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提要:宋代为中国方志理论体系初创时期。彼时志家、学者在修志中认真总结修志经验,共同创建了较为系统的方志理论。其要点可归纳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念论,含方志起源、图经概念、方志学概念、史志关系4说。第二部分为编纂论,含本质、宗旨、目的、人才、程序、征材、谋篇、规则、书法、续修10说。第三部分为文本论,含性质、作用、内容、分类4说。第四部分为接受论,含刊印、阅读2说。其中史志关系、图经概念、方志学概念、编纂本质、志书续修等问题则为宋人首先论述。宋人这些见解都为后世方志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宋代 方志理论 要点
宋代是方志定型时期,也是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初创时期。宋人对于方志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其中对方志编纂问题研究较为深广。彼时广大志家学者在修志中认真总结修志经验,共同创建了较为系统的方志理论。“宋代方志学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独创的,而是历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从秦汉到宋1000多年的方志编修实践中,官修和私撰的各类方志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从地理学、历史学、金石学、文学等学科中吸取营养,经过众多人长期努力,才使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方志学,登上了学术舞台。”【1】
一、观念论
1.方志起源说
宋人承汉唐余绪,继续探索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郡国史。如北宋郑兴裔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2】司马光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职官制度。他说:“《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法也。”【3】此外,还有人持多源说。李宗谔认为,方志起源古代古代史官制度和风土记载。他说:“夏载弼成于五服,职方周知数要,其后地志起于史官,郡记出于风土”。【4】王存认为,方志由古代记地之“图”、记事之“志”与记户之“籍”三者会合而成。他说:“臣闻先王建国,所以周知九州封域与其人民之数者,诏地事则有图,诏观事则有志,比生齿则有籍。近世撮其大要,会为一书,趣时施宜,文约事备,则唐之《十道图》、本朝之《九域图》是也。”【5】丘岳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图、记。他说:“古者郡国有图,风土有记,所以备一方之纪载。今之志书即古之图记也。”【6】南宋郑樵还认为,方志起源于《尔雅》。他说:“志之大原起于《尔雅》。”【7】宋人这些见解对于后世皆有一定影响。
2.图经概念说
自隋始,图经编纂迅速增多。至北宋,图经已成为志书的主要形式。因此学界便开始探索何谓图经的问题。北宋李宗谔认为,图经就是“作绘”与“载言”的有机结合。他说:“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别。”【8】
3.方志学概念说
至北宋,随着从图经到志的逐步转型和志书体例的逐步定型,方志学概念便应运而生。朱长文率先提出方志学概念。他说:“方志之学先儒所重,故朱赣风俗之条,顾野王舆地之记,贾耽十道之录,称于前史。”【9】这段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做出“方志之学先儒所重”的判断。二是追述“方志之学”的生成历史。“朱赣风俗之条”指西汉朱赣所撰《地理书》,“顾野王舆地之记”指南朝顾野王所撰《舆地志》,“贾耽十道之录”指唐贾耽所撰《贞元十道录》。由此可见,在朱氏看来,方志学的形成是自汉以降不断积累的结果。在当代,不少人都把民国梁启超视为方志学概念的首创者。其实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实际,不可取。
4.史志关系说
南宋郑樵首先提出史志异名同实的看法。他说:“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并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又曰:“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是以宋、郑之史皆谓之志。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10】郑氏此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编纂论
1.本质说
南宋陈尧道认为,方志编纂是客体地情与主体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他说:“窃惟有纸上志,有胸中志。奇峯峭拔,宜产铺棻,生齿稀而之繁,版赋丰而之缩,纸上志也。用则入徂徕圣德之颂,不用则入文德党籍之碑。仕则致身鼎鼐而一亩不增,不仕则高卧林泉而累召不就,胸中志也。”【11】这里所言“胸中志”即属主观认识,“纸上志”即属客观反映。由此可见,在陈氏看来,整个修志事业由三个转化过程所组成。第一个过程是从客观地情到主观认识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从主观认识到文本反映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从文本反映到读者应用的过程。陈氏这种认识颇具学术见地,也符合现代文章学原理。
2.宗旨说
南宋罗愿首先论及修志宗旨问题。他总结《新安志》编纂经验曰:“至于州土沿革,吏治得失,风俗美恶,与其人材之聚寡,是皆有微旨,必使涉于学者纂之。”【12】罗氏所言“微旨”意同主旨、宗旨。后南宋周应合借鉴北宋理学家张栻(字南轩)修志思想,把修志宗旨概括为“崇厚风俗,表彰人才”。他说:“尝闻南轩先生因修郡志而示训曰:‘削去怪妄,订正事实,崇厚风俗,表彰人才。’是编也,于前之八字无能为役,于后之八字或庶几焉。”【13】周氏这段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是编”编修遵循张栻“示训”,以“崇厚风俗,表彰人才”为基本宗旨。二是自诩“是编”在贯彻“崇厚风俗,表彰人才”这个宗旨是比较认真和到位的。
3.目的说
修志目的问题研究是宋代志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保存地方历史资料。如史安之曰:“夫州县之名虽数变更,然山川之灵盖自若也。使剡古而有志,则历代因革废兴之典,百世可知也。”【14】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如赵抃曰:“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所以警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御之本末,终之以伐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以苟窃也。”【15】 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劝戒世人。如李宗谔曰:修志“举《春秋》笔削之规,遵史臣广备之法。立言之本劝戒为宗,守令循良罔不采寻。畯良攸产,往谍备传。”【16】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厚风俗,表人才。如张栻曰:编修郡志要“削去怪妄,订正事实,崇厚风俗,表彰人才。”【17】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补世。如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曰:修志“岂徒辨其山林、川泽、都鄙之名物而已。天时,验于岁月灾祥之书。地利,明于形势险要之设。人文,著于衣冠、礼乐、风俗之臧否。忠孝节义,表人材也。版籍耗登,考民力也。甲兵坚瑕,讨军实也。政教修废,察吏治也。古今是非得失之迹,垂劝鉴也。夫如是,然后有补于世。”马氏把修志目的概括为“补世”,较好解决了志书写什么和不写什么的问题,故对当代和后代皆有指津意义。
4.人才说
宋人继承唐刘知几思想,对修志人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的认为,修志必须选用合格人才,否则就会记载失当,无信今传后可言。如傅兆敬曰:“今州县之编,虽与并载寰宇者不类,条目纤悉,亦岂易为?苟非其人,则详略勿当,是非杂糅,何以信后?”【18】有的认为,修志当延请多学博识之士。如范百禄曰:“延多学博识之士,与之讲求故实,掇采旧闻。”【19】有的认为,充任志书主纂必须是“大手笔”。如方逢辰曾自谓曰:志书“纂修宜择大手笔,浅陋非敢当也。”【20】有的认为,充任主纂必须具有“博物洽闻”的素质。如赵不悔曰:“罗君以儒学早驰隽声,惟其博物洽闻,故论载甚广,而其叙事又自得立言之法,读者必能辨之。”此中“罗君”即指《新安志》主纂罗愿。马光祖也有类似观点。他在选用《建康志》主纂周应合时说:“有幕客周应合,博物洽闻,学力充瞻。旧尝为《江陵志》,纪载有法,乃以是属之。”【21】
5.程序说
南宋周应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修志的四个程序。他论修志程序曰:“一曰定凡例”,“二曰分事任”,“三曰广搜访”,“四曰详参订”。【22】周氏此说无论是对于后世修志理论,还是对于修志实践,影响都很大。周氏此说不仅符合古代修志实际,而且对后世修志也具有方法论意义,甚至可以说,它为后世建立方志编纂学奠定了基础。
6.征材说
宋人对于修志征材问题有较深研究。有的继承前人思想,认为入志材料必须广征博采。如北宋李清臣总结《相台志》编纂经验曰:“若夫水经地记、正史别录、士大夫之传、释氏道流与野人之语,靡不该采。”【23】有的认为,欲修志征材工作,必须做到图籍查考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如祝穆总结《方舆胜览》编纂经验曰:“雅有意于是书。尝往来闽浙江淮湖广间,听至必穷登临。与予有连每相见,必孜孜访风土事。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必昼夜抄录无倦色。盖为纪载张本也。”【24】有的认为,修志不但要广征博采材料,而且还要辨别材料的真伪。如北宋程大昌曰:“今世所传《三辅黄图》,叙载汉制特详,最为要书。而其间有与正史不合者。……今图盖唐人增。续成之初,非亲生汉时目击汉事也。故随事必当立辨,不可谓其名古而不敢置议也。”【25】其中陈耆卿对资料考辨问题最有见地。他总结修志经验说:“凡意所未解者恃故老,故老所不能言者恃碑刻,碑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内漫漶不白者,则断之以理而折之于人情。事立之凡,卷授之引,微以存教化,识典章,非直为纪事设也。”【26】由此可见,在陈氏看来,先询故老、次查碑刻,次考载籍,最后断之以理情,这就是资料考辨的基本程序。陈氏此说具有范式意义。
7.谋篇说
南宋周应合认为,志书谋篇应该因地制宜和反映地方特色。他在论及《江陵志》和《建康志》谋篇异同问题时说:“应合昨修《江陵志》,为图二十,附之以辨。其次为表、为志、为传、为拾遗,所载犹不能备。建康又非江陵比也,自吴以来,国都于此,其事固多于江陵。若我朝建隆、开宝之平江南,天禧之为潜邸,建炎、绍兴之建行宫,显谟承烈,著在留都,凤阙龙章,固宜备录。然混于六朝之编,列于庶事之目,宫府杂载,君臣并纪,殊未安也。今欲先修《留都宫城录》,冠于书首,而建康地图年表次之。十志又次之,十传又次之,传之后为拾遗,图之后为地名辨。表之纬为四,曰时,曰地,曰人,曰事。志之中各著事迹,各为考证,而古今记咏各附于所为作之下。凡图、表、志、传,卷首各为一序。”【27】周氏这段话说明在谋篇上,《建康志》对于《江陵志》既有继承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就继承而言,《建康志》仍沿袭《江陵志》之例,使用图、表、志、传四种体裁。就创新而言,《建康志》增设《留都宫城录》和图、表、志、传的卷首小序。周氏这种注意反映地方特点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后世有指津意义。
8.规则说
传信传疑。“传信传疑”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简称。传信传疑本为孔子《春秋》纪事基本原则,后被移用到修志领域。如北宋赵抃总结《成都古今集记》编纂经验曰:“昔者齐太公仕于周,司马迁有三说焉,疑以传疑可也。”“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伪谬,然后落笔。”其中前一句即指“疑以传疑”,后一句即指“信以传信”。南宋杨潜也说:“有据则书,有疑则阙,有讹则辩。” 【28】杨氏此语就是对“传信传疑”原则的完整诠释。
详今略古。对地方历史,志书究竟该如何记载?北宋赵彦若首先提出“详今略古”原则。他说:“远者谨严而简,近者周密而详”。【29】赵氏此说有普遍意义。
越境不书。宋人对于修志,已经提出越境不书的要求。如《淳祐玉峰志凡例》规定:“凡事旧在昆山而今在嘉定者,以今不隶本邑,今皆不载。”又规定:“凡叙人物,有本邑人而今居他所,本非邑人而今寓居者,今皆载。”由此可见,在《淳祐玉峰志》编者看来,记本地人居外地者,记外地人居本地者,因有人缘、地缘关系,不能视为越境。如此辩证理解和把握无疑是正确的。
9.书法说
笔法。宋人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有的认为编纂志书应像孔子作《春秋》那样,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如褚中说:“圣人之于史,亦惟述而不作,况邑志乎?”【30】有的还认为,志文当用寓论于述笔法。如南宋黄岩孙说:志书行文应“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匪亶为记事设也。” 【31】此言意谓志文不仅要“记事”,而且还要“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即有寓意。
两说并存。南宋赵汝謩首先提两说并存的主张。他说:“其义当两存者不敢偏废,亦《春秋》传信传疑之意。”【32】苏颂也总结《本草图经》编纂经验说:“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33】两说并存之说于古于今都有借鉴意义。
互见。宋志记事已有互见之法。如《淳祐玉峰志凡例》规定曰:“凡事有重见者止载一处,余书见某门,更不重载。”
作注。宋人在修志中采用一个新做法,就是以双行小字为志文作注。如陈舜俞熙宁《庐山记》、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等就是用此法。此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10.续修说
宋人对志书续修的必要性有较多论述。有的认为,志书必须不断续修,否则就有中断历史之嫌。如程珌曰:“志而不续,则中旷矣。”【34】有的认为,续修志书是补充前志和续载后情的需要。如郭庭坚曰:“江阴旧志前广文郑应申所编,时绍熙甲寅岁也。间有考之未详,略而弗备者。况历三纪之余,时异事殊,洊有增益,盍广前闻,庶免疎缺。”【35】 宋人还开始研究志书续修任务问题。有地把志书续修任务概括为“补、增、改”。如张淏曰:《会稽续志》“所书固辛酉以后事,而前志一时偶有遗逸者因追补之,疏略者因增广之,讹误者因是正之。”【36】 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补、正、续”。如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修志本末》中,曾提出样要求:“前志之阙者补之,舛者正之,庆元以后未书者续之,方为全书。”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补、悉、续”。如曾丰曰:“昔之缺者补之,分野之类是也。略者悉之,郡沿革之类是也。其说二三者一之,辨豫章名之类是也。踵出创立续之,乾道淳熙二十余年事迹之类是也。”【37】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正、备、补”。如史能之曰:“讹者正,略者备,缺者补”。【38】尽管诸家意见不尽一致,但其中都包含这样三个要求:其一,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前人留下来历史资料。其二,对于旧志所存资料,不要迷信和盲从,而要加以甄别和取舍。其三,要着力补充前志记载下限之后的近世资料。
三、文本论
1.性质说
至宋代,彼时随着从图经到综合志书的不断转型,人们对于志书性质认识有所变化,开始出现地理、历史两说并存局面。有的以隋至北宋盛行的图经内容为依据,认为志书属于地理书。如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说:后世袭《周官》之“遗法”,“为书以述地理”。其书“无不备载”,“真博物之书也。”【39】 司马氏所谓“博物之书”意近“地理之书”。南宋洪遵也有类似看法.他说:“天下郡国之乘与时更易,旷不知其几千百载,欲举其要非书不可也。由是,地理之学兴焉。”【40】由此可见,在洪氏看来,“郡国之乘”则属“地理之学”范畴。王象之则说得更加明确。他说:“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记,舆地有记。”【41】至南宋,志书已经转型,其内容已兼载地理和人文。有鉴于此,有的认为,志书属于历史书。如郑兴裔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42】郑氏此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2.作用说
自古以来,志书作用一直是方志论坛的热门议题。宋人承前人余绪,继续讨论志书作用问题。袁正规认为,志书有存史作用。他说:“昔人每著于铅椠间,后之览者潜心遐想。虽岁甚久若出今时,虽世甚远若粲然在目。此图经之所不可无也。”【43】 有的继承前人思想,认为志书有资政作用。如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序》中说:将志书“置诸郡府,用备咨阅,固可以质凝滞,根利病,资议论,不为虚语也。”有的认为,志书有教化作用。如李墍说:志书“足以弘宣风教,使善恶知所惩劝”。【44】有的从综合角度去考察,认为志书有稽考和鉴戒作用。如郑兴裔曰:郡志“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不仅在“天子采风问俗,藉以当太史之陈”,而且还可使“后之来守是邦者,亦庶乎其有所据依”。【45】有的认为,志书可为国史撰写提供资料。如章鉴曰:“志虽一邑之书,而实天下之公案、信史之张本也。”【46】有的认为,志书有认知作用。如乐史曰:“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 【47】王象之还认为,方志除有资政、教化作用之外,还可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他说:志书“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48】
3.内容说
随着志书的不断定型,宋人对志书内容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多数人都要求志书不仅要记载地理,而且还要记载人文。有的认为,志书当兼记古今。如北宋吕南公说:“盖知古而不知今,其为儒也腐。知今而不知古,其为儒也浅。君子之于天下也,何浅何腐,与其腐也宁浅,逃浅必资于腐,逃腐必资于浅,是为两得之术。”【49】有的认为,志书内容当包括地理、人文各主要方面。如赵不悔在《新安志序》中说:“凡山川道里之险易,丁口顷亩之息耗,赋贡物产之阔狭,以至州土吏治、风俗人材,皆条理错综,聚见此书,曾无遗者。”史安之《剡录序》亦曰:“凡山川、城池、版图、官治,人杰地灵、佛庐仙馆、诗经画史、草木禽鱼,无所不载。”有的认为,地方志书内容当包括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黄鼎称赞《四明图经》内容曰:“考地理之远近、户口之主客,与夫物产之异宜,贡赋之所出;上而至于人物、古迹、释氏、道流,下而至于山林、江湖、桥梁、坊陌,微而至于羽毛、鳞介、花木、果窳、药茗、器用之类,靡不毕备。”【50】
4.分类说
宋代学者总结修志经验,认为志书内容复杂,必须采用分类记载方法。如宋程大昌评宋敏求《长安志》曰:“宋之此志引类相从,最为明悉。”【51】由此可见,在程氏看来,《长安志》所以能做到纪载“最为明悉”,根本原因就在于“引类相从”。宋人对于志书内容分类有两种方法。多数人按文体分类。如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述《景定建康志》分志设置曰:“先为《留都录》四卷。……其次为地理图,为侯牧表,为志,为传合为五十卷。”由此可见,该志就是按“录、图、表、志、传”5种文体来设置分志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以事分类。如范百禄、董弅等人即持此观点。范百禄称《成都古今集记》曰:“凡若干篇,以类相从”。【52】董弅称《严州图经》曰:编撰者“相与检订事实,各以类从。”【53】比较而言,后以一种分类方法比较科学。
四、接受论
1.刊印说
自宋始,学界开始研究志书刊印问题。北宋苏耆认为,刊印志书目的在于“垂示方来”。他在论及《次续翰林志》刊印目的问题时曰:“虑年代浸远,徽烈无闻,因以编修,刊于湘素。一则表神宗优贤之异,二则彰先公遭遇之由。垂示方来,谅亦无愧。”【54】
2.阅读说
李埴认为,读者阅读方志可使人悉其情,“身到其地”。他论《舆地纪胜》效用曰:“使人一读,便如身到其地。其土俗、人才、城郭、民人,与夫风景之美丽,名物之繁缛,历代方言之诡异,故老传记之放纷,不出户庭,皆坐而得之。”【55】吴子良认为,读者阅读方志可从中获得有益借鉴。他说:“使读《赤城志》者,诠评流品而思励其行,紬咀篇什而思畅其才,睹是非而开漫漶,念得失而重沿革,悟劝戒而审趋舍”。【56】由此可见,在吴氏看来,“思励其行”、“思畅其才”,就是读者阅读《赤城志》的基本意义所在。
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方志理论成果,初步创立方志理论体系。如此断言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宋人对于方志行政、编纂、文本、接受各方面均有所研究,已初步建立方志理论体系,其中对方志编纂的研究尤为深广,为后世方志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方志理论要点之二)
注释:
【1】邸富生著《中国方志学史》第59页,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郑兴裔《广陵志序》,郑兴裔著《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3】司马光《河南志序》,司马光著《传家集》卷68。
【4】李宗谔《祥符州县图经序》,《玉海》卷14。
【5】王存《元丰九域志序》,《元丰九域志》卷首。
【6】丘岳《重修琴川志叙》,《重修琴川志》卷首《旧序》。
【7】郑樵《通志•总序》。
【8】李宗谔《诸州县图经序》,王应麟编《玉海》卷14“祥符州县图经”条。
【9】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序》,《元佑吴郡图经续记》卷首。
【10】郑樵《通志序》,《通志》卷首。
【11】陈尧道《仙溪志序》,《宝祐仙溪志》卷首。
【12】罗愿《新安志序》,《淳熙新安志》卷首。
【13】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14】史安之《剡录序》,《剡录》卷首。
【15】赵抃《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16】李宗谔《景德诸州县图经序》,《玉海》卷14“祥符州县图经”条。
【17】转引自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18】傅兆敬《吴兴志序》,《嘉泰吴兴志》卷首。
【19】范百禄《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20】方逢辰《咸淳镇江志序》,《乾隆镇江府志》卷首。
【21】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景定建康志》卷首。
【22】详见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23】李清臣《元佑相台志序》,孙觌《内简尺牍》卷九注“称《相台志序》之工”句引语。
【24】祝穆《方舆胜览序》,《方舆胜览》卷首。
【25】程大昌编《雍录》卷1“三辅黄图”条。
【26】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序》,林表民编《赤城集》卷17。
【27】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28】杨潜《云间志序》,《绍熙云间志》卷首。
【29】赵彦若《长安志序》,《熙宁长安志》卷首。
【30】褚中《琴川志叙》,《重修琴川志》卷首《旧序》。
【31】黄岩孙《仙溪志跋》,《宝祐仙溪志》卷末。
【32】赵汝謩《嘉泰太和志序》,《乾隆泰和县志》卷首《附录》。
【33】苏颂《本草图经序》,《证类本草》卷1。
【34】程珌《端平新安续志序》,程珌《洺水集》卷8。
【35】郭庭坚《绍定续修江阴志记》,《嘉靖江阴县志》卷十五《遗文》。
【36】张淏《会稽续志序》,《宝庆会稽续志》卷首。
【37】曾丰《淳熙豫章图志后》,曾丰《缘督集》卷17。
【38】史能之《毘陵志序》,《咸淳毘陵志》卷首。
【39】司马光《河南志序》,《司马温公文集》卷66。
【40】洪遵《绍兴东阳志序》,《万历金华府志》卷首。
【41】王象之《舆地纪胜序》,《嘉定舆地纪胜》卷首。
【42】郑兴裔《淳熙广陵志序》,《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43】袁正规《元佑(长乐)图经序》,《乾隆福建通志》卷70。
【44】李墍《嘉泰重刊华阳国志序》,《华阳国志》卷首。
【45】郑兴裔《淳熙广陵志序》,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46】章鉴《嘉定余不志序》,《康熙德清县志》卷首《原序》。
【47】乐史《太平寰宇记序》。
【48】王象之《舆地纪胜序》,《舆地纪胜》卷首。
【49】吕南公《十八路地形图序》,吕南公《灌园集》卷8。
【50】黄鼎《四明图经序》,《乾道四明图经》卷首。
【51】程大昌《雍录》卷1“长安志”条。
【52】范百禄《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53】董弅《严州图经序》,《淳熙严州图经》卷首。
【54】苏耆《次续翰林志序》,知不足斋丛书本《次续翰林志》卷首。
【55】李埴《舆地纪胜序》,《舆地纪胜》卷首。
【56】吴子良《绍定赤城续志序》,林表民编《赤城集》卷18。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
提要:宋代为中国方志理论体系初创时期。彼时志家、学者在修志中认真总结修志经验,共同创建了较为系统的方志理论。其要点可归纳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观念论,含方志起源、图经概念、方志学概念、史志关系4说。第二部分为编纂论,含本质、宗旨、目的、人才、程序、征材、谋篇、规则、书法、续修10说。第三部分为文本论,含性质、作用、内容、分类4说。第四部分为接受论,含刊印、阅读2说。其中史志关系、图经概念、方志学概念、编纂本质、志书续修等问题则为宋人首先论述。宋人这些见解都为后世方志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宋代 方志理论 要点
宋代是方志定型时期,也是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初创时期。宋人对于方志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其中对方志编纂问题研究较为深广。彼时广大志家学者在修志中认真总结修志经验,共同创建了较为系统的方志理论。“宋代方志学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独创的,而是历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从秦汉到宋1000多年的方志编修实践中,官修和私撰的各类方志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从地理学、历史学、金石学、文学等学科中吸取营养,经过众多人长期努力,才使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方志学,登上了学术舞台。”【1】
一、观念论
1.方志起源说
宋人承汉唐余绪,继续探索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郡国史。如北宋郑兴裔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2】司马光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职官制度。他说:“《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法也。”【3】此外,还有人持多源说。李宗谔认为,方志起源古代古代史官制度和风土记载。他说:“夏载弼成于五服,职方周知数要,其后地志起于史官,郡记出于风土”。【4】王存认为,方志由古代记地之“图”、记事之“志”与记户之“籍”三者会合而成。他说:“臣闻先王建国,所以周知九州封域与其人民之数者,诏地事则有图,诏观事则有志,比生齿则有籍。近世撮其大要,会为一书,趣时施宜,文约事备,则唐之《十道图》、本朝之《九域图》是也。”【5】丘岳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图、记。他说:“古者郡国有图,风土有记,所以备一方之纪载。今之志书即古之图记也。”【6】南宋郑樵还认为,方志起源于《尔雅》。他说:“志之大原起于《尔雅》。”【7】宋人这些见解对于后世皆有一定影响。
2.图经概念说
自隋始,图经编纂迅速增多。至北宋,图经已成为志书的主要形式。因此学界便开始探索何谓图经的问题。北宋李宗谔认为,图经就是“作绘”与“载言”的有机结合。他说:“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别。”【8】
3.方志学概念说
至北宋,随着从图经到志的逐步转型和志书体例的逐步定型,方志学概念便应运而生。朱长文率先提出方志学概念。他说:“方志之学先儒所重,故朱赣风俗之条,顾野王舆地之记,贾耽十道之录,称于前史。”【9】这段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做出“方志之学先儒所重”的判断。二是追述“方志之学”的生成历史。“朱赣风俗之条”指西汉朱赣所撰《地理书》,“顾野王舆地之记”指南朝顾野王所撰《舆地志》,“贾耽十道之录”指唐贾耽所撰《贞元十道录》。由此可见,在朱氏看来,方志学的形成是自汉以降不断积累的结果。在当代,不少人都把民国梁启超视为方志学概念的首创者。其实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实际,不可取。
4.史志关系说
南宋郑樵首先提出史志异名同实的看法。他说:“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并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又曰:“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是以宋、郑之史皆谓之志。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10】郑氏此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编纂论
1.本质说
南宋陈尧道认为,方志编纂是客体地情与主体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他说:“窃惟有纸上志,有胸中志。奇峯峭拔,宜产铺棻,生齿稀而之繁,版赋丰而之缩,纸上志也。用则入徂徕圣德之颂,不用则入文德党籍之碑。仕则致身鼎鼐而一亩不增,不仕则高卧林泉而累召不就,胸中志也。”【11】这里所言“胸中志”即属主观认识,“纸上志”即属客观反映。由此可见,在陈氏看来,整个修志事业由三个转化过程所组成。第一个过程是从客观地情到主观认识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从主观认识到文本反映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从文本反映到读者应用的过程。陈氏这种认识颇具学术见地,也符合现代文章学原理。
2.宗旨说
南宋罗愿首先论及修志宗旨问题。他总结《新安志》编纂经验曰:“至于州土沿革,吏治得失,风俗美恶,与其人材之聚寡,是皆有微旨,必使涉于学者纂之。”【12】罗氏所言“微旨”意同主旨、宗旨。后南宋周应合借鉴北宋理学家张栻(字南轩)修志思想,把修志宗旨概括为“崇厚风俗,表彰人才”。他说:“尝闻南轩先生因修郡志而示训曰:‘削去怪妄,订正事实,崇厚风俗,表彰人才。’是编也,于前之八字无能为役,于后之八字或庶几焉。”【13】周氏这段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是编”编修遵循张栻“示训”,以“崇厚风俗,表彰人才”为基本宗旨。二是自诩“是编”在贯彻“崇厚风俗,表彰人才”这个宗旨是比较认真和到位的。
3.目的说
修志目的问题研究是宋代志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保存地方历史资料。如史安之曰:“夫州县之名虽数变更,然山川之灵盖自若也。使剡古而有志,则历代因革废兴之典,百世可知也。”【14】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如赵抃曰:“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所以警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御之本末,终之以伐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以苟窃也。”【15】 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劝戒世人。如李宗谔曰:修志“举《春秋》笔削之规,遵史臣广备之法。立言之本劝戒为宗,守令循良罔不采寻。畯良攸产,往谍备传。”【16】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厚风俗,表人才。如张栻曰:编修郡志要“削去怪妄,订正事实,崇厚风俗,表彰人才。”【17】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在于补世。如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曰:修志“岂徒辨其山林、川泽、都鄙之名物而已。天时,验于岁月灾祥之书。地利,明于形势险要之设。人文,著于衣冠、礼乐、风俗之臧否。忠孝节义,表人材也。版籍耗登,考民力也。甲兵坚瑕,讨军实也。政教修废,察吏治也。古今是非得失之迹,垂劝鉴也。夫如是,然后有补于世。”马氏把修志目的概括为“补世”,较好解决了志书写什么和不写什么的问题,故对当代和后代皆有指津意义。
4.人才说
宋人继承唐刘知几思想,对修志人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的认为,修志必须选用合格人才,否则就会记载失当,无信今传后可言。如傅兆敬曰:“今州县之编,虽与并载寰宇者不类,条目纤悉,亦岂易为?苟非其人,则详略勿当,是非杂糅,何以信后?”【18】有的认为,修志当延请多学博识之士。如范百禄曰:“延多学博识之士,与之讲求故实,掇采旧闻。”【19】有的认为,充任志书主纂必须是“大手笔”。如方逢辰曾自谓曰:志书“纂修宜择大手笔,浅陋非敢当也。”【20】有的认为,充任主纂必须具有“博物洽闻”的素质。如赵不悔曰:“罗君以儒学早驰隽声,惟其博物洽闻,故论载甚广,而其叙事又自得立言之法,读者必能辨之。”此中“罗君”即指《新安志》主纂罗愿。马光祖也有类似观点。他在选用《建康志》主纂周应合时说:“有幕客周应合,博物洽闻,学力充瞻。旧尝为《江陵志》,纪载有法,乃以是属之。”【21】
5.程序说
南宋周应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修志的四个程序。他论修志程序曰:“一曰定凡例”,“二曰分事任”,“三曰广搜访”,“四曰详参订”。【22】周氏此说无论是对于后世修志理论,还是对于修志实践,影响都很大。周氏此说不仅符合古代修志实际,而且对后世修志也具有方法论意义,甚至可以说,它为后世建立方志编纂学奠定了基础。
6.征材说
宋人对于修志征材问题有较深研究。有的继承前人思想,认为入志材料必须广征博采。如北宋李清臣总结《相台志》编纂经验曰:“若夫水经地记、正史别录、士大夫之传、释氏道流与野人之语,靡不该采。”【23】有的认为,欲修志征材工作,必须做到图籍查考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如祝穆总结《方舆胜览》编纂经验曰:“雅有意于是书。尝往来闽浙江淮湖广间,听至必穷登临。与予有连每相见,必孜孜访风土事。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必昼夜抄录无倦色。盖为纪载张本也。”【24】有的认为,修志不但要广征博采材料,而且还要辨别材料的真伪。如北宋程大昌曰:“今世所传《三辅黄图》,叙载汉制特详,最为要书。而其间有与正史不合者。……今图盖唐人增。续成之初,非亲生汉时目击汉事也。故随事必当立辨,不可谓其名古而不敢置议也。”【25】其中陈耆卿对资料考辨问题最有见地。他总结修志经验说:“凡意所未解者恃故老,故老所不能言者恃碑刻,碑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内漫漶不白者,则断之以理而折之于人情。事立之凡,卷授之引,微以存教化,识典章,非直为纪事设也。”【26】由此可见,在陈氏看来,先询故老、次查碑刻,次考载籍,最后断之以理情,这就是资料考辨的基本程序。陈氏此说具有范式意义。
7.谋篇说
南宋周应合认为,志书谋篇应该因地制宜和反映地方特色。他在论及《江陵志》和《建康志》谋篇异同问题时说:“应合昨修《江陵志》,为图二十,附之以辨。其次为表、为志、为传、为拾遗,所载犹不能备。建康又非江陵比也,自吴以来,国都于此,其事固多于江陵。若我朝建隆、开宝之平江南,天禧之为潜邸,建炎、绍兴之建行宫,显谟承烈,著在留都,凤阙龙章,固宜备录。然混于六朝之编,列于庶事之目,宫府杂载,君臣并纪,殊未安也。今欲先修《留都宫城录》,冠于书首,而建康地图年表次之。十志又次之,十传又次之,传之后为拾遗,图之后为地名辨。表之纬为四,曰时,曰地,曰人,曰事。志之中各著事迹,各为考证,而古今记咏各附于所为作之下。凡图、表、志、传,卷首各为一序。”【27】周氏这段话说明在谋篇上,《建康志》对于《江陵志》既有继承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就继承而言,《建康志》仍沿袭《江陵志》之例,使用图、表、志、传四种体裁。就创新而言,《建康志》增设《留都宫城录》和图、表、志、传的卷首小序。周氏这种注意反映地方特点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后世有指津意义。
8.规则说
传信传疑。“传信传疑”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简称。传信传疑本为孔子《春秋》纪事基本原则,后被移用到修志领域。如北宋赵抃总结《成都古今集记》编纂经验曰:“昔者齐太公仕于周,司马迁有三说焉,疑以传疑可也。”“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厘正伪谬,然后落笔。”其中前一句即指“疑以传疑”,后一句即指“信以传信”。南宋杨潜也说:“有据则书,有疑则阙,有讹则辩。” 【28】杨氏此语就是对“传信传疑”原则的完整诠释。
详今略古。对地方历史,志书究竟该如何记载?北宋赵彦若首先提出“详今略古”原则。他说:“远者谨严而简,近者周密而详”。【29】赵氏此说有普遍意义。
越境不书。宋人对于修志,已经提出越境不书的要求。如《淳祐玉峰志凡例》规定:“凡事旧在昆山而今在嘉定者,以今不隶本邑,今皆不载。”又规定:“凡叙人物,有本邑人而今居他所,本非邑人而今寓居者,今皆载。”由此可见,在《淳祐玉峰志》编者看来,记本地人居外地者,记外地人居本地者,因有人缘、地缘关系,不能视为越境。如此辩证理解和把握无疑是正确的。
9.书法说
笔法。宋人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有的认为编纂志书应像孔子作《春秋》那样,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如褚中说:“圣人之于史,亦惟述而不作,况邑志乎?”【30】有的还认为,志文当用寓论于述笔法。如南宋黄岩孙说:志书行文应“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匪亶为记事设也。” 【31】此言意谓志文不仅要“记事”,而且还要“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即有寓意。
两说并存。南宋赵汝謩首先提两说并存的主张。他说:“其义当两存者不敢偏废,亦《春秋》传信传疑之意。”【32】苏颂也总结《本草图经》编纂经验说:“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33】两说并存之说于古于今都有借鉴意义。
互见。宋志记事已有互见之法。如《淳祐玉峰志凡例》规定曰:“凡事有重见者止载一处,余书见某门,更不重载。”
作注。宋人在修志中采用一个新做法,就是以双行小字为志文作注。如陈舜俞熙宁《庐山记》、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等就是用此法。此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10.续修说
宋人对志书续修的必要性有较多论述。有的认为,志书必须不断续修,否则就有中断历史之嫌。如程珌曰:“志而不续,则中旷矣。”【34】有的认为,续修志书是补充前志和续载后情的需要。如郭庭坚曰:“江阴旧志前广文郑应申所编,时绍熙甲寅岁也。间有考之未详,略而弗备者。况历三纪之余,时异事殊,洊有增益,盍广前闻,庶免疎缺。”【35】 宋人还开始研究志书续修任务问题。有地把志书续修任务概括为“补、增、改”。如张淏曰:《会稽续志》“所书固辛酉以后事,而前志一时偶有遗逸者因追补之,疏略者因增广之,讹误者因是正之。”【36】 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补、正、续”。如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修志本末》中,曾提出样要求:“前志之阙者补之,舛者正之,庆元以后未书者续之,方为全书。”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补、悉、续”。如曾丰曰:“昔之缺者补之,分野之类是也。略者悉之,郡沿革之类是也。其说二三者一之,辨豫章名之类是也。踵出创立续之,乾道淳熙二十余年事迹之类是也。”【37】有地把续修任务概括为“正、备、补”。如史能之曰:“讹者正,略者备,缺者补”。【38】尽管诸家意见不尽一致,但其中都包含这样三个要求:其一,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前人留下来历史资料。其二,对于旧志所存资料,不要迷信和盲从,而要加以甄别和取舍。其三,要着力补充前志记载下限之后的近世资料。
三、文本论
1.性质说
至宋代,彼时随着从图经到综合志书的不断转型,人们对于志书性质认识有所变化,开始出现地理、历史两说并存局面。有的以隋至北宋盛行的图经内容为依据,认为志书属于地理书。如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说:后世袭《周官》之“遗法”,“为书以述地理”。其书“无不备载”,“真博物之书也。”【39】 司马氏所谓“博物之书”意近“地理之书”。南宋洪遵也有类似看法.他说:“天下郡国之乘与时更易,旷不知其几千百载,欲举其要非书不可也。由是,地理之学兴焉。”【40】由此可见,在洪氏看来,“郡国之乘”则属“地理之学”范畴。王象之则说得更加明确。他说:“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记,舆地有记。”【41】至南宋,志书已经转型,其内容已兼载地理和人文。有鉴于此,有的认为,志书属于历史书。如郑兴裔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42】郑氏此说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2.作用说
自古以来,志书作用一直是方志论坛的热门议题。宋人承前人余绪,继续讨论志书作用问题。袁正规认为,志书有存史作用。他说:“昔人每著于铅椠间,后之览者潜心遐想。虽岁甚久若出今时,虽世甚远若粲然在目。此图经之所不可无也。”【43】 有的继承前人思想,认为志书有资政作用。如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序》中说:将志书“置诸郡府,用备咨阅,固可以质凝滞,根利病,资议论,不为虚语也。”有的认为,志书有教化作用。如李墍说:志书“足以弘宣风教,使善恶知所惩劝”。【44】有的从综合角度去考察,认为志书有稽考和鉴戒作用。如郑兴裔曰:郡志“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不仅在“天子采风问俗,藉以当太史之陈”,而且还可使“后之来守是邦者,亦庶乎其有所据依”。【45】有的认为,志书可为国史撰写提供资料。如章鉴曰:“志虽一邑之书,而实天下之公案、信史之张本也。”【46】有的认为,志书有认知作用。如乐史曰:“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伸纸未穷,森然在目。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图籍机权莫先于此。” 【47】王象之还认为,方志除有资政、教化作用之外,还可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他说:志书“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48】
3.内容说
随着志书的不断定型,宋人对志书内容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多数人都要求志书不仅要记载地理,而且还要记载人文。有的认为,志书当兼记古今。如北宋吕南公说:“盖知古而不知今,其为儒也腐。知今而不知古,其为儒也浅。君子之于天下也,何浅何腐,与其腐也宁浅,逃浅必资于腐,逃腐必资于浅,是为两得之术。”【49】有的认为,志书内容当包括地理、人文各主要方面。如赵不悔在《新安志序》中说:“凡山川道里之险易,丁口顷亩之息耗,赋贡物产之阔狭,以至州土吏治、风俗人材,皆条理错综,聚见此书,曾无遗者。”史安之《剡录序》亦曰:“凡山川、城池、版图、官治,人杰地灵、佛庐仙馆、诗经画史、草木禽鱼,无所不载。”有的认为,地方志书内容当包括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黄鼎称赞《四明图经》内容曰:“考地理之远近、户口之主客,与夫物产之异宜,贡赋之所出;上而至于人物、古迹、释氏、道流,下而至于山林、江湖、桥梁、坊陌,微而至于羽毛、鳞介、花木、果窳、药茗、器用之类,靡不毕备。”【50】
4.分类说
宋代学者总结修志经验,认为志书内容复杂,必须采用分类记载方法。如宋程大昌评宋敏求《长安志》曰:“宋之此志引类相从,最为明悉。”【51】由此可见,在程氏看来,《长安志》所以能做到纪载“最为明悉”,根本原因就在于“引类相从”。宋人对于志书内容分类有两种方法。多数人按文体分类。如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述《景定建康志》分志设置曰:“先为《留都录》四卷。……其次为地理图,为侯牧表,为志,为传合为五十卷。”由此可见,该志就是按“录、图、表、志、传”5种文体来设置分志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以事分类。如范百禄、董弅等人即持此观点。范百禄称《成都古今集记》曰:“凡若干篇,以类相从”。【52】董弅称《严州图经》曰:编撰者“相与检订事实,各以类从。”【53】比较而言,后以一种分类方法比较科学。
四、接受论
1.刊印说
自宋始,学界开始研究志书刊印问题。北宋苏耆认为,刊印志书目的在于“垂示方来”。他在论及《次续翰林志》刊印目的问题时曰:“虑年代浸远,徽烈无闻,因以编修,刊于湘素。一则表神宗优贤之异,二则彰先公遭遇之由。垂示方来,谅亦无愧。”【54】
2.阅读说
李埴认为,读者阅读方志可使人悉其情,“身到其地”。他论《舆地纪胜》效用曰:“使人一读,便如身到其地。其土俗、人才、城郭、民人,与夫风景之美丽,名物之繁缛,历代方言之诡异,故老传记之放纷,不出户庭,皆坐而得之。”【55】吴子良认为,读者阅读方志可从中获得有益借鉴。他说:“使读《赤城志》者,诠评流品而思励其行,紬咀篇什而思畅其才,睹是非而开漫漶,念得失而重沿革,悟劝戒而审趋舍”。【56】由此可见,在吴氏看来,“思励其行”、“思畅其才”,就是读者阅读《赤城志》的基本意义所在。
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方志理论成果,初步创立方志理论体系。如此断言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宋人对于方志行政、编纂、文本、接受各方面均有所研究,已初步建立方志理论体系,其中对方志编纂的研究尤为深广,为后世方志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方志理论要点之二)
注释:
【1】邸富生著《中国方志学史》第59页,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郑兴裔《广陵志序》,郑兴裔著《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3】司马光《河南志序》,司马光著《传家集》卷68。
【4】李宗谔《祥符州县图经序》,《玉海》卷14。
【5】王存《元丰九域志序》,《元丰九域志》卷首。
【6】丘岳《重修琴川志叙》,《重修琴川志》卷首《旧序》。
【7】郑樵《通志•总序》。
【8】李宗谔《诸州县图经序》,王应麟编《玉海》卷14“祥符州县图经”条。
【9】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序》,《元佑吴郡图经续记》卷首。
【10】郑樵《通志序》,《通志》卷首。
【11】陈尧道《仙溪志序》,《宝祐仙溪志》卷首。
【12】罗愿《新安志序》,《淳熙新安志》卷首。
【13】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14】史安之《剡录序》,《剡录》卷首。
【15】赵抃《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16】李宗谔《景德诸州县图经序》,《玉海》卷14“祥符州县图经”条。
【17】转引自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18】傅兆敬《吴兴志序》,《嘉泰吴兴志》卷首。
【19】范百禄《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20】方逢辰《咸淳镇江志序》,《乾隆镇江府志》卷首。
【21】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景定建康志》卷首。
【22】详见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23】李清臣《元佑相台志序》,孙觌《内简尺牍》卷九注“称《相台志序》之工”句引语。
【24】祝穆《方舆胜览序》,《方舆胜览》卷首。
【25】程大昌编《雍录》卷1“三辅黄图”条。
【26】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序》,林表民编《赤城集》卷17。
【27】周应合《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卷首。
【28】杨潜《云间志序》,《绍熙云间志》卷首。
【29】赵彦若《长安志序》,《熙宁长安志》卷首。
【30】褚中《琴川志叙》,《重修琴川志》卷首《旧序》。
【31】黄岩孙《仙溪志跋》,《宝祐仙溪志》卷末。
【32】赵汝謩《嘉泰太和志序》,《乾隆泰和县志》卷首《附录》。
【33】苏颂《本草图经序》,《证类本草》卷1。
【34】程珌《端平新安续志序》,程珌《洺水集》卷8。
【35】郭庭坚《绍定续修江阴志记》,《嘉靖江阴县志》卷十五《遗文》。
【36】张淏《会稽续志序》,《宝庆会稽续志》卷首。
【37】曾丰《淳熙豫章图志后》,曾丰《缘督集》卷17。
【38】史能之《毘陵志序》,《咸淳毘陵志》卷首。
【39】司马光《河南志序》,《司马温公文集》卷66。
【40】洪遵《绍兴东阳志序》,《万历金华府志》卷首。
【41】王象之《舆地纪胜序》,《嘉定舆地纪胜》卷首。
【42】郑兴裔《淳熙广陵志序》,《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43】袁正规《元佑(长乐)图经序》,《乾隆福建通志》卷70。
【44】李墍《嘉泰重刊华阳国志序》,《华阳国志》卷首。
【45】郑兴裔《淳熙广陵志序》,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下。
【46】章鉴《嘉定余不志序》,《康熙德清县志》卷首《原序》。
【47】乐史《太平寰宇记序》。
【48】王象之《舆地纪胜序》,《舆地纪胜》卷首。
【49】吕南公《十八路地形图序》,吕南公《灌园集》卷8。
【50】黄鼎《四明图经序》,《乾道四明图经》卷首。
【51】程大昌《雍录》卷1“长安志”条。
【52】范百禄《熙宁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文类》卷23。
【53】董弅《严州图经序》,《淳熙严州图经》卷首。
【54】苏耆《次续翰林志序》,知不足斋丛书本《次续翰林志》卷首。
【55】李埴《舆地纪胜序》,《舆地纪胜》卷首。
【56】吴子良《绍定赤城续志序》,林表民编《赤城集》卷18。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