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孕育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宝贵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200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党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在新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在新时期新阶段,弘扬西柏坡精神,重温“两个务必”,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首先要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和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党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的考验,成为党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因此,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两个务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王朝的兴衰更迭,社会的治乱变迁,无不有一个普遍规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骄傲自满,贪图安逸,政权就容易走向衰亡,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教训比比皆是。”
      1949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刚刚落下帷幕,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基本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就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关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中国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创举,对于全党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面对一些人对我们党建设新中国的能力的怀疑,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充满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② 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感悟,他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旨在强化全党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自觉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坚定勇于胜利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做好思想准备。倘若忘却历史教训,缺乏对历史转折的自觉意识,缺乏奋斗不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就适应不了历史使命的转变,就经受不住执政后“糖衣炮弹”的袭击,就会在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中消解正气、朝气和锐气,历史的伟大转折也就难以实现,甚至有丧失胜利成果的危险。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因此,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同志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同志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毛泽东同志也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出好成绩。
      (二)“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建党思想。
      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大,50多年过去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条件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两个务必”的内容和要求,却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强调我们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早在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③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中华民族素有的、经过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务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1991年9月,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江泽民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⑤
      (三)“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重要思想武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付出前人无法比拟的艰苦努力。与前人相比,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无疑更远大、更崇高,肩负的历史任务无疑更艰巨、更复杂。正因为如此,从党诞生那天起,艰苦奋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早在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就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⑥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文中,把艰苦奋斗上升到我们党的政治本色的高度,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本质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防止和克服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克服了许多暂时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发展;我们启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车轮,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我国社会总体进入了小康阶段。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无一不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丰硕成果,无一不表现出我们党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政治本色。
      二、西柏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革命圣地西柏坡之所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她所蕴含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应概括为:拼搏、创新、团结、自律。
      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
      1948年下半年,虽然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增长到280万人,国民党军队由原来的45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人民解放战争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但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这时候,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敢不敢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决战,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党中央、毛泽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西柏坡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党中央高屋建瓴,树立整体上敢打必胜的信念。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灭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⑦ 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攻击敌人防守的大城市,敢于夺取全国胜利。二是前线指战员肯有敢打必胜的非凡胆略。1947年,在中原战场上,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远离根据地,兵员补充和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敢于外线作战,千里挺进大别山,打破国民党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敢于以60万人对80万敌人,并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取得了胜利。三是广大解放军官兵敢于战斗。在战略决战的每个战役、每个阶段,都处处体现着我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排除万难、勇敢战斗的历史壮举,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二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肩负着“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双重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事求是地大胆创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政党制度、经济方针、外交方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在理论和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毅然选择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⑧的发展方向,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二是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崭新的国家制度。毛泽东在1948年9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之后,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三是创建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从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到1949年春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和支持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四是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创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三是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团结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辉煌时期。首先是军民团结,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广泛依靠和发动群众,积极团结工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7年7月——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的根基,团结了农村90%的农民,军民空前团结,在解放区各地出现了一切为了胜利、全民支前的生动场景。其次是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948年“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来到解放区,参加筹备政协会议。仅1949年1月22日前,来到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就达55人。在新成立的党中央政府中,6位副主席有3位是民主党派人士,56名委员有民主人士27人,并安排了4位副总理。
      四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
      首先是通过整党和整军,解决了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指出,为了全部消灭一切敌人,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其次是加强了党的制度建设。1948年1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健全报告制度的规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党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以及《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党内制度建设文件。第三是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⑨ 要求全党必须预防因为胜利而带来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的形势下,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必须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要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体现其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
      (一)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⑩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伟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千秋灿烂的中华文明, 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民族精神。西柏坡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发和培育高尚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二)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执政,我们党也同样面临着“赶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清醒地认识新环境、新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影响,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然而,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与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有的人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有的权为已用,利为已谋;有的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思想弥漫,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⑾ 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党的建设的实际和干部队伍的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和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一切危害党的肌体的腐朽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筑牢精神支柱,才能确保党的性质永远不变,党的宗旨永远不改,党的事业永葆生机。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表达的形式、内容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永葆革命本色和先锋队性质的行动指南。在新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生动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与群众与实践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满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牢记“两个务必”,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才能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四)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我国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并存。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我国小康社会的实际水平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在成绩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发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 “两个务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让西柏坡精神真正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世纪新的征途中,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西柏坡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考试中经受考验,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②同上
    ③《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5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第994页
    ⑧《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⑩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⑾同上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孕育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宝贵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200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党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在新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在新时期新阶段,弘扬西柏坡精神,重温“两个务必”,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首先要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和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党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的考验,成为党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因此,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两个务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王朝的兴衰更迭,社会的治乱变迁,无不有一个普遍规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骄傲自满,贪图安逸,政权就容易走向衰亡,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教训比比皆是。”
      1949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刚刚落下帷幕,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基本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就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关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没有被胜利所陶醉,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中国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创举,对于全党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面对一些人对我们党建设新中国的能力的怀疑,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充满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② 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感悟,他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旨在强化全党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自觉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坚定勇于胜利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做好思想准备。倘若忘却历史教训,缺乏对历史转折的自觉意识,缺乏奋斗不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就适应不了历史使命的转变,就经受不住执政后“糖衣炮弹”的袭击,就会在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中消解正气、朝气和锐气,历史的伟大转折也就难以实现,甚至有丧失胜利成果的危险。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因此,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同志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同志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毛泽东同志也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出好成绩。
      (二)“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建党思想。
      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大,50多年过去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条件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两个务必”的内容和要求,却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强调我们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早在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③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中华民族素有的、经过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高度概括为“两个务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1991年9月,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江泽民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⑤
      (三)“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重要思想武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付出前人无法比拟的艰苦努力。与前人相比,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无疑更远大、更崇高,肩负的历史任务无疑更艰巨、更复杂。正因为如此,从党诞生那天起,艰苦奋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早在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就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⑥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文中,把艰苦奋斗上升到我们党的政治本色的高度,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本质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防止和克服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克服了许多暂时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发展;我们启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车轮,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我国社会总体进入了小康阶段。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无一不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丰硕成果,无一不表现出我们党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政治本色。
      二、西柏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革命圣地西柏坡之所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她所蕴含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应概括为:拼搏、创新、团结、自律。
      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
      1948年下半年,虽然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增长到280万人,国民党军队由原来的45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人民解放战争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但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这时候,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敢不敢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决战,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党中央、毛泽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西柏坡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党中央高屋建瓴,树立整体上敢打必胜的信念。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灭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⑦ 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攻击敌人防守的大城市,敢于夺取全国胜利。二是前线指战员肯有敢打必胜的非凡胆略。1947年,在中原战场上,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远离根据地,兵员补充和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敢于外线作战,千里挺进大别山,打破国民党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敢于以60万人对80万敌人,并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取得了胜利。三是广大解放军官兵敢于战斗。在战略决战的每个战役、每个阶段,都处处体现着我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排除万难、勇敢战斗的历史壮举,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二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肩负着“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双重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事求是地大胆创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政党制度、经济方针、外交方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在理论和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国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毅然选择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⑧的发展方向,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二是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崭新的国家制度。毛泽东在1948年9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之后,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三是创建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从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到1949年春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和支持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四是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创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三是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团结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辉煌时期。首先是军民团结,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广泛依靠和发动群众,积极团结工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7年7月——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的根基,团结了农村90%的农民,军民空前团结,在解放区各地出现了一切为了胜利、全民支前的生动场景。其次是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948年“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来到解放区,参加筹备政协会议。仅1949年1月22日前,来到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就达55人。在新成立的党中央政府中,6位副主席有3位是民主党派人士,56名委员有民主人士27人,并安排了4位副总理。
      四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
      首先是通过整党和整军,解决了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指出,为了全部消灭一切敌人,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其次是加强了党的制度建设。1948年1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健全报告制度的规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党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以及《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党内制度建设文件。第三是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⑨ 要求全党必须预防因为胜利而带来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的形势下,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必须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要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体现其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
      (一)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⑩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伟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千秋灿烂的中华文明, 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民族精神。西柏坡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发和培育高尚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二)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执政,我们党也同样面临着“赶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清醒地认识新环境、新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影响,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然而,目前党内还存在着与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有的人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有的权为已用,利为已谋;有的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思想弥漫,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⑾ 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党的建设的实际和干部队伍的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和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一切危害党的肌体的腐朽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筑牢精神支柱,才能确保党的性质永远不变,党的宗旨永远不改,党的事业永葆生机。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两个务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表达的形式、内容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永葆革命本色和先锋队性质的行动指南。在新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生动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与群众与实践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满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牢记“两个务必”,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才能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四)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我国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并存。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我国小康社会的实际水平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在成绩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发扬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 “两个务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让西柏坡精神真正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世纪新的征途中,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西柏坡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考试中经受考验,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②同上
    ③《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5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第994页
    ⑧《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⑩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⑾同上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