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和林格尔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受到了红山文化的玉龙、夏家店文化的彩陶纹饰、匈奴青铜饰牌的镂空艺术以及阴山岩画的影绘效果等的影响。在纸质材料传入和林格尔地区之前,该地区盛行剪皮艺术——和林格尔剪纸的“前身”。汉晋时期,随着纸的传入,和林格尔剪纸材料开始由皮转变为纸,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唐朝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同时铁剪和纸在这一时期被较为频繁地使用,和林格尔剪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被广泛地运用到礼仪、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节日习俗等各个方面。明清时期,和林格尔剪纸在刺绣的底样、巫卜、佛事及日常习俗装饰等方面频繁运用,并且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更为普遍地流传着除夕贴窗花的习俗,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和林格尔剪纸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和林格尔地区的文化标志之一。当地非常重视对它的保护与发展,成立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虽然和林格尔剪纸受到重视与保护,但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着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在此,对和林格尔剪纸保护和开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作分析探讨,并提出保护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一、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林格尔剪纸的保护与开发方式发生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团体保护、代际保护、场所保护和产业化营销开发等。这一转变说明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开发方式由零散性变为有组织性,这有利于和林格尔剪纸的普及。
(一)团体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和林格尔剪纸,1998年7月10日,当地筹备并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成立对于保护与传承和林格尔剪纸有着重要作用,是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成立将剪纸由分散、自发的日常活动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的艺术创作,逐渐组建起以会员为核心成员的剪纸骨干队伍,通过组织一系列展览、展演和评比活动,不断创新剪纸技艺,创作出一批杰作。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会员多分布在和林格尔县下辖周边的农村里以及邻县的农村里。会员的年龄从20岁到90岁不等。剪纸学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农村中善于剪纸和刺绣的老年妇女,另一部分是学习剪纸的学生和毕业后仍从事剪纸的青年。这些会员的剪纸艺术各具特色,展现了和林格尔剪纸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抢救了县境内一大批珍贵的原生态剪纸作品,同时也发现了一大批老一辈剪纸传承人。从1998—2014年,剪纸学会共抢救、发现珍贵的原生态和林格尔剪纸作品8万余幅,发现老一辈剪纸传承人2700余人,其中有140余名70岁以上的老一辈剪纸传承人。多年来,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以“让老大娘们重新拿起剪刀,让年轻一代传承民间剪纸”为宗旨,努力探索剪纸在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展形式。
(二)代际保护
“代际保护”主要为家庭传承,主要体现为“母传子(女)、长带幼”形式。
张花女,女,汉族,和林格尔县董家营乡刀计沟村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代表作有《龙食鱼》、《鱼龙变化》、《牧羊图》等,师承父亲张全(其父曾随喇嘛庙僧学剪幡,后学剪纸扎),她的作品圆润、凝重、简约。
柴梅女,女,汉族,和林格尔县迭力素村人,师承母亲张花女,代表作《蒙人游春》、《赶集》等,她的作品风格继承了母亲张花女的剪纸风格,简约、大气、朴实无华。
康枝儿,女,蒙古族,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人,祖籍为山西省忻州,代表作《马上封侯》、《牧羊》等,被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称为“剪纸界的毕加索”。她的作品夸张、简约、粗犷。
段建珺,男,汉族,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油坊什八台村人,自幼跟奶奶苗二女、姑母段莲女学习民间美术及剪纸。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1年被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等部门联合授予“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2004年被中国剪纸艺术之乡邀请展组委会授予“十大神剪”称号;2005年被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品《鹿还阳》、《套马》、《春光草原》、《马头琴的故事》等。他的作品简约、厚重、凝练,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冯骥才先生曾赋诗赞誉他的剪纸艺术:“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
在段建珺先生的影响下,其家庭成员成为和林格尔剪纸的重要学习者和传承者,其中,以侄女李成丽和李春梅最具代表性。她们在继承段建珺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剪纸风格。
(三)专门机构保护
“专门机构保护”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博物馆保护和传习所展览等方式。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之初,便把和林格尔剪纸引入学校课堂教学。1994年9月,段建珺在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开设剪纸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教授剪纸艺术。时至今日,这一课程仍在继续,还成为了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4年,“段建珺剪纸传习所”成立,这为进一步传播和学习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创造了必需的环境。和林格尔剪纸的学习者们在剪纸传习所学习和欣赏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的作品,体会和领略和林格尔剪纸的精华所在。他们互相探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剪纸技艺。盛乐博物馆中有剪纸陈列馆、和林格尔县的大南山文化产业园中有剪纸厅以及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中有和林格尔剪纸作品,这些为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空间。
(四)产业化营销开发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和林格尔剪纸也开始进行初步的产业化尝试,形成了初步的消费市场,目前处于剪纸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大批极富特色的和林格尔剪纸商品被开发出来。和林格尔剪纸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还远销海外,如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经形成以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为中枢,以和林格尔及周边区域旅游示范点工艺礼品店、和林格尔剪纸展览示范点和专卖店为网点,以和林格尔农村剪纸户为生产点的销售、生产一条龙的产业结构形态。同时,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经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和提升了剪纸产品的品牌内涵,使和林格尔剪纸日益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消费品牌。
二、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现代应用
不同种类的剪纸有不同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同。和林格尔剪纸及其图案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建筑展示以及展览活动中得到普遍运用,大大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
(一)日常生产与生活的运用
根据装饰的需要,和林格尔剪纸及其图案有许多丰富的表现形式,如窗花、角花、地毯花、刺绣花、顶棚花、礼花等,各具特色。和林格尔剪纸的最初用途便是过年过节装扮窗户,所以作为窗花的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吉祥喜庆、招财纳吉。在丧葬中,用白色、黄色纸剪纸扎,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所以,“事死如事生”。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都要随葬,其中之一便是用纸制成物状的送葬物,如用白纸剪成鹤、车、摇钱树、房子、“童男童女”等形象。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代表生者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在宗教祭祀中,用黄色纸剪成一定的形状,表示人神沟通,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把和林格尔剪纸图案与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现代化的厅堂馆所、印染服饰、陶艺、贺卡、邮票、书籍装帧、连环画、旅游纪念品、舞台美术等当代社会生活中。段建珺说:“从2006年开始,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与内蒙古邮政局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剪纸贺卡、纪念册,并把个性化的和林格尔剪纸原作放进贺卡设计元素中,充分增加了贺卡的收藏性。到现在,这种剪纸贺卡的发行量已突破200万套,它的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建筑展示方面的应用
和林格尔剪纸的展现形式多样。2015年3月,和林格尔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剪纸文化”,将一幅幅剪纸作品“搬上石头”,即将一幅幅剪纸作品镌刻在多条主干道两旁巨石上,既传播了剪纸文化,也更好地展现了“石头文化”。把古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林格尔剪纸”搬上石头,是该县展现“石头文化”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有把剪纸图案运用到县广场党中央的标志性建筑物——“狼鹿祥和”,以及和林格尔南山公园十二生肖园中的“十二生肖”。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里的剪纸雕塑,以12个活灵活现的动物生肖为表现题材,使得剪纸由平面二维造型转变为空间三维造型,纸上的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用剪纸艺术特有的魅力结合现代建筑形式向人们展示剪纸艺术的独到之美。
(三)展演活动的宣传应用
2006年8月,和林格尔县政府承办了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有13个国家和30多个国内省、市地区的300多名剪纸艺术家共赴和林格尔参加盛会。在众多的剪纸作品中,和林格尔剪纸脱颖而出,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2015年6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盛乐芍药旅游节开幕之际,和林格尔县举办了和林格尔剪纸百人展演活动,参加人员有农民、教师、工人、公司员工、干部和中小学生等。参加者中,年龄最大者有90岁,最小者仅有7岁。这次活动对弘扬剪纸文化、传承剪纸艺术、普及剪纸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急速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频繁的人口流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密集的信息交流,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美国好莱坞电影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大批年轻人逐渐忘记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而去追逐现代流行文化。
老一辈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中有许多已相继辞世,这使剪纸传承受到严重制约,而年轻一代剪纸队伍又尚未形成,剪纸艺术的发展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濒危状况。笔者在访问和林格尔县的一位潘奶奶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位老奶奶有很多年没有剪纸,而她的儿女们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不会剪纸。潘奶奶说:“以前,自己年轻的时候,这些(剪纸)是必须会的,不然会有人嘲笑。现在,也不流行这个(剪纸)了,不重要了,(所以)没人学了。自己的儿女都打工去了,也不学这些(剪纸)。”笔者在访问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牛老师时,了解到她的儿子也不会剪纸,也不想学剪纸。牛老师说:“我没让他(牛老师的儿子)学,他自己也不想学。”
此外,相关民俗活动的衰落减小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应用范围。段建珺说:“现在,本地的民俗活动正在逐渐不被当地人重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不能慢下来体会传统民俗活动。部分节日的仪式活动趋于简单化,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精髓。再加上这几年(过节时)政府不让红火,不让花钱办活动,就使得以前的(节日)味道都没了。剪纸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展示了。人们也没那个心情去弄。”
现代住房的形式使剪纸的装饰功能受到削弱,它原有的生存空间在逐渐缩小,而新的空间又尚未形成。笔者的采访对象潘奶奶说:“现在,‘十字绣’越来越流行,(本地)家家户户都在用它作为装饰品,不再用年画和剪纸作品,住房的玻璃上已不再粘贴窗花。”
由上可见,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与保护,那么剪纸这种特殊文化遗存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四、下一步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源于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林格尔剪纸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及时保护与传承创新。剪纸艺术要保护、要传承、要发展,其核心标志是剪纸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应当是多样的。
(一)保护思路
坚持和林格尔剪纸的原生态艺术核心不破坏、不动摇。如在剪纸产业化的发展中,老一辈剪纸传承人不直接面对市场。不论剪纸产业发展如何,老一辈剪纸传承群体始终是保护工作的核心。段建珺说:“作为传承人,我首要的问题是让懂剪纸的老人重新拿起剪刀。”
和林格尔剪纸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的精髓不能丢。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环境正逐步淡化与消失。保护和林格尔剪纸必须保护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以及和林格尔地区的历史。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保护依赖于民俗文化空间的存在与实现。我们可以运用社区保护方式,将剪纸纳入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来,让剪纸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每逢节令,剪纸传承人可以义务教授相关剪纸技艺,促进当地普通百姓对剪纸的理解与尊重。
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素材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民风,其纹样既有远古文化的遗留,也有多民族融合的印记。可以说,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内容是当地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与凝结。段建珺提到关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说“剪纸艺术一定要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与创新。当代剪纸传承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剪纸艺术作品具备足够的力度。剪纸艺术的独特性、民族性是最重要的。传承剪纸,核心问题是要心怀虔诚地向农村老大娘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无条件的、长期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去学习和传承真正的本原的剪纸文化,所创作的作品才有含金量,才厚重,才能感动人。”
在传承老一辈剪纸传承人的剪纸风格和主题纹样的同时,我们也应创造新剪纸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出路。创新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死”文化。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从现代生活中寻找灵感,通过剪纸艺术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让这一较为古老的民间文化与当代文化紧密相连,剪出更多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新剪纸。通过剪纸艺术交流活动,扩大和林格尔剪纸知名度。
(二)开发对策
在新情况下,和林格尔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应实现数字化。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并延伸到生产、生活的各种领域。数字化保护方式可实现和林格尔剪纸最大范围的传播。在不破坏和林格尔剪纸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和林格尔剪纸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如通过一系列剪纸作品可以制作剪纸型动画片等。把剪纸作品运用于动画设计是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方案。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可以与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作家、高校学者或研究员合作,由他们创作一些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此为蓝本,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运用自己的双手剪出这些作品中相关的人物形象以及周围环境的图案,再通过当地专门从事动画设计的机构来对这些剪纸进行合理的组合,之后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如和林格尔电视台、呼和浩特文体娱乐频道、内蒙古卫视等进行播放。这样一种保护与传承方式,既可以引起专家学者、学生、当地人、外地人等群体对和林格尔剪纸的关注,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够使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们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剪纸技艺,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剪纸保护提供经验。实际上,这是一种生态性保护的方法,所谓生态性保护,主要是指那些如今还呈现为活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态和项目,使其技艺继续发挥,并后继有人,使群体记忆不至于失传。总而言之,剪纸作品与动画设计的结合是保护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新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用多媒体技术拍摄有关和林格尔剪纸老一辈传承人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后人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林格尔剪纸知识,让剪纸技艺代代相传。
此外,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可以通过与相关制造商合作,把剪纸图案印制到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上,并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如“图腾剪纸杯”等,这样,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总之,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和林格尔剪纸的原始生命力,赋予它以一种适合我们目前处境,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根开花结果的新形式。
(作者系党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阿拉善盟盟委领导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2016年8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致函阿拉善盟党政主要领导,对阿拉善盟地方志工作二轮修志和蒙文志翻译工作予以肯定,同时对未启动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提出要求,恳请盟委、行署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
9月18日,阿拉善盟盟委书记包钢作出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要高度重视地方史志和修鉴工作,确保人员、经费和编写质量到位。请王旺盛(注:阿拉善左旗旗委书记)、杨海(注:阿拉善右旗旗委书记)同志过问一下修志工作,不要在自治区落后”。盟委委员、秘书长黄巴特尔、分管地方志工作的盟委副秘书长吴天军按照包钢书记批示提出了落实要求。
盟委书记对地方志年鉴编纂工作作出批示,提出具体要求,这在阿拉善盟建盟以来,尚属首次。
(阿拉善盟档案史志局 )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和林格尔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受到了红山文化的玉龙、夏家店文化的彩陶纹饰、匈奴青铜饰牌的镂空艺术以及阴山岩画的影绘效果等的影响。在纸质材料传入和林格尔地区之前,该地区盛行剪皮艺术——和林格尔剪纸的“前身”。汉晋时期,随着纸的传入,和林格尔剪纸材料开始由皮转变为纸,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唐朝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同时铁剪和纸在这一时期被较为频繁地使用,和林格尔剪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被广泛地运用到礼仪、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节日习俗等各个方面。明清时期,和林格尔剪纸在刺绣的底样、巫卜、佛事及日常习俗装饰等方面频繁运用,并且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更为普遍地流传着除夕贴窗花的习俗,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和林格尔剪纸极富特色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和林格尔地区的文化标志之一。当地非常重视对它的保护与发展,成立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虽然和林格尔剪纸受到重视与保护,但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着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在此,对和林格尔剪纸保护和开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作分析探讨,并提出保护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一、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林格尔剪纸的保护与开发方式发生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团体保护、代际保护、场所保护和产业化营销开发等。这一转变说明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开发方式由零散性变为有组织性,这有利于和林格尔剪纸的普及。
(一)团体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和林格尔剪纸,1998年7月10日,当地筹备并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成立对于保护与传承和林格尔剪纸有着重要作用,是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成立将剪纸由分散、自发的日常活动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的艺术创作,逐渐组建起以会员为核心成员的剪纸骨干队伍,通过组织一系列展览、展演和评比活动,不断创新剪纸技艺,创作出一批杰作。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会员多分布在和林格尔县下辖周边的农村里以及邻县的农村里。会员的年龄从20岁到90岁不等。剪纸学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农村中善于剪纸和刺绣的老年妇女,另一部分是学习剪纸的学生和毕业后仍从事剪纸的青年。这些会员的剪纸艺术各具特色,展现了和林格尔剪纸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抢救了县境内一大批珍贵的原生态剪纸作品,同时也发现了一大批老一辈剪纸传承人。从1998—2014年,剪纸学会共抢救、发现珍贵的原生态和林格尔剪纸作品8万余幅,发现老一辈剪纸传承人2700余人,其中有140余名70岁以上的老一辈剪纸传承人。多年来,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以“让老大娘们重新拿起剪刀,让年轻一代传承民间剪纸”为宗旨,努力探索剪纸在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展形式。
(二)代际保护
“代际保护”主要为家庭传承,主要体现为“母传子(女)、长带幼”形式。
张花女,女,汉族,和林格尔县董家营乡刀计沟村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代表作有《龙食鱼》、《鱼龙变化》、《牧羊图》等,师承父亲张全(其父曾随喇嘛庙僧学剪幡,后学剪纸扎),她的作品圆润、凝重、简约。
柴梅女,女,汉族,和林格尔县迭力素村人,师承母亲张花女,代表作《蒙人游春》、《赶集》等,她的作品风格继承了母亲张花女的剪纸风格,简约、大气、朴实无华。
康枝儿,女,蒙古族,和林格尔县羊群沟乡人,祖籍为山西省忻州,代表作《马上封侯》、《牧羊》等,被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称为“剪纸界的毕加索”。她的作品夸张、简约、粗犷。
段建珺,男,汉族,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油坊什八台村人,自幼跟奶奶苗二女、姑母段莲女学习民间美术及剪纸。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1年被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等部门联合授予“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2004年被中国剪纸艺术之乡邀请展组委会授予“十大神剪”称号;2005年被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品《鹿还阳》、《套马》、《春光草原》、《马头琴的故事》等。他的作品简约、厚重、凝练,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冯骥才先生曾赋诗赞誉他的剪纸艺术:“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
在段建珺先生的影响下,其家庭成员成为和林格尔剪纸的重要学习者和传承者,其中,以侄女李成丽和李春梅最具代表性。她们在继承段建珺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剪纸风格。
(三)专门机构保护
“专门机构保护”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博物馆保护和传习所展览等方式。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之初,便把和林格尔剪纸引入学校课堂教学。1994年9月,段建珺在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开设剪纸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教授剪纸艺术。时至今日,这一课程仍在继续,还成为了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4年,“段建珺剪纸传习所”成立,这为进一步传播和学习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创造了必需的环境。和林格尔剪纸的学习者们在剪纸传习所学习和欣赏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的作品,体会和领略和林格尔剪纸的精华所在。他们互相探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剪纸技艺。盛乐博物馆中有剪纸陈列馆、和林格尔县的大南山文化产业园中有剪纸厅以及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中有和林格尔剪纸作品,这些为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空间。
(四)产业化营销开发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和林格尔剪纸也开始进行初步的产业化尝试,形成了初步的消费市场,目前处于剪纸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大批极富特色的和林格尔剪纸商品被开发出来。和林格尔剪纸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还远销海外,如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经形成以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为中枢,以和林格尔及周边区域旅游示范点工艺礼品店、和林格尔剪纸展览示范点和专卖店为网点,以和林格尔农村剪纸户为生产点的销售、生产一条龙的产业结构形态。同时,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经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和提升了剪纸产品的品牌内涵,使和林格尔剪纸日益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消费品牌。
二、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现代应用
不同种类的剪纸有不同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同。和林格尔剪纸及其图案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建筑展示以及展览活动中得到普遍运用,大大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
(一)日常生产与生活的运用
根据装饰的需要,和林格尔剪纸及其图案有许多丰富的表现形式,如窗花、角花、地毯花、刺绣花、顶棚花、礼花等,各具特色。和林格尔剪纸的最初用途便是过年过节装扮窗户,所以作为窗花的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吉祥喜庆、招财纳吉。在丧葬中,用白色、黄色纸剪纸扎,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所以,“事死如事生”。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都要随葬,其中之一便是用纸制成物状的送葬物,如用白纸剪成鹤、车、摇钱树、房子、“童男童女”等形象。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代表生者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在宗教祭祀中,用黄色纸剪成一定的形状,表示人神沟通,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把和林格尔剪纸图案与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现代化的厅堂馆所、印染服饰、陶艺、贺卡、邮票、书籍装帧、连环画、旅游纪念品、舞台美术等当代社会生活中。段建珺说:“从2006年开始,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与内蒙古邮政局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剪纸贺卡、纪念册,并把个性化的和林格尔剪纸原作放进贺卡设计元素中,充分增加了贺卡的收藏性。到现在,这种剪纸贺卡的发行量已突破200万套,它的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建筑展示方面的应用
和林格尔剪纸的展现形式多样。2015年3月,和林格尔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剪纸文化”,将一幅幅剪纸作品“搬上石头”,即将一幅幅剪纸作品镌刻在多条主干道两旁巨石上,既传播了剪纸文化,也更好地展现了“石头文化”。把古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林格尔剪纸”搬上石头,是该县展现“石头文化”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有把剪纸图案运用到县广场党中央的标志性建筑物——“狼鹿祥和”,以及和林格尔南山公园十二生肖园中的“十二生肖”。和林格尔县南山公园里的剪纸雕塑,以12个活灵活现的动物生肖为表现题材,使得剪纸由平面二维造型转变为空间三维造型,纸上的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用剪纸艺术特有的魅力结合现代建筑形式向人们展示剪纸艺术的独到之美。
(三)展演活动的宣传应用
2006年8月,和林格尔县政府承办了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有13个国家和30多个国内省、市地区的300多名剪纸艺术家共赴和林格尔参加盛会。在众多的剪纸作品中,和林格尔剪纸脱颖而出,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2015年6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六届盛乐芍药旅游节开幕之际,和林格尔县举办了和林格尔剪纸百人展演活动,参加人员有农民、教师、工人、公司员工、干部和中小学生等。参加者中,年龄最大者有90岁,最小者仅有7岁。这次活动对弘扬剪纸文化、传承剪纸艺术、普及剪纸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急速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频繁的人口流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密集的信息交流,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美国好莱坞电影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大批年轻人逐渐忘记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而去追逐现代流行文化。
老一辈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中有许多已相继辞世,这使剪纸传承受到严重制约,而年轻一代剪纸队伍又尚未形成,剪纸艺术的发展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濒危状况。笔者在访问和林格尔县的一位潘奶奶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位老奶奶有很多年没有剪纸,而她的儿女们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不会剪纸。潘奶奶说:“以前,自己年轻的时候,这些(剪纸)是必须会的,不然会有人嘲笑。现在,也不流行这个(剪纸)了,不重要了,(所以)没人学了。自己的儿女都打工去了,也不学这些(剪纸)。”笔者在访问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牛老师时,了解到她的儿子也不会剪纸,也不想学剪纸。牛老师说:“我没让他(牛老师的儿子)学,他自己也不想学。”
此外,相关民俗活动的衰落减小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应用范围。段建珺说:“现在,本地的民俗活动正在逐渐不被当地人重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不能慢下来体会传统民俗活动。部分节日的仪式活动趋于简单化,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精髓。再加上这几年(过节时)政府不让红火,不让花钱办活动,就使得以前的(节日)味道都没了。剪纸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展示了。人们也没那个心情去弄。”
现代住房的形式使剪纸的装饰功能受到削弱,它原有的生存空间在逐渐缩小,而新的空间又尚未形成。笔者的采访对象潘奶奶说:“现在,‘十字绣’越来越流行,(本地)家家户户都在用它作为装饰品,不再用年画和剪纸作品,住房的玻璃上已不再粘贴窗花。”
由上可见,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与保护,那么剪纸这种特殊文化遗存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四、下一步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源于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林格尔剪纸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及时保护与传承创新。剪纸艺术要保护、要传承、要发展,其核心标志是剪纸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应当是多样的。
(一)保护思路
坚持和林格尔剪纸的原生态艺术核心不破坏、不动摇。如在剪纸产业化的发展中,老一辈剪纸传承人不直接面对市场。不论剪纸产业发展如何,老一辈剪纸传承群体始终是保护工作的核心。段建珺说:“作为传承人,我首要的问题是让懂剪纸的老人重新拿起剪刀。”
和林格尔剪纸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的精髓不能丢。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环境正逐步淡化与消失。保护和林格尔剪纸必须保护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以及和林格尔地区的历史。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保护依赖于民俗文化空间的存在与实现。我们可以运用社区保护方式,将剪纸纳入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来,让剪纸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每逢节令,剪纸传承人可以义务教授相关剪纸技艺,促进当地普通百姓对剪纸的理解与尊重。
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素材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民风,其纹样既有远古文化的遗留,也有多民族融合的印记。可以说,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内容是当地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与凝结。段建珺提到关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说“剪纸艺术一定要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与创新。当代剪纸传承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剪纸艺术作品具备足够的力度。剪纸艺术的独特性、民族性是最重要的。传承剪纸,核心问题是要心怀虔诚地向农村老大娘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无条件的、长期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去学习和传承真正的本原的剪纸文化,所创作的作品才有含金量,才厚重,才能感动人。”
在传承老一辈剪纸传承人的剪纸风格和主题纹样的同时,我们也应创造新剪纸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出路。创新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死”文化。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从现代生活中寻找灵感,通过剪纸艺术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让这一较为古老的民间文化与当代文化紧密相连,剪出更多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新剪纸。通过剪纸艺术交流活动,扩大和林格尔剪纸知名度。
(二)开发对策
在新情况下,和林格尔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应实现数字化。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并延伸到生产、生活的各种领域。数字化保护方式可实现和林格尔剪纸最大范围的传播。在不破坏和林格尔剪纸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和林格尔剪纸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如通过一系列剪纸作品可以制作剪纸型动画片等。把剪纸作品运用于动画设计是和林格尔剪纸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方案。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可以与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作家、高校学者或研究员合作,由他们创作一些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此为蓝本,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运用自己的双手剪出这些作品中相关的人物形象以及周围环境的图案,再通过当地专门从事动画设计的机构来对这些剪纸进行合理的组合,之后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如和林格尔电视台、呼和浩特文体娱乐频道、内蒙古卫视等进行播放。这样一种保护与传承方式,既可以引起专家学者、学生、当地人、外地人等群体对和林格尔剪纸的关注,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够使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员们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剪纸技艺,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剪纸保护提供经验。实际上,这是一种生态性保护的方法,所谓生态性保护,主要是指那些如今还呈现为活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态和项目,使其技艺继续发挥,并后继有人,使群体记忆不至于失传。总而言之,剪纸作品与动画设计的结合是保护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新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用多媒体技术拍摄有关和林格尔剪纸老一辈传承人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后人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林格尔剪纸知识,让剪纸技艺代代相传。
此外,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可以通过与相关制造商合作,把剪纸图案印制到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上,并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如“图腾剪纸杯”等,这样,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总之,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和林格尔剪纸的原始生命力,赋予它以一种适合我们目前处境,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根开花结果的新形式。
(作者系党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阿拉善盟盟委领导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2016年8月30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致函阿拉善盟党政主要领导,对阿拉善盟地方志工作二轮修志和蒙文志翻译工作予以肯定,同时对未启动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提出要求,恳请盟委、行署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
9月18日,阿拉善盟盟委书记包钢作出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要高度重视地方史志和修鉴工作,确保人员、经费和编写质量到位。请王旺盛(注:阿拉善左旗旗委书记)、杨海(注:阿拉善右旗旗委书记)同志过问一下修志工作,不要在自治区落后”。盟委委员、秘书长黄巴特尔、分管地方志工作的盟委副秘书长吴天军按照包钢书记批示提出了落实要求。
盟委书记对地方志年鉴编纂工作作出批示,提出具体要求,这在阿拉善盟建盟以来,尚属首次。
(阿拉善盟档案史志局 )