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靳二丽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过,纵横万里的长城在这里见证,自夏商周至今的几千年间,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到一体、从松散到紧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置管理郡王、札萨克二旗垦区汉民事务的东胜厅,隶山西归绥道,民国元年(1912),东胜厅改置东胜县,隶山西归绥观察使。1984年,撤销东胜县,改设东胜市(县级),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克昭盟所辖。2001年,撤销东胜市,改设东胜区(县级),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尔多斯市所辖。古因“胜州”得名,今有“暖城”闻名,今天的东胜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让我们一起见证东胜的辉煌,感受历史的沉淀。
一、经济发展
1952年,建立了木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成立了运输队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私营企业发展到125户245人。1954年,成立了东胜县地方国营酸刺沟煤矿。同年,全县组织起木业、铁业、缝纫业、鞋业等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组75个。1955年,原煤产量1.35万吨,产值15万元。1956年,全县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工农业总产值6553500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946200元,农业总产值5647300元,财政总收入466109元,总支出484033元。1958年,开办伊盟社会福利毛织厂,生产以手工为主。之后,一些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企业逐步建立,东胜城市工商业体系初步形成。1959年12月1日,伊盟石油一厂在碾盘梁沟建成投产。1960年1月9日,县印刷厂造纸车间建成投产,日产机制有光纸150公斤。
农民将牲畜作价加入生产合作社
东胜县城的家庭妇女组建的制鞋合作社
1990年,全市有纺织工业企业6家,产值9878.2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
2023年,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0.51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位列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4%,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9.55亿元(含高新区),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5.84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9.1%,占全市比重近40%。2023年,接待游客643.5万人次、增长43.7%,带动旅游收入122.9亿元、增长45%。
2023年,全年产销煤炭1.15亿吨,发电160.97亿千瓦时,全年累计产销羊绒制品402.8万件。实施新能源项目18个,总投资280亿元的晶澳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投资近百亿元的奇瑞20万台新能源乘用车项目,以及投资20亿元的株洲时代新材百米级叶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亿利一道4GW光伏组件、国盛利华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奇瑞3000台新能源重卡及研究院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工业门类扩增44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完成243亿元。
鄂尔多斯集团绒纺车间
二、人民生活
(一)教育
民国34年(1945),绥远省立河西师范建成,结束了东胜地区没有中等学校的历史,校址设在东门外大礼堂。校长由公署专员陈国祯兼。1950年,县城厢小学改为县第一完全小学。1952年4月,伊盟中学由包头金龙王庙街迁到东胜新建的校舍。1959年9月20日,伊盟师范学校在东胜建立。1950年接管整顿小学6所。有在校学生373名,教职工11名。1966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49所,其中幼儿园2所,小学39所,中学4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党校2所。在校学生增加为11518名,教职工队伍壮大到647名。
1990年,市内有幼儿园51所,入园幼儿4081名。小学87所,学生15102名,教职工1406名。中学13所,学生9600名,教职工956名。中等专业学校12所,学生5332名,教职工115名。高等院校3所,学生804名,教职工208名。
伊盟第一中学
(二)医疗
民国34年(1945),东胜开办了第一个公立医院即东胜县卫生院,第一任院长赵纯喜。1950年,县内共有卫生人员30人。1970年,县内共有卫生人员381人。1990年,全市卫生技术队伍发展壮大到1562人(盟属1161人)。
(三)文化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胜县的文化艺术相当贫乏,老百姓自发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如:庙戏、喇嘛庙会、社火。
1950年,新建了文化馆和收音站,1956年收音站改设为东胜县广播站。1951年1月1日,伊盟文工团在东胜成立。
鄂尔多斯影剧院
1952年2月5日,绥远省新华书店伊盟支店在东胜成立。2022年,招考引进教育人才593名,推进集团化办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截至2023年,东胜区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50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07823人,教职工11311人。
2022年,东胜区有医疗机构523个,有医疗机构床位数463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6256人。
东胜区图书馆
2022年,新建文化馆分馆2处,图书馆分馆10处,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42100平方米。打造“互联网+文化+旅游+校培+文物”文旅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三、城市建设
民国元年(1912),东胜厅改置东胜县,人们这样形容当时的东胜:“四野寂寞无村旅,但见茅舍两三起。到处羊骨与羊粪,鸡兔猪狗伴人栖”。民国20年(1931),建成0.25平方公里的东胜城,城内房屋稀少。民国23年(1934),东胜县全县19535人,其中东胜城内有268人。
60年代东胜城区鸟瞰图
到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8.6平方公里,街路、巷道由6条约2公里增加到74条56.18公里,房屋建筑面积由约0.5万平方米扩建为238万平方米,楼房兴建到330多座。东胜市人口36558户142307人,比1949年增长4.95倍。
90年代东胜区街景
2010年开发东胜区政府南侧广场
今天的东胜,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近6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面积2160平方公里,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称号。地区综合实力位列“2022中国西部百强区”第18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5位。
四、生态环境
东胜地势西高东低,过去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950—1990年,遭受严重旱灾就有16年。1960年、1961年、1966年、1972年、1974年均遭受严重风沙灾害,农作物返种、补种、交通中断。20世纪50年代,在城北郊营造防护林带,街路始植杨柳树。20世纪60年代,建起人民公园。80年代,公园进行扩建与美化。至1990年,有行道树、庭院树7万余株,平均每人有公共绿地2.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8.5%。
2018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2.8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6平方米。2022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55%。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8.57亿元,完成露天煤矿复垦绿化500公顷,建成3座国家级绿色矿山,5座煤矿创建为绿色矿山典型示范区。2022年,实施城市公园和绿地改造项目13个,新增和改造绿地200万平方米。2023年,完成林草生态建设7.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9.9%和51.8%。实施四座煤矿集中连片治理示范工程,完成矿山地质修复治理1728公顷,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2座。
20世纪80年代东胜公园
民达煤矿
五、服务供给
1950年3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胜支行建立;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胜支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伊盟支行。同年6月,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在东胜设立门市部一个。1951年,全县召开抗美援朝运动。捐款人数占总人口的70%,共捐款(包括实物折款)1.5万元。民国25年(1936),东胜第一次出现汽车。1951年,伊盟自治区政府购进汽车一辆,从此,东胜地区有了汽车。1952年2月1日,东胜邮政、电信机构合并,成立东胜县邮电局。5月,伊盟中心运输站在东胜成立,开办客货运输。
1992年10月,全封闭式、大型综合市场——民生市场在伊克昭盟东胜市落成,市场总投资100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23600平方米。场内有经营者1000户,从业人员1899人。1989年10月,包神铁路即包头经东胜至神木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总投资3.2亿元,年运输力1000万吨。
供销社大厦
今天,东胜区境内共有包茂高速、荣乌高速,国道109线、国道210线、省道S214线(包府公路)5条国省干线;建设碾红线、罕刘线、赵店线、旅游专线等县乡公路26条。区内各等级公路共计1219.034公里。运营公交线路37条,运营车辆340台,公交线路总长度504.3公里。有2家客运班车营运企业负责省际、市际和旗区间客运工作,共有各类营运客车504台。各类公共交通保障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国道109线
70年,一部城市变迁史,一段东胜回忆录,东胜各族人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启了全面发展新征程。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东胜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和落实市委“三个四”工作任务,始终以赶考心态、奋进姿态、答卷状态,全面推进“三区四城”建设,奋力开创东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档案史志馆)
靳二丽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过,纵横万里的长城在这里见证,自夏商周至今的几千年间,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到一体、从松散到紧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守望相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置管理郡王、札萨克二旗垦区汉民事务的东胜厅,隶山西归绥道,民国元年(1912),东胜厅改置东胜县,隶山西归绥观察使。1984年,撤销东胜县,改设东胜市(县级),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克昭盟所辖。2001年,撤销东胜市,改设东胜区(县级),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尔多斯市所辖。古因“胜州”得名,今有“暖城”闻名,今天的东胜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让我们一起见证东胜的辉煌,感受历史的沉淀。
一、经济发展
1952年,建立了木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成立了运输队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私营企业发展到125户245人。1954年,成立了东胜县地方国营酸刺沟煤矿。同年,全县组织起木业、铁业、缝纫业、鞋业等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组75个。1955年,原煤产量1.35万吨,产值15万元。1956年,全县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工农业总产值6553500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946200元,农业总产值5647300元,财政总收入466109元,总支出484033元。1958年,开办伊盟社会福利毛织厂,生产以手工为主。之后,一些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企业逐步建立,东胜城市工商业体系初步形成。1959年12月1日,伊盟石油一厂在碾盘梁沟建成投产。1960年1月9日,县印刷厂造纸车间建成投产,日产机制有光纸150公斤。
农民将牲畜作价加入生产合作社
东胜县城的家庭妇女组建的制鞋合作社
1990年,全市有纺织工业企业6家,产值9878.2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
2023年,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0.51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位列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4%,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9.55亿元(含高新区),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5.84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9.1%,占全市比重近40%。2023年,接待游客643.5万人次、增长43.7%,带动旅游收入122.9亿元、增长45%。
2023年,全年产销煤炭1.15亿吨,发电160.97亿千瓦时,全年累计产销羊绒制品402.8万件。实施新能源项目18个,总投资280亿元的晶澳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投资近百亿元的奇瑞20万台新能源乘用车项目,以及投资20亿元的株洲时代新材百米级叶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亿利一道4GW光伏组件、国盛利华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奇瑞3000台新能源重卡及研究院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工业门类扩增44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完成243亿元。
鄂尔多斯集团绒纺车间
二、人民生活
(一)教育
民国34年(1945),绥远省立河西师范建成,结束了东胜地区没有中等学校的历史,校址设在东门外大礼堂。校长由公署专员陈国祯兼。1950年,县城厢小学改为县第一完全小学。1952年4月,伊盟中学由包头金龙王庙街迁到东胜新建的校舍。1959年9月20日,伊盟师范学校在东胜建立。1950年接管整顿小学6所。有在校学生373名,教职工11名。1966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49所,其中幼儿园2所,小学39所,中学4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党校2所。在校学生增加为11518名,教职工队伍壮大到647名。
1990年,市内有幼儿园51所,入园幼儿4081名。小学87所,学生15102名,教职工1406名。中学13所,学生9600名,教职工956名。中等专业学校12所,学生5332名,教职工115名。高等院校3所,学生804名,教职工208名。
伊盟第一中学
(二)医疗
民国34年(1945),东胜开办了第一个公立医院即东胜县卫生院,第一任院长赵纯喜。1950年,县内共有卫生人员30人。1970年,县内共有卫生人员381人。1990年,全市卫生技术队伍发展壮大到1562人(盟属1161人)。
(三)文化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胜县的文化艺术相当贫乏,老百姓自发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如:庙戏、喇嘛庙会、社火。
1950年,新建了文化馆和收音站,1956年收音站改设为东胜县广播站。1951年1月1日,伊盟文工团在东胜成立。
鄂尔多斯影剧院
1952年2月5日,绥远省新华书店伊盟支店在东胜成立。2022年,招考引进教育人才593名,推进集团化办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截至2023年,东胜区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50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07823人,教职工11311人。
2022年,东胜区有医疗机构523个,有医疗机构床位数463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6256人。
东胜区图书馆
2022年,新建文化馆分馆2处,图书馆分馆10处,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42100平方米。打造“互联网+文化+旅游+校培+文物”文旅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三、城市建设
民国元年(1912),东胜厅改置东胜县,人们这样形容当时的东胜:“四野寂寞无村旅,但见茅舍两三起。到处羊骨与羊粪,鸡兔猪狗伴人栖”。民国20年(1931),建成0.25平方公里的东胜城,城内房屋稀少。民国23年(1934),东胜县全县19535人,其中东胜城内有268人。
60年代东胜城区鸟瞰图
到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8.6平方公里,街路、巷道由6条约2公里增加到74条56.18公里,房屋建筑面积由约0.5万平方米扩建为238万平方米,楼房兴建到330多座。东胜市人口36558户142307人,比1949年增长4.95倍。
90年代东胜区街景
2010年开发东胜区政府南侧广场
今天的东胜,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近6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面积2160平方公里,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称号。地区综合实力位列“2022中国西部百强区”第18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5位。
四、生态环境
东胜地势西高东低,过去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950—1990年,遭受严重旱灾就有16年。1960年、1961年、1966年、1972年、1974年均遭受严重风沙灾害,农作物返种、补种、交通中断。20世纪50年代,在城北郊营造防护林带,街路始植杨柳树。20世纪60年代,建起人民公园。80年代,公园进行扩建与美化。至1990年,有行道树、庭院树7万余株,平均每人有公共绿地2.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8.5%。
2018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2.8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6平方米。2022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55%。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8.57亿元,完成露天煤矿复垦绿化500公顷,建成3座国家级绿色矿山,5座煤矿创建为绿色矿山典型示范区。2022年,实施城市公园和绿地改造项目13个,新增和改造绿地200万平方米。2023年,完成林草生态建设7.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9.9%和51.8%。实施四座煤矿集中连片治理示范工程,完成矿山地质修复治理1728公顷,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2座。
20世纪80年代东胜公园
民达煤矿
五、服务供给
1950年3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胜支行建立;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胜支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伊盟支行。同年6月,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在东胜设立门市部一个。1951年,全县召开抗美援朝运动。捐款人数占总人口的70%,共捐款(包括实物折款)1.5万元。民国25年(1936),东胜第一次出现汽车。1951年,伊盟自治区政府购进汽车一辆,从此,东胜地区有了汽车。1952年2月1日,东胜邮政、电信机构合并,成立东胜县邮电局。5月,伊盟中心运输站在东胜成立,开办客货运输。
1992年10月,全封闭式、大型综合市场——民生市场在伊克昭盟东胜市落成,市场总投资100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23600平方米。场内有经营者1000户,从业人员1899人。1989年10月,包神铁路即包头经东胜至神木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总投资3.2亿元,年运输力1000万吨。
供销社大厦
今天,东胜区境内共有包茂高速、荣乌高速,国道109线、国道210线、省道S214线(包府公路)5条国省干线;建设碾红线、罕刘线、赵店线、旅游专线等县乡公路26条。区内各等级公路共计1219.034公里。运营公交线路37条,运营车辆340台,公交线路总长度504.3公里。有2家客运班车营运企业负责省际、市际和旗区间客运工作,共有各类营运客车504台。各类公共交通保障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国道109线
70年,一部城市变迁史,一段东胜回忆录,东胜各族人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启了全面发展新征程。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东胜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和落实市委“三个四”工作任务,始终以赶考心态、奋进姿态、答卷状态,全面推进“三区四城”建设,奋力开创东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档案史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