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浅谈内蒙古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也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历史巨变。内蒙古的党组织,是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克服各种违背马列主义的思想作风,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执政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领导蒙汉各族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的。
让我们简要总结内蒙古建党几十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从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和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提高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保证。
内蒙古党组织在各个革命和建设的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些历史使命,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内蒙古的民族特点及地区特点,提出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化和科学化,使之为蒙汉各族人民所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去完成革命和建设的使命。
大革命时期,内蒙古党组织遵循党的二大制定的民族问题纲领,提出了反对军阀、王公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任务,发动蒙汉各族农牧民,开展反清丈土地、反军阀、王公统治的斗争,改变了过去斗争屡遭失败的局面。1925年,在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贯彻中共中央《民族问题议决案》,与国民党、蒙古族革命者及冯玉祥的国民军等阶层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以及工会、农牧民协会等政党和群众团体,形成了各族各界、各政党、各革命团体的革命大联合,兴起了空前规模的革命运动。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以后,党派大批干部到国民军中开展工作,改造旧军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增添了武装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全国革命进入低潮,内蒙古的党组织接连遭到破坏。党中央派临近地区党员,多方面帮助恢复内蒙古党组织,并接连作出《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内蒙工作计划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党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等。内蒙古各党组织贯彻党中央的指示,顶着白色恐怖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在抗日救亡和抗日战争中,内蒙古党组织组建了反帝大同盟、抗日救国会和各种抗日团体,开展蒙民工作,与国民党友军协同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解放战争中,内蒙古党委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摒弃了“独立自治”、“内外蒙合并”的错误主张,实现了东西蒙的统一自治。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949年9月,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省和阿拉善、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内蒙古全境回到人民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壮大,体现了自身的先进性。1950年全区党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基层党支部2100多个,有党员477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党组织在恢复经济、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在农村土地改革中,制定了正确的符合蒙汉农民不同特点的政策,顺利完成土改任务;在牧区制定了“牧场公有,自由放牧”、“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确保了牧区民主改革的成功,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认真贯彻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了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多次区划调整,蒙绥合并,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形成了完整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行政区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开展了急于求成、违反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十年“文革”“左”的路线走向极端,林彪和江青反党集团,在内蒙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大”冤案,给党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浩劫。路线和方针错了,必然要丧失党的先进性,党的建设也受到严重破坏。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砸开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的枷锁,给全党带来生气和活力,是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党中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蒙古各级党组织拨乱反正,以农村生产体制改革为契机,进行了各项事业的全面改革,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党的建设在改革中得到加强,大大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高擎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十五大党章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三步走、大跨越,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完成党今后的历史使命,针对党内出现的信仰淡化、组织涣散、腐败滋生等问题,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成为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基础。十六大以后,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以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党的建设。
二、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十分重视严格党的纪律,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就回答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否避免“其兴其亡”的周期率:“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保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党中央进北京时,他还用“进京赶考”作比喻,以李自成自鉴,要考出好成绩。内蒙古党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从1950年至今建立了各级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几十年来尽管受到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遭到“文革”的严重破坏而被取消,但随着党的建设的要求,党的重视,纪检机构逐步健全,功能逐步完善,全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贡献。各级纪检机构围绕党中央和内蒙古党委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查处了各种违法乱纪案件。1950年至1956年,在“三反”、“五反”和整党运动中,查处违纪案件1.2万起,处分党员10527名。1957年至196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处分违纪党员4.4万多名,但在反右倾、农村整风整社、“四清”以及城市“五反”运动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出现了打击面过宽的问题,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彻底纠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各级纪检机构,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纠正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加大了打击腐败的力度。1982年至1986年,全区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查处案件一万多起,惩处党员1.2万多人,确保了自治区经济的正常运行。1993年至1997年,全区开展了查处大要案件的反腐败斗争,立案7500多件,受党纪处分的党员有4876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内蒙古党委积极响应,1998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2000年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共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党的先进性,肩负起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内蒙古党委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
三、努力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多年来,为完成不同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多次修改党的章程,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没有变,对党员做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党是由数千万党员组成,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只要所有党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提高了,就可保持党的先进性。因此,提高党员素质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内蒙古党组织在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素质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一)组织学习培训
自1925年内蒙古有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党组织就采取离职学习培训的办法培养干部,提高党员素质。1925年始,党组织选派乌兰夫、贾力更、朱实夫、王建功、奎璧等蒙汉族党员到广州农讲所、黄埔军校及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蒙古党务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多次派蒙汉满族党员和进步青年上百人到延安,入党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深造。经过学习和锻炼,他们成长为内蒙古党的领导干部,是内蒙古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8年,内蒙古党委在晋察冀党中央局、冀热辽分局的帮助下,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院和内蒙古军政大学,共培训了近3000名党员和干部。他们继承延安抗大、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和优良传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成为自治区各级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党委更加重视党员教育,自治区、盟市、旗县各级党委都建立了党校,形成培训党员和干部的三级基地。截至1997年,内蒙古党校举办各种干部培训班376期,培训党政干部3.7万人。自1989年党校开办了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自治区分院,开办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专班、后期本科班,到1997年已毕业4.43万人。
(二)坚持党内民主生活
党的章程规定党员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内生活。内蒙古的党员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要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样可以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党员素质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参加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以及定期参加党课学习,使党员增强了党性和组织观念。1991年,内蒙古党委决定盟市、厅局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参加民主生活会,对提高领导班子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直属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规定每年召开两次。召开单位占应召开单位的比例逐年提高,1995年上半年已达81%。
(三)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全体党员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是党忠诚的优秀党员,是全党学习的榜样。他们是党的建设中的精神财富。如战争年代的赵一曼、刘胡兰、江姐、董存瑞、杨子荣等,和平年代的向秀丽、雷锋、王杰、欧阳海、张志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都是党的优秀党员。所有党员都要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创造性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内蒙古在革命和建设中,同样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值得全体党员学习。如大革命时期的内蒙古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多松年、李裕智;土地革命时期来内蒙古开辟工作的王若飞;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贾力更、高凤英、彭德大、刘洪雄、高桥等;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剑啸、关起义等烈士。他们的革命业绩在内蒙古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今日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他们永远活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英雄事迹是党的建设中,教育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好教材。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党委特别重视树立党员先进典型,以加强党的建设。如全国劳模田风林、解放军给水团模范团长李国安、草原人民的好儿子廷·巴特尔、党中央军委授予的“爱民模范”前德门、全国优秀纪检干部春香等,他们都是在自治区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此外,自治区各级党委每年“七一”时,都要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内蒙古党委授予12个旗县和100个基层党组织为党的建设的先进单位,表彰了108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
我们相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的征途中,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失误曲折,只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和发扬先进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馆)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浅谈内蒙古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内蒙古的民族解放,也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历史巨变。内蒙古的党组织,是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克服各种违背马列主义的思想作风,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执政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领导蒙汉各族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的。
让我们简要总结内蒙古建党几十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从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和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提高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保证。
内蒙古党组织在各个革命和建设的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些历史使命,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内蒙古的民族特点及地区特点,提出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化和科学化,使之为蒙汉各族人民所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去完成革命和建设的使命。
大革命时期,内蒙古党组织遵循党的二大制定的民族问题纲领,提出了反对军阀、王公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任务,发动蒙汉各族农牧民,开展反清丈土地、反军阀、王公统治的斗争,改变了过去斗争屡遭失败的局面。1925年,在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贯彻中共中央《民族问题议决案》,与国民党、蒙古族革命者及冯玉祥的国民军等阶层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以及工会、农牧民协会等政党和群众团体,形成了各族各界、各政党、各革命团体的革命大联合,兴起了空前规模的革命运动。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以后,党派大批干部到国民军中开展工作,改造旧军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增添了武装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全国革命进入低潮,内蒙古的党组织接连遭到破坏。党中央派临近地区党员,多方面帮助恢复内蒙古党组织,并接连作出《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内蒙工作计划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党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等。内蒙古各党组织贯彻党中央的指示,顶着白色恐怖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在抗日救亡和抗日战争中,内蒙古党组织组建了反帝大同盟、抗日救国会和各种抗日团体,开展蒙民工作,与国民党友军协同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解放战争中,内蒙古党委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摒弃了“独立自治”、“内外蒙合并”的错误主张,实现了东西蒙的统一自治。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949年9月,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省和阿拉善、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内蒙古全境回到人民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壮大,体现了自身的先进性。1950年全区党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基层党支部2100多个,有党员477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党组织在恢复经济、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在农村土地改革中,制定了正确的符合蒙汉农民不同特点的政策,顺利完成土改任务;在牧区制定了“牧场公有,自由放牧”、“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确保了牧区民主改革的成功,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认真贯彻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了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多次区划调整,蒙绥合并,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形成了完整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行政区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开展了急于求成、违反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十年“文革”“左”的路线走向极端,林彪和江青反党集团,在内蒙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大”冤案,给党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浩劫。路线和方针错了,必然要丧失党的先进性,党的建设也受到严重破坏。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砸开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的枷锁,给全党带来生气和活力,是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党中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蒙古各级党组织拨乱反正,以农村生产体制改革为契机,进行了各项事业的全面改革,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党的建设在改革中得到加强,大大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高擎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十五大党章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三步走、大跨越,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完成党今后的历史使命,针对党内出现的信仰淡化、组织涣散、腐败滋生等问题,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成为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基础。十六大以后,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以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党的建设。
二、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十分重视严格党的纪律,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就回答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否避免“其兴其亡”的周期率:“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保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党中央进北京时,他还用“进京赶考”作比喻,以李自成自鉴,要考出好成绩。内蒙古党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从1950年至今建立了各级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几十年来尽管受到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甚至遭到“文革”的严重破坏而被取消,但随着党的建设的要求,党的重视,纪检机构逐步健全,功能逐步完善,全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贡献。各级纪检机构围绕党中央和内蒙古党委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查处了各种违法乱纪案件。1950年至1956年,在“三反”、“五反”和整党运动中,查处违纪案件1.2万起,处分党员10527名。1957年至196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处分违纪党员4.4万多名,但在反右倾、农村整风整社、“四清”以及城市“五反”运动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出现了打击面过宽的问题,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彻底纠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各级纪检机构,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纠正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加大了打击腐败的力度。1982年至1986年,全区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查处案件一万多起,惩处党员1.2万多人,确保了自治区经济的正常运行。1993年至1997年,全区开展了查处大要案件的反腐败斗争,立案7500多件,受党纪处分的党员有4876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内蒙古党委积极响应,1998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2000年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共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党的先进性,肩负起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内蒙古党委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
三、努力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多年来,为完成不同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多次修改党的章程,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没有变,对党员做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党是由数千万党员组成,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只要所有党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提高了,就可保持党的先进性。因此,提高党员素质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内蒙古党组织在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素质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一)组织学习培训
自1925年内蒙古有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党组织就采取离职学习培训的办法培养干部,提高党员素质。1925年始,党组织选派乌兰夫、贾力更、朱实夫、王建功、奎璧等蒙汉族党员到广州农讲所、黄埔军校及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蒙古党务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多次派蒙汉满族党员和进步青年上百人到延安,入党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深造。经过学习和锻炼,他们成长为内蒙古党的领导干部,是内蒙古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8年,内蒙古党委在晋察冀党中央局、冀热辽分局的帮助下,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学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院和内蒙古军政大学,共培训了近3000名党员和干部。他们继承延安抗大、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和优良传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成为自治区各级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党委更加重视党员教育,自治区、盟市、旗县各级党委都建立了党校,形成培训党员和干部的三级基地。截至1997年,内蒙古党校举办各种干部培训班376期,培训党政干部3.7万人。自1989年党校开办了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自治区分院,开办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专班、后期本科班,到1997年已毕业4.43万人。
(二)坚持党内民主生活
党的章程规定党员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内生活。内蒙古的党员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要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样可以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党员素质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参加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以及定期参加党课学习,使党员增强了党性和组织观念。1991年,内蒙古党委决定盟市、厅局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参加民主生活会,对提高领导班子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直属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规定每年召开两次。召开单位占应召开单位的比例逐年提高,1995年上半年已达81%。
(三)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全体党员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是党忠诚的优秀党员,是全党学习的榜样。他们是党的建设中的精神财富。如战争年代的赵一曼、刘胡兰、江姐、董存瑞、杨子荣等,和平年代的向秀丽、雷锋、王杰、欧阳海、张志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都是党的优秀党员。所有党员都要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创造性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内蒙古在革命和建设中,同样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值得全体党员学习。如大革命时期的内蒙古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多松年、李裕智;土地革命时期来内蒙古开辟工作的王若飞;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贾力更、高凤英、彭德大、刘洪雄、高桥等;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剑啸、关起义等烈士。他们的革命业绩在内蒙古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今日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他们永远活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英雄事迹是党的建设中,教育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好教材。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党委特别重视树立党员先进典型,以加强党的建设。如全国劳模田风林、解放军给水团模范团长李国安、草原人民的好儿子廷·巴特尔、党中央军委授予的“爱民模范”前德门、全国优秀纪检干部春香等,他们都是在自治区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此外,自治区各级党委每年“七一”时,都要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内蒙古党委授予12个旗县和100个基层党组织为党的建设的先进单位,表彰了108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
我们相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的征途中,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失误曲折,只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和发扬先进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