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董联声
跨越平坦辽阔的松嫩平原继续驱车北上,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进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较大车站,便是驰名遐迩的成吉思汗车站,成吉思汗车站距扎兰电市30公里,位于扎兰屯市东南重镇成吉思汗镇。镇因火车站得名。
何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字冠以车站名称?史料记载较少。关于成吉思汗站名,民间传说颇多,神秘的色彩使传说扑朔迷离。一种说法是,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西出呼伦贝尔向中原推进,途经此地,曾在这一带驻军屯兵,并在此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有西山出土的少量箭簇、盔甲残片及其他出土文物为证,后人遂以此命名地名,《呼伦贝尔盟情》一书(1986年5月版)便沿用了此说。还有一说,成吉思汗车站南北两个小车站——古里金、丰荣便是以成吉思汗两个大将名字命名的,《呼伦贝尔盟情》便沿用了此说。1986年夏,西德历史学者沃尔夫·瓦尔纳克先生为著《呼伦贝尔游记》一书,曾慕名专程考察成吉思汗车站名称来历及屯兵遗址,因当地部门和群众所提供的出土文物都是金辽时期的战争遗物,结果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其实,据史料记载,铁木真统一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高原诸部后,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在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称汗,称“成吉思”(蒙古语“拥有四海”之意)汗,建立蒙古国。此后,成吉思汗亲率大军首先拉开了进入中原的序幕——征服西夏,继之向全国发动一系列战争。进入中原的路线是由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出发,经过蒙古高原,直达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在此后的分封中,并没有将大兴安岭东麓分封,因这一地区尚在金国控制之下。在后来的征战中,这一地区逐步划归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帖木格的势力范围,但没有分封。这一时期,大兴安岭东麓地区尚属荒蛮不毛、荒无人烟之地,根本不存在成吉思汗屯兵打仗之说。生活在呼伦池(达赉湖)周围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部西迁的时间在公元八、九世纪,而成吉思汗车站地区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东(东清)铁路修通后才有人开荒占地,渐有人烟,时间相差悬殊。因此,“成吉思汗大兴安岭东麓屯兵打仗说”“两个大将车站名称说”纯属子虚乌有,为望文生义而以讹传讹。还有一种说法,1905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沙俄中东铁路公司修筑火车站确定站名时,将原称新站、五十二公里的临时站名定为“陈齐思汗”,据说是俄语,而当地百姓仍称为“新站”。东北沦陷的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成吉思汗车站时,当地群众干脆将“陈齐思汗”称为人们所熟悉的“成吉思汗”车站,同时也称“新站”。这种说法,被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统计局编写的《呼伦贝尔盟城镇概况》采用。但显而易见,“陈齐思汗”不是俄语,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谐音表音失真所致。据史料记载,早在1921年10月30日,中东铁路督办宋小濂察中东铁路沿线车站时,认为“陈齐思汗”是“成吉思汗”的书写错误,遂亲自将“陈齐思汗”车站改名为“成吉思汗”车站。
车站名称冠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称,是同历史上被误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金长城(金界壕)有关。所谓“成吉思汗边墙”,即“金辽时期的金国为了镇压北部部属的反抗,安定其后方形势而于金天眷元年(1138年)修建的金代长城。”(贾洲杰《金代长城初议》)金长城也称金边壕、壕堑、边堡,共分为三段,西段东端起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北8公里嫩江西岸的前后七家子,西穿阿荣旗进入扎兰屯市,蜿蜒穿过扎兰屯市9个乡镇进入黑龙江省,然后穿越数省直到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全段全长近5000公里。由于历史学家曾长期将金长城误称为“成吉思汗边墙”(后历史学家正式纠正这一误称),因此旧地图均将金长城误标为“成吉思汗边墙”(也称成吉思汗边堡),1976年11月黑龙江省测绘局出版的“布特哈旗地图”也是这样标注的。后来历史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纠正这一误称,将这座修建于金代的古长城正式定名为“金长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5月,中东铁路由哈尔滨修至扎兰屯时,中东铁路在今成吉思汗车站附近横穿金长城,其交叉点在今成吉思汗车站东南10公里处。在确定车站名称时,中东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当时地图标明的成吉思汗边墙(旧称,即今金代长城)与中东铁路在此相交的实际情况,便将车站名称确定为“陈齐思汗”(应为成吉思汗的谐音)。1921年,宋晓濂纠正了错误写法,将“陈齐思汗”改正为“成吉思汗”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61年7月访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之后,在其之后出版的《内蒙古访古》一书中写道:“女真人在呼伦贝尔草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条边墙,一条是沿额尔古纳河……这条边墙显然是为了防御蒙古人入侵呼伦贝尔草原而修筑的……另一条边墙在呼伦贝尔的东南,沿大兴安岭东南麓自东北而西南,东起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西至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索伦。”另一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其所著的《金界壕考》中对这条边墙作了详细考证:“有人认为这是成吉思汗的边墙,并且把扎兰屯南边的小镇取名成吉思汗,以纪念这条边墙。毫无疑问,这是错误的。这条边墙是女真人建的……”由此不难看出,成吉思汗车站、成吉思汗镇的名称来历与成吉思汗本人毫无关系,而是应以初始金长城即被误称“成吉思汗边墙”之源。
(作者系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
董联声
跨越平坦辽阔的松嫩平原继续驱车北上,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进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较大车站,便是驰名遐迩的成吉思汗车站,成吉思汗车站距扎兰电市30公里,位于扎兰屯市东南重镇成吉思汗镇。镇因火车站得名。
何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字冠以车站名称?史料记载较少。关于成吉思汗站名,民间传说颇多,神秘的色彩使传说扑朔迷离。一种说法是,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西出呼伦贝尔向中原推进,途经此地,曾在这一带驻军屯兵,并在此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有西山出土的少量箭簇、盔甲残片及其他出土文物为证,后人遂以此命名地名,《呼伦贝尔盟情》一书(1986年5月版)便沿用了此说。还有一说,成吉思汗车站南北两个小车站——古里金、丰荣便是以成吉思汗两个大将名字命名的,《呼伦贝尔盟情》便沿用了此说。1986年夏,西德历史学者沃尔夫·瓦尔纳克先生为著《呼伦贝尔游记》一书,曾慕名专程考察成吉思汗车站名称来历及屯兵遗址,因当地部门和群众所提供的出土文物都是金辽时期的战争遗物,结果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其实,据史料记载,铁木真统一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高原诸部后,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在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称汗,称“成吉思”(蒙古语“拥有四海”之意)汗,建立蒙古国。此后,成吉思汗亲率大军首先拉开了进入中原的序幕——征服西夏,继之向全国发动一系列战争。进入中原的路线是由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出发,经过蒙古高原,直达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在此后的分封中,并没有将大兴安岭东麓分封,因这一地区尚在金国控制之下。在后来的征战中,这一地区逐步划归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帖木格的势力范围,但没有分封。这一时期,大兴安岭东麓地区尚属荒蛮不毛、荒无人烟之地,根本不存在成吉思汗屯兵打仗之说。生活在呼伦池(达赉湖)周围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部西迁的时间在公元八、九世纪,而成吉思汗车站地区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东(东清)铁路修通后才有人开荒占地,渐有人烟,时间相差悬殊。因此,“成吉思汗大兴安岭东麓屯兵打仗说”“两个大将车站名称说”纯属子虚乌有,为望文生义而以讹传讹。还有一种说法,1905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沙俄中东铁路公司修筑火车站确定站名时,将原称新站、五十二公里的临时站名定为“陈齐思汗”,据说是俄语,而当地百姓仍称为“新站”。东北沦陷的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成吉思汗车站时,当地群众干脆将“陈齐思汗”称为人们所熟悉的“成吉思汗”车站,同时也称“新站”。这种说法,被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统计局编写的《呼伦贝尔盟城镇概况》采用。但显而易见,“陈齐思汗”不是俄语,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谐音表音失真所致。据史料记载,早在1921年10月30日,中东铁路督办宋小濂察中东铁路沿线车站时,认为“陈齐思汗”是“成吉思汗”的书写错误,遂亲自将“陈齐思汗”车站改名为“成吉思汗”车站。
车站名称冠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称,是同历史上被误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金长城(金界壕)有关。所谓“成吉思汗边墙”,即“金辽时期的金国为了镇压北部部属的反抗,安定其后方形势而于金天眷元年(1138年)修建的金代长城。”(贾洲杰《金代长城初议》)金长城也称金边壕、壕堑、边堡,共分为三段,西段东端起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北8公里嫩江西岸的前后七家子,西穿阿荣旗进入扎兰屯市,蜿蜒穿过扎兰屯市9个乡镇进入黑龙江省,然后穿越数省直到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全段全长近5000公里。由于历史学家曾长期将金长城误称为“成吉思汗边墙”(后历史学家正式纠正这一误称),因此旧地图均将金长城误标为“成吉思汗边墙”(也称成吉思汗边堡),1976年11月黑龙江省测绘局出版的“布特哈旗地图”也是这样标注的。后来历史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纠正这一误称,将这座修建于金代的古长城正式定名为“金长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5月,中东铁路由哈尔滨修至扎兰屯时,中东铁路在今成吉思汗车站附近横穿金长城,其交叉点在今成吉思汗车站东南10公里处。在确定车站名称时,中东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当时地图标明的成吉思汗边墙(旧称,即今金代长城)与中东铁路在此相交的实际情况,便将车站名称确定为“陈齐思汗”(应为成吉思汗的谐音)。1921年,宋晓濂纠正了错误写法,将“陈齐思汗”改正为“成吉思汗”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61年7月访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之后,在其之后出版的《内蒙古访古》一书中写道:“女真人在呼伦贝尔草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条边墙,一条是沿额尔古纳河……这条边墙显然是为了防御蒙古人入侵呼伦贝尔草原而修筑的……另一条边墙在呼伦贝尔的东南,沿大兴安岭东南麓自东北而西南,东起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西至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索伦。”另一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其所著的《金界壕考》中对这条边墙作了详细考证:“有人认为这是成吉思汗的边墙,并且把扎兰屯南边的小镇取名成吉思汗,以纪念这条边墙。毫无疑问,这是错误的。这条边墙是女真人建的……”由此不难看出,成吉思汗车站、成吉思汗镇的名称来历与成吉思汗本人毫无关系,而是应以初始金长城即被误称“成吉思汗边墙”之源。
(作者系中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