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赛罕区(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地处土默川平原东北部,大青山东端南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36′~40°57′,东经110°40′~112°10′。南北最宽距离41公里,东西最长距离43公里。全区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5平方公里、农区面积940平方公里。
赛罕区前身是呼和浩特市郊区。1956年9月20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呼和浩特市郊区成为旗县级建制。1968年,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建立郊区人民政府。1999年,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重新做调整,郊区7乡分别划归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管理,同时将新城区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划归赛罕区管理。2000年6月14日,正式更名为赛罕区。2015年,赛罕区辖榆林镇、黄合少镇、金河镇、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大学东路街道、乌兰察布东路街道、中专路街道、昭乌达路街道、敕勒川路街道、巴彦街道和在金河镇、昭乌达路街道范围内建设的金桥经济开发区。全区有101个行政村、90个社区居委会。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1986—2015)》系1996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市郊区志》续志,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二部综合地方志。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形式,以志为主,辅以图表。行文采用现代语体文、记叙体、陈述句,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结构采用章节体,设篇、章、节、目,各篇章以类系事、以时为序,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各节以目记事、以事命题,目以下视实际需要再细划几个层次。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其次为各分志,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顺序分为29篇;最后为人物、附录及后记。彩色图照集于卷首,分类编排;黑白图片、表格和附录随文穿插,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大事记采用编年体或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方法记述。
全志记述从郊区区划成为赛罕区(各15年)30年历史,为便于与现行政区划接轨,故地名、单位和职务名称均以不同时期实际称谓记述。志文中记述全程历史,直称“赛罕区”,略去“郊区”,但标题为“赛罕区(郊区)”。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1986—2015)》于2013年4月启动编修,历时7年付梓面世。2020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0万字。
赛罕区(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地处土默川平原东北部,大青山东端南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36′~40°57′,东经110°40′~112°10′。南北最宽距离41公里,东西最长距离43公里。全区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5平方公里、农区面积940平方公里。
赛罕区前身是呼和浩特市郊区。1956年9月20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呼和浩特市郊区成为旗县级建制。1968年,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建立郊区人民政府。1999年,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重新做调整,郊区7乡分别划归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管理,同时将新城区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划归赛罕区管理。2000年6月14日,正式更名为赛罕区。2015年,赛罕区辖榆林镇、黄合少镇、金河镇、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大学东路街道、乌兰察布东路街道、中专路街道、昭乌达路街道、敕勒川路街道、巴彦街道和在金河镇、昭乌达路街道范围内建设的金桥经济开发区。全区有101个行政村、90个社区居委会。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1986—2015)》系1996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市郊区志》续志,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二部综合地方志。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形式,以志为主,辅以图表。行文采用现代语体文、记叙体、陈述句,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结构采用章节体,设篇、章、节、目,各篇章以类系事、以时为序,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各节以目记事、以事命题,目以下视实际需要再细划几个层次。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其次为各分志,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顺序分为29篇;最后为人物、附录及后记。彩色图照集于卷首,分类编排;黑白图片、表格和附录随文穿插,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大事记采用编年体或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方法记述。
全志记述从郊区区划成为赛罕区(各15年)30年历史,为便于与现行政区划接轨,故地名、单位和职务名称均以不同时期实际称谓记述。志文中记述全程历史,直称“赛罕区”,略去“郊区”,但标题为“赛罕区(郊区)”。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志(1986—2015)》于2013年4月启动编修,历时7年付梓面世。2020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