型尼纶技术。1985年,协会中心的一名工程师研究发明出具有尼纶改性生产技术,可将稀土元素掺到尼纶里去,提高尼纶棒的抗拉力、弯曲强度、抗压强等机械性能。将这项技术给张家口信息开发所运用于生产,可节约大量黄铜。(3)引进静电喷涂和水泥花砖技术。1985年,协会中心从张家口引进两项先进技术和设备。一项是以静电喷涂树脂代替喷考漆。这个项目已获得成功。另引进一项生产水泥花砖的设备和技术。协会中心与呼市糖厂劳动服务公司建立起经济联合体,中心负责技术,糖厂负责厂房、工人和管理。(4)创办技术市场。1985年,协会中心派出1名副主任,同呼市科委、经委共同开办呼市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当年征集科技成果100多项、技术难题招标200多项,各种经济、技术信息500多条,新产品300多件。其中,技术转让成交合同15个项目,成交总额180万元。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协会志》是由呼和浩特科学技术协会志编辑出版的呼和浩特地方志丛书。志书本着回顾历史、立足当代、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记录呼和浩特市科协的机构沿革、学会活动、科技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概况及科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本志书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配有照片46幅),基本达到思想性、资料性、专业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