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史记寻踪】 访志书古城 探青城遗迹 ——秦汉时期云中、定襄郡古城
  • 发布时间:2025-03-28
  • 来源:《内蒙古印记》2024年第4期
  • 徐曼雅

     

    如果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与历史握手,那么唯有典籍和文物。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一部《越绝书》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志里的中国”。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追寻历史、感悟历史的典籍首选之书。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绥远通志稿》即是了解全区历史的重要志书,其由原绥远通志馆编修,1937年完成初稿,总计120卷、400余万字。志书记述了自公元前307年(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至公元1935年(民国24年),共计2242年间绥远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地蕴物产、土地人口、农牧经济、工商产业、文物古迹、政治设施、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水利垦务、交通邮电、财政税课、军警法政、自治法团、灾异赈务、古今人物和大事志等。其中,对古城的收录和记述,编者们参考大量史籍资料,并系统调查了绥远省境内的古城位置,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秦汉时期云中、定襄郡古城在首府呼和浩特留下的印迹。

    一、秦汉时期的云中郡属古城

    战国时期,赵国置云中郡,辖境包括阴山南麓呼和浩特平原及以南山区丘陵地带,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都在统辖之内。秦袭赵制,秦之云中郡与赵之云中郡辖境相当。秦朝大一统后,为巩固边疆,实行“实边政策”,大批中原移民迁到边疆。随着人口而至的,还有各类工艺、技术以及文化等等,因此秦之云中郡较赵之云中郡在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地位上都有所提高。秦亡后,北部边疆空虚,匈奴入主,并与两汉和战交往数百年。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之云中郡辖十二县,现可考证的辖县有云中、襄阴、咸阳、原阳、北舆、桢陵、武泉、沙陵、骆县,共九县。汉高祖十一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其后,云中郡所辖县基本定型,共包括11个县:云中、武泉、咸阳、北舆、陶林、桢陵、沙陵、沙南、原阳、阳寿、犊和。其中,云中县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即云中古城,另有7个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沙陵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沙陵故城,亦汉云中郡属,在今托克托县西北境黄河东岸,其他有金河泊,古称沙陵湖。今虽不在,然虽不在,然县或以斯湖得名也。”据考证,沙陵县治所即今托克托县中滩乡哈拉板申村东北的哈拉板申古城。古城地形东高西低,平面呈方形,边长525米。城墙为夯土板筑,现残存北墙、东墙,城内东北角设子城,方形,边长约213米。古城内多出土铜钱、铜镞;子城地表散布很多砖、瓦等建筑构件和盆、罐等陶器残片,其中板瓦饰绳纹,瓦当饰卷云纹。1974年,在古城东侧出土一枚铜质官印,边长2.3厘米,印文为篆书“云中丞印”。

     

    35.png 

    云中丞印

     

    (二)桢陵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桢陵故城,亦汉云中郡属,西部都尉治所,在今托克托县东南黄河左岸喇嘛湾山之阳,其山即古缘胡山也。”据考证,桢陵故城即今托克托县燕山营乡章盖营村章盖营古城。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东、北两墙保存较完整,南墙仅存一段,最高处5米。城内地表散布很多汉代典型器物和纹饰的陶片。20世纪80年代初,古城内收集到一块陶片,上面残留“丑有”二字,篆书,字长宽各1厘米。2004年,在地表采集到一块带有纹饰的残陶片,篆书戳印“司马文君”。

    (三)原阳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原阳故城,亦汉云中郡属县,在归绥县东南大黑河之左。”《战国策》载,赵武灵王破原阳后,以此地为骑邑练兵,着胡服。据推测,原阳县城址即今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八拜古城。古城位于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东,古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墙各长约420~440米,东、西墙各长约520~550米,城墙夯筑而成,北墙保存较好,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城内文化堆积较厚,地表散布大量陶片及绳纹砖、瓦等。城南发掘有西汉中晚期墓葬3座。

    (四)北舆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北舆故城,汉云中郡属县。中部都尉所治。在古武泉水北,即今之小黑河。以形势揆之,当即今归绥县治也”。部分学者推测其为新城区塔布陀罗亥古城,即塔利古城。古城城址平面呈“回”字形,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平面似方形,城址东西长约1260米,南北宽约1250米。城墙夯筑,南墙正中开门。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北处,平面似方形,周长约1400米。城内地表散布大量釜、罐、盆、钵等器物的陶片,以及筒瓦、板瓦等遗物。关于塔利古城的行政建置,一直存有争议,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陶林县或武泉县治所。

    除以上四县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武泉县、阳寿县、陶林县,该三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三县存有争议的古城址包括:沙梁子古城、哈拉板申西古城、蒲滩拐古城。

    二、汉代定襄郡属古城

    《汉书·地理志》载“定襄郡,高帝置”,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西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成乐县(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辖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县、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共12县,辖地相当于今卓资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地。东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善无县,位于今山西境内,辖桐过、武城、骆县、中陵、善无,共5县。其中,西汉时期的成乐、桐过、骆县、定陶、武城、定襄,共6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成乐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成乐故城(盛乐故城),前汉定襄郡属县,亦即郡治所在也,后汉至魏、晋。均易名盛乐,其故城在今和林县北境。”《清一统志》载“盛乐故城在归化城南,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据考证,成乐县为定襄郡郡治,即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又称土城子古城。古城遗址分南城、北城、中城三部分,其中南城即为成乐县,范围较小,位于整个古城的东南方。南城北长535米、东西宽505米,为汉至北魏时期城垣,现存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志鉴的一条东西横墙,地层内发掘有春秋、战国、两汉及北魏时的文化遗存;北城面积最大,中部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1450米,为隋唐时期城垣,地层堆积相对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城垣呈长方形,沿河而建,南北670米、东西380米,为隋唐以后的城垣,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战国至辽、金、元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二)桐过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桐过故城,亦汉定襄郡属县,在今清水河县境黄河东岸。”据专家考证,桐过故城即今清水河县城嘴子古城。古城位于北距浑河入黄河口处约1公里处,地处四面环沟的台地之上。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730米、东西宽430米。古城为汉代所筑,西邻黄河,东、南、北三面为黏土夯筑墙,保存较好。东墙中部设门。城内发掘有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陶器有泥质灰陶,器形有敞口罐、小口罐、盆、盘口壶、平底壶、盂、碗、瓮及纺轮等;铁器有铁刀、铁镰等。

    除以上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定陶县、骆县、武城、定襄县,该四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存有争议的古城遗址依次为: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古城、清水河县古城村古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古城、赛罕区西梁村古城。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1743151109140739.png 

    陶卜齐古城出土的叠烧的陶碗

     

    1743151126671381.png 

    陶卜齐古城遗址出土的铁器

     


  • 【史记寻踪】 访志书古城 探青城遗迹 ——秦汉时期云中、定襄郡古城
  • 发布时间:2025-03-28
  • 来源:《内蒙古印记》2024年第4期
  • 徐曼雅

     

    如果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与历史握手,那么唯有典籍和文物。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一部《越绝书》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志里的中国”。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追寻历史、感悟历史的典籍首选之书。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绥远通志稿》即是了解全区历史的重要志书,其由原绥远通志馆编修,1937年完成初稿,总计120卷、400余万字。志书记述了自公元前307年(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至公元1935年(民国24年),共计2242年间绥远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地蕴物产、土地人口、农牧经济、工商产业、文物古迹、政治设施、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水利垦务、交通邮电、财政税课、军警法政、自治法团、灾异赈务、古今人物和大事志等。其中,对古城的收录和记述,编者们参考大量史籍资料,并系统调查了绥远省境内的古城位置,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秦汉时期云中、定襄郡古城在首府呼和浩特留下的印迹。

    一、秦汉时期的云中郡属古城

    战国时期,赵国置云中郡,辖境包括阴山南麓呼和浩特平原及以南山区丘陵地带,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都在统辖之内。秦袭赵制,秦之云中郡与赵之云中郡辖境相当。秦朝大一统后,为巩固边疆,实行“实边政策”,大批中原移民迁到边疆。随着人口而至的,还有各类工艺、技术以及文化等等,因此秦之云中郡较赵之云中郡在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地位上都有所提高。秦亡后,北部边疆空虚,匈奴入主,并与两汉和战交往数百年。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之云中郡辖十二县,现可考证的辖县有云中、襄阴、咸阳、原阳、北舆、桢陵、武泉、沙陵、骆县,共九县。汉高祖十一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其后,云中郡所辖县基本定型,共包括11个县:云中、武泉、咸阳、北舆、陶林、桢陵、沙陵、沙南、原阳、阳寿、犊和。其中,云中县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即云中古城,另有7个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沙陵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沙陵故城,亦汉云中郡属,在今托克托县西北境黄河东岸,其他有金河泊,古称沙陵湖。今虽不在,然虽不在,然县或以斯湖得名也。”据考证,沙陵县治所即今托克托县中滩乡哈拉板申村东北的哈拉板申古城。古城地形东高西低,平面呈方形,边长525米。城墙为夯土板筑,现残存北墙、东墙,城内东北角设子城,方形,边长约213米。古城内多出土铜钱、铜镞;子城地表散布很多砖、瓦等建筑构件和盆、罐等陶器残片,其中板瓦饰绳纹,瓦当饰卷云纹。1974年,在古城东侧出土一枚铜质官印,边长2.3厘米,印文为篆书“云中丞印”。

     

    35.png 

    云中丞印

     

    (二)桢陵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桢陵故城,亦汉云中郡属,西部都尉治所,在今托克托县东南黄河左岸喇嘛湾山之阳,其山即古缘胡山也。”据考证,桢陵故城即今托克托县燕山营乡章盖营村章盖营古城。古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东、北两墙保存较完整,南墙仅存一段,最高处5米。城内地表散布很多汉代典型器物和纹饰的陶片。20世纪80年代初,古城内收集到一块陶片,上面残留“丑有”二字,篆书,字长宽各1厘米。2004年,在地表采集到一块带有纹饰的残陶片,篆书戳印“司马文君”。

    (三)原阳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原阳故城,亦汉云中郡属县,在归绥县东南大黑河之左。”《战国策》载,赵武灵王破原阳后,以此地为骑邑练兵,着胡服。据推测,原阳县城址即今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八拜古城。古城位于赛罕区金河镇八拜村东,古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墙各长约420~440米,东、西墙各长约520~550米,城墙夯筑而成,北墙保存较好,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城内文化堆积较厚,地表散布大量陶片及绳纹砖、瓦等。城南发掘有西汉中晚期墓葬3座。

    (四)北舆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北舆故城,汉云中郡属县。中部都尉所治。在古武泉水北,即今之小黑河。以形势揆之,当即今归绥县治也”。部分学者推测其为新城区塔布陀罗亥古城,即塔利古城。古城城址平面呈“回”字形,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平面似方形,城址东西长约1260米,南北宽约1250米。城墙夯筑,南墙正中开门。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北处,平面似方形,周长约1400米。城内地表散布大量釜、罐、盆、钵等器物的陶片,以及筒瓦、板瓦等遗物。关于塔利古城的行政建置,一直存有争议,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陶林县或武泉县治所。

    除以上四县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武泉县、阳寿县、陶林县,该三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三县存有争议的古城址包括:沙梁子古城、哈拉板申西古城、蒲滩拐古城。

    二、汉代定襄郡属古城

    《汉书·地理志》载“定襄郡,高帝置”,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云中郡分为两部分,云中县以西为新云中郡,属汉;以东为定襄郡,属代国。西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成乐县(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辖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县、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共12县,辖地相当于今卓资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地。东汉时期定襄郡郡治在善无县,位于今山西境内,辖桐过、武城、骆县、中陵、善无,共5县。其中,西汉时期的成乐、桐过、骆县、定陶、武城、定襄,共6县属今呼和浩特辖境。

    (一)成乐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成乐故城(盛乐故城),前汉定襄郡属县,亦即郡治所在也,后汉至魏、晋。均易名盛乐,其故城在今和林县北境。”《清一统志》载“盛乐故城在归化城南,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据考证,成乐县为定襄郡郡治,即今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又称土城子古城。古城遗址分南城、北城、中城三部分,其中南城即为成乐县,范围较小,位于整个古城的东南方。南城北长535米、东西宽505米,为汉至北魏时期城垣,现存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志鉴的一条东西横墙,地层内发掘有春秋、战国、两汉及北魏时的文化遗存;北城面积最大,中部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1450米,为隋唐时期城垣,地层堆积相对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城垣呈长方形,沿河而建,南北670米、东西380米,为隋唐以后的城垣,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含战国至辽、金、元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二)桐过故城

    《绥远通志稿》载“桐过故城,亦汉定襄郡属县,在今清水河县境黄河东岸。”据专家考证,桐过故城即今清水河县城嘴子古城。古城位于北距浑河入黄河口处约1公里处,地处四面环沟的台地之上。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730米、东西宽430米。古城为汉代所筑,西邻黄河,东、南、北三面为黏土夯筑墙,保存较好。东墙中部设门。城内发掘有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陶器有泥质灰陶,器形有敞口罐、小口罐、盆、盘口壶、平底壶、盂、碗、瓮及纺轮等;铁器有铁刀、铁镰等。

    除以上基本确定的县治所在古城外,另有定陶县、骆县、武城、定襄县,该四县虽也在呼和浩特境内,但因缺少考古挖掘资料,暂时无法确定其城址的确切位置。涉及存有争议的古城遗址依次为: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古城、清水河县古城村古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古城、赛罕区西梁村古城。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1743151109140739.png 

    陶卜齐古城出土的叠烧的陶碗

     

    1743151126671381.png 

    陶卜齐古城遗址出土的铁器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