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修志札记】以点带面 常抓不懈 全力推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编纂工作
  • 发布时间:2025-03-28
  • 来源:《内蒙古印记》2024年第4期
  •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盟市志业务处

     

    组织编纂扶贫志,是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也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事业。按照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关于实施中国扶贫志编纂工程和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指组字〔2022〕2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志办、国家乡村振兴部门《关于开展中国扶贫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中指组字〔2023〕4号)等有关文件要求,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于2023年4月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编纂工程实施方案》(内党史志发〔2023〕7号),全面启动自治区扶贫志编纂工作,就全区各级扶贫志编纂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自治区共有47部扶贫志书需要编修,其中自治区1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盟市4部(《兴安盟扶贫志》《赤峰市扶贫志》《锡林郭勒盟扶贫志》《乌兰察布市扶贫志》),旗县42部(含《四子王旗扶贫志》《宁城县扶贫志》《喀喇沁旗扶贫志》《阿尔山市扶贫志》《科尔沁右翼中旗扶贫志》5部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

    一、当前扶贫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年初对涉及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编纂工作的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3个盟市,宁城县、喀喇沁旗、四子王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5个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旗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对其他地区进行电话调度,基本摸清了编纂情况。

    年初计划做好5部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和自治区42部扶贫志编纂工作。2024年1月至今,通过自治区两办发文,挂图作战,每月调度一次,协调农牧厅对进展缓慢地区下发2次提醒函,分管副主任带队赴赤峰、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及相关旗县调研督导扶贫志工作等措施,促进20多部扶贫志进度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的5部志书,《宁城县扶贫志》9月完成评审,正在审后修改;《四子王旗扶贫志》《阿尔山市扶贫志》均召开了初审会,正在修改初审稿;《喀喇沁旗扶贫志》《科尔沁右翼中旗扶贫志》均已完成初稿,近期召开初审会。未入选的自治区42部扶贫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召开2次篇目论证会,1次初审会议,未达到评审要求,退回1次,后召开1次评审会;4部盟市级扶贫志,《兴安盟扶贫志》于10月召开初审会;《乌兰察布市扶贫志》初稿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补充短缺资料;《锡林郭勒盟扶贫志》正在撰写初稿;《赤峰市扶贫志》开始撰写初稿。37部旗县扶贫志,《商都县扶贫志》已经出版;《察右后旗扶贫志》已召开评审会;《巴林右旗扶贫志》《翁牛特旗扶贫志》《正镶白旗扶贫志》《杭锦旗扶贫志》已召开初审会;《科尔沁左翼中旗扶贫志》《科尔沁左翼后旗扶贫志》《阿鲁科尔沁旗扶贫志》《克什克腾旗扶贫志》《磴口县扶贫志》《阿拉善左旗扶贫志》进度较慢;其余25部旗县扶贫志初稿撰写均在50%以上。

    二、影响和制约扶贫志编纂的突出问题

    目前,各盟市扶贫志编纂情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编纂进度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扶贫志编纂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记述重点特色把握不准、编纂队伍配备不齐等。

    (一)对扶贫志编纂工作认识不足。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摆脱困苦的千年夙愿,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唯其意义重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的以志书形式,将中国扶贫事业这一伟大成就翔实记录下来,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大力彰显社会各界投身扶贫行动的美德善举,全力揭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顽强拼搏的勤劳智慧。同时,通过编纂扶贫志,系统总结扶贫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为全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对扶贫志编纂工作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修志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浩大,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协作,既要有“人自为战”的主动进攻意识,又要有“海、陆、空”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群体意识。盟市、旗县(市、区)主要领导务必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加强修志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这项工作。我们现在组织编纂的扶贫志,上下时间较长,内容广博,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扶贫志编纂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单靠地方志工作机构是难以推进的。

    通过调研也发现,凡是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的地方,扶贫志工作开展得就扎实,进展就比较快。很多地方都是党委或者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扶贫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部署会,使编纂工作得到了有力推动。

    (三)对扶贫志记述重点和特色把握不准。扶贫事业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具有鲜明特征,因此在全面记述的基础上,不仅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扶贫这一伟业的发展过程、基本面貌反映出来、记录下来,同时要注意把这一伟业当中所开展的一系列重点工作反映出来,而且记述时要注意在章、节、目的设置上,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点。调研中对各部志书篇目大纲查阅中发现,普遍存在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现象,出现了“千志一面”的问题,这将导致在成书上出现“浮泛一般”的后果。以此类推这种现象其余扶贫志书应该普遍存在,因此,下一步要求扶贫志编纂中要特别强调突出记述重点和特色,准确地反映本地扶贫事业的发展。

    (四)扶贫志编纂人才缺失。编修地方志是“官职官责”,乡贤、名流、文人修志是历代约定俗成的传统。当前,众手成志已成为修志的普遍现象,像扶贫志这样特殊的专题志书,不仅需要地方志专业人才,更需要对扶贫事业有精准把握的专家型人才。

    实际调研中发现,在自治区各地扶贫志书实际编写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编纂,有乡村振兴部门和地方志机构参与,但在人才队伍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第三方公司的编纂人员和地方志机构工作人员虽然有编志的专业背景,但是没有扶贫工作经验,认识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记述方向地把握。二是乡村振兴部门单位抽调一些人员参与,组成的临时编纂队伍都同时还承担着本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工作繁重,常常顾此失彼。三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有能力参编的扶贫专家型人才无法吸纳进来。

    三、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对策

    为推动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全区扶贫志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认识,强化担当。盟市层面要高度重视扶贫志编纂工作,加强责任担当。要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系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明确主要任务、经费人员保障、进度安排和组织领导等各方面内容。要做好上传下达的职责,及时传达上级要求,及时汇报本地区扶贫志编纂情况,监督旗县(市、区)扶贫志编纂进度,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旗县(市、区)要常态化向上一级机构汇报工作进展,积极征求意见建议,全力推进扶贫志编纂工作。

    (二)深入调研,强化指导。为进一步抓好抓实这项工作,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将把自治区各级扶贫志编纂工作专题调研工作常抓在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盟市、旗县(市、区)扶贫志编修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篇目大纲制定、编纂体例确定、资料收集和编修撰写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同时,会同自治区农牧厅加强联系,共同督促调研,推动两个系统盟市级和旗县(市、区)级机构加快编纂进度,保证任务按时完成。

    (三)夯实基础,培训赋能。在加强工作规划的同时,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要求,牢固树立存真求实的意识和创名志、佳志、良志的抱负,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和出版关,做到观点正确,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记述准确,特色鲜明,文风端正,印制规范,努力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为进一步提升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召开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区内外专家就扶贫志开展经验交流和授课指导。

    (四)试点引领,互学互鉴。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扶贫志编纂工作走深走实。一是要以列入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的五部志书为模本,先行先试,建立定点联系指导制度,精准跟进试点地区编纂工作,及时督促编纂进度,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认真解决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以率先出版的《商都县扶贫志》为典型,邀请编修人员就扶贫志编修作典型经验交流,各盟市、相关旗县(市、区)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扶贫志编修工作经验。三是要发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将自治区级扶贫志书打造成为全区扶贫志可供参考的样品模板。

    (五)充实力量,配齐人才。一是吸收自治区专家库成员。坚持专家评审把关是编纂好扶贫志的有效途径。坚持“评审—修改—再评审—再修改”,主动邀请有关专家参与三审三校环节,对书稿进行多轮评审把关,以提高志书质量。二是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对编纂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线上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评代训、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多频次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扶贫志编纂人员业务水平。三是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编纂工作。鼓励地方志科研工作者、扶贫参与者和方志爱好者等参与扶贫志工作,凝聚强大合力,更好地推动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

    (六)反复修改,提高质量。坚持精益求精,认真打磨修改是编纂好扶贫志的重要手段。要本着“志书不厌百回改,淘尽黄沙始见金”的编纂理念,通过自我修改、互相修改、集体修改、主编修改和专家修改等方式,对大到每一个章节、每一块条目、每一项内容,小到每一幅图照、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注释,都反复考证,认真推敲,细心校对。主要是大结构、大框架的科学合理,再加强对概述、修志始末和章下序等“文眼”地把关和提炼,把“眼睛”擦亮,使其更传神。凡不合文体,用词不当,表述不准等,都进行修改。还要增补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特点的资料,写出深度,达到层层把关,以提高志书质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深情话语,令人充满感念。为了如实记录新时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脱胎换骨、破茧化蝶的华丽蜕变,展现自治区干部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展现自治区人民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史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全方位展示全球贫困治理的“内蒙古事迹”,多角度记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时代风采、重要经验、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形成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史志文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修志札记】以点带面 常抓不懈 全力推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编纂工作
  • 发布时间:2025-03-28
  • 来源:《内蒙古印记》2024年第4期
  •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盟市志业务处

     

    组织编纂扶贫志,是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也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千秋事业。按照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关于实施中国扶贫志编纂工程和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指组字〔2022〕2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志办、国家乡村振兴部门《关于开展中国扶贫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中指组字〔2023〕4号)等有关文件要求,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于2023年4月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编纂工程实施方案》(内党史志发〔2023〕7号),全面启动自治区扶贫志编纂工作,就全区各级扶贫志编纂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自治区共有47部扶贫志书需要编修,其中自治区1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盟市4部(《兴安盟扶贫志》《赤峰市扶贫志》《锡林郭勒盟扶贫志》《乌兰察布市扶贫志》),旗县42部(含《四子王旗扶贫志》《宁城县扶贫志》《喀喇沁旗扶贫志》《阿尔山市扶贫志》《科尔沁右翼中旗扶贫志》5部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

    一、当前扶贫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年初对涉及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编纂工作的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3个盟市,宁城县、喀喇沁旗、四子王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5个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旗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对其他地区进行电话调度,基本摸清了编纂情况。

    年初计划做好5部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和自治区42部扶贫志编纂工作。2024年1月至今,通过自治区两办发文,挂图作战,每月调度一次,协调农牧厅对进展缓慢地区下发2次提醒函,分管副主任带队赴赤峰、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及相关旗县调研督导扶贫志工作等措施,促进20多部扶贫志进度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的5部志书,《宁城县扶贫志》9月完成评审,正在审后修改;《四子王旗扶贫志》《阿尔山市扶贫志》均召开了初审会,正在修改初审稿;《喀喇沁旗扶贫志》《科尔沁右翼中旗扶贫志》均已完成初稿,近期召开初审会。未入选的自治区42部扶贫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召开2次篇目论证会,1次初审会议,未达到评审要求,退回1次,后召开1次评审会;4部盟市级扶贫志,《兴安盟扶贫志》于10月召开初审会;《乌兰察布市扶贫志》初稿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补充短缺资料;《锡林郭勒盟扶贫志》正在撰写初稿;《赤峰市扶贫志》开始撰写初稿。37部旗县扶贫志,《商都县扶贫志》已经出版;《察右后旗扶贫志》已召开评审会;《巴林右旗扶贫志》《翁牛特旗扶贫志》《正镶白旗扶贫志》《杭锦旗扶贫志》已召开初审会;《科尔沁左翼中旗扶贫志》《科尔沁左翼后旗扶贫志》《阿鲁科尔沁旗扶贫志》《克什克腾旗扶贫志》《磴口县扶贫志》《阿拉善左旗扶贫志》进度较慢;其余25部旗县扶贫志初稿撰写均在50%以上。

    二、影响和制约扶贫志编纂的突出问题

    目前,各盟市扶贫志编纂情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编纂进度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扶贫志编纂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记述重点特色把握不准、编纂队伍配备不齐等。

    (一)对扶贫志编纂工作认识不足。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摆脱困苦的千年夙愿,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唯其意义重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的以志书形式,将中国扶贫事业这一伟大成就翔实记录下来,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大力彰显社会各界投身扶贫行动的美德善举,全力揭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顽强拼搏的勤劳智慧。同时,通过编纂扶贫志,系统总结扶贫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为全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对扶贫志编纂工作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修志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浩大,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协作,既要有“人自为战”的主动进攻意识,又要有“海、陆、空”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群体意识。盟市、旗县(市、区)主要领导务必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加强修志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这项工作。我们现在组织编纂的扶贫志,上下时间较长,内容广博,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扶贫志编纂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单靠地方志工作机构是难以推进的。

    通过调研也发现,凡是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的地方,扶贫志工作开展得就扎实,进展就比较快。很多地方都是党委或者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扶贫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部署会,使编纂工作得到了有力推动。

    (三)对扶贫志记述重点和特色把握不准。扶贫事业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具有鲜明特征,因此在全面记述的基础上,不仅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扶贫这一伟业的发展过程、基本面貌反映出来、记录下来,同时要注意把这一伟业当中所开展的一系列重点工作反映出来,而且记述时要注意在章、节、目的设置上,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点。调研中对各部志书篇目大纲查阅中发现,普遍存在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现象,出现了“千志一面”的问题,这将导致在成书上出现“浮泛一般”的后果。以此类推这种现象其余扶贫志书应该普遍存在,因此,下一步要求扶贫志编纂中要特别强调突出记述重点和特色,准确地反映本地扶贫事业的发展。

    (四)扶贫志编纂人才缺失。编修地方志是“官职官责”,乡贤、名流、文人修志是历代约定俗成的传统。当前,众手成志已成为修志的普遍现象,像扶贫志这样特殊的专题志书,不仅需要地方志专业人才,更需要对扶贫事业有精准把握的专家型人才。

    实际调研中发现,在自治区各地扶贫志书实际编写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编纂,有乡村振兴部门和地方志机构参与,但在人才队伍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第三方公司的编纂人员和地方志机构工作人员虽然有编志的专业背景,但是没有扶贫工作经验,认识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记述方向地把握。二是乡村振兴部门单位抽调一些人员参与,组成的临时编纂队伍都同时还承担着本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工作繁重,常常顾此失彼。三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有能力参编的扶贫专家型人才无法吸纳进来。

    三、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对策

    为推动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全区扶贫志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认识,强化担当。盟市层面要高度重视扶贫志编纂工作,加强责任担当。要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系列丛书编纂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明确主要任务、经费人员保障、进度安排和组织领导等各方面内容。要做好上传下达的职责,及时传达上级要求,及时汇报本地区扶贫志编纂情况,监督旗县(市、区)扶贫志编纂进度,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旗县(市、区)要常态化向上一级机构汇报工作进展,积极征求意见建议,全力推进扶贫志编纂工作。

    (二)深入调研,强化指导。为进一步抓好抓实这项工作,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将把自治区各级扶贫志编纂工作专题调研工作常抓在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盟市、旗县(市、区)扶贫志编修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篇目大纲制定、编纂体例确定、资料收集和编修撰写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同时,会同自治区农牧厅加强联系,共同督促调研,推动两个系统盟市级和旗县(市、区)级机构加快编纂进度,保证任务按时完成。

    (三)夯实基础,培训赋能。在加强工作规划的同时,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要求,牢固树立存真求实的意识和创名志、佳志、良志的抱负,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和出版关,做到观点正确,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记述准确,特色鲜明,文风端正,印制规范,努力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为进一步提升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召开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区内外专家就扶贫志开展经验交流和授课指导。

    (四)试点引领,互学互鉴。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扶贫志编纂工作走深走实。一是要以列入中国扶贫志丛书试点的五部志书为模本,先行先试,建立定点联系指导制度,精准跟进试点地区编纂工作,及时督促编纂进度,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认真解决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以率先出版的《商都县扶贫志》为典型,邀请编修人员就扶贫志编修作典型经验交流,各盟市、相关旗县(市、区)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扶贫志编修工作经验。三是要发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扶贫志》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将自治区级扶贫志书打造成为全区扶贫志可供参考的样品模板。

    (五)充实力量,配齐人才。一是吸收自治区专家库成员。坚持专家评审把关是编纂好扶贫志的有效途径。坚持“评审—修改—再评审—再修改”,主动邀请有关专家参与三审三校环节,对书稿进行多轮评审把关,以提高志书质量。二是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对编纂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线上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评代训、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多频次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扶贫志编纂人员业务水平。三是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编纂工作。鼓励地方志科研工作者、扶贫参与者和方志爱好者等参与扶贫志工作,凝聚强大合力,更好地推动扶贫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

    (六)反复修改,提高质量。坚持精益求精,认真打磨修改是编纂好扶贫志的重要手段。要本着“志书不厌百回改,淘尽黄沙始见金”的编纂理念,通过自我修改、互相修改、集体修改、主编修改和专家修改等方式,对大到每一个章节、每一块条目、每一项内容,小到每一幅图照、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注释,都反复考证,认真推敲,细心校对。主要是大结构、大框架的科学合理,再加强对概述、修志始末和章下序等“文眼”地把关和提炼,把“眼睛”擦亮,使其更传神。凡不合文体,用词不当,表述不准等,都进行修改。还要增补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特点的资料,写出深度,达到层层把关,以提高志书质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深情话语,令人充满感念。为了如实记录新时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脱胎换骨、破茧化蝶的华丽蜕变,展现自治区干部群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展现自治区人民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史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全方位展示全球贫困治理的“内蒙古事迹”,多角度记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时代风采、重要经验、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形成反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史志文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