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这是一片备受清朝皇帝瞩目的土地,继康熙皇帝三巡之后,乾隆皇帝又三次出巡这里。
这里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乳香飘飘,牛羊珍珠般地点缀在地毯似的草原上,风光美不胜收。
这里原称哲里木盟,现为通辽市,位于内蒙古的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2°15′~45°59′、东经119°14′~123°43′之间,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辖地级市,下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
一
通辽市的前身哲里木盟建置始于清初,其地域北由索岳尔济山以南的洮尔河、嫩江流域起,南至乌哈那德山的东西辽河流域和养息牧河,西起乌哈那山,东至松花江、伊敦河。
通辽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8000年前。据大量的历史遗迹证明,通辽地区的历史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渔猎文化期,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4500年;第二个阶段是以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文化为代表的牧业文化期,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3000年。
通辽地区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据《通辽简史》记载:2007—2011年,在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东南15公里处发现了哈民茫哈聚落遗址,据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距今约5500年左右,体现了以牧业为主的先民们的生活生产场景。这种文化和红山文化同时并存。
哈民遗址距今约6000~5000年,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奇特、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极其罕见,尤其是罕见的房屋结构、房址内大量凌乱人骨、有自身特点的麻点纹陶器、种类繁多的石、骨角蚌器、精美玉器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房屋结构、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哈民遗址
▲哈民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璧、玉环、玉钺、玉坠饰等
作为考古的又一大发现,南宝力皋吐新石器古墓地和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处于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墓葬最多、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地和遗址,入选2007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发掘证明,南宝力皋吐地和遗址属于小河沿文化和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共存的新石器文化。
南宝力皋吐墓地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大、获取遗物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地。这一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大型墓地,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发现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中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两支重要遗存——小河沿文化和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共存实例,为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材料。此外,自身特色鲜明的陶器群有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对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将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廓清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其类型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南宝力皋吐墓地工作现场
▲南宝力皋吐遗址
考古发现证实通辽地区是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哈民茫哈文化(待命名)、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文化类型的发祥地之一。在1975年、1988年和2007—2011年的3次全市文物普查中,在通辽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迹2014处。在2007—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又新发现了多处距今5500~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众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在通辽地区的发现,充分说明,在距今5500~3500年,通辽地区人口发展,居住密集,是通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二
有文字可考,通辽地区最早的主人是东胡族。东胡族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燕山以北和松辽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联合体。对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战国文献和《史记》上都有记载,《战国策·赵策》写道:“赵东有燕、东胡之境”,《史记·匈奴列传》写道:“燕北有东胡,山戎”、《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燕,南通齐赵,东北边胡”,这里的“边胡”就是东胡,而燕的东北就包括通辽这一带。
据《哲里木盟志》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里是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界区。以燕长城为界,燕长城以南属燕国的辽西郡辖区。燕长城以北地区居住着东胡等游牧部落。
战国后期,东胡族已逐渐强大,并与燕、赵两国频频发生接触和交往,当时东胡人以游牧为主,不做固定城郭,以车仗、驼、马围(聚)之为城。至今,扎鲁特旗西南查布嘎图大黑山上还存有大量东胡人的人面岩画,阐释着早期东胡人在这里的游牧生活。公元前302年前后,赵武灵王在位时,东胡人经常掠抢燕、赵等国。在与东胡人交战过程中,赵国以车战为主,经常被人健马疾、精骑善射的东胡人打败,交战中车战显得非常落后。为了减少战争损失,赵武灵王决定实行改革,他们学穿胡人窄袖紧身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用骑战取代了车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成为中原向东胡人学习军事技术的一个特例。
秦代,东、西辽河一带隶属于辽东郡和辽西郡,嫩江流域仍由东胡人驻牧。
西汉时期,游牧于通辽地区的主要居民是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和乌桓人,通辽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归西汉的玄菟郡和辽西郡管辖。东汉时期,通辽市北域属鲜卑人和乌桓人的游牧区。三国时期,乌桓人大规模内迁,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东部鲜卑的慕容部和宇文部。西晋时期,东北部地区属于扶余国属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王慕容銑的势力达东、西辽河流域,这里归前燕王朝管辖。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契丹族在这里兴起并壮大,成了契丹族主要活动区。在北魏时,契丹族在西辽河流域兴起。唐王朝在契丹地设饶乐都督府,后设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事务。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在此的200多年间,通辽归上京临潢府和东京辽阳府管辖,并留下了很多辽代遗址和墓葬,是通辽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金代,通辽地区归临潢府路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人口开始减少,土地开始沙化。元代,通辽地区归辽阳行省开元路、中书省泰宁路和宁昌路管辖。明代,通辽地区隶属于元元良哈三卫(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归大宁都司管辖。明成祖时,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撤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众游牧于嫩江流域,称嫩江科尔沁,并很快控制原来的元良哈三卫之地。
1616年,努尔哈赤即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科尔沁部于1626年归附后金。1636年,皇太极登基,改国号为清。清王朝在战略上把骁勇善战的蒙古部落视为驻守北方的万里长城,对蒙古部落笼络有加,尤其是对科尔沁部实行了联姻、封爵、大兴喇嘛教等一系列政策,使科尔沁部的地位大大提升,列为蒙古各部之首。在行政区划上,清政府结合蒙古族部族的会盟制度,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从而有了“十旗会盟”。当时因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这四个部落同祖,所以共组一盟,设有四部十旗。会盟地点定在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之地,定名为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所属的四部十旗是指以科尔沁部为首的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这四个蒙古部落,十旗包括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赉特部为一旗和杜尔伯特部一旗、郭尔罗斯前旗和郭尔罗斯后旗。四部十旗的札萨克王公及贵族均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哲里木盟是以哈撒尔封地及其后裔为统治核心而形成的蒙古强部——科尔沁部演变而来的。
关于“十旗会盟”,《哲里木盟志》有这样的记载:科尔沁部与后金及清朝的姻盟关系中,图什业图旗与后金及清朝有着十分密切的特殊关系。不仅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都来自科尔沁部图什业图旗,皇太极的十四格格固伦永安长公主也下嫁给了图什业图旗第二代亲王巴雅斯呼郎。首领奥巴于1626年被后金封为图什业图汗,其后奥巴之子巴达礼也被清廷封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名列内蒙古16部49旗王公之首。这就使科尔沁四部十旗会盟地理所当然地选在图什业图旗。
自设盟始至1931年哲里木盟存在的200多年间,十旗中的24位公爵先后担任盟长、副盟长,历经60余次会盟活动。每当会盟时,各旗札萨克(政府)集会处理诉讼、议事选举、举办那达慕,物资交流等内容与形式的会盟活动,清廷还派员亲临检阅。而在盟制被取消,会盟活动随之绝迹后的岁月里,每逢春暖花开的农历四月二十日,各旗旗民还是不约而同地届时前来,以柳枝点缀敖包、以奶食祭祀,自发地组织庆祝活动。
民国36年(1947)6月,辽吉省改为辽北省,哲里木盟隶属于辽北省。民国38年(1949)4月,哲里木盟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次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三
通辽地区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蒙元帝国时期,蒙古骑兵越过金界壕,灭金进入通辽地区。至此以后通辽地区正式成为蒙古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家园,成为成吉思汗诸位弟弟及其后裔们的分封地,即“东道诸王”的领地。元朝统一后,其统治中心南移,通辽地区分别归“腹里”上都路和辽阳行省管辖,又是全国14道官牧场之一折连怯呆儿官牧场,曾为元王廷提供大批的战马、驿站用马和肉用牲畜。
到明代设置卫所来控制和管理草原,属于兀良哈三卫的泰宁卫和福余卫辖区。明朝中期,科尔沁部南迁,进入了西辽河流域,在明朝后期,成为蒙古科尔沁部的游牧地。(见《哲里木盟志》第12页)。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奥巴率科尔沁部归附后金。到清朝,通辽地区进入了第三个发展的高峰期。
在天通地阔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中心城市通辽、西辽河穿城而过。在距市区北40多公里处的“西辽河之北的伊克唐噶里克坡”,有一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四周被上千亩古榆林环抱的蒙古王府。他就是被称之为“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清代漠南蒙古第一部落,孝庄文皇后的出生之地,中国最大的亲王府邸”的蒙古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府。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关于达尔罕王府和布木布泰也有些记载,今天根据这些记载,通辽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了达尔罕亲王府。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33岁的生日庆典(万寿节)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举办,这在科尔沁草原有记录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这次在科尔沁草原巡幸期间,达尔罕王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因此,也铸就了达尔罕王与乾隆皇帝的儿女亲缘。乾隆十二年(1747),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之后的第四年,乾隆为三女儿定下了终身大事,把十七岁的固伦和敬公主(孝贤纯皇后所生第一女)指嫁给色布腾巴勒珠尔——达尔罕王第三子。
清朝对蒙古地区实施联姻制度,其典范有清朝国母从科尔沁达尔罕亲王府嫁到清宫的孝庄文皇后。据有关资料记载:皇太极后妃9人中有6人是蒙古人,他的两位皇后都来自科尔沁部;顺治皇帝也有6名蒙古后妃,皇太极的兄弟子侄共娶蒙古女子7人,其中5人来自科尔沁。
从1612年努尔哈赤向科尔沁部台吉明安遣使求婚,至民国元年(1912)清朝灭亡的整整300年间,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嫁给清帝和王室成员的共有19人,清廷也有公主24人嫁到科尔沁部。
清朝还对蒙古地区实施了封爵制度,分封王公贵族。从而有了很多王府,现存较为完好的有博王府、奈曼旗郡王府。此外,大兴喇嘛教,在通辽地区形成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库伦旗,并建成著名的库伦三大寺: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其中兴源寺是旗政教中心、福缘寺为财政中心、象教寺为喇嘛住所。
四
洒满阳光的通辽是一首深沉嘹亮的蒙古族长调。她因历史悠久而深邃,因文化灿烂而灵秀,因人杰地灵而闻名。她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燕长城、金界壕、辽古墓、元佛塔彰显着远古的辉煌和神秘。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亲王、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背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敬仰。科尔沁史诗、安代舞、马头琴、蒙古四胡、乌力格尔、科尔沁叙事民歌等民族艺术瑰宝缤纷绝美,享誉海内外。
其中科尔沁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尔沁地区尚存的唯一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潮尔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尔演奏法”和“实音演奏法”。其内容讲述宇宙转换,世界沉浮的故事,阐述人类物种的起源,思想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内容,表达了人类讲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6月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尔沁左翼中旗申报的“科尔沁潮尔史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代舞于元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情节复杂、角色众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等等特点,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歌,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依靠众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才得以传播与传承。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同时撤销县级通辽市,设立通辽市科尔沁区。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辽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通辽市,一座颇具民族特色,极富时代韵律,处处流光溢彩的草原之都;一座年轻富有朝气的城市在广袤神奇的科尔沁草原和蜿蜒曲折的西辽河畔伴着“草原晨曲”正昂然崛起。(撰稿:李海峰,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
2022年9月,由尔冬升导演执导,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饼、罗意淳领衔主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全国上映,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通过两个家庭的微观视角切入,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故事落脚在上海孤儿与内蒙古收养家庭之间的情感伦理层面,不仅用温情为人物群体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本部收到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姜永禄同志来信,与读者共同再回眸那段令人难忘的温情历史。
这是一片备受清朝皇帝瞩目的土地,继康熙皇帝三巡之后,乾隆皇帝又三次出巡这里。
这里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乳香飘飘,牛羊珍珠般地点缀在地毯似的草原上,风光美不胜收。
这里原称哲里木盟,现为通辽市,位于内蒙古的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2°15′~45°59′、东经119°14′~123°43′之间,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辖地级市,下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境内有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5条铁路交汇,已开通“通满欧”国际货运班列,3条高速、6条国道和7条省道贯穿,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
一
通辽市的前身哲里木盟建置始于清初,其地域北由索岳尔济山以南的洮尔河、嫩江流域起,南至乌哈那德山的东西辽河流域和养息牧河,西起乌哈那山,东至松花江、伊敦河。
通辽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8000年前。据大量的历史遗迹证明,通辽地区的历史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渔猎文化期,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4500年;第二个阶段是以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文化为代表的牧业文化期,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3000年。
通辽地区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据《通辽简史》记载:2007—2011年,在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东南15公里处发现了哈民茫哈聚落遗址,据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距今约5500年左右,体现了以牧业为主的先民们的生活生产场景。这种文化和红山文化同时并存。
哈民遗址距今约6000~5000年,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奇特、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极其罕见,尤其是罕见的房屋结构、房址内大量凌乱人骨、有自身特点的麻点纹陶器、种类繁多的石、骨角蚌器、精美玉器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房屋结构、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哈民遗址
▲哈民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璧、玉环、玉钺、玉坠饰等
作为考古的又一大发现,南宝力皋吐新石器古墓地和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处于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墓葬最多、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地和遗址,入选2007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发掘证明,南宝力皋吐地和遗址属于小河沿文化和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共存的新石器文化。
南宝力皋吐墓地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大、获取遗物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地。这一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大型墓地,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发现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中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两支重要遗存——小河沿文化和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共存实例,为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材料。此外,自身特色鲜明的陶器群有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对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将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廓清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其类型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南宝力皋吐墓地工作现场
▲南宝力皋吐遗址
考古发现证实通辽地区是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哈民茫哈文化(待命名)、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文化类型的发祥地之一。在1975年、1988年和2007—2011年的3次全市文物普查中,在通辽境内共发现古文化遗迹2014处。在2007—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又新发现了多处距今5500~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众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在通辽地区的发现,充分说明,在距今5500~3500年,通辽地区人口发展,居住密集,是通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二
有文字可考,通辽地区最早的主人是东胡族。东胡族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燕山以北和松辽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联合体。对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战国文献和《史记》上都有记载,《战国策·赵策》写道:“赵东有燕、东胡之境”,《史记·匈奴列传》写道:“燕北有东胡,山戎”、《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燕,南通齐赵,东北边胡”,这里的“边胡”就是东胡,而燕的东北就包括通辽这一带。
据《哲里木盟志》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里是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界区。以燕长城为界,燕长城以南属燕国的辽西郡辖区。燕长城以北地区居住着东胡等游牧部落。
战国后期,东胡族已逐渐强大,并与燕、赵两国频频发生接触和交往,当时东胡人以游牧为主,不做固定城郭,以车仗、驼、马围(聚)之为城。至今,扎鲁特旗西南查布嘎图大黑山上还存有大量东胡人的人面岩画,阐释着早期东胡人在这里的游牧生活。公元前302年前后,赵武灵王在位时,东胡人经常掠抢燕、赵等国。在与东胡人交战过程中,赵国以车战为主,经常被人健马疾、精骑善射的东胡人打败,交战中车战显得非常落后。为了减少战争损失,赵武灵王决定实行改革,他们学穿胡人窄袖紧身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用骑战取代了车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成为中原向东胡人学习军事技术的一个特例。
秦代,东、西辽河一带隶属于辽东郡和辽西郡,嫩江流域仍由东胡人驻牧。
西汉时期,游牧于通辽地区的主要居民是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和乌桓人,通辽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归西汉的玄菟郡和辽西郡管辖。东汉时期,通辽市北域属鲜卑人和乌桓人的游牧区。三国时期,乌桓人大规模内迁,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东部鲜卑的慕容部和宇文部。西晋时期,东北部地区属于扶余国属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王慕容銑的势力达东、西辽河流域,这里归前燕王朝管辖。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契丹族在这里兴起并壮大,成了契丹族主要活动区。在北魏时,契丹族在西辽河流域兴起。唐王朝在契丹地设饶乐都督府,后设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事务。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在此的200多年间,通辽归上京临潢府和东京辽阳府管辖,并留下了很多辽代遗址和墓葬,是通辽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金代,通辽地区归临潢府路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人口开始减少,土地开始沙化。元代,通辽地区归辽阳行省开元路、中书省泰宁路和宁昌路管辖。明代,通辽地区隶属于元元良哈三卫(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归大宁都司管辖。明成祖时,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撤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众游牧于嫩江流域,称嫩江科尔沁,并很快控制原来的元良哈三卫之地。
1616年,努尔哈赤即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科尔沁部于1626年归附后金。1636年,皇太极登基,改国号为清。清王朝在战略上把骁勇善战的蒙古部落视为驻守北方的万里长城,对蒙古部落笼络有加,尤其是对科尔沁部实行了联姻、封爵、大兴喇嘛教等一系列政策,使科尔沁部的地位大大提升,列为蒙古各部之首。在行政区划上,清政府结合蒙古族部族的会盟制度,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从而有了“十旗会盟”。当时因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这四个部落同祖,所以共组一盟,设有四部十旗。会盟地点定在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之地,定名为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所属的四部十旗是指以科尔沁部为首的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这四个蒙古部落,十旗包括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赉特部为一旗和杜尔伯特部一旗、郭尔罗斯前旗和郭尔罗斯后旗。四部十旗的札萨克王公及贵族均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哲里木盟是以哈撒尔封地及其后裔为统治核心而形成的蒙古强部——科尔沁部演变而来的。
关于“十旗会盟”,《哲里木盟志》有这样的记载:科尔沁部与后金及清朝的姻盟关系中,图什业图旗与后金及清朝有着十分密切的特殊关系。不仅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都来自科尔沁部图什业图旗,皇太极的十四格格固伦永安长公主也下嫁给了图什业图旗第二代亲王巴雅斯呼郎。首领奥巴于1626年被后金封为图什业图汗,其后奥巴之子巴达礼也被清廷封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名列内蒙古16部49旗王公之首。这就使科尔沁四部十旗会盟地理所当然地选在图什业图旗。
自设盟始至1931年哲里木盟存在的200多年间,十旗中的24位公爵先后担任盟长、副盟长,历经60余次会盟活动。每当会盟时,各旗札萨克(政府)集会处理诉讼、议事选举、举办那达慕,物资交流等内容与形式的会盟活动,清廷还派员亲临检阅。而在盟制被取消,会盟活动随之绝迹后的岁月里,每逢春暖花开的农历四月二十日,各旗旗民还是不约而同地届时前来,以柳枝点缀敖包、以奶食祭祀,自发地组织庆祝活动。
民国36年(1947)6月,辽吉省改为辽北省,哲里木盟隶属于辽北省。民国38年(1949)4月,哲里木盟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次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三
通辽地区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蒙元帝国时期,蒙古骑兵越过金界壕,灭金进入通辽地区。至此以后通辽地区正式成为蒙古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家园,成为成吉思汗诸位弟弟及其后裔们的分封地,即“东道诸王”的领地。元朝统一后,其统治中心南移,通辽地区分别归“腹里”上都路和辽阳行省管辖,又是全国14道官牧场之一折连怯呆儿官牧场,曾为元王廷提供大批的战马、驿站用马和肉用牲畜。
到明代设置卫所来控制和管理草原,属于兀良哈三卫的泰宁卫和福余卫辖区。明朝中期,科尔沁部南迁,进入了西辽河流域,在明朝后期,成为蒙古科尔沁部的游牧地。(见《哲里木盟志》第12页)。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奥巴率科尔沁部归附后金。到清朝,通辽地区进入了第三个发展的高峰期。
在天通地阔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中心城市通辽、西辽河穿城而过。在距市区北40多公里处的“西辽河之北的伊克唐噶里克坡”,有一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四周被上千亩古榆林环抱的蒙古王府。他就是被称之为“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清代漠南蒙古第一部落,孝庄文皇后的出生之地,中国最大的亲王府邸”的蒙古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府。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关于达尔罕王府和布木布泰也有些记载,今天根据这些记载,通辽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了达尔罕亲王府。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33岁的生日庆典(万寿节)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举办,这在科尔沁草原有记录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这次在科尔沁草原巡幸期间,达尔罕王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因此,也铸就了达尔罕王与乾隆皇帝的儿女亲缘。乾隆十二年(1747),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之后的第四年,乾隆为三女儿定下了终身大事,把十七岁的固伦和敬公主(孝贤纯皇后所生第一女)指嫁给色布腾巴勒珠尔——达尔罕王第三子。
清朝对蒙古地区实施联姻制度,其典范有清朝国母从科尔沁达尔罕亲王府嫁到清宫的孝庄文皇后。据有关资料记载:皇太极后妃9人中有6人是蒙古人,他的两位皇后都来自科尔沁部;顺治皇帝也有6名蒙古后妃,皇太极的兄弟子侄共娶蒙古女子7人,其中5人来自科尔沁。
从1612年努尔哈赤向科尔沁部台吉明安遣使求婚,至民国元年(1912)清朝灭亡的整整300年间,科尔沁部王公之女嫁给清帝和王室成员的共有19人,清廷也有公主24人嫁到科尔沁部。
清朝还对蒙古地区实施了封爵制度,分封王公贵族。从而有了很多王府,现存较为完好的有博王府、奈曼旗郡王府。此外,大兴喇嘛教,在通辽地区形成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库伦旗,并建成著名的库伦三大寺: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其中兴源寺是旗政教中心、福缘寺为财政中心、象教寺为喇嘛住所。
四
洒满阳光的通辽是一首深沉嘹亮的蒙古族长调。她因历史悠久而深邃,因文化灿烂而灵秀,因人杰地灵而闻名。她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燕长城、金界壕、辽古墓、元佛塔彰显着远古的辉煌和神秘。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亲王、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背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敬仰。科尔沁史诗、安代舞、马头琴、蒙古四胡、乌力格尔、科尔沁叙事民歌等民族艺术瑰宝缤纷绝美,享誉海内外。
其中科尔沁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尔沁地区尚存的唯一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潮尔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尔演奏法”和“实音演奏法”。其内容讲述宇宙转换,世界沉浮的故事,阐述人类物种的起源,思想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内容,表达了人类讲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6月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尔沁左翼中旗申报的“科尔沁潮尔史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代舞于元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情节复杂、角色众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等等特点,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歌,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依靠众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才得以传播与传承。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同时撤销县级通辽市,设立通辽市科尔沁区。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辽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通辽市,一座颇具民族特色,极富时代韵律,处处流光溢彩的草原之都;一座年轻富有朝气的城市在广袤神奇的科尔沁草原和蜿蜒曲折的西辽河畔伴着“草原晨曲”正昂然崛起。(撰稿:李海峰,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
2022年9月,由尔冬升导演执导,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饼、罗意淳领衔主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全国上映,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通过两个家庭的微观视角切入,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故事落脚在上海孤儿与内蒙古收养家庭之间的情感伦理层面,不仅用温情为人物群体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本部收到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姜永禄同志来信,与读者共同再回眸那段令人难忘的温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