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塞外播火——杨植霖同志早期革命活动记事
  •     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春,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绥远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归绥县、毕克齐、丰镇、集宁等地的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反对官府及地主的苛捐杂税和种种摊派。
      杨植霖的家乡在毕克齐什报气村,他与村里的一些热血青年搞起了农协。当时村口有棵大榆树,村民们都说是棵仙树,有大仙保佑。树上挂着许多条幅,写着“有求必应”、“神仙显灵”、“福至病除”等等。人们在树下磕头进供,香火不断。每天都有前来求事、治病、求财的人。杨植霖领着农协的进步青年要砍掉大榆树,村里的老年人劝阻说:“这样欺神灭鬼还了得?”农协的一名青年端来一杆鸟铳,冲着大榆树连放了几铳,然后问:“哪来的大仙?都是迷信!”相信鬼神的村民不再当面反对,但背地里还是半信半疑。杨植霖同志领着青年们向群众宣讲:只有科学文化才能改变落后,只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欺压人的官府和老财,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1926年6、7月间,绥远省农民协会在省会归绥宣告成立,杨植霖在省农会担任秘书工作。这一年,由晋系军阀掌管下的绥远省政府设立了“清丈局”,企图通过清丈土地,重新给农民发“大照”(土地证)的手段,来掠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并乘机勒索清丈费。同时开放烟禁,收取捐税。这些倒行逆施的举动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慨。1927年3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归绥市的500多名工人、市民、农民协会会员齐集市区南郊的孤魂滩,愤怒声讨军阀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大伙儿冲进旧城,捣毁了清丈局,砸了归绥县衙门,又一起涌向新城,向绥远都统府请愿。这就是震动一时的绥远孤魂滩事件。群众斗争的巨大威力迫使绥远都统商震答应取消清丈土地,反对开放烟禁。杨植霖作为农协的秘书,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绥远地区风云突变,党的活动转入地下。绥远的国民党成立了所谓“清党委员会”查封了被怀疑是共产党的机关,明令禁止农民协会的活动。 
      杨植霖同志与组织的联系中断了,不得不回到五族学院继续读书。五族学院也叫中山学院,教育长杨绍萱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民国16年(1927年)4月,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被奉系军阀杀害,杨绍萱组织师生在校内召开了追悼大会,会上杨绍宣讲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革命业绩,为此他遭到拘捕。罪名是吹捧李大钊,有共党嫌疑。后因证据不足释放。杨植霖在学校期间不仅丰富了文化知识,而且革命信念也更加成熟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受了空前的自然灾害。整个夏季天旱地裂,颗粒无收,秋季又连降暴雨,山洪泛滥。受灾人口达140多万。绥远省当局成立了赈济委员会,调集了一些高梁、玉米到农村发放。此时杨植霖已中学毕业,由李正业(曾任绥远农民协会干事,为归绥一带的知名进步人士)推荐担任放粮员,在归绥一带农村放粮。年轻的杨植霖每到一村,便有成群的灾民跪倒在地,号哭不已。望着灾民衣不蔽体,因极度饥饿而浮肿的脸上流着脓水,杨植霖无比痛心。有一次,杨植霖将跪倒在地的几位老人扶起来说:“你们不要再跪了,我现在就给你们发领粮食票。”这时,他觉得身后有人塞给他一卷东西,低头一看是钱。杨植霖用手挡了回去。原来有人想用钱换走粮票,好拿回去放高利贷。连挡了几次,钱还是往杨植霖的手里塞。杨植霖愤怒极了,他一把将钱抓在手中,奋力抛向空中,灾民们拥上来一抢而光。塞钱的人看到不能得逞,恼羞成怒,威胁说:“年轻人,有人收拾你呀!”又恶狠狠道:“这家伙连钱都不爱,八成是个共产党。”在赈济工作中,杨植霖遇到好几次这样的事。在武川县活动的几个放粮员乘机索贿,作威作福,整天躺在屋里,吃白面烙油饼,有酒有肉。老百姓因他们办事不公,成群结队进城告状。杨植霖气愤之余,在《绥远社会日报》上写文章揭露他们的丑行,并作诗道:“尸横遍野怨天惨,不济饥民反济官。赈物如山难果腹,灾由人祸最心酸。”
      民国18年(1929年)夏,杨植霖考入北平新农农业学校就学。教育长葛春林是进步人士,他的妻子是共产党员。与杨植霖同班的学生么之尧也是共产党员,并且是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对杨植霖的影响很大。当时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很高,除了罢课、闹学潮外,学校党组织还派进步学生换成农民的装束,到附近的农村宣讲革命道理。杨植霖在火热的斗争气氛中锻炼成长。 
      民国18年(1929年)“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北平的各大院校准备联合搞一次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消息传出,反动当局十分恐慌,派大批军警封锁了学校,不许随便出入。学校党组织交给杨植霖一大捆宣传材料,要求送到颐和园西边的同志手中。任务很艰巨,一旦暴露肯定会遭逮捕,杨植霖想了个办法,把材料分成小捆藏在黄包车的踏板下边,躲过军警的搜查,顺利完成了任务。
      民国19年(1930年)10月,杨植霖经么之尧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9月下旬,党在上海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10月,清华大学来了一位上级同志,传达了党中央指示精神,要求大家采取隐蔽斗争,壮大发展队伍,做长期打算。由于反动派到学校公开抓人,凡是暴露了身份的学生都离开了学校,么之尧去了天津,杨植霖亦因参加政治活动较多,引人注目,决定离校返回绥远。 
      临行前,么之尧向杨植霖传达了中共顺直省党组织的指示。要求他返回绥远后尽快找到合法职业,先隐蔽好,以后派人在当地组织特委,一起开展斗争。年底,杨植霖返回归绥,到省建设厅报到。不久被委派到武川县当林业技术员。但杨植霖并没有到任,转而要求回自己的家乡土默川,到毕克齐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在毕克齐小学,杨植霖找到了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王建功、盂纯等人。王建功曾在民国16年(1927年)赴广州黄埔军校和农讲所学习,孟纯在蒙藏学校读书期间,曾给李大钊跑过交通。他们都是经过斗争考验的革命者。久别重逢,同志情、战友情使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几个人彻夜长谈,分析绥远当局和地方势力间的矛盾,分析归绥一带由于天灾人祸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状况,决定发动群众搞一次反霸斗争。 
      杨植霖一面教书,一面与农民群众接触。他了解到毕克齐区的区长刘子义是个民愤极大地坏蛋,十里八乡的群众提起他无不切齿痛恨。此人巧取豪夺,贪得无厌,甚至对自己的本家兄弟也要敲竹杠。毕克齐有个三关庙是个很热闹的集市,杨植霖经常在这里与农民群众交谈,了解到刘子义的种种恶行。他和王建功、孟纯共同筹划,决定就拿此人开刀。一天,在集市上,人们又在一起议论起了刘子义所干的坏事,谈到他搜刮民财、抢男霸女、欺上瞒下等种种行径,越说越气愤,人越聚越多。此时群情激奋,杨植霖站出来大声说:“大家一条心,不能再让刘子义为非作歹,不能再让他当区长。有胆量的跟我走,找他算帐去!”大伙齐声响应,千余群众冲向刘子义宅第。刘子义闻声吓破了胆,越墙逃跑。群众出于义愤砸了他的家。后来县政府被迫撤换了刘子义的区长职务。杨植霖等率领乡亲们初战告捷。
      民国19年(1931年)4月,杨植霖接到么之尧从天津的来信,让他到天津与上级组织联系。杨植霖赶到天津后,按接头地点没有接上关系。原来由于叛徒出卖,顺直省委被破坏了,许多同志被捕入狱。么之尧也再无消息,很可能是牺牲了。
      5月初,杨植霖返回家乡毕克齐。王建功告诉他,年初时中共山西省委派赵鹏九、 ***等人来归绥建立了中共绥远特委,对外以做生意为名进行掩护。按照王建功提供的地址,杨植霖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说:“听说你们是做买卖的,我是学农业技术的,很想和你们谈一谈生意上的事”就在杨植霖将信发出时,赵鹏九等人由于在市区印发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传单,特委成员范建中被捕后叛变,致使特委成员全部被捕。杨植霖的信也通过邮政检查落入特务手中。国民党绥远省部派人到毕克齐逮捕了杨植霖,王建功同志也一起被捕。
      杨植霖同志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始终未向敌人屈服,也未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被国民党绥远当局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在关押期间,他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王若飞同志,并在建国后撰写了《王若飞在狱中》一书,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植霖同志民国22年(1933年)出狱。由于在狱中受到敌人的虐待,患了很重的肺病。民国23年(1934年),王建功同志也出狱了。他们又联络了共产党员柳洪雄、高凤英等同志,一起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武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杨植霖同志几起几落,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念,始终没有放下对敌斗争的武器。民国26年(1937年)11月。他们找到了八路军120师,向贺龙同志汇报了大青山地区的情况,并在民国27年(1938年)8月份,先期回到绥远做准备工作,迎接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支队进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后,杨植霖同志一直担任根据地政府的行政领导,为绥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党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塞外播火——杨植霖同志早期革命活动记事
  •     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春,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绥远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归绥县、毕克齐、丰镇、集宁等地的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反对官府及地主的苛捐杂税和种种摊派。
      杨植霖的家乡在毕克齐什报气村,他与村里的一些热血青年搞起了农协。当时村口有棵大榆树,村民们都说是棵仙树,有大仙保佑。树上挂着许多条幅,写着“有求必应”、“神仙显灵”、“福至病除”等等。人们在树下磕头进供,香火不断。每天都有前来求事、治病、求财的人。杨植霖领着农协的进步青年要砍掉大榆树,村里的老年人劝阻说:“这样欺神灭鬼还了得?”农协的一名青年端来一杆鸟铳,冲着大榆树连放了几铳,然后问:“哪来的大仙?都是迷信!”相信鬼神的村民不再当面反对,但背地里还是半信半疑。杨植霖同志领着青年们向群众宣讲:只有科学文化才能改变落后,只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欺压人的官府和老财,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1926年6、7月间,绥远省农民协会在省会归绥宣告成立,杨植霖在省农会担任秘书工作。这一年,由晋系军阀掌管下的绥远省政府设立了“清丈局”,企图通过清丈土地,重新给农民发“大照”(土地证)的手段,来掠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并乘机勒索清丈费。同时开放烟禁,收取捐税。这些倒行逆施的举动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慨。1927年3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归绥市的500多名工人、市民、农民协会会员齐集市区南郊的孤魂滩,愤怒声讨军阀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大伙儿冲进旧城,捣毁了清丈局,砸了归绥县衙门,又一起涌向新城,向绥远都统府请愿。这就是震动一时的绥远孤魂滩事件。群众斗争的巨大威力迫使绥远都统商震答应取消清丈土地,反对开放烟禁。杨植霖作为农协的秘书,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绥远地区风云突变,党的活动转入地下。绥远的国民党成立了所谓“清党委员会”查封了被怀疑是共产党的机关,明令禁止农民协会的活动。 
      杨植霖同志与组织的联系中断了,不得不回到五族学院继续读书。五族学院也叫中山学院,教育长杨绍萱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民国16年(1927年)4月,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被奉系军阀杀害,杨绍萱组织师生在校内召开了追悼大会,会上杨绍宣讲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革命业绩,为此他遭到拘捕。罪名是吹捧李大钊,有共党嫌疑。后因证据不足释放。杨植霖在学校期间不仅丰富了文化知识,而且革命信念也更加成熟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受了空前的自然灾害。整个夏季天旱地裂,颗粒无收,秋季又连降暴雨,山洪泛滥。受灾人口达140多万。绥远省当局成立了赈济委员会,调集了一些高梁、玉米到农村发放。此时杨植霖已中学毕业,由李正业(曾任绥远农民协会干事,为归绥一带的知名进步人士)推荐担任放粮员,在归绥一带农村放粮。年轻的杨植霖每到一村,便有成群的灾民跪倒在地,号哭不已。望着灾民衣不蔽体,因极度饥饿而浮肿的脸上流着脓水,杨植霖无比痛心。有一次,杨植霖将跪倒在地的几位老人扶起来说:“你们不要再跪了,我现在就给你们发领粮食票。”这时,他觉得身后有人塞给他一卷东西,低头一看是钱。杨植霖用手挡了回去。原来有人想用钱换走粮票,好拿回去放高利贷。连挡了几次,钱还是往杨植霖的手里塞。杨植霖愤怒极了,他一把将钱抓在手中,奋力抛向空中,灾民们拥上来一抢而光。塞钱的人看到不能得逞,恼羞成怒,威胁说:“年轻人,有人收拾你呀!”又恶狠狠道:“这家伙连钱都不爱,八成是个共产党。”在赈济工作中,杨植霖遇到好几次这样的事。在武川县活动的几个放粮员乘机索贿,作威作福,整天躺在屋里,吃白面烙油饼,有酒有肉。老百姓因他们办事不公,成群结队进城告状。杨植霖气愤之余,在《绥远社会日报》上写文章揭露他们的丑行,并作诗道:“尸横遍野怨天惨,不济饥民反济官。赈物如山难果腹,灾由人祸最心酸。”
      民国18年(1929年)夏,杨植霖考入北平新农农业学校就学。教育长葛春林是进步人士,他的妻子是共产党员。与杨植霖同班的学生么之尧也是共产党员,并且是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对杨植霖的影响很大。当时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很高,除了罢课、闹学潮外,学校党组织还派进步学生换成农民的装束,到附近的农村宣讲革命道理。杨植霖在火热的斗争气氛中锻炼成长。 
      民国18年(1929年)“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北平的各大院校准备联合搞一次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消息传出,反动当局十分恐慌,派大批军警封锁了学校,不许随便出入。学校党组织交给杨植霖一大捆宣传材料,要求送到颐和园西边的同志手中。任务很艰巨,一旦暴露肯定会遭逮捕,杨植霖想了个办法,把材料分成小捆藏在黄包车的踏板下边,躲过军警的搜查,顺利完成了任务。
      民国19年(1930年)10月,杨植霖经么之尧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9月下旬,党在上海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10月,清华大学来了一位上级同志,传达了党中央指示精神,要求大家采取隐蔽斗争,壮大发展队伍,做长期打算。由于反动派到学校公开抓人,凡是暴露了身份的学生都离开了学校,么之尧去了天津,杨植霖亦因参加政治活动较多,引人注目,决定离校返回绥远。 
      临行前,么之尧向杨植霖传达了中共顺直省党组织的指示。要求他返回绥远后尽快找到合法职业,先隐蔽好,以后派人在当地组织特委,一起开展斗争。年底,杨植霖返回归绥,到省建设厅报到。不久被委派到武川县当林业技术员。但杨植霖并没有到任,转而要求回自己的家乡土默川,到毕克齐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在毕克齐小学,杨植霖找到了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王建功、盂纯等人。王建功曾在民国16年(1927年)赴广州黄埔军校和农讲所学习,孟纯在蒙藏学校读书期间,曾给李大钊跑过交通。他们都是经过斗争考验的革命者。久别重逢,同志情、战友情使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几个人彻夜长谈,分析绥远当局和地方势力间的矛盾,分析归绥一带由于天灾人祸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状况,决定发动群众搞一次反霸斗争。 
      杨植霖一面教书,一面与农民群众接触。他了解到毕克齐区的区长刘子义是个民愤极大地坏蛋,十里八乡的群众提起他无不切齿痛恨。此人巧取豪夺,贪得无厌,甚至对自己的本家兄弟也要敲竹杠。毕克齐有个三关庙是个很热闹的集市,杨植霖经常在这里与农民群众交谈,了解到刘子义的种种恶行。他和王建功、孟纯共同筹划,决定就拿此人开刀。一天,在集市上,人们又在一起议论起了刘子义所干的坏事,谈到他搜刮民财、抢男霸女、欺上瞒下等种种行径,越说越气愤,人越聚越多。此时群情激奋,杨植霖站出来大声说:“大家一条心,不能再让刘子义为非作歹,不能再让他当区长。有胆量的跟我走,找他算帐去!”大伙齐声响应,千余群众冲向刘子义宅第。刘子义闻声吓破了胆,越墙逃跑。群众出于义愤砸了他的家。后来县政府被迫撤换了刘子义的区长职务。杨植霖等率领乡亲们初战告捷。
      民国19年(1931年)4月,杨植霖接到么之尧从天津的来信,让他到天津与上级组织联系。杨植霖赶到天津后,按接头地点没有接上关系。原来由于叛徒出卖,顺直省委被破坏了,许多同志被捕入狱。么之尧也再无消息,很可能是牺牲了。
      5月初,杨植霖返回家乡毕克齐。王建功告诉他,年初时中共山西省委派赵鹏九、 ***等人来归绥建立了中共绥远特委,对外以做生意为名进行掩护。按照王建功提供的地址,杨植霖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说:“听说你们是做买卖的,我是学农业技术的,很想和你们谈一谈生意上的事”就在杨植霖将信发出时,赵鹏九等人由于在市区印发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传单,特委成员范建中被捕后叛变,致使特委成员全部被捕。杨植霖的信也通过邮政检查落入特务手中。国民党绥远省部派人到毕克齐逮捕了杨植霖,王建功同志也一起被捕。
      杨植霖同志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始终未向敌人屈服,也未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被国民党绥远当局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在关押期间,他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王若飞同志,并在建国后撰写了《王若飞在狱中》一书,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植霖同志民国22年(1933年)出狱。由于在狱中受到敌人的虐待,患了很重的肺病。民国23年(1934年),王建功同志也出狱了。他们又联络了共产党员柳洪雄、高凤英等同志,一起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武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杨植霖同志几起几落,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念,始终没有放下对敌斗争的武器。民国26年(1937年)11月。他们找到了八路军120师,向贺龙同志汇报了大青山地区的情况,并在民国27年(1938年)8月份,先期回到绥远做准备工作,迎接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支队进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后,杨植霖同志一直担任根据地政府的行政领导,为绥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党史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