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记寻踪】寻古燕长城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刘科

     

    歌曲《千古绝唱》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的唱词使“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建筑遗址,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说起长城,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对那些名闻遐迩的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平型关、嘉峪关、九门口、喜峰口等,人们也如数家珍。其实,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修筑了众多的长城,如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齐长城、楚长城等等,甚至连位于太行山麓与燕赵相邻的小国中山国也修筑了自己的长城。在今天通辽市境内遗迹尚存的长城就是蜿蜒曲折,横亘于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和库伦旗境内的燕国北长城遗址。在奈曼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在茫茫荒草掩映下的燕北长城遗址像一条时隐时现的巨龙,穿行在山岭与沟壑之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说起燕国北长城,它和一个人的名字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燕国名将秦开,也就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副手秦舞阳的爷爷。秦开曾经作为人质,长期生活在东胡族境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也就是说秦开作为东胡人质曾在东胡控制的今天通辽南部地区生活过,由于了解东胡的风俗人情,了解东胡人的骑马作战战术,“为质期满”回到燕国后的秦开作为燕军统帅率军进攻东胡,将东胡向北击退了1000余里。秦开在北击东胡的战争中为燕国开疆辟境立下了不世之功。从此,通辽市南部地区纳入了中原地区郡县管辖的范围,使边疆各族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秦开北击东胡后,原属东胡人控制的通辽南部库伦旗、奈曼旗一带地方纳入燕国版图,为巩固燕国北部边防,燕国在今通辽市南部修建了长城、城堡、烽燧,使这里成为烽燧相望、关隘城堡相接、村郭相连的繁荣之地。一言以蔽之,秦开的高光时刻是在通辽境内实现的。

     

    图片19.jpg 

     

    秦开北击东胡使燕国势力达到今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库伦旗一带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遗迹的实证,秦开北击东胡后燕国修筑的长城及城池、烽燧遗址至今犹存。早在40多年前笔者在奈曼旗第一中学读书时的地理老师魏贤先生就致力通辽(当时称哲里木盟)境内燕长城历史文化研究和历史遗迹考察。受恩师的影响近年来笔者也对燕长城历史进行了一些文献检索和学习研究。据《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魏贤先生发表于《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奈曼旗出土文物概貌及其历史沿革》一文记载:“这段长城西自独石口,经围场、赤峰,由敖汉旗宝国吐乡荷叶花村之西蜿蜒而来,经奈曼旗土城子乡的高和村、西岗屯后,去塘坊、苇塘、七家子、杏树园子等村,直抵牤牛河边。之后,以牤牛河为屏障(代城)向北沿河40里后,在牤牛河东的蟒石沟,又向东延伸,绕过蛤蟆山北麓,穿过大榆树、扣根南、哈力干图、双合兴,伸向库伦旗平安乡的西下洼,再蜿蜒东南,直至库伦旗先进乡,然后进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在奈曼旗这段,长约二百五十华里”

    距离奈曼旗委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约70公里左右的善宝营子古城和距离大沁他拉镇约50公里左右的土城子古城经专家考证均是燕秦汉时期的县治或郡治。1973年,吉林省考古队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对善宝营子古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出土2000余件燕秦汉时期的历史遗物,特别有价值的一件只剩腹壁的秦陶量残片,上面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铭文。善宝营子古城的位置及秦陶量的出土,证明了通辽市奈曼旗南部的青龙山一带已经纳入秦朝版图,秦始皇的政令已经达到了今通辽市境内。专家考证认为善宝营子古城为西汉时县治所在,但究竟是西汉时哪个县的,县治专家观点各异。著名东北史专家已故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先生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的《汉辽西郡狐苏县城址初探》及其后陆续出版的《东北地方史稿》《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甫白文存》等书中的观点认为善宝营子古城是西汉辽西郡狐苏县县城遗址;著名考古学家李殿福先生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的《西汉辽西郡水道、郡县治所初探——兼论奈曼旗沙巴营子古城为西汉文成县》一文中认为沙巴营子(即善宝营子)古城为西汉辽西郡文成县;著名考古学家东北史专家王绵厚先生1987年发表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上的论文《考古学所见两汉之际辽西郡的废迁和边塞的内徙》一文中认为沙巴营子(善宝营子)古城为新安平县。也有专家认为善宝营子古城是战国时燕国名将秦开北击东胡后燕国在东胡故地设置的五个郡之一辽西郡的郡治所在,此说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孟广耀先生以笔名孟古托力发表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战国至秦东北地区华夏人口探讨》一文,文中认为:“辽西郡管辖今辽宁省西部偏中,治于奈曼旗沙巴营子(善宝营子)古城或朝阳市附近”。

    尽管学者研究见仁见智,但善宝营子古城是战国秦汉时期辽西郡的县治基本上没有异议。奈曼土城子城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镇土城子村西南1公里处。目前学术界对土城子古城城址研究观点歧义较大,吉林大学已故教授张博泉先生认为此城是西汉辽西郡宾从(徒)县治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殿福先生认为土城子古城为西汉辽西郡新安平县治所,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杨青锋主编的《哲里木盟志》采用了汉代新安平县治所一说。诸说虽未完全统一,但秦汉时期把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南部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则无任何异议。而把这块土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最大功臣就是曾在这一带“为质于胡”的燕国名将秦开。

    遥想2000多年前,“为质于胡”的秦开为了“取信于胡”而虔诚、谨慎、恭敬,最终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他在东胡学到了骑马战术,对东胡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东胡人的骑兵战术运用的游刃有余。秦开回到燕国后,燕昭王授命秦开“挂帅”出征东胡,率领燕国大军出征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北击东胡千余里,使燕国势力达到通辽市南部的奈曼旗、库伦旗一带。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若隐若现的燕长城遗址旁,任山风吹拂着我的额头,思绪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战国秦汉时代。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将士征战拼杀的金鼓之声,听到了烈马的长嘶和凯旋的号角,头脑中不时闪现出那种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箭雨横飞的战斗场景。历史的烟云已逐渐远去,只有牤牛河水依然流淌,流走了岁月、流走了刀光剑影、流走了将士们征战的呐喊、流走了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悲怆,留下的却是我们对历史绵绵不尽的怀思。

    正因为秦开的北击东胡才有了通辽境内一系列城池烽燧的建设,才有了燕北长城的修建,才有了中原文化的流入,才有了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融会贯通,秦开作为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代名将必将在中国边疆开发史和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燕国北长城虽隐藏在山脊荒草之中,但恢弘博大的气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硕果和结晶,必将永载中华史册而光照千秋!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原长春铁路分局文联常务理事,中学高级教师)

     

                                                   

    ①《史记》第九册·传(三),2885——2886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②《史记》第九册·传(三),2885——2886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③《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76——190页(文中第181——182页),魏贤,《奈曼旗出土文物概貌及其历史沿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哲里木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主编:吴修尚,1985年3月第1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记寻踪】寻古燕长城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刘科

     

    歌曲《千古绝唱》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的唱词使“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建筑遗址,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说起长城,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对那些名闻遐迩的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平型关、嘉峪关、九门口、喜峰口等,人们也如数家珍。其实,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修筑了众多的长城,如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齐长城、楚长城等等,甚至连位于太行山麓与燕赵相邻的小国中山国也修筑了自己的长城。在今天通辽市境内遗迹尚存的长城就是蜿蜒曲折,横亘于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和库伦旗境内的燕国北长城遗址。在奈曼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中,在茫茫荒草掩映下的燕北长城遗址像一条时隐时现的巨龙,穿行在山岭与沟壑之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说起燕国北长城,它和一个人的名字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燕国名将秦开,也就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副手秦舞阳的爷爷。秦开曾经作为人质,长期生活在东胡族境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也就是说秦开作为东胡人质曾在东胡控制的今天通辽南部地区生活过,由于了解东胡的风俗人情,了解东胡人的骑马作战战术,“为质期满”回到燕国后的秦开作为燕军统帅率军进攻东胡,将东胡向北击退了1000余里。秦开在北击东胡的战争中为燕国开疆辟境立下了不世之功。从此,通辽市南部地区纳入了中原地区郡县管辖的范围,使边疆各族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秦开北击东胡后,原属东胡人控制的通辽南部库伦旗、奈曼旗一带地方纳入燕国版图,为巩固燕国北部边防,燕国在今通辽市南部修建了长城、城堡、烽燧,使这里成为烽燧相望、关隘城堡相接、村郭相连的繁荣之地。一言以蔽之,秦开的高光时刻是在通辽境内实现的。

     

    图片19.jpg 

     

    秦开北击东胡使燕国势力达到今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库伦旗一带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遗迹的实证,秦开北击东胡后燕国修筑的长城及城池、烽燧遗址至今犹存。早在40多年前笔者在奈曼旗第一中学读书时的地理老师魏贤先生就致力通辽(当时称哲里木盟)境内燕长城历史文化研究和历史遗迹考察。受恩师的影响近年来笔者也对燕长城历史进行了一些文献检索和学习研究。据《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魏贤先生发表于《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奈曼旗出土文物概貌及其历史沿革》一文记载:“这段长城西自独石口,经围场、赤峰,由敖汉旗宝国吐乡荷叶花村之西蜿蜒而来,经奈曼旗土城子乡的高和村、西岗屯后,去塘坊、苇塘、七家子、杏树园子等村,直抵牤牛河边。之后,以牤牛河为屏障(代城)向北沿河40里后,在牤牛河东的蟒石沟,又向东延伸,绕过蛤蟆山北麓,穿过大榆树、扣根南、哈力干图、双合兴,伸向库伦旗平安乡的西下洼,再蜿蜒东南,直至库伦旗先进乡,然后进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在奈曼旗这段,长约二百五十华里”

    距离奈曼旗委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约70公里左右的善宝营子古城和距离大沁他拉镇约50公里左右的土城子古城经专家考证均是燕秦汉时期的县治或郡治。1973年,吉林省考古队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对善宝营子古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出土2000余件燕秦汉时期的历史遗物,特别有价值的一件只剩腹壁的秦陶量残片,上面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铭文。善宝营子古城的位置及秦陶量的出土,证明了通辽市奈曼旗南部的青龙山一带已经纳入秦朝版图,秦始皇的政令已经达到了今通辽市境内。专家考证认为善宝营子古城为西汉时县治所在,但究竟是西汉时哪个县的,县治专家观点各异。著名东北史专家已故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先生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的《汉辽西郡狐苏县城址初探》及其后陆续出版的《东北地方史稿》《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甫白文存》等书中的观点认为善宝营子古城是西汉辽西郡狐苏县县城遗址;著名考古学家李殿福先生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的《西汉辽西郡水道、郡县治所初探——兼论奈曼旗沙巴营子古城为西汉文成县》一文中认为沙巴营子(即善宝营子)古城为西汉辽西郡文成县;著名考古学家东北史专家王绵厚先生1987年发表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上的论文《考古学所见两汉之际辽西郡的废迁和边塞的内徙》一文中认为沙巴营子(善宝营子)古城为新安平县。也有专家认为善宝营子古城是战国时燕国名将秦开北击东胡后燕国在东胡故地设置的五个郡之一辽西郡的郡治所在,此说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孟广耀先生以笔名孟古托力发表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战国至秦东北地区华夏人口探讨》一文,文中认为:“辽西郡管辖今辽宁省西部偏中,治于奈曼旗沙巴营子(善宝营子)古城或朝阳市附近”。

    尽管学者研究见仁见智,但善宝营子古城是战国秦汉时期辽西郡的县治基本上没有异议。奈曼土城子城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镇土城子村西南1公里处。目前学术界对土城子古城城址研究观点歧义较大,吉林大学已故教授张博泉先生认为此城是西汉辽西郡宾从(徒)县治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殿福先生认为土城子古城为西汉辽西郡新安平县治所,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杨青锋主编的《哲里木盟志》采用了汉代新安平县治所一说。诸说虽未完全统一,但秦汉时期把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南部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则无任何异议。而把这块土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最大功臣就是曾在这一带“为质于胡”的燕国名将秦开。

    遥想2000多年前,“为质于胡”的秦开为了“取信于胡”而虔诚、谨慎、恭敬,最终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他在东胡学到了骑马战术,对东胡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东胡人的骑兵战术运用的游刃有余。秦开回到燕国后,燕昭王授命秦开“挂帅”出征东胡,率领燕国大军出征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北击东胡千余里,使燕国势力达到通辽市南部的奈曼旗、库伦旗一带。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若隐若现的燕长城遗址旁,任山风吹拂着我的额头,思绪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战国秦汉时代。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将士征战拼杀的金鼓之声,听到了烈马的长嘶和凯旋的号角,头脑中不时闪现出那种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猎,箭雨横飞的战斗场景。历史的烟云已逐渐远去,只有牤牛河水依然流淌,流走了岁月、流走了刀光剑影、流走了将士们征战的呐喊、流走了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悲怆,留下的却是我们对历史绵绵不尽的怀思。

    正因为秦开的北击东胡才有了通辽境内一系列城池烽燧的建设,才有了燕北长城的修建,才有了中原文化的流入,才有了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融会贯通,秦开作为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代名将必将在中国边疆开发史和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燕国北长城虽隐藏在山脊荒草之中,但恢弘博大的气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硕果和结晶,必将永载中华史册而光照千秋!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原长春铁路分局文联常务理事,中学高级教师)

     

                                                   

    ①《史记》第九册·传(三),2885——2886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②《史记》第九册·传(三),2885——2886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③《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76——190页(文中第181——182页),魏贤,《奈曼旗出土文物概貌及其历史沿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哲里木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主编:吴修尚,1985年3月第1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