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乌泰拉什敏珠尔袭爵第6世葛根登活佛之位
乌泰袭科右前旗札萨克图郡王爵
《蒙古游牧记》载:清代,科右前旗〈史称札萨克图旗〉东至岳索图济喇接科右后旗;南至达什伊哈克接郭尔罗斯后旗,西至那哈太山接科右中旗,北至索岳尔济山(宝格达山)接乌珠穆沁左旗。南北长500余公里,东西宽45—60公里,总面积23125平方公里。旗境疆域辽阔,群山叠嶂,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水草丰腴。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二十一日,盛京将军增祺先后奏请朝廷批准,在旗境开垦地段的双流镇设置洮南府(洮南市)、在双流镇东北45公里处设置靖安县(白城市)、在哈乌苏地方设置开通县(通榆县)。
科右前旗札萨克(旗的最高统治者,蒙语治理者之意)多罗札萨克图郡王,自清祟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布达齐为第1世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传12世。第10世郡王达特巴扎木苏逝世时,因子早殇而无子承袭,将7世祖兄弟协理台吉布彦图次子根敦占散过继为嗣,于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873年12月10日)承袭为第11世郡王。同治十五年(1876年),根敦占散病逝,身后无子承袭,由谁过继袭爵职在王族中发生了争议。太福晋(第10世郡王之妻)格根珠拉指定根敦占散之兄乌泰,袭札萨克图郡王。但遭到了王族中许多长者们的反对和抵制,其理由有两条:其一,布彦图家族已屡于疏枝,原过继根敦占散已属勉强,现在又将王爵传回其兄,不符合封建王公爵秩世袭惯例;其二,乌泰青年时代已出俗,度为喇嘛,时年25岁,不应再承袭王爵。长者们依惯例提出,由郡王二爷的叔伯弟弟仓忠承袭爵职。长者们的种种议论和抵制虽有道理,但均未能动摇太福晋的选择和决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乌泰为人多谋伶俐,利用其弟的权势提供的方便经常往来于王府,对太福晋毕恭毕敬,深得“太福晋钟爱”。太福晋力排众议,请旨朝廷,于光绪七年(1881年)乌泰“代故弟袭爵”为科右前旗第12世札萨克图郡主(蒙古诸藩爵共分六等:一和硕亲王、二多罗郡王、三多罗贝勒、四固山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统称蒙古王公。)兼充哲里木盟副盟长。
乌泰为王做官之道,在于竭尽全力讨得朝廷的信赖,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和盟旗爵职,其有效手段是最大限度地向朝廷“捐输”。从光绪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止,乌泰向朝廷“捐输”白银共3200两和相当数量的驼马。此举果然赢得了朝廷对他的好感和信赖,多次获得赏赐“加级”,接连被赐“神武门外觐见”、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在紫光阁“赐燕(宴)”、赏用“紫缰”;皇太后在慈宁宫设筵席,乌泰被“赏燕入座’等等。
拉什敏珠尔袭科右后旗札萨克镇国公爵
《蒙古游牧记》载:清代,科右后旗 (史称镇国公旗)东至查尔太山接扎赉特旗界,南至拜格台陀博接郭尔罗斯后旗界,西至博达尔罕山接右翼前旗界,北至庆哈山接索伦界,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将军请旨朝廷,在旗境开垦地段的解家窝棚设置安广县(大安市);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叉干挠设置镇东县(镇赉县)。
科右后旗札萨克镇国公,自清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喇嘛什希为第1世札萨克镇国公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传13世。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12世镇国公特古斯毕里克图逝世后,其子拉什敏珠尔依惯例承袭为第13世札萨克镇国公。
葛根庙是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地区最大的喇嘛庙和藏传佛教中心。位于科右前旗哈达那拉苏木陶赖图山脚下。18世纪40年代首建莲花图庙。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赐名梵通寺。嘉庆元年(1796年)后,相继建成慧通寺、广乐寺。这三座寺庙为东庙,西庙有广觉寺、宏济寺。这五座庙宇合组为一个宏伟的喇嘛庙群,泛称葛根庙。庙内组织分权位、学位两大系统。活佛葛根位至高,是全庙的主宰。
葛根庙的活佛从第1世葛根至1945年,共传7世葛根。第6世葛根名罗布僧勒布希德特布丹扎拉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转生,系科右前旗亚马吐屯丹毕的长子,哈利亚图(贫苦牧民)出身。光绪三十年登第6世葛根之位,号呼图克图。光绪34年,由哲里木盟10旗捐资作为路费,赴青海塔尔寺觐见第13世达赖活佛,春去,秋回。
二、乌泰私自“敛银开荒”被革职
乌泰袭爵后,既要不断向朝廷“捐输”,又要依朝廷定律每年“年班”、“朝政于京师”40天,到京师开销“颇巨”,但王府的财政十分困蹙,负债累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乌泰不顾朝廷对内蒙古地区封建领地实行封禁的法令,私招旗外的人口,到本旗开垦蒙荒,从中敛收押荒银和地租银。
十九世纪90年代,卓索图盟的喀喇沁旗,土默特旗等5旗中的部分蒙民,因躲避旗内的矛盾而外逃,移居科右前旗境南部的巴彦昭、呼伦布哈一带 (通榆县境)。这些蒙民要求垦殖荒原牧场以维持生计,乌泰置朝廷的禁令和两盟的利害关系于不顾,擅然接受这些外来蒙民的要求。从光绪十七年 (1891年)始,将洮儿河两岸夹心荒地和归流河流域的荒地,勘放给这些蒙民。每户蒙民只要交银20两,便可自由垦荒,无论种地多寡,每年每方川地 (合毛荒45垧)交租粮10石、山地交5石,后来分别加征肉50公斤或25公斤。乌泰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台吉(属贵族,皆系王公之子孙,共分4等)们的不满。台吉们情愿凑集白银3.2万两,“抵还该郡王欠债”,条件是驱逐外来的蒙民,停止开垦荒原牧场。乌泰拒绝了台吉们的要求,继续招垦新荒。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又开放达赉窝棚、哈奇吐地方新荒。前后共开垦总面积约42874垧。乌泰给这些外来的蒙汉人口发放《地照》1260余份共1000余户,超过了本旗土著蒙古族户口。
台吉们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以协理台吉(协助旗札萨克办理政务的王府官员)朋束克巴勒珠尔为首,向哲里木盟盟长、理藩院、盛京将军提出控告,指控乌泰郡王之父布彦图“私卖王荒,敛财毙命。”列举的事实有:一、太福晋格根珠拉“虐死奴仆”问题;二、先王遗女格格性格暴戾,对侍女稍不如意置死地,某壮丁之女12岁入侍做婢女,被打致死,后又“毙奴婢多命”。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经过调查和“秉公讯办”,于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七日(1899年2月16日)奉谕照准,将“郡王乌泰暂行撤去札萨克印务”,听候查办。关于外旗蒙户开荒问题,另行酌情办理。翌年,盛京将军增祺奉命重新研究对乌泰的查处问题,于五月二十日(1900年6月16口)以“招集客民,敛银开荒,虐待部下”之罪,奏请“革去副盟长职”,经理藩院核议并 “奉旨允准”;原暂行撤去札萨克印务的决定取消。这样,乌泰头上的两顶乌纱帽虽然丢了一顶,但还保住了札萨克图郡王爵。
三、图合木农牧民起义
光绪年间,俄国侵略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一部分侵驻科右前旗、科右后旗境,清政府以皖浙两省调来一支绿营军,抵抗俄军,结果战败溃散在这一带。俄国侵略军的暴行和清军败兵的骚扰,造成了各蒙旗的混乱和农牧民们的灾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季,科右后旗牧民刚布、桑布兄弟俩,率领贫苦牧民百余人,迁徙到科右后旗与科右前旗东南角交界处的喜热勒太地方(安广县境)定居,以摆脱本旗蒙古王公贵族的统治和剥削。郭尔罗斯前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的一些贫苦农牧民纷纷前来投奔,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了千余人。大家歃血盟誓,结拜兄弟,推举刚布、桑布、王老虎、色纳道尔吉4人为首领。喜热勒太地处平坦的丘陵地带,背靠蜿蜒崎呕的山岗。这些出逃而来的农牧民们,居住在由东南向西北延伸方圆60平方公里的数个村落里。开荒种地、放牧。大家议定不向王府纳税,不受王公贵族的欺压,如果自收的粮食不足,就向附近村屯的地主、富户征收10—20石粮食或数目不等的猪、羊来弥补。喜热勒太的耕地和草牧场,是札萨克镇国公拉什敏珠尔的私人领地。耕地虽归各佃户所有和耕种,但收租权仍归拉什敏珠尔。农牧民们占地抗租,便与封建王公、地主权益发生了尖锐矛盾,于是蒙古王公便开始出兵镇压,这就引爆了一场农牧民武装起义。由于人们称喜热勒太为图合木,故史称图合木起义或刚布桑布起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拉什敏珠尔派军务梅伦 (辅佐协理台吉处理军务的王府官员)伯路带领旗王府兵攻打图合木,未果。又会同乌泰郡王,两旗组成王府兵联军300人围剿图合木。图合木农牧民毅然举起武装反抗的旗帜,激战1天,两旗王府兵死伤20余人后溃逃。义军初战获胜,图合木声威大震。拉什敏珠尔携带家眷和王府官员逃往洮儿河南岸的六家子屯躲藏起来。
不久,扎赉特旗札萨克旺喇克帕勒吉郡王从京师“年班”结束回到旗王府后,惊闻图合木刚布、桑布起义并击败两旗王府兵联军,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命令东部8个努图克的旗民每户征民兵1人,携带枪支弹药马匹,到指定地点集中,由军务梅伦乌勒吉特、沙格德尔扎布指挥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是年四月初,义军首领王老虎率领300多人来到前郭尔罗斯旗新庙屯驻扎,以牛、马兑换枪支弹药。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扎赉特旗闻讯,4旗王府兵组成联军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15日)夜,包围了新庙屯后,乘夜幕发起围攻。埋伏在新庙屯四周的义军奋勇反击,反击战至拂晓时分结束。4旗王府兵联军死伤150多人,其余撤退;义军牺牲6人,伤10余人。
五月三日(6月18日),扎赉特旗军务梅伦乌勒吉特、沙格德尔扎布指挥王府兵300多人,在包围了前郭尔罗斯旗四十家子屯后,乘义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屯内由三哥喇嘛和晏英率领的百余名义军仓猝迎战,由于兵力相差悬殊,三哥喇嘛率众义军突围,晏英等10余名义军牺牲,20余人负伤。义军准备兑换枪支弹药的几百头牛、马匹,全部被劫走。三哥喇嘛率领突围的义军与新庙屯的王老虎部会合后,返回图合木。
六月十五日(7月30日),前郭尔罗斯旗札萨克镇国公齐默特色木丕勒、前郭镇大地主杜老七与农安县地方武装首领十四阎王(绰号)三方组成联军700余人,用大车装载96支洋台枪(类似火药枪)到达图合木后,随即发起进攻。刚布、桑布指挥义军占领战略要地,分兵把口,沉着迎战,疲敝敌人。交战中,天降大雨,连绵不断,联军士兵手中的洋台枪火药被浸湿,打不着火,成了烧火棍。刚布、桑布果断地抓住有利战机,于十九日(8月3日)指挥义军兵分两路进行全线反击,击毙联军200余人,伤百余人。联军大败,义军缴获大批子弹、车、马和粮食、衣物。义军大摆宴席3日,庆功犒赏。从此,图合木声威振四方。各地投奔图合木义军的农牧民猛增至3000多人。科右后旗等周围4旗的封建王公们四处寻求救兵保护自己。逃亡到六家子屯的拉什敏珠尔,从扎赉特旗借王府兵200人来保护自己。
科右后旗等4旗的札萨克们,虽然不甘心军事上的连续失败,但面对图合木义军的日益强盛,不得不改变策略,采取“合谈”、“联姻”的手段分化瓦解义军。于是,拉什敏珠尔派出1名特使充当说客。此人名叫喇木扎布,是本旗的地主。过去曾多次向图合木奉送粮谷、牛马,博得过义军首领的“好感”。他秉承拉什敏珠尔的旨意,多次向义军首领 “说和”,并将桑布、色纳道尔吉等请到王府,拉什敏珠尔设宴款待,还把自己的堂妹送给桑布做妾。“联姻”后,便与桑布“和谈”,双方签订“互不再战”的协议。此举,遭到王老虎等人的反对,导致义军首领之间不团结。削弱了图合木义军的斗志。
十月下旬,科右后旗等4旗札萨克联名签署函文,委派科右后旗梅伦毛格珠勒、科右前旗协理台吉巴图济尔嘎拉、科右中旗梅伦道仍嘎等4人,前往哈尔滨会见俄国武官格罗莫夫,请求“俄兵助剿”。屠杀中国人是俄国军队入侵中国的目的之一,格罗莫夫表示,乐于“应邀”前往,并下令从侵驻伯都纳(吉林省扶余)的部队中调哥萨克骑兵200余人,拉着两门大炮和弹药,昼夜兼程向科右后旗进发。十一月初一(11月30日),哥萨克骑兵们到达图合木后,将两门大炮架设在图合木东的一处制高点,开炮猛烈轰击图合木,炸死许多百姓和牲畜,许多房屋倒塌。早已集结待命的4旗王府兵在炮击后发起进攻,义军失去有指挥的抵抗,几千人四处溃散,图合木被攻陷。至此,持续一年之久的图合木农牧民反对封建王公统治的武装起义失败。
事后,科右后旗等4旗札萨克的代表设宴款待哥萨克骑兵,如数支付其“军垧和旅费”,并赠送500匹马。
四、哲里木盟盟长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缢死事件
色旺诺尔布桑保系科右中旗第13世札萨克巴宝多尔济之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第14世札萨克和硕图什业图亲王爵。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哲里木盟盟长。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以横征暴敛和凶残闻名于全盟。他利用手中的特权规定:全旗大户每年缴纳犍牛240头、乳牛40头、绵羊1000只;征调支用官差车40辆、车夫40名、工匠50人。至于名目繁多的摊派则难以胜数。拒交者、误交者、逃亡者,轻者遭拷打,重者被下牢或处死。他在赴京师走动和向朝廷“捐输”贡献中,以富豪而著名。每进京一次则向朝廷“捐输”白银20万两左右。在京“年班”和“行走”期间,耗银数十万两,同时负债五六十万两。由于能“报效巨款”,从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的11年间,曾获光绪皇帝御旨“在神武门外瞻观”、“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穿素貂褂”、赏用“黄缰”等“隆遇”。他征用大批牧丁修建王府,有宫殿式的宫门、正殿,还建筑了洋式楼阁亭台和花园,“室内陈设用外货,由京津捆载而来,道阻千里,车马口粮,皆取给于民”。正因如此,全旗百姓甚至包括一部分贵族官莫不“衔怨死骨”。
光绪二十六年秋,图合木起义爆发后,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甚为恐慌,强令数百旗丁在代钦塔拉王府外围挖壕,调集府兵百余人加强对王府的护卫。翌年初,科右前、后两旗王府兵联军兵败图合木的消息传开后,旗王府的官兵为保护个人的家园,大多“携械溃散”。这时,在王府充当御马侍从的华连、华里亚孙兄弟二人,为替父报仇(其父沃杨阿在任管旗章京时,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怀疑其受贿,下令钉死在哈达松地方),联络王府梅伦额齐尔敦瓦齐尔和约木札布、太平阿等密议举事。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1901年4月21日),天降大雨,5人率领留在王府的大部分兵丁、侍从,砸开武器库和大牢,抢走武器,放出牢犯。额尔敦瓦齐尔被推举为领袖,列出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的48条罪状,送交副盟长,之后宣布暴动,拉出队伍驻扎在凯毕贝勒府。三月二十三日(5月11日)子夜,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率喇嘛业喜达瓦和侍卫5人,骑马携械逃离王府,欲前往承德都统处请兵镇压。二十五日(13日),暴动队伍追至莫勒根格根家,将其包围。(《科右中旗志》载:地点是乌顺敖日杜小庙),严词谴责他的罪恶,强令其回王府,但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拒不回王府,表示“引咎自责”,在群众愤怒的逼迫下“自缢”身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清廷令刑部尚书裕德、盛京将军曾祺派人查办此案。华莲、华里亚孙、约木札布、托克托呼4人被捕解往奉天,六月就义。
五、陶克陶呼、白音大赉反围剿战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郭尔罗斯前旗4等台吉陶克陶呼率众到旗王府请愿抗垦,要求札萨克齐默特色木丕勒停止放荒保护草牧场。齐避而不见,命管旗章京(王府中参与旗行政、司法事务的官员)将陶鞭笞50下,撵出王府。十月二十九日,陶克陶呼率领3个儿子和牧民约32人,举起义旗,实行武装抗垦,攻打正在旗西部额仁松地方主持放垦牧场的蒙荒行局官员,缴获20多杆快枪,驱逐了蒙汉官员。陶克陶呼起义之后,以驱逐旗内垦民、保护蒙古土地为口号,转战于本旗和科右前旗、科右后旗。会同牧民义军白音大赉部以索伦山为根据地,组织200人的决死队,抗击前来围追堵截的清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命令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张作霖,率领骑兵8个营约4800人,与东三省行营翼长统领兼北洋后路淮军提督张勋部联合追剿陶、白义军。九月二十一日,张作霖率部在醴泉县(突泉县)的德隆烧锅地方将陶、白义军包围。张作霖指挥决死队攀登木梯,登上围墙,向躲在围墙内的义军射击,义军亦进行反击,激战至深夜。陶、白为保存实力,在夜幕中夺路突围,返回索伦山根据地。翌年正月,张作霖率部进攻索伦山义军根据地。由于清军众多,义军寡不敌众,便放弃据守的山头阵地,避向深山老林。战斗中,义军数十人受伤,张作霖部有哨长2人受伤。张作霖又率部继续追击,在东乌珠穆沁旗的兴安山麓与义军发生激战,义军刘金锁等30多人伤亡。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陶克陶呼带少数人从索伦山出发,越过阿克萨边界,进入俄国境内,带去装满货物的车子17辆和300多匹马。清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俄国引渡,俄国政府以陶是“政治避难者”为词加以拒绝。后将陶送至库伦(乌兰巴托)。哲布尊丹巴活佛对陶的到来大加赞赏,当即赏加”一等职衔“,红宝石顶、双眼花翎,并赐予“独胆英雄”称号,委任为“蒙古国兵部司官”、皇帝御侍卫队长。不久,又擢升为“兵部副大臣”。
白音大赉则率义军继续与清军战斗、周旋。一次,奉天巡防队后路统领瑞禄设计安抚、诱捕白音大赉,被白识破,夺枪便走,哨长王海田勒马欲擒,二人对打起来。白佯装负伤倒地,王哨长下马欲擒,白一跃而起,骑上马,飞奔而去。张勋为此重责瑞禄并免去职任。张作霖率部从东乌珠穆沁旗回归途中,探马飞报:白音大赉已转移到洮南府(洮南市)。张作霖即命巡防队急行军赶到洮南府围剿义军,管带蔡永镇率清军攻占了义军据守地。白音大赉带少数义军突围,向索伦山根据地转移。张作霖率部追剿,将索伦山团团围住,并拉开散兵线在深山老林中连续搜索,多日不见义军踪影。随即悬重赏捉拿白音大赉。
是年七月十日,科右前旗台吉色力布密报白及义军的隐匿地并作向导。张作霖闻报,调集精锐清军发起猛烈的突然袭击,义军难以抵抗,大部分伤亡。白音大赉欲骑马突围,不幸被击中落马被俘,后因伤势过重死于狱中。(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史志局)
- 一、乌泰拉什敏珠尔袭爵第6世葛根登活佛之位
乌泰袭科右前旗札萨克图郡王爵
《蒙古游牧记》载:清代,科右前旗〈史称札萨克图旗〉东至岳索图济喇接科右后旗;南至达什伊哈克接郭尔罗斯后旗,西至那哈太山接科右中旗,北至索岳尔济山(宝格达山)接乌珠穆沁左旗。南北长500余公里,东西宽45—60公里,总面积23125平方公里。旗境疆域辽阔,群山叠嶂,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水草丰腴。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二十一日,盛京将军增祺先后奏请朝廷批准,在旗境开垦地段的双流镇设置洮南府(洮南市)、在双流镇东北45公里处设置靖安县(白城市)、在哈乌苏地方设置开通县(通榆县)。
科右前旗札萨克(旗的最高统治者,蒙语治理者之意)多罗札萨克图郡王,自清祟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布达齐为第1世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传12世。第10世郡王达特巴扎木苏逝世时,因子早殇而无子承袭,将7世祖兄弟协理台吉布彦图次子根敦占散过继为嗣,于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873年12月10日)承袭为第11世郡王。同治十五年(1876年),根敦占散病逝,身后无子承袭,由谁过继袭爵职在王族中发生了争议。太福晋(第10世郡王之妻)格根珠拉指定根敦占散之兄乌泰,袭札萨克图郡王。但遭到了王族中许多长者们的反对和抵制,其理由有两条:其一,布彦图家族已屡于疏枝,原过继根敦占散已属勉强,现在又将王爵传回其兄,不符合封建王公爵秩世袭惯例;其二,乌泰青年时代已出俗,度为喇嘛,时年25岁,不应再承袭王爵。长者们依惯例提出,由郡王二爷的叔伯弟弟仓忠承袭爵职。长者们的种种议论和抵制虽有道理,但均未能动摇太福晋的选择和决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乌泰为人多谋伶俐,利用其弟的权势提供的方便经常往来于王府,对太福晋毕恭毕敬,深得“太福晋钟爱”。太福晋力排众议,请旨朝廷,于光绪七年(1881年)乌泰“代故弟袭爵”为科右前旗第12世札萨克图郡主(蒙古诸藩爵共分六等:一和硕亲王、二多罗郡王、三多罗贝勒、四固山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统称蒙古王公。)兼充哲里木盟副盟长。
乌泰为王做官之道,在于竭尽全力讨得朝廷的信赖,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和盟旗爵职,其有效手段是最大限度地向朝廷“捐输”。从光绪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止,乌泰向朝廷“捐输”白银共3200两和相当数量的驼马。此举果然赢得了朝廷对他的好感和信赖,多次获得赏赐“加级”,接连被赐“神武门外觐见”、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在紫光阁“赐燕(宴)”、赏用“紫缰”;皇太后在慈宁宫设筵席,乌泰被“赏燕入座’等等。
拉什敏珠尔袭科右后旗札萨克镇国公爵
《蒙古游牧记》载:清代,科右后旗 (史称镇国公旗)东至查尔太山接扎赉特旗界,南至拜格台陀博接郭尔罗斯后旗界,西至博达尔罕山接右翼前旗界,北至庆哈山接索伦界,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将军请旨朝廷,在旗境开垦地段的解家窝棚设置安广县(大安市);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叉干挠设置镇东县(镇赉县)。
科右后旗札萨克镇国公,自清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喇嘛什希为第1世札萨克镇国公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传13世。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12世镇国公特古斯毕里克图逝世后,其子拉什敏珠尔依惯例承袭为第13世札萨克镇国公。
葛根庙是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地区最大的喇嘛庙和藏传佛教中心。位于科右前旗哈达那拉苏木陶赖图山脚下。18世纪40年代首建莲花图庙。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赐名梵通寺。嘉庆元年(1796年)后,相继建成慧通寺、广乐寺。这三座寺庙为东庙,西庙有广觉寺、宏济寺。这五座庙宇合组为一个宏伟的喇嘛庙群,泛称葛根庙。庙内组织分权位、学位两大系统。活佛葛根位至高,是全庙的主宰。
葛根庙的活佛从第1世葛根至1945年,共传7世葛根。第6世葛根名罗布僧勒布希德特布丹扎拉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转生,系科右前旗亚马吐屯丹毕的长子,哈利亚图(贫苦牧民)出身。光绪三十年登第6世葛根之位,号呼图克图。光绪34年,由哲里木盟10旗捐资作为路费,赴青海塔尔寺觐见第13世达赖活佛,春去,秋回。
二、乌泰私自“敛银开荒”被革职
乌泰袭爵后,既要不断向朝廷“捐输”,又要依朝廷定律每年“年班”、“朝政于京师”40天,到京师开销“颇巨”,但王府的财政十分困蹙,负债累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乌泰不顾朝廷对内蒙古地区封建领地实行封禁的法令,私招旗外的人口,到本旗开垦蒙荒,从中敛收押荒银和地租银。
十九世纪90年代,卓索图盟的喀喇沁旗,土默特旗等5旗中的部分蒙民,因躲避旗内的矛盾而外逃,移居科右前旗境南部的巴彦昭、呼伦布哈一带 (通榆县境)。这些蒙民要求垦殖荒原牧场以维持生计,乌泰置朝廷的禁令和两盟的利害关系于不顾,擅然接受这些外来蒙民的要求。从光绪十七年 (1891年)始,将洮儿河两岸夹心荒地和归流河流域的荒地,勘放给这些蒙民。每户蒙民只要交银20两,便可自由垦荒,无论种地多寡,每年每方川地 (合毛荒45垧)交租粮10石、山地交5石,后来分别加征肉50公斤或25公斤。乌泰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台吉(属贵族,皆系王公之子孙,共分4等)们的不满。台吉们情愿凑集白银3.2万两,“抵还该郡王欠债”,条件是驱逐外来的蒙民,停止开垦荒原牧场。乌泰拒绝了台吉们的要求,继续招垦新荒。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又开放达赉窝棚、哈奇吐地方新荒。前后共开垦总面积约42874垧。乌泰给这些外来的蒙汉人口发放《地照》1260余份共1000余户,超过了本旗土著蒙古族户口。
台吉们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以协理台吉(协助旗札萨克办理政务的王府官员)朋束克巴勒珠尔为首,向哲里木盟盟长、理藩院、盛京将军提出控告,指控乌泰郡王之父布彦图“私卖王荒,敛财毙命。”列举的事实有:一、太福晋格根珠拉“虐死奴仆”问题;二、先王遗女格格性格暴戾,对侍女稍不如意置死地,某壮丁之女12岁入侍做婢女,被打致死,后又“毙奴婢多命”。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经过调查和“秉公讯办”,于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七日(1899年2月16日)奉谕照准,将“郡王乌泰暂行撤去札萨克印务”,听候查办。关于外旗蒙户开荒问题,另行酌情办理。翌年,盛京将军增祺奉命重新研究对乌泰的查处问题,于五月二十日(1900年6月16口)以“招集客民,敛银开荒,虐待部下”之罪,奏请“革去副盟长职”,经理藩院核议并 “奉旨允准”;原暂行撤去札萨克印务的决定取消。这样,乌泰头上的两顶乌纱帽虽然丢了一顶,但还保住了札萨克图郡王爵。
三、图合木农牧民起义
光绪年间,俄国侵略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一部分侵驻科右前旗、科右后旗境,清政府以皖浙两省调来一支绿营军,抵抗俄军,结果战败溃散在这一带。俄国侵略军的暴行和清军败兵的骚扰,造成了各蒙旗的混乱和农牧民们的灾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季,科右后旗牧民刚布、桑布兄弟俩,率领贫苦牧民百余人,迁徙到科右后旗与科右前旗东南角交界处的喜热勒太地方(安广县境)定居,以摆脱本旗蒙古王公贵族的统治和剥削。郭尔罗斯前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的一些贫苦农牧民纷纷前来投奔,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了千余人。大家歃血盟誓,结拜兄弟,推举刚布、桑布、王老虎、色纳道尔吉4人为首领。喜热勒太地处平坦的丘陵地带,背靠蜿蜒崎呕的山岗。这些出逃而来的农牧民们,居住在由东南向西北延伸方圆60平方公里的数个村落里。开荒种地、放牧。大家议定不向王府纳税,不受王公贵族的欺压,如果自收的粮食不足,就向附近村屯的地主、富户征收10—20石粮食或数目不等的猪、羊来弥补。喜热勒太的耕地和草牧场,是札萨克镇国公拉什敏珠尔的私人领地。耕地虽归各佃户所有和耕种,但收租权仍归拉什敏珠尔。农牧民们占地抗租,便与封建王公、地主权益发生了尖锐矛盾,于是蒙古王公便开始出兵镇压,这就引爆了一场农牧民武装起义。由于人们称喜热勒太为图合木,故史称图合木起义或刚布桑布起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拉什敏珠尔派军务梅伦 (辅佐协理台吉处理军务的王府官员)伯路带领旗王府兵攻打图合木,未果。又会同乌泰郡王,两旗组成王府兵联军300人围剿图合木。图合木农牧民毅然举起武装反抗的旗帜,激战1天,两旗王府兵死伤20余人后溃逃。义军初战获胜,图合木声威大震。拉什敏珠尔携带家眷和王府官员逃往洮儿河南岸的六家子屯躲藏起来。
不久,扎赉特旗札萨克旺喇克帕勒吉郡王从京师“年班”结束回到旗王府后,惊闻图合木刚布、桑布起义并击败两旗王府兵联军,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命令东部8个努图克的旗民每户征民兵1人,携带枪支弹药马匹,到指定地点集中,由军务梅伦乌勒吉特、沙格德尔扎布指挥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是年四月初,义军首领王老虎率领300多人来到前郭尔罗斯旗新庙屯驻扎,以牛、马兑换枪支弹药。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扎赉特旗闻讯,4旗王府兵组成联军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15日)夜,包围了新庙屯后,乘夜幕发起围攻。埋伏在新庙屯四周的义军奋勇反击,反击战至拂晓时分结束。4旗王府兵联军死伤150多人,其余撤退;义军牺牲6人,伤10余人。
五月三日(6月18日),扎赉特旗军务梅伦乌勒吉特、沙格德尔扎布指挥王府兵300多人,在包围了前郭尔罗斯旗四十家子屯后,乘义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屯内由三哥喇嘛和晏英率领的百余名义军仓猝迎战,由于兵力相差悬殊,三哥喇嘛率众义军突围,晏英等10余名义军牺牲,20余人负伤。义军准备兑换枪支弹药的几百头牛、马匹,全部被劫走。三哥喇嘛率领突围的义军与新庙屯的王老虎部会合后,返回图合木。
六月十五日(7月30日),前郭尔罗斯旗札萨克镇国公齐默特色木丕勒、前郭镇大地主杜老七与农安县地方武装首领十四阎王(绰号)三方组成联军700余人,用大车装载96支洋台枪(类似火药枪)到达图合木后,随即发起进攻。刚布、桑布指挥义军占领战略要地,分兵把口,沉着迎战,疲敝敌人。交战中,天降大雨,连绵不断,联军士兵手中的洋台枪火药被浸湿,打不着火,成了烧火棍。刚布、桑布果断地抓住有利战机,于十九日(8月3日)指挥义军兵分两路进行全线反击,击毙联军200余人,伤百余人。联军大败,义军缴获大批子弹、车、马和粮食、衣物。义军大摆宴席3日,庆功犒赏。从此,图合木声威振四方。各地投奔图合木义军的农牧民猛增至3000多人。科右后旗等周围4旗的封建王公们四处寻求救兵保护自己。逃亡到六家子屯的拉什敏珠尔,从扎赉特旗借王府兵200人来保护自己。
科右后旗等4旗的札萨克们,虽然不甘心军事上的连续失败,但面对图合木义军的日益强盛,不得不改变策略,采取“合谈”、“联姻”的手段分化瓦解义军。于是,拉什敏珠尔派出1名特使充当说客。此人名叫喇木扎布,是本旗的地主。过去曾多次向图合木奉送粮谷、牛马,博得过义军首领的“好感”。他秉承拉什敏珠尔的旨意,多次向义军首领 “说和”,并将桑布、色纳道尔吉等请到王府,拉什敏珠尔设宴款待,还把自己的堂妹送给桑布做妾。“联姻”后,便与桑布“和谈”,双方签订“互不再战”的协议。此举,遭到王老虎等人的反对,导致义军首领之间不团结。削弱了图合木义军的斗志。
十月下旬,科右后旗等4旗札萨克联名签署函文,委派科右后旗梅伦毛格珠勒、科右前旗协理台吉巴图济尔嘎拉、科右中旗梅伦道仍嘎等4人,前往哈尔滨会见俄国武官格罗莫夫,请求“俄兵助剿”。屠杀中国人是俄国军队入侵中国的目的之一,格罗莫夫表示,乐于“应邀”前往,并下令从侵驻伯都纳(吉林省扶余)的部队中调哥萨克骑兵200余人,拉着两门大炮和弹药,昼夜兼程向科右后旗进发。十一月初一(11月30日),哥萨克骑兵们到达图合木后,将两门大炮架设在图合木东的一处制高点,开炮猛烈轰击图合木,炸死许多百姓和牲畜,许多房屋倒塌。早已集结待命的4旗王府兵在炮击后发起进攻,义军失去有指挥的抵抗,几千人四处溃散,图合木被攻陷。至此,持续一年之久的图合木农牧民反对封建王公统治的武装起义失败。
事后,科右后旗等4旗札萨克的代表设宴款待哥萨克骑兵,如数支付其“军垧和旅费”,并赠送500匹马。
四、哲里木盟盟长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缢死事件
色旺诺尔布桑保系科右中旗第13世札萨克巴宝多尔济之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第14世札萨克和硕图什业图亲王爵。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哲里木盟盟长。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以横征暴敛和凶残闻名于全盟。他利用手中的特权规定:全旗大户每年缴纳犍牛240头、乳牛40头、绵羊1000只;征调支用官差车40辆、车夫40名、工匠50人。至于名目繁多的摊派则难以胜数。拒交者、误交者、逃亡者,轻者遭拷打,重者被下牢或处死。他在赴京师走动和向朝廷“捐输”贡献中,以富豪而著名。每进京一次则向朝廷“捐输”白银20万两左右。在京“年班”和“行走”期间,耗银数十万两,同时负债五六十万两。由于能“报效巨款”,从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的11年间,曾获光绪皇帝御旨“在神武门外瞻观”、“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穿素貂褂”、赏用“黄缰”等“隆遇”。他征用大批牧丁修建王府,有宫殿式的宫门、正殿,还建筑了洋式楼阁亭台和花园,“室内陈设用外货,由京津捆载而来,道阻千里,车马口粮,皆取给于民”。正因如此,全旗百姓甚至包括一部分贵族官莫不“衔怨死骨”。
光绪二十六年秋,图合木起义爆发后,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甚为恐慌,强令数百旗丁在代钦塔拉王府外围挖壕,调集府兵百余人加强对王府的护卫。翌年初,科右前、后两旗王府兵联军兵败图合木的消息传开后,旗王府的官兵为保护个人的家园,大多“携械溃散”。这时,在王府充当御马侍从的华连、华里亚孙兄弟二人,为替父报仇(其父沃杨阿在任管旗章京时,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怀疑其受贿,下令钉死在哈达松地方),联络王府梅伦额齐尔敦瓦齐尔和约木札布、太平阿等密议举事。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1901年4月21日),天降大雨,5人率领留在王府的大部分兵丁、侍从,砸开武器库和大牢,抢走武器,放出牢犯。额尔敦瓦齐尔被推举为领袖,列出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的48条罪状,送交副盟长,之后宣布暴动,拉出队伍驻扎在凯毕贝勒府。三月二十三日(5月11日)子夜,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率喇嘛业喜达瓦和侍卫5人,骑马携械逃离王府,欲前往承德都统处请兵镇压。二十五日(13日),暴动队伍追至莫勒根格根家,将其包围。(《科右中旗志》载:地点是乌顺敖日杜小庙),严词谴责他的罪恶,强令其回王府,但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拒不回王府,表示“引咎自责”,在群众愤怒的逼迫下“自缢”身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清廷令刑部尚书裕德、盛京将军曾祺派人查办此案。华莲、华里亚孙、约木札布、托克托呼4人被捕解往奉天,六月就义。
五、陶克陶呼、白音大赉反围剿战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郭尔罗斯前旗4等台吉陶克陶呼率众到旗王府请愿抗垦,要求札萨克齐默特色木丕勒停止放荒保护草牧场。齐避而不见,命管旗章京(王府中参与旗行政、司法事务的官员)将陶鞭笞50下,撵出王府。十月二十九日,陶克陶呼率领3个儿子和牧民约32人,举起义旗,实行武装抗垦,攻打正在旗西部额仁松地方主持放垦牧场的蒙荒行局官员,缴获20多杆快枪,驱逐了蒙汉官员。陶克陶呼起义之后,以驱逐旗内垦民、保护蒙古土地为口号,转战于本旗和科右前旗、科右后旗。会同牧民义军白音大赉部以索伦山为根据地,组织200人的决死队,抗击前来围追堵截的清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命令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张作霖,率领骑兵8个营约4800人,与东三省行营翼长统领兼北洋后路淮军提督张勋部联合追剿陶、白义军。九月二十一日,张作霖率部在醴泉县(突泉县)的德隆烧锅地方将陶、白义军包围。张作霖指挥决死队攀登木梯,登上围墙,向躲在围墙内的义军射击,义军亦进行反击,激战至深夜。陶、白为保存实力,在夜幕中夺路突围,返回索伦山根据地。翌年正月,张作霖率部进攻索伦山义军根据地。由于清军众多,义军寡不敌众,便放弃据守的山头阵地,避向深山老林。战斗中,义军数十人受伤,张作霖部有哨长2人受伤。张作霖又率部继续追击,在东乌珠穆沁旗的兴安山麓与义军发生激战,义军刘金锁等30多人伤亡。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陶克陶呼带少数人从索伦山出发,越过阿克萨边界,进入俄国境内,带去装满货物的车子17辆和300多匹马。清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俄国引渡,俄国政府以陶是“政治避难者”为词加以拒绝。后将陶送至库伦(乌兰巴托)。哲布尊丹巴活佛对陶的到来大加赞赏,当即赏加”一等职衔“,红宝石顶、双眼花翎,并赐予“独胆英雄”称号,委任为“蒙古国兵部司官”、皇帝御侍卫队长。不久,又擢升为“兵部副大臣”。
白音大赉则率义军继续与清军战斗、周旋。一次,奉天巡防队后路统领瑞禄设计安抚、诱捕白音大赉,被白识破,夺枪便走,哨长王海田勒马欲擒,二人对打起来。白佯装负伤倒地,王哨长下马欲擒,白一跃而起,骑上马,飞奔而去。张勋为此重责瑞禄并免去职任。张作霖率部从东乌珠穆沁旗回归途中,探马飞报:白音大赉已转移到洮南府(洮南市)。张作霖即命巡防队急行军赶到洮南府围剿义军,管带蔡永镇率清军攻占了义军据守地。白音大赉带少数义军突围,向索伦山根据地转移。张作霖率部追剿,将索伦山团团围住,并拉开散兵线在深山老林中连续搜索,多日不见义军踪影。随即悬重赏捉拿白音大赉。
是年七月十日,科右前旗台吉色力布密报白及义军的隐匿地并作向导。张作霖闻报,调集精锐清军发起猛烈的突然袭击,义军难以抵抗,大部分伤亡。白音大赉欲骑马突围,不幸被击中落马被俘,后因伤势过重死于狱中。(待续)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右前旗史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